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晋朝那些事儿-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⒊普庑┝髅窈退拇ū镜厝瞬煌际遣话卜值娜耍抢吹剿拇ǎ晌拇ǖ牟话捕ㄒ蛩兀春芸赡芑嵊衅胪蚰暌谎钠鹨濉U飧龅胤揭宦遥⒕秃懿缓每刂屏耍蝗缭绲惆阉歉匣卦
  这时正是赵王司马伦当政时期,他觉得耿滕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命耿滕为益州刺史,成为四川的一把手;改命赵廞为大长秋,回京都述职。大长秋就是皇后宫中的一个高级官吏,一个没权没势的官位。司马伦担心赵廞丢官后抗命不回,又命西夷校尉陈总领数万兵马驻到成都。
  赵廞听到这个任命如当头挨了一闷棍,自己不但巴蜀王的美梦没实现,甚至要去洛阳和一群宦官太监打一辈子交道(皇后身边除了大长秋全是太监)。赵廞决定,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既然事已至此,不如反他娘的!
  赵廞先派人在流民中散布小道消息,说朝廷任命耿滕为益州刺史之后,就要把所有的流民都赶回老家。流民们听了果然很担心,开始准备反抗。又派李特在十余万流民中进行联络,以聚拢人心。然后写下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件,派人送到耿滕那里,表示请他入城交接。
  耿滕听说赵廞恭恭敬敬派人来接,便欲动身前去。他手下的功曹(人事局局长)陈恂道:“你把赵廞赶下台,他要是不恨你,母鸡都会打鸣。现在他来接你,一定不是好事。朝廷不是派了几万兵马来此地么?您不如等兵马来了再入城交接不迟。”
  耿滕正在得意之时,哪里听得进去:“我是中央政府任命的领导,赵廞敢抗旨吗?”二话不说,当即入城。耿滕刚一入城,就被前来迎接的李特一刀砍于马下。耿滕临死连益州刺史的大印都没有见着。
  这时西夷校尉陈总已经领兵来到江阳,听说赵廞把耿滕杀了。陈总并不怎样惊讶,而是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耿滕害赵廞丢官,赵廞杀耿滕并不奇怪,没什么大不了的,继续向前走吧。”
  陈总手下也有明白人,他们劝陈总说:“耿滕再怎么说也是朝廷命官,封疆大吏。赵廞既然敢杀耿滕,就是和朝廷撕破脸了,您要小心。”
  陈总呵呵一笑:“我和赵廞是老关系了,没什么仇恨,谅他没这么大的胆子敢造反。不过是和耿滕的私人恩怨罢了。”
  手下有明白人很难得,但领导能听进去更难得。耿滕听不进去,死掉了;这位陈总也同样听不进去,结果当然也是一样,又死掉了。陈总大摇大摆地向成都方向没走两日,便中了李家兄弟的埋伏,陈总被活捉,押入成都。所谓的老关系赵廞见了他只说了一句话:“杀了祭旗!”
  陈总就这样糊里糊涂地送了命。
  赵廞靠着李家兄弟得了巴蜀之地,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建国号为太平,将所有官吏全部重新任命,遂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这时候司马伦正忙着逼晋惠帝退位,竟无暇西顾。赵廞见朝廷不派兵来讨,更是得意,便打算仔细经营巴蜀,将来好称王称帝。李氏五兄弟在流民中很有威信,又占据了许多重要职位,手握重兵,赵廞怕他们将来与自己争权,决定先将李氏兄弟除掉。
  他先找了个借口把老三李庠及其儿子杀掉,正要向李特下手,李特早带了七千兵马直逼成都。
  赵廞派兵三万在绵竹与李特决战,一战便败,残兵逃回成都。李特带兵直逼到城下,这时李流也带兵赶来。赵廞没想到自己败得这么惨,知道大势已去,遂携带金子细软,乘舟而逃,后被部下所杀。
  李特进入成都之后,一方面整备兵马,一方面遣使到洛阳,说自己杀了叛臣赵廞,并愿拥司马伦为帝,请司马伦派地方官来蜀治理。司马伦听了大喜,便以罗尚为平西将军、益州刺史,以辛冉为广汉太守,徐俭为蜀郡太守,率兵入蜀。又令所有流民各回原籍。
  上一次赵廞造反就是因为遣流民回老家闹的,这回司马伦记吃不记打,仍然施行这一政策,这就为巴蜀之乱又埋下了隐患。
  罗尚与辛冉、徐俭三个人率兵入蜀,强迁流民出川。流民哪里肯依,有软弱的先行上路,有强横的驻地不行,有聪明的行贿求宽限,加上李特等人还收容各地被赶出来的流民,让他们安家。结果一连几个月过去,这些流民回籍的并不多。罗尚派兵催责,打骂关押,什么办法都用上了,就是不管用。日子一拖再拖,移民工程一直完成不了,罗尚与辛冉、徐俭很受朝廷责备,眼看要丢官罢职,于是决定军事镇压。
  罗尚调兵遣将,命广汉都尉曾元、牙门张显、刘并及督护田佐,率步骑三万,去偷袭李特的流民大营。哪知道李特早有防备,留了座空营让他们偷袭,然后来个反包围,把三万人杀得大败。除了刘并带千余兵马逃走之外,其他三将全部被杀,三万士兵大部分被俘。
  李特遂自命镇北大将军,建立了政府,然后挥师先取广汉,赶跑了辛冉,再杀向成都。但成都城池坚固,而李特的部队是临时拉起来的,缺乏先进的攻城设施。李特连攻几日,见难以攻下成都,便一方面派兵围城,一方面分兵去取德阳和梓潼。
  德阳太守张征打仗比较在行,先是固城不出,后见李特军队有些懈怠,人卸甲马卸鞍,安然休息,防备不周,便亲自带精骑突出,竟将李特杀得大败。关键时刻李特的二儿子李荡正好刚攻下梓潼带兵前来增援,见张征正在追杀李特,便立刻带兵从张征的背后杀入,反将张征杀败。张征战死,李特遂取德阳。
  到这个时候,整个巴蜀之地只有成都未取了。成都历史上分为东、西两个城;东边大点的叫太城;西边小点的叫少城。李特攻了很久,也只攻下少城,太城仍坚守难下。这时战场上原本对李特的有利形势发生了逆转。
  李特的这支军队是流民临时起义,没有军粮储备,时间长了吃饭便成了问题。李特派人向当地居民派征粮草,由于下去征粮的人对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没有做好,征粮作风粗暴,结果造成了蜀民和流民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这时长沙王司马乂执掌了朝政,国家已经取得了暂时安定,可以腾出手来处理西南事务了。司马乂派荆州刺史宗岱率水军三万,又派孙阜领三万陆军,一齐增援成都。
  李特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决定一鼓作气拿下成都。这时李流看到蜀民和流民之间的危机,遂劝李特先把蜀民和军队中的蜀兵安顿好再攻城。李特认为以前打仗一直没出过事,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所以未加考虑。但此一时,彼一时,当初李特所向披靡,遇神杀神,遇鬼杀鬼,谁敢不从?现在久攻成都不下,而后方又有重兵压境,这时就必须有一支真正的坚决支持自己的军队,而一支人心不齐的军队则是很危险的。
  事实证明李流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成都一战,在罗尚的策反下,李特军队中的蜀兵哗变,李特大败,在乱军中被杀。老大李辅带兵垫后,也死于乱军之中。老四李流收拾残兵退守绵竹,分兵两营。一营为自己和五弟领军,另一营由李特的大儿子李雄和二儿子李荡领军。
  罗尚大获全胜,乘胜追击,但追到绵竹时反被李军打败,只好退守成都。李军中李荡则在绵阳之役中阵亡,同时德阳等地也相继失守被孙阜所占。总的看来,李军大势以去,一个小胜仗根本不能挽回败局。李流觉得前途无望,便打算投降,但李特的儿子李雄不同意,二人争执不下。李流干脆以主帅身份强行签署投降令,并以自己的儿子李世为人质,让他带着投降书去向孙阜请降。李雄着急了,他和他的父亲一样,绝不是一个居于别人之下的人,他必须阻止四叔的投降。
  李雄回到自己的大营先召集自己的中小头目开了个会,说明不能投降的重要性:“第一,我们和蜀民是仇人,投降了肯定没好;第二,我们投降了还得滚回老家去。老家什么样?赤地千里,旱灾连连。要想活着,不能投降;要想富贵,更不能投降!”
  李雄的思想工作做得很到位,所有人都支持他继续一战。李雄于是捡出数千精兵,配快马急奔孙阜驻地。孙阜正在看李流儿子李世送来的降书,以为巴蜀已定,自己立下大功了,哪知道突然一支精锐军队直杀来,措手不及,人仰马翻。孙阜带着败兵急退数十里,才稳住阵脚,见李雄没有带兵来追,本想重整旗鼓再与李雄交战。却听探报说,李雄又去奔袭宗岱,宗岱战死,全军覆没。孙阜害怕了,这人太生猛了,恐怕自己不是他的对手,还是避开为好,于是退回荆州。
  李雄领着胜军回营。李流听后二话不说,把所有令旗都交给李雄:“我算看清了,今后兴盛我李家的一定是你啊。”李雄等人遂在四川重新站稳了脚跟。
  诸王混战
  四川这边李雄的事情还未了结,荆州又有人反了。
  因为孙阜大败,李雄在四川势力越来越大。长沙王司马乂只好向晋惠帝请下诏书在荆州附近征兵,准备二次入川打仗。由于荆州百姓不愿背井离乡远戍益州,司马乂又要求所征之兵迅速前往益州,如果在所经过郡县界内停留五日,郡县长官撤职。郡县长官为保官职,到处驱赶这些人。于是荆州民心不稳,怨声载道,便有了反抗的心。
  平氏县吏张昌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招兵买马,举兵起义,果然一呼百应,很快便聚兵三万,先攻下江夏,然后沿长江而下,势不可挡。一直攻到新野王司马歆的藩地樊城。樊城一战,司马歆大败,死于军中。张昌派大将石冰进犯扬州,又大败刺史陈徽,攻陷数郡,再破江州。
  接着,临淮人封云在徐州起义响应张昌,向南而攻。一时间,荆、江、扬、豫、徐五州都为张昌占据。
  长沙王司马乂急忙派屯骑校尉刘乔为豫州刺史,宁塑将军刘弘为荆州刺史,各带兵马数万讨伐张昌。
  宁塑将军刘弘手下有一名长史,名叫陶侃。陶侃这时候还是个小人物,名不见经传,而且由于西晋做官实行严格的门第制度和讲关系论身份,出身卑微的陶侃到四十多岁时还只是在县官一类的下级官位上打转转。但乱世造英雄,陶侃后来在创立东晋中立下大功,一路青云直上,终成一代名将。荆州之战是陶侃第一次获得独当一面,充分发挥自己军事才干的机会。
  刘弘一直很欣赏陶侃的才干,所以这一回很信任地让陶侃防守襄阳重地,自己则带大兵去征张昌。刘弘与张昌初一交战,便打了一个败仗;第二日再战,刘弘再败,连宛城也被张昌夺去,只好退守梁县。张昌率军追到,又攻下梁县,刘弘只好再逃,张昌再追。
  刘弘一边逃一边想,这回该往哪里逃呢。却见一支军队赶来,不是别人,正是陶侃。陶侃带着生力军斜刺里杀来。张昌的先锋将军羌毒一时没反应过来,军队被冲散,吃了一个败仗。
  张昌不知对方虚识,赶紧收兵回城。哪知道张昌刚一到城门口,城上便乱箭齐发。原来张昌追得太急,梁县未留多少兵马。陶侃早就想到了,先派兵把梁县夺了。张昌急忙再逃到宛城,结果宛城也被陶侃夺去。张昌再逃,陶侃再追。张昌逃到江夏,陶侃追到江夏。张昌抵挡不住,丢了江夏又逃到竟陵,陶侃又追到竟陵,很快陶侃又把竟陵拿下。张昌只好再逃,陶侃在后面继续追。
  前面是张昌追刘弘,现在是陶侃追张昌。
  就这么一直追到俊山。张昌一想,总这么追我何时才是个头啊,不跑了!回身与陶侃决一死战,战败身亡,被陶侃割了首级请功去了。陶侃在军事上显示出的才干使刘弘十分感叹。他拉着陶侃手说道:“在我之后能做荆州刺史的,除了你再没有其他人更合适啦!”
  张昌虽死,余兵尚在,他的大将石冰在扬州等地有数万雄兵。这一次来讨伐石冰的也是一个名将,此人正是周处的儿子周圯。周圯很快战败石冰,石冰也二话不说,学习张昌一路北逃。一直逃到徐州,投奔了徐州的封云。周圯一路追到徐州,又连胜几仗。封云的手下一看风头变了,便杀了封云和石冰投降。
  江淮平定之后,晋室宗王们顾不得川蜀未平,又开始同室操戈干起仗来。
  河间王司马颙再次起兵,命张方带七万精兵从长安过函谷关从西面进攻洛阳,同时派使者请成都王司马颖助兵。司马颖上次半途而废,很不甘心,接到司马颙的邀请立刻举倾国之兵二十万出征,欲攻下洛阳后,也过一回把持朝政的瘾。这时卢志劝他:“当年您和齐王一齐入京,本来就有和齐王同掌朝纲的机会,您辞去重权,回到藩地,得到天下人的敬佩。现在您如果还想得到朝权,根本不需要动兵,只需要穿着朝服去京城,便会得到推举,何必要举倾国兵力呢?”
  成都王轻轻一笑道:“现在长沙王司马乂当权,他肯轻易把朝权让出来么?”
  卢义再劝,成都王根本听不进去,他认为枪杆子里面才能出政权。只有打才能决定存亡胜败。遂命陆机从冀南起兵从东路攻洛阳。
  司马乂命令皇甫商率军在西边阻击张方。张方是个名将,打仗很有一套,很快大败皇甫商。皇甫商仓皇退回洛阳。
  洛阳这边,陆机二十万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了。司马乂手下有一名大将司马王瑚,司马王瑚有五千铁骑,这些铁骑都是高头大马,并在马两侧各系两把长长的大戟。打仗时插着大戟的骑兵一字排开冲到敌阵,敌人的兵器根本就够不着马和人,只能挨打。结果两军交阵,司马王瑚的铁骑兵杀得陆机落花流水。
  陆机一败再败,又有部将王粹、牵秀、石超因嫉妒而拆台,中军大溃,士兵逃的逃,死的死,一个都没留下。陆机中军的大将马咸、贾棱等十六人都战死沙场。值得一提的是,陆机和王粹、牵秀等人都是著名的“二十四友”集团里的。“二十四友”是西晋著名文人集团,当时重要的文学作品有一大半出于这个集团。这“二十四友”平时唱诗和赋,好像十分友好,其实他们在道德人品方面都很令时人不齿。他们极力攀附贾南风的亲信贾谧。他们出身豪门,追求奢华,没有高尚的道德标准,有的只是私利。就是陆机也为了巴结贾谧和贾南风,做诗把贾充吹上了天。这样一群人带领军队,别说是二十万,就是两百万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甚至还不如乌合之众!乌鸦虽没有纪律,但不会互相陷害。
  王粹、牵秀、石超等人对陆机的陷害还没有完,他们挑拨成都王说陆机二十万大兵打不过对方几万人,一定是和长沙王有勾连。成都王听了大怒,将陆机尽灭三族,亲自率军出征,再攻洛阳。
  成都王这边重新起兵时,张方也来到洛阳城下。司马乂知道张方是个厉害人物,便把皇帝司马衷推到阵前。张方见皇帝的冠舆摆在阵前,司马衷坐在车上左顾右盼,不敢进兵攻打,只得命军队后撤。司马乂乘势追击,张方大败,损兵折将。司马乂以为自己找到了制胜法宝,第二天又把司马衷推出来。哪知道仅仅一夜之间,张方竟然造出一座小城来,任凭司马乂攻城,就是不出战。司马乂总不能让皇帝亲自登梯攻城,只好撤回洛阳。
  张方等司马乂回到洛阳,又来攻洛阳。司马乂打开城门,推皇帝出来再战,张方又退回小城中。一来一去,司马乂心烦意乱,还真拿张方没有办法。
  司马乂没有办法,张方也没有办法,两个人僵在这里。这时成都王司马颖带兵来到洛阳东城下。司马乂又出兵和司马颖大战,虽然每战必胜,司马颖却是像块狗皮膏药一样粘着不掉,败了就逃,见司马乂回城就又来攻城。因为张方在城西时时偷袭,司马乂打了胜仗后又不能乘胜直击,灭其主力,只好在城东和司马颖也僵持着。这样一直坚持到第二年,洛阳城里粮食告急,城外的张方和司马颖也缺吃少穿,双方都在苦苦支撑,看谁能饿过谁。这时事情突然有了转机,东海王司马越趁着城内军心浮动,把司马乂擒了送出城外。
  张方大喜,忙将司马越接到营中。司马越见张方手下士兵也饿得皮包骨头,走路直打晃,才知道城里城外一个样。这才是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其实各有各的苦。他心里这个后悔啊,要再坚持一阵子,说不定就赢了。可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司马乂劫回去吧。
  张方深恨司马乂,立即当着司马越的面把司马乂绑在铁柱子上给烤死了。司马越见了更是于心不忍,当然表面上不敢带出来。
  司马颖大摇大摆来到京城,命大将石超率兵五万镇守洛阳,然后很是杀了不少曾经反对自己的人,安插了大批心腹,又废掉羊皇后,自立为皇太弟、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命司马颙为大宰、大都督、参署丞相府事。一切安排完毕之后,司马颖又回到邺城藩地,但由石超带兵驻京,朝中大臣所有政令都需要跑到邺城向他汇报经批准后方能施行。邺城位于今天河北省安阳市城北三十六里处的临漳县,从安阳到洛阳大约六百多里。那时候又没有电话、电报,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很不方便。天天这么干,大臣们身体很疲劳,心情很受伤,司马颖又没什么政治才能,国家治理得也很不好,而且也好奢侈浪费,京城有什么东西,还要照原样向邺城供应一份,老百姓也很是吃不消。于是洛阳城内怨声载道。要不是石超镇着,早就反了。
  司马越也很受人责怪,当初要不是你把司马乂送出去,我们至于这么疲于奔命么?司马越说,是我错了,我改还不行么?于是联络右卫将军陈眕及司马乂旧将,带兵突袭石超。石超没有防备,被打得大败,一个人骑着马逃回邺城。
  司马越立刻恢复羊皇后的后位,又立司马炎的第十四个儿子清河王司马遐(早亡)的儿子司马覃为太子,然后起兵十五万,自封为大都督,带着皇帝司马衷北征司马颖。
  司马颖问众手下怎么办?东安王司马繇道:“还犹豫什么?投降吧!”司马繇的父亲是司马懿第五个儿子琅琊王司马伷。据说司马繇是个美男子,属于贾后一党,因和司马亮争权,被司马亮流放到东北带方郡,于是就投奔了司马颖。此人只是个投机分子,并不是司马颖的死党。
  司马颖听了大怒:“你是让我去死吗?”司马繇吓得不敢再说话。司马颖当即点精兵五万,命石超率兵南下。他又想起司马越手下大将右卫将军陈眕的两个弟弟陈匡、陈规二人在自己的手下为将,于是把两个人请进府内,好言劝慰,让他们去假作投降,并留下妻儿为质。
  两个人投奔到司马越营中,说是听说大哥带兵前来,怕遭司马颖报复,特来弃暗投明。司马越一开始还有点儿怀疑:“为什么没带家属?”
  二人说:“来不及带了,恐怕妻儿现在已经被害了。”说罢痛哭不止。司马越见两个人哭得可怜,以为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又问邺城虚实,陈匡、陈规说因为晋惠帝御驾亲征,邺城上下惊恐,军心涣散,天天都有逃兵。司马颖也无计可施,成天唉声叹气。司马越得意起来,便不再急行军,带着大队人马像旅游似的向北缓缓而去。一路上果然陆续有逃兵前来投奔,说司马颖不得民心,大家都盼着东海王赶快来除去这个暴君。司马越更不防备,哪知道行了几日,突然夜里石超劫寨,五万兵马分成四路杀入,陈匡、陈规和先前诈降的军士又点火烧营。只听四面喊杀之声,到处是奔驰的战马。司马越的军队顿时大乱,只知逃跑,哪里还能反抗,是夜司马越大败,只带着几十名亲兵冲出重围,不敢回京,直奔自己的藩地而去。陈眕知道中了计,力斩二弟,欲杀出重围,但终死于乱军之中。
  乱军中还有御驾亲征的晋惠帝。这个皇帝身旁的侍卫早跑得无影无踪,只有侍中嵇绍守在身边,不时乱箭飞过,嵇绍就用身子挡住晋惠帝,为他挡箭。等乱兵赶来时,嵇绍已经身中数箭。乱兵认得是皇帝的华盖,一拥而上,嵇绍大喝:“这是皇上,你们还不退下。”
  乱兵不敢乱动,不久石超赶来,嵇绍这才仆倒在地,气绝身亡。晋惠帝伏尸痛哭,指着嵇绍说:“这才是我的忠臣啊。”一个傻皇上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大难来临时的关键时刻,是最容易分清好人和坏人的。
  石超见晋惠帝身上也中了一箭,急命军医治伤,又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司马衷连声喊饿,此处附近正好有一片桃林,石超又命人摘挑进献。又见惠帝的龙袍之上沾满血污,待要换下。惠帝连连摆手说:“袍子上是忠臣嵇侍中的血!我要穿回去给他们看看!”这大概不像一个智力低下的人能说出的话,似乎史书中有所美化,但毕竟惠帝受过长期严格的皇室教育,又被嵇绍忠义感动,说出一句明白话来,也未必就不可能。
  司马颖与卢志出城将司马衷接入城中,改元建武,遂以邺城为都,再不把皇帝放回去了。洛阳百官得知皇帝被挟到邺城,也从洛阳赶来。这倒好,以后司马颖再干预政事,也用不着奔波三百里来回忙活了。
  河间王司马颙本来派张方带兵数万,去攻司马越的后路,还没到洛阳,便听说司马越战败,皇帝也被拉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