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晋朝那些事儿-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拿型惺朴腥擞腥ā?梢运得挥械饲嫉陌镏兔挥型趺偷慕裉臁6饲贾郧懔Π镏趺停⒎撬胪趺偷墓叵荡Φ糜卸嗪谩6撬捕袢绯穑么蚧骱狼俊K彼玖バN荆皇翘案还螅钦嫦敫傻闶露M趺屠斫馑圆还肿锼
秦军围住邺城,日夜攻城。苻坚听说秦军打到了燕国的都城,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整兵五万,亲自率领向东进发。苻坚的大军到了邺城后,秦军以十五万士兵攻城,杀声震天,气贯长虹。
燕主慕容与太傅慕容评则亲自上城守卫,双方都死伤惨重。一直打到当年的十一月,燕国的散骑侍郎余蔚叛变,带兵夺了北门,打开城门。秦军蜂拥而入,与燕军展开巷战。
慕容与慕容评、慕容臧等率数路骑兵从东门杀出,向龙城逃去。秦将郭庆一万五千骑兵追到,慕容臧回兵迎击,兵败被杀。慕容与慕容评走散,左卫将军孟高、殿中将军艾朗等一百多人护着慕容继续北行,遇秦将王重。孟高和艾朗在战斗中身亡,慕容则趁乱逃走。一直逃到高阳(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东),慕容身边只剩七八个侍从。秦将郭庆手下的一名叫做巨武的军官在带骑兵北进时正好碰到慕容。
巨武立刻叫人把慕容绑起来。慕容大骂道:“你一个小人物,敢绑天子?”
巨武冷笑:“我是受命追贼,哪里来的天子?”慕容遂被押回邺城。
慕容评总算逃到龙城,但郭庆大军也随后赶到。龙城的守将宜都王慕容桓守城不住,城破身亡。慕容评又逃奔高句丽,高句丽虽然一直向燕国称臣,现在见燕国垮了,便把慕容评绑了送交秦军。慕容评也被押回邺城。
慕容被押回邺城后,苻坚问他:“为什么不投降要逃走?”
慕容哭道:“狐死尚归首丘,我不过欲死在先人的坟墓前罢了。”
苻坚听了,顿生怜悯之心,于是没有杀掉慕容。慕容被俘后,其他各州仍拥有一定兵力的牧守渠帅,也都纷纷投降,燕国遂亡。从慕容廆占据大棘城,到慕容亡国,前燕共历四世八十五年。
苻坚论功封赏,先把燕国的宫女和珍宝分赐给将士,然后授王猛为使持节、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冀州牧,镇守邺城,晋爵清河郡侯,并将慕容评府中财物悉赏王猛。王猛践诺,推举邓羌为司隶校尉。苻坚道:“司隶校尉的职位会惹很多人,不是名将适合担当的职位。汉光武帝不把管官吏的职位给功臣,是对功臣的爱护。邓羌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军事才能,朕还要用他来继续统兵,北平匈奴,南荡扬越。”于是封邓羌为镇军大将军,封真定郡侯,赐位特进,就是说可以享受和三公一样的待遇。其他将士各有封赏,阵亡者厚加抚恤。被俘的燕国王族也给了适当的封号,封慕容为新兴侯,慕容评为给事中,然后是赈济贫民,发展生产,任命官吏,施行法律等。等一切忙完之后,苻坚来到自己的老家枋头,和家乡父老欢聚了一回,改枋头为永昌,永远免除这个地方的赋税劳役,然后回到长安。慕容垂恨透了慕容评,请苻坚斩杀慕容评,苻坚没有答应他,反而把慕容评任命为范阳太守。慕容垂气得直咬牙,却也没有办法。
苻坚灭燕之后,又要伐凉。因为王猛的威信已经相当高了,大臣们都建议这次还让王猛来率兵。苻坚道:“我们刚刚平定了燕国,那边形势还不很稳定。需要王猛在邺城替我稳住那里,不能轻易调他回来。”大臣又建议苻坚向王猛问计,苻坚遂派人去邺城。不久,王猛回信说:现在前凉的国力已经不如以前了,而秦国的国力则威震天下。强弱对比这么明显,还需要发兵去攻打凉国么?
苻坚一看就明白了,派使臣去前凉让张天锡称藩。张天锡不敢反抗,于是派使臣到长安向苻坚谢罪称藩。苻坚遂封张天锡为使持节、都督河右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西平公。
前文提到的慕容吐谷浑一部,已经在洮水之西,直到白兰山的数千里地建立国家,见前秦势力越来越大,恐其入侵,遣使送去重礼,并愿称藩国。苻坚封吐谷浑国君碎奚为安远将军、川侯。
秦国攻灭燕国的时候,东晋也在打仗。桓温从燕国大败而归后,因为袁真没有攻下石门,遂将袁真降为平民,因为邓遐不能打通皋陵,也将邓遐免官。袁真不服气,写了一封检举信,检举桓温的罪状。但此时朝廷被桓温把持着,所以检举信落到桓温手里,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袁真于是投降燕国,并把自己据守的寿春献给燕国。燕国遂授袁真为使持节、都督淮南诸军事、征南大将军、扬州刺史,封为宣城公。桓温刚打了一个大败仗,军事力量很弱,元气尚未恢复,没有力量征伐袁真,只好把自己的办公场所挪得离袁真远点,以防袁真来打自己。桓温从姑孰搬到了广陵,然后征调附近百姓修筑广陵城。因为打仗,江淮地方的劳役非常频繁,这次又遇上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百姓都很怨恨桓温。秘书监孙盛正在家里写史书,叫做《晋春秋》。写到这个时间段的时候,孙盛就给桓温加了很不好的评语。
桓温看到这本书后非常生气,让人把孙盛的儿子孙潜叫来,对他道:“我的确打了败仗,可也不像你父亲说的这样不堪。如果这本书传出去,岂不是辱没了我的家门?”孙潜很害怕,于是答应桓温回去请父亲改写这段历史。孙盛听儿子一说,愤然道:“韩信厉害不厉害?可他也被楚国打败过;诸葛亮聪明不聪明,他也吃过魏国的败仗啊。桓温在枋头打了败仗,我是照实写的。他丧师辱国是历史,还想要我替他掩饰么?我如果隐瞒真相,写的还叫史书么?”并说:“我不怕死!何惧桓温?”
孙潜及孙家所有人全部跪在地上哭着请孙盛改书,孙盛坚决不改,又怕此书被桓温所毁,又抄写一本寄到北方,使之流传。而孙潜则悄悄地把《晋春秋》重改了一遍,献给桓温。桓温这才放心。
东晋太和五年(370)二月,袁真病卒,燕国任命他的儿子袁瑾为扬州刺史。桓温这时候已经恢复元气,遂率两万部队去打袁瑾。燕国派左卫将军孟高率骑兵南下增援。孟高到淮北的时候,恰逢王猛第二次大规模的伐燕,燕军屡屡打败仗,朝廷又将孟高召回。袁瑾遂守寿春城不出,一直守到燕国被前秦所亡。袁瑾干脆再降前秦,请秦国出兵。苻坚派张蚝率两万军马去救。桓石虔与桓伊带兵在石桥大败张蚝。张蚝退屯慎城。桓温终于攻破寿春,把袁瑾及其宗族擒获,押到建康后斩首。
强大的前秦
桓温早就有篡晋夺位当皇帝的野心了,他曾经叹道:“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按照桓温的计划,他先通过北伐树立威望,邀买人心,然后再逼晋帝退位,但攻前秦的长安,因缺粮而退;伐燕国的邺城,又在枋头大败。这回桓温恢复实力,收复寿春之后,又问郗超:“凭我现在的实力,还能够再次北伐,一雪枋头之耻么?”
郗超回答:“您的实力还达不到。”桓温遂闷闷不乐。郗超知道桓温的心思,于是对桓温道:“虽然您现在担天下重任,但由于北伐失败,如果不能立下不世之功,则不足以镇民望。”
桓温道:“我也在为这事儿发愁呢,你说怎么办?”
郗超道:“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黜昌邑。明公要立大威信,使四海信服,也应当学习他们。”
“我早有此心,可是皇帝没什么过错,我找什么理由废掉他呢?”
“没什么过错,就给他找出点儿过错来。宫门深幽,最能让人相信的是床笫方面的事。您可以说皇帝阳痿,他的儿子全部是他的宠臣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的大臣所生。仅凭此一件事,必可废掉他!”
桓温大喜,先派人去造谣,等朝野之间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桓温带兵入京,对褚太后说,因为皇帝有痿疾,要废掉皇帝。
太后大惊:“不会吧,那为什么有田氏和孟氏为皇帝生有三男?”
桓温假装吃惊道:“您没听说么?现在朝野都知道,这三个孩子是皇上的宠臣相龙、计好、朱灵宝等所生。此三臣经常和皇上在一起,甚至夜不出宫,这事很有可能。”
太后被桓温也给弄懵了,遂道:“那就凭你处置吧。”
桓温从太后那里诓到了太后懿旨,遂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另立相王司马昱为帝。朝中百官并非没有反对的,但桓温带兵入朝,杀气腾腾,哪个敢说半个不字。桓温废掉司马奕后,把田氏、孟氏及其所生的三子杀掉,相龙、计好、朱灵宝也被满门抄斩。司马奕被强迫离开都城,迁到吴县西柴里居住。司马奕害怕桓温暗害自己,竟然不敢让自己的妻妾怀孕,每日只是饮酒睡觉,忍辱求生。
桓温废立晋君之后,回到姑孰,把郗超留在京中把持内政。司马昱被推上皇位后的第二年即病亡,年五十二岁。司马昱临终遗诏称:“大司马桓温依周公居摄政事。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意思是由桓温来控制朝政,如果桓温愿意,也可以取而代之当皇帝。
司马昱之所以下这样的诏书,是怕桓温将来篡位加害自己的子孙,干脆从法律的形势上确定桓温当皇帝的合法性,这样桓温也就用不着加害他们了。但侍中王坦之坚决反对,甚至把司马昱的遗诏撕得粉碎。
司马昱叹口气道:“天下,本是我祖无意中得来的,你又何必阻止呢?”
王坦之反驳道:“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皇上您又凭什么让给他人呢?”
在王坦之的坚决要求下,司马昱又改遗诏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就是说只给予桓温相当于三国诸葛亮一样的权力。桓温并没有擅断朝政的权力。
司马昱死后,朝臣不敢立新皇,要去向桓温请示。谢安、王彪之、王坦之坚决按照司马昱的遗诏,拥太子司马曜即皇帝位。
郗超凭自己在朝中的力量没办法阻止三人立新君,于是跑到桓温那里告状说:“本来司马昱并无此遗诏,您可以趁此机会控制朝政,甚至得到皇位。但这样的好事全让谢安、王彪之和王坦之给搅黄了。”
桓温也非常失望,听了郗超的话,立刻以觐见新帝的名义,带大军去京城。大军到了京城南十二里地的新亭,然后请谢安和王坦之出城来见,并埋下伏兵,打算一言不合,便把二人杀掉,然后带兵入京,强行夺权。
谢安、王坦之是司马昱遗诏中三位顾命大臣中的两个,如果除掉此二人,或者把此二人争取过来,桓温便可在朝中为所欲为。太后及百官包括王坦之都很害怕,只有谢安道:“晋朝的存亡,在此一行。”
谢安和王坦之到了新亭,只见桓温大军兵营整肃,杀气腾腾,随行人都吓得脸色苍白,就连王坦之也很紧张,连手版都拿反了。只有谢安谈笑风生,神情轻逸。与桓温相见之后,谢安笑道:“我听说如果诸侯有道,则四邻都是可以帮你防守的朋友,你又何必在墙后面藏这么多士兵呢?”
桓温十分尴尬,立刻撤去所有伏兵。谢安先把桓温大大地吹捧了一顿,称:“别说是武侯诸葛亮、丞相王导,就是历史上的伊尹、周公在世,也比不上您啊。”几句话拍得桓温很是舒服,然后两个人就司马昱的谥号、庙号,祭拜陵寝的日期等事进行了商量。
桓温遂和气地进入建康,处理司马昱的丧事,扶立新君。桓温忽生大病,一连十数日卧床难起,病好后,却不离开京城,而且向谢安和王坦之提出一个要求:要九锡之礼。
九锡是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在桓温以前的封建王朝中,只有王莽、曹操、司马昭和孙权接受过九锡礼,其中王莽、曹操和司马昭篡位,孙权也称了皇帝。于是,加九锡成为权臣建立威信,当皇帝的铺路石。
谢安当即道:“凭您的功劳别说是受封九锡了,就是禅受皇位也未尝不可!您只管回去,这事包在我的身上。”
桓温很高兴,带着军队离开建康回去了,王坦之则很生气,责问谢安道:“九锡是异常之礼,一旦相加,则晋室危矣。你怎么会轻易许诺?”
谢安笑道:“我如果不许给他,他怎肯便离京城?我跟你说实话吧,我略懂医道,看桓温病情沉重,这几天的精神头是回光返照。也就是说他活不了几天啦。不知道他能不能等到加九锡之礼的时候呢。”
王坦之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谢安智谋远在他之上。
桓温回到姑孰,果然又病倒在床,病情一天比一天重。桓温怕自己等不到九锡的日子了,便时时派人去京城催问。谢安和王坦之今天推明天,明天拖后天,一直拖了两个多月,实在是推不过去了,便让吏部郎袁宏草拟诏命。袁宏是当时东晋写文章最好的人,妙笔生花,文采过人。当天接到任务,当天就完成了,马上交给谢安,得意扬扬地等谢安夸奖。
哪知道谢安随便扫了一眼,便让他修改,也不说改什么,只说不好。袁宏这次不敢大意,想了三天才敢动笔,将文章写得更是花团锦簇一般,但谢安仍是不满。如此多次,一连改了二十多天不能定稿,袁宏基本上要崩溃了。他于是向王彪之请教。王彪之笑道:“你写的文章很好,哪一篇拿出来都可以用。不过你好笨啊,现在大家都知道桓温就快病死了,谢公这是在等桓温的死讯。你着急什么?”
袁宏这才明白,回去以后便开始随便写两笔,让谢安看了,回去再改再交,如此反复,不觉又是一个月。到了宁康元年(373)七月,桓温病情突然恶化,他知道自己不行了,遂让弟弟桓冲接替他的位置,并且告诫桓冲和自己的几个儿子道:“以你们的才能,绝不是谢安的对手,所以今后再不可对晋有异心。”当月桓温病亡,享年六十二岁。
桓温死后,谢安大喜,立刻让袁宏随便拿出一篇诏命书稿来,提请皇上同意后,给了桓温加九锡的赐礼。桓温死后方得到这一称号。
桓冲则被封为中军大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镇守姑孰,这个权力仍然很大,但比桓温在世时要小多了;又以王坦之为中书令,王彪之为尚书令,谢安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尚书。三人共辅朝政。
郗超不甘心就这样失去一次谋大事的机会,便劝桓冲带兵进京,杀谢安和王坦之,执掌东晋朝权。桓冲不但断然拒绝,还辞去了扬州刺史的职位,向朝廷表示忠心。朝廷遂以桓冲为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及徐州刺史,镇守京口;以谢安兼扬州刺史。东晋的局势从此安定下来。
苻坚听说桓温病亡,便要出兵江南。王猛道:“桓温虽死,还有谢安!现在要伐江南,还有困难。不过,现在东晋的军事力量大多集中在东边。谢安忙于朝政也无力西顾。咱们可以先取梁、益二州!”梁州和益州不仅包括汉中巴蜀之地,而且拥有北至陕西南部,南到云南的整个地区,也就是当年三国蜀汉刘备所辖治的地区。先攻取这个地方,再统一天下,正是西晋司马炎一统全国的战略部署。苻坚于是命益州刺史王统、羽林左监朱肜、陇东太守姚苌率兵三万出汉川;前禁将军毛当、鹰扬将军徐成率兵三万出剑门,以杨安为元帅,作总指挥。
梁州刺史杨亮把守汉中,杨亮的儿子杨广把守阳平关,这两处关隘都比较险要。王统知道强攻不一定能成功,遂兵分两路,分取两关,但到了关下,并不攻关,而是日夜擂鼓喊杀。然后派人化装成商客到两关分别放风说另一关隘马上就要被攻下了。杨亮于是亲自率兵去救阳平关,杨广则率兵去救汉中。两军相遇之后,这才知道上当了。因阳平关留守士兵比较少,杨广立刻带人去救阳平关,路上被王统手下大将朱肜、姚苌伏击,杨广和杨亮拼命杀出重围,转头奔向汉中。但汉中已经被秦军攻占,杨亮只得带兵由汉水退到荆襄。王统的军队攻取梁州之后,便分兵派朱肜、姚苌帮助毛当、徐成攻打剑门。
剑门由梓潼太守周飏把守,毛当和徐成攻打二十多天不能攻下。姚苌本是姚襄的亲弟弟,便借着哥哥的名义假称投降晋国,与周飏约好晚上举火为号,自己和周飏里应外合,偷袭秦军的大营。周飏竟然相信了姚苌的诈降,晚上见关下秦军营中到处燃起火来,杀声大起,于是亲率一支军队开关去攻秦营。周飏刚入营中,便中埋伏,损失惨重,后路被断,根本无法回关,只得弃关带兵退守梓潼。剑门因为留守士兵太少,当天便被攻下。
杨安又带兵进攻梓潼,梓潼无险可守,周飏刚遭大败,手下又没多少部队,再败,退到涪城。周飏担心涪城也守不了多长时间,便令部下刘仁带三千骑兵护着自己的母亲家小回江陵。但刘仁半路上被秦军所劫。杨安将周飏母妻家小押到涪城城下,逼迫周飏投降。周飏不得已,只得献城。
益州刺史周仲孙,听说剑门、梓潼两关皆失,杨亮、杨广退到荆襄。认为自己的实力无法与秦军抗衡,遂带兵退守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其他晋军退守至巴东(今四川开县、万县以东)。
秦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巴蜀的战争,再向南中进攻没有军事意义,如果向东进攻,则将不可避免地与晋军的主力军决战,并且会进入一个相当长的消耗战时期。秦国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遂停止进兵。
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将秦国治理得不错,国力强盛,人民安康。但王猛积劳成疾,于宁康三年(375)六月病危。苻坚为了治好王猛的病,不仅派了最好的御医,并且亲自去拜宗庙,祭上天,祈求黄河、五岳诸神,特赦死罪以下罪犯。但王猛还是在一个月后病亡,时年五十一岁。王猛临终前给苻坚提出最后一个建议:不要攻打东晋,集中精力肃清国内鲜卑、西羌的力量。
王猛死后,苻坚对天痛哭道:“这是上天不想让我一统天下啊!”苻坚按照汉大将军霍光的规格安葬王猛,又谥王猛为“武侯”,这本是诸葛亮的谥号,苻坚以此来说明王猛在他心中的地位。
王猛死后,前凉的张天锡又开始与东晋接触,准备向东晋称藩。苻坚便以这个理由进攻前凉。他先派尚书郎阎负和梁殊去诏请张天锡入长安,同时派苟苌、毛盛、梁熙、姚苌等率十三万大军分四路陈兵边境,同时命秦州刺史苟池、河州刺史李辩、凉州刺史王统作为预备军。如果张天锡拒绝来长安,便立刻发兵。
张天锡是个很梗气的人,他问前秦的这两个使者:“你们是想站着回去呢?还是想躺着回去?”
阎负和梁殊一听张天锡语气不善,遂反问道:“您是想奉诏去长安呢?还是不去长安?”
张天锡道:“我本是晋朝之臣,世代忠义,岂肯奉秦贼的诏?”
阎负和梁殊二人一听,估摸着张天锡是已经下定决心让他们躺着回去了,都很惊讶。阎负说:“你们凉国曾经向刘汉和石赵称臣,后来又向我大秦称臣,凭什么自称世代忠义?”
梁殊也叹道:“可惜凉州自先祖武公莅凉以来,历经八世七十多年,如今却要亡在你的手里。”
无论二人如何劝说,张天锡已经是下定决心和前秦翻脸了。他让士兵把两个人绑在军门,然后招来士兵,一齐向二人射箭。张天锡说:“凡是不能射中二人的,一定是有异心。”士兵们一齐去射二使,竟然没有一支箭射偏。射完之后,两个人就像全身长满了刺一样。
前秦得到二使被射杀的消息,便开始进攻。苟苌先派扬武将军马晖、建武将军杜周,西出恩宿(今甘肃永昌南),截断张天锡逃走的路,然后派姚苌、梁熙、王统及李辩四路兵马从清石津渡黄河,进攻河会城(黄河与湟水会合处)。前凉骁烈将军梁济战败投降。
苟苌也带一支军队由石城津(今兰州西北)渡黄河,与梁熙等四部会合后,猛攻缠缩城(今甘肃永登南),很快攻下城。前凉的主将马建虽带兵五万,却不敢出战,而是退守清塞(今甘肃石浪境)。同时张天锡又派征东将军常据率军三万进驻洪池岭(今甘肃武威南),自率军五万屯金昌(今甘肃永昌北)。三军形成三足之势。
不久,姚苌与马建决战。马建失败后虽然仍有一定的实力,但他无心再战,率一万余人投降,剩下的凉兵不愿投降,全部溃逃。苟苌攻入洪池,常据兵败后不愿投降而自杀。
张天锡再派司兵赵充哲率最后的一支军事力量与前秦军战于赤岸(今甘肃武威东南),整整打了两天。凉军再败,四万人只剩下一千多人,赵充哲战死沙场。此时张天锡只有一万多人了,他仍然坚持,准备坚守金昌城。这时金昌城内发生叛乱,张天锡只好带三千骑兵逃回姑臧(今甘肃武威)。很快前秦军又追到姑臧,张天锡知道自己无力再战,只好出降,前凉灭亡。时晋太元元年(376)八月。苻坚以梁熙为凉州刺史,留守姑臧。把凉州有势力的豪族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