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接触 作者:[美]卡尔·萨根-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方程式都没有考虑量子理论。当我们考虑的物体小于普朗克长度,或者时问比普朗克时间还要更短时,己知的物理学定律,包括广义相对论,都将失效。这意味着,到了那样的尺度,合理的设想应该是,向奇点坍缩的物质受到量子过程的影响,有可能“反弹”转而向外膨胀,进到另外一组维度之中。有人认为,大爆炸“奇点”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反弹。加州理工学院基普·桑尼教授,把量子奇点说成是引力将空间和时间彼此“分离”的地方,然后再将时间慨念和空间明确性——破坏,留下来的是一个任何东西都可能从中出现的“量子饱沫”。奇点,尤其是与自转黑洞和裸奇点相关联的奇点,甚至为时间旅行提供了可能性。这就是“虫洞”,这就是时空快速沟通的“触点”,这也就是本书名《接触》的由来。】
靠近奇点,就不再遵守因果关系,结果可能出现在原因之前,时间就会反转倒流,你好像很难生存,更不用说对于自己的经验还会有什么记忆。她把自己几年前学习过的有关知识,彻底地搜索了一遍,对于一个旋转的黑洞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奇点,而是一个奇环,成者是什么更为复杂的有意回避的东西。黑洞可是太讨厌了。引力场的潮汐力太巨大了,如果你一不小心掉进去,足以把你扯成又长又细的线条,随后还要撕裂成七零八落的碎片。
幸运之至,这里看不到任何那样的迹象。透过灰暗的透明表面,这些就是当前的顶板和底板,爱丽可以看到一阵忙乱快速的活动。那个有机硅的基体的某些部位萎缩坍塌了,堆积到其它的结构体上面;镶嵌在内部的饵销在回转和翻滚。在多面体内部的所有东西和物件——包括爱丽本人和她的伙伴在内——看起来相当正常,安然无恙。也许应该说,只是微微有那么一点兴奋。谁都没有变成又细又长的线条。
她知道,这是在循环往复地进行空转。黑洞物理学不属于她的专业领域。说到底,她不明白当前状况与黑洞有什么关系,这既不是太古洪荒天地初开,宇宙创生的瞬间形成的;也不是大于太阳的恒星,其生命后期塌陷坍缩之后形成的。在那样的状态下,引力场固然存在,可是引力非常强大,除了量子效应以外,甚至连光线也难习逃脱其引力的作用。所以才说它是那么“黑”,才说它是一个“洞”。可是现在,他们并没有让任何一个恒星坍塌萎缩,她也看不出会有什么办法,能捕获一个太初的黑洞。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谁也不可能知道,最近的黑洞究竟隐藏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做到的,只不过是建立一台大机器,让三个班周一个一个地高速旋转起来。
她向埃达瞥了一眼,埃达正在手头上的一台微小型计算机上运算着什么。通过骨传导,每当多面体刮碰切触到隧道内壁的时候,她就像能够听到似地感觉到一阵低沉的轰鸣,为了能够让对方听到自己的话音,爱丽特意提高了嗓音。
“你明白现在这是怎么回事吗?”
“并不完全理解,”埃达高声喊叫着回应。“我几乎可以证明,这是不能发生的事。你知道博耶林奎斯特坐标吗?”
“对不起,没有听说过。
“以后有机会,我给你解释一下。
爱丽听了以后很高兴,因为在埃达头脑里还想着,有这个“以后”。
在爱丽能够观察到现象以前,她已经感觉到在减速,就仿佛他们在一辆四轮车上,起初沿着斜坡向下滑行,渐渐在水平面运动,现在要开始慢慢地爬坡了。
就在减速刚刚开始之前,隧道里出现了一阵阵一串串形状各异、复杂交错的泡泡和波动。环境光无论在颜色上和亮度上都没有任何可以觉察出来的变化。
爱丽拿起录像机,使用长焦距镜头,尽量推向可以看到的最远处。在这曲折回转的路径上,她只能看到最近的一个凹口之处。放大之后的内壁纹理构造显得十分复杂、毫无规律,仅仅一会儿工夫,自身就发出了微弱的淡淡辉光。
这个正十二面体已经减慢到几乎是在爬行的样子。极目所至,望不到隧道的终端或出口。爱丽不明白,这些织女星人究竟想把他们给弄到什么地方。也许设计者当初的计算出了错误。或许大机器的建造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仅仅有那么小小的一点点的偏差;也许在北海道本来认为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不完美之处,竟然会注定使他们的使命,在这里遭到失败……这里到底是个什么所在。
爱丽看了一眼跟随着他们由细小颗粒组成的尘雾,她想,或者他们频繁地碰撞墙壁,结果损失的动量太多了,超出了设计允许的范围。
这个多面体与隧道内壁之间的间隔,现在看起来非常狭窄。或许他们发现自己被紧紧地卡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永远永远也没有人可能到达的地方,痛苦地受煎熬,直到氧气耗尽。这么多的麻烦,织女星人都能解决,难道会把我们需要呼吸给忘了吗?难道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么多正在欢呼喊叫的纳粹分子吗?
唯慨和埃达正深陷于引力物理学的奥妙之中——扭曲子、虚幻隐形传播子的重整化、类时间的湮灭向量、非阿贝尔度规不变量、测地线重聚焦、超引力的十一维卡鲁扎克莱茵模型③,当然了,还少不了,埃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超级大一统理论。你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知道,他们并没有找到一种确切无疑的解释。爱丽猜想,只要再过几个小时,这两位物理学家就会在这个问题上取得某些进步。超级大一统理论实际上几乎包括了地球上已知的物理学上各个层次各个级别各个方面。很难相信,利用埃达场方程式,对于这个……隧道本身,到目前为止居然无法获得非现实解。
【③ 卡鲁扎克莱茵模型:严格说,该模型是把引力与电磁力统一起来的五维模型。
1919年德国的希奥铎·卡鲁扎首先提出,1926年瑞典的物理学家奥斯卡·克莱茵考虑到量子理论的要求而加以改进。电磁力表现为“第五维度的涟漪”,就像引力表现为“第四维度的涟漪”一样。对于第五维度的标准解释,是因为它由于紧致化而隐藏起来,所以看不见。可用水龙软管作比喻,软管是由片状的二维物质,在第三维度中卷绕成圆形;从远处来看,就像是一根一维的线。时空中的每一个点,可以描述成由卷绕起来的五维时空中的螺环所构成,因而看起来像是四维的——条件是“卷绕”的尺寸应远远小于一个原子核。】
唯慨问道:“有人看到过裸奇点吗?”
“我不知道裸奇点是什么样子。”戴维回答。
“对不起,我请问一句。有没有可能,并不是裸露的。你是不是感觉到有一些因呆倒置的味道?任何事都显得有些古怪——简直是疯狂——可能涉及到你如何谈话,就有点像已经炒好了的鸡蛋,又重新恢复成了蛋清和蛋黄……?”
戴维眯缝着双眼看着唯慨。
“是这样。”爱丽迅速插话。唯慨多少有点兴奋,爱丽继续说,“这才是真正的关于黑洞的问题。听起来有点逻辑混乱无限疯狂。”
“不,”戴维慢条斯理地回答,“除了问题本身以外,一点都不疯狂。”说着,她有些喜形于色。“事实上,这是一趟美妙的旅程。”
大家都同意。唯慨显得扬扬自得。
“这是一趟非常严酷的宇宙级别的大审查、大考验,”唯慨说,“奇点即使就在黑洞里面,我们也看不到。”
“唯慨只是在开玩笑,”埃达接着说,“一旦你进入到视界以内,你就无法逃脱出黑洞孤立的奇点。”
尽管爱丽对此再次加以确认,戴维仍然怀疑地望着唯慨和埃达。
物理学家们不得不发明创造一些术语和词汇,用以表示那些远离人们日常经验的概念。其实他们也是有一套习惯的做法,尽量避免使用完全生弄硬造出来的词汇,尽量使用一些类似的普通名词,以便能唤起一些联想,哪怕是微弱的联想也好。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依照发现者或新理论的阐述者命名该项发现或该方程式。这里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可是如果你不知道他们是在谈论物理学,那你可真的要为他们这帮满嘴“胡话”的人感到担忧。
爱丽站起来想走过去,到戴维那里,可是就在这时,习乔木大喊一声,惊醒了众人。隧道的墙壁正在波浪般地高低起伏膨胀收缩,紧紧靠住正十二面体,并向多面体挤压。一种适当顺畅的脉动节律正在形成。
每循环一次,多面体运动减慢一次,几乎是时停时续,隧道内壁对多面体又做出了下一轮的挤压。爱丽微微有点晕船的感觉。在某些位置,动作强行发作,墙体顽强不屈地进行律动,收缩波与膨胀波交替作用沿着隧道向前推进。在其它位置,特别是直线的路径上,就像是沿着隧道一下子跳了过去。
已经推挤出很远很远的距离,爱丽辨别出一个灰暗朦胧的明亮斑点,持续缓慢地闪着光。蓝白色的射线开始充斥到正十二面体内部。爱丽可以看到乌黑的金属饵圆柱体反射出的光,这些饵销都一动不动地处于静止状态。
虽然整个这一趟旅程只用了大约十分钟或十五分钟的时间,可是前后对比太强烈了,在隧道内大部分的时间处于暗淡局限的环境光之中,突然见到前面强烈展开的一大片喷薄四射无限的光明。
他们向着光明疾驶,冲出了隧道,突然进入了一块似乎是状态正常的空间。
在他们的前面是一个硕大无比的蓝白色太阳,太近了,近得令人感到困窘和逼迫。爱丽马上确认出来,这就是织女星。
爱丽不愿意通过长焦距镜头望着织女星:即使是这样看太阳,那个他们熟悉的太阳,那个比它温度低、比它暗淡得多的恒星,也是愚蠢至极的举动。她拿出一张白纸,她移动镜头长度把影像正好调整到聚焦面,投射出一个明亮的恒星图像。她可以看到两个巨大的光斑,还有一个隐隐约约的点,爱丽想,这是一个阴影,是环形平面上的某些物质造成的。放下摄像机,爱丽高举双手,用手掌遮住织女星的轮廓,这样就可以看到围绕在织女星周围的恒星冕;这种景象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完全被织女星的光辉掩饰住了。
爱丽继续高举双手,察看围绕在织女星周围的碎石圆环。自从收到素数编码的大消息,织女星体系的属性,一直就是世界范围争论的主题。由于是代表了地球这颗行星的天文界,她希望自己千万不要产生任何严重的错误。她使用不同的光圈与帧速进行录像。几乎是正对着环形平面,在环绕着恒星还没有到达碎石、碎屑环的空间间隔之处。与巨大的星体本身相比,环形层的厚度非常薄。她能够分辨出碎屑环内淡淡颜色层次的逐渐变化,可是分辨不出来环内一个一个的颗粒。如果它们完全像土星环一样,一个碎块有几米直径,那么在这里就成了巨人了。或许织女星环完全是由尘土、碎石、冰块组成的。
她转身回顾,看看他们从中钻出来的地方,那是一片黑色的场地——是一个循环的黑色区域,比天鹅绒还要黑,比夜空还要黑。这片黑色的区域遮挡了织女星碎屑环背面的部分,本来那里是清晰可见的,并不会因为什么昏暗的天象变得模糊不清。她透过镜头更为密切观察,心想,能不能从它最为核心的部位,看到漂移不定微弱的闪光?看到那个著名的霍金辐射①?喔,不,不可能,它的波长太长了。或者,是不是从地球这颗行星来的光,仍然还从这个管道不停地奔涌而出?这个黑色管道的另一侧连接着北海道。
【① 霍金,《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辐射,从接近黑洞表面的位置发出的辐射。依照量子理论的测不准原理,正负相反的粒子对,能够从空无一物中突然产生,但是立即相互湮灭。本来,这个过程被认为是在“空无一物”空间任何地方都在进行。
当它正好发生在黑洞视界之外临近位置时,粒子对的两个粒子中,一个可能被黑洞俘获,另一个则逃逸到黑洞之外的宇宙中。
使粒子成为真实粒子所需的能量,实际上是来自黑洞的引力场——但黑洞制造了两个粒子,而仅仅吞噬了一个,所以它总共丢失了相当于一个粒子的能量,这一部分能量被逃逸的粒子带走,故黑洞的质量,减少了与此相当的量。】
行星?怎么没有行星呢?她用长焦距镜头扫描了环平面,寻找镶嵌在其中的行星——或者至少也得找到那些播发大消息的生灵居住的地方。在一层一层环的空当之处,她寻找一个领头的星体,受它的重力影响,清除掉了它周围一层又一层的尘土。可是她什么也找不到。
“你找不到一点行星的迹象吗?”习乔木问。
“什么都没有。只在附近发现了几颗大的彗星。我能看清它们的彗尾。可是根本没有任何一点东西像行星。这里相互分离的环,大约有几千个。就我观察到的情况,它们都是由岩石碎块组成的。我们就待在这种岩石之上,正在缓慢地围绕织女星回转。这个系统非常年轻——年龄大约只有几亿年——按照某些天文学家的观点,时间太短,还不足以形成行星。可是那些东西是从哪里发射出来的呢?”
“也许这里并不是织女星。”唯慨发表了他的见解。“也许我们的射电信号来自织女星,可是这条隧道通向别的恒星系统。”
“也许是这样,可是太有趣了,你所说的另外一颗恒星正巧与织女星的色温度几乎完全一样——你看,你可以看出来它的淡蓝色——而且是同样类型的碎屑环系统。可是现在的具体情况,由于太明亮了,我无法查出来,究竟归属于哪一个星座。不过,我仍然跟你说,我有绝对的把握,这个就是织女星。”
“那么,他们在哪里呢?”戴维问。
习乔木眼力特别好,正通过有机硅基体结构,穿过透明的正五边形,向上察看,直望着远远高于环形平面的天空。他什么也没有说,爱丽随着他的眼光望去。那里好像有点什么东西,是的,在阳光之下闪着光,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个七棱八角的物体。
爱丽通过远摄镜头望过去,那是一个相当大的不规则多面体,它的每一个面上都覆盖着……一种圆形物体?圆盘形?碟形?碗形?
“过来,乔木,通过镜头看。你看到了什么?”
“是的,看到了。你找到同行了,使用的设备和你们的一样……射电天文望远镜。我估计,有几千台,各个指向不同的方向。那些东西根本构不成一个世界。只能算是一套装置。”
他们几个人轮流通过长镜头瞭望。爱丽心里着急得要命,却极力装做很耐心的样子,终于再次轮到第二次观察。
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基本属性或多或少要依据射电波物理学发展的程度、成就和水平,可是她对于所见到的景象很失望,一种文明能够制作出黑洞,甚至只是使用黑洞,作为某种超越相对论的运输手段,可是这种文明竟然还在使用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的老式射电天文望远镜设计样式,不管规模多大也弥补不了其陈旧性。显得织女星人那么落后……难以想象。
她懂得,把天文望远镜放到绕过星球极点的环形轨道上,除了绕行一周不可避免的两次以外,可以避免与环形碎屑平面更多地相撞。可是这些天文望远镜指向天空的各个方向——约有几千台——这就意味着这是一种综合性全方位的寻天观测,像百眼巨人那样认真严肃地观测。无数的侯选世界在观测范围之内,搜寻它们的电视转播信号、军事雷达信号,或者还有地球上尚不了解的各式各样的早期无线电信号。他们是不是经常发现这样的信号?爱丽在想,或者地球是他们几百万年的观测之中,第一个成功的例子?没有任何有组织的欢迎队伍和群体。是不是来自一个小地方的代表团,没有什么可值得重视的?根本不做任何安排,甚至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已经到达?
当摄像机重又回到她的手中,她加倍仔细地调节焦距、光圈和曝光时间。她想获得一个永久性的记录,让国家科学基金会看看,真正严肃的射电天文学究竟是什么样子。她希望能找到一种办祛,确定那个多面体世界的实际大小。那上面的那些天文望远镜,就像是一大堆藤壶,附着在一头大鲸鱼的身体上。在零重力的条件下,一台天文望远镜,实际上任何尺寸都有可能。当图像冲洗出来之后,她就能够确定出它的视角的数值(或许只有几分弧度那么大),因为并不知道实际距离究竟有多远,所以也不可能计算出来它的实际线性尺寸。尽管如此,爱丽心里总觉得那个天文望远镜非常巨大。
“如果这里没有行星世界,”习乔木说,“那么就没有织女星人。也就没有任何人在这里居住。织女星只是一个警卫室,供那些边境巡逻兵,来这里烤烤手,暖和、暖和。”
“这些射电天文望远镜”——习乔木抬头望了一眼——“就是万里长城的瞭望台。如果你被光速限制住,那就很难把一个星系大帝国维系到一起。你派出一支警卫部队,去镇压反叛。一万年之后你发现出了什么事。情祝不妙。一切都来不及了。然后,你不得不把自主权交给部队的司令官。这样一来,大帝国也就分裂了。可是这些,”——他对着覆盖在他背后天空中正在退去的暗影——“这些是帝国的驰道,也就是快速大道。波斯修建过。罗马修建过。中国也修建过。这样一来,你就不再受光速的限制了。借助于这些快速大道,你就可明巴星系大帝国维系到一起。”
可是,埃达陷入沉思,正在频频摇头。显然是物理学的一些问题令他困惑不解。
这个黑洞,如果真的是人们认定的那样,就应当能够看得见,围绕着织女星周围一条完全没有岩石碎屑宽阔的路径在回转;该路径内层的岩石碎屑环和外层的岩石碎屑环都会给它让出很宽的通道。很难相信它竟然会那么的黑。
当爱丽对着眼前岩石碎屑环摄取了短短的一段录像的时候,她在好奇地想,是不是会有那么一天,这里形成它自己的行星系统,这些粒子汇合、撞击、成长得越来越大,引力形成的凝聚作用占据了优势地位,最后只剩下几个最大的星球环绕着这颗恒星。那番情景很像天文学家为太阳描绘的四十五亿年之前原始的行星围绕太阳转的景象。
她可以观察得到,在一层一层绕行的各个环上,并非整齐划一、均匀一致的,某些地方可以看出明显的膨胀肿大的现象,那里就是岩石碎屑在累积、会聚和增长的地点。
黑洞围绕织女星的运动,已经在若干与它相邻很紧的环形带上造成了明显可见的波动与涟漪,那个正十二面体,毫无疑问,就更加明显地造成周围的激荡和起伏。她想象,这些引力的扰动,这些层层扩散与传播的、时而稀疏、时而紧缩的运动,必然会产生某种长效后果,从而改变以后形成行星体系的格局。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将来几十亿年之后所生成和存在的行星,必然有这些黑洞所起的作用,必然有大机器的作用……再延伸得远一些,必然有大消息的作用,因此也就有百眼巨人工程的作用。她很清楚,自己的确是有一种过分个人化看待一切处理一切的倾向;如果她这个人从来就没有生下来,肯定,还会有其他的射电天文学家接收到这项大消息,不过或许早一些,或许晚一些。那么大机器也就会在一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刻启动,这个多面体也就会在另外一个时刻到达这里。那么,在这个系统里未来的行星,或许仍然会把它的存在归功于她,爱丽。那么,按照对称的原则,如果她从来就没有生下来,对于其它某些注定要形成行星的世界,她从中攫取了并不属于她的东西。这是一种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负担和忧虑,可是,对于未知世界的命运,需要负责的只是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丝毫没有察觉的那些举动。
爱丽打算再录一段,从正十二面体内部开始,然后拍摄把一块一块透明的单独正五边形面板结合成一体的支撑和构架,然后镜头转向外面,拍摄岩石碎屑环之间的间隔与空当,拍摄他们自己所处的绕行圆环,还要拍摄一起绕行的黑洞。她身边两侧的绕行圆环微微显出蓝色,她顺着两者之间的空当,越拍摄,取景越远。
前面怎么有一个东西,显得那么奇怪,在邻近的内环里,频频地一张一弛、一弯一伸,像点头又像招手。
“乔木,过来,”说着,把手中的长镜头递给他,“你看那边。你说那是什么?”
“在哪儿?”
爱丽再次指向那个方向。过了一会儿,习乔木终于发现了那个东西。她相信习乔木的眼力绝对不会出现错误,她明显看出习乔木倒吸一口凉气。
“又来了一个黑洞,”习乔木说,“比原来那个还大。”
他们再次沿着隧道下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