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第三次机遇-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次机遇》
作者:月影梧桐
    '第三次机遇 / 月影梧桐 著 '
     ;:/
    书籍介绍: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洪流,改变中华国运的第三次机遇
 ………………章节内容开始…………………
    卷首语 卷首语
     更新时间:2008…8…23 17:39:49 本章字数:693
    本书试图描绘宏大叙事的场景,对小说整体有9个层面的期待:
    1、哲学层面:通过历史走向和历史过程分析,试图揭示出历史规律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与综合平衡性;
    2、逻辑层面:通过对历史事件变迁的描写和概括,总结出历史事件酝酿、发展、高潮、衰落的方方面面与逻辑体系,这是哲学层面的程序性揭示;
    3、制度层面: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阐述,来解释社会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对于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
    4、文化层面:通过对典型文化与创新型文化的概括,来描绘出文化在观念认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作者硕士论文的主题;
    5、技术层面:揭示在穿越条件下,先进科技的适度提前以及相应后果,特别是希望总结出对人类生活的各种影响;
    6、社会层面:通过对典型人物与非典型事件的刻画,形成对于非客观社会(指YY后的社会)的直观认识,亦即希望在读者头脑中臆造一个以真实社会为基础但又不同于真实社会的社会场景;
    7、人物层面:通过对代表人物的重新解读,洗去他们身上掩盖着的泥尘,还原历史真相,把握历史细节(相对而言);
    8、场景层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文学化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他们觉得自己似乎也是剧中人;
    9、细节层面:通过在各种场景和情节中展示的历史细节,让一些不太为普遍历史所重视、为传统政治军事史所不能涵盖的信息显露出来,亦即社会史角度的取向。
    作品相关 帝国禁卫军军饷暂行条例
     更新时间:2008…8…23 17:39:49 本章字数:704
    维新元年禁卫军军饷暂行条例:
    上将——衔饷600两,职饷1000两,皇饷960两,每月共2560两;
    中将——衔饷400两,职饷600两,皇饷600两,每月共1600两;
    少将——衔饷200两,职饷400两,皇饷360两,每月共960两;
    上校——衔饷150两,职饷300两,皇饷270两,每月共720两;
    中校——衔饷100两,职饷200两,皇饷180两,每月共480两;
    少校——衔饷80两,职饷100两,皇饷108两,每月共288两;
    上尉——衔饷50两,职饷50两,皇饷60两,每月共160两;
    中尉——衔饷30两,职饷30两,皇饷36两,每月共96两;
    少尉——衔饷20两,职饷20两,皇饷24两,每月共64两;
    准尉——衔饷15两,职饷15两,皇饷18两,每月共48两;
    上士——衔饷12两,职饷12两,皇饷14两,每月共38两;
    中士——衔饷10两,职饷10两,皇饷12两,每月共32两;
    下士——衔饷8两,职饷8两,皇饷10两,每月共26两;
    一等兵——衔饷7两,职饷无,皇饷4两,每月共11两;
    二等兵——衔饷6两,职饷无,皇饷3两,每月共9两;
    三等兵——衔饷5两,职饷无,皇饷3两,每月共8两。
    作品相关 禁卫军第一次编成后中校以上军官名单
     更新时间:2008…8…23 17:39:49 本章字数:1409
    禁卫军总办大臣荫昌(满族正白旗,留学奥地利陆军),授中将;
    禁卫军会办大臣兼总教习冯国璋(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授中将;
    禁卫军会办大臣兼混成旅旅长良弼(日本士官学校第二期毕业),授少将;
    禁卫军总参议兼贵胄学堂总监张绍曾(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毕业),授少将;
    禁卫军练兵考察大臣载涛(陆军贵胄学堂毕业),授上校;
    禁卫军军械、军需考察大臣溥伟(陆军贵胄学堂毕业),授上校;
    御前侍从武官舒清阿(汉军正白旗,日本士官学校第二期毕业),由端方保荐,授上校;
    混成旅副旅长陈宦(湖北武备学堂与日本士官学校第二期毕业),由锡良保荐,授上校;
    混成旅副旅长张孝准(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由徐世昌保荐,授上校;
    混成旅参谋长蒋方震(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由良弼保荐,授上校;
    第一步兵团团长蔡锷(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毕业),由梁启超保荐,授上校;
    第二步兵团团长蒋雁行(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由冯国璋保荐,授上校;
    炮兵团团长卢静远(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由良弼保荐,授上校;
    禁卫军副官长锦铨(德国士官学校毕业),由荫昌保荐,授中校;
    混成旅副参谋长文华(满族镶黄旗,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由铁良保荐,授中校;
    混成旅副参谋长萧星垣(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由良弼保荐,授中校;
    混成旅总军械长宝瑛(满族正白旗,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由铁良保荐,授中校;
    混成旅总军需长铁忠(满族正白旗,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由荫昌保荐,授中校;
    第一步兵团副团长唐在礼(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由王士珍保荐,授中校;
    第一步兵团副团长冯耿光(日本士官学校第二期毕业),由良弼保荐,授中校;
    第一步兵团参谋长扎拉芬(蒙古人,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生),由萨镇冰保荐,授中校;
    第二步兵团副团长田献章(开平随营武备学堂毕业),由段祺瑞保荐,授中校;
    第二步兵团副团长忠和(日本陆军大学肄业生),由王英楷保荐,授中校;
    第二步兵团参谋长罗虔(留法陆军出身),由梁敦彦保荐,授中校;
    炮兵团副团长沈尚濂(日本士官学校第二期毕业),由良弼保荐,授中校;
    炮兵团副团长陈其采(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由端方保荐,授中校;
    炮兵团参谋长宋玉轸(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生),由王士珍保荐,授中校;
    混成旅工程营营长章递骏(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由良弼保荐,授中校;
    混成旅辎重营营长兰芳(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生),由赵尔巽保荐,授中校;
    混成旅骑兵营营长王廷桢(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由载涛保荐,授中校。
    作品相关 帝国禁卫军第一次编成情况
     更新时间:2008…8…23 17:39:50 本章字数:1805
    维新元年正月初七(公元1909年1月28日),帝国禁卫军第一次规划完成,为旅级编制,核定总人数8000人。其中旅级编制7200人,训练队800人。
    ★步兵班'10人',下辖:
    第一战斗小组'5人',由班长指挥;
    第二战斗小组'5人',由班副指挥。
    ★步兵排'32人',下辖:
    步兵班2个,共20人;
    火力班1个,12人,设在排上,排长一人,排副二人,五人重机枪组一个(内含该班班长),文书、通信兵、卫生兵、弹药兵各一人。
    ★步兵连'116人',下辖:
    步兵排3个,共96人;
    连部,共20人,设连长一人,连副二人,文案、文书、军械、军需、通信、庶务等十人,两人狙击组一个,配辎重兵五人,两辆马车。
    ★步兵营'500人左右',下辖:
    步兵连3个,共348人;
    营部,共152人,营长一人,营副二人,参谋二人,辎重官、军械官、军需官、文书、通信等若干,营部机关共52人,另辖:
    营后备排1个,32人,营预备队;
    营辎重排1个,32人,配马车10辆,主要用于营部物资运输;
    营炊事排1个,24人,分4个炊事组,平时跟随各连行动,宿营时,全营归并;
    营卫生队1个,12人,含军医2,医护兵4,担架兵8。
    ★步兵团'2000人',下辖:
    步兵营3个,共1500人;
    炮兵连1个,约100人,主要装备为五生七(57mm)过山炮6门,平时团部直辖,作战时跟随各步兵营行动;
    团部,约400人,团长一人,副团长两人,参谋长一人,副参谋长一人,作战参谋若干,另包括军需、军械、军法等机构,团部机关共116人,另辖:
    后备连1个,100人,团预备队;
    警卫排1个,32人,负责团部保卫;
    辎重排1个,32人,负责团部运输;
    通讯排1个,32人,负责全团信息联络,内含一个电报班;
    侦察排1个,32人,作战侦察;
    炊事排1个,24人,主要解决团部伙食;
    团医疗所1个,32人,负责野战急救。
    ★混成旅'7200人',下辖:
    步兵团2个,共4000人;
    炮兵团1个,约1000人,兵器为短身管七生五速射炮16门,36倍长身管七生五野炮12门,十生五中型榴弹炮8门;
    骑兵营1个,300人;
    工程营1个,300人,负责搭设浮桥、抢修工事、碉堡,疏通道路,排埋雷等;
    辎重营1个,300人,装备72辆骡车;
    后备营1个,400人,旅预备队;
    警卫营1个,300人,负责旅部保卫;
    旅部,共600人,师长一人,副师长两人,参谋长一人,副参谋长二人,团军需长一人,军需官若干名,团军械长一人,军械官若干名,主要军官共20人,下辖:
    庶务连1个,100人,本旅办公机关,包括军政、军需、军械、军学、军医等各处;
    警卫连1个,100人,本旅保卫兵力;
    通讯连1个,80人,含气球队;
    侦察队1个,80人;
    军法队1个,60人,由军法官主持,中校;
    军乐队1个,40人,内含仪仗队,由军乐官主持;
    军械队1个,60人,战地抢修、日常中修,受军械长辖制;
    医疗队1个,60人,含野战医院一个,由军医官主持。
    训练队纯由新募兵士组成,为将来扩充和人员补充准备机动兵力。
    第一卷 风起青萍之末 第一章 辩论之光
     更新时间:2008…8…23 17:39:50 本章字数:1463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
    中国是一个伟大而古老的帝国,几乎从秦帝国开始,她就是东方文明的中心,虽然历经五胡乱华、蒙古南侵等倾覆性事件,但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中心这一特征并未改变。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制,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善意的、良性的,甚至比现在世界体系更加完美的国际机制。中国皇帝(元代除外),无论他多么暴虐,但在对待邻国时,尤其是周边邻国的时候,总是充满了仁慈和温柔,写就了厚往薄来……这种大度的作风,比单边主义、霸权体制不知道要好上多少。中国的邻国,都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中国的领导,接受中国的教化(日本除外),愿意和中国发展友好往来。一句话,中国是漫长的世界历史中出现的最没有征服欲和统治欲的帝国。中国人以理服人、以礼治国的本色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极点。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在地球的另一端的西方文明正在逐步上升,这种文明以统治欲和残酷而出名,他们撕下了人性温情脉脉的面纱,变成为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是一个不断吞噬周边以扩张的怪物,在它的视野里,世界只有已经征服和即将征服的区别,要做的就是扩张――强大――再扩张的螺旋上升。1500年的世界虽然还是那么温馨,但已经有种令人不安的躁动,不幸的是,这种躁动所引起的欲壑需要以世界五分之四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来填补……
    当历史的车轮驶到1900年时,世界历史的整体规律愈发彰显——丛林法则战胜了仁义道德,残暴战胜了温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遭受了来自西方文明最严重的入侵(包括已经西化了的日本,这始终是中华文明最阴险的敌人)。八国联军在军事上给清帝国造成的损害微不足道,但是却打断了帝国的脊梁,在骆驼背上压下了最后一根稻草……1900,帝国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而无能为力,在步履蹒跚中,它走向了自我灭亡……
    有能力改变这种悲剧性的后果吗?有人说不能,也有人说能,前者占据了上风,说出来的道理振振有词,从结构性矛盾到历史必然性,从统治政策到民族政策,从阶级基础到生产力因素,无数个因素指向这个结论……也有人说能,但他们的声音是微弱的。因为,他们的判断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如果……”、“假如……”、“要是……”,这是他们通常的话语。
    反驳的声音很尖刻,历史没有如果,没有假如……但是,一旦考虑如果,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如果!相信线性发展的人声嘶力竭的人叫喊着。
    真的没有如果吗?但是如果有了如果该怎么办?很不幸,这种思维从来不在这些正统人士的思想意识里,在他们被各种结论和事实装得满满的脑子里,唯独没有如果……
    可真的有如果了怎么办?当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令人欣慰的是,R大历史学博士生林广宇做好了这种准备。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断了文科大楼中原本激烈的辩论,凄厉的喊叫声穿透整个夜幕。“地震啦……”这是林广宇在失去知觉前所听到的最后三个字。
    第一卷 风起青萍之末 第二章 浴雷重生
     更新时间:2008…8…23 17:39:50 本章字数:5505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
    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这是一间无论怎么形容都显得局促的陋室,在到处亭台楼阁的紫禁城中尤其显得猥琐、矮小,丝毫不能引起人的注意力。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僻静之处,依然掩饰不了其中透出来的萧瑟、绝望与肃杀。
    在四处透风的局促下,一张破床上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人物,正竭力呻吟着。环顾四周,除了这破床,一套简陋的桌椅外,余无它物。这种寒酸与紫禁城的穷奢极欲、金碧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有一种错觉——这分明就是两个世界。
    实际上这两者根本就处在同一片蓝天下,床前那女子的雍容华贵已经揭示了这一点。如果再用心注视床上那个奄奄一息的人物,就会发现他穿着五爪金龙的皇袍。不错,这正是大清帝国的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戊戌维新失败后他已经被困囚在此十年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在苦难中,他逐渐走向自己的末路。
    那个雍容华贵的女子也非常人,她是光绪帝的皇后——叶赫那拉氏(虽然隆裕是在光绪死后才由宣统为其上的尊号,但小说中为了行文方便,一律统称隆裕),这是一对各怀心事的夫妻,甚至因长久隔绝,连同床异梦都谈不上。但毕竟还是夫妻……
    注视着皇帝生不如死的模样,望着他痛苦而又苍白的脸色,隆裕久久说不出话来。她却不知道,皇帝原本病情虽重,但还没有如此之糟糕,只是在服用了一杯慈禧赏赐、由总管太监李莲英端来的“塌喇”后才恶化的。
    显然,问题的根源在于这杯“塌喇”——在慈禧处以弥留之际,为防止光绪借此东山再起,李莲英和袁世凯合谋,在慈禧好意赐给光绪的“塌喇”中掺入了他们的私药。而起因,却是光绪某篇日记中所记载下的悲愤之词“倘若朕重掌大权……一定斩杀袁世凯、剐杀李莲英”,在末日来临的恐慌时,有人选择了抢先动手。
    “塌喇”的药性逐渐开始发作,光绪的呻吟渐渐停止了,脸孔却仍扭曲着,额头上滚出豆大的汗珠子。这种药以激发人体机能、加强新陈代谢为主要功效,用在一般人身上并不会有太大的作用或影响,也不是明显的毒药。但皇帝久病虚弱兼之肾亏严重,孱弱的身子骨如何经得起如此的虎狼之药。隆裕怎么也想不到表面上皇帝的病情有所改善,其实这是他最后的时光了。
    “扶朕起来,朕要走……走。”皇帝睁开了眼睛,隆裕遵照着吩咐,慢慢扶他起身。
    踱步窗前,天色突然变得昏暗起来,一幅又要下雪的模样,隆裕隐约看见皇帝的头顶升起了白雾,额头的汗珠却是愈发明显了……“皇上,您要保重。”她松开搀扶光绪的手,掏出手绢想为对方擦拭汗水。
    冷不防一个闪电大剌剌地从窗口激荡进来,她的眼神看得清清楚楚,闪电的末梢击中了皇帝的头顶,在光亮的闪耀下,皇帝脸色惨白,眼睛直直地放光,根根毛发都竖立起来,在头顶那层薄雾的映照下,愈发显得神秘、惊险。说时快、那时迟,还没等她尖叫起来,一个闷雷随即就在耳畔响起,“轰隆隆”震撼云霄,仿佛要将这小小的涵元殿掀翻一般。
    “皇……上……”伴随着隆裕的哭喊声,皇帝直挺挺地倒在了地上。
    闪电、雷声、哭喊声惊动了在外面的众人,他们不约而同抢进门来,却发现皇帝已经倒在地上,而皇后却在旁边失魂落魄地喊着“皇……上”。众人大骇,再没有权势的皇上,终究还是皇上,太监们一拥而上,手忙脚乱地将光绪抬到破床之上。
    “快……快请御医。”隆裕方寸大乱。
    最近一直在宫中伺候的江苏名医杜仲骏等人匆匆忙忙赶来,一路走,一路揣测——莫非皇帝差不多了?
    一搭到皇帝的脉搏,他的脸色大变,眼神肃然,却是满面困惑。
    “杜大人……皇上的脉象?”另一位御医瞅了瞅皇帝的神态,又看了看杜仲骏怪异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询问。皇帝眼看是不行了,只不过他没有杜仲骏那般胆大,敢直接说“熬不过四天”罢了。
    “李大人,您来把把皇上的脉,我感觉有些……”杜仲骏站立起来,将求助的目光投射到李御医身上。伸手、把脉……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谁知李御医把脉之后,脸上流露出的神情却是更为诧异、更为目瞪口呆。
    “皇上……皇上他怎么了?”在几个贴身太监的伺候按摩下,隆裕已经从刚才那番惊吓中回过神来,“方才我扶皇上在窗前站了一会,突然又是闪电又是雷鸣的,皇上大概被雷吓着了,一下子倒在地上……”隆裕刚才明明看见了闪电击中光绪,但这种说法太过于骇人,她只推说是被鸣雷所吓。
    听了隆裕的话,两个御医仍然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半晌说不出话来,惊愕的神色却是丝毫没有变化。皇后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语调也变得低沉:“两位大人,跟哀家说实话,皇上他……”
    两个御医再次对望了一眼,好一会儿才由杜仲骏鼓足勇气说道:“回皇后娘娘的话,微臣和李大人方才已经为皇上把过脉了,皇上脉象平稳,并无大碍……”
    “并无大碍?那皇上怎么昏迷不醒?”隆裕大怒,“你们敢欺瞒哀家!?”
    两人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连连磕头:“微臣说的都是实话,皇上脉象确实并无异常……也许,也许是因为受了惊吓才暂时昏迷的。”
    “真的……?”隆裕将信将疑,“刚才你们眉来眼去的干什么?”想了想,先将无关人等都屏退了。
    两人又是一番你望望我,我看看你的尴尬场景,沉默了好一会儿,杜仲骏仿佛下了特别重大的决心似的,从牙缝里蹦出一句话:“臣观皇上脉象,犹胜往昔,似乎……似乎龙体已无大碍……”
    “你是说……”隆裕不是傻子,一边在品味“犹胜往昔”几个字,一边在费力思考,“难道说皇上连别的病都好了……?”
    “臣……臣……等不敢妄言,起码……起码从脉象上看并无重病在身……”说罢,两人连连磕头。
    仿佛为了印证他们的判断,昏迷已久的皇帝突然嘴角张动,发出极其微弱的声音:“水……水……给我水……”
    “皇上……”隆裕大喜过望,顾不上跟两人纠缠,“你们先退下,敢妄言者,一律杀无赦……”
    “臣告退!”两人如遇大赦,忙不迭地擦去额头的汗水,飞也似地逃离了涵元殿。
    “皇上……”听着黑暗中那一声声的叫唤,林广宇只感觉自己头疼欲裂、浑身酸痛,说不出的难受。“地震了,我大概被压在废墟里了吧?听坊间风传造文科大楼时有风水先生说压在龙脉上,贵不可言……现在看来分明是一派胡言……唉……我怎么尽想这些没用的事情,还是考虑怎样脱身吧?不知道救灾人员什么时候才能到来,要来得晚的话,我非被困死不可……好渴啊……水……水……给我水……”
    开水倒进了林广宇的牙关,温温的、沁人心田,自己得救了?现在又在哪里?在救护车上么?
    林广宇费力地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身着满族服饰的女子,她的手中明明还端着茶杯。
    “皇上……您醒了?……”看着光绪重新睁开双眼,隆裕一颗悬着的心放回了肚子,“刚才臣妾可吓死了。”
    “我……我……在哪里?”林广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底下还有穿满族服装的医护人员?还一口一口“皇上”,他们是不是搞错了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