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风流唐帝国-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后世历史上,平定黄巢之乱后的的田令孜准备收回掌握在王重荣手中的安邑、解县两个盐池的盐利,以作为日渐衰竭的大唐财政的新来源。然而王重荣却大力反对。田令孜调重荣为泰宁节度使,王重荣拒不赴任,上表朝廷大骂令孜。田令孜于是交结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与之对抗。
此时,王重荣也不甘示弱。求助于李克用,于是大打出手,僖宗不得不再度逃出长安,成为帝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短短十年间两度逃出长安地皇帝。此后,两方敌对的藩镇更引发了废帝立襄王李熅的风波。帝国的元气,再度被大大的消耗。
王重荣为了一己的私利,不惜将整个大唐拖下水。其私心之重可见一斑。事实上,如果不是在废帝风波期间。王重荣因为对待部下太过苛刻,而被自己的部将常行儒所杀,日后乱大唐地节度使名单中,只怕还会加上王重荣一个。
至于王处存,他倒是没有异心,对朝廷也还有一定的忠诚。史书上说他“处存临事通便宜,有大将风”。是一个很有才干地人物。但是他对朝廷的忠诚却也并没有多高,在朝廷力量明显不如藩镇的情况下,他明确的选择了支持众藩镇。所以在田令孜想要收回盐池之利时,他上书支持王重荣。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李俨对他的做法可以理解却无法容忍。不过李俨也知道,他这样的人如果用得好,也能成为能臣。后世历史上地他之所以表现出一副明哲保身的样子,说到底。还是朝廷自己不争气,无力控制藩镇而已。只要朝廷能够拥有足以控制藩镇的强大力量,王处存此人又何尝不能成为朝廷用来对付藩镇的一柄利剑?
在见到这几个节度使的时候,李俨心中心念电转,一霎那间就涌过了这许多想法。
他定了定神,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列位臣公,朕以冲龄即位,先落于宦官田贼之手,后又有黄巢贼兵攻陷长安,不得已而奔凤翔。然我大唐气数未尽,忠臣良将尤在。故诸臣殚尽心力,全力图贼,故有今日兵围长安之盛。近日朕召集诸位来此,是想与诸位臣工商议一番攻略长安之策。诸位但畅所欲言,若有计谋上佳者。朕必采之。赏之!”
说到这里,李俨的目光在账内扫视一番:“诸位。这就开始商议吧!”
李俨的话说完,账内却一片沉默,没有一个人说话。
李俨皱皱眉头,只好开始点名了,他指点着躲在席后的唐弘夫问道:“唐节度,你乃是沙场宿将,理应兵法娴熟,今天地商议,就从你开始吧!”
唐弘夫心中暗暗叫苦。
谁知道这个皇帝是不是一个真正懂得兵法的人物?如果是,那么他提出来的方略就一定要有实际操作性。但如果皇帝只是一个赵括式的人物,那么他提出来的方略,就必须符合皇帝的心思而不一定要符合兵法——只要看上去过得去就行。
可是,唐弘夫并不了解这个皇帝。他对皇帝地一切情况,都只是道听途说而来。那么如何说话才能符合皇帝的心思呢?这可就要大大的费一番思量了。
仔细的想了想,唐弘夫一横心,拿出了一个四平八稳的方案:现在最重要的是不犯新的错误。不用去想讨好皇帝,只要能不犯错误就行。
唐弘夫的方案很简单。
黄巢军在长安的军队不多,还不到十万,而其战斗力更是低下,估计唐军只需要五万人马就能把他们收拾掉。而现在唐军的兵马,单单是皇帝带来地,就有十二万多人!其他节度使地军队,也有十三万人。两者加起来,一共是二十五万大军!
这么多军队,单单是拼人数,也能把黄巢军给埋了!更何况,这些军队中,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并不只一只呢?
于是唐弘夫提出来地方略,就是让各路大军全线压上,稳扎稳打,一步步朝长安推进。通过正面的、硬碰硬的方式,将黄巢军剿灭。
这也算得上是一种中规中矩的方案了。
然而,李俨并不满意。
这一方案虽然很中规中矩,但是却太保守,打法也太蠢笨了。这样打下去,黄巢军当然能够剿灭。但是长安城可能打完了就成废墟了。这种结局是李俨极力想要避免的。
唐弘夫的方案出来后,其他节度使果然按捺不住了:这样的方案虽然结果可以保证必胜,但是朝廷一方地军队损失也肯定不小。
这些军队。除了皇帝自己的军队,其他的军队都相当于各位节度使的私兵一样。这些节度使的荣华富贵、身家性命可全都依靠这些节度军来保证。要是这些军队损失大了,岂不让自己的力量大大削弱?这对于那些节度使们,是无法接受的!
于是,沉寂被打破,节度使们一个个仿佛突然拥有了灵感,七嘴八舌地批驳起唐弘夫方案的弊端来。
只是。批判容易,让他们自己拿出一个方案来。却又都推推诿诿,不肯说出来。
这些批驳唐弘夫方案地,都是那些小节度使。至于王重荣、王处存、拓跋思恭三人,却都一言不发,冷眼旁观着众小节度使的讨论。
李俨察言观色,知道哪些小节度使要么是没有能力调度多达二十五万的军队,要么就是心有顾忌。不敢得罪那些大藩镇,所以保持沉默。至于王重荣等人,他们都在观看风色,彼此间也有顾虑。要他们说出一个方略来,看来是不可能的了。
相通这一点,李俨也就知道,指望这些节度使拿出一个好的方略是不可能的了。幸好他早有准备,他手下十几万大军中。配备了不少参谋,可不就是为了用在眼下这种情况中?在李俨手下众大将、李俨的首席智囊来鹄和总参谋部中地众参谋,以及罗隐等人——他们也随军行动了。那些参谋都经过呢军事训练姑且不论,来鹄罗隐等人可没有。他们能够跟上大军行动,可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的协力下,一个周密的方案已经拿出来了。
李俨知道自己对于军事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才能。军事理论他倒是不逊色于任何人,但打仗毕竟不是纸上谈兵,他也不想成为赵括。军事问题,还是让那些专业人士来解决吧。所以李俨只是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没有再过多的干涉参谋们制定军事计划的行动了。
制定出来地军事计划,基本上满足了李俨的要求。不过,李俨的眼光到底是比现在的人先进了上千年,而他在军事理论方面的水平还是很不错的,所以他也找出了军事计划中地几个较大的问题。
不过,现在的参谋毕竟经过的战争不多。在经验方面还嫌不足。计划中的问题。在经过李俨的指点后,他们也都发现了。但发现归发现。要想弥补,那就力不从心了。
这个时候,来鹄出了个主意,那就是把这些计划中可能出问题的地方,交给藩镇兵马执行。如果他们能够成功,自然更好,如果不能,那么也能够取得遏制藩镇的作用。
当然,大敌当前,内讧是需要避免的。这些方面即使失败,也对大局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顶多增加了一点计划成功地困难罢了。而这些方面失败造成地损失,对于藩镇来说,不小,却也并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这样一来,既削弱了藩镇,又不会造成藩镇太大地反弹,可谓一举数得。李俨当场就点头同意了计划。
现在,众人纷纷扰扰,唯一一个方略被批判,却没有提出一个过得去的新方略来。几个大的节度使各怀心思,不肯出头,正是李俨这个方略提出来的最好时机。
于是,在李俨的示意下,方彻作为李俨身边新禁军(李俨的三卫军取代了从前的禁军职责,于石碑成为新禁军)的首脑人物,抛出了李俨这方的计划。
方彻是什么人物?李俨身边的大红人,禁军首脑,一手训练出白虎军团的人物,那可是李俨身边的绝对亲信。他的说话,自然也就代表了李俨的意思。
于是,那些争吵中的小节度使,忽然失去了挑刺的能力,对这样一个完善的计划提不出任何反对意见。
王重荣等人对望一眼,都对李俨这个计划的周密而暗自心惊。
看来皇帝身边还是有能人啊!
这个时候他们要想在保持沉默就不行了。
毕竟无论藩镇怎么跋扈,到底在名义上是臣子。只要这个计划被皇帝当众采纳并按照计划分派人手。皇帝金口一开,那么谁都没办法反对了。这个时候要是还不出来说话,万一皇帝打着消耗自己实力的主意,把自己等人派到一个危险的地方,那岂不是糟糕之极?
于是,王处存等人也开始了讨论——当然,他们本人还是要拿着架子的,参与讨论的,只是他们的部属。
对于他们的这些部属,李俨也是很关注的。毕竟,藩镇的节度使被自己的部属干掉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如果能够在其中想办法挑动,让他们内乱,这也是削弱藩镇实力的一种办法。
此时帐中,王重荣身边的部属就有两个,一个是王重荣的弟弟王重盈,另外一个,就是在后世历史上,杀掉了王重荣,后来自己又被王重盈杀掉的常行儒。
不过这个时候,常行儒与王重荣之间的关系似乎还没有到恶劣的地步。甚至可以说,王重荣与常行儒之间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常行儒也在竭力帮助王重荣争取利益。
拓跋思恭身边的副将是一个年轻人和一个中年人。那个年轻人叫做拓跋勇,是拓跋思恭的侄儿。那个中年人,则是拓跋思恭的族兄,拓跋思谏。在后世历史上,拓跋一族因为剿灭黄巢的大功而被赐姓李之后,拓跋思谏此人就以李思谏之名,在拓跋思恭之后接替其节度使之位。此时夏绥节度使已经改名为定难节度使。没过多久,李思谏就转任为静难节度使(邠宁节度使改名)。能得到拓跋一族的根基夏绥节度使之位,可见此人必是拓跋一族的重要人物。李俨对其暗暗留心。至于拓跋勇,李俨到没怎么注意。毕竟一个拓跋一族的年轻人,还够不上李俨关注的等级。
王处存身边,是他的两个弟弟王处直(后世历史上此人投降朱温)、王鄴(后世历史上此人为李克用女婿)。
至于唐弘夫、程宗楚二人,他们身边的副将,李俨都没有印象,看来是后世历史上不出名的人物,也没有注意。
等李俨观察完众节度使带过来的副将时,他们的争议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结果。
第四卷 决战黄巢 第二十五章 渭桥遇刺
实话说,李俨的计划还是很出各位节度使的意料之外的。Www!
他们原本以为李俨会将他们派往那些很艰难或者损失会很大的地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或者说在他们看来并非如此。
李俨的计划是如此的严密,以至于那些计划中将会造成损失的漏洞,竟然不是一下子能看出来的。除非有人能够如同李俨这边的几个人般了解计划每一步的目的,否则这些漏洞还真的难以被发现。
于是,节度使们,尤其是王重荣、拓跋思恭两位节度使,都惊讶的发现,他们的任务都很轻松。那些攻击起来很艰难或者说损失会很大的任务都被指派给李俨的军队了。
这一点让他们怎么都想不通:这个皇帝不会是脑子有病,以至于想通过那些艰难的任务来削弱自己的实力吧?至于王重荣等人,更是认为这其中一定有着莫大的阴谋,要不就是李俨军中出现了不听号令的情况,所以李俨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吧那些不听号令的部分削弱——但也不至于所有的军队都不听号令了吧?
这些有着私心的节度使们并不明白,李俨对自己的军队保有多大的希望,因而其要求又有多么的严格。而实战,尤其是残酷的实战,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个极有效的方式——当然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起地。
尤其是那些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们,他们心疼自己的军队还来不及。哪里舍得通过残酷的实战来练兵?毕竟他们的眼光,都仅仅放在中原,放在大唐内部。没有人像李俨一样,目光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唐的疆域,投向了遥远的异域——只有这样,才需要一支前所未有强大地军队。如果仅仅局限在国内,当前这些节度使们的军队。其实也差不多够用了。
此外,与其他节度使不同。来自于后世地李俨,深深的知道,战场急救体系对于挽救战士的生命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李俨的大力推行下,还加上他从后世学来的一些医学常识——虽然在后世十分平常,但在这个时代,却已经相当先进有效了——战场医疗体系已经在李俨的十五万大军中建立了起来。这样一来,面对同样残酷地战场。李俨军队伤员的生还率远远超过普通节镇的军队。而那些经过战场的老兵如果重返战场的话,发挥的作用,之大,也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是李俨敢于让自己的军队面对艰难任务地原因之一。
当然,艰难任务都让李俨的军队执行还有一个原因:抢功。
不错,是抢功。要知道,从后世历史上。李俨已经知道,晚唐时候颠覆大唐基业的那些节镇中,大部分都是在黄巢之乱中起家的,准确的说,是通过剿灭黄巢之乱起家的。李俨并不希望这样地事情再度发生,于是只好通过手段让这些节度使能够立的功劳变少变小。具体的措施就是将功劳都交给自己的嫡系,让其他的节度使军队无法立功。而艰难的任务自然功劳就高,当然不能交给那些藩镇来完成。
总之,在一干节度使的窃喜或者疑惑之中,这一作战计划被顺利的通过了。
到了最后,大家将商定的总攻时间选择在次日下午。
时间定在这个时候也是有道理的。
首先李俨地军队经过五天地强行军,需要好好的修整,而军队地调度、命令的传达,也都需要一段时间。
此外,在大战之前保持一定的空白时间。可以有效的分化地方——人都是很奇怪的。如果敌军的进攻已经开始,那么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齐心协力;但如果敌军已经包围了自己但却没有实际进攻。那么被包围一方内部的矛盾往往会激化,甚至惘顾被包围的现状而发生内讧。这可比大军一到就直接进攻的效果好多了。
最后,大军围城而不攻击,虽然没有攻击,但是其威慑力已经存在。守城者不可能不小心戒备。长时间保持紧张的神经,会让守城军队的战斗力下降。而守城大军的士兵却可以安心的休息,此涨彼消下,双方的战斗力会更加悬殊。
而这段保持不攻击的空白时间,根据来鹄和众参谋的分析,到次日下午效果最好,于是计划中就将攻击时间定在这一时候。
计划确定好后,众节度使也都弄清楚了自己的的任务,于是李俨宣布散会。在众人临走前,李俨刻意用严厉的言辞要求众节度使节制好自己的部下,一定要严明军纪,不得扰民!尤其是攻入长安后,必须各尽其责,不得抢功,也不得疏忽大意。
“否则的话,”李俨说到最后,已经声色俱厉:“犯事的士兵,一律军法从事。其主管将官也依次追究其责任!断不轻饶!”
至于军法,李俨已经在刚才发下去了:“劫掠百姓者,杀无赦!奸淫妇女者,杀无赦!无故入民宅者,杀无赦!不听号令者,杀无赦!”
至于执行军法的军队,李俨专门将自己的禁军三卫军中拨出三千人马作为军法官。除此之外,还有飞龙军三千人马以禁军的名义执行军法。加起来就是六千人。这六千人在这几十万大军的战场上作战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是用来执行军法,却已经足够了。
众节度使闻听军法如此严厉,无不心中暗惊,一个个都表示一定严守军法。至于其内心中怎么想,那就不得而知了。总而言之,大部分的节度使回帐之后。都传令部下小心谨慎,万务触犯军法。
至于那些满不在乎地节度使,却也颇有几个。但其中为首的,只有两个人。
“……权知夏绥节度使拓跋思恭、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等人皆漫不在意,毫无将军法传达下去的意思!”
次日晨,李俨的御账中,鹰眼营的一个情报人员。恭恭敬敬的站立在李俨身边,向李俨汇报着众节度使传达军令的情况。
李俨这个时候正在吃饭。在他身边。来鹄、罗隐等心腹和几个将领也都在旁边一起用餐。
李俨脸色肃然,一边吃一边听情报人员地汇报。
情报人员的汇报分很多方面,这是整个战场地情报汇总,由专门的情报汇报员向李俨汇报。这样的汇报每日三次,清晨一次,中午一次,晚上一次。汇报者被称之为谍报官。专司情报汇报之职。日后也被引申为进入敌方领地搜集情报的情报人员名称,称之为谍报员。这都是后话了。
眼下,正是清晨这一次的汇报时间。这个时候李俨往往都是边听边吃早餐,用餐听汇报两不误。
等汇报完毕,李俨也吞下最后一口胡饼,将碗中剩下的羊肉汤一口喝干,旁边自有亲兵呈上帛制面巾供李俨擦嘴。
李俨慢条斯理的用帛巾擦干净嘴巴,一把将帛巾丢给亲兵。挥挥手,挥退了谍报官,转过身来。
见账内众人都已经用餐完毕,于是开口道:“大家都吃完了吧?吃完了就陪朕出去走走。”说完当先朝账外行去。
来鹄等人连忙称是,站起来随在李俨身后。
账外,连营千万。连绵不绝。无数旌旗在空中招展,景象颇为壮观。
李俨手下军队地营帐,是参照了后世的军用帐篷,重新设计制造出来的,与其他节度使军中的帐篷不同。
后世的军用帐篷,能够在极地这样的极端环境中使用,可见其先进。李俨这设计出来的帐篷,虽然比不上后世那样的效果,却也远远胜过当世地帐篷。不但携带方便,安装简便。更是安全可靠。
实际上。在李俨结合了古今的帐篷特点之后设计出来的帐篷,只要将其材料换成后世的特种帆布。再加上其他的特种材料,在没有现代化装备的情况下,其性能还要胜过后世地帐篷。
这样的帐篷,与其他的帐篷造型迥异,一看就知道使用者与其他帐篷的使用者不是出于一个系统。
李俨毕竟是皇帝之尊,他的大军营地被包围在其他节度使营地之内。而在李俨的营地中,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帐篷,却有着种种细微的差异。这些差异,只有内部的人才能够知道。如果一个外人进来的话,将会发现,他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之中,到处看上去都是一模一样地。即使是昨晚那些节度使前来议事,也需要有人领路才能够出入,否则只能迷失在营地中,最后被当成心怀不轨者而被擒杀。
这样做地目的,是为了保护军中地中枢战略要地。毕竟在李俨的军事教学中,关于特种作战、斩首行动之类的东西,占了很大的篇幅。自然从他手下学成的将领们会学以致用,也就形成了诸如此类的种种安全措施。
李俨的御账处于大军的中心。
在大军的中心,是参照梅花营的立营方式而改编出来的六出梅花营。这一立营方法是将七大营帐群集中起来。六个营帐群在外围形成六瓣梅花的图案,将剩下的营帐群围在正中。
李俨的御账,就是在这七大营帐群中。地点每天都有变化。其变化也是没有规律的。这里的每一个营帐样子都差不多。即使是御账,也跟其他的营帐样子差不多。
等等等等,凡此种种,其安全措施之完善,可以说是无懈可击。李俨在其中是绝对安全的——当然条件是李俨一直呆在营帐中不到外面去。
比如说现在,李俨在外面散步着,就已经走到了营帐之外。
唐军的立营地在渭桥畔,实际上渭桥南北岸都有唐军地营地。渭桥被唐军的营地包围在了其中。
唐代,渭河上有东、西、中三座渭桥。唐军的驻扎地,就在西渭桥畔。
西渭桥,又称之为咸阳桥。桥南端附近,有八件巨形槽形铁板,每件由三块大小相近的矩形铸铁板相接铸成。西渭桥即汉代的便门桥,始建于西汉后元元年(前143年)。因桥与汉长安城西南头第一门—章城门遥遥相对,而此门又称便门。故有此名称。至唐代又称为西渭桥,这是人们对汉、唐长安城附近渭河上的三座桥,因其地进位置的不同而冠之地名称。西渭桥是汉、唐朝时期由长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即指此桥。唐太宗即位不久,与突厥颉利可汗曾会盟于此桥。在唐代,西渭桥也是送客惜别地地方,唐朝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乱,玄宗奔蜀,桥被杨国忠放火烧毁,唐末废弃。
在后世历史上,西渭桥在明代更被建设成了渡口,人称“咸阳古渡”。渡品处建有一座木桥,通陇通蜀,过客众多,为秦中第一渡。‘咸阳古渡‘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有著“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满载舟”的美丽景色。
站在西渭桥上。这些资料一样样的从李俨脑中流过。追想从现在到千年之后,中原大地与长安城遭受的种种苦难,一种沧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