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周信芳传-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错把老词儿“书和信”念了出来,只好停机重拍一次。接着,轮到周信芳
念了。他念到“今日你不把我的书。。”时,这下面的字好像在喉咙里被什
么东西卡住似的,就是吐不出来。他自己也不由得笑了起来。

“停!”应导演做了个手势说,“周老,别紧张,重来!”

再次重拍时,周信芳又在这地方卡住了,只好再重来。这时,周围的人


发现周信芳的脸上已显露出焦急的情绪。

第三次重拍时,周信芳还是出了老毛病。这下,他的压力更大了,汗水
从脸颊上流了下来。过去,周信芳即使在大热天演戏,尽管很卖力,除了鼻
尖上略有汗珠外,基本上是不会出汗的。可是,这一回,他仅仅为了改动一
句台词,居然还出了汗,可见心情是很紧张的。在场的人见此情景,都劝周
信芳歇一会儿再来。可是,周信芳并不答理。而是一声不响地闷头沉思,他
是在琢磨,怎样才能突破眼前这一关。过了一会儿,只见周信芳重又抖搂精
神,霍地站起来,要求开拍。

当他念到原先卡住的那个老地方时,特别用劲,把“书信”两字从嘴里
迸发了出来。宋江念这段台词,心情本来就是很激动的,经周信芳这么一加
劲,效果倒反而比平时演出更好了。在场观看的人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事后,有人对周信芳说:“院长,你今天可是急出汗来了!”“可不是吗,
过去我为毛主席演出,还没出汗哪!”周信芳顿了一下又说:“这彩色胶卷
都是进口的,是国家花了外汇买来的,重拍一次,就是多浪费一些人民的血
汗呀!我能不着急吗!”

在拍摄《坐楼杀惜》的过程中,还体现了周信芳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精
神。例如,阎惜姣一定要到公堂上去告密。逼得宋江反击。并且用力抓住她
的胸襟。。这一节,过去在舞台上表现时,周信芳虽然觉得表演不够有力,
却一直没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次拍电影,周信芳特别留意这一节戏的
改进问题。他觉得在这种地方,电影须要更强烈的反应,画面上更要求交待
清楚。

尽管他事先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让赵晓岚也引起注意,共同把这节戏
拍好,但在开拍时,周信芳仍然发现在宋江抓阎惜姣时,她的反应不够强烈。
周信芳要求停拍,重又找原因。终于想出了改进办法。他提出,当宋江抓阎
惜姣时,阎要来个全身震动。这样一改,效果果然不同了,力量马上就显现
了出来。周信芳很有感触他说:“通过拍电影,使我的表演有了提高。”

在拍摄《徐策跑城》这一部分戏时,周信芳也是尽量适应电影的要求,
从不死守着舞台上传统的表演方法不放。比如徐策踢袍,按照周信芳几十年
的演法,都是用右脚踢的,踢得圆浑优美,非常漂亮。可是,他却谦虚地对
导演说:“假如你们电影需要,我用左脚踢也可以。”拍“跑城”时,周信
芳又对导演说:“我往这边走,如你们不好拍,我就往那边走好了。”舞台
上,徐策是跑圆场的。拍电影时,导演起初想按照舞台上的样子,也拍“跑
圆场”。但是,周信芳为此反复思考着。他说:“拍电影时跑圆场不大合适。
舞台上,由于限制在一个框框里,人物明明要往前走,但碰到侧幕了,只好
回过头来走圆场了。电影要求真实,而且布景比舞台开阔得多,摄影机又可
以跟着人物拍,因此我看徐策应该一直往前走。如果再跑圆场,就会使人感
到他跑着跑着,怎么又往回退了?”

这一席话,说得应云卫频频点头。于是,他和周信芳一起商量,设计了
皇城、城门、金銮殿等场景,以便让徐策直往前走的目的地更加明确了。


抱病走“吊毛”

一九六一年五月一日,毛主席在上海接见了周信芳。六月,周信芳参加
了上海市京昆传统剧目会串,与俞振飞合作演出《群英会》等戏。
同年八月十四日,上海举行梅兰芳先生追悼会,周信芳报告梅氏生平事
迹,并在报刊上撰文悼念梅兰芳先生逝世。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周信芳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周信芳演剧生活六十
周年纪念活动。

十二月十一日,首都文艺界在首都剧场隆重举行纪念会。会上,中国戏
剧家协会主席田汉致祝词,题为《向周信芳同志的战斗精神学习》。他高度
赞扬了周信芳的战斗精神、革命热情以及对京剧艺术的贡献。他号召戏剧界
的同志们“更好地向周信芳同志的精进不懈的战斗精神学习”。

纪念会后,周信芳参加专场演出。戏码是《打渔杀家》。剧中,萧恩有
一个“吊毛”的动作。开演前,周总理得知周信芳这些日子血压偏高,便特
地到后台对周信芳说:“今天规定一条纪律,场上不许翻“吊毛”,最多只
能滚一个‘抢背’。”可是,一到场上,周信芳就把个人的健康问题置之脑
后了。他依然走了个“吊毛”,动作干净利落,很“帅”。演出结束后,周
总理尽管觉得他不该冒这个险,但还是紧紧握住他的双手,热烈祝贺他演出
成功。

周信芳回到后台,为他配演萧桂英的赵晓岚直埋怨他说:“院长,你怎
么不听劝,出了事怎么办?玩儿命哪!”“嗯,不这么演不行啊!观众看到
这里,都知道要走个‘吊毛’,我怎么能偷工减料呢!”他边卸装边说,“一
个演员,舞台就是战场。打仗时要是非来这一下不可,就是牺牲了,也得这
样,一定要完成任务。”赵晓岚听了,十分感动。

周信芳这次在京演出,反响十分强烈。文化界知名人士纷纷题诗祝贺。
田汉的诗是:
六十年来磨一剑,精光真使石金开;
深忘眼弱和头白,唱遍山瞰与海隈;
万死不辞尊信国,千人所指骂王魁;
乾坤依旧争邪正,珍重先生起怒雷。
王昆仑写了《贺周信芳同志演剧生活六十年》(八首):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观看周信芳演出《打渔杀家》后,上台与周信芳热烈


握手(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七龄出世便峥嵘,矫矫麒麟崭崭名;
苦炼勤修成独创,后生跻跻此师承。气势汪孙韵味谭,更工伸貌铸麻潘;
兼收问我谁为主?迈出藩篱我自专。
(汪是汪桂芬,孙是孙菊仙,谭是谭鑫培,麻指三麻子,潘是播月樵。)
赴会关公睨宝刀,跑城徐相白须飘;
捋髯抢步非形似,风格原从内蕴高。
感染谁如麒派深?人人击节效麒音;
一宵剧场呈新奏,来日风驰处处间。
天低云冻百花催,却看红梅斗雪威;
听到文山无愧句,激吊观众气如雷。
笑看蓁莽随风灭,抖擞同颜天地春;
久战终成新战士,艺人何事让诗人?


阐古迎今境益高,大师岁岁为民劳;
杀家铡美多规范,艺苑流传无尽遥。
片言难写寸心欢,共庆辉煌六十年;
樽酒喜陪锣鼓进,声容永茂祝南山。
于伶赋诗曰:
歌台花甲气如龙,麒派风标一代宗;
今日工农同祝贺,千红万紫拥嵩峰。


《澶渊之盟》

一九六一年年底,周信芳筹划排演新戏《澶渊之盟》。这个戏由陈西汀
执笔写成剧本。

翌年春天,上海京剧院部分同志去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省巡回演
出,同时抽出时间,加紧排练新编历史剧《澶渊之盟》。那时,周信芳虽然
没有什么演出任务,但为了修改和排练《澶渊之盟》,他几次从上海赶到外
地剧场,跟正在那儿演出的同志一起反复探讨。

剧团巡回演出的第一站是南京。才演了几场,周信芳就从上海赶来了。
当天中午,周信芳约了陈西汀和几位演员到夫子庙吃烧饼,一边吃,一边就
在餐桌旁商议开了。对《澶渊之盟》的剧本和人物进行了研究。

五月份,剧团在武汉人民剧场演出。不几天,周信芳又从上海搭江华轮
溯江而上。在船上,他白天和同行的一位编剧加工剧本;夜晚,他对着江天
夜色,拍板记唱。船到汉口,周信芳顾不上休息,又立即赶到剧场,一边给
演员说戏,一边亲自修改剧本。那时,周信芳的眼睛有病,为

《澶渊之盟》,周信芳饰寇准(一九六二年)了看书写字改稿,他桌上
还堆放着放大镜等用具。写字时,不仅要把字写得很大,而且还要有根亮的
灯泡照着才行。这样,时间一久,强灯光对他的眼睛又产生很大的刺激。。
尽管这样,周信芳还是不肯休息,常常要工作到深夜十二点多。有位演员担
心他的眼病加重,劝他说:“院长,你在这么亮的灯光下写东西,又热又刺
眼的,怎么受得了啊?还是白天写吧!”周信芳不以为然他说:“不要紧的。
白天事情多,晚上改剧本比较安静。”就这样,周信芳为了使《澶渊之盟》
的剧本精而又精,在汉口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一个星期。

《澶渊之盟》写的是北宋时期的历史事件。辽邦大举进攻宋室。大军压
境时,北宋朝廷中以寇准为代表的主战派,跟以王钦若为代表的主和派之间,
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宋真宗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他动摇于两派之间。在危
急的情况下,他勉强接受了寇准的建议,还亲临今河南省清丰县附近的澶渊
前线。然而,在捷报频传、辽军溃败时,他却不但不乘胜收复幽蓟等失地,
反而接受了投降派的主张,以“屈已安民”为借口,用金帛贿赂敌人,签订
了“澶渊之盟”。周信芳很喜欢这个戏,很喜欢寇准这个角色。

在京剧剧目中,描写寇准的戏还是不少的,如《探地穴》、《清官册》、
《罢宴》等。然而,《澶渊之盟》中寇准的形象更完善,表现的主题也更深
刻。周信芳不仅亲自修改《澶渊之盟》剧本,而且亲自担任导演,自演寇准
一角。

这出戏由李桐森担任助理导演,李仲林设计武打,兼演李继隆,赵晓岚
饰萧太后,汪正华饰宋真宗。

在编排《澶渊之盟》的过程中,周信芳的担子确实够重的。他既要精心
琢磨寇准这个人物,从扮相、造型、动作,到唱腔、台词等方面,不断改进;
又要给演员们说戏。他把戏里生、旦、净、丑的唱腔、身段、地位,甚至锣
鼓点于都包下了。

戏中,萧太后一角的分量不轻。周信芳曾着重帮助赵晓岚理解萧太后的
人物性格。赵晓岚唱的是青衣花旦,从未演过萧太后一类人物。如今乍一接
受这个角色,信心不大。周信芳鼓励她说:“别怕,角色都是演员创造出来
的,只要你下功夫,还能演不好萧太后!”接着,周信芳又给赵晓岚详细分


析这个角色。他先把《澶渊之盟》和《四郎探母》这两出戏中的萧太后作了
对比。他说:“《四郎探母》中的萧太后,只是个平庸的老太婆形象;《澶
渊之盟》中的萧太后,却要求演成一个有才干、有气度的统帅。”

周信芳还分析说:《澶渊之盟》中的萧太后,要突出她的“诈”和“骄”
这两个性格侧面,表现她“有计谋”,且能亲自“披甲督战”;在年龄上要
把握好,她五十来岁,但她是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既不能演成二十来岁的
女将,又不能演得老态龙钟。。

接着,周信芳又跟赵晓岚讨论了萧太后的扮相、道具等细节。

赵晓岚原先想得比较简单,她觉得萧太后在这出戏中既是辽邦武将打
扮,那么,手中的乒器用双钩或狼牙棒就行了。

周信芳听了,边想边用手比划了一番,然后说:“这不大合适。萧太后
扎靠后,既要威风,还要符合她的身分。我看用大刀比较好。”

说着,他用铅笔在纸上画了起来,说:“晓岚,你看,最好是特制的大
刀,比舞台上关公用的小一点,但比一般武旦用的大一点。”

后来,周信芳叫人定制了一把萧太后用的大刀,刀面上还安了一块小圆
镜,既好看,又有气派。

经过紧张的排练,《澶渊之盟》首次在汉口彩排演出,反映很好。但周
信芳却不满足,他认为“北城见萧”一场,还得改进。这场戏从舞台场面看,
很像《空城计》,但由于戏的具体内容不同,艺术处理也应有所区别。

诸葛亮在城楼上操琴,是借此故作镇静。他那大段〔西皮慢板〕、〔西
皮二六〕,主要是自我表白,并不是对话,所以这时扮演司马懿的演员往往
背对观众,直到诸葛亮唱毕,他才把身子转过来。可是,寇准在城楼上的大
段唱腔,是对萧太后讲话,是对话式的,因此,萧太后就不能像司马懿那样
僵立在一旁,而是应该不时有所反应。。对于这一点,扮演萧太后的赵晓岚
不太理解。她说:“院长,寇准在城楼上说话,萧太后在城楼下能听得见吗?”
“哈哈,这是戏呀!艺术的东西既要给人以真实感,又不同于生活。你说对
吗?”

几天后,周信芳在汉口人民剧场先演了三天传统戏,接着公演了三场《澶
渊之盟》。戏中,寇准的戏非常吃重。这时,周信芳已年近古稀,平常走路
也不那么灵便了;可他一上台,不知哪来的一股劲儿,显得精力旺盛。演出
效果非常好。

“寇准拜相”一场,宋真宗在辽兵逼境而不得已的情况下,听从了毕士
安的建议,任命寇准为丞相。但真宗对寇准还是不大放心,就告诫他说:“。。 
今日身当大任,必须戒除‘刚’字。”寇准恳切而干脆地答道:“臣并无奇
才异能,只有这一点刚直之忧,堪以侍奉陛下,今陛下却要臣去此一字,叫
为臣何以奉君啊!”周信芳扮演的寇准,在软弱无能的真宗面前,念这段台
词时,刚柔相济,既不掩饰他作为忠臣的刚烈本色,又不失臣下应有的礼仪,
表演得非常有分寸。

“风雪澶渊”一场中,寇准带了随从和几名善歌的村姑,踏雪上北城。
寇准有一节跑圆场的动作。这一情景,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徐策跑城》。起
先,有人曾提议,把徐策的一些身段用上去,以增强戏剧效果。可是,周信
芳说:“不行,徐策是徐策,寇准是寇准,不能演得雷同。”周信芳在这场
戏中的圆场,虽然没用上徐策跑城时那种载歌载舞的美妙身段,但对寇准的
内心刻画,却是相当细腻的。寇准在跑圆场时,有个滑倒的身段。当老军急


忙把他扶起来时,寇准先是幽默地一笑,然后指着雪地,唱了一句〔散板〕:
“未提防覆雪之下有坚冰。”周信芳在这里所用的声调和表情,使观众很快
领会到,这是一句双关语。它一方面点明“踏雪”的“雪”,另方面是把奸
臣王钦若之流比作隐藏在雪底的冰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寇准此时此地的复
杂心情。

演了三天《澶渊之盟》后,上海京剧院立即在当地召开座谈会,听取意
见。会上,大家对周信芳的艺术进取精神和表演风格大加赞赏。有人说:“周
院长这么大年纪了,还搞了这么好的一出体现麒派表演风格的新戏,真不愧
为战斗的表演艺术家。”还有人认为:“《澶渊之盟》是继《海瑞上疏》之
后,又一出独树一帜的清官戏。”

周信芳一行回到上海,稍事休息后,接着在天蟾舞台出演《澶渊之盟》,
也博得了上海戏剧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他的眼睛

周信芳进入老年后,眼睛越来越不行了,他患的是严重白内障。

一九六二年的一天上午,周信芳在办公室修改剧本。他才写了几个字,
眼睛就模糊得厉害,索性站了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赵晓岚这时正好从
外面进来。她见周信芳这副焦躁不安的样子,连忙关切地间:“院长,你怎
么了?”

“喔,是你!”周信芳见了赵晓岚,就握着她的手,不无伤感他说,“今
后我不能再陪你唱戏了!”

“院长,你,你刚才说什么呀?”赵晓岚听了周信芳的话,大吃一惊,
可又怕是自己听错了,便追问一句。

“医生说我的眼睛快要瞎掉,我不能再陪你演戏了!”

赵晓岚给周信芳“挎刀”十余年,对他敬为父辈,如今听到这个消息,
顿时泪水夺眶而出。

这时,赵晓岚的眼前,似乎出现许多她在舞台上所见到的一连串周信芳
的眼睛。他就是凭着这一双富有感情变化的眼睛,才能成功地塑造出宋江、
张元秀、宋士杰等等各种人物形象呀!

不过,赵晓岚还是安慰周信芳说:“院长,你不要听人家瞎说,你的眼
睛不会瞎的。”

赵晓岚有个朋友在针灸研究所工作。她带着这个医生到周家。经检查后,
医生主张用边吃药、边扎金针的办法,为周信芳治白内障。可是,由于针灸
的部位离眼球太近,周夫人担心出危险,终于没有同意这个治疗方案。

以后,周信芳的眼睛更糟了。尽管他在唱戏时,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模
糊的人影,他仍然坚持登台演出。好在他的老搭档刘斌昆、赵晓岚等都熟悉
老院长的戏路,甚至一举一动。所以演出时,大家尽量在有些动作上凑合周
信芳,向他靠近些。这样,才没有在演出中发生事故。


第十一章“文革”前后


最后一个角色

周信芳一生,演过近六百出戏,成功地创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所扮
演的最后一个角色,是现代戏中的人物——杨立贝。

京剧《杨立贝》是从同名越剧移植过来的。此剧通过杨立贝被地主逼得
家破人亡的故事,反映出农民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

一九六三年下半年,周信芳为了迎接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特地筹划排
演《杨立贝》。这出戏的角色是这样分配的:周信芳演杨立贝,赵晓岚演杨
妻,刘斌昆演狗腿子,李桐森演地主,小三王桂卿演杨立贝之子,小毛剑秋
演杨立贝之女。角色分配好后,周信芳先后三次带领大家去观摩越剧《杨立
贝》。然后,再由许恩言执笔,将《杨立贝》由越剧改写成京剧。剧本写出
来后,周信芳又亲自作了修改。不久,正式开始排练。

在这以前,大家都知道周信芳曾演过时装戏,但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至于亲眼见过的人,则为数极少。因此,当大家得知周信芳决定亲自演现代
戏,一则感到新奇,都想看个究竟;二则也是着实有点为他担心。

大家知道,麒派表演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水袖、髯口功夫特别好。而杨立
贝这个角色,一无水袖,二无髯口,用什么来加强表演呢?再说,当时周信
芳已年届古稀,不能像李少春演《白毛女》中的杨白劳那样,做“僵尸”、
“抢背”之类难度较高的动作了。大家都怕周信芳唱砸了。

可是,一九六四年这出戏彩排时,周信芳却把杨立贝的人物形象塑造得
非常成功。大家都惊奇他说:“老院长的现代戏演得这么出色,真不愧为艺
术大师啊!”

给人印象最深的,有两场戏。一场戏是“诉榜”,这是全剧的高潮。地
主命狗腿子打死杨妻和她未满周岁的幼子,并逼走她的大儿子后,又放火烧
了杨家的房子。家破人亡的杨立贝,带着女儿到处告状,都碰了壁。最后,
父女俩一路讨饭,来到南京最高法院告“御状”。不料,又被轰了出来。于
是,杨立贝便在最高法院门口附近,向过路的行人诉冤,公开揭露地主的罪
行和衙门的黑暗。

这场戏,越剧是这样处理的:地上铺着一张状纸,杨立贝的女儿跪在状
纸的前面,悲戚地唱着冤情;杨立贝面向观众站着,低头抽泣。但周信芳的
处理却不同:杨立贝的背上挂了一张状纸,站在台上,背向观众;小毛剑秋
演的杨女,跪在他的身旁,容颜凄楚、声调悲凉地唱着大段二黄,诉说她家
的不幸遭遇。。

如果让一般的演员演杨立贝,这么长时间地背向观众站着,显然是不大
会有什么戏的。周信芳却不然,他既不是在小毛剑秋跪着演唱的同时,乱做
动作,夺她的戏;又不使人感到他低头干站着,似乎这个人物此时是多余的。
观众在台下看上去,通过杨立贝身后的状纸,以及他那微微颤动的背影,清
楚地感到杨立贝此时此地那种悲愤欲绝的心情,以及黑暗凄惨的环境气氛。
周信芳就这样长时间的背向观众站着,观众还常常专门为他鼓掌!有位老演
员看了,非常感慨他说:“像这样干站着,恐怕除了老院长,叫谁来演也不
行,不是夺戏就是没戏!”

还有一场“打庙”。杨立贝在离开家乡前,曾到一座破庙里拜求神灵,
保佑他打赢官司。可是,结果他非但状没告成,又死了女儿;如今只剩下他
孤身一人。杨立贝怀着极度悲痛而绝望的心情回到家乡。当他重新走进那座


破庙时,他把一腔怨愤全在这里发泄出来,甚至举起棍儿,打碎了菩萨的头,
砸破了地主捐献的“有求必应”的匾额。这场戏由周信芳独角表演。在进庙
之前,他又唱又舞,唱的是昆腔,舞蹈动作则是采用了《徐策跑城》、《扫
松下书》等戏中的步法,他把麒派的倒步、蹉步全用上了,不仅好看,而且
有分寸地刻画出这位几乎已被逼疯了的农民形象。。

大家看了,全都赞叹不已。

经过三次彩排后,上海京剧院决定同时派出《杨立贝》、《智取威虎山》
剧组去北京,参加京剧现代戏会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