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河汉三箫-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沈元通很奇怪这种良辰美景所在,竟是清静非常。
  沈元通背手漫步,左张右望,显然已被这缩妙景色所迷。
  蓦地,头顶峭壁之上,洞口两松之间,似有微光一闪,沈元通好奇之心顿起,不加思索,毫无顾忌地,施起“凌空御风”最高轻功,缓缓飞上。
  古松脚下坐着一位身穿古铜色宽袍的龙钟老人,左手拿着一根长约二尺的斑纹点点的旱烟竿。迎着沈元通微微一笑,道:“武圣后人,果非凡品。”
  沈元通惊异得退了一步,疑云满面地道:“老先生何人?”
  龙钟老叟看透沈元通心意,道:“数月前老汉恰巧路过望月坪,暗中得睹绝技,又复偷听了你和老花子的谈话。”
  沈元通惊道:“老先生绝代高人,小生失敬了。”
  龙钟老叟道:“老夫就住在栖霞附近,暮年无聊,只有常来此处消遣。想不到得遇小友,真是令人快慰。”
  沈元通身受武林四大奇人耳濡面命,早就养成敬老敬贤的美德,尤其经过老花子规劝之后,对人再不敢稍有逾越,何况面临这等高人,当时面容一肃,重新施礼告罪。
  老叟注视沈元通有顷,道:“小友年少英俊,孝感格天,这次莫非前往武当么?”
  沈元通被惊得张目结舌道:“老先生真是神人!”
  老叟淡淡一笑道:“你若到我这般年龄,便不会以为奇了。”
  沈元通羞赧的低下了头。
  老叟极富同情心地长长叹了一口气道:“令尊一代伟器,想不到会丧命于罗拱北之手,真是天道无凭,令人扼腕。”
  沈元通只要听人谈起父仇之事,胸腹中便有一股怨气止抑不住,双目中已是泪珠滚动,夺眶欲出,道:“老先生对罗老贼亦有认识么?”
  老叟见沈元通的伤感神情,又道:“南明一剑罗拱北,性情粗鲁,平生作事,虽以侠义道自居,可是学养欠纯,易于轻信人言,老夫早年曾与他共事二年,终因志趣不同,以后极少往来。”
  说至此处,稍顿之后,见沈元通并无接口意图,续道:“最近,老夫偶于无意之间,听说南明一剑罗拱北因道心不坚,归隐三十年后的今天,又重现江湖了。”
  沈元通思潮起伏,把罗拱北恨得牙痒痒的。
  老叟又有意无意地说道:“罗拱北行踪飘忽,前往武当要人,确是一着妙棋。”
  沈元通见老叟甚是同情自己,感激地道:“小生武功有限,只怕届时力难从心。”
  老叟不以为然,鼓励沈元通道:“老汉如果两眼不花,小友现下功力,就武当掌门人也不过尔尔,只要不陷入武当七星剑之中,或落入紫霞道人和罗拱北之手,包你能去,也能回。”
  沈元通闻言,豪兴大发,朗声笑道:“小生找的是罗老贼,能碰到他,固所愿也,至于七星剑阵,凭武当七剑的身手,尚不在小生眼中。”
  老叟微微一笑道:“七星剑阵,威力无伦,是武当派护法合击之宝。届时可能遇到的七星剑阵,必是由武当九老出手,其威力岂可小视。”
  老叟话音一顿,抽了一口旱烟,就在烟雾沉沉之中继续道:“武当九老,乃武当掌门人同辈师兄弟,各人武功内力,与掌门人相差极其有限,所布七星剑阵,普天之下,能够安然出入者,屈指可数。
  是以小友尤须运用机智,不可力敌,最好屈人于口舌之下,最为上策。”
  随后,他又将武当九老所擅武功特长,详为分析。
  武当九老除对本门艺业各有极精纯之造诣外,更因各人心性禀赋之别,也就另外各有专精,概略如下:
  静一道长:精研奇门易数,为七星剑阵之灵魂。
  枯木老人闵一春:淳朴老诚,内力深厚,掌法刚劲。
  静元道长:善面心慈。深通医理,是治毒名家。
  静复道长:和易近人,专精土木建筑之学。
  西山樵隐周剑:所练天罡指法,最是惊人。
  彩衣钟离陈奎:嗜洒如命,酒箭暗器,独秀群伦。
  静始道长:练就听视功力,耳目之能,不可想像。
  琴剑书生孙翊:机警多智,轻功卓绝,天罡剑法造诣最深,四相步法堪称武林一绝。
  玉拐仙子(现在该是玉拐婆婆了)欧阳倩芬:性烈如火,最是护犊,招法出神入化,另有独绝手法。
  再加掌门人静灵子,艺集武当大成,功力之高,又在九老之上。
  只听得沈元通双眉紧蹙,长长一叹道:“小生志在父仇,不计成败。”老叟起身指着洞口三个朱红大字道:“你看:这座古洞,相传在南唐时,有一隐士名栖霞者,潜修其中,成道飞升,后人建寺,名山并称栖霞,小友远来,怎可不入洞一游。”
  沈元通随指看去,只见洞口上面横书着“达摩洞”三字,笔力浑圆苍劲,真是铁划银钩,心折不已。同时又奇道:“何以不名栖霞洞?”
  进洞就是一个面积颇大的石室,宽度可容四五十人。
  就着洞口射入的天光和室顶高悬的佛灯,已可将石室打量清楚。
  正对洞口的贴壁下,直立着一座白石精刻佛像,高可及丈,深目高颧,似非中土人士。继而一想,此洞既名达摩,佛像自是唐代赐谥为圆慧大师的达摩圣僧了。至此也就明白,何以名曰达摩洞的原因。
  达摩为禅宗流入东土的始祖,为天竺香玉王第三子,粱大通元年,泛海至广州,武帝遣使迎至建业,语不契,遂渡江游魏,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始悟大道,相传少林武功得自达摩心法,雄视天下,自非偶然。
  达摩不仅为禅宗初祖,更为武林中一大宗师。
  老叟带沈元通趋前为礼,共示景仰。
  随后,老叟又道:“四壁之上,骚人墨客,英雄豪杰留词甚多,其中不乏佳句,小友文采风流,想必有兴。”
  沈元通回视四壁,壁黑光暗,但沈元通功力深厚,目光如炬,无须举火,瞧得甚是清晰。壁上有诗有句,达意舒怀,各有千秋。
  瞬间,即已绕室一周,正欲转身出洞,忽有拳头大小的“佛渡有缘人”五个墨色字体,进入沈元通眼帘,看去已是年深日久,但就笔力的刚劲,全室之中再无一字一划可以比得上。
  沈元通文武兼修,爱好武学之外,亦嗜文事。试想,凡爱好文学之人,那有不爱字画之理。这五个字虽不甚大,却笔笔惊人,划划有力,竟使那“佛渡有缘人”五字,字字怵目,不由多看了两眼。
  沈元通心坎中,翻滕起伏地怀想着那“佛渡有缘人”五个大字,总觉得写的位置不太恰当和奇突。
  因其奇突和没有理由,更显得颇不平凡,也更吸引住了沈元通的整个心灵。
  游过达摩洞,沈元通怀着一颗从未有过的心情回到客栈,小花子没有回来,但店小二送来一张纸条,是小花子的语气写道:“元弟:小兄另有要事,不克相随前往武当,请按计划路线取道,沿途自有本帮弟子供为驱策。”
  小花子变卦变得奇怪,给沈元通留下了许多疑问。
  沈元通的心情似乎很难平静,杂念纷涌。一时想起罗惜素那张甜蜜娇憨的小脸,宜喜宜嗔的万种风情;一时又想起老叟,对他那份隆情高谊,无比感佩;一时又想起小花子,是否帮中发生了重大变故,耽起心来。
  忽然,又想起达摩洞中,石壁上笔力万钧的“佛渡有缘人”五个拳大楷书,一笔一划,就如一只一只的小手,向他遥遥招呼。
  渐渐,他杂乱的思维,完全为“佛渡有缘人”五个字所吸引了。
  他之沉缅于“佛渡有缘人”五字,并不是心灵上对这五个字的深意有所感应,而是因为那五字书法之美,笔力之劲,使他爱之发狂,一种占有欲油然而生,挥之不去,慢慢形成一种支配力量,使他坐立难安。
  由于那五个字是用浓墨直书在石壁上,一时真想不出适当可行的办法。在不损原字神韵的原则下,达到他占有的目的。
  久而久之,沈元通凝霜般的面容,忽然透出一丝轻轻的笑意,紧蹙的双眉,也舒朗开来。
  他吩咐店小二准备一份文房四宝,并特别多要了一些细白纸张。
  然后静心调息。
  当时到二更之后,他展开轻功,快似闪电,迅又赶往达摩古洞。
  洞中长明佛灯,昏昏蒙蒙,使全洞气氛更显得阴沉落寂。
  沈元通心无二用,全不注意那些身外情景,只朝着书有“佛渡有缘人”五字的壁角走去。
  此时,寺僧早已睡去。
  达摩古洞空无长物,故也无人看管。
  他走近室壁,逼功运目,借着微弱灯光,把那五字看得纤豪毕现,心胸之间,倏然起伏激动,竟伫立着,久久未动一动。
  最后,他终于拔出龙角短剑,右手姆食两指,紧揑剑身,左臂靠在壁上,抬肘悬腕,先用剑尖谨慎地沿着“佛”字的首笔左边边缘轻轻一划,接着又在右边边缘轻轻一拖。
  当他的剑尖行到“'”划尾部时,那“佛”字的第一笔“'”,竟全部自动散落一地。
  由一知十,沈元通也无须再刻了。
  原来,这几个字本就是用刀刻成的,只不知在什么时候?被什么人?用泥土盖去了刻痕,然后又用上好徽墨着色,由于手法特别精细,所以连沈元通这等目力,也未能在事先发现出来。
  现在,沈元通不再犹豫,张开右手,将手掌移距字迹一尺左右,轻轻一吸一摆,但见泛起一阵尘烟,泥灰纷纷脱字跳出,落布满地。
  再看那五个字,字字深约一分,点尘未留,有如洗刷。只是字底凹槽之内,似乎麻麻密密,不甚平滑,当时他也未曾在意。
  再取出带来的文房四宝,捻笔布墨,张纸在那五个字上拓印了数张字模,逐张凝神端详,竟无一张比得上原字的笔力和神韵。
  甚且,由于用纸不平,以致笔划的中空部份,也弄得墨痕斑斑点点。
  他一连又拓印了好几张,仍是失败,始终拓不出一张干净俐落的来。
  他摇摇头,心中有点气恼,将已拓好的十几张字模,分摊地上,准备从中选出一张比较好的保存起来。
  他看着看着,陡然目中射出奇光,盯视着那二张拓印得最糟,中空部份墨迹最多的字模,一瞬不瞬。
  他似乎有了某种意外的发现!
  他一站而起,重新调墨运笔,将那五个字的凹部涂遍,唯恐墨汁不匀,又鼓腮连吹了几下,这才取纸覆上。用指顺着字划,往来轻轻的抹拭。
  半响,他始颤抖着手,轻巧地揭起纸片。
  他没有立即检视,饱吸了一口长气,始用畏缩的眼光落在纸上。
  他的呼吸急促起来了,眼中的奇光更炽了。终于,他舒畅的笑了。
  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奇遇,一个天外飞来的宠赐。
  沈元通就因为有了这个奇遇,日后才能使他完全失去的功力恢复,消弭了武林中无边浩劫,获得了武家至上的成就,这是后话。
  原来他发现印在纸上的,全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
  只见字中之字,双行并列,依起笔顺序,成句成文。
  “佛渡有”三字之内,各含小字一百。叙述缘由起因和应行遵照之事项。
  “缘”字之内,亦含小字一百,即“百字真经”全文。
  “人”字之中,字数最少,仅仅在“、”笔之内,有三个小“人”字。
  文中大意是说:“缘”字之内小字一百,乃是禅宗初祖圆慧大师悟道之后,所遗“百字真经”,汇合达摩全部武学精华,和至高无上的内功心法,有缘之人,如能悟通经文,成佛成道均非难事。
  文中又说:此“百字真经”夺天地间之造化,魔劫重重,非历劫九转,难以归化佛门,是以少林不传。有缘获经之人,于得经之后,应将大“人”字中之八个小“人”字,循序毁去一字,连同大“人”字,九字共没,即真经返佛之时也。
  获经人没去一个“人”字后,仍须恢复原状,以待有缘,并应立将经文熟读默记心中,毁去拓本,且不得将经文外泄传人,只可个人终身享用,否则奇祸立至等语。
  全文四百零八个小字,不署留经年代姓氏,示其“空”也。
  “百字真经”文字枯滞古奥,玄妙精微。
  沈元通看了两遍,莫知所云。
  又虑此拓本不得携出洞外,乃静心守一,凝神默读起来。
  因为文义太过玄奥,字字独立拗口,以沈元通聪明绝顶之人,也费去了半盏热茶时间,才能深记不忘。
  沈元通洗去石壁墨痕,腾身洞顶,伸手裂石,覆在“佛渡有缘人”五字之上,微一运功,便将字中碎石表面,溶化得与原有岩石完全一致。
  这种功力恰到好处,对内丝毫无损于“百字真经”,对外又无任何迹象可寻。
  再捻笔润墨,将原字钩出,一如旧观。
  沈元通获得“百字真经”,无惊无险,全在一个“缘”字。
  他回到客栈之后,不遑赶路,就在客栈之中,试图悟解经文。
  像他这等天才横溢聪慧之人,谁知五天过去,结果一无所得,半字未通。只好自惭地苦笑了一下,起程赶路。
  计算起来,到二月初一日,不过是十几天了。
  沈元通一心要在武当大祭大典之日,当着天下群雄,请求紫虚道长说出罗拱北隐居之处,是以沿途不再停留,迳向武当山奔去。
  ※※  ※※  ※※
  二月初一日,是武当派大祭大典的日期。
  武当山道上顿时人潮涌拥,热闹起来。
  武当道观,本分上下两院,上院三元观,为武当掌门人及派中长老起居重地,也就是各代弟子练习武功的根本之地,非知交好友,绝不接待。
  下院真武庙,为进入夭柱峰三元观的门户,专供善男信女进香和游人墨客游赏。
  武当五年一次的大祭大典,在武林中是何等重大之事。
  因为武当一派在武林中的地位,与少林同被公认为泰山北斗,是以,各大门派以及知名之士,均被邀请观礼。
  此外更有大部份人士,是专为大典后的武技观摩大会而来。
  这个观摩大会,虽然禁止拚命搏斗,注重独自表演,由于法眼名家的公平裁判,武功高强的照样可以扬名立万,为人尊敬,武功稍弱的,亦可借此机会印证偷学,增加功力阅历。
  由入山起到天柱峰,全部行程,平常人土,总得花去一天时光,就一般武林人物来说,也得费去半日功夫。
  好在,武当大祭是在上午举行,多是繁文褥礼,非必到人士,和相邀的贵宾格于情面,非到不可外,简直极少自动前往参观之人。
  主要的人潮,多半是涌向竞技场。
  在摩肩接踵,不绝于途的人潮中,并肩地走着两个英俊无俦的少年。
  一个,自然是沈元通。
  另一个,是谁?连沈元通也还不知道。
  敢情,他们是才在那山路转角之处,碰到一起的。
  他们两人都是生得那样卓而不群,正气凛然。引起了相惜共鸣之感。于是极其自然的交换了姓名,也极其自然的成了朋友。
  曾弼年约二十三四岁,两边太阳穴,高高隆起,气概比沈元通慑人得多。
  曾弼看了沈元通一眼,见他脚下倒也不慢。可是,一身细皮嫩肉,似乎长得太娇贵了一点,心想道:“这位小兄弟文弱得有点可怜,既然走上一道,以后应该多多照拂他才是。”随又关切地道:“沈兄,我们要不要略事休息?”
  沈元通摇头微笑道:“前面就是解剑池,备有休息之所。”
  “你到过武当山?”
  “没有,但听一位老人指点至详。”
  “那么你是受命而来的!为了什么?”
  曾弼的头脑够机灵,心里所触,也就脱口而出。
  沈元通听得眉头一皱,也不否认,坦直道:“拟晋谒紫虚道长查询一事。”
  曾弼耽心地问:“有人引见吗?”
  “小弟是单人而来,没有引见之人,但他老人家必会接见于我。”
  曾弼无法理解沈元通的意思,好奇地道:“为什么?愿闻高见。”
  沈元通微微一笑道:“我只须在观摩大会上,指名请教。你说,他能不见我么?”
  曾弼佩服之极,豪朗地大笑道:“这倒是办法,不过………”
  偶一回头,看到一个三十左右的便装汉子,紧跟不舍,一步一趋,心头不由泛起疑云。朗阔的剑眉往上一扬,细声向沈元通道:“有人跟上我们了。”
  同时脚下加快,直向一株参天古木之下走去,口中大声说道:“兄弟,这一阵急赶,我倒是有点疲惫,需要休息一下了。”
  沈元通跟了过去,转过身来,对着路面坐下。
  这时,那个中年汉子,并未发现曾弼对他起了疑心,也在道旁选了一处所在,故作休息之状,眼睛却不时向沈曾二人瞟去。
  沈元通面色一整道:“武当派也太看得起我沈元通了!”
  曾弼见义勇为,算得上是一个少年侠土,眉头双扬,想出一个办法,起身朝着那个汉子走去,人未接近,口中早就大声叫道:“请教兄台,此处离解剑池尚有多远?”
  那中年汉子就要站起来。
  曾弼脚下缩丈成尺,身子一晃,双手就势搭在那中年汉子两肩,道:“何必客气,请坐下说吧!”
  那中年汉子似乎毫无机心,依言坐下,但觉“肩井穴”一麻,说到口边的话,已然发不出声来。
  曾弼巧妙地在众目逼视之下,将他制在当地,竟无人发现。
  沈元通走去对曾弼附耳道:“小弟一入湖北境内,就在武当监视之下,好在我并无悻进企图,算了吧。”
  曾弼深感沈元通光明磊落,油然升起一种无比的敬佩之心,报之微微一笑,解去了那汉子的穴道。
  沈元通对那汉子吩咐道:“请回告避尘道长,望月坪的老朋友来了。”
  沈元通话一出口,吃惊的倒不是那中年汉子,反而是曾弼了。
  曾弼等那汉子遵命去后,一把拉住沈元通双手,无限兴奋地道:“沈兄,真人不露相,小弟失敬了。”
  沈元通羞涩地道:“小弟年少无知,当日之事,现在想起来甚是后侮。”
  曾弼豪气干云地哈哈大笑道:“就是小弟也不能任人欺侮。”
  他哪里知道望月坪的事,完全是沈元通制造出来的。
  此时曾弼对沈元通更是倾心之极,几次欲询沈元通的师门来历,都话到口边又咽了回去。
  最后,终于鼓起勇气,先行自我介绍道:“小弟在幼年时,全家大小五十五口,突于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被一个功力高绝的魔头偷袭,将全家大小杀去了五十四口,再加一把大火,烧得尸骨无存。
  小弟幸以命大,失足坠落在一条水沟之内,逃得一命。后来蒙思师悟禅大师收录授艺。
  十九载于兹,直到半年前,才奉命下山寻仇。可是茫茫人海,像这种无头之案,又从哪里追寻起哩!”
  说着,说着,豪迈之气全清,悲凄之色顿起。
  沈元通父仇在身,自认为是天下最不幸之人,但是一听曾弼之言,其身世之惨,尤胜自己百倍。深悔自己胸襟太狭,报仇不应自苦,而应自励,必须有不屈之志,才足以担当复仇大任。
  沈元通此时对曾弼同病相怜,又复惺惺互惜,亦有深交之意,遂道:“曾兄……”猛然觉得不对,又改口叫了一声:“前辈!……”
  沈元通“前辈”二字出口,曾弼颜色一变,跺足道:“沈兄如认为小弟不足攀交,请从此别。”
  沈元通一笑拉住曾弼道:“令师悟禅大师与家祖父白发仙翁乃属至交,晚辈礼应如此。”
  曾弼一声朗笑道:“家师方外之人,本无门户之见,你我年龄相若,你如果看得起我这个痴长了几岁的朋友,我们还是各自论交,兄弟相称。否则,小弟只有告退。”
  言语表情是坚决之极,沈元通再无顾忌,俊面微赤道:“元通敢不遵命,谢大哥垂爱。”
  沈元通一声大哥,叫得曾弼喜极跳起来道:“这才是我曾弼的好兄弟,从今日起,你我生死不渝,恕我以后叫你兄弟了。”
  曾弼快意之余,忽然疑容又起道:“令祖沈老前辈与武当紫虚道长交情不恶,元弟……”
  沈元通玉容一惨,将自己一身不幸,完全诉出。
  曾弼听了大叫道:“好!愚兄陪你见见武当高人。”
  “请两位解下兵刃,换取牌号。”一句极好的话,但说话人的语气,显因听了曾弼的话,略有不愉之味。
  沈元通尴尬地一视曾弼道:“解剑池到了!”
  两株老松荫影之下,有口一丈见方,白石为栏的清水浅池,这就是闻名武林的武当“解剑池”。
  平心而论,武林人士上山必须解剑,如果纯在尊崇武当一派的武林地位,和三丰祖师的至高成就,原无厚非之处。
  要是武当派以解剑上山,列为进入该派的规列之一,则有点近乎自大自狂。
  试想,武功一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谁又是天下第一?
  好在,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也就无人多事,视为应该的了。
  近日来上山之人,何止数千。武林人物那个不是兵刃随身!这数千人的兵刃,收集起来,怕不要堆成一座小小的铁山,岂是小小的解剑池所能容纳得了的。
  不但如此,还有随时下山之人,也必须取回兵刀,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