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6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书院山长那边,除了牧到几务鱼,还才五十两银乎,是总督府送来月来明年开未买鱼苗的乙
    那山长棋了横胡子,看着那几徒雪花银低声道:“连吃几尾鱼都周全至此;若非大善,侦是大伪”
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人来人往
    上房正堂,挂起了祖谱,摆上各种贡品。
    曹颇带着长生、天佑等小李氏带着媳妇、孙女,在祖谱前祭拜,完成了简便的祭祖仪式。
    而后众人转移到李氏房中,用团圆饭。
    女眷一桌,男人们一桌。就连年纪最小的天宝,也由天估与恒生照看着。上了桌。
    高太君与李氏毕竟上了年岁,不耐烦大鱼大肉,看着半桌子各色食蔬,胃口都好了不少。
    其中有两道菜,是妞妞与天慧亲手做的。一道虾仁油菜,一道酱油瓜片。虽比不得大厨的手艺。也有几分模样。
    大家用了,少不得又赞他们姑侄两句。
    男人那边,曹颗看着半桌子少年,颇为欣慰。
    用了团圆饭,曹颐带着几个孩子去院子里放烟花,都准备是彩花,看的大家目不转睛。
    放完烟花,高太君东迈,先回去休息,剩下的人在李氏这边守岁。
    曹颐、初瑜带着孩子们。给李氏磕头拜年。
    李氏早已预备好压岁钱,一人一个荷包,里面装着小金镍子。
    孩子们又请曹颐与初瑜上座,磕头拜年。
    拜了一圈,大家伙才散去休息。
    次日一早,便是大年初一。旁人还好说,曹颐却是早起,在官邸接待来前来拜年的地方官员。
    清苑城中,能同总督府往来相交的,除了寅宾馆的十阿哥,就只有朱家,所以孩子们需要走动拜年的地方,只有这两处。
    朱府这边,对于总督府几位少爷,都是相熟的。自然招待殷勤;对于头一次进门的恒生,还格外热络几分。
    寅宾馆中,初瑜年前就送了两匣子银锁子过去,给十阿哥赏人使。宴席、新衣也都齐全,使得十阿哥看起来,少了几分寂寥与寒碜。
    去完这两处拜年,孩子们就松快下来,逛了清苑城里的几处庙会。买回来不少小玩意儿,在的李氏与初瑜跟前献宝。平添了不少孩气……
    江宁城,总兵府。
    只跟着长子一家过年,兆佳氏察觉了冷清。即便顶着总兵府太夫人的名号,可到了年节,也是关门自家的事儿。
    她有些想念京城的日子,尤为挂念远在山西当官的幼子。
    等到幼子来家书,提及小儿媳妇有孕后。兆佳氏满心牵挂就化为喜悦。
    因儿子“雄风不振”使得她这些年来在小儿媳妇面前,都缺了底气。生怕媳妇闹出来,使得儿子丢了颜面。
    对于贤惠的大媳妇,她时不时还挑剔一回;对于性子清冷的小儿媳妇,她却只有客客气气的。
    没想到这回外放,幼子那边竟有了转机。
    她欢喜不已,亲自张罗着。预备了两车东西,使人往山西送。
    原本她还兴致勃勃地挑了两个丫鬟,想要随东西送过去,省得素芯怀孕,儿子身边没人侍候。
    想了想,她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欢聚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
    上书房正月十六就开课,桓生不能在清苑过十五。
    拖到正月初十,他将启程回京。
    随着他上京的,还有左住兄弟,他们也要赶在十五前,去宁家与马俊、永庆这几家拜年。
    旁人还好说,天结与天慧同恒生关系最好,很是舍不得他。
    天结拉着他念叨好几遭,让他同四阿哥、五阿哥相处,留些心眼,要是受委屈,千万别忍着。要是在京里受欺负了,来不及联系这边。寻不找旁人做主,就去寻三姑姑。
    恒生笑着听了,如今大了,他也明白亲戚待自己与兄长不同的缘故。
    换做旁人,许是会心生不平,可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世人多重视血脉,像父亲、母亲这样,能将养子视为亲生的,又有几个?
    亲戚本就是血脉牵系,他们待自己疏离。也没什么可挑剔的。
    爱屋及乌,真心视他为晚辈的,他也拇心里感激。
    恒生向来最疼天慧,天慧也亲近这个哥哥。
    见他连元宵节都不能同家人一起过,天慧觉得二哥很可怜,去厨房亲手包了几十个元宵冻好,装起来让恒生带到京中去。
    等恒生与左住兄弟一走,府里一下子冷清下来。
    初瑜都有些蔫蔫的,只说落下这个,落下这个,生怕给恒生带的东西不周全。
    曹颇见状,就将喀尔喀要来人接恒生的事情隐下,左右还有几个月的功夫,到时候再说。
    不止是初瑜舍不得,曹颇也有些舍不得。却不仅仅是对恒生。还有左住兄弟与妞妞。
    若无意外,今年曹颗的总督也要卸任回京。
    孩子们的婚期就定在今年年底,到时候娶妻的娶妻,嫁人的嫁人,都要离开曹府,自立门户。
    用不了几年
    曹颇觉得自己的心境苍老,生出几分寂寞。
    可眼下,实没功夫感慨这些小因为衙门一开印,又开始忙起来。
    曹颇要给自己的总督任期画个满意的句号,要留下些余地,让皇上斥不足;还要杜绝那些弊端。省得自己卸任后,也清算到自己头上。
    元宵节刚过没几日,户部就有公文下来。地方粮仓仓储粮食种类,可以根据地方作物不同,进行调整。
    曹颇见状。对十三阿哥办事的效率很是称赞。更欣喜的。则是主管民生的布政使唐执玉。
    他早就想整顿地方粮仓。一直寻不到契机。如今正好有这个公文下来,他正好可以使人摸清地方官仓底细。
    直隶大力发展农业,增加了赋税,藩库中有银子,官仓中有余粮。
    即便直隶再受早灾困扰,不用朝廷赈济。直隶也能自己解决。前提是,藩库中的银子没用被挪用,官仓中的粮食没有被腾空。
    对于唐执玉的作为,曹颐只有支持的。
    曹腼同唐执玉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每次唐执玉过来总督府,曹颇就拉着他站在直隶地图前,将发展直隶的细则补充了又补充。
    教育、交通、招商、农业”曹颗将后世见闻的一些发展地方经济的法子,都一一讲述。
    唐执冉开始听得津津有味,对于不解好奇之处,也像个学生似的。虚心请教。
    听到后来。他却觉得不对劲。
    “大人,您这是”他带了几分犹疑问道:“要教导卑职,并不急于一时。卑职有什么不懂的,以后来请问大人便是。”
    两人同僚多年,曹颗也不瞒他,直言道:“我总要回京的,直隶这边的经营,还是要靠益功费心。这些都是利国利民之大事,要是半途而废,岂不是使人叹惋?”
    唐执玉听了,转念一想小明白曹颐这般说的缘故。
    直隶总督,鲜少有做长的。
    唐执玉向来勤勉爱民。听了曹颐这些话,少不得生出一段心事。
    要是换了总督,直隶还能保持这种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么?
    他越发拿定主意。不敢有丝毫懈怠,下定决心要在曹颗调离前,做出一番好成绩。
    同十三阿哥相比,讷尔苏的效率也不低。
    正月底,恒生的家书上,便提及平亲王请封世子之事。王府嫡长子福彭,已经正式册封为的亲王世子。还提起平亲王将带福晋前往盛京祭祖。
    曹颐见状。心中松了口气。
    远离朝局也好,有福彰在京中,就算讷尔苏隐退,也不会有人敢欺负。
    没几日,讷尔苏与曹佳氏的家书也到了。两人的信中,除了问候李氏与曹颐夫妇外,剩下的都是好话,就像他们夫妻只是单纯出关祭祖一般。
    曹颇没时间去分辨姐姐、姐夫说的是真话、假话,因为总督府来了两位贵客。
    五阿哥弘昼,还有平亲王世子福彰。
    两人奉了秘旨,过来接十阿哥回京。
    这真是意外之极,虽说曹颗也盼着府中这尊“大佛”早点离去。可之前半点皇上要放人的消息都没有。这突如其来的好事,使得曹颊摸不着头脑,觉得心里不踏实。
    可一个皇子,一个世子,手中拿着又是明晃晃地圣旨,还能有假?
    曹颐寻了机会,私下问了福彭:“之前并没有听到相关的动静,皇上怎么会想起突然吩咐接人?”
    攒彭道:“舅舅。我也不知,三日前,皇上使人传我觐见,五叔也在那里,而后皇上便将差事交代下来。出了宫,便往清苑来,连王府那边都没回。”
    事情不会这么简单,曹颐皱眉问道:“你出京前,宫里可有什么动静或是传言?”
    “宫里,”福彭想了想。道:“福惠阿哥又病了”皇上给年老太爷赐了人参”还有就是有传言,说十四贝子回京了”
    这是处置完外臣。要整肃宗室?
    曹颇又寻机会问了弘昼两句,弘昼也是不知。
    他们两个小就在清苑待了一晚,次日一早。便“护送”十阿哥回京。
    倒是初瑜,想得简单些,认为皇上能使一个皇子、一个世子带了旨意过来接,也是给十阿哥体面。
    曹颐晓得,这旨意与密旨差了一字小含义却不相同。
    过了没几日,曹颗便知道皇上使人接十阿哥回京的用意。
    九阿哥来了,从西宁押回。要安置在清苑这边。
    即便是已经落败的敌人,皇上也不希望两位阿哥碰到一块儿,可见忌惮之深”
    分类第八,泪啊,拜求月票。
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劝善
    十阿哥到清苑时,名义上是“路过”,曹颛这个总督亲自咽面,安置十阿哥在总督府内招待贵客的寅宾馆“暂住”0九阿哥就没有这个好待遇,他是以“僭妄非礼”草了黄带子,除宗籍,从西宁押回来,已经是阶下囚的身份。
    曹颛能做的,就是按照旨意,在总督府寻了个偏僻地院子,安置九阿哥与随行护军。
    因为一个“囚”字,九阿哥即便没有枷锁加身,活动范围也限定在两间打通的屋子里。吃喝拉撒,都从留着的一个窗口递送。
    十阿哥离开,九阿哥到来,最懵懂的就是初瑜。
    “老爷,皇上此举到鹿,何意?既已经草了九叔黄带子,为何还让他滞留在清苑?”初瑜道。
    曹颛摇头道:“圣心难测,许是皇上另有安排,只需静观其变就好。
    虽说是“幽禁”,可曹颛也没有使人在饮食上为难九阿哥,只是不如十阿哥在时那般照顾是真,九阿哥到清苑没几日,曹颛收到十六阿哥的信,才晓得九阿哥被除宗籍的缘故。
    他在西宁虽被监视,可还有些行动自由。他过去后,曾于西宁城里几位传教士有所往来。
    开始还没有什么,后来他往京城的家信,被人发现是用洋文、满文混合起来密信,引起宫里的关注。
    去年朝廷与俄罗斯在北疆谈判时,…)抓到一个从西宁回来的探子,身上带的就是同九阿哥那边如出一辙的密信。
    虽说无法确认密信上的内容是什么,可这个“里通外国”的嫌疑却落到九阿哥身上。
    这罪名落实了,就是“叛国”、“谋逆”大罪,还不知要会牵扯进多少人。
    一个“僭妄非礼”,将罪名定在九阿哥一个人身上,也算是快刀斩乱麻。
    当然,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欲加之罪“就只有老天爷晓得。
    进了二月,天气渐渐暖和起来。
    总督府众人各司其职,曹颛这个总督,每日里用半天功夫在官邸见客,批公文,竟还能腾出半日的闲功夫。
    曹颛便时而换了常服,同蒋坚与宋厚两个出总督府去转转,关注米粮价格什么的。
    苞谷已经成为粮店所售的粗粮之一,小麦的价格也比去年降了些。
    柳树发芽,春风送暖,阳光明媚,使得人的心情也好几分。
    街上往来的士绅百姓,面上也多带了愉悦。
    按照书上常见的戏码,街上最常见的就是“卖身葬父”或是“调戏美人”的戏码。在清苑,这两个都不会出现。
    后者是因为朱之琏这个油盐不进的知府在,“卖身”戏码不出现,则是同曹颛这位总督大人有关系。
    曹颛前年到清苑后,就使人留心了普济堂与育婴堂。朱之琏这个知府做得还算不错,这两处都好完善,不像其他地方那样形同虚设。
    只是因每年拨的银子有限,这两处地方都不大。以清苑省府的身份来说,有些不匹配。因这个缘故,能收容的人也有限。
    曹颛晓得后,便从总督府拨了一笔银子扩建这两处。扩建后,就需要人手办差。
    曹颛与朱之琏商议后,这两处除了管事,由地方耆老担任,下边当差的,都是地方上贫苦百姓。
    清苑城里,这两年也就不复出现“卖身葬父”的戏码。
    城里百姓都晓得,若是因家贫无法营葬双亲,可以前往普济堂求助。只要有人担保,就能提前支取些银钱料理丧事,过后做工顶账即可。
    因这个缘故,普济堂向来不缺人手。
    扩建这两处后,普济堂就不只收异乡孤寡,本地孤苦无依的老者,也可以入普济堂;育婴堂门口,隔三差五就能发现弃婴。
    从去年年初开始,清苑城里就有传言出来,南城老翁,寿尽卧床,医石无效,大夫吩咐儿女预备后事。
    老翁出嫁的女儿为了给老父祈福,往普济堂舍了五十件冬衣「三车炭。结果好心有好报,老翁的病没几日便好了。
    又说西街有个丝绸商人,货仓里失火,将货物都烧了。
    外头纷纷催债,那商人急得要上吊,这是贵客出现,就是曾住过普济堂的一个老头。
    只因这商人心善,每年都往普济堂捐银捐米……
    传言五花八门,屯容却只有一个,“善有善报”0求寿也好,求财也好,只有做了善事,皆有可能。
    于是,普济堂中,米面粮油,就有了来处。不仅供养普济堂,连育婴堂那边的花费也出来了。
    不用说,这些传言,真真假假,就是总督府这边放出的迷雾。
    不是总督府拿不出这个银钱,而是不能成定例。曹颛在还好说,曹颛走了的话,又是什么情景却不好说。
    是虔诚,逢年过节都要往普济堂、育婴堂两处舍银子。
    寻常百姓,则以“善有善报”,鼓动人心,双管齐下,使得普济堂可以由地方上自给自足。
    没想到,这“善心”像是能感染一般。除了普济堂,终于也有人想起育婴堂。于是,求寿、求财,变成了“求子”,使得不少闺中贵妇,使人往育婴堂送银子。
    清苑城里,风气一变。
    大家见面,不再显摆谁又得了什么古董字画,收了什么如花美人,而是谁做的善事多。
    能有这样的成果,曹颛这个总督,也颇为自得。
    只是他是总督,不能将眼光放在一城之地,除了发展工商业,繁荣地方经济,为国库增加赋税,他还想为普通百姓做点什么。
    于是,雍正四年,曹颛给自己制定的工作计划,就是修路。
    修路,现下派到各州县。
    从京城到清苑的路,从清苑到沦州的路,从清苑到洛阳的路。
    道路柽通后,由交通相干系的产业,还能发挥发挥,货运、客运、通邮……曹颛一边掐手指头,算着自己回京的日期;一边干劲十足,想要在直隶留下点政绩。
    不管这些外人眼中的“奇思妙想”成不能实现,只要露出来,就算给旁人做个示范。
    对于曹颛的作为,蒋坚与宋厚都表示支持,前者是因为心善,觉得曹颛爱惜百姓,大好;后者则觉得机会到了。
    曹颛而立之年,就已经为天下首督,回到京中,再做堂官,已经是贬职。
    皇上不可能让曹颛在直隶久留,与其让皇上闹心,不知该将曹颛放在什么地方,还不若让他挑出些错来,训斥一番再调回京里。
    不只曹颛开始为回京做准备,连初瑜也有些坐不住。
    孩子们大了,也将到说亲的时候,清苑这边,哪里有合适的人家
    ▲京城,年宅。
    一阵婴儿的啼哭声,打破沉寂、空旷的院子。
    “是男是女?”年希尧等在外头,见接生嬷嬷出来,便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
    “恭喜大老爷,贺喜大老爷,是位小少爷。”接生嬷嬷抱了婴儿出来,带了几分欢喜道。
    年希充身后,站与双眼洼陷的年熙。
    听说是男孩儿时,两人对视一眼,竟不知该欢喜,还是惆怅。
    这是年家曾孙第一人,若没有这番变故,这孩子的到来,只会让全家觉得欢喜;现下,却是欢喜不起来。
    即便是添丁又如何,年羹尧自尽,年富由斩变成绞,父子两个早没了性命。即便有无父的孩子留下,等到十五岁,也要发配边疆。
    “老太爷还等着,先去给老太爷报喜吧。”年希尧说道。
    年熙迟疑了一下,道:“大伯,二弟这孩子……要不然养在侄儿名下?”
    年希充听了,摇头道:“不可不可,那样的话,可是欺君之罪。你也不必太多忧心,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即便旨意要你父亲直系子孙十五岁发遣,谁知道十五年后又如何?”
    年熙闻言。垂下眼帘。低声道:“是侄儿想左了……”
    伯侄两个正说着话,就有小厮传话,上回来给老太爷诊病的乐大夫未了。
    年老太爷是这个府里的顶梁柱,有他老人家在,即便遭遇这么大的变动,也会穑住。
    年家出夸后,年老太爷与年希尧两个,都被罢了官爵,年宅也就没有请太医来问诊的资格。
    幸好,年老太爷与年希尧虽丢了官,可家中积蓄颇丰。年熙一片孝心,便花费重金,请了城里口碑最好的乐大夫过来给老太爷请脉。
    乐大夫出手果然不凡,下了方子,又为老太爷制了几盒人参丸。调理了一个月,原本要不行的年老太爷又养了过来。
    就是年熙也得了乐大夫两个好的养生方子,调理得孱弱的身体渐渐结实起来……
    老太爷屋里,乐大夫已经诊完脉,提笔写了新方子。因方子里需要用人参,乐大夫又将带来的一匣人参留下。
    少一时,年希尧导年熙两个到了,听乐大夫说吃完这个方子,就能住了药,都觉得欢喜。
    年老太爷只笑眯眯听着,看来心情也大好。
    只是享乐大夫离去,年老太爷打开匣子,看着里头小孩胳膊粗的人参,半天不撒手。
    年希尧近前见了,笑着说道:“怨不得同仁堂名气大,他们家的人参倒是真不错,换做其他铺子,哪里能拿得出这样的人参来……”(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成全
    “在盛京暂住?”李氏带了几分疑惑,问道:“宗室王爷,可以出京这么久?”
    曹佳氏来了家书,提及与讷尔苏祭祀祖先后,在盛京老王府住下,过些时候再回京。还使人带了不少关外特产过来,多是山珍野味。
    李氏却是觉得有些不对头,要是在先帝时,宗室暂留关外,而后前往热河迎圣驾,随扈避暑塞外还说得过去;如今这位皇帝,不仅勤政得厉害,生活还非常清苦。
    让他每年带着十来万人马,耗费数百万银钱,去关外避暑,他可是舍不得。
    “姐夫是世袭罔替,与寻常宗室王公不同,在盛京有赐府。老王爷的两个侧福晋,就在盛京王府养老。如今大阿哥册了世子,王府有人当家了,姐姐、姐夫自是乐意在外头自在些日子。”曹颙道。
    初瑜也跟着说道:“宗室平素都被圈在京里,有机会在外头透口气,当然舍不得回来。”
    李氏听了,点点头,笑道:“是这个道理,在京里憋闷,是不如外头清净舒心。”
    曹颙与初瑜又陪坐了一会儿,才回了梧桐苑。
    夫妻两个的脸上都没了轻松与笑意,曹佳氏的家书中,还提及一事。
    说是讷尔苏的意思,要给福秀说亲。曹佳氏一心盼着让天慧做媳妇,最后一次跟弟弟、弟媳提及此事。
    若是他们夫妻还不答应,就要另择一名门闺秀。
    夫妻两个,倒不是为福秀将定亲不满。
    即便他们夫妻两个拒绝“亲上加亲”,是为了女儿着想,可辜负向来疼爱天慧的曹佳氏,怎能不让人心生愧疚?
    关于近亲成亲的害处,曹颙早已讲过,初瑜也不会傻乎乎地问丈夫,能不能改变主意。
    其实,曹颙并不是为福秀将定亲难受,而是因曹佳氏在家书上质问弟弟,到底想给天慧寻个什么样的人家。
    与其许给勋爵之家,高门大户,做个战战兢兢的新妇,哪里有嫁入王府,姑母做婆婆来的自在。
    到底给女儿挑个什么样的人家?
    曹颙想到这个问题,就觉得难受。这个时代的男子,操守实在令人忧心。
    “姐姐、姐夫这次怕是要久住,使人多预备些东西,早些送过去。”曹颙道。
    初瑜点点头,道:“也好,二姑奶奶与王爷是以出关祭祀的名义出的京,带着的东西未必周全。借着这个由子,使人多送些东西正好……”
    夫妻两个正说着话,就听到院子里传来低语声。
    随后,就有丫鬟在门口禀道:“老爷,太太,姑娘来了……”
    初瑜忙扬声叫进,便就一身粉蓝旗装的天慧大大方方地进来。
    见宝贝女儿清秀的小脸,曹颙与初瑜的心情也跟着好上几分。
    “父亲,母亲!”天慧福了福,道。
    初瑜冲她招招手,唤她到身边,道:“这么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