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次机遇-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他联系上了没有?”
“没有。支那官方消息说他毙命于骚乱之中,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死一个川岛何足挂齿,只是攻略琼州地战略此番却不得不推迟了。”
“琼州?有什么用?”
“你不懂,你不懂。”头山满连连摇头,“琼州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与支那大陆并不接壤,虽然不如台湾富庶,但其地位与台湾一模一样,今后帝国要进入南方支那半岛发展,这是一个异常合适的基地。”
“可是,和这次行动有什么关系?”
“这本来是这次行动的战利品,可以要求支那割让给帝国,可惜现在全泡汤了。”头山满耐心地解释起来,“世铎等人如果成事,必然需要我们的援助,那么要求一个地方的酬谢是顺理成章之事,琼州地处偏僻,人烟又少,不会太引人注目;支那革命党如果成事,同样需要我们的援助,让他们拿琼州来换,岂不很好?”
“琼州真有这么好么?”内田将信将疑,“在我看来不就是一个稍微大点的荒岛。”
“我们的目光要放得长远些,我和大藏大臣曾经聊天,他告诉我,以日本目前的人口繁殖速度,再过20年,本土人口过剩,大州这个地方地广人稀,而且气候条件很好,稻米一年可以三熟,是海外拓殖移民的好去处;第二,帝国本土没有铁矿资源,但在琼州,发现了一处产量巨大的富铁矿,而且还可以露天开采,简直是天助我也;第三,琼州附带大量岛屿,海军若是辟为基地,进出印度洋、掌握南洋极为方便,形成帝国的前哨基地……”
“原来如此,我受教了……”
“既然这次不太顺利,那先收敛几天,避避风头也好。”头山满异常惋惜地说,“攻略琼州的计划恐怕不得不再次推迟一段时间了……”
第三卷 第九十四章 趁势改革
更新时间:2008…10…12 4:16:58 本章字数:3116
局动荡,群情不安,从上到下都是势力分布的回归与
与所有人不同,肃亲王善耆在这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为都是尴尬的,最后一刻的倒戈与反悔固然挽回了他的政治生命,却也给他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
川岛的祸首,内政部的不作为一样样事情联系起来让善耆每每扪心自问,就觉得一阵阵心惊肉跳。虽然,因为中日关系的大局,皇帝不会公布川岛等人在其中的“价值”,但在核心官僚层,这个消息并不是秘密。毕竟有这么多八旗亲贵与川岛有过这样那样的接触,这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的情况。当然,川岛等人的下落知情者就少了许多。
局面急转直下,由于善耆的种种问题,新近晋封为贝勒的载泽对他的地位发起了冲击,对协理大臣一职亦虎视眈眈。载家兄弟对善耆同样颇有微词——倘若善耆当时提前反应,哪怕告白一番,载洵的下场都不至于这么坏。而恭亲王伟因为密谋者中有极少数禁卫军被渗透,心情同样十分矛盾——一方面固然排除了埋在队伍里面的定时炸弹,但另一方面这种清洗以如此惨烈、如此惊险的方式解决,小恭王心中始终有所不忿。
皇帝处理的态度还算优容,没有理会旁人喋喋不休的言语,终究还是慰勉了善耆,没有动他的肃亲王之位,也没有撤换协理大臣的意思,同时以善耆出首有功。赏赐了不小数额地字画与古董。当然,必要的调整还是操办的——善耆知趣地辞去了内政大臣的兼职,专注于内阁协理大臣,赵秉钧如愿以偿地接替了善耆的位置,酬了志愿。
在审讯川岛等人的关键场合,被誉为“帝国之狼”的赵秉钧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其生平能力,作用极大,不但摸清了黑龙会整体介入亲贵叛乱的相关事实与证据。而且还建立了更加完善与卓越地情报网络。
629日。随着刽子手地手起刀落。一腔污血从川岛等人地脖腔处喷薄而出,为他们罪恶的一生画上了句号。日本方面虽然知道川岛等人的行径,但中国方面并没有明确宣布川岛等人的罪状,也就不便直接挑出来自讨没趣——否则岂非不打自招?至于内政部对黑龙会的成员的清理,亦是见不得光的地下手段,也不会公开摆到台面上考量。
如果说黑龙会是赵秉钧执掌内政部后要对付地暗处目标,那么在广州暴乱失败之后的革命党则是内政部的明处目标。
对亲身参与广州之乱的黄兴等人而言。安排515这个日子纯粹偶然,但从事后的角度来思考,革命党的起事与亲贵派的起事竟然发生在同一天,这就不能用巧合来形容。与同盟会诸人,尤其是与孙、黄等人颇为不睦的章太炎首先发难,直面抨击“革命党居然为一小撮亲贵火中取栗”,宣称“现在满清皇帝再如何不好,终究还是主张改良、主张立宪地。革命党为了革命。立场居然堕落到与极端保守、极端反动地满清亲贵一边,其无端行为简直令人发指。孙、黄诸人,已为革命走火入魔。为革命而革命,或为自己而革命,眼里哪还有一点为国家而革命,为万千民众而革命的意思?……”
《帝国日报》破天荒地将章太炎等人的文章全文刊登,并且加刊了梁启超地按语,用如椽之笔写道:“原以为革命党与我们只不过道不同不相与谋,不曾想革命党为革命二字,已忘记基本且起码的廉耻,今日能勾结帝国内部的反动势力与国家为难,他日必然会勾结外部势力与国家为难,有了今天这一步,将来做汉奸的日子还会远么?……”
东京,同盟会内部,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几个革命派领袖亦争吵地不可开交。黄兴、宋教仁对孙中山仓促间发动广州起义本来就持有动摇的赞同态度,无非是为了保持队伍的一致与领袖间的团结才勉强同意如此,事后想来,完全是一种欺骗。
而且,川岛等黑龙会众人在京师的表演在国内虽然知之甚少,但在革命党内部,却几乎是人尽皆知的秘密。面对同盟会高层过分仰仗日方的方针,甘愿为日方地下
命的行径,不惜与八旗亲贵相呼应的策略都表示了严格暴烈的,主张彻底革命的,对孙中山的勾勾搭搭表示愤慨,性格温和,主张国体改造的,则对同盟会的行为表示失望。
在南洋、海外,众多的华侨亦对革命党与日方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表示愤怒,认为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革命原本是为了改造国家,增强国力,以更好地应对外国欺压,结果现在革命党主动与外国接洽,不惜摇尾乞怜,不惜卖身投靠,这岂非是另一种方式的引狼入室?革命党不成功还好,一旦成功,保不住日人的势力长驱直入,这国家只是换了国号,其余一概无异,岂非自欺欺人。
1911年的夏天,以众多会员退出为。。+于海外均面临着总崩盘的危险——经费没有着落,势力四分五裂、领袖争吵不休,会员急剧减少,在国内的机关要么被内政部连根拔起,要么主动出首,损失的干干净净。
在广州新军遭到清洗为结局,各地新军排除了革命党有组织、成体系的渗透与影响,虽然或多或少还有革命党或者革命党的同情分子潜伏在新军中,但像广州那样大肆活动,掌握队伍管理大权的情况已经不太可能出现,革命思想只是停留在个别人脑海中的第二种政治选择,不具有也不该具有荡涤一切的理想。
在南洋、海外,众多的华侨亦对革命党与日方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表示愤怒,认为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革命原本是为了改造国家,增强国力,以更好地应对外国欺压,结果现在革命党主动与外国接洽,不惜摇尾乞怜,不惜卖身投靠,这岂非是另一种方式的引狼入室?革命党不成功还好,一旦成功,保不住日人的势力长驱直入,这国家只是换了国号,其余一概无异,岂非自欺欺人。
1911年的夏天,以众多会员退出为。。+于海外均面临着总崩盘的危险——经费没有着落,势力四分五裂、领袖争吵不休,会员急剧减少,在国内的机关要么被内政部连根拔起,要么主动出首,损失的干干净净。
在广州新军遭到清洗为结局,各地新军排除了革命党有组织、成体系的渗透与影响,虽然或多或少还有革命党或者革命党的同情分子潜伏在新军中,但像广州那样大肆活动,掌握队伍管理大权的情况已经不太可能出现,革要想建立一支新的强大的海陆军武装力量,除了武器装备、物质供应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政治上忠诚、军事上过硬的军官队伍。而军官的培养,也必须通过军校。而大清帝国最正规、最现代化的军校也是创办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的保定东关学堂(民国以后改称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在南洋、海外,众多的华侨亦对革命党与日方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表示愤怒,认为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革命原本是为了改造国家,增强国力,以更好地应对外国欺压,结果现在革命党主动与外国接洽,不惜摇尾乞怜,不惜卖身投靠,这岂非是另一种方式的引狼入室?革命党不成功还好,一旦成功,保不住日人的势力长驱直入,这国家只是换了国号,其余一概无异,岂非自欺欺人。
1911年的夏天,以众多会员退出为。。+于海外均面临着总崩盘的危险——经费没有着落,势力四分五裂、领袖争吵不休,会员急剧减少,在国内的机关要么被内政部连根拔起,要么主动出首,损失的干干净净。
在广州新军遭到清洗为结局,各地新军排除了革命党有组织、成体系的渗透与影响,虽然或多或少还有革命党或者革命党的同情分子潜伏在新军中,但像广州那样大肆活动,掌握队伍管理大权的情况已经不太可能出现,革
俯览万里河山
声震九州八洋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
第三卷 第九十五章 制度改良
更新时间:2008…10…16 12:56:49 本章字数:3182
谓废止八旗,缘起于维新三年年中,但整个过程一直10年。因为,对一样根本性制度的调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与纠葛,虽然皇帝借着平定亲贵叛乱的势头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加以勉力推进,但在具体做法上,依然积极稳妥。
以旗兵为例,京师八旗因为驻所地由禁卫军等担任卫戍任务,原本就不甚仰仗,废了亦无大事。但像偏远地区,譬如黑龙江、譬如西安,都驻有大批旗兵,而且旗兵无论吃苦性与担任的卫戍任务都要强于京师八旗,那就不是简单的废止。
又譬如汉军旗,满八旗要废止,汉军旗同样也会跟着废止。如果不给他们相应的优待,则汉军旗必定要起来造反,即便不造反,数百万人怀有怨望也说不定是未来的巨大隐患;但如果给他们与满八旗相应的待遇,不要说满八旗会大有意见,就是帝国财政亦难以接受。最后经过商定,汉军旗废旗的,安家费发30元,但加上豁免今后5的地丁钱粮这一条款。双方便是皆大欢喜。
除了满汉八旗以外,蒙古八旗也是令人相当棘手的问题。皇帝汲取了历史上清廷在蒙古强硬推行新政,结果造成蒙古王公对中央政权离心离德的教训,对蒙古方面的改革极为慎重,对蒙古王爷也格外予以优容。最后商定了八项解决意见:
1、蒙古八旗制度,以所在旗王公意见为准,存废悉听尊便。朝廷不予干涉。但王公爵位继承不得朝廷册封诏书者,视为僭越;
2蒙古可选代表出席帝国国会,名额遵照相应法律,但国会代表如何选定,由蒙古各旗自行商议办法后报朝廷批准;
3无论蒙八旗存废与否,蒙古王公所辖卫队不得超过400,不得私自组军。蒙古壮丁纳入国防部统一的征兵范围,按《帝国国防法》予以编制,不得违逆;
4蒙古境内土地准自由买卖。但不得售于外人。蒙人售于满人、汉人者,亦不得阻拦,亦允蒙人入内地收买田产、房产;
5蒙古境内如铁路、公路、电报局等设施之营建经费。悉由朝廷承担,所占土地亦以公允价购买,但当地王公不得以其他理由阻挠之;
6蒙古境内的度量衡、钱币、法律等一切制度,须与朝廷改良后地制度保持一致,但允许保留蒙古传统与民族特色。朝廷亦极尊重蒙古传统宗教;
7蒙古子弟倘有聪颖且愿意出洋留学者,可由帝国教育部予以考核后直接放洋或入本国大学堂受学预科。经费由朝廷承担;
8蒙古王公每家应抽调1~2年10岁以上,15以下子弟入京受学。
对蒙古地政策如此,对西藏的政策也是如此。皇帝的意思非常明确,这两处地方,版图大、人烟少,文化、交往都处于极其闭塞的境地,传统习惯力量尤强,对他们加以现代化改造决不可操之过急。最好的办法便是保持朝廷的传统掌控与影响,同时增加对现代化信息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潜移默化地渗透而不是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来改变旧有习俗。同时,皇帝鉴于后世民族政策的教训,只尊重蒙、藏两族地民族特色,但并不授予其高于其他民族地权利。
消除民族域,不仅指消除满汉域,同样也要消除蒙汉域、藏汉域、满蒙域等因素。
以维新三年九月初九颁布《蒙古八旗制度筹划上谕》为标志,满蒙300来的特殊纽带和政治联姻关系宣告在形式上予以消灭,帝国从此视蒙古各部与天下众民一般,蒙古部落亦不必对朝廷承担额外的义务。当然,作为既有历史地传承,蒙古、满族与帝国朝廷的特殊联系不可能一并消逝,皇帝本人在当年就纳了蒙古美女海琳为妃,册封为仪妃,成为皇帝维新以来所纳的第三名妃子。
为进一步稳定民族关系,加强边疆向心力,接下来两个月,皇帝接连颁布《回部绥靖筹划上谕》与《藏部绥靖筹划上谕》两封诏书。朝廷改变了过去300间对回部的仇视、敌视态度,第一次承认回部拥有与其他各民族相等的平权,愿意授予回部在本民族聚居区域类似于蒙古地自治权,可以
定官吏,愿意尊重伊斯兰教在回部的传教权,回部亦国会代表地名额,一个为弼德院,另两个为资政院,标志着回部以正常的政治身份参与国家大事,不再负有200来回部势力稍盛便招来仇杀的包袱,亦不再有左宗棠征回这样的军事规模。回部历经数百年,通过竭力抗争而不得的民族自主权力,不料竟在一夕之间便得到,皇帝的仁名远远歌颂。虽然一纸诏书很难将各民族间上百年的恩怨一朝化解,但有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民族纠纷与隔阂总有破冰的结局。
朝廷与西藏的关系因为涉及到中英关系,相对而言比较敏感。皇帝虽然着眼于恢复朝廷对西藏当局的传统影响力,但英、印当局对西藏的渗透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更何况,四川等藏边区域本身并未安定,短时间内出台强硬的军事解决方案并无可行性,出台进一步稳固、笼络藏部的政策,减少在西藏强制推行新政的努力,以稳定大局的妥协适应于西藏当前的情况。当然,这只是皇帝不得已而为之的过渡政策。
随着八旗制度的逐渐废止,民族域的逐步消融,皇帝对原有的爵位制度亦进行了重大改良。
原本帝国爵位分为宗室爵和功臣爵两种。宗室爵包括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14(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而功臣世爵分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九级27等。
根据维新三年十二月初九颁行的《大中华帝国爵位法》规定,帝国爵位不再区分宗室爵和功臣爵两种,统一纳入一个爵位体系,均称帝国爵位,同时取消原有爵位与官员品秩挂钩的制度。
新的爵位体系里面,分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一至三等)、侯(一至三等)、伯(一至三等)、子(一至三等)、男(一至三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共13级,27级。
《爵位法》规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为皇室爵,无皇室血统者不得授予,原有宗室爵中的世子和长子两级分别改授贝勒和贝子,皇帝之子从贝子开始授爵,镇国公、辅国公对应为新爵位中的一至二等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对应为新爵位中的一至二等候,一至三等镇国将军对应一至三等伯、一至三等辅国将军对应一至三等子爵、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对应一至三等男爵。
《爵位法》同时规定了爵位的继承,区别为世袭罔替与非世袭罔替两种,倘若是世袭罔替的爵位,那么授予此爵位后,子孙后代继承的仍然是这个爵位,级别不会发生动摇,倘若是非世袭罔替的爵位,则每过一代子孙所继承的爵位就要降等,防止子孙躺在先人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但新《爵位法》与旧有规定出入较大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降等,原有爵位法规定一代只降一等,新的爵位法规定一代降三等,最多九代降完,二是授爵时间,原先宗爵子弟一出生就有爵位,现在规定只有年满15岁,接受完基本教育,通过考核的才能袭爵,避免+亲王,两个月大的云骑尉这样的尴尬场景。
由于大批亲贵已经在叛乱中被消灭或褫夺爵位,剩余的前不久都晋封了一级,因此《爵位法》的颁行并未受到阻力,而由于功臣爵与宗室爵的一体化,让所有舆论都评论认为,皇帝实践“满汉一体”、“融合域”的目标是努力且真诚的。
维新四年正月过后,全天下的臣民都在关注皇帝的子嗣与将来的地位继承,根据《帝国日报》披露的消息,再过半个月,陈璇和容龄都将临盆,她们两人谁能能诞下皇子,谁家就有可能入继大统,甚至还有可能问鼎中宫……
第三卷 第九十六章 皇位继承
更新时间:2008…10…16 12:56:50 本章字数:3261
名皇妃即将临产是整个紫禁城进入维新四年以后最紧
皇帝的工作依然很忙,但帝国的局势经过三年的整顿之后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观。各地经济开始复苏,原来喧闹不休的改良阻力与革党造反都暂时告一段落。维新三年对八旗制度的处理虽然掀起了惊涛骇浪,但终究是有惊无险地平安渡过,而革命党在广州起义当中的与亲贵联盟饱受内部的诟病,一时之间,非但暴乱销声匿迹,而且连会员都陆续退出。
同理,在京师反对改良的主要人物被一扫而空之后,地方亦有了相提并论的改变。以两广地面为例,原本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盘在经过海军陆战队的进驻以及萨镇冰的整肃之后,特别是在四海舰黑洞洞的炮口之下,广州安定。随后,禁卫军虎贲师在蔡锷等人的率领下纷纷南下,各类会党、宵小束手,两广地面大为安定。广东的经济形势与财政地位并未明显变化。
维新三年年末,根据总理大臣徐世昌的提名,皇帝做出了废除两广总督职位的决定,决定设立广东巡抚管理民政,同时成立华南军区统一兼管华南各省军事,施肇基从上海任上调任广东巡抚,张绍曾则从禁卫军总参议任上调任华南军区司令长官。
张绍曾虽然年纪也不大,但鉴于他在禁卫军中的地位以及最近几年的工作,调任华南军区司令长官仍然在正常范围内。而施肇基年不满3岁便成为一方大员,颇为时人所看好。《宇林西报》干脆就直接预言他与周学熙一起。是第三代内阁总理大臣的最热候选人。
皇帝因陈家姐妹的缘故已经与唐绍仪结成了连襟,倘若陈璇诞下一子且将来成为候选人,则唐绍仪便成了皇储姨夫,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这层关系都是极为密切地。而施肇基作为唐绍仪地女婿,与帝室之间又额外多了一种关系,自然亦非同小可。
想来想去。唯有现任工商大臣周学熙的窜起速度和重视程度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当然,这一切还存在着变数,倘若容龄诞下的是皇子且成为继承人。则与其接近的家族便有很大的政治得分。这个时候。由于容龄的姐姐德龄嫁于了美国外交官,为了摈弃美国的影响,按照一般地舆论推测。皇帝不会全部利用与美国色彩相近的政要,唐绍仪、施肇基都是留美出身,一呼百应,将总理大权交予此人,固然可以得到美国的谅解与帮助。但如此必然亲美色彩太过浓郁,在华具有最大利益地英国必然不喜。与皇帝关系急剧升温地德国方面亦不会容忍这种局面的出现。
所以,不惟国人紧张地关注着皇妃的消息,就连各国外交官对此亦极为关心。虽然现在就说一个婴儿要影响几个大国今后几十年地关系未免让人感觉有些小题大做,但很多事情都是见微知著的,没有在起先的努力的基础,日后若想用功可就难了。所以,两个皇妃的肚子还直接关系到了各大列强地在华利益。
虽然各国都很想派医生去了解皇妃的身子,但皇帝一概不予让步,他只相信自己地御医,好在并没有B超一类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