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章第三百一十九章新的问题
    :二!顿时楞住了,谁知道井水为何会变了味道,或者。又或者是人为因素,种种可能都存在,没亲自去看过之前,不好贸然判断啊,不然说错了,自己岂不是丢了面子。
    “井水是必需品,应该没人会跟自己过不去,故意将其毁损,况且井水是流动的,就算有人心存歹意,投放了什么药物,过几日就会自动净化,也不至于还苦涩不堪。”不等刘仁之回答,楚质皱眉掐指盘算起来:“水质有变化,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发生了地震,但淡村离杭州城这么近,若真是地震了,大家应该能察觉得到”
    “大人说的地震,可是指地龙翻身?”刘仁之间道,好像是吓了一跳,就算没经历过,也听说过那种恐怖场面,而且这种事情,绝对没人会希望自己能亲身体会。
    “或者是暗震也不一定;”楚质点头,考虑了下,抬头朝刘仁之说道:“主簿,杭州城内的井水可有什么变化?”如果城内各口水井也变成了味道,那或者杭州大范围的井水都出现了同样状况,如果没有变化,那就是仅限于淡村附近的地方范围。
    “大人,此事下官不知。”刘仁之据实说道,脸上有些愧色。
    “哦,那寻个人来问下吧。”楚质说道,也没有在意,不是说刘仁之不关心民生,而是官员又不是神仙,不可能事事都提前清楚了解情况,况且如果不是今日出游,楚质也未必知道这事?
    刘仁之应声,连忙招呼一个衙役进门,让他去把平时负责挑水的杂役寻来,在这空隙,楚质微笑解释道:“主簿莫不要认为我小题大做,只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或许在我等看来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对于百姓而言,却关乎生计,不得不谨重一些。”
    仔细体会诗中的蕴意。刘仁之真心实意说道:“大人爱民,下官愧不如之。”
    “爱民却是不敢当,为官一任。就算不能造福万民,也要为民办些实事。”楚质微微笑道:“离任之时,本官可不希望钱塘百姓指着后背怨骂。”
    说到底还是他的脸皮不够厚。不够黑,容忍不了自己的不作为。
    过了片刻,挑水的杂役疾步奔行进来,还未行礼,却听刘仁之间道:“你可知道,最近城中井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没有,像是突然变得苦涩起来之类的。”
    本还有几分不安的杂役闻言,一棵心徒然落下,连忙拱手答道:小的不清楚。”
    “你不是负责担柴挑水的吗,岂能不知?”刘仁之疑惑道,额头皱了起来,似乎有些生气。
    “回大人话小的固然每日都要挑水,但水是从城外山上清泉运回县衙的,至于城里的井水情况小的确实不知?”杂役说道。
    楚质一听,顿时有些明白过来,看来杭州城内的井水的确不怎么样。而山泉却很甘美,不然县衙也不会舍近求远了,想必那些富贵人家也是如此吧。
    心中念起,楚质站了起来,笑道:“刘主簿,现在可有空,不如我们出去走走吧。”
    “恭敬不如从命。”刘仁之哪有不依之理,挥手让杂役退下,就要叫唤三五个。衙役陪同随行,却让楚质阻拦了,既然是暗查寻访,那就不必弄出大阵势来。
    “刘主簿,你可知道城里约有几口水井?”两人快步走出了衙门楚质随意问道,也不指望刘仁之能回答得出来,毕竟在他的印象中,诺大的杭州城,几万户人家。水井总是无处不在的,应该没人会刻意去数。
    不想,刘仁之立即答道:“六口。”有点得意之色,井水变质问题回答不上来,并不代表不知杭州的风士人情,他继续补充说道:“乃是唐朝李泌任杭州刺史时所修,传承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才六口井而已?”楚质满面的惊讶:“那么少,怎么能足够十万百姓之需?”
    楚质说的十万,并不是指人口,而是户籍,十万户人家,分布杭州城各个角落,并不是说只聚中在一处,楚质真想象不出来,才六口井而已,怎么能够满足几十万人的生活用水。
    刘仁之莫明其妙的眨了下眼睛,不解说道:“大人,多年来杭州城就是只有六口饮水井,却未曾听说百姓有缺水之忧。”
    “真的假的。”楚质当然不相信,皱眉说道:“最近的那口井在什么地方,你带本官去看下。”真不相信,几十万人饮用的水源,居然才六个而已。”
    后面一句有些轻微,刘仁之也没有听清楚,在前面引路时,不时回头笑道:“大人,六井分为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和相国井,再走几步,就到小方井了。”
    小方井离县衙十分近。才隔了条巷子,再走几十步就到了,这里地方十分宽敞,不过居住似乎少了些,在此修筑水井,也不知道是为了利及百姓,还是为了方便官衙;
    当然,县衙附近就是商业繁盛的地方,那里饭馆、茶楼林立,且不远处还有个酿酒的作坊,都是些耗水大户,每日的经营也离不开水,按里来说小方井旁边应该挤满了前来挑水的百姓,然而当楚质在刘仁之的带领下,走到水井旁边时,却发现这里只有寥寥十数人,并没有想象中百千人排队的场面。
    “百姓一般在什么时候来挑水?”难道走过了挑水的高峰期,楚质暗暗寻思,抬头看看太阳偏移的方位,大略推算出现在的时辰,才下午两三点左右。
    刘仁之被问住了,这还真没有留意,毕竟贵为县衙主簿,像提柴挑水这类粗活,总有杂役负责,平时不要说接触过问,就连提及的心思都没有。
    不过刘仁之的主管也不是白当上的,迟疑了下,立即反应过来”跑上前向正在排队的百姓打听起来,过了片刻,笑容满面的返回说道:“大人,下官问清楚了,百姓挑水并没有规律可言,一般是家里什么时候缺水了,就什么时候前来。”
    两人都是穿着便装出来,所以水井旁边:丁二毋到他们,只是好寺的望了两眼,也没有什么特别应,继续忙着自己的事情。提着悬绳的木桶,丢入井口中,熟络的摇晃了下,把桶灌满水,又拉紧绳子,缓缓提了上来,如此反复,最后用扁担将已装满水的桶挑起,小心翼翼的行走,唯恐桶中之水洒泄出来。
    “唉,终于亲眼目睹了百姓之苦;”楚质颇有感慨,自从搬进城市,用上自来水之后,这一幕不知道有多少年没有看到了。
    “来回几次,才堪将家中缸皿注满,怕过不了两日,又要再来喃喃自语,楚质的心情似乎有些沉闷。
    “应该没有这般快吧,据下官所知,至少能撑十天半个月之久刘仁之低声说道。
    “本官还以为百姓之家,跟县衙差不多,只备有五六只大缸而已似乎有些恍然,楚质笑道:“想来也是,升斗小民,更知生活之艰,深明有备无患的道理,家里备有十只八只巨缸倒也十分正常。”
    本来以为百姓家里储水不多,但是听了刘仁之所言,楚质顿时明白自己刚才有些想岔了,这才是正常的,不然百姓每天都忙着挑水,不用干别的事情了。
    刘仁之又有些糊涂起来,弄不清楚楚质怎么会这样想,寻思了下,他觉得自己有必要说明情况,便小声说道:“大人,寻常百姓家里只有一两只巨缸而已,多了也没有地方放下
    “才区区两缸水,怎能支撑半个月?”楚质惊疑起来,难道是百姓生活习惯与官宦家庭不同?不用淋浴、洗衣、做饭,
    “为何不能?。刘仁之莫名其妙道:“十天半月还算是短的,有节俭的百姓之家,能够用一月有余。
    “他们是怎么用的,真够节俭啊。”楚质惊叹起来,怎么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却没能流传下来,那国家就用不着隔三差五提倡节约用水了。
    不过仔细一想,楚质又觉得很恐怖,这么少的水都能用一个月,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度日的,该不会真如自己所想,从来就不洗澡”想象一下,楚质就情不自禁打了个寒颤,这种日子怎么熬啊。
    “也没怎么用啊,每日少饮几碗水即可刘仁之说道。
    “少饮突然之间。楚质发现有些不对,该不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吧。
    思考片刻。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楚质皱眉说道:“刘主簿,才一两缸水,百姓怎么能用足一个月,难道他们就不用洗衣做饭不成?。
    “洗衣做饭可用井水啊话刚开口,刘仁之也意识其中的矛盾,顿时明白楚质怎么一脸惊讶的模样,连忙解释说道:“大人有所不知,杭州能饮用的井水只有六口,但是不能饮用的井水却不止六口
    “什么意思,你说得明白些。”楚质有些难以理解;
    “也就是说,除了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相国井等六处之水能正常饮用之外,杭州城内还有大大小小许多口水井,可是那些井水都咸苦难咽,只能另作他用”刘仁之继续解释起来。
    “为什么?。楚质问道。
    “大人此言何意?”刘仁之有些不明白。
    “都在杭州城内,怎么会出现这咱泾渭分明的情况?”楚质问着,走到井边,向百姓讨要的半瓢井水,啜了半口,细细体会,虽比不上山泉清甜可口。但味道却也不差。
    对啊,这是为什么呢,刘仁之呆楞不语,只是听别人这样说,仿佛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或许曾经有过那么一丝诧异,但是时间久了,也渐渐的习惯淡忘起来。
    “走吧,到其他地方看看楚质说道,对于刘仁之的忽略,他也没有觉得奇怪,毕竟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看起来非常普通,但是仔细研究却发现其极不简单,不过往往被人习惯成自然的忽略过去。
    “下官失职了。望大人恕罪。”刘仁之惭愧说道,城外井水突然变苦涩,这还能推说在衙里忙着公事,不能及时了解情况,但是在杭州为官多年,居然对眼皮底下的事情却不清不楚,这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了。
    其实也说不上失职,只是不留心环境而已,还是那句话,已所不欲,忽施于人,延而伸之,楚质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下属也不清楚的,就算是应该知道的常识,只要问题不严重,他并不喜欢随意责怪别人。
    再走过了一条街,来到一处百姓房屋附近,楚质发现情况正如同刘仁之说的一样。这里也有一口水井,只不过却没人在此打水,若不是旁边搁有取水用的木桶,井边有湿润的痕迹,他以为这口井被废弃了呢。
    见到楚质向水井走去,刘仁之就立即知机他想做什么,连忙抢先一步,掀开井盖。悬绳放下木桶,很快就提了小半桶井水上来,又在旁边寻了个。木瓢勺了些水奉给楚质。
    接过水,微微抿了口,楚质的额眉忍不住轻轻皱了起来,苦涩的井水在嘴里转了两圈,味道与城外渔村的井水如出一辙,最终还是没咽下肚,转身吐了出来。
    现在明白了两缸水怎么能用半月的原因,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城外井水是近期内才变质的,城中井水却长年如此,味道相同,其中有什么关联,而同在城中,相差不过百余步,两井之水为什么差别这样大。
    问题不多。却比较关键,既然城有井水能产生变化,说不定城内六井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几十万就靠着这六口井水饮用,事关民生,不得不妨。
    不过楚质也明白凡事不必躬亲的道理,在城里逛了半圈,查探过六井之后,就将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丢给刘仁之,自己却做起了甩手掌柜,就回衙与初儿做些亲密交流去了。
    翌日,勉强从温柔乡中起来,吃过早餐,悠悠了踏出院门。却见刘仁之匆匆的迎了上来,喜笑颜开道:“大人,下官查明了?”
第一章第三百二十章断桥
    疙州山明水秀。三面环山。山泉淡淡不竭,又有周边数凡工以西湖,蓄着一湖淡水,按说水源还是相当充裕的,然而从开皇九年,隋朝设置杭州之日起,饮水却极为困难。
    当时的杭州城远没有如今这么大,南北在吴山与钱塘门之间。东西在盐桥河与西湖之间,而且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活条件都较差,本江海故地,水泉咸苦,居民零落,是当时杭州的写照。
    杭州城筑好以后,居民渐渐多起来,城中居民大多逐井而居。依井取水,而井水却是咸苦的。不能饮用,到西湖取水还有一段距离,到四周山中溪涧取水,路途更远。居民为解决日常饮用水问题,往往不胜来往奔劳之苦,生活十分不便,也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管理。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其道理也十分简单,杭州濒临钱塘江,由于受钱塘江咸潮的长期侵蚀,淤积成的陆地盐碱性很重,地下水当然咸苦不堪,杭州简直就相当于建在盐碱地之上,连喝水都成问题,更加不用说发展了,幸好,这时李泌赴任杭州,察百姓之艰苦,决心掘井惠民。
    “杭州六井的来历,你已经说过了,本官要知道的是,井口同在城内,两者为何有如此差异签押房中,楚质说道:“其中必有因
    。
    “那是自然刘仁之微笑。一晚没睡,史料可没有白翻,继续说道:“李泌到杭州后,为解决杭城百姓的饮水问题,他亲自来到西湖边,亲掬西湖水品尝,感到此水清淡可口,可以养民,又有泉眼数十道潜流地下,于是决定在杭州城中的人口稠密之地开凿六井,引西湖之水入内
    说着刘仁之故意停滞了下,含笑说道:“李郜侯不愧是旷世奇才,开凿之井与别处却大有不同
    “怎么不同?。楚质好奇问道。
    “别人凿井无非是掘地挖泥。而李相却是采用开阴实(暗渠)之法不敢大卖关子,刘仁之微笑说道:“他命人将西湖东岸疏俊,把湖底挖成入水口,砌上砖石,在水口中蓄积清澈的湖水,然后,再在城内百姓聚居处开挖大池;砌以砖石以为井口,再将西湖入水口与出水口之间接上竹管,使入两者相连,引湖水入方井。”
    也就是说,所谓的六井。其实就是六个比较大的储水池,因为其水源是西湖,只要西湖不干泪,那城内井中就淡水不竭,百姓也就可免除远途取水疲于奔波之苦。
    李泌是什么人物,楚质其实也不怎了解,不过既然能封侯拜相的,肯定也不是什么简单人物。这可以从他这开凿的六井看得出来,极具创意的办法,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想到的,反正楚质扪心自问,如果换成是自己身在局中,未必能想得出来。
    “其后四十余年,可能是年久失修,六井管道时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六井的供水。”刘仁之说道:“时任刺史的白乐天,发现这个情况,再次疏通六井。并写下铭记以告后人
    楚质若有所思,说道:“你的意思是,城外水井也是引西湖考而成,如今发生了变化,是供水管道埋塞所致?”
    “下官觉得有这个可能刘仁之轻轻点头,毕竟这种事情有过先例,只要稍微联想,也的出这样的结论,不过在没有确认之前,他也不敢肯定,只能说是猜测。
    “唤上几个懂土木水利的书吏,我们去探个明自”楚质说道,什么猜测都是虚的,让专业人员现场观察调研,就什么都清楚了。
    刘仁之无所谓,反正知县关心民生,自己身为下属,当然要听令从之,当下微微拱手告退,直奔工曹而去,按照吩咐去叫几个懂水利土木的吏员杂役。
    知县属橡为士、户、仪、兵、刑、工六曹,这从秦汉时期就流传下来,统称六房,然而六房并不是六间房的同义语,也不是单指六个办事部门,具体名目很多,有吏房、产房、粮科、礼房、匠科、马科、承发司、架阁库等等等等。
    所以说,别看县在庞大的国家机器中,显得那么的渺看上去是那样的微不足道,然而实际上,知县权力之大之繁琐,远非后人所能想象,所谓生老病死鸡毛官。只要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无论事大事都与县衙有关。
    而古代对于官员职事分工却不怎么明确,没有专门的机构,后来干脆将所有的事情都丢到县衙处理。管的事多了,人员编制当然不断增多,六房岂能安置得完,不过话又说回来,后人总是以为古代官职精简,其实不然,一个。县里有名目的职务就有二三十个,更加别说那些没有名目,却依附官衙存在的乱七八糟的皂吏了。
    不要以为机构臃肿就意味着效率低下,不干实事,虽然说事实确实多多少少就是这样,但是在古代通讯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就算官员的办事效率再高,也不能改变某些事情,况且人多也有好处,起码在楚质的一声令下,立即就能找出七八个懂水利的书吏匠役来。
    根本不需要告诉他们要去做些什么,只是吩咐了句,他们就乖乖的跟着出门,而且不同于楚质与刘仁之能坐轿前行,他们还是用走的,这也没办法,谁叫这时古代。专家的地位可是极其低贱的,不像千百年后,每句话不管对错,影响力都那么惊人。
    就算轿夫再健壮,走得再稳再快,也不如驶舟便捷,当楚质一行来到城外渔村时,已经是半个时辰之后的事情了,才下了轿舆,听闻消息的村正三老亭长里正之类的小吏纷纷跑来迎接,诚惶诚恐的拜首高呼。
    官吏、官吏,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吏之助,哪有官之威,没有官之势,皂吏又岂敢对百姓狐假虎威,不过官失去了吏,可能还是官,然而吏离开了官,那什么都不走了,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皂吏对于官员充满敬畏,自然要拼命讨好。
    听刘仁之道明了来意。他们更是感激得一塌糊涂,千言万语化作了无尽的奉承,其中还是有七八分真心实意的,毕州个他们来说。井水苦涩不能饮用,也是个不小一的问题旧
    或许有人认为,楚质身为地方知县,像这种小事情,交给手下处理就好,用不着亲自跑来察看,有点本末到置,其实这是错误的思维,可能是受到电视剧的影响,大伙觉得知县的职责就是贪污受贿,或者弄些错假冤案出来。
    然而真实的情况。知县审理案件并不是其主要职责,朝廷明文规定,凡赋役,岁会实征,造黄册,以丁产为差”。凡养老祀神、贡士、恤穷乏、稽保甲、严缉捕、听狱讪”等。都是知县该做的事情
    当然,税收永远是第一要务,其次却是劝课农桑之事,王政之本在乎农桑,凡为国之急者必先事农的治国理论,可谓从先秦贯穿到清末,一直是历代朝廷制定各项政策的指导思想,也一直是历代州县衙门的第一要政。
    而要劝课农桑,首先要从水利方面入手,话说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初任知县时,刚上任就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跑遍全县乡村,劝督大家趁此有余暇时,疏俊川渠,而当地的士子百姓也纷纷称赞他有远见。
    可见无论是在官员,还是百姓心中,重视水利是十分必要的,关及民众生计,要知道不是什么地方的农田都有河流水渠经流。作物只能作井水浇灌,而且就算楚质再怎么不通农事,也知道用咸水浇淋作物的后果。
    知道了楚质等人的来意,但是村正三老们却也不清楚村里水井到底是同城内六井一样的储水池,还是钻地而凿的水井。问不明情况,那就要靠专家们出弄了。
    专术有专攻。这是常识,在书吏村老的簇拥下,楚质站在一旁,好奇着看着匠役查探水井情况。
    在众人的注视下。只见匠役身穿单海衣裳。顺着绳索慢慢滑入井中,过了几分钟。绳索晃动,旁人连忙提绳紧拉,过了几息,浑身湿漉漉的匠役爬出井口。一脸的喜色,也不知是因查明情况而开心。还是因为在大热天泡了个凉水澡而高兴。
    抹去脸上水珠。不等旁人催问,匠役就说道:“井里仅有一层薄泥,应是个大池,且还有一处暗渠”
    “暗渠通往何处?”刘仁之急声问道,心里有些得意,毕竟事情跟自己的判断差不多。
    “西北,白堤附近。”匠役伸手一指,毫不迟疑的说道,十分的
    定。
    “大人,那里就是白乐天修堤储水之处。”刘仁之在旁说道。
    “去看看。”楚质说道,带着一帮人马浩浩荡荡的朝白堤而去。
    不了解六井的历史,但并不代表楚质不知道杭州有处白堤。毕竟它的名气可不语文课本里白居易的那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他可没少背默,其注释楚质也没有忘记,也清楚白沙堤与白堤其实并不是一回事。
    白沙堤在白居易没出生前就已经存在,以风光旖旎而著称,不然白居易也不会作诗以赞美,至于那条白堤,是白居易为了储水浇灌农田而修建的,两者并不在同一个方位,不过经过几百年的历史苍桑变化,当年白居易修筑的白堤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过白居易的名气实在是太过响亮,后人为了纪念他,故意的以讹传讹,把那白沙堤说成是白堤,还张冠李戴的说成是他修建的,北宋考古之风未盛行,刘仁之自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当然,楚质也懒得点明,走了十来分钟,就来到了白沙堤前,这里是通往孤山唯一的路,也被人称为孤山路,他昨天和初儿来过,不过是坐船飘水而过。如同走马观花,并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