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百年商业巨子-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咱们也够幸运的,前些天有知青进山碰上了熊。他们没有经验,顺风逃跑,而且朝着一个方向。人与熊赛跑,谈何容易!熊不用费劲就追上了,将舌头一伸就把一个知青的脸舔去半面”
    说到这里,李晓华的心笃笃跳着,眼皮直哆嗦,脸烧得像烤着火,手冷冰冰的。他直僵僵地坐在那里,好像看见了什么恐怖的形象,给怔住了;他脸上的皮肤都收缩了,他的嘴唇闭得紧紧的,抑制着正要发出来的叫唤。
    他真的觉得人生有些空虚。他觉得自己像一个孩子似的,看不到自己的父母兄弟,见不到自己的一个亲人,凄凄凉凉地在许多陌生的面孔、陌生人的眼光中行走。他觉得世界太空虚了,正如自己坠在大海之中,什么依靠也没有。他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如果在这个时候,他真的能够游过这陌生的人海,回到自己亲人的眼前,他会哇的一声哭起来的。他要这样的一哭,他要这样的哭才觉得痛快,才能清滤他的积闷,净化他的灵魂。
    就这样,李晓华一干就是八年。在那里他学会了做各种农活,在零下四十度的气温下作业。他开过拖拉机,和战友们一起扑灭熊熊的山火,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经历着各种血与火的考验,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抛洒在冰天雪地的荒原上。
    当一九九二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大规模的名为“魂系黑土地”的北大荒知青回顾展时,李晓华应邀前来参观。这个已经拥有十亿以上资产的北京富豪,这个历尽人生艰辛的老知青,站在展览大厅凝视着那锈迹斑斑的镰刀、当年知青穿过的流行草绿军装、北京车站父母挥泪送别孩子的照片他禁不住热泪盈眶。
    一位来自黑龙江的朋友说:
    “当时我还小,不懂那些城里来的知青们为什么会半夜三更地在一起痛哭。以后,我长到十七八岁,离开农场、离开父母进城上大学后,这才明白思乡是什么滋味,明白了乡下对城里人意味着什么,也明白了一代知青纯洁狂热之后的失落感”
    当人们问起李晓华这段经历的感受时,他却很豁达:
    “这是我们那一代人谁都无法摆脱的经历,那个时候大家都这样,没啥。在北大荒,那里的艰苦生活,磨炼了我的意志。说句笑话,从北大荒活过来的人,什么困难都不怕了。”
    终于在一九七五年,他费尽周折转到了与北京为邻的河北省涿县农村插队。当他一踏进自家的大门,就一面跑一面喊:
    “妈妈!”
    母亲在屋子里听见了他的声音,悲哀地哭起来,一面抹着泪一面慌忙地奔出房间。看见儿子,母亲带着哭声呼唤着:
    “儿子回来了啦!真的回来了!”
    晓华冲到母亲面前,扑到母亲的身上,眼圈红了。母亲用左手紧紧地搂着他,用右手乱摸着他的脸颊、下颏、耳朵、胳膊和手,还摸脊背,一面摸一面哭着说:
    “你真的回来了,你到底回到妈妈的身边了!”
    幸运之神光临了这个清贫的家庭。
    北大荒之行磨练了他的意志,使他在未来的商海中能够不屈不挠地劈浪前进。
    有情人终成眷属
    李晓华在涿县农村插队干农活。但没有多久,也许是当地农村干部认为他是北京人有门路,也许是他们认为李晓华有文化、头脑灵活,反正,让他当上了推销员。如果说起他经商的经历,倒可以从这时候算起。但李晓华自己连作梦也不会想到:爱神却静悄悄地来到了他的身边。
    李晓华的父亲病了,他急急忙忙赶回北京。经人介绍,他要到西直门外的海军医院去找人买药。当时他穷,在农村插队能有几个钱?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为舍不得掏五分钱买张车票,被售票员当场查获。正当李晓华尴尬难堪之时,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说:
    “他的票在这里。”
    说着,递上五分钱。李晓华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呆了,他不由自主地朝发出声音的地方看去。只见一个态度亲切、仪容妩媚、目光十分温柔的年轻姑娘向他示意地点点头,然后,把目光转向车外。只那一眼便使李晓华的心怦然一动。她神态非常高雅,尽管她不能称作美人,然而她那清亮的、抑扬有力的声音,娴静、安详而轻柔的动作,却能讨每个人的欢心和信任。
    当他风尘扑扑地赶到医院抓药时,要找的人就是车上为他解围的姑娘。两人一见面,李晓华的脸立刻红到了脖子根。他结结巴巴地说:
    “实在不好意思,我,我”
    没等李晓华说出口,姑娘便说:
    “没关系,谁都有忘带钱的时候,何必认真呢。”
    李晓华听了姑娘的话,心里明白,她是为自己圆场。心想:既然如此,也不必解释了。于是,他便自我介绍说:
    “我叫李晓华,是知青,在涿县插队。”
    姑娘很大方地介绍说:
    “我叫张吉芸,在此处工作。”
    李晓华见这位姑娘年龄不会太大,便问:
    “你多大了,为什么没修理地球去?”
    小张听了,笑着说:
    “何出此言,我为什么要下乡呢?”
    李晓华不掩饰地说:
    “这是当今大势所趋,你为何例外?”
    小张嫣然一笑说:
    “我父亲在部队工作,我毕业后当兵,后来便当了医生。”
    原来,张吉芸的父亲是中央警卫部队的首长,住在中南海。她出身将门。
    这天晚上,张吉芸怎么也睡不着。不知为什么,她翻来覆去,李晓华的影子总浮现在她的眼前。他那红润、年轻、俊秀的面孔,和那细长的身段,都散发着青春、英勇和生命的喜悦。虽然年轻,而臂膀却是宽宽的,长而有力的胳膊,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活力,柔和而敏捷。他那深邃的目光咄咄逼人。
    姑娘的爱情往往是来得非常奇特的。这次偶然相遇成了她心灵的纽带,莫名其妙地把她和李晓华联在一起了。她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又突然地醒了。她望望窗外,东方放亮了,她穿好衣服向门外走去。
    朝霞在东方照耀着,一朵朵黄色的云仿佛是在等候太阳,好像群臣在等待君王似的。晴朗的天空,早晨的清新空气,晶莹的露珠。微风和小鸟的歌声使小张的心充满了稚气的喜悦:她怕遇到熟人,她仿佛不是在走,而是在飞。
    小张走到耸立在医院旁边的树林,就放慢了脚步。她走进了树林的朦胧中。树林的模糊的、流动的响声欢迎着这位姑娘。她的喜悦安静下来了。她逐渐沉入了甜美的幻想。她在想但是怎么可以准确地断定,一个姑娘,在春天早晨六点钟,一个人在树林里想些什么呢?她沉思着,一面沿着两旁植着高耸的树木的道路走着
    一对年轻人相爱了,他们相约出去野游。
    一天,李晓华问:
    “你说咱们今天去哪玩?”
    小张思忖半晌说:
    “去颐和园吧。”
    李晓华笑着说:
    “咱们去颐和园不下几十次了,难道你想当慈禧呀!”
    小张不示弱地说:
    “你就愿意去香山,都有一百多次了。”
    李晓华听了笑着,心想:她一点没说错,没有一百次,也有九十九次了。想了一会儿,说:
    “今天咱们去八达岭,顺便可以看看居庸关,一举两得。怎么样?”
    李晓华见小张没有表态,便继续说:
    “在长城沿线,有许多关隘、险口和名胜古迹,其中距北京城五十多公里的居庸关和八达岭,位于南口以北的崇山峻岭中,形势险要,是颇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李晓华见小张听得津津有味,更有兴致了,说:
    “居庸关关城建筑在一条长达十五公里的溪谷中间。这条溪谷名叫关沟。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八百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
    “青龙桥车站附近的八达岭,山势极为险峻。这段长城是用巨石为基,上层用大型城砖砌成,城宽可容五六匹马并驾齐驱。登临城上,‘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心胸无比宽阔。青龙桥车站旁,有我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的铜像。詹天佑设计了京包铁路,发明了车厢挂钩,对世界铁路事业有着重大贡献。八达岭附近的长城,解放后经过修茸,现在是万里长城中保存得最好的一段。每当春、秋两季,游人如云,纷纷前往参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身为北京人,不去八达岭岂不是遗憾!”
    小张听了李晓华的一番话,心早就飞到八达岭了。
    两人一路上谈笑风生。到了最为险峻的青龙桥附近,两人都已大汗淋漓。小张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李晓华见此情景,摸摸兜,听见远处喊着:
    “冰棒,冰棒,三分、五分钱一根。”
    他觉得买三分钱一根的有些不好意思。于是狠狠心,掏出五分钱买了一根,拿给小张。小张深情地望着李晓华她接过冰棒,看看两旁没人注意,便迅速把冰棒举到李晓华嘴边。李晓华咬了小小一点,又推给小张。小张咬了一小口,然后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李晓华。
    李晓华深情的眼睛一眨不眨,仍然望着小张,慢慢地嚼着冰棒,像是在细细地咀嚼幸福。
    小张又举起冰棒,忘记看两旁有没有人注意,又举到李晓华嘴边。同时,李晓华又推回姑娘嘴边。小张那温柔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李晓华。
    就这样,他们用重复着享用这根冰棒的最佳方式,享受着青春、幸福
    张吉芸出身将军门第,而李晓华是工人的儿子,只身插队仍在农村。他们之间的出身门第与社会地位差距太悬殊了。但这一对青年男女,却不顾一切地真诚而热烈地相爱了。他们见不着的时候,像把心挖出来抛在沙漠里,热风吹着,飞砂打着,烈日炙着;他们的心碎了,焦了,化为飞灰了!他们见着的时候,安慰了,快活了。
    他们的心用爱情缝在一起了!
    社会的偏见、家庭的阻力,使他们的爱情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谁听了都为之动情的故事。为了爱情,张吉芸甚至以死抗争
    后来,张吉芸终于成了李晓华的贤内助,为他的事业成功起了决定性作用。
    他被投进炼狱之火
    一九七八年,李晓华终于返回北京。通过托人、奔走,他在灯市口的一家银行科研所找到一份烧锅炉的差事。小锅炉不大,只供十几间房子取暖,活儿还算不累,但冬天一过就失业了。后来,他又在经贸部出口大楼食堂当炊事员,每天的工作是揉面做馒头,虽然累点儿,倒也驾轻就熟。因为他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过炊事员。此时的李晓华已年近三十,业设立,家没成。也许,此时只有张吉芸能给他一点慰藉和激励吧!
    如果把李晓华的成功发达说成是同中国改革开放大业一起风风雨雨地走过来的,一点也不过分。改革开放,给每一个尚不富裕的中国人提供了无限的致富机会。但能否抓住这个机遇,这就需要个人的眼光和胆识了。
    头脑灵活的李晓华,在揉馒头之余,开始偷偷摸摸地做起生意来。像成千上万的人所经历的那样,干点儿倒买倒卖的事。但李晓华出师不利。
    一天,他买了十六块电子表。次日,他拿到市场去卖。很顺手,不到半小时就卖了两块。这时,又有几个人围上来。李晓华觉得势头不对,想马上走开。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几个便衣围了上来。因贩卖十六块电子手表,他被判处三年劳动教养。当时,一块电子手表只有三块多钱。
    李晓华被送到团河农场。他望见瓦蓝的天空中,大雁啼鸣着结队北返。它们自由地飞翔,掠过农场的上空,飞远了。飞远了,一直溶进苍茫的暮色之中。农场房顶上的积雪,也正在消融,滴滴哒哒地垂落,几只翘尾巴的小麻雀在大墙上飞来飞去。李晓华多么羡慕它们啊!如果自己也像它们似的,就可以飞到张吉芸的身边了。
    有时他像一个小孩子迷恋火光一样地迷恋着财富。他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一定会发大财的他想,生活不会总是这样不公平的,它一定给自己准备着奇幻的境况的。他有时快乐得心脏都停止了跳跃。他常常想象着自己不是穿着破旧的,甚至打着补丁的裤子,而是穿着崭新的有裤线的“的确良”裤子。手并不像现在这样生着硬茧,而成了柔软的、白洁的手。从那上面,污脏的黑指甲会像蛇蜕皮一样地脱落。他的儿子会上大学,而且是一个有教养的青年。出门办事也不用步行了,有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自由自在地行驶在前门大街上。他沉醉在多少个白天的梦里。
    突然,他感到窒息,闷塞。他闭上了眼睛。泪水从他的眼角涌出。他一次又一次地吐着,他咂咂嘴,用舌尖舔舔坚硬的齿背。吐出的东西中,有一颗颗像是食物的微粒,又粘又沿,嘴里像有层薄膜他恶心:五脏六腑都在颤抖。他虚弱,惊恐。
    他被送进了医院,经过检查是胃病。因此他便可以回家了。虽然他并没有在团河农场呆上多久,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被单位除名了。他与心爱的姑娘,同时承受了家庭、社会、舆论三方面更为巨大的压力。
    每当李晓华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不知为什么,他突然想到了五十年代他们正年轻时所熟悉的印度电影《流浪者》里的拉兹和丽达。他风趣地唱起;
    “命运叫我奔向远方”
    拉兹发出了苦闷的呼号。
    真的,命运,此时此刻却把李晓华抛进了中国第一代个体户的行列中。
    一台冷饮机和一台大屏幕投影机使他成了百万富翁
    生存的本能,使他寻找各种发展的机会。他第一次到广州进货,正值T恤衫、变色眼镜走俏,虽然利润丰厚,但他并未为之所动。他来到广州商品交易会陈列馆,站在一台美国进口的冷饮机面前凝视了许久,然后问道:
    “小姐,冷饮机怎么卖?”
    服务员说:
    “没有货。”
    李晓华又问:
    “这不是货吗?”
    服务员看了他一眼说:
    “这是样品。”
    李晓华继续问:
    “能不能告诉我价钱?”
    服务员不耐烦地说:
    “三千五百元。”
    李晓华又问:
    “你们经理在哪?”
    李晓华灵机一动,找到了经理,先交朋友,请人吃了顿饭,又送了几条名牌香烟,这才把冷饮机买下。当他把冷饮机运回北京时,几乎囊空如洗了。
    没有多久,就进入夏天了。他把这台新鲜玩意儿,运到北戴河海滨。他向当地人介绍说:
    “这是美国制造的喷泉式冷冻果汁机。”
    当地人问道:
    “这有什么用处啊?”
    李晓华解释说:
    “把水和原料放在这里面就会制出清爽冰凉的果汁来。”
    当地人不解地说:
    “真的吗?从来没听说过。”
    “这是新玩意,在中国是第一台。如果你们同意,你们出场地、人员,办营业执照,我出设备。赚钱各拿一半。”
    当地人听了,觉得很在理;见李晓华很实在,便点头说:
    “一言为定。”
    于是,这个临时的一家冷饮“合资公司”开张了。来避屠的人们,游完泳了、玩累了或在太阳光底下走乏了,看到这个清爽冰凉的大玻璃罐,都被吸引住了,冒汗排起了长队。五角钱的饮料一杯接一杯,那种清凉甘甜劲儿直沁心脾。这成了北戴河海滩浴场一大景观。
    那是一个难忘的夏天。已届而立之年的李晓华实实在在地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商业敏感和决策能力充满了信心。
    这些日子,李晓华感到心情非常好,好似新生儿似的。他对什么都感兴趣,看见什么都觉得新鲜。新生儿的日子永远是可爱的。如果是晴天,四周的一切就辉煌灿烂;如果是雨天,空气就特别新鲜清爽。这甜蜜的清晨时光,他喜欢它,因为它与白天的其余时间显然不同,它不那么熙熙攘攘、忙乱操劳和烦扰。在这个时光,他不愿意想任何事情,心境又宁静又平和。他望着一望无际的粼粼微波。凉风习习,先是平平静静,一会儿从水天相接处绽开一朵朵白花,越开越快,越开越密,转眼间整个海洋卷起千万堆雪浪。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不久的将来整个中华民族都会苏醒,一切有志之士都会加入到这市场经济领域的大潮中来尝试。就像这海洋的浪花一样,当卷起千万堆雪花时,中国的经济就开始振兴了!
    这个夏天他净赚了十几万元。秋风乍起,北方寒冷,冷饮机终于可以休息了。李晓华的心思又活了起来,他想:今年在北戴河独领风骚的冷饮机,明年肯定不会那么新鲜了,于是他决定改弦更张,另辟溪径,准备将冷饮机卖掉。
    有的朋友不解地问:
    “这台美国冷饮机,跟印钞票似的,怎么能卖掉?”
    李晓华说:
    “到明年看吧,这儿至少有一百台。现代人的商品意识都很强。”
    朋友们半信半疑。
    当地的合作伙伴听说李晓华的冷饮机要出手,急忙找到李晓华说:
    “我愿出一万元买下。”
    精明而又实在的李晓华说:
    “咱们是合作伙伴,怎能挣你的钱呢?原价转让给你吧。”
    果然,第二年,北戴河海滨展开了冷饮大战,而这台冷饮机也成了昨日黄花。
    这年冬天,满怀喜悦的李晓华漫步街头,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现代生活的勃勃生机。敏锐的李晓华又一次感悟到,物质生活的改善必然唤醒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长期处于极左禁烟中、看腻了样板戏的中国人,渴望着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这正给商务活动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他利用手上这笔“原始积累”干起了一项从未有人涉足的新买卖,购买了大屏幕投影机,在秦皇岛做起了放录像的生意。据说当年河北省仅此一家,改革开放之初的人们禁不住港台武打片、言情片的诱惑,排队买录像门票成了当地一大景观。人们挤破脑袋也要进去看一看。一块钱一张门票,有时被炒到十元
    生意做得十分顺手,他的过人才智在有意无意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这时他已经是京城赫赫有名的百万富翁了。
    “101”在日本的代理商
    一九八四年,当中国大陆上众多的人正在当“万元户”时,李晓华已经是一位百万元的“大款”了。
    但他仍要进取。他不甘心当“大款”,他要当大亨。
    据有关文章记述,他去日本学经商,是得到了一位高人指点。这位高人就是原北京市一商局副局长宋学进。这两代人也许有缘分吧,几乎无话不说,终于成了忘年之交。有一天,两人促膝畅谈,老宋问:
    “你已经决定要做生意是不是?”
    李晓华点头说:
    “是。”
    宋学进说:
    “那好。你听我说,我是做了一辈子生意的人,旧社会当过店员,新社会当过营业员,在西单商场当过经理,又在一商局当副局长。在做生意上,我是前辈,你是晚辈。那么我告诉你:要学做生意,先得学做人。纵观古今中外成功的商人,无一不是道德修养非常好的人,这点是肯定的。做商人可不能只满足几十万元的生意,要做就要做大生意”
    李晓华更加点头说:
    “是的。”
    老宋继续说道:
    “你现在的文化水平太浅了。要学做大生意,应该出国去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虚心向外国人学习经商之道。要有志气成为中国的大商人、爱国的商人,将来为国为民效劳。”
    宋学进一席肺腑之言,使李晓华茅塞顿开。
    一九八五年底,年已三十四岁的李晓华毅然告别娇妻幼子,东渡扶桑。他一面在东京国际学院学习,一面在中华料理店涮盘子,又到日本商社打工,留心学习日本的经营之道。
    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老板桌上的报纸有条不起眼的新闻:
    “中国生产的‘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价格一路上扬。”
    凭着敏感的直觉,李晓华感觉到机会即将来临。他立即返回国内。
    有关文章这样有趣地记述道:
    数日后,北京‘101’毛发再生精厂门前来了位中年汉子,他走到门房前打听道:
    “我想买‘101’,在哪里办手续?”
    门卫告诉他:
    “一年以后再来吧。”
    第二天,这汉子又来到“101”毛发再生精厂,被门卫放进去了。他找到销售科,一个办事员接待了他。他说明来意,接待人员仍然告诉他:
    “一年以后再来吧。”
    第三天,一辆当时京城尚不多见的新款式奔驰280直驶进“101”厂大门:“海外华侨李晓华先生慕名来访。”
    于是,西装革履的李晓华被礼貌地让进会客室。谈不多时,李晓华了解到“101”厂职工上下班和领导公务活动有缺少交通汽车的困难时,便说:
    “贵厂有此困难,鄙人愿意帮助解决。”
    负责人谦虚地说:
    “不敢当,不敢当。”
    李晓华果断地说:
    “只要贵厂在一个月后供应我‘101’,我捐赠一辆客车和一辆小轿车。”
    协议达成了,交货日期定在一个月后。
    而就在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