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唐第一风流纨绔-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犯我边关,臣觉得万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举兵反击,击败入侵的吐蕃人!臣愿领兵出征!”
青海之事,兼领兵部尚的姜恪可以说了解的非常清楚,他也知道皇帝与皇后的想法,因此第一个站出来表示要举兵讨伐吐蕃人。可以起到左右朝会讨论方向的作用。
姜恪退下后,太子左庶子、侍中刘仁轨跟着站了出来,“陛下,娘娘,臣附议!吐蕃人想占领整个青海,他们一直在寻找进攻的机会,此番是想趁冬天来临,我边军孤守各州城,不能相互支持之际,举大军攻击。妄想一举摧毁我青海一带各州,永久占领此地,我大唐万万不能容忍此情况出现,臣以为一定要举大臣讨伐吐蕃人,将其驱出青海。臣也愿领军出征!”
接着吏部尚、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也站了出来,支持前面两人的奏议:“陛下。娘娘,臣附议!臣也觉得定要举大军讨伐吐蕃人!”
“吐蕃人觊觎水草丰美的青海多年,一直陈兵数十万图谋之。但我边关守将巧妙应对,吐蕃人终未占得便宜。今番青海遭受大雪灾,吐蕃人难以立足,他们的物资供应无以为继,想趁我边关守军疏于防御之际,举大军攻击,抢夺粮食物资,免得挨冻受饿!吐蕃人是狗急跳墙了,他们的粮食物资供应不足,军心浮动,战力低下,此是痛歼其有生力量的最好时机。吐谷浑之地被吐蕃人占领,我大唐应该且其复国!臣觉得,即使吐蕃人不主动攻击,我大唐也应该发兵讨伐,夺回青海,替吐谷浑复国!臣愿领军出征!”
裴行俭的奏议与前面两人有些不一样,他抬出了替吐谷浑复国的说法。
龙朔三年,吐蕃大军入侵吐谷浑,忙于准备征战高丽的大唐朝廷并没给予其足够的支持,吐谷浑遭受重创,青海郡王、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及其妻弘化公主带领数千帐吐谷浑百姓逃至凉州,同时派使者往长安请求大唐的救援。但吐蕃人入侵青海并没引起李治和武则天的足够重视,大唐给予吐谷浑的支持力度很小,只令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集六州兵马干涉,但大唐军队与吐蕃人未交上手之际,郑仁泰病逝,军事行动不得不停下来。
后来朝廷令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青海安集大使,联合数州兵马拒吐蕃人进一步深入,但依然没有采取有力的反击措施,驱吐蕃人出青海。只是吐蕃人惧于苏定方的名声和能力,没敢主动进攻我大唐边关,这样吐蕃人就在青海一带与大唐相持了数年,虽然时常有军事冲突,但并未全面开战。
流落到凉州的吐谷浑王慕容曷诺钵不甘心就此亡国,与其妻弘化公主一道,曾数次联名上表大唐朝廷,恳请大唐派大军攻打占据原吐谷浑之地的吐蕃人,帮他们复国,但大唐朝廷一直没给予他们明确的答复。裴行俭此时将此事说出来,就是想让众臣明白,无论吐蕃人进攻我大唐边关与否,我大唐师出都是有名的。吐谷浑的大唐的附属国,靠我大唐的保护,接受大唐朝廷的封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攻打吐谷浑就是攻打我大唐,吐蕃人占领了吐谷浑的领土数年,我大唐未助其复国,已经很说不过去了,趁吐蕃人大举进攻之际,再加上替吐谷浑得国这个理由,对吐蕃人开战可以说天经地义的。
裴行俭见边上的诸臣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很满意地退了下来。
出乎意外的,中令阎立本却站了出来,表示异议。
“陛下,娘娘,臣反对出兵青海!”在李治及众臣惊异的目光中,阎立本凛然而道:“去年及今年上半年,天下遭灾,许多地方闹饥荒,百姓游离失所无数,朝廷用于赈灾的粮食及物资数不胜数,各地粮仓很多都空了,朝廷无力保证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粮食、物资所需!因此臣觉得现在并不是用兵之际,即使想对吐蕃用兵,也要待几年以后,待天下丰盈了再做打算!”阎立本说完,对李治再作一礼,没看任何人就退回了班列中,一副傲然的神色,不理会任何的人目光的注视。
听了阎立本的话,贺兰敏之忍不住,抢在其他人面前站了出来,慷慨激昂地奏道:“陛下,娘娘,臣反对阎中令此议!吐蕃人陈兵数十万于青海,即是图谋占领整个青海,此次大举犯我边关,正是为达到此目的,要是听之任之,整个青海会尽丧吐蕃之手……臣以为,青海之地是万万不能丢失的!”
在众臣的目光注视下,贺兰敏之略带紧张地说道:“青海附近是非常好的牧马地,要是整个青海全在我大唐占领之下,每年可以提供数以百万计的战马,仅此一地所产的马匹就能满足我大唐数十万军队所需。要是整个青海全被吐蕃人占领,吐蕃人也能得到这么多的战马,他们有了足够的战马补充,其军队的战力会有非常大的提高,对我大唐非常不利,因此青海万不能落入吐蕃人之手。如今青海一带遭遇大雪灾,吐蕃人受到的灾害远胜我大唐,他们的粮食物资很可能坚持不到年后,我大唐再遭灾害,无论怎么都可应付过去的,但吐蕃人不能!因此臣觉得,此时正是一举歼灭青海一带数十万吐蕃人,最终解决青海事务的最佳时候!”
“再者,青海一带是通往安西的咽喉,要是吐蕃人大举进攻,我大唐听之任之,鄯州、凉州一带有失,内地通往安西的道路将被吐蕃人切断,青海西北及安西一带将与内地隔绝,吐蕃人可从容攻打安西,那样将会不可收拾!”
贺兰敏之的言语还是让很多人动容的,许多人在暗暗吃惊,吃惊于贺兰敏之观点的与众不同。可以说如今朝中许多人并未认识到青海的重要性,大唐的产马地颇多,很多不了解青海的人不知道诺大的青海湖边上可以牧养的战马真是的不计其数的,许多人总以为那是个高寒、荒凉的地方,夺之无用,弃之可惜,形同鸡肋。
但贺兰敏之非常知道青海的重要性,拥有了青海,大唐军队所需的所有战马都可以保证,如此重要之地,如何可以落入他人之手?青海又是内地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岂容吐蕃人在那里闹腾?
贺兰敏之这些观点此前也并没有和其他人说过,他就是想在朝会时候再鸣惊人,让众人惊异,收获别人的赞赏。在华清宫时候,他数次和武则天商量青海之事,武则天正是在他陈述之下,认可了出兵青海的提议。
贺兰敏之一点都不担心出兵的决议会在朝会时候被否决,朝中支持的人很多,情势又很是急迫,对吐蕃人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但一切都要李治和武则天在朝会上宣布决定后才定数……
://。。
第十章胡无人,汉道昌
'··]更新时间:201211820:27:32本章字数:4770
贺兰敏之没想到的是,阎立本这老儿再次站了出来,争辩道:“陛下,娘娘,臣反对现在对青海用兵!”阎立本迎着边上同僚惊异的目光,再次大声奏道:“我大唐连续几年遭灾,流民不断,民怨四起,要是现在再起兵事,派发兵役,天下万民必定会怨声载道,定有不计其数的百姓起来反对,前隋时候的教训不可不取!”
几年前在朝议是否出兵高丽时候,阎立本是表示支持的。只是辽东的战事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战争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但为了维持辽东的稳定,近十万大军在安东都护府境内驻扎了几年,所耗费的军需不计其数,如今安东境内还驻扎有近五万人马,还要继续供应这些人马的所需,这是一笔庞大的开支,此前阎立本在与贺兰敏之及其他官员说起此事时候,表现的忧心忡忡,怕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征战辽东的战役虽然很快就平息,但安东大都护府设立后其境内并没马上平静下来,叛乱不时有发生,那一带的战事近半年才慢慢平息下来,给人的感觉是大唐一直在与外敌交战。辽东战事刚刚平歇,朝廷又要大举兵事,可以说是连年的征战了,在阎立本这样忧国忧民的官员看来,连年的征战国库会不堪重负,百姓很可能怨声载道,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看到阎立本再站出来争辩。贺兰敏之也忍不住。再次出列奏道:“陛下,娘娘,臣反对阎中令此议!去年及今年上半年天下虽然遭灾,但下半年却没什么灾害,各地都取得了丰产,从各州上报的数据上看,流民已经很少,全国许多地方的官仓依然充盈,完全可以支持数十万人马一到两年的战事。举大军讨伐吐蕃人,是为了避免西北一带的百姓遭受吐蕃人的屠戮。天下百姓也会理解朝廷的决定,大力拥护,勇跃从军的!陛下,娘娘。臣觉得朝廷应该尽快组建大军讨伐吐蕃人的入侵,臣愿领军出征!”
贺兰敏之有点恼怒于阎立本会数次站出来反对战事,还与他争辩,但也无可奈何。这家伙无论和你私情如何,在朝事方面全按他自己的主张行事,很少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贺兰敏之和他相交了多年,也摸透了这位大师的脾气,但依然还是愤愤。他也知道即使他当殿痛斥阎立本几句,这位阎大师也不会记恨与他的。公是公,私是私。阎立本分的很清楚,不会因为对朝事不同的认知,就和你结下愁恨,他也马上站出来,在陈述自己观点的同时,毫不客气地陈述了一番,惹得阎立本也对他翻白眼,但没再站出来。
帘后的武则天对贺兰敏之所说的并没太多怪,因为她预料到贺兰敏之会有一些惊人的言论,但对他的请战还是挺吃惊的。她是希望贺兰敏之能有军功立下。但又不舍得让她出征,在听了贺兰敏之此话后,怔怔地看着他。
只是有帘隔着,贺兰敏之没发现武则天的眼光在注视他。看阎立本没再说什么,贺兰敏之也满意地退下。贺兰敏之退下后。又有几位朝中重臣站出来表示自己的看清,身体很衰老的李勣及苏定方也先后站出来发言。表示强力支持朝廷举大军讨伐吐蕃,他们也愿领军出征。
两位在军中最有威望的老将都如此表示,其他武将更是群情激昂,一个接一下地站出来请战,反对的大臣很少,反对的声音转眼间就被淹没了,一时间,大殿内全是慷慨激昂的请战声音。看到殿下情景如此,李治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听了一番众臣所奏后,李治侧过身与帘后的武则天低声商量了几句,再转回身,并从御座上站了起来,面对已经静下来的殿中诸臣,威严地说道:“诸位爱卿都赞同举大军反击吐蕃人的入侵,并助吐谷浑复国,朕和皇后娘娘也认同此议!朕宣布,我大唐将举大军反击吐蕃人的入侵,至于令由何人领军,要征发多少兵员,此事待朕和皇后娘娘细细考虑后再讨论!”
散了朝会,贺兰敏之步子稍缓,他想等苏定方和裴行俭一道走。
讨伐吐蕃人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贺兰敏之知道苏定方和裴行俭肯定想找他说点什么。大军要出征,作为武将的他们要讨论的事太多了,苏定方这位在青海呆了多年的老将,有可能会连续和他们讲上好几天,他自然要好好听请并请教。
不过还没等到苏定方和裴行俭过来,阎立本大步走到他面前,重重地在他肩膀上拍了一掌,笑着道:“敏之,怎么,想去领军打仗过过瘾了?”
“见过阎相!”贺兰敏之赶紧作礼,呵呵笑着道:“在下在军中任职多年,但一直没机会上战场冲杀一番,如今战事又将起,自然想去捞点军功回来,以谋升迁!我可不想一直当个中郎将!”
“此就是你一力主战的原因?”阎立本有点疑惑。
“那不是!”贺兰敏之摇摇头,“吐蕃入寇,我大唐边关受到攻击,在下不愿意看到我大唐无辜的百姓遭受涂炭,保家卫国是军人的神圣职责,如何能听任吐蕃人烧杀抢掠呢!阎相你说呢?”
阎立本怪怪地看了两眼贺兰敏之,脸上再绽笑容,没再说什么,再拍拍贺兰敏之的肩膀,走了。
贺兰敏之看着这个怪老头离去的背影怔了一会,弄不明白这老儿刚刚到底何意!直到裴行俭唤他的声音,他才回过神来,看到苏定方在裴行俭和一名宦官的搀扶下走了过来,忙上前行礼。苏定方已经七十多岁了。多年的征战让他落下一身伤病。满头银发,显得很衰老,但精神还算不错,只是因脚疾走路有点不方便,需要人搀扶一下。看到一代名将衰老成这副样子,贺兰敏之有点心酸。
苏定方回京后,贺兰敏之几乎每天都去看望,除嘘寒问暖,关心他这位恩师的身体情况外,还听苏定方讲解兵法。也就在这两年内,贺兰敏之对冷兵器时代的用兵之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师徒两人在毎日的相处中,情谊越来越深厚。他打心底对苏定方尊敬,苏定方对他也非常赞赏。
苏定方受了礼后。将手从那名宦官手上放离,搭到贺兰敏之手臂上,笑着道:“敏之,我们走吧,找个地方我们师徒三人再好好叙叙话!”
“是,恩师!”贺兰敏之扶住苏定方的手臂,准备和裴行俭一道扶着他离去。
但刚走了两步,一名宦官却快步过来,唤住贺兰敏之,说是皇帝和皇后有请。
贺兰敏之有点无奈地停下了脚步。救助地看着苏定方和裴行俭。
“敏之,你去吧,一会到为师府上来,我和守约先过去,等你!”苏定方说着放开贺兰敏之,笑着示意他过去。
裴行俭也笑着道:“敏之,我与恩师先走,一会你过来就是,把你的想法再与陛下和娘娘说说!”
“是,恩师!”贺兰敏之恭敬地对苏定方行了一礼。再对裴行俭拱拱手,跟着那名宦官去了。
来到金銮殿,贺兰敏之被直接领到内殿,看到李治正斜靠在榻上,武则天坐在榻边。两人悄声说着什么,忙上前作礼。
武则天停下了话。转过头看着贺兰敏之,并示意他免礼,李治依然斜躺在榻上,看上去满脸的疲惫。朝会进行了一个时辰左右,李治还是感觉累了,回来后就躺到榻上,吩咐贺兰敏之的话也由武则天说。
“敏之,你真的想领军出征?”武则天轻声问道。
“陛下,娘娘,臣久在军中任职,但从未参加过征战,实是汗颜!”贺兰敏之说着,抬起头略略看了看武则天,依然用相似的声音再说道:“臣师从邢国公,熟读兵法,自然不就荒废了所学,需要上战场实践一番!今次吐蕃人入侵,臣这样饱读兵的人理当出征,还请陛下和娘娘准许臣领军出征!”
“你不怕危险吗?”武则天一双妙目注视着贺兰敏之,轻声问道!
“臣不怕!”贺兰敏之傲然说道,对上武则天那含笑的眼睛,又突然冒出一个主意,“陛下、娘娘,臣以诗明志,要是让臣领军出征,不击败吐蕃人定不回!”
看到贺兰敏之满脸的豪气,武则天有点好,“哦?!你有什么好诗要献给陛下和姨母?”
“陛下、娘娘,臣在刚刚朝会时候想到一诗,今日就献丑一番,让陛下和娘娘过目!”贺兰敏之用异样的眼神看了下武则天,得到回应后再说道:“要是陛下和娘娘觉得臣此诗不错,希望能传于军中,激昂一下军中将士士气!”
“哦?你竟有这想法!那姨母可很有兴致看了!”武则天转头看了眼李治,见李治没表示什么,也站起了身,吩咐宫人们将笔墨准备好,再走到贺兰敏之面前,笑着看了他几眼,眼中满是赞赏,“敏之,姨母希望你能写出一首激昂士气之作!”
“一定不会让姨母失望的!”贺兰敏之说着走到案前,提笔蘸墨,略一沉思,就将李白的那首让人热血沸腾的《胡无人》写了出来: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陛下之寿三千霜;
但歌大风云飞扬,安用猛士兮守四方;
胡无人,汉道昌。
贺兰敏之想不出来,还有什么诗比李太白同学这首《胡无人》更能激昂士气!
://。。
第十一章姨母想你疼了
'··]更新时间:2012111012:37:15本章字数:4544
“好!好!写的太好了!”一直站在边上看着贺兰敏之写的武则天忍不住出声叫好,脸上赞赏的味道更浓了,还满是媚意地看了几眼贺兰敏之,但很快收住,在贺兰敏之所写的诗稿墨迹未全干之时,就将此诗呈到了李治面前,笑着道:“陛下,你看看,敏之所写此诗如何?”
武则天是怎么都想不到贺兰敏之在须臾间就写出这么一首非常激昂的长诗来,无论何人,要是看到这诗,都会忍不住感慨一番,被此诗中包含的澎湃激情所感染的,她心内的震撼无以言表。她几乎没作考虑就认可了贺兰敏之在写诗前的提议,如此激昂士气的诗,一定要传唱于军中。
李治直起着,就着武则天的手看着诗稿,这一看之下让他吃惊不已,忍不住坐起了身,从武则天手中接过诗,细细看起来。在看了几遍后,陷入沉思中,似在细品此诗的韵味。
“陛下,你说敏之此诗作的如何?”看到李治并没马上表态,武则天追问了一句。
李治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看了两眼垂身站在一边的贺兰敏之后对武则天道:“媚娘,敏之此诗作的非常不错,比前几年所作那《出塞》更激昂,更充满了男儿豪气,朕喜欢,非常喜欢!”
这话让武则天笑靥如花,她从李治手中接过诗稿,捧在手中再瞧看了两遍,再对李治说道:“陛下。臣妾也从来没读到过如此豪气的诗作。看了此诗,连臣妾都想披挂上马,去征战杀敌一番,臣妾觉得一定要将此诗在军中传唱,以激励军中士气,你觉得可好?”
“此议甚可!”李治没犹豫就点点头,“媚娘,此事就由你去做吧!”
“是,陛下,臣妾一点按你的吩咐去做!”武则天应话后。再对贺兰敏之道:“敏之,陛下和姨母明白了你想上战场杀敌立功的心情,只不过此事还要与你外祖母和你母亲商量一下,姨母暂时不能答应你什么。不然她们要责怪姨母的!”
“是,姨母!敏之明白!”贺兰敏之答应了声后,心里叹了口气,他知道这两个女人定不会轻易同意他上战场打仗的,待回去后,他要先去费上一通唾沫,说明她们才是上策。
“好了,此事先搁着,今日召你来,是想问问你有关青海之事!”武则天再瞄了一眼李治。看到李治神色没异样后,继续说道:“想必你从邢国公那里了解了不少关于青海之事,你们也讨论过这方面的事,今日就把你的见解说与陛下和姨母听听,要是我大军出征,该如何作战为好!”
“是,陛下、姨母!那敏之就说一些浅陋之见,说错了还请陛下和姨母勿责怪!”
“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陛下和姨母不会责怪你的!”武则天说着,给了贺兰敏之一个特别的笑容。贺兰敏之会意,也马上开始讲述。
“陛下,娘娘,敏之觉得朝廷应该尽快组建大军,讨伐吐蕃人。吐蕃人物资供应不及,不得不在寒冬这最不利于战事进行的季节攻我坚城。他们几番攻城无果,物资没得到有效补充,士气一定很低落,我大军应该趁此机会,对其发动大规模的攻击,争取一战就解决青海之事……。”
“青海之地皆是高寒地带,气候与环境比其他地方都要差很多,因此要在青海一带作战,做的准备要更充分,敏之觉得,朝廷应该尽快往鄯州方向运送粮食物资,以供我大军所需……”
刚开始的拘束后,贺兰敏之说话很快变得顺畅,这些日子想到过的许多观点和想法源源不断地从他嘴里冒出来,他也不知道讲了多久,直到斜躺在榻上的李治忍不住打了个哈欠时候,他才发现他讲的太多了,李治已经吃不消听了,忙收住话。
此时的武则天还很有兴致地听着,不过她也马上发现了李治神情的异样,示意贺兰敏之不要再讲了,“敏之,今日就先讲这些吧,陛下乏了,待过两日再召你进宫来说这些事!”
“是,姨母,敏之明白!”贺兰敏之作礼回答。
武则天并没示意贺兰敏之退下,而是站起了身,踱了两步,再问他道:“敏之,朝廷决定了对吐蕃人用兵,但还没决定由何人领军,姨母想问你,你觉得由何人领军出征更为合适?”
“陛下,姨母,敏之觉得,有一个人是不二的人选!”
“是何人?”
“吏部尚、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贺兰敏之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裴行俭的名。
一点都不意外贺兰敏之说出裴行俭名的武则天微微地笑了笑,再问贺兰敏之道:“有人建议将薛仁贵召回来,由他领军出征,你觉得如何?”
贺兰敏之稍稍愣了一愣,他马上明白过来,武则天当着李治的面问他这事的用意了,当下马上说道:“姨母,敏之觉得不可。薛仁贵镇守安东几年,在他掌管下安东已经慢慢平静,叛乱发生极少,这两年正是巩固此治理成果的时候,如何可以让他这位在安东威望很高的将领回来?何况如今朝中善战的将领不少,朝廷万不能折东墙初西墙,那样不只青海之事处理不好,连安东都有可能生乱!因此敏之觉得,应该另遣一将领军出征才是上策!”
“裴尚在安西时候与吐蕃人交手多次,非常熟悉吐蕃人的战法,与吐蕃人对仗可以说知己知彼,这段时间又得邢国公耳提面命,对青海之事了然于心,敏之觉得,派他作为大军的主帅是最适合不过了!”贺兰敏之说的非常有底气,他相信他这一番话对武则天的触动还是挺大的。
“唔,你说的有理!陛下和姨母会考虑你的意见的!”武则天再瞄了闭着眼神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