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酥胺剿荆改昀醋弑榱巳獾纳缴剿闪酥胺剿局惺浊恢傅亩钡厍酱ǖ乩矸矫娴淖ḿ摇仕蔚乩硌Щ岬幕嵩敝杏行矶嗍窍不队紊酵嫠南腥耍褂行矶嗍橇ナ糁胺剿镜某稍保钋闶瞧渲兄弧�
既然都是在生活工作在东北,两人的友情也便没有丢下。每隔两三年,李乾就会抽空拜访一次宁易。同时平日里,两人也会互寄邮件,一点邮费的支出,在身家丰厚的两人眼里却也算不了什么。
时隔两年,两人再次见面,惊喜是免不了的。一番嘘寒问暖之后,宁易让一个奴工先跑回家报信,便丢下了农事,拉起李乾便往家去。
李乾被宁易拉着往村中走去。他两年前来桓州的时候,路边刚种下的两排白杨树才一人多高,但到了如今。已经有三五丈高,碗口粗细。茂密的树冠两边夹持,用树荫覆盖了通向村屯的道路。
‘时间过得还真快!’李乾感慨着。
大宋军屯村寨的内部式样一般是从一个模子倒出,不过外围的防御体系却是因地制宜。而宁易担任屯长的这个村寨则格外坚固。只拥有十几户人家的村子外围却有着高墙深垒,四角甚至还有凸出去的棱台,都是这些年的农歇时,由宁易带领全村老小一步步修葺起来。这样的防御体系,不拖着大炮来攻,少于千人的队伍就别想在十天半个月内打下来。
而宁家的宅院,便位于村寨的大门内。前后三进的院落,在南方就算普通点的乡绅富户也难修起。但在只会嫌地多的东北,却是村中每一家都能拥有。
“十四伯来了!”
两人一进门,得到消息的宁易浑家便迎了上来。那是名典型的农家女子,粗手大脚,容色不算出众,晒得黝黑的脸上还有两团农家红。但体型却是个能生养的。她是与宁易一起来此驻屯的一名士兵的妹妹,娘家也就住在这做鸭渌江边的小村中——如宁易这般迁居到东北屯垦的前军人,多半结了亲家,村中十几户、几十户都用血缘连起,合力对付外敌。
宁易的浑家迎上来时,李乾就看到她背后的一名女奴怀里还抱着一个婴儿,从裹着的襁褓质地上看,应是宁家嫡出。
“又添了一个?!小子还是闺女?好福气啊!”李乾笑着向身上摸了摸,便掏出一个四时庆喜的长生金牌来。他也是老江湖,当然知道有备无患的道理。
宁易浑家福了一福,为自己的女儿谢了,转身便催着下人们置办酒席。
“怎么不见你家两个小子?”李乾在院中左右望望,“我这个做世伯的,还给他们带了不少好东西呢!”
宁易的笑容有些僵了。声音也低哑起来:“……老大去年得病死了,医生没来得及过来……不过小二子倒壮实得很,只是还没下学。”
李乾也愣了半晌,最后叹了口气,拍了拍宁易的背,一切尽在不言中。就算当世医术比起早年已经强出许多,连痘疮也逐渐在大宋消失,但幼儿夭折却依然难免。莫说宁易,李乾家里也是夭折过几个孩儿,就连天家的儿女也有许多长不到成年。
两人谦让着在院落一角树荫下的一张石桌旁坐下。刚刚坐定,喝了一口凉茶,宁易便问道:“十四哥,官家是不是要向高丽开战了?!”
“……你们这儿也听说了?”李乾用反问回答。
“这边早传遍了!俺又不是聋子,怎会不知道!”宁易追问着,“十四哥,你今次来应是为了大军探路罢?”
“说是这么说!”李乾摇头嗤笑,“但现在连出哪里的兵都没定下来,说什么开战还是太早!我现在也是白做工。若非如此,也没时间到你这儿绕一趟。”
“怎么会?!不是说是辽东和山东的军队吗?一个陆路南下,一个渡海进攻。”
“驻扎在登州的宣翼四军和旅顺的龙骑二军的军团长为了争一个出阵的位置,在官家眼前吵翻了天,差点要火并起来。”
宁易听得目瞪口呆,在官家面前吵架。这胆子也真够大的,“那最后怎么样了?”
“还能怎么样!?君前失仪,都给勒令回家停职反省。今次一仗轮不到他们两军出马了。”
“那究竟会从哪里调兵?直隶,还是淮海?”
“不是说还没定下来嘛!”李乾摇着头,又道,“不过海军倒想自家独吞战功。趁宣翼和龙骑两败俱伤,他们递上去的方案是调动东海的第二舰队和北洋的第一舰队进行南北夹击。不过海军这么贪,却惹翻了陆军,内部也不闹了,一致对外。现在陆海两家应该在陛前打着笔墨官司……”
“唉……”宁易叹了口气,“以前也没这么多事啊!”
“谁叫现在陆海分家了!争钱、争兵、争功劳。就没一样不争。就如润州的海军陆战营和骁骑二营两家,如今就跟仇人似的,两营将校见面,甚至连话也不搭一句。到了球场上,两方的球员都是往重里下手。我前几天从润州乘军舰出海,还看到两个营的兵在酒店里打群架!也不知道宪兵队会怎么处置!”
自从三年前,赵文、赵武和陈伍三位大将军卸下职位,去自己的封地之国就藩。赵瑜就把军部划分成陆军和海军两个系统。左枢密使掌陆军军政,右枢密使掌海军军政。两人之下的左右副枢密使则分别兼任陆军总参谋长和海军总参谋长,执掌军令。由于要争夺军功和预算,陆海两军就成了冤家对头。
虽然陆军和海军中,有不少将领之间都有着老交情,甚至还多有姻亲关系,但今次要攻打高丽,两家为了争夺一个出兵的名额,过往的交情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让外人看了想叹气。
“光靠海军应该打不下高丽罢?”宁易问道。
“海军自有陆战军队,四大舰队中,哪家没有一个五千人的陆战营?而陆军也有船只,几条内河水师现在都归陆军了。不论哪家,都有单独出兵的实力。但官家是不可能让一家独吞战功的,肯定是各自分上一份。”李乾叹着气,“如果陆枢相这等在陆军、海军都有旧属的老将出马,也许还能镇住这帮子骄兵悍将。但要是今次领兵的主帅换了岳安北、丁平东出来,恐怕还是差上一点。”
“希望开战后,他们不要互相拖后腿!”
“真要打起来,也不会再闹什么别扭,官家眼里可揉不得沙子。”李乾笑说了一句,转过话题,问道,“易兄弟,高丽那边最近有什么动静?”
宁易摇了摇头:“这小弟哪可能知道,向南过了江,还要走上一百多里才到边境。”
此时中国与高丽并不是以鸭渌江为界,而是更靠南面,国境线大概位于北纬四十度线附近。桓州虽然就靠着鸭渌江,但渡江后,离着国境线的确还有一百多里。
“高丽的商贾呢?最近没到桓州来?”
“高丽的商人要去也是去鸭渌江口的保州。根本不会来桓州这偏远之地……”
“说得也是!”李乾点点头,看起来却有些失望。
两人说着闲话,宁易浑家置办好的酒菜已经陆续端了上来。有野味,也有江鲜。有红烧的狍子肉,也有清蒸的江鱼,还有从附近山里掏出来的各色山珍。再加上自酿的土酒,吃得李乾心满意足。
“说起富足,还是你们东北好啊……”李乾扯着一只肥得流油的山鸡腿,口齿不清的赞道。
“哪比得上江南……”
“江南有什么好的……”李乾把鸡骨头一抛,“雷大工发明了新织机、新纺机,单苏州一地就冒出了十几家大织场,整个江南就更多,都用着水力、风力来纺纱织布,一天的产量抵得上单人十年的出产。不过江南的小织户却因此一下破产了十几万,自古都是男耕女织,现在就只剩耕了。”
“但布料真是便宜了……给家里面扯些补做几套衣服,一年也花不去七八贯!”
“对,报纸上也这么说。江南虽有十几万织户破产,但天下亿万子民却能享受到更为便宜的布料和服装。可就是织户们要吃苦了。”
“报纸上不也在说要为他们找条活路吗。织造工场难道没在招人?”
“招了不少,但干不下去的也不少,工场里时间定得太死,哪比得上家中悠闲!而且要想招募下这么多人,需要更多的织造工场,更多的棉花和蚕丝。”
“蚕丝应该不会缺罢?”宁易奇怪的问道,“现在官中计算家产第等时,家中的桑树不是十株以上才起算吗?如果只有九株桑树,那就不会计入家产中。计税也就省了一笔。不是说江南的人家,家家户户都种了桑树?”
“但丝绸总比不上棉布,现在江南越来越多人弃粮种棉,要不然就是棉稻轮种。”李乾凑近了,压低声音道,“易兄弟,你可知道,去年江东两路的水稻出产比前年少了百分之五,整整两百万石!去年可是丰年啊!”
“那京中……”宁易闻言一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北京已有了近百万人口。他们的口粮大半是靠着江南富余出来的粮食来支撑,若是江南水稻减产,京中可就要缺粮了。
“多亏了有你们啊!”李乾笑了笑,“现今有辽宁、吉林的出产,可以补足供应直隶的缺口。若是换作前朝,不是东京饿肚子,就是江南被搜刮!”
“也对!东北人少地多,粮食从来都是富余的。我这个屯每年的出产只有五分之一会留下来做口粮和种粮,其余都卖到州中,从鸭渌江走海路运去天津。”
“所以现在政府都鼓吹着要加大开发东北的力度。那些破产的织户也要迁移一部分到辽宁路上。同时钉死江南的棉田面积,再通过开发陇右来补齐棉花来源。”
“陇右也要开发?”宁易又吃了一惊,在他的记忆里,陇右就是西域了,多沙漠,少水源。
“当然!你知道为什么要打高丽的主意吗?因为种植棉花是最耗劳力的。你家的十几顷田,如果只种苜蓿和水稻的话,有七八个人照看就够了。但若是料理棉田,人数至少得再翻一番……缺人啊!”
政治和战争是男人们聊天时永恒的主题,就着酒菜。李乾、宁易两人就坐在天井中的树荫下,一边闲聊,从正午一直喝到日影西斜。只见着一个半大小子这时冲进门中。
李乾一抬醉眼,眨了几眨之后,终于认出人来,笑道:“是二小子回来了。”
宁易也道:“二哥儿,来见过你十四伯。”
宁家小二听了父命,到桌前来行礼。李乾上下一打量,便对宁易笑道:“易兄弟,你有福气啊,生了个好儿子。”
“这小子这两年读书知礼了。倒不像十四哥你前次来时,玩得跟泥猴子一般。”
闲扯了几句,宁家小二告退进里屋去做功课了。
李乾端起酒杯,敬了宁易一杯,称赞道:“你家小二是个读书的料。”
宁易笑得见牙不见眼,嘴里却还谦虚着:“也就成绩还算过得去,不过明年考州里的中学还要辛苦一点。”
“看你的样子,就知道肯定不会有问题!”李乾摇头笑着,“中学出来,就是个秀才了。接下去准备走哪条路,军学还是太学?”
“军学罢!我家的小子不是做文官的料!”
“好!”李乾借着酒兴,一拍石桌,“子承父业,日后也要搏个裂土分茅,海外封国!”
宁易这时放下酒杯,正色道,“不过考军学必须要有两人推荐,俺是有勋章的,当年也是一直杀到白山黑水的,推荐自己儿子天经地义。另外一个,俺想请十四哥你来。俺这里相熟的人家,有身份的不多,想来想去也就十四哥你的身份最合适。若不是今天十四哥你来了,过段时间俺也要寄信去请哥哥你帮小弟这个忙的。”
李乾哈哈大笑:“即是兄弟,就别说两家话。小二是我侄儿,他要进学,我这个做世伯的哪能干看着。你放心,等你家小二中学毕业,知会我一声,我把荐书送过来!”
宁易大喜,忙唤出浑家和儿子过来拜谢。谢过后,又是喝酒,直闹到三更方歇。在宁易庄上留住了一夜后,李乾便告辞离开,行色匆匆,渡江向南而去。
第十二章 白山黑水(五)
第十二章白山黑水(五)
大宋洪武十四年八月十二。己未。【西元1139年9月6日】
蹄声打破了晨雾中的宁静。一支由百多人组成的骑军队伍。穿破淡淡的雾气,出现在通往高丽西京的官道上。一行骑兵飞速的奔驰着,蹄声如同重鼓,一声声摧人心腑。这时就在他们前方远处,突然出现了一株倒在路中央的大树,领头的一名骑手,提速上前,马头一转,奔上路边的一座小丘。之后的一众骑兵也跟着过去,围在小丘之下,让丘顶的骑手安安心心的观察周围的动静。
领头的骑手举着望远镜,来回梭巡。会在道中放下路障,多半就会在附近埋下伏兵。若是不想落到庞涓的下场,聪明一点的军官就会如他这样,停下来警惕周围。
“李官人!贼人没看到?”提问的是小丘下的一名老者,一口语法蹩脚的汉语,口音浓重,从他身上穿得服饰,再从周围的人们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他肯定是个头领,而且不是汉人。不过这名老者在李官人身前。却是毕恭毕敬,点头哈腰,连问话也是低声下气。
“有!”李官人低下头来,方脸、高鼻、虬髯,双眼有精芒闪烁,利如刀刃。却是两个月前,向宁易告别,从桓州南下的李乾。
“多少人?”老者连忙追问。
“三四百!”
李乾又举起望远镜观察着远处敌军藏身的山坳,心中有些讶异。他现在走的路虽然不是从半岛西海岸平原上的主道,而是从半岛东侧的山路中过来。但从辽东南下的六万大军已经攻下了高丽西京,位置比他现在还要偏南许多,怎么会在主力背后突然冒出了早应该被剿灭的敌军?
高丽多山,道路难行。虽然大宋、高丽交接的国境线有六七百里,但从东北下高丽,主要道路仍只有两条,一条走鸭绿江口的保州【丹东】,那条路靠海,地势平坦,一直通到高丽国都开城,一条则是走桓州,山路虽是崎岖,但已经是除了西海道外最好走的一条路了。可是就因为好走,消息也便传得迅速,拦道三四百的高丽兵应该也知道了西京的结果。怎么还有胆量来拦路?!
“三四百……”听的懂汉语的人们交头接耳起来,眼光虚虚闪闪,透着胆怯。
“怕什么!”李乾冷喝一声,“直接杀过去过去。高丽人不敢迎上来接战!要是在这里拖延迟疑,反而会让那群高丽残兵胆子壮起来!”
李乾的命令充满了自信和不可违逆,他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在地理学会中的那种学者气质,也不是与宁易这个老兄弟相会时的洒脱自在,而是一股子厉经风霜而心志不移的精悍。作为职方司东北房中排名第一的地理学家,李乾甚至有着单人匹马行走千里北方荒原的经历。荒野中的猛兽、野人,都无法让他胆怯半分。被塞外的风刀冰剑磨练了十几年,李乾早被打造成了一块钢铁。
跟随在李乾身边的,是他拿着自己的徽章和腰牌从附近调来一个女真人部落——不过现在东北的女真皆自称是渤海人,连发型也都变成了汉人的发髻——这些世代居于山中的部落野人,一个个都是粗壮的汉子,好勇斗狠,往往一言不合就抽刀杀人。但他们在单身一人的李乾面前,却乖顺的如同一群小猫一样。
李乾身后有着大宋的百万精兵,有一群虎狼之师盯着,没有哪个部落胆敢轻犯虎威,反而得恭恭敬敬当祖宗服侍着。他随身携带的一个腰牌,一枚徽章,就是在白山黑水间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当年他花了三个月时间,沿着混同江。从江口一直走到会宁城,沿途两千余里,中间部族无数,却也是顺顺利利。
在大宋的四方边境地带,隶属于职方司,勘探当地山川地理的探险家,数不胜数。他们行走在荒野间,从不畏惧险阻。虽然也多有莫名其妙失踪的时候,不过一旦他们的音讯断绝。就会引来附近的大宋驻军来调查。。驻军的出动,便代表周围部族的毁灭。只要有个借口,边境驻屯军的将校们,很乐意用部落民的首级来妆点自己的勋表。
任何反抗都被剿灭,活下来的部落都是胆怯而恭顺的代表。只要能证明自己的官身,很容易就将他们驱用。李乾今次南下,打仗轮不到他,但在高丽山河间奔走却是他的工作。李乾已经奉命去高丽东界的走了一遍,确认了敌军的动向。
高丽国的区划分为五道两界,北方山岭地带是东界、西界,属于边境。而南方除开城直属王畿外,则是西海道、交州道、杨广道、庆尚道和全罗道。如今李乾已经确认了东界再无高丽军队,而西界则是南征大军行军之路,既然主力已经攻占了西京,那高丽的北方领土已是尽数落入大宋之手。
但李乾并不知道为何这里还有一群残兵,不过他并不打算节外生枝。现在离着南征主力的位置只剩二三十里,前面肯定有巡卒游骑,只要去通报一下就够了,行营总管府自会派军来剿杀清洗。
几名勇壮的骑手打头护着李乾,一群骑兵紧跟在身后,绕过拦路的大树。便大摇大摆的沿着官道向下奔去。而正如李乾所料,埋伏在道边山坳中的高丽兵都没一个敢出来阻拦,双方就这么擦肩而过。
“走!去长安!”李乾大手一挥,领着众军蹄声滚滚向西而去。
长安,就是如今高丽西京的名字。此城原名平壤,但高丽王钦慕中华文化,将国中的五个地方城市改为东南西北四京,以开城为中京,以平壤为西京。不过这五京并不是按照方位来设立,最北的平壤是西京,而最南的是东京。后世被称为汉城,今名广州的城市位于诸京中央,却是南京。
只是高丽王提平壤为西京后,还将城名改为洛阳,以模仿大宋的称呼。另外东京改称开封、南京改称广州,直接抛弃了自家的名字。而到了赵瑜重新改订五京,现今在位的高丽王王楷又有样学样,南京易名建邺,而西京也从洛阳变成了长安。高丽王坐在中京开城,有四京环绕,意yin着统治中华的快感。
李乾带着百多骑兵继续奔行,只见着前方的道路渐渐平缓下来,远远的看着两侧的山头上有蓝色的旌旗招展。心中自知。西京就要到了。出兵渡江一个月,六万大军终于蹭到了高丽西京。虽然以他们的军力,这段时间足以杀到半岛东南角的东京,但朝中的命令是绝对的。大宋对高丽的这一战,并不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而是需要人口。夺占人口目的,是所有人都知晓——但却没有人会站出来明说的那一个。
朝中君臣都希望高丽能多撑一阵。若是高丽王王楷投降太早,使得半岛早早的成为大宋的属地,再想奴役其中的子民,就要冒着一定的道德指责风险。不过若是一直处在战争中,处置敌国子民。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了。
所以最后派出来统领全军的,并不是岳飞和丁涛这等新生代的名将,也不是郭立、陆贾这两名老资格的枢密使,却是以稳重著称的王贵。在王贵的指挥下,从辽宁路和吉林行省集结而来的六万大军,并没有采用直接在开城登陆、一击斩首的计划,而是一步步的从北向南挪过去。
其实这也是因为时代不同了,若是在过去,就算像杀得向东瀛那般渺无人烟,其实也没什么,更不会有人为死去的异族人民张目。但现在,赵瑜为天下之主,也要讲究一下脸面,一些会给他抹黑的做法,虽然要继续做,但也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和不受指责的手段。
高丽国王王楷至今没有投降,一是因为他不想被分封到南方——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一件事——当年金国被灭,麻逸南岛就封了一个女真国,原金虏皇储完颜斜也为王,迁了近万名及时投降的女真族人,但前两年就因为疾病疫症在岛上死绝了,完颜部因此灭族。同在麻逸的辽国也是一样,大约死了八成还多,只有耶律大石等少部分人活了下来。现在天下许多人都知道分封不一定是好事。在南洋的封国,也只有面对南海的那些岛屿才是能够供屯垦生活的乐土,若是再向南方,那就是真正的瘴疠之地,数年也见不到外人的野人岛。
还有一个就是因为王楷早前派却的几支求和队伍都被乱刀剁碎了,用坛子装了送回去。宋军心狠如此,王楷也只能坚定了坚守的念头。而南征大军进展的缓慢,更是助长了开城中高丽君臣的自信,都想着拖到冬天,逼得宋人退军。
不过在高丽君臣等待冬天的这段时间里,高丽北方是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的被荡平,城镇也是一个接一个被毁灭,里面的人们则被押解送到北方的保州,提供给东洋商业协会的奴贩们。一切都在顺利进展中。进军速度看似缓慢,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在推进。不过李乾却在担心着,下个月地理学会三年一次的全会就要召开了,但以现在的进兵速度,到了冬天来临时,怕是才能攻到开城。
用自家的腰牌作信物,李乾进了西京城门,他的任务结束,便要向主帅王贵通报一下。而王贵所带来的一队异族护卫,则被安置到城外的一处营地中,他们任务已经顺利完成,只要李乾没有用得上他们的的地方,很快就能被发遣回去。
进城之后,李乾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