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晋朝那些事儿-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司马道子听了很不高兴,回去跟王国宝说:“王恭这个人太可恶了。每回和我谈及国家大事,总是板起脸来教训我,我实在是受不了!不除此人,我心里不舒服。”
  王国宝便和堂弟王绪带禁军去追杀王恭。王恭正往回走呢,忽听得后面人喊马嘶,尘烟四起的,知道这是有人要杀自己,急忙从小路逃走。他一回到京口,便整顿兵马,并派人去江陵邀殷仲堪一起起兵征讨王国宝。
  殷仲堪对这件事很犹豫。桓温的小儿子桓玄来访殷仲堪,他极力鼓动殷仲堪起兵。桓玄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原本想在朝中混个出身,但一方面他父亲的声名不好,影响他的仕途,另一方面司马道子很看不起他,处处压制他。虽然官场上有很多人帮桓玄的忙,但桓玄最终郁郁不得志,只做一些中下级官职。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回到江陵。桓家在江陵的根基还是很深的,颇得人望,因此桓玄在这个地方做地头蛇还是很吃得开。就是殷仲堪也得让他五六分。桓玄听说要反司马道子,当然很高兴,极力怂恿道:“王国宝等人和你是死对头,早就想除去你。现在你不反他,将来他把你调回朝中,你不是束手就擒,白白让人家除去你么?如果你同意和王恭东西两路齐攻京城,我愿率我的手下为你做先锋!”殷仲堪遂下决心起兵。
  王恭和殷仲堪以讨伐王国宝的名义进军京城。王国宝派王绪去竹里拒敌,但很快被王恭的前锋军刘牢之的部队打败,王绪逃回京城。王恭进逼京城,司马道子非常害怕,于是把自己的两个卖命心腹王国宝和王绪都杀了,然后写了一份极为深刻的检查,派人送给王恭,请他退兵。
  王恭一看这两个仇人都死掉了,司马道子也服软了,于是收兵回到京口。殷仲堪这时带兵刚刚到了巴陵,得知王恭已经把事情搞定了,也带兵回江陵。
  经历过这件事以后,司马道子深深地感觉到手中掌握几千名禁军是干不成什么事的。要想大权在握,必须手握重兵。于是他听从司马尚之、司马休之兄弟的建议,又任命王国宝的异母兄王愉为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及豫州等四郡军事。司马道子此举让豫州刺史庾楷很不高兴,他见司马道子要夺自己兵权,便派人向王恭诉苦说:“司马道子这是要削弱藩镇的权力,现在当趁着还没有对你下手,赶紧想办法对付他。”
  王恭于是又约殷仲堪、桓玄出兵。刘牢之则劝王恭道:“司马道子的这个任命,虽说是有失公允,也不算大过错。而且削的是庾楷的兵权,与你并没有损害,你何必再次起兵。”
  王恭没听刘牢之的,再次起兵。这次声讨对象是王愉、司马尚之、司马休之。
  司马道子听说王恭和殷仲堪又带兵来了,又急又怕,嘴里不住说:“看来这回只有等死啦。”
  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表示愿意出战。司马元显当时只有十七岁。司马道子问他道:“北府兵天下闻名,刘牢之又是名将,你一个小孩子家家的,也敢说大话?”
  司马元显道:“王恭这个人恃才傲物,而且并不重用刘牢之。以刘牢之之才,怎甘屈居其下?两人必有矛盾。父亲只要给刘牢之写一封亲笔信,向他许诺:如果阵前反戈,除去王恭,便把王恭的官职爵号全给他。我再派一个能言会道的人送这封信,不信刘牢之不反。只要刘牢之反了,王恭必败。”
  司马道子觉得这个计策相当不错,于是派司马元显为征讨大都督,率军去竹里拒敌;任命司马尚之为豫州刺史,去守石头城,对付庾楷。
  司马元显到竹里后,立刻派庐江太守高素拿着司马道子的亲笔信去劝降刘牢之。高素原来也是北府军旧将,和刘牢之是战友,他来到营中先不说劝降的事,却对刘牢之说:“现在朝廷虽然算不上好朝廷,但也没到周幽王、周厉王的地步吧。王恭是受过先帝大恩的,又是当今皇帝的舅舅。他两次带兵来京,这是对皇室的侮辱和轻慢。我看此人将来必有称帝之心,你要是继续跟着他混,那你将来就是附逆之臣。想将军当年赫赫有名,为天下名将。连史册都把你记在功臣传中,而今却要毁于一旦,真让我痛心啊。”
  这些话正说中刘牢之的心事,他也叹气道:“我哪里是心甘情愿啊,只是我屡次劝谏王恭,他不听我的,你说怎么办?”
  高素道:“你劝他,他不听,你就当讨伐他。你这叫做讨逆,是不世之功啊!”
  刘牢之想了想道:“我不忍心去讨伐我的老上级,这么办吧,我离开他总行吧。”
  高素听刘牢之说到这个地步,知道时机到了,把司马道子的信拿出来给他看。
  刘牢之一看有点儿动心了,又说:“恐天下人说我无情无义。”
  高素知道刘牢之已经同意反攻王恭,只是怕人说闲话,又道:“你和他是亲生骨肉么?你和他是君臣么?不过一起共过事罢了。既然人各有志,今天讨伐他又有何不可?”
  刘牢之听罢,奋然而起道:“好!我今天就去讨逆!”
  刘牢之当即率部众投降司马元显,然后以他的儿子刘敬宣为前锋,率众杀回京口。
  王恭这时刚从京口城内出发,迎面刘敬宣杀来,不及防备,被刘敬宣杀得大败。王恭想回城固守,守城的却是刘牢之的女婿,东莞太守高雅之,高雅之早把城门关闭,不让王恭进城。王恭于是绕城而逃,手下部队全都叫刘敬宣杀散,最后王恭一个人逃到曲阿。在老部下殷确的帮助下乘船逃奔桓玄。但行至长塘湖的时候,被巡逻兵所擒获,押送到京师被斩,王恭的所有家族及党羽全部被处死。司马道子把王恭的所有职位和封号全封给了刘牢之,又命刘牢之进攻殷仲堪的部队。
  这时殷仲堪、桓玄和殷仲堪的司马、堂邑太守杨佺期率军在湓口(湓水入江之处,在江西九江县西)击败江州刺史王愉,王愉逃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殷仲堪继续进军到牛渚(今安徽省马鞍山采石矶),正遇到庾楷和司马尚之大战,殷军助战,司马尚之大败,逃回石头城。
  殷军和庾军联兵来到石头城下。这时传来消息,刘牢之阵前反戈,已经击败王恭军队。司马元显也带兵回到石头城,刘牢之正率北府兵驰援京师,已经进军到新亭(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南)。桓玄和杨佺期都有些担心。这时桓冲的儿子,左卫将军桓修向司马道子献计,请司马道子再封赏桓玄和杨佺期二人,让二人退兵。司马道子于是上表后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两个人一下子成了封疆大吏,都很高兴,不愿意再冒风险,于是劝说殷仲堪罢兵。殷仲堪见王恭败了,桓、杨二军也要回去,他也只得带兵退回江陵。桓玄、杨佺期则分别带兵分赴武昌、襄阳上任。庾楷则被降为武昌太守。庾楷虽然心里很不服气,但现在只剩下了自己一支队伍,如果继续打下去肯定会败,也只得罢兵,听任安排。
  司马元显因军功被升为中领军(掌管所有的禁卫军,算是京城卫戍部队总司令)。司马道子身体有病,又不愿意管理朝政,而且两次兵变都是由他而起,加上这个人贪污腐化,所以很不得人心。司马元显趁此机会向白痴皇上的亲弟弟司马德文请求接替父亲,并向朝臣们施加压力,最终如愿得到了父亲司马道子的职务,并担任扬州刺史,司马德文为司徒。司马道子虽然很恋权,但由于政声太坏,没有威望,权力尽失,也只好由儿子去了。
  司马元显在朝廷中安插亲信,并重用会稽张法顺。张法顺向司马元显建议说:“现在荆州兵、北府兵都很厉害,人家只要来打,凭京师这点儿禁军肯定打不过人家。一旦再有王恭这样的人反叛,我们还是要吃亏。应当招募新军,扩大你手中的兵力。”司马元显于是在三吴八郡强制征兵。
  在王恭第二次进军京师的时候,“五斗米道”创始人杜子恭的徒弟孙泰,以替朝廷征讨王恭为名,私下里招兵买马,储备钱粮,准备造反。司马元显后来将计就计,以征讨王恭有功要封赏孙泰的名义把孙泰诱入京中,斩首示众,并把孙泰的六个儿子全杀掉。孙泰的徒弟孙恩、卢循率一百多个死党东逃入海,藏在海岛中。等司马元显在三吴征兵的时候,孙恩和卢循趁着人心骚动,对征兵不满,上岸后招集了五斗米道的八千信徒,攻入上虞,杀死上虞令,然后声讨司马元显父子的罪行。这一号召颇得人心,一心投奔来的老百姓达到十多万。
  孙恩又带兵攻打会稽。会稽内史是王凝之,他是王羲之的二儿子,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孙恩来攻的时候,他竟然作法请天兵天将。结果会稽很快被攻破,王凝之连逃都来不及,被孙恩的士兵杀死在法坛之上。很快孙恩占领了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等三吴八郡,聚兵二十多万,官军望风而逃。孙恩遂于会稽自称征东将军,号义军为“长生人”。
  孙恩的势力发展得这么快是因为他得到了大量士族豪强的私下支持。朝廷征“免奴为客”者(指本身或父祖是奴隶,但已放免为佃客的壮丁)当兵,这些人很不愿意应征当兵。而征这部分人,对其佃主也是损失,从而引起世家大族对政府的不满。所以一时“东土嚣然,人不堪命”。豪强士族们都想给朝廷一个狠狠的教训,所以孙恩率五斗米道众取得一两次小胜利后,便立刻在经济上和兵源上得到迅速补充。
  司马元显急忙派卫将军谢琰、镇北将军刘牢之率兵镇压。刘牢之的北府兵战斗力极强,一路连胜,一直杀到钱塘。在钱塘为寻找敌军主力,刘牢之派参军刘裕率几十名骑兵去侦察敌情。刘裕在侦察完毕回来时和孙恩的三千军队遭遇。再逃已经是来不及了,刘裕干脆大喝道:“贼众我寡,逃是逃不走了,不如死战!”遂第一个举起长刀,杀入敌阵,随行骑兵一齐冲杀,大多战死。刘裕在战斗中跌到河中,孙恩的士兵下河去捉,刘裕站在河中举刀反抗,竟然又力劈数人,敌人不能走近。这时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带兵赶来,见刘裕一人独斗千军,不由赞叹道:“真是神将啊。”刘敬宣带兵击败敌军,将刘裕救回。刘裕把敌方的情报讲得清清楚楚,又听儿子刘敬宣叙述刘裕刚才的英勇,刘牢之不由对此人刮目相看。
  刘裕,字德舆,小名叫做寄奴。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刘交被刘邦封为楚王后,以彭城为都,因此刘交的子孙后裔都在彭城及周围繁衍生息。到刘裕曾祖刘混的时候,因为西晋永嘉之乱(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汉国匈奴兵攻陷西晋京师洛阳,俘虏晋怀帝,烧洛阳城,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刘混带全家人南迁至丹徒京口里。刘裕的祖父刘靖曾做过东安太守,他的父亲刘翘只做到郡功曹(就是郡守手下的办事人员)。刘裕出生的时候母亲难产而死,刘翘认为此儿不祥,又因为家里穷得叮当响,便想把刘裕给扔了,但刘裕的姨母断了儿子刘怀敬的奶,收养了刘裕,刘裕才活下来。刘翘后来娶兰陵萧氏为继室,又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刘道规与刘道怜。不久,刘翘病死,家里更穷,三兄弟全部由萧氏拉扯大。刘裕长大后不喜欢读书,随便认识几个字,却十分喜欢武艺,骑马射箭使刀都玩得很好,力气也很大,但这些都不能当饭吃,他平时便以种地为生,农闲时则卖鞋。
  刘裕十分孝顺,对继母也毕恭毕敬,但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快四十了也没有找到媳妇。刘裕又很喜欢赌钱,欠下赌债不能还时,曾被尚书令刁协的孙子刁逵绑在马桩上示众。正好王导的孙子王谧路过,见刘裕有成大器的面相,便替他还了赌债,并且时常资助他。王谧还经常对别人说:“从刘寄奴的面相和骨骼上来看,他一定会成为一代英雄,你们不要慢待他。”别人听了都把这当成是笑话。
  孙恩造反的时候,镇北将军刘牢之招兵平叛,刘裕便去投军。刘牢之见了刘裕,也很喜欢他。让他练几下看看,果然武艺不错;又和他谈了谈打仗行兵的事,刘裕也说得头头是道。于是刘牢之破格提拔刘裕为参军。
  刘牢之通过刘裕的情报,在钱塘江的西面寻找到孙恩的主力军,很快击败孙恩,孙恩撤到钱塘江东岸继续据守。这时高素领一支兵马从孙恩背后袭击。高素就是劝说刘牢之起义反王恭的那个人。孙恩急忙回击,刘牢之趁势攻过河去,与高素合击孙恩。孙恩大败,逃回到会稽固守。
  这时谢琰的另一支军队已经收复了义兴、吴兴诸郡,分出一支兵马由司马高素带来帮助刘牢之。刘牢之于是命令高素率本部开往余姚,断孙恩后路。自己率其余军队全力进攻会稽。孙恩和卢循知道孤城难守,便弃城逃回海岛。三吴叛乱遂平定。
  桓玄称帝
  刘牢之回军京口,谢琰则被任命为会稽太守,戍守沿海,以防备孙恩再次上岸。司马元显被封为中军将军、录尚书事,一时成为朝中权臣。司马元显也是个贪财之人,利用权力四处经营,很快成为豪富之户;他又掌握着百官的升迁贬降,百官都对他十分恭敬,甚至公卿以下的官员见到司马元显都要行叩拜大礼。司马元显既奢侈贪利,又骄横跋扈,东晋朝政并没有比他父亲掌权时好多少。
  谢琰镇守会稽,武备松弛,对孙恩并不加防范,有人建议他好好整练队伍,加强工事,巩固海防。谢琰笑道:“孙恩不过是个海盗,败逃入海,如果他再敢上岸,那是自寻死路。”
  不久,孙恩又率众登陆,由浃口(在浙江镇海,甬江入鄞县境经招宝山脚入海为大浃江,入海处曰大浃口)攻入余姚,又攻破上虞,乘胜进军会稽。众将请出兵设伏,伏击孙恩。谢琰道:“和这些乌合之众打仗,还用费脑子想这多机谋么?”于是只让将士留城中等待,一直等到孙恩兵临城下后,谢琰才带兵出击孙恩的军队,孙恩大败而逃。谢琰带兵一路掩杀,孙恩军队许多人来不及登船都被杀死在岸边。孙恩带另一支军队从一条塘路逃跑,谢琰沿塘路追击。孙恩事先没有调查过地形,并不知道这条塘路是越走越窄。结果前面的军队挤成一团,后面的军队又收不住脚,前推后挤,拥作一团,甚至时有官兵落水。孙恩的一些已经上了船的军队本来正准备逃跑,见了这情况后便把船开回来,直开到塘路两侧,向官军射箭,被挤在中间的官军无路可逃,大多中箭而亡。谢琰带残兵撤退。逃跑的孙恩又转回头来追,谢琰一直逃到千秋亭,被孙恩的部将张猛赶上,谢琰不敌,于乱军中被杀,他的两个儿子谢肇和谢峻也都战死,手下部队全部被打散。孙恩再一次占据会稽。
  司马元显急派冠军将军桓不才、辅国将军孙无终、宁朔将军高雅之三路去攻会稽。三路军马很快被孙恩打败。司马元显只好再一次派刘牢之率北府兵进攻会稽。孙恩一听刘牢之来了,不敢迎战,放弃会稽,乘船退回海中。
  刘牢之得知孙恩弃守,冷笑道:“孙恩一定不会罢休,他肯定是去进攻海盐,海盐空虚,必须尽快去救!”当下拨给刘裕骑兵一千,日夜兼程赶到海盐。
  刘牢之不愧为东晋名将,事实正如他预料的一样,海盐令鲍陋刚把援军刘裕迎进城来,孙恩已经带兵来到城下。刘裕命令所有军队藏匿在城中,城门大开,派一些士兵化装成百姓,向孙恩的军队说鲍陋知道城不能守,已经弃城逃了。孙恩认为鲍陋这支弱旅逃跑并不奇怪,但他没有想到北府军会来,于是毫无戒心地带兵入城。他刚入城中便被刘裕的军队乱箭狂射了一通,又被骑兵来回冲杀。孙恩被打得晕头转向,赶紧退出城去,这时士兵已经损了十之二三。刘裕带兵追出来继续冲杀,孙恩的军队根本就没想到北府军来得这么快,已无战心,落荒而逃,再次退入海中。刘裕知道自己的兵少,刚才是杀了孙恩军队一个措手不及,所以才打了胜仗,于是并不追赶,而是赶紧回城加固城防。
  孙恩见海盐也有北府军防守,不敢再进攻这里,可是又不甘心就此回到海岛,于是继续北上进攻沪渎。这一次他攻下了沪渎,并把镇守沪渎的吴国内史袁崧杀死。孙恩以沪渎为根据地,招募士兵,打造兵器,很快就拥有了十多万大军,以及一千多艘船只。然后由沪渎逆江而上,杀奔建康。
  刘牢之因为离得太远,追之不及,便下令北部的刘裕带着他的一千骑兵飞速去援京城。
  孙恩的先锋军队在丹徒上岸,刚刚攻下丹徒,刘裕的军队赶到了。两军在丹徒决战,孙恩大败。孙恩十分纳闷,北府军怎么会跑得如此之快呢?他赶紧撤军,回攻郁洲(在江苏灌云县东北。原来在海中为岛,今天已经与大陆相连)。这时刘裕已经补充了兵力,率一万精骑驰救郁洲。孙恩在郁洲又被刘裕打败。孙恩沿着东南海岸一路南逃。刘裕则在陆地上跟着追,在沪渎、海盐接连大败孙恩。孙恩非常苦恼:“刘寄奴这厮难道会腾云驾雾么?究竟是人是妖?”被刘裕是人是妖的问题所困扰的孙恩最后放弃了进军东晋的想法,又回到海岛。刘裕又奏请朝廷禁止百姓出海,孙恩因此得不到大陆的供给,再没有能力进攻。
  桓玄成为江州刺史之后,以始安太守济阴卞范之为心腹谋臣,发展势力。杨佺期知道桓玄有野心,于是决定先灭掉桓玄。他扬言要去北伐后秦,开始集结兵力,并且向儿女亲家殷仲堪请求联兵攻灭桓玄。
  殷仲堪担心桓玄一旦被灭后,杨佺期趁机发展势力,成为自己的劲敌,认为还是保持现状为好。所以他一方面劝说杨佺期不要出兵,一方面派堂弟殷遹率兵来到荆州北部边境,向杨佺期示威。杨佺期一看殷仲堪这个样子,只好罢兵。
  桓玄见杨佺期集结大量军队,扬言要北伐,又突然解散了;同时殷遹也非常奇怪地屯兵在荆州北境。他问卞范之这是怎么回事。
  卞范之说:“这肯定是杨佺期以北伐为借口,实际是要与殷仲堪联兵袭击你。殷仲堪是个多疑之人,他为了保持三方平衡,所以不但不从,还派兵阻止杨佺期进攻你。”
  桓玄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卞范之向他献计说:“你也可以扬言要北伐后秦,也给殷仲堪写一封信,请他帮助你进攻杨佺期。殷仲堪肯定故技重施,派重兵反过来援杨佺期。你等殷仲堪把主力派出后,由江口入长江,乘虚取江陵,占荆州。殷仲堪被你赶走后,杨佺期也终将被你所擒。”桓玄大喜,立刻按卞范之的计策,一面聚齐兵马扬言北伐,一面请殷仲堪共同讨伐杨佺期。
  殷仲堪果然中计,立刻告诉杨佺期防范桓玄,同时命令殷遹再率主力军,驻扎在荆州北境。桓玄留卞范之、庾楷守武昌,自己带着郭铨、苻宏二将逆江西上,先攻取巴陵,夺得荆州储备粮草。殷仲堪这才明白过来,急忙让殷遹带兵回来。殷遹在回来的路上遭到桓玄的伏击,大败而逃。桓玄乘胜又攻占零口,这时离江陵只有二十多里地了。殷仲堪急忙请杨佺期来救援。杨佺期道:“江陵没有粮食,我派援军助你守城也守不了多长时间,不如你带兵来我这里,咱们共守襄阳吧。”
  殷仲堪实在是舍不得放弃自己的地盘,于是骗杨佺期说江陵已经有了许多粮草。杨佺期于是亲率八千骑兵,驰救江陵。等他到了江陵,才知道江陵即将断粮。杨佺期气得大骂殷仲堪。因为无粮不能守城,只好出战,以求速战速决。桓玄带兵撤退,不给杨佺期决战的机会。杨佺期带兵追击,又中了桓玄的埋伏。杨佺期和儿子杨广拼命杀出重围逃出,在逃往襄阳的路上,正碰上桓玄部将冯该的军队,父子被擒。桓玄命将杨氏父子二人斩首。殷仲堪遂弃守江陵北逃,欲投后秦,在冠军城又被冯该追上擒获,被逼自杀而亡。
  桓玄得了荆、雍二州,遂派人入朝,请求得到荆、江二州。朝廷孱弱,只得下诏以桓玄为都督荆、江、司、雍、秦、梁、益、宁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领荆、江二州刺史,又以其兄桓伟为雍州刺史,其侄桓振———乃桓石虔之子———为淮南太守。到这个时候,东晋三分天下,桓玄已得其二。这时桓玄又有了进军京城,把持朝政的想法。这个时候,孙恩一路向京师杀来,桓玄便要求带兵去讨孙恩。
  司马元显担心桓玄趁机入京把持朝政,不敢答应。但桓玄已经开始集结士兵来京了。司马元显正在着急的时候,刘牢之、司马尚之击败了孙恩,孙恩退回海岛。司马元显赶紧以孙恩已败的理由制止了桓玄进兵。
  桓玄因为没能进军京城,恼恨司马元显作梗,便把长江漕运给断了,于是上游的物资不能进入京城。京城附近刚刚遭到孙恩之乱,方圆数百里都残破无收,京城得不到补给,人们吃的都是麸皮和橡果。桓玄把司马元显逼到这分上还不罢休,还写信给司马元显,出言讥讽他是昏聩之徒。
  司马元显被桓玄逼得没有办法,问张法顺怎么办?
  张法顺说:“桓玄刚得到荆州,人心未附。不如趁这个时候以刘牢之为前锋,你亲带大军进攻他,这样胜算会很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