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论语别裁(上册)-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乩矗芄蛔龅健傲傥R凰辣ň酢币丫懿蝗菀琢耍杂谡嬲寮业奈蓝裕疵馓肫琢恕!∫虼耍宄跻话阊д撸杂诖烁咛感男浴⑽薏故奔璧睦硌嗟狈锤小W钪娜绻送ち帧⒗疃⑼醮健⒏登嘀髡庖恍┤耍簿煌督德澹铝Ψ辞甯疵鞯墓ぷ鳌!『罄粗泄缁岚锘嶂械暮榘铮衷谟纸泻槊牛褪撬堑笔钡牡叵伦橹鞘看蠓蛎挥邪旆耍降叵氯サ模槊攀紫仁窃谔ㄍ逵芍3晒λ亲橹恢庇跋斓缴挛鳎际撬堑幕疃段В教斓鼗岬鹊龋加珊槊藕罄吹姆盅芏础G宄豕送ち终庑┤耍炔煌馑蚊魅逭叩目仗福谑腔毓防醋餮剩僮呖季莸穆纷樱凶鳌捌友А

    ,因此也有称之为汉学的。 我们身为中国人,必须要了解“汉学”这个名称是这样来的。 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也称汉学,是指中国学问。 古书上所指的汉学,是偏重于考证的学问,这是顺便介绍的。我们为什么引出了这个问题呢?就是为了孔子这句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自宋朝以后,八百年来,一提到异端,一般人都认为专指佛道两家。 这句话不要搞错了,在孔子当时,没有佛家,也没有道家,在当时儒道不分家的。 以儒、佛、道三家的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心,是唐代以后的

 127

    411论 语 别 裁

    事,所以认为《论语》中异端两个字,是专指佛道而言,则是错误的观念。现在我们回转来研究,什么叫“异端”呢?这在文字上解释非常简单。“端”就是两头,尖端,两边的头,或多边的头谓之“端”。

    “异端”是走极端偏向的路线,不走中道的。不但不走中道,而且还标新立异,特别从事怪异的思想。 关于这一点我们如果用现代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学来研究,也可以说一般的人,大都是喜欢异端的,每个人都有爱好标新立异的天性。

    由养士到考试

    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篇文章,对于处世大有助益,这篇文章简称《论养士》,苏东坡作的。 这篇文章在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哲学领域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研究政治与社会的人不能不看。 这篇文章很有意义,它提出了一个原则,讲得非常有道理。“养士”这个名称,出在战国时代,当时书籍不如现在普及,也没有考试制度,一般平民有了知识,就依靠权贵人家求出路,到他们家里作宾客。 过去叫宾客,现在的名称等于“随员”

    ;从唐代到清代叫“幕府”。像曾国藩,不少有本领的人,都在他的幕府里——等于现在的研究室、参谋团、秘书室。 现在也有称作幕僚。“六国的养士”就是这样的情形。那时养士,养些什么人呢?

    苏轼指出的分类是智、辩、勇、

 128

    为 政 第 二51

    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说只是两种人,一种用头脑,一种用体力。 讨论这四种人,如果以现代职位分类的科学来作博士论文,起码可以写他两百万字不成问题。 但是我国古代文化喜欢简单,所以几百字的文章就解决了。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说,社会上天生有智、辩、勇、力这四种人,他认为这一类的人好役人——坐着吃人家的——无法役于人。 如果我们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是这样的,用头脑非常能干,叫他用劳力就不行,有些人叫他用头脑就像要他的命,要他做劳力就蛮好。 但有些人有力去打架,力气好得很,要他做工,做三个小时就做不下去了。 所以研究社会、研究政治,要多观察人,然后再读有关的书,才有道理。 又像许多人有智,这个智是聪明才智;有许多人有辩术,专门用手段,不走正道,走异端,打鬼主意第一流,正当方法想不出来。 但是不要忘了,他也是一个人才,就看老板怎么用他,这就是所谓会不会用人了。 所以智与辩看起来是一样,聪明的人做事一定有方法,但是正反两面的方法不能相违。 勇与力看起来似乎也是一样,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力气,而个子高大孔武有力的人,教他去前方打仗、为国牺牲,他怕死了不干,这是有力没有勇。因此苏东坡说智、辩、勇、力四种人,往往需要人家养他,不能自立。 不过依恃人家,攀龙附凤,也可以立大功,成大业,教他一个人干,就没有办法。所以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焚书坑儒,不养士了,这些人就走向民间去,结果怎样呢?反了!后来到了汉朝的时候,对这种士怎么办呢?到汉武帝时代,就是中国选举制度

 129

    611论 语 别 裁

    的开始,那个时代的选举,当然不像现代的由人民去投票——这是西方式的选举。 中国式古老时代的选举,是由地方官参考舆论,把地方上公认是贤、良、方、正的人选出来,(以现代名词而言,是人才的分类,贤是贤,良是良,方是方,正是正,不要混为一谈,这是四个范围。)称为孝廉。(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 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的。)

    汉朝实行这样的选举制度,就取代了战国时养士的制度,所以汉朝四百年天下,就可以定下来,到隋朝又开创以文章取士的考试办法。 到唐太宗统一天下以后,正式以汉朝地方选举的精神,采用了隋朝考试取士的方法,综合起来产生了唐朝考选进士的制度。 所谓进士,就是将民间有才具的知识分子,提拔出来,进为国士的意思。 那时候考的秀才不是清代的秀才,清代的秀才是考试阶级的一个名称,秀才再考举人,举人再考进士,进士第一名是状元。 唐代的秀才,也便是进士的通称,凡是学问好的、优秀的,都称秀才。

    天下英雄入彀中

    唐太宗创办了考试制度,录取了天下才人名士以后,站在最高的台上,接受第一次录取者朝见之后,忍不住得意的微笑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他的意思是说,你看我这一玩,天下的英雄都自动来钻进我的掌握中,再不会去造反了。 有功名给你,有官给你做,只要你有本事,尽管来嘛!

    这

 130

    为 政 第 二71

    是唐太宗的得意之处。 苏轼也说,建立了考试制度以后,就等于六国时候的“养士”

    ,所以他认为养士是很重要的事。 以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智、辩、勇、力分子没有安排很好的出路,没有很好的归宿,就是社会的大问题,也是政治的大问题。但是如何使他们得其养,又是个问题。起用也是养,退休也是养。 讲到养,我们要想到前面所讲的,犬马也有所养呀!不是说有饭吃就得养了,仅仅这样是养不了的。 智辩勇力之士,有时候并不一定为了吃饭。 天生爱捣乱的人,如果没有机会给他捣乱,他好像活不下去,若不要他捣乱,就得把他引入正途,这就是为政教化的道理。解释了半天,“异端”就是走特殊思想,不走正路的,走偏道,而偏道中还想出特别花样。但是,异端有没有用处?

    但是有用处的。 举个例子来说,汉朝平定天下,汉高祖说,我不过得到几个人而已。 他是指张良、萧何、陈平等,尤其是陈平这个人,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六出奇计,他只为汉高祖提过六个建议,还是秘密的建议,后世从历史上知道内容的也只有五次,另外一次到底是什么花样,直到现在无法确定。所谓奇计者,就是古怪的、特殊的。 我们读了历史也就知道,异端不能乱用,还要以德业为基础,异端多半走入术的路子,术就是方法、权术。 权术没有德业为基础,就要不得。 所以我们再看历史,《史记》记载很清楚,陈平六出奇计,帮助汉高祖统一天下,但是陈平说了一个预言,他的后代不会太好。人家问他什么原因,他说他喜欢用阴谋,他说:“阴谋者,道家之所忌也。”为天道所忌。 果然汉高祖封给他的国,到他孙子手里就亡,他也早知难逃自取灭亡之道。

 131

    811论 语 别 裁

    这个道理,是说明孔子所说的“异端”

    ,并不是宋儒所指佛道两家而言的异端,而是走偏道,喜欢走特殊路子钻牛角尖的异端。 所以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跟着下来,什么不是异端呢?什么是作人做事应该的道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是名字,子路的名字叫仲由。“诲”字下应该有一个小标点,诲是说教育、教诲。“汝知之乎?”你知道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个人要平实,尤其是当主管领导人要注意,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最高的智慧。 换句话说,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否则就真是愚蠢。关于这一点,几十年来看得很多。 这个时代,很容易犯这个毛病。 很多学问,明明不懂的,硬冒充自己懂,这是很严重的错误,尤其是出去做主管的人要注意。 我们看历史上伟大的成功人物,遇事常说:“我不懂,所以要请教你,由你负责去办,大原则告诉我就行了。”说这话的人就成功了。 如果硬充懂就不行,结果一无所成。 历史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政治的道理也一样,懂就懂,不懂的就是“对不起

    我不懂。“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高的礼貌。 所以我常对出国的学生们说,有一个最高的原则,也是走遍天下的国际礼貌,那便是你走到任何国家说:”对不起,我是中国来的,对这件事我不懂,请问应该怎么办?“

    万万不要认为这样说是丢

 132

    为 政 第 二91

    人,这是最大的礼貌,不会吃亏,尤其做国民外交更用得着,最怕冒充懂,就会失礼。到这里是为政的大原则,下面文章的气势为之一转,而转到另外一个人。

    千里求官只为财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是孔子的学生,他姓颛孙,名叫师,少孔子四十八岁,是位年轻学生。 他到孔子这里来是要学干禄的。 什么叫“干禄”呢?

    就是怎样去谋生。古代俸和禄是两回事。“俸”等于现在的月薪;“禄”有食物配给。 禄位是永远的,所以过去重在禄。“干”就是干进、干求、干禄,就是如何拿到禄位。换句话说,孔子希望弟子们学仁学义,子张这位学生来的时候,大概填志愿表与众不同,直截了当,干脆两个字——干禄;要找饭吃,怎样找公务员当。 但是孔老夫子没有气得把他撵出去,反而传授他一套办法说,想做一个好干部,做一个良好的公务员,要知识渊博,宜多听、多看、多经验,有怀疑不懂的地方则保留。 阙就是保留,等着请教人家,讲话要谨慎,不要讲过分的话。 本来不懂的事,不要吹上一大堆,好像自己全通,最后根本不通,这就丢人了。 如不讲过分的

 133

    021论 语 别 裁

    话,不吹牛,就很少过错;多去看,多去经验,对有疑难问题多采取保留的态度。 换句话说,对于模棱两可的事,随时随地都用得到古人的两句话:“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

    第二句就是多见阙殆的意思,这个时候要特别小心处理,不要有过分的行动,这样处世就少后悔。 一个人做到讲话很少过错,处世很少后悔,当然行为上就不会有差错的地方。 这样去谋生,随便干哪一行都可以,禄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从这一段书中,我们看到孔子的教育态度,实在了不起,这个学生是来学吃饭的本领,要如何马上找到职业。 孔子教了,教他作人的正统道理,也就是求职业的基本条件,我们为人做任何事业,基本条件很要紧,孔子说的这个基本条件已经够了。到这一节为止,上面都是讲为政中关于作人处世的部分,下面高峰突起,就正式讲到政治问题。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是鲁国的国君,孔子自己祖国的君侯,孔子忠君爱国之心是很强的,自己国家的领袖问他怎样使老百姓心服。要注意这个“服”字,含义可说是服从,也可以说绝对服了,不敢反抗,这是重点。 以鲁国的国君,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是一大笑话。 在中国政治的道理,所谓服与不服,在德不在力,权力的使人服是霸术、霸道;道德的使人自然顺服,才是王道。 鲁哀公拿这个问题问孔子,你说孔子怎么办?他很婉转

 134

    为 政 第 二121

    的说明这个道理,他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这个“举”

    就是提拔,这是针对鲁哀公当时的政治毛病而来。 举直,就是提拔直心直道而行的人,包括圣贤、忠诚、有才能的人。“错诸枉”的错等于措,就是把他摆下去,放下去,把狂妄的人安置下去,这样老百姓自然就服了。 相反的,“举枉错诸直”

    ,把狂妄的人提拔起来,或只用自己喜欢的人,而把好人打击下去,老百姓自然就不服了。 这是谁都懂的道理,而孔子拿这人人都懂的话去告诉他,就好像说当诸侯、君王的人都不懂,未免太笨了。但人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到了那个权位的情况,就很难讲了。譬如我们平时常会说,假如我做了某一位置的事,一定公正,但是真的到了那一天,就做不到绝对公正。 人总会受人情的包围,例如,人家送高帽子,明知是高帽子,仍然觉得蛮舒服的,这就是要命的心理了。 所以一个人能够做到公正廉明,真是一种最高的修养。像唐朝的历史中记载,武则天问武三思,朝中谁是忠臣?武三思说,跟我好的都是忠臣。 武则天说,你这是什么话?武三思说,我不认识的,怎么知道他好不好?同样的道理,看戏容易作戏难,所以我们批评历史容易,身为当局者时,就真不容易了。 因此我们知道孔子答复鲁哀公的话,虽然非常平淡,但最平淡的道理是最难做到的。下面接着是季康子的问话,我们曾经提到过,季家是鲁国的权臣,后来鲁国就是亡在他们手里,季康子问什么呢?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

 135

    21论 语 别 裁

    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使民,就是怎样使用群众的意思,在为政的道德上而言,这个动机就有问题,要想使用别人就已经是问题了,他还用了一个当时蛮流行的口头语,敬啊!忠啊!这些都是老子当时所骂的假仁假义。(其实老子并不反对仁义,只是当时社会普遍流行谈的仁义,变成了虚假无实的名词,所以老子反对。)

    他提到敬与忠两个字,是大问题。 敬是尊敬人,忠是忠于事,劝是教导的意思,等于现在所说的“教育”。孔子对于季康子所提这几个大问题,没有批评不对,认为都对。 但是孔子告诉他,不要只是空洞的宣传,口头话没有用,天下人的聪明相等,口头骗得了一时,骗不了永久。所以他告诉季康子,接近老百姓,内心要有真正的庄严情操,百姓对你自然就恭敬了。 如对人敬礼,只是表面的动作,而内心却是不诚,则敬礼的姿势都不对的,这样的敬礼有什么意义?要内心真正的庄严,尤其对部下、对群众,有发自内心的庄严情操,部下对你自然就恭敬了。“孝慈则忠”

    ,真正爱人,人对你自然尽忠,一个人对部下与群众,付出爱儿女一样的心肠,付出了真情,则没有不收到忠的反应的。 如果没有这种慈孝,光是劝导教化是没有用的。“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对善的奖励提倡,不作官样文章,诚恳的举善。“教不能”

    ,部下不懂的,并不讨厌他,教他,因为你要作之君,作之师,等于他的长辈,既然作长辈,就是作老师,尽量教他,他自然受感化。由这里看到答复国君的问话与答复权臣的问话不同之处;都在《为政》篇中,连起来文章又转了一个味道了,所

 136

    为 政 第 二321

    以连贯起来看《论语》文章的编排非常妙。尤其古代文章,几句话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说的,把它连贯起来,而仍能成为一篇曲折有致,蛮讲究结构的文章,它的文学价值,也实在不简单。

    治国难!齐家更难!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这时候有人说话了。 对孔子说,你吹了半天牛,说了许多为政的大道理,头头是道,你自己怎么不出来为政呢?你自己来干嘛!讲到这里,我要特别提醒诸位,以前我们说过《为政》这一篇,被大家解释成是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不大对的,因为孔子不讲政治,只讲为政。 拿现代政治哲学来讲,是大原则,并不是政治的一种方法。 所以孔子对于这个问题的答复,他引用了《书经》里的话解释说,《书经》里不是讲过孝道吗!一个人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人、朋友(社会关系)

    ,这也就是政治了。 有朋友说自己不得志,我说你有什么不得志?不是员,就是长,他说没有什么长在身,我说你至少是家长呀!这个资格还真不容易,这件事情也真不容易做好。孔子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说,何必一定要出来从事政治工作,才叫作政治呢?

    下面讲为政的原则。

 137

    421论 语 别 裁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廋,小车无廋,其何以行之哉?

    这节很重要。为政的道理——言而有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读中国历史,对于从政的人,始终要注意一个道理,所谓“百年大计”。一件事情,一个政策下来,要眼光远大,至少须看到百年或几十年以后的变化与发展,这是古人政治的道理。天下没有一个完整无缺的法律或完整无缺的办法。 天下事一定会变,而且时时在变,这张桌子今天是新的,十年以后就不新了。 不新了该怎么办?今天就要预作最好的、最切合十年后应变的方案。我们看小说,诸葛亮给人补救的方法,都是“锦囊妙计”先放在那里。 对为政来讲,这个“锦囊妙计”就是百年大计。 不可只顾目前,如只顾目前,事情因时间的发展改变而情况不同,就变成言而无信,结果就是朝令夕改。 早上下的命令,晚上认为不对,去赶快改过来,究竟哪个对?

    老百姓搞不清楚,这就是大问题。 所以孔子说作人、处世、对朋友,“信”是很重要的,无“信”是绝对不可以。尤其一些当主管的人,处理事情不多想想,骤下决定,以致随时改变,使部下无所适从,所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輗和軏两个字,是古代车子上的车杆子。大车是牛车,輗就是牛车上一根用来套在牛肩上,中间的大梁子;小车是马车,軏就是马车上挂钩的地方,这都是车子上的关键所在。 他说作人也好,处世也好,为政也

 138

    为 政 第 二521

    好,言而有信,是关键所在,而且是很重要的关键。 有如大车的横杆,小车的挂钩,如果没有了它们,车子是绝对走不动的。讲到这里,本篇快近尾声。 子张,就是刚才说到那个来问谋生办法的子张,现在提出一个大问题: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现在说十世的问题。先说世,什么是世?

    西方的观念,一百年为一世纪,西方文化以耶稣诞生那一年(约在我国汉朝的时候)开始为纪元——第一年。 现在为一九七四年,又称二十世纪。我们现在也用这个西元,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是相当令人痛心的事,一个当祖父的,不应该与孙子平行,不应该把自己的历史抹煞,这实在痛心。 这暂且不提,我们知道现代西方文化以一百年为一世纪,而中国文化过去的世,小的单位以三十年为一世,这是一个时间的代表单位,后来用以作抽象的代表单位了。 这是把一代叫作一世。 所以每说到“世”的问题,常以“十世”表示久远。 唐代以后,佛学进了中国,又有“三世”之说,什么叫“三世”呢?过去、现在、未来,就叫“三世”。几千万年前是过去,前一秒钟也是过去的;现在就是现在;未来,此后的一秒钟是未来,以后的千百万年也是未来。 这就叫“三世”——是佛学的名称;儒学则称之为“十世”。这里《论语》上的十世,等于说千秋以后

 139

    621论 语 别 裁

    将来的世代。子张问孔子是不是可以先知,预言将来怎么演变,孔子在这里讲到夏、商、周三世,只是引用过去以代表将来。 子张问孔子将来时代的演变知不知道?孔子说知道。 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殷商的文化是哪里来的,是由夏朝的文化演变而来。 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夏朝原有的文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