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掠了一番,但人却大部还在。他们是赵光义一脉持国百年的直接受益者,赵瑜若建都于此,朝廷政令必然推行不畅。就算没有水路交通的原因在,赵瑜也都不会选择还都东京。
不过大宋疆域虽然南北东西皆广达万里,但适宜建都的城市却仍只有那么几个。
洛阳乃大宋西京,旧朝勋贵多如牛毛,自然不在考虑之中,赵瑜甚至将其踢出了五京的行列;关中破败,离海比之开封、洛阳更远,长安亦是排除在外;金陵六朝古都,但立都于此者往往数十年即败亡,风水不好,也是出局;想来想去,也只有燕京了。
宋人不知,但赵瑜心里是清楚的,自西元一千年后,中华大地的政治中心就逐渐转移到这个城市,直到西元两千年,整整一千年中,燕京——也就是日后的北京——不是一国之都的年月加起来不到百年,立都于此者往往国祚甚长,这有政治文化方面的因素,但更多的恐怕也是气运如此。
而且此时的燕京,曾经肆意横行的契丹贵族们早已被历年的战火清理得一干二净,渤海、库莫奚等异族活下来的极少,一点残余不是投靠女真,就是对赵瑜派在天津的官吏俯首帖耳。而幽燕汉人们更是对赵瑜感恩戴德。只要能控制住整个燕云大地,赵瑜的政令便能通达无阻。
且不论赵瑜定都于何处,必然会有大量的东海富户一起迁来,以及数以万计的臣僚、士兵家眷要安置,这是他的根基,不可能留在台湾。而除了燕京,赵瑜想不到还有哪个地方能有那么大片的无主之地,供他分派!
虽然现今还在江宁城中,但赵瑜早己确定,今后的大宋国都就是燕京!
PS:人的潜力真是大啊,说过要拿全勤奖,那就真的拼下来了。一天一万字,以前怎么也不敢想象的。不过也是油尽灯枯,左边肩膀都没感觉了。真佩服那些天天一万字的大神,怎么拼下来的。
第五十九章 九五(下二)
第五十九章九五(下二)
靖康元年三月十四,庚辰。【西元1126年4月8日】
相州。
昼锦堂。
这座象征着‘两朝顾命,定策元勋’韩琦韩魏王辉煌一生的建筑,就矗立在相州府衙东侧。煌煌建筑中,楼阁园林错落。与座座精致典雅的殿阁相比,一旁的相州府衙如同陪衬。而昼锦堂的大殿,更是规模宏大,建筑奢华。
大殿之侧,当年韩琦亲手种下三株老槐下,一块高八尺、宽半丈的石碑,便是名传天下的三绝碑。这块由欧阳修撰文,蔡襄书就,邵必题额的记碑,记述了韩魏王生平事迹,不论文字还是书法,皆是当世之选。天下文人求一碑拓已是难得,能被请进堂中得以亲眼观摩,更是毕生的荣幸。
但种师道却对丹朱涂就、笔走龙蛇的‘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注1】’视而不见,勉力拖着因风湿而隐隐作痛的双腿,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走进这座覆盖着绿色琉璃瓦的建筑中。
昼锦堂大殿中,李成带着几个亲信穿着一身鱼鳞铠,扶刀而立。几人面容肃然,目不斜视,气度远胜往日。
一个月前尚被天津遣将追杀的逃犯,如今却是时来运转,靠着护卫赵桓一路南下的功劳,已经身入横班,赐了金鱼袋。论官阶是堂堂正六品的右武大夫,论差遣竟领了御龙弓箭直的指挥使,甚至还有了一个鄢陵县开国子,食邑一千五百户,实封两百户的爵位。在护卫大宋皇室的诸班殿直寥落星散的现在,他便是赵桓最亲信的侍卫官。
不过见到种师道走进了来,。李成却急忙跪倒,面对新任枢密使的老种相公,他不敢有半点简傲,“末将李成,拜见枢相。”
“跪什么跪,还不向官家禀报,种师。道来了。”种师道摇头。这李成,出身草莽,一点规矩都不懂。天子亲卫在值守之时,哪能随便跪人。
李成应了,忙忙的进了西厢房,。转眼便出来,恭恭敬敬的将种师道请进了房中。
西厢房内,两人一坐一立,赵桓和李纲正等着种师。道前来。反倒是昼锦堂的主人,韩肖胄不见踪影。
前日,靖康皇帝赵桓在相州城下展示了自己的身。份。守卫北门的士兵便忙请来了韩肖胄和种师道,众目睽睽之下,韩肖胄也无如奈何。只得开门面圣,请君入城。韩家在府城内的这座私宅,便成了赵桓的行宫。
这种情况下,韩肖胄纵是一心想归顺赵瑜,却也。不敢再打着易帜的主意。在赵桓被金人掳走时,他降赵瑜,没人能说他不忠。但若是他把皇帝绑了再投,那可就是背主的叛贼了。赵瑜也不可能待见他,天下的舆论,就能用口水将他淹死。宗族之中,甚至有可能将他赶出族谱。
不过韩肖胄曾。在种师道面前露过口风,他并不清楚种师道的想法如何,也不敢再待在相州城中,却将州中政事交给了通判,自己找了个借口,到周围县城去巡视防务去了。
种师道走进房中,在赵桓面前以礼参拜。
种师道守礼,赵桓却不能七十多岁的宰辅多跪,“彝叔快快平身。”作为天子,竟亲切的叫着臣子的表字,传扬出去,种师道也足以为荣。
种师道拜后起身,双目微垂,用余光观察着身前的青年。
两个月的俘虏生涯,天上与地狱的转换,赵桓身上的变化极大。种师道只在几年前入京时,见过一次还是太子的赵桓,只觉得他行动太过死板,说话有些软弱,缺少年轻人的朝气,相貌虽似道君,又没有继承父亲的儒雅,比起当时正与他争位的赵楷来,卖相上的确差了不少。
但今日的赵桓,不见了软弱死板,虽是削瘦不堪,但气质却变得坚定,甚至有些阴鸷。若在旧日,他只会按照礼节做事,像以表字称呼臣子来收买人心的举动,他怎么也不会的。
‘真不知是祸是福……’
种师道听说过宗室嫔妃们在金营中的遭遇,赵桓的朱皇后和太子之死因,也有所耳闻。按理说,赵桓对金人应该是恨之入骨的,但这几天下来,种师道却发现并不是这回事。相对于金虏,赵桓好像更恨趁火打劫的赵瑜兄弟!
种师道心念乱转,嘴里却问道:“不知陛下今日宣臣而来,是为何事?”
“彝叔,城内的兵械可曾点检完毕?”
“回陛下,臣连日来悉心清点,城中武库军械皆是齐备,不见短少。兵甲千具,弓弩三千,箭矢有二十万之多,且城中弓弩院、兵械所皆备,材料俱足,使匠人们加急赶制,十日内足以装备万人。”种师道的回答有些无奈,这些都不是枢密使该干的事啊……
“好!”赵桓略显兴奋,“有劳彝叔了。”
种师道自不会夺韩肖胄之功:“臣不敢称劳,此皆是相州知州未雨绸缪之功。”至于未雨绸缪为的是什么,那就两说了。
李纲在旁道:“韩肖胄虽不及乃祖,却也比那些奸佞强出许多,可惜为宦数十年,却只能为一知州。”
“韩卿家劳苦功高,忠勤国事,大有乃祖之风,毕竟是名臣之后。”赵桓咬着牙,脸色皆是愤恨,“都是那六贼把持朝政,至使贤者不得晋身。”
种师道不接话,韩肖胄的底他清楚的很,违心的话他半句都不愿说,只静静等着赵桓、李纲说正事。
李纲陪着赵桓骂了蔡京、童贯两句,便道:“如今河北虽乱,但仁人义士却也从不稍缺。就如李成,虽然从雄州南来,几乎就要落草,但一听说是天子龙潜,当即便拜了下来。如今皇帝已在相州,只要先在城中点起一万人,再立起大旗,等声势一起,河北义兵必然蜂拥而来。一旦集齐二十万大军,便可挥师南下,收复东京!”
种师道面色不渝。李纲性子太急。一张嘴就是二十万人。又太硬,还没征求他这个枢密使的意见,就独断独行。而看着赵桓因李纲的话而涨红的脸,种师道心里更是不舒服了。
如果还是三个月前,皇帝尚在东京城内,而女真人还没能过黄河的话,有这样的宰相是个好事。道君也好,靖康皇帝也好,都是习于安逸的性格,长在深宫妇人之手,对外敌太过软弱,身边又尽是怯弱入鸡的废物。有个如李纲般强硬的宰辅催着,天下大局才会不至于糜烂。
不过如今,皇帝已经振作,但也变得偏激甚至有些疯狂。有几次,赵桓眼睛里闪过的那种幽幽的寒光,种师道甚至都有些不敢直视。这种情况下,宰相应该帮着缓一缓才是,而李纲却还在一旁煽风点火、推波助澜,把赵桓的偏激看成坚定,将他的疯狂当作奋进。
这如何了得?!
皇帝和宰相都是一个脾气,若在太平年景倒也罢了。当此天下危难之际,却是大大的不妙。皇帝的性格若是懦弱无断,宰相就应该强硬一点。皇帝若是太过妇人之仁,宰相便得铁面无私。若皇帝个性偏激急躁,宰相就得老成持重,如此朝政才能稳起。
种师道曾听说东海王对国相陈正汇以萧、房视之,言听计从,是明君贤臣的典范。但若是细加思量,至少从传闻中那句‘军不干政、政不干军’的东海国事铁律来看,大宋的宰辅们所拥有的对武将的压制力,以及对军国大事的决策权,已经被东海王剥夺得一干二净。
同时,种师道还从去过南方贩运的几个族人那里听说,为了控制国中财务,税收之后,税款不是运进官库,而是直接存进三大钱庄的帐户中。可以随时取用,甚至透支,但所有的支取存储必须留下凭证。三大钱庄背后是东海楮币局,而东海楮币局并不是衙门,而是东海王的私人产业。中枢和州县的财务,都有家奴帮天子盯着,这样的事,亘古以来从未有过。
财权、军权都被分割,陈正汇又如何比得上萧何、房玄龄?由此可见,赵瑜绝对是乾纲独断的主君。但偏偏赵瑜在外还有个从谏如流的名声。
这是怎么回事?
想来也是东海王赵瑜大事上虽然独断,小事却是从谏如流,明君的名号就是这么打出来的。不过陈正汇的性格若是硬一点,肯定也不会有如今君臣相合的局面。君性刚,臣则柔,东海如今能席卷天下,那对君臣性格配合也是一条主因
但他眼前的两人,却不是这般。对于复国之事,种师道有着不好的预感。
对上李纲投来的希望得到赞同眼神,他摇头:“奈何天津郭立……”
赵桓立刻道:“郭立绝不敢动!”
李纲也配合道:“有金虏虎视眈眈,郭立不敢南下。”
种师道的眉毛动了动,‘原来已经跟金虏达成协议了……’
不过若是以为郭立会怕金人,那就大错特错了。种师道继续摇头:“夏天就要到了。金虏一场南征,战马消耗极大,在马膘长起来之前,女真人无力南下。何况金虏已经在天津和燕山被打寒了胆,就算明知郭立率军离开天津,他们也不敢再去贪功。难道他们就不怕陈五才从后杀出?!那便是天津一战的翻版,金虏立国不久,帐下女真铁骑不过十数万,再经不起大的消耗了。”
被枢密使一通反驳,皇帝和宰相却不见怒色。赵桓问道:“那依彝叔的意思呢?”
种师道一抱拳:“请陛下巡幸关中!”
老种此言一出,赵桓和李纲便是对视一笑。
“果然英雄所见略同。”赵桓大声赞着。
两人的反应出乎意料,不过种师道虽老,头脑却越发的圆熟。赵桓、李纲那点小心思,他胡子动动,也就明白了。
募兵二十万是真,巡幸关中也是真,而畏惧天津郭立、旅顺陈五的心也一样是真。能收二十万兵,当然是好事,但会因此引动郭立来攻,此事却不可不防。所以在河北募兵之事,靖康皇帝不想自己做,而是让留在河北的臣子来做。
‘嘿嘿,原来如此!’老种心中冷笑。
“正如枢相所言。远有金虏,近有叛逆,河北实不可久留。”李纲在赵桓面前躬腰一礼,朗声说道:“而关中户口三百万,强兵数十万。蜀中一山之隔,亦是天府之地。拥关中之兵,蜀地之财,秦始、汉高皆据此而掩有天下。陛下若据有两地,天下恢复可期。臣请陛下巡幸关中,以图将来!”
赵桓微一沉吟,问:“河北又该如何?”
“河东沦于金虏,而中原又在伪帝之手。若陛下巡幸关中,河北便是孤悬于外,非得重臣名将不可镇守。”李纲说着,眼神便转到了种师道身上,“种相公……”
种师道抬眼上望,赵桓也在期待的看着他。
‘一搭一唱啊……’
种师道如何不知赵桓、李纲打得什么主意,从他祖父种公世衡起,种家在关西三世为将。再加上他老种在关西几十年的积威,以大宋百年来对武将习惯性的提防,君臣两人担心他一同回关中后会攫取兵权、架空皇帝,也并不出奇。
何况今次他种师道虽不能阻金虏过河回返,但河畔一战以三千破两万,彻底歼灭常胜军主力,并阵斩为金人南下引路的罪魁郭药师,为河北、京畿的百姓出了一口恶气。在大宋如今的将帅中,他的功劳和威望是稳坐第一的。按照惯例,功劳地位到了他这地步,就是该调进中枢,加个枢密副使或枢密同知养老去了。但如今,打算避到关中,却不敢让他留在身边,
‘可我老头子都已绝了后,黄土埋到脖梗子,你还把我当贼防着。’
种师道心中叹着,他真是羡慕东海的那群武将们,没有文官们的掣肘,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不过羡慕归羡慕,这么多年他也习惯了。
走前两步,在赵桓面前跪倒在地:“廉颇八十尚领军,比臣不过长了五岁;赵充国七十三仍出寨,也只比臣小两载。既蒙陛下不弃,臣敢不效死?愿为陛下守河北,必不使金虏再敢南窥!”
“彝叔快快平身。”赵桓忙下榻扶起种师道,脸上尽是感动,“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若天下武臣皆如彝叔,大宋何至于此!”
“既已安排得定,还请陛下早点启程,以防东海收到消息。”种师道不想看赵桓装模作样,又是武夫脾气,即是做了决定,就不会再耽搁。
唤李成拿来舆图,种师道指点着图上的州县,对赵桓、李纲道:“……陛下出相州后,只要沿着黄河取怀州【今焦作】一路,往济源走。从那里过河,便可顺利入关中。这也是微臣前月渡河后潜来安利军,伏击渡河金人的旧道。臣帐下子弟道路皆熟,可为陛下引路。于路贼寇也被微臣前月路过时一鼓荡清,正好行军。”
“在济源渡河?从洛阳入潼关?”赵桓皱着眉,李纲更是摇着头,并不认同种师道的计划。
种师道知道两人担心什么:“陛下、李相勿忧。伪帝赵琦不过控制了京畿一路,洛阳河南府他是鞭长莫及,到了济源便已安全了。不过,其中有一段路需途经卫州,对岸就是京畿路。为防惊动伪帝,故而不能拥大军偕行。当以百余轻骑日夜兼程,十日之后便能抵达陕州【今三门峡市】!”
李纲当即摇头:“不妥!”
被人怀疑自己的军事素养,种师道一双浓重白眉挑起:“除此之外,再无他路!”
“有!”李纲自负一笑,“向完颜宗翰借道便是!”
种师道闻言,双眼一下圆瞪,惊道:“要走河东?!”
“正是!”李纲胸有成竹道,“金虏释陛下,其用心不问可知。不外是借陛下之威,天子之号,震慑赵瑜那逆贼。即是如此,向宗翰借道往关西,难道他还敢动手不成?他也只能礼送陛下过境啊!”
说罢李纲放声而笑,显是因看破了金虏的用心,并能借其投鼠忌器之际让其吃个暗亏,而得意非凡。
“原来如此!”
随口点头附和,种师道已经懒得再说什么了。既然完颜宗望、完颜宗翰是希望赵桓去与赵瑜相拼,难道还会容许靖康皇帝逃到关西做看客吗?拼着命也要将他堵在河北啊!
“金虏毕竟开化未久,若论争战,大宋的确不如。但说起用计,他们还差的太远!”李纲还在笑着,赵桓阴冷的脸上也多了一点自矜的微笑。
种师道扳着手指,从相州走滏口陉到太原东面门户处的威胜军只需七天,回来也差不多这个时间。
‘半个月后,你们就该回来了。’
就让我们君臣三人就在河北拼命罢,至于关中,金虏手里还有一大票道君的皇帝龙子龙孙。只要靖康皇帝一败,关中立马就会迎来一个新皇帝。
种师道低头出了昼锦堂,看着北面浓云滚滚,摇摇头:“当真是好算计!”
注1:欧阳修所撰《昼锦堂记》的开头两句,暗合昼锦堂之名的立意——‘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第六十章 九五(下三)
第六十章九五(下三)
靖康元年三月十四。庚辰。【西元1126年4月8日】
清晨。
东面天空渐渐发白,江宁城中心处的钟楼上,又响起每日晨间惯例的钟声。
岳飞从五更…的晨钟中醒来,也不贪恋温暖的被窝,一把掀开被子跳下床去,便被春时清冷的空气激了个哆嗦。另一张床榻上,岳翻也睁开了眼睛。
赵瑜和枢密院对他们这些北地回来的功臣们十分的看重,特意在城中设法挤出一个兵营,将他们一百多人安置进来。不过再看重,也不会让一个寝室只睡两人。仅仅是为防疾疫传染,故而十几个病号都能一人一个单间。而岳飞要照顾弟弟,向上打了个报告,便自行搬了进来。
寝室中,面巾牙粉牙刷篦子等梳洗用具一应俱全,甚至准备了两套镀了层珐琅【注1】脸盆和口杯。岳飞早前还相州做骑兵指挥使的时候,曾在韩肖胄那里见过一套宝蓝底色、上面绘着松鹤降瑞花样的珐琅茶具,被相州知州拿来招待客人。却没想到在东海,这种珐琅用品竟是给士兵们用的洗漱用具。
虽然配发下来的珐琅脸盆没什么花样,都是简单的深褐色。但内胆却是铁或铜,用锡焊了边缝。比用铁箍或榫头打造的木盆,还有陶盆强上许多。结实耐用,份量也更轻便,甚至可以随身携带。东海军中有在强行军后,用热水洗脚的惯例。能随身携带脸盆,总比用头盔一只一只泡脚要方便。在岳飞眼里,可比韩肖胄的那套茶具强了不少。
但岳飞所不知道的,发给他们的这些器物在东海被称为搪瓷,以区别于向外贩售的高档珐琅器皿。台湾岛上,已经出现用工近百,年产十余万具搪瓷器具的大型工厂。虽然现在仅仅供给军中,但随着技术的扩散,工厂的扩张,这等低成本高耐用的器皿,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民间的桶匠和瓷器民窑,便会一个接一个破产。一如早年的造船业、一如现今的铁器业,也一如刚刚开始破产进程的丝织业。
就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还为大地的归属互相征战的时候。江山一角,工业化的进程已经悄然开始。在被台湾辐射下的江南,旧有的社会制度已经逐渐动摇。虽然被繁重的赋税和苛政所造成的**战乱所掩盖,但江南一带大批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的破产和消失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取代他们的新兴工厂主和商人们,正一步步走上历史的前台。
工业化的结果就在眼前,可能注意到这一点的却几乎没有。天下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正处在爆发阶段的战乱上,唯有引发这一切的那一人是个例外。
岳飞自然不会是例外,他也仅仅是习惯性赞叹了一番东海制造的精巧。便拿起搪瓷脸盆,去院外的水井边端来一盆水。服侍着弟弟梳洗过,才再拿着一应用具去外面打理自己。
尽管身子骨还有些虚弱,走不得路,但岳翻的气色已明显好转。只要下了船,很快便会变回那个生龙活虎的河北大汉。再过两天,却觐见东海大王也绝不会有问题。
与岳飞起床的同时,不大的营地中也喧闹起来。在这里,没有起床号来催促,但他们一个个都习惯性了早起,先自觉地绕着营地跑了几圈,便拿起演武场中刀枪石锁打熬起筋骨来。
沉重的石锁上下翻飞,而两三尺外便有人将大刀舞成一团银球。望着演武场上拥挤的人群,岳飞本打算找根大枪练练手,现在也不得不打消了主意。射箭场倒是空着的,但岳飞没有将自家的四尺巨弓带来南方。南方湿气重,弓弩不易保养。岳飞的巨弓传承自他的外公,当然舍不得拿来南方让湿气朽坏,便转托了一个留在天津的亲信兄弟代为保管。
在营中转了两圈,岳飞只觉得无所事事。他待得气闷,又没有相与的能说话。便留着岳翻在房中睡觉,向营地参谋报了出外,拿了批条,出了营寨。打算先逛一逛江宁城,顺便再买几本书回去打发时间。
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岳飞感觉有些茫然,不知向何处去。左右环顾,远处一片黛青色的山丘让他眼前一亮。他对酒楼那般喧闹的地方没什么兴趣,却是爱登高的性子。立于山巅,放眼远眺天地间的好山好水,便是岳飞的一大爱好。
还在汤阴老家的时候,西面三十里便是太行山,每到秋后雨水渐稀,岳飞便和乡里的小兄弟们一起骑着马去登高望远。冀中千里沃野,朝着东方平铺开去,大河条条支流,也向着一处蜿蜒汇聚。极目平陆山川,心胸便为之放诸四海。
不过这江宁府却没有什么高山,岳飞向周围的行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