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7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三姑娘入shi阿哥所,对孙家其他人或许有益,可绝对不包含别”
    家的长孙孙礼。
    别礼在翰林院,那里最是清贵的衙门。
    在那些进士身世的翰林眼中,同进士与如夫人都是不入流。
    孙三姑娘即便封了侧福晋,也是与同进士、如夫人一般,只是皇家宗室的妾,身份高些罢了、
    曹颖目光回转之间”视线正好与董氏目光对上,不由讪讪而笑……
    转眼,几日仓促而过,就到了十一月十八,曹府众人出行之日。
    曹请李氏照看几个的,他带着初瑜夫妻两个亲往贝勒府迎接密太妃。
    密太妃这边早已准备齐当,等曹颙夫fu来了,密太妃便登车,一行人从贝勒府出来。
    令初瑜意外的是,香玉其实不在密太妃身边。
    比及众人与李氏汇合一处,密太妃就使人请李氏上了自己车驾。
    “十三福晋做媒,要将香玉给他们王府的二额驸”我使人叫了她祖父过来问了,老爷子觉得这门亲事不错,欢喜地不可,接了香玉回去待嫁。”密太妃这般道。
    李氏闻言,愣了一下,道:“莫非十三福晋那日登门,就是为了香玉?”
    密太妃笑着颔首,道:“就是为了这个。二额驸是十三福晋的亲外甥,又身份所限,要是十三福晋不张罗辅佐纳人,二额驸怕是自己也欠好行事。”到这里,想起一事”道:“对了”二额驸家与们二房也有亲?”
    李氏道:“东府他二婶也是兆佳家出来的,与十三福晋、伊尔根觉罗夫人是同祖堂姊妹。论起来,这亲戚也不远。不过起学士府的伊都立伊大人,同天估他老子曾同衙为官,两人交情也算好的。现下我们老五在山西做官,天估他父亲就托了伊大人照看。”密太妃仔细听了”道:“如此就好,与们二房有亲,又同们这边有旧,往后往来走动,能照应的时候也能照应香玉一二。”
    曹颐即是和硕额驸,李氏自是晓得先关规矩。
    香玉过去,只能是妾室。幸好的是,妾上无妻。
    十三福晋提亲,密太妃不否决,李煦又点了头的,再旁的,也没有意思。
    想到朱侯府那边,想到谦和懂事的朱霆,李氏心中颇为惋惜。
    一路无事,约莫到了中午的时候,一行人到了温泉庄子。
    密太妃先是拉过天慧,仔细看了半响,而后又拉过永生与天宝。
    虽早就见过,可密太妃还是使人给几个孩子预备了礼物。
    给天慧的一匣子掐丝镶宝搪瓷并饰,里面钗、环、佩、耳钳等一应俱全;永生的是一套文房四宝,天宝的则是一套桃木十二生肖。
    都是内造之物,外头鲜少能见,几个的都很喜欢。
    就连初瑜,也得了两匣子掐丝搪瓷首饰。
    “这些虽不比不得给慧姐儿挑出来的那些精细,究竟是样子新巧,留着打赏吧。”密太妃笑眯眯地初瑜道。
    初瑜笑着接了,告罪一声,下午放置饮食不提。
    坐了一上午的车,众人也乏了,各自更衣憩。
    比及用了午饭,大家伙也就恢复了精气神。
    庄子周遭的山上多植的是桃树,现下没有什么景色可赏,可庄子里的暖房里,可是生机盎然。
    茶花、盆栽腊梅已经含苞待放,水仙、迎春、马蹄尊也开始打骨朵。
    蔬菜瓜果这边,不比鲜花那么难shi候,枝头上已经有很多可以采摘瓜果菜蔬。
    初瑜使人找了几个柳编的提篮出来,众人一边逛暖房,一边亲手摘果蔬。
    除密太妃与天宝外,其他人早就来过,其实不觉得稀奇。
    唯有密太妃,看到这些碧绿菜蔬,对李氏念叨起时候见过的菜园。
    天宝时候虽也跟着家里人来过庄子,可那时候还不记事,现下觉得新鲜的不可,一会儿拉着永生指指这个,一会凑到天慧身边问问那个,奶声奶气,添了很多热闹。
    他提着的提篮里,已经放了两个香瓜、三条黄瓜,满满登登,提着已经很吃力。
    永生见状,忙用空篮子将天宝手中的篮子换下。
    天慧亦停下来,拿着帕子,给天宝擦了擦手上灰尘,很有长姐风范。
    密太妃远远地见了,对李氏赞道:“慧姐儿出落得肃静严厉俏丽不,这行止也随了她母亲大方懂事。我记得她像是比玉丫头还大些”转年就及笄,要比及选秀后再等着指婚,还是“……”
    天慧是伯爵府明日长女,生母又是淳王府大格格,论起身份来算是贵重的。若是加入选秀,多半会留牌子,指给宗室王爷贝勒为正妻。
    “慧姐儿时候因疾报备过免选,去年到了年岁,报到上面,皇上也允了自家择嫁
    密太妃闻言,不由再次定睛打量天慧。
    直看了好一会儿,她方对李氏道:“却是真看不出什么,免选有免选的好处,可真要担了病疾之名,这亲是不是也故障?”
    “他们夫妻两个,只有这一个女儿,天慧时候又是遭过罪的。
    宫里指的亲事体面固然体面,可要是门第太高,姑娘往后受了委屈,娘家也无法出头撑腰。她父亲母亲早就过,着挑女婿,不拘富贵门第,要给天慧寻个妥当人,定一门可心的亲事,还想要多留两年。我们府上的平丫头比慧姐儿大三岁,上半年出阁,天慧她父亲还念叨着早。不过是他们夫妻两个心疼姑娘,怕嫁得早了吃苦
    密太妃走过来人,自是晓得这所谓心疼是何缘故。
    她是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圣驾南巡停驻苏州时见驾的,那时只有十四岁,正是豆蔻之年。
    可未长成的身量承欢,对女子来,不只床秭之间遭罪,怀孕后更是受不住。
    她第一胎没等生下来就流了,损了身子,幸好圣祖爷怜爱,命太医好生调度,将养了四年才再次怀孕。
    虽人上了年纪,寂寞无事,乐意拉煤保纤,可想到天慧是曹颙夫fu视若心肝的掌上明珠,密太妃就没有就天慧的亲事多。
    若是真做媒,但凡往后天慧有不如意之处,不消曹颙夫fu指责,密太妃自己也过意不去。
    正如曹颙对十六阿哥的那般,他在温泉庄子住了两晚,十一月二十赶早返回城里。
    刚回京,曹颙便得了消息,吏部尚书田从典乞休折子终于被准,皇上下诏嘉奖田从典,加太子太师致仕,赐宴与老尚书居第,令部院堂官并集,发帑治装,并且还提及行日,将由百官祖线,驰驿归里,驿道二十里内有司送迎。
    这赐宴,就是十一月二十这天,曹颙正好赶上,随着其他人一道,在尚书府赴宴,又预备了一份程仪。
    致仕老臣,得此殊荣,还真是雍正朝第一人。
    即便在康熙朝,获得这般体面地老臣,也寥寥无几。
    一时间,众人对老尚书羡慕有之,嫉妒有之。像六部堂官们,则是关注吏部尚书的人选。非论是哪个部的尚书调动,后边都有一连串的后续。
    只有像十三阿哥与曹颙这样的,觉得皇上旨意下的太快了些,使得老尚书处处境哼哼些尴尬。
    连送别宴都赐下,老大人离京还乡的日子在即。
    可老尚书今年七十七,奔八十的人,他老家又在山西阳城,离京城一千五百多里,千里还乡委实不容易。
    若是比及明年三、四月份,春暖花开,一路慢行的话,许是还不打紧。
    可这寒冬腊月出行,老尚书未必受得住。
    没等吏部尚书的人选下来,曹颙十一月二十三这天又去了温泉庄子。同行的,还有天估与恒生两个。
    这一日,是初瑜的生日。
    虽只是散生日,可即便不清客,自家人也要聚一聚………
    泪奔,可见走过年了,白日被老妈拉着干了做着做那,一直不得空…“@
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清誉
    这天温泉庄子的晚饭,因除了密太妃,只有曹颊一家人在,所以男女也没有分席,大家围着圆桌团座。
    因初瑜是寿星,大家入席后,少不得先贺寿。
    李氏与密太妃是长辈,说的多是富贵平安的老话:孩子们huā样就多了,从天估开始,连着恒生、天慧、天宝四个,都大礼跪了,满心爱敬地为母亲祝寿。
    长生也捧着温好的酒,亲自递到长嫂跟前,亦是满嘴吉祥话。
    看着李氏与初瑜婆媳相合”孩子们孝顺懂事,密太妃羡慕不已。
    贝勒府那边,规矩是不错”却少了热乎气。
    庄王府那边情形如何,密太妃并不知晓的”可那边有已经成亲的庶长子”嫡子嫡女又年幼,十六福晋即便再心宽,也要小心掂量。
    曹颐没妾,家中没有庶出”自然也能夫妻同心。
    初瑜也弄着几叮孩子,脸上掩不住的慈爱。
    明年这个时候,天估与恒生都娶了媳fù”天慧的亲事也差不多订下。她是既盼着儿女成家立业,又是满心舍不得。
    她清晰地记得自己及笄那边的生辰,那是她在娘家过的最后一今生辰,如今一转眼,过了将近二十年。
    初瑜只觉得眼圈发热,忙低下头用帕子按了按眼睛。
    曹颐坐在妻子身边,见她爱吃的一道什锦丸子摆的有些远,就夹了一颗放在妻子前面的小碟上。
    初瑜抬起头来”双眼弯弯”看着丈夫眼睛里能温柔的出水来。
    等到饭后,夫妻两个说话。
    初瑜不放心的,唯有府中家务。
    曹颐却只关心妻子身体,仔细打量妻子一番后,道:“看着气sè倒是比早先好些,看来这温泉庄子还来对。趁着这机会”在这边好好歇歇。”
    自打生下天宝,初瑜就有些气血不调的小症状,每到秋冬就重些。
    请太医看了,并无大碍,在吃药调理。除了月事时腹痛,脸sè也有些暗淡。
    初瑜迟疑着低声道:“老太太与孩子们还罢”我哪里好出来那么久?原想着明儿就随老爷回去。”
    “年前家里又没大事,哪里就那么多可操心的。腊八之前”总还能抽出些日子。腊八后……,太妃也得回城”你shì奉老太太一道回去就是。”曹腰道。
    初瑜犹豫,还想要再说。
    曹颐已经一锤定音:“就这么说定,我也没泡够温泉。往后休沐时”我便再来,路上虽奔bō些,可泡一泡池子也解了乏。”
    初瑜晓得丈夫如此安排,都是为了自己”不愿逆了其好意,便点点头应下。
    曹颐见妻子听劝,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不是他杞人忧天,这今年代的人平均寿命本就不长,初瑜生母淳王侧福晋四十出头就病故,弘曙兄弟几个的身体也不算太康健,谁晓得是否有什么遗传基因。
    他还盼着与妻子相扶到老”可不想早早就成了匆夫
    外头”兔苑里。
    天估与恒生出去遛弯”天宝本也眼巴巴地想要跟着,可寒冬时节,两人哪里敢带天宝在外头待着,便央了长生带着天宝到兔苑看兔子。
    所谓兔苑”不过是庄子西北角一处矮舍,里面养了几笼兔子。
    陪着过来的小厮叫何山,是庄子管事的儿子,年纪十三、四岁,看着很是机灵。
    他的曾祖父就是何茂财,早年就替曹家打理温泉庄子的老管事,已经故去。
    康熙四十八年,曹?整合昌平庄子时”感念何茂财忠义,曾划出七顷地增与何家。
    同高门大户比起来,七顷地或许不值一提,可搁在寻常百姓家”就是不菲的家产。佃出去,每年的租银也能有二、三百两。
    何茂财却不肯忘本,依旧叫子孙在曹家当差。
    可他儿子身子不好,去得早,直到他别子长大,曹?觉得是个稳重妥当的”才又将这边的庄子交给其打理。
    何山虽住在昌平,没有进曹府当差,可他常随着他老子进城往曹府送菜送huā,也给长生与天宝请过安,所以几人还算相熟。
    见天宝瞧着兔子稀罕,何山就四下眺望”寻了一只才出生没几日的幼兔,开了兔笼取了,放在天宝手中。
    天宝接着,捧在在怀里,用手拨拉兔子耳朵。
    “七叔,为什么祖母不带六弟过来?六弟最喜欢兔子,上回他养的一对兔子死了,他还伤心了好几天。若是看到小兔子”指定欢喜。”天宝看着兔子,想起天豫,问道。
    长生挑挑眉,想着怎么回答小侄子的疑问。
    不只天宝惦记天豫,长生原本也想着能带天阳过来。
    可是听说春华不来,李氏与初瑜婆媳都默契地没有提起带东府孩子过来之事。
    东府曹项这房,共有子女三人,绿菊所出庶长子天阳,堂兄弟排行第四;春华所出的两个,嫡子天豫为长,排行第六,嫡女为幼,叔伯排行第四。
    不带天豫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孩子年岁小,也怕春华惦记,李氏婆媳不愿多事。
    至于没提苹天估,也有思量。
    长生还就这个问题,问过李氏。
    李氏回答得苦口婆心,她是这样说的:“长生,你要记得,天阳与天豫虽不同母,却是一父所出的亲兄弟。在你们小一辈中,也本当他们兄弟两个最亲近。因年龄缘故,你同天阳、你侄儿同天豫往来的亲近些,却也是疏不间亲。天豫还小”你四嫂是不放心离了眼跟前的;天豫既不能带,那自然也不好厚此薄彼地带着天阳。往后你们相伴着长大,也要记得这点。你们叔侄作伴是作伴,可你心里最亲近的当是你哥哥一家,天阳最亲近的应该是他弟弟妹妹。若是远近亲疏乱了,即便是自家血脉,也容易出是非。”
    听李氏讲了这许多,长生若有所得。
    无非是嫡庶两字闹的,若是天阳也是嫡出”年岁也大了,伯祖母带出来几日,又哪里有那么些顾忌。
    而且,李氏提醒他远近亲疏,并非是担心长生同长兄一房疏远”
    而是提醒他不要让天阳依赖西府。
    那样的话”春华作为嫡母处境尴尬,也影响四房一家和睦。
    虽说长生心里抱怨母亲与嫂子想的太多”可是也没有多事非要带着天阳。
    在他看来,四哥本身就是庶出,听说小时也吃过苦头;要是四嫂真慢待庶长子,那别说旁人”四哥就不能答应。
    不定怜惜天阳身份,四哥还要偏疼些。
    他却不知道”翰林院是最讲魁矩礼教的地方。此时的曹项,正坐在家中,手中拿着的天阳的功课。
    纳母婢为妾,婚前生子,这两条在世人眼中并不少见。
    可对于讲究礼仪〖道〗德的士人来说,这两条都是德行有亏。
    曹家在京行事素来低调,曹项又放过两次外任,在京里的交际往来不多”所以相关家中sī事并不为外人所知。
    他现在是从四品翰林shì读学士,想要再升”就要升三品京堂”或者外放一任地方官,等到再调回翰林院,就得是升学院学士。
    不管是三品京堂,还是外放地方”仕途大好的情形下,都会越来越受瞩目。等到那时”不用政敌寻衅”就有御史在瞪大眼睛盯着,终究是瞒不住。
    曹项脑子里想到这些,看着天阳心情就有些复杂。
    若说他不后悔当年的年少轻狂,那是自欺欺人;可要是因此迁怒绿菊母子”他又不是那样丧良心的人。
    他扫了眼门。”妻子现在就带着天豫在东屋,空出西屋来给他指点天阳Jb课飞看着现下的天阳,将全部心思都放在功课上,曹项就想起少时的自己。
    当年他父亲早逝,嫡母不慈,受了不少脸sè,使得他满心愤怨”一心要考科举,好早日挣脱这个家。
    他想着自己本是曹家最不受宠的庶子,早早自立,离了这个家,也省的嫡母碍眼,大家才是真省心。
    他执意绿菊为妾,也是因感念绿菊对他的温柔照顾。
    对于一个心存愤怨的少年来说,那种温柔使得他心存感jī。
    等到他第一次外放,长了见识,才知晓自己先前所谓脱离家族的打算是何其幼稚。
    等到第二次外放,见过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听多了内宅yīnsī”他才晓得曹家给予他的庇护比他想象的要多;嫡母兆佳氏虽xìng子刻薄、说话尖酸”可心肠并不是十分坏。
    他无病无灾地长大,饮食起居并不比几个兄弟差多少,所受的无非是嫡母的脸sè与难听话,还有家中下人若有若无的慢待。
    同那些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坏了名声、断送了xìng命的手段相比”兆佳氏这点脸sè还真不算什么。
    当初他太敏感,不明白同样是父亲的儿子,为何还嫡庶有别,才会觉得看嫡母的脸sè那般难以忍受。
    可他是晓得妻子的,妻子xìng情敦厚,从不与人红脸,待绿菊母子也极宽和。
    这般想着,曹项看着天阳的目光就带了审视。
    天阳小小年纪,就失了跳脱,全部心思都放在功课上,到底是为子什么?
    莫非”也像他当年一样,因庶出身份敏感自卑”存了怨恨?
    天阳仰头看着父亲,正期待在父亲口中得到肯定与称赞。
    迎来的却是板着的脸,还有难解的目光”天阳不由咽了一口气”心里惴惴不安。
    曹项见儿子唬得脸都白了”难以掩饰地慌张,有些不忍,缓和了深sè,道:“比前些日子长进,还需再努力。”
    天阳听到肯定的话,眼睛放光,使劲地点了点头。
    曹项又问了两句功课,打发天阳下去。
    他坐在小书房里,听着天阳去东屋辞别嫡母,又隐隐听到妻子温柔的声音
第一千三百零五章厌老
    第一千三百零五章厌老
    次日,曹颙父子三人离开温泉庄子回城。
    曹颙没有回府,直接去了户部衙门。
    刚到座位坐下,蒋坚就进来说了一个消息。六部有几个有资历的老尚书都惦记户部尚书之位,可却有风声出来,说皇上有意点张廷玉为户部尚书。
    没有吏部,户部也好,张廷玉若是换地方,户部就有了缺,总比工部刑部这样的衙门要好些。
    已经有人在户部打听消息,就是曹颙这个堂官也被人打听了几次。
    曹颙闻言,不由失笑。
    田从典告老的折子都批了,送别宴也赐下,这吏部尚书的人选是该敲定。那几位老尚书心倒是不小,却不晓得皇上想提拔臣子,还嫌他们这几个老头子碍眼。
    以雍正性情多疑、任人唯亲的性子,这吏部尚书多半是由张廷玉兼任。
    此时的张廷玉,并不在户部官署坐衙,而是正在养心殿东暖阁御前。
    除了他之外,御前还有两人,椅子上坐着的怡亲王与地上跪着的致仕老臣田从典。
    田从典已经定下归期,今日递牌子请见,是来陛辞的。
    老大人恨不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无非是感念先皇恩德云云。
    按照预料发展,这个时候,多半皇上软言安慰几句,随后又赞两句,赐些东西。
    可雍正迟迟不开口。
    张廷玉老实站在一旁,只觉得屋子里气氛越来越压抑,撩起眼皮,飞快地往上面扫了一眼。
    只见皇上的脸上无怒无喜,张廷玉时常御前伴驾,自是瞧出他着恼。
    张廷玉心里叹了口气,这个田老大人,在官场混了一辈子,现在却糊涂起来。
    天威难测,即便他是致仕老臣,也是臣。
    今日,他错了两处,一是递牌子的时间,二是在御前感念先皇恩德。
    虽说没有明确规定,可按照常例,除非外地刚进京的官员递牌子时间不定,京官递牌子,多是在皇上早膳前后,也就是寅初到卯初(凌晨…到五点)这个时间。
    皇上若是想要见哪个,就会在朝议开始前召见哪个。
    田从典今日递牌子,却是卯正(早上六点),时间上就迟了。
    感念先皇这样的话,平素说还没什么,毕竟他是先帝一手提拔起来的臣子,君臣情深也说得过去。
    可陛辞之时,说这样的话,倒好像有弦外之音,指责今上不够“恩德”。
    田从典唠叨了一会儿,听不到皇上动静,讪讪地住口。
    他躬身伏在地下,顶戴后露出花白稀少的发辫,颤颤悠悠,想想他的岁数,雍正心中的恼意消减几分,终于开口叫起。
    除了照例赐下的官服与朝珠外,雍正还赐下御笔榜联。
    对于这个清廉耿介的老臣,雍正只是不喜他占着吏部尚书之位,却精力不济,无法为自己分忧,并非真厌了这个人。
    即便今日田从典连连失礼,可想着他七十又七的年纪,雍正再恼,也按耐没有发作。
    看到御赐榜联,田从典使劲眨眨眼,几乎疑在梦中。
    待内侍真的将榜联递到他面前,看着上面那朱色大字,他虽一时瞅不真切上面到底书的是什么,可还是激动万分地接下。
    这是御笔,这就是他为宦一生最好的收获,足以留作传家宝。
    原本心中存了着的那点怨气,也就剩下了感激涕零。
    田从典又跪下,谢了恩典。
    老人家无声哽咽,老泪纵横,身子抖得像筛筛子,几乎要瘫倒在地。
    雍正见了,也不落忍,开口说了跪安。
    田从典想要站起来,很是费劲,雍正又吩咐陈福搀他退了出去。
    等到田从典出去,雍正才叹了口气,道:“是个良臣,只是年岁太大。耳聋眼花、行走都不便宜,哪里还能有精力处理政务?”
    十三阿哥笑着说道:“古人传下的规矩,七十致仕,果然是有道理的。只是身在官场,一步步地熬到院堂重臣,谁又舍得早早地离了仕途?田从典操守可嘉,虽有些恋权,也不过是想着多报效朝廷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