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阿瑟·克拉克中短篇科幻小说集-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学术背景不无关系。1996年11月中旬克拉克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及这一点:“保持科学的精确性对科幻作品的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出色的科学预见
  克拉克很讲究在科幻作品中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当然他敢于这样做的原因也是因为他屡屡成功。早在1959年,克拉克就大胆地预测说人类将在10年以后的1969年6月前后首次登上月球,结果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果然于1969年7月20日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正因为预言的准确性,克拉克甚至敢于在每部作品再版时的后记中说明,当初哪些预测正确了,而哪些预测则过于保守。
  三、海明威式的硬汉笔法和东方式的神秘情调
  就克拉克作品的文学方面而言,克拉克受英国科幻大师威尔斯(H。G。 Wells,1866—1946)的影响很深,在文字上非常注重文学性,作品往往以一种优美的笔调娓娓道来。同时克拉克的语言风格十分简约,颇具海明威风格。
  而所谓“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则多为西方评论家所论,因为它实际上是西方读者眼中的东方神秘主义,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往往并不十分明显。
  四、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
  这是克拉克最为独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同时代其他科幻作家并非不具备,而是没有克拉克思考得更为深刻,在这一点上克拉克继承了英国经典科幻作家奥拉夫·斯塔普雷顿(Olaf Stapledon,1886—1950)哲学科幻的传统。正是因为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才使得克拉克的作品深具哲理性——作家酷爱“近未来”作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所要探讨的主要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
  当然,克拉克的作品也并非尽善尽美,比如散文体的语言风格、对科学细节的过分追求和在哲理上的深入探讨,有时难免伤害到作品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使作品的可读性受到一定影响,给科学素养不够的读者带来某些的限制。

  六、其他

  克拉克在数十年的科幻创作和科技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以“定律”的形式加以总结,这就是所谓的“克拉克基本定律”。这三条定律首先在《未来的轮廓》(1962)一书中提出。⑿

  定律一:
  一个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如果他说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定律二:
  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
  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第一条定律在肯定了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正确的同时,也指出他有可能因为经验的限制而误判;第二条定律则指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说明想要开拓新领域必须大胆假设;第三条定律则揭示出新科技的新奇性和难以被人理解的特点。
  这三条定律虽带有一定的诙谐成份,但其中包含着很强的真理成份,成为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难以忘坏的规范和准则。

  也许我们可以用作家自己作品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大自然的奥妙,始终比我们所能梦想的还要多姿多采,还要复杂,还要新奇!”

  致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岩博士和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系博士研究生杨玲玲小姐的大力协助,在此特表感谢。 

  注 释

  ①唯一能与克拉克比肩的只有美国科幻和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据说1972年克拉克和阿西莫夫两人曾在纽约的一辆出租车里达成一项“秘密协议”:对外克拉克称阿西莫夫为最佳科普作家,而阿西莫夫则称克拉克为最佳科幻作家。
  ②含与人合著。
  ③雨果奖:严格的名称是“科幻小说成就奖”(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为纪念著名科幻编辑、美国第一本科幻杂志的创办人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自1960年起使用现名。此奖设长篇小说奖、中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最佳杂志奖等奖项,自1953年起每年一度通过投票选出获奖者,并在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 ,简称WSFS)年会上颁发。雨果奖属于读者奖。
  ④星云奖:由美国科幻和幻想作家协会(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 Writers of America)评选和颁发。此奖设长篇小说奖、中长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等,自1965年起每年一度评选和颁发。星云奖属于专家奖。
  ⑤Extra Terrestrial Relays;Wireless World,October 1945,pages 305—308。
  ⑥据说至今世界各大卫星通信公司每年都要向克拉克支付数美元或数美分的象征性红利,因为他的设想功勋卓著,但当时并未为这一技术理论申请专利。后来克拉克在一篇题为《通讯卫星简史——我是如何在太空中失去10亿美元的》的文章中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回顾。许多人都为此感到惋惜,感慨说否则克拉克将会因此而成为一位富翁——但事实上克拉克已经成为一位富翁,他凭创作科幻作品达到了这一目的。在克拉克享有盛名之后,他的长篇作品往往是只交出一份一页纸的提纲,就能获得高达8位数的预支稿酬!
  ⑦奥德赛(Odyssey):古希腊两大史诗之一,相传为荷马所作。共24卷,约12000行。叙述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飘流十年,经历种种艰险,终于回到祖国的故事。⑧《了望哨》创作于1948年,1951年发表于《十故事杂志》(10 Story Fantasy),该杂志仅出版了四期。⑨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库布里克突发奇想,担心在这部花费了1050万美元且制作时间漫长的影片发行之前人类便已发现了外星智慧生物,因而使剧情显得过于陈旧过时。为此他向伦敦的劳埃德保险公司申请保险,以防可能造成的损失。然而一贯承接各类特殊保险业务的劳埃德公司却婉言拒绝了这项业务。后来有人评论说,其实当时尚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根本没有开展对外星文明的探索,而且在短短几年之间意外遭遇外星人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劳埃德公司错过了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⑩ 事实上如果不考虑科学理念的问题,小说与电影在许多地方的出入并不是很大。电影有一点与小说不同的地方倒是值得一提:在影片当中“土星”均为“木星”所代替,因为在当时的电影技术条件下,实在无法构造出一个土星巨大光环的场景。后来克拉克为了与影视作品保持一致,在后续作品中也将“土星”改成了“木星”。
  ⑾在创作《2010:奥德赛之二》时,身在斯里兰卡的克拉克与远在洛杉矶的Peter Hyams通过电脑和网络进行合作,1985年这些通信结集出版,即《奥德赛档案——2010的进展》。

  ⑿Clarke’s Laws
  Ⅰ.When a distinguished but elderly scientist states that something is possible he is almost certainly right。 When he states that something is impossible, he is very probably wrong。
  Ⅱ.The only way of discovering the limits of the possible is to venture a little way past them into the impossible。
  Ⅲ.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克拉克部分作品年表

  (排序以初版时间为准)

  科幻作品

  1951 《太空序曲》 Prelude to Space
  1951 《火星之沙》 The Sands of Mars
  1952 《太空群岛》 Islands in the Sky
  1953 《不让夜幕降临》 Against the Fall of Night
  1953 《童年的终结》 Childhood‘s End
  1953 《地球探险》 Expedition to Earth
  1955 《地光》 Earthlight
  1956 《追求明天》 Reach for Tomorrow
  1956 《城市与星星》 The City and the Stars
  1957 《白公鹿故事集》 Tales from the White Hart
  1957 《深海牧场》 The Deep Range
  1958 《天空的另一面》 The Other Side of the Sky
  1959 《横渡星海》 Across the Sea of Stars
  1961 《月尘降落》 A Fall of Moondust
  1961 《来自海洋,来自星空》 From the Ocean, From the Stars
  1962 《十个世界的故事》 Tales of Ten Worlds
  1963 《海豚岛》 Dolphin Island
  1965 《火星序曲》 Prelude to Mars
  1965 《克拉克作品精选集》 An Arthur C。 Clarke Omnibus
  1968 《2001:太空奥德赛》 2001:A Space Odyssey
  1968 《克拉克作品精选集之二》 An Arthur C。 Clarke Second Omnibus
  1968 《〈康迈尔之狮〉和〈不让夜幕降临〉》 The Lion of mare & Against the Fall of Night
  1967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The Nine Billion Names of God
  1972 《太阳风》 The Wind from the Sun
  1972 《关于时间与星星》 Of Time and Stars
  1973 《与拉玛相会》 Rendezvous with Rama
  1973 《克拉克佳作选》 The Best of Arthur C。 Clarke
  1975 《地球帝国》 Imperia1 Earth
  1978 《科幻名著四篇》 Four Great SF Novels
  1979 《天堂的喷泉》 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1982 《2010:奥德赛之二》 2010:Odyssey Two (Phantasia, 1982)
  1983 《岗哨》 The Sentinel
  1986 《遥远地球之歌》 The Songs of Distant Earth
  1988 《2061:奥德赛之三》 2061: Odyssey Three
  1988 《摇篮》(与Gentry Lee合著) Cradle
  1988 《与美杜莎相会》 A Meeting With Medusa
  1989 《拉玛第二》(与Gentry Lee合著) Rama II
  1990 《来自大堤的幽灵》 The Ghost from the Grand Banks
  1990 《夜幕降临之外》(与Gregory Benford合著) Beyond the Fall of Night
  1990 《行星地球的故事》 Tales From Planet Earth
  1991 《拉玛花园》(与Gentry Lee合著) The Garden of Rama
  1991 《比一个宇宙更多》 More Than One Universe
  1993 《拉玛揭秘》(与Gentry Lee合著) Rama Revealed
  1993 《上帝之锤》 The Hammer of God
  1996 《里氏10级》(与Mike McQuay合著) Richter 10
  1997 《3001:最终奥德赛》 3001: The Final Odyssey
  1999 《扳机》(与Michael P。 Kube…McDowell合著) The Trigger
  2000 《来自其他日子的光线》(与Stephen Baxter合著) The Light of Other Days

  非科幻作品

  1963 《滑行道》 Glide Path

  主编作品

  1966 《时间探测器》 Time Probe
  1969 《三代表明天》 Three for Tomorrow
  1967 《太空时代的来临》 The ing of the Space Age
  1982 《经典科幻殿堂·第三卷》(与George W。 Proctor合作)The Science Fiction Hall of Fame Volume Ⅲ
  1990 《太阳帆船计划》 Project Solar Sail

  非小说作品

  1950 《行星际飞行》 Interplanetary Flight
  1951 《太空探险》 The Exploration of Space
  1954 《月球探险》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oon
  1954 《太空中的年轻旅行者》 The Young Traveller in Space
  1956 《珊瑚海岸》 The Coast of Coral
  1957 《月亮的制造》 The Making of a Moon
  1957 《塔普拉班的堡礁》 The Reefs of Taprobane
  1958 《海底的小伙子》 Boy Beneath the Sea
  1958 《越洋之声》 Voice Across the Sea
  1959 《海洋的挑战》 The Challenge of the Sea
  1960 《头五寻》 The First Five Fathoms
  1960 《太空船的挑战》 The Challenge of the Spaceship
  1961 《印度洋历险记》 Indian Ocean Adventure
  1962 《未来的轮廓》 Profiles of the Future
  1964 《印度洋宝藏》(与Mike Wilson合著) Indian Ocean Treasure
  1964 《人与太空》(与《生活》杂志编辑合著) Man and Space
  1964 《大礁宝藏》 The Treasure of the Great Reef
  1965 《来自天上的呼声》 Voices from the Sky
  1968 《太空的承诺》 The Promise of Space
  1970 《首次登月》(与宇航员合著) First on the Moon
  1971 《在太空中》(与Robert Silverber合著) Into Space
  1972 《第三行星报告及思考》 Report on Planet 3 and other Speculations
  1972 《木星以外》(与Chesley Bonestell合著) Beyond Jupiter
  1972 《2001失去的世界》 The Lost Worlds of 2001
  1975 《技术和知识的边疆》 Technology and the Frontiers of Knowledge
  1978 《塞伦迪普景观》 The View from Serendip
  1981 《A·C·克拉克的神秘世界》(与John Fairley和Simon Welfare合著)Arthur C。 Clarke’s Mysterious World
  1984 《1984年春——未来抉择》 1984 Spring——A Choice of Futures
  1984 《上升的轨道:科学自传》 Ascent to Orbit: A Scientific Autobiography
  1984 《A·C·克拉克的奇妙力量》(与John Fairley合著) Arthur C。 Clarke‘s World of Strange Powers
  1985 《奥德赛档案》(与Peter Hyams合著) The Odyssey File
  1986 《A·C·克拉克的2019年7月20日》 Arthur C。 Clarke’s July 20, 2019
  1989 《令人惊奇的日子:科幻小说自传》 Astounding Days: a Science Fictional Autobiography
  1992 《幻想沉思》 The Fantastic Muse
  1992 《世界是怎样变成唯一的》 How the World Was One
  1993 《来自疯狂的太空》 By Space Possessed
  1994 《无穷的颜色》 The Colours of Infinity
  1994 《奥林匹斯之雪》 The Snows of Olympus
  1998 《A·C·克拉克与Lord Dunsany的通信》 Arthur C。 Clarke & Lord Dunsany: A Correspondence
  1999 《问候碳基两足生命》 Greetings, Carbon…Based Bipeds!
  2000 《斯里兰卡:翡翠之岛》 Sri Lanka: The Emerald Island 





《阿瑟·克拉克中短篇科幻小说集》








 




 
  这里距离梵蒂冈三千光年。我曾肯定,信仰不会因空间转移而改变,正如我曾肯定壮丽的天穹,印证神的荣耀。当我看见壮丽天穹的这一面后,我的信仰开始受到考验。
  第六型电脑的舱壁上,挂着一个十字架。有生以来,我第一次怀疑这十字架是否一个空泛的符号。
  我还未将结果公开,但真相是不能隐瞒起来的。我们拍了数千帧照片,记录探测数据的磁带,加起来也有数十里长。我敢说任何一个科学家都能毫不费劲地释读这些资料。我虽属那稣会,却绝对不能容忍将事实篡改,以至会使我旧日声誉蒙污的行径。
  船员们己极其沮丧,我真担心他们怎样应付这最后讽刺般的结局,他们当中只有少数人有宗教信仰。打从地球出发,他们便在与我“斗争”——一场不公开、无恶意,但却是非常认真的思想战。不过他们亦不忍用这项发现,作为对付我的最后武器。船员们只觉得,一艘星际探测船上的首席大体物理学家,竟然是那稣会教士,是非常滑稽的安排。他们认为,科学家和传教士这两个角色,是格格不入的。
  我们船上有一个观景台,那里装了一个椭圆形的塑料窗,剔透无暇;加上观景台只有微弱的灯光,窗外繁星,明亮不减分毫。我常在观景台沉思。
  每逢遇上船医陈德勒,他都会趋前凝望椭圆窗外,久久面对太空船四周旋转的星空。最后,他会禁不住开口:“神父,外面是漫无止境的。或许冥冥中真有个造物者,但即使有,难道要他特别替顾我们微不足道的世界,微不足道的人类吗?真令人费解!”
  莫非医学界人士,一律都是死硬的无神论肯?
  对船员,我常指出那三篇曾刊载于《天体物理学报》、五篇刊于《皇家天文学会每月通讯》的论文。我这样做是要提醒他们,虽然我会人数大不如前,但仍以科研工作成就卓著见称;尤其在天文学和地球科学方面,平均每人的成绩,更是超乎比例。可是我即将要撰写的有关凤凰星云的报告,会个会结束我会的千年历史呢?我只怕影响所及,远不止次……
  “凤凰”,多差劲的名字。假如为这星云取名的人有预言之意,这预言也要千亿年后才可验证。就是“星云”一词也是错误的,这“星云”和那种弥漫本银河系里的恒星胚胎素村,有天渊之别。以宇宙的尺度而言,“凤凰”星云只是个细小而稀薄的气体外壳,包围着一颗恒星——说得准确点,应该是从前存在过的一颗恒星。
  光谱计图表上,挂着彼德·保罗和鲁宾斯所作的罗若拉神父画像。神父啊!要是你我易境而处,你会怎样对待这堆数据呢?我的信仰不足以支持我挺身而起,面对这个挑战。你的呢?
  神父啊!你凝望远方,但我所走的距离,远远超出你创立我会那时代所能理解和想像的世界。过去从未有过探测船,离开地球这么远。我们飞到远在宇宙边陲的地方。我们终于飞抵凤凰星云,并且带着重大的发现,踏上问地球老家的路。可是这发现对我是多沉重的负担,我只有跨越时间和空间,向你作无声的求援。
  你手握的书,上面印着“主之荣耀至大至高”。但当你有机会目睹我们的发现,你还会相信这句话吗?
  “凤凰”星云是什么呢?单在本银河系里,每年便有百多个恒星爆炸。它们突然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光亮骤增至平常的千万倍,然后声沉影寂。这些爆炸的星是“新星”——它们只不过是宇宙灾难中的家常便饭。我在月球天文台工作时,就曾记录过十多个新星的光谱和变光曲线。
  每隔几百年,就会出现将新星比得微不足道的天界奇观。一颗星变成超新星时,要比银河系所有恒星加起来还要明亮,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就曾在1054年见过这样的情景。1512年,仙后座又出现一颗光亮得白昼也可见的超新星。随后的一千年间,还出现过三颗超新星。
  我们的任务是视察灾难现场,寻求灾难的起因,要是可能的话,也许还会查知超新星的成因。我们的太空船,穿越了六千年前爆发开来的气体。气体是炽热的,仍在迸发出紫色的光辉,只是它非常稀薄,不足以伤害我们。层层如象牙球的气体,被爆炸的星体使劲抛出,至今仍在向外飞驰。恒星的引力,也无力将它们拉回去。气体包含的空间,容得了X千个太阳系,而盘踞中心的,是一个怪异的天体,一个只有地球般大小,却比地球重数百万倍的白矮星。
  太空船周围气体的光辉,驱散了平常星际空间的黑暗。我们的目标,如同一个被引爆的太空炸弹,几千年过去了,其火热的碎片,还在四散飞开。爆炸规模之大,使星体的碎片散布于数十亿公里的空间,却没飞驰的动感,几个世代之后,肉眼或许可以察觉出混沌的气体和纠缠的旋涡,有些微移动。此刻星云的澎湃气势,已够慑人心魄了。
  我们数小时前己关闭了主要动力,以余速飞向那凶险的小矮星。以往它和我们的太阳并无二样,可惜它却将能使它活命数百万年的能量,一口气在数小时内耗散掉了。我们所见的,只是个吝啬每一分能量的小星,像要补偿那白白虚耗了的光芒。
  在这个景况下找到行星,几乎是妄想。即使过去曾有行星,也在爆炸时化为蒸汽和碎片与星云的气体混为一体了。不过,我们还是作了一趟自动搜索(这是飞越从来未探测过的恒星时必定要做的程序).竟然发现了一个孤单的行星。它的轨迹,离星云中心的矮星很远很远。它的处境,正像太阳系的冥王星。这个行星,徘徊在星际间永恒黑夜的边沿,从未尝过生机带来的温馨。但正是遥远的距离,使它幸免于像其同伴被气化的厄运。
  行星经被烧炙过的表面,只有烧焦的岩石,曾经包裹着它的固态气圈也被烧掉了。我们登陆这行星,发现了石窟。
  石窟的建造者,尽了一切努力,确保它会让后来者发现。石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