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那些事儿-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先的如意算盘就是兵不血刃地攻克城池,反正有皇帝在手中,不用白不用。
这一招十分狠毒。
要知道,边关的将领们平日和也先交道打得多,自然是不会乖乖投降的,但现在皇帝大人就在城门前训话,是听还是不听呢?打开城门自然是不行的,但如果不答应朱祁镇的要求,以后的处境就很难说了,要是这位俘虏兄将来回去继续作了皇帝,自己岂不是要背上个大不敬的罪名?
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也先经常会带着朱祁镇四处叫门,企图打开一条通道。
但同时要说明的是,这条计策并不是也先自己想出来的,而是那位叫喜宁的太监的主意,也先虽然在战场上十分狡猾,毕竟还是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像这种阴谋诡计,他是不太精通的。喜宁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
这也算是老传统了,无论哪个朝代,汉奸从来都不是稀有动物。
也先对喜宁的意见十分赞赏,便准备把这一套用在他窥视已久的两个目标上。
这两个目标分别是宣府和大同。
有些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在我们前面的叙述中似乎有一个不太合乎情理的地方:也先在土木堡击败二十万明军,这一胜利已经彻底击溃了明军主力。可以说当时正是最好的进攻机会,因为明帝国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找出一支大规模的军队来对抗也先了。
但奇怪的是,也先却没有继续进攻,而是收拾好东西回了家。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虽然明军主力被击溃,但通往京城的大门却始终关闭着,这就是宣府和大同。守住了这两个地方,就守住了京城的外围防线。
宣府和大同有很多军队吗?
没有,这两个地方的驻军并不多。但也先并没有乘胜进攻,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的部队也不多,而且这两个地方城防坚固,并不好攻,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这两个地方都各有一名强悍的将领镇守。
这两个连也先都怕三分的人,就是郭登和杨洪。
【其一、大同镇守者郭登】
郭登,智勇双全,小心谨慎,而且是个高干子弟,他的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定侯郭英,承继着祖先的光荣传统,他也一直干着武将这一危险的工作。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是等闲之辈,在他守护下的大同,是也先完全无法逾越的障碍。
事实上,在土木堡事发的时候,郭登还不是总兵官,他是凭着自己的表现才获得大同最高镇守者的职位的。
土木堡失败之时,大同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当时情况十分复杂,城内士兵慌乱,人心惶惶,加上还有也先军队不断地发动小规模进攻,大家都认定大同也守不了多久。时任总兵官刘安能力不足,无法处理防务,稳定军心。
此时郭登挺身而出,他亲自带领士兵整顿防务,慰问受伤士卒,鼓励他们继续作战。但当时的士兵们士气十分低落,郭登的这一行为并没有赢得多少人的信任,反而招来了不少风言风语。很多人认为,像郭登这样有背景的人,就算也先攻下了大同,士兵们送了命,他还是能够活着回去接着当官。
这些话也传到了郭登的耳中。
不久之后的一天,郭登召集士兵们,神色严峻的注视着他们,并当众拔剑立誓:
“请诸位放心,我誓与此城共存亡,要死我陪你们一起死!”(不使诸君独死也)
在郭登的勇气感召下,士兵们众志成城,撑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
此后,郭登正式为任命为大同总兵,守护住了这道大明帝国最重要的门户。
【其二、宣府镇守者杨洪】
杨洪,人称正统年间第一智将,性格冷静镇定,屡出奇谋,作战之时极为狡诈,善用佯攻,经常用少量兵力搅得也先军鸡犬不宁。此外,他还擅长守护城池,也先进攻多次,都被他轻易击退,到后来,也先只要听到杨洪的名字就头疼,尽量避免与其交战。
现在也先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武器去制服这两位大将,他相信只要朱祁镇站在城下喊一声,这两座城池就会兵不血刃地归他所有。
当然,这只是也先的想法而已。
八月二十一日,也先挟持着朱祁镇开始了他的“撞门”计划。
也先首先到达的地方是宣府,这也是他以前经常来的地方,当然,每次迎接他的不是擂石就是弓箭。有时杨洪还会站在城头,面带微笑,十分有礼貌地手持火铳发射子弹为他送行。
但这次不同了,因为我手里有大明皇帝,杨洪,你还笑得出来吗?
志得意满的也先胁迫朱祁镇,发出了命令,要宣府守军开门。
开门自然是引狼入室,但皇帝(当时还是)下了命令,不开门似乎又于理不合。
智将杨洪会如何应对呢?
城内守军(实际上就是杨洪)的应答实在大出也先的意料。
“天色已晚,不敢开门!”(天已暮,门不敢开)
这就是杨洪的智慧,典型的外交辞令,管你是谁叫门,我只当不知道,反正政策规定晚上不能开门,如果有何意见,可以向本人上级部门(具体说来是兵部)投诉反映。
也先气得鼻子冒烟,接着胁迫朱祁镇,命令杨洪亲自出面说话。
这也是一招狠棋,杨洪无论怎么嚣张,真的见了皇帝,也不敢当面违抗命令。
可是城里的回答差点让也先从马上摔下来。
“杨洪出差了!”(镇臣杨洪已他往)
我相信,此刻的也先是十分痛苦的,这种痛苦并不在于他没有能够攻克宣府,而是因为他又被杨洪耍弄了一番。
杨洪真的出差了吗?自然没有,此时,他正手持宝剑,一边站在城下指挥城上的士兵答话,一边厉声对士兵下令:“出城者斩!”
也先就此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出发,去大同!
可是郭登也不是省油的灯啊。
到达大同之后,也先吸取了教训,直接命令朱祁镇找郭登说话,朱祁镇在胁迫之下,只能让人传话,让郭登开门。
郭登不开门。
一来二去没了结果,朱祁镇只好派人传话说:“我与郭登有姻亲关系(朕与登有姻)《注,此处待查》,为何如此拒我啊。”
朱祁镇也真是没办法了,估计刀已经架到了脖子上,连这样的话也说出来了。
话已说到这个份上,郭登还能毫无反应吗?
郭登确实有了反应,不过是个比较强烈的反应:
“臣奉命守城,其他的事情不知道!”(不知其他)
于是,也先又一次被无情地拒绝了。
郭登,你好样的,算你狠,今天先回去,下次再来!
之后的岁月对于也先来说是艰苦的,他带着朱祁镇四处旅游,却没有一个地方接纳,赎金也从此了无音信,而大明也新立了朱祁钰为皇帝,手上的这个已经过期作废不值钱了。
难道就此了事?
哪有那么容易!也先决定,即使手上的这个皇帝不值钱,毕竟还有威信,对边关守将还是有一定的威慑作用的,继续带着他去撞门!
郭登的大同他是不敢再去了,毕竟这位仁兄已经撕破了脸,所谓“不知其他”言犹在耳,去了无异于自取其辱。
还是去宣府吧。
可是事实证明,杨洪也是个软硬不吃的人,前后去了三次,都被赶了回来。到后来,也先便胁迫朱祁镇写信给杨洪,让他开门。
可是杨洪做得更绝,他收到信之后,连看也不看,就加上封印,派人送给京城的朱祁钰,而朱祁钰给他的答复是:“这些都是假的,今后收都不要收!”(伪书也,自今有书悉勿受)
说你假,你就假,真的也是假的。
攻击!攻击!
也先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一个多月的时间,他没有拿到多少赎金,喜宁的计策又完全行不通,被人像傻子一样赶来赶去,实在是面子丢尽了。
他已经对身边的这个喜宁失去了信心,事实证明,他所说的这些方法完全行不通。
既然行不通,那就用我的方法!
战争的意念冲上了也先的大脑,他的血液开始沸腾。
不就是拔剑出鞘吗!?不就是冲锋陷阵吗!?
他鄙视地看着那个叫喜宁的叛徒,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个卑劣的小人而已。
不需要再耍什么阴谋诡计,不需要再靠投机取巧!
要恢复大元的天下,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集中所有的士兵,备好行囊,整装上马,拔刀,冲锋!
目标,京城!
也先并不是傻瓜,他没有带领军队去攻击宣府和大同,郭登和杨洪这两位猛人他是惹不起的,于是他决定绕路走。
他已经选好了突破口,他相信,从这里他能够打开通往京城的大门。
也先选择的突破口,正是当时王振所放弃的行军目标——紫荆关。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一日,也先率领所有精锐兵力,向着最后的目标挺进。
当然,他不会忘记带上朱祁镇,虽然他已经不是皇帝,但毕竟还是太上皇,起码还可以用来挡挡刀剑,做个掩体。
也先的军队十分强悍,骑兵以猛虎下山之势直扑紫荆关,在喜宁的引导下(所以说叛徒最为可恨),也先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攻破了这座关口,守备都御史孙祥战死。
这里要插一句,按说孙祥死后,应该追认荣誉,就算评不上什么光荣称号,起码也该是因公殉职,但他却在死后被草草火化(焚之),什么也没有得到,英雄得到如此下场,全拜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一位老朋友所赐,这位老朋友就是言官。
孙祥战死之后,有一些言官不经过调查研究,就胡乱发言告状,说孙祥是弃关逃跑,结果在战后,不但没有给孙祥开追悼会,反而直接把他的尸体烧掉,就此了事,实在是比窦娥还冤。
一年之后,孙祥的弟弟上书为哥哥辩解,朱祁钰这才了解到真实情况,给他的家人补发了抚恤金(诏恤其家)。
在大明王朝的紧要关头插这么一句,不单是为孙祥讨个公道,同时还要告诉大家,那些以直言敢谏留名青史的御史们,绝对不能一概论之。
说起御史大家可能会想起那些打死不低头,直言不讳的伟大人物,其实明代言官中有很多人品行极端恶劣,纯粹是为名而骂,为骂而骂。
这种败类言官并不少见,在后面的历史中,我们还会认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并揭开他们脸上的面纱,显示他们的丑陋真面目。
言官的问题以后再谈,还是先来看看风雨中飘摇不定的大明帝国吧。
紫荆关是京城的门户,此关被破,震惊了京城,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京城从此将无险可守。
【兵临城下】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十一日,北京城头的士兵正在巡哨,突然,满天的尘土呼啸而来,随后传来的是急促的马蹄声和叫喊声。
出人意料的是,城防士兵们并不惊慌,反而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因为他们都十分清楚来的是什么人,以及来干什么。
该来的迟早会来的。
城外瓦剌军主营。
也先的情绪已经高涨到了极点,两个多月前,他在土木堡击溃了明军二十万大军,立下不朽奇功,还活捉了明朝皇帝,事后他才得知,这二十万大军已经是明朝的最精锐部队。
既然明军最强部队都被自己轻易打垮,所谓的三大营也已经全军覆没,明朝还有什么能力和自己对抗?
这次出征的进程更加增强了他的信心,此次他一路攻击前行,只用了十一天就打到了京城,此刻,这座宏伟的帝都已经完全暴露在也先的面前。
在也先看来,进城只是个仪式而已,他不相信主力已经被击溃的明军还能做什么样的抵抗(视京城旦夕可破)。只要叫喊两声,吓唬一下,城内的人就会吓破胆,乖乖地出来办理城防交接。
在攻击前的军事会议上,他自信地看着部落的其他首领们,用洪亮的声音告诉他们,眼前的这座城市不堪一击,大明的壮美河山,无数的金银财宝、古玩希珍都将归瓦剌所有,伟大的大元帝国将再一次屹立起来!
“京城必破,大元必兴,只在明日!”
据说以前曾有一些餐馆会在门前挂上一块牌子,写着“明日吃饭不要钱”七字。
当然,这些饭馆绝对不是慈善机构,因为那块牌子上的日期永远都是“明日”两个字,而这个明日是永远不会到来的,如此做法不过是拿穷人开心而已。
历史已经证明,也先的这个明日最终也没到来。他又被耍弄了一回,但这次耍弄他的不是杨洪,而是命运。
六天后的也先可能会奇怪,自己的兵力强过土木堡之时数倍,且士气高涨,士兵强悍,最终为什么会失败?
其实这个问题不用别人回答,他的祖父马哈木先生应该知道答案。
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因素,是人。
就在一个月前,也先眼前的这座城池还是那样的不堪一击,那样的柔弱,经常还有外逃的百姓和士兵,但仅仅过了一个月,这里又恢复了帝都的气势,守城的士兵已经为也先的到来等待了很久,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很多东西,有仇恨,有兴奋,有焦虑,也有恐惧。
但并没有畏缩。
他们的眼神中透露的信息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我们不会后退。
在这个月中,京城发生了很多变化,兵多了,粮足了,防护增强了,但最根本的变化却绝不是这些。
真正的变化在人们的心中,透过失败的阴云,他们已经从开始的绝望中走了出来,并逐渐相信自己终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是意志和信念的力量。
这才是那些守护京城的人们最为强大的武器。
当然,当时的也先是意识不到这些的,毕竟到目前为止,他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绝对想不到,自己前进的步伐和恢复大元的梦想将在这里被一个人终止。
一个有勇气的人。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八日,兵部尚书于谦下达总动员令。
【决战的信念】
得知也先进军紫荆关后,于谦敏锐地判断出,这次也先的目标是京城。
虽然现在京城内的士兵数量已经将近二十万,但毕竟作战经验不足,为以防万一,他立刻下令派出十五位御史去各地征集士兵充任预备队。到十月八日,全部兵力集合完毕,总计二十二万人。
勉强够用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也先的兵力总计也不过几万人,为什么城内有二十几万人还只是勉强够用呢?
这是由具体情况决定的,绝不是于谦的能力不行,当年的朱文正能够以数万人马挡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是因为洪都城池不大,陈友谅虽然兵多,但在同一时间内无法全部展开,只有一批批地上,其实际攻击效果并不好。
但现在于谦守卫的是京城,是大明王朝的首都,这是真正的大城市,并不是比较大的城市(比如铁岭)。
也先攻击的目标是北京外城九门,此九门分别是:
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
这九门的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二环到三环之间,当年的北京虽然远远比不上今天北京市的规模,但也是相当大的。
简单做一个除法会发现,每个门的守卫兵力也就在二万人左右,而也先的兵力在单一攻击其中一门时是占据优势的。更大的问题在于,也先的士兵素质要强于明军,而且几乎全部是骑兵,机动性很强,一旦打开缺口,就能够立刻集中兵力攻击。
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单决定于人数,还有机动力。
所以明军虽然在总的人数上占优,但平均到每个门的防守却是不折不扣的劣势。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一平均就会原形毕露。
这就是于谦所面临的形势,敌军十分强大,己方兵力虽然也不少,但并不占据优势,形势并不乐观,但与此同时,于谦也找到了一个得力的助手,这位助手将帮助他完成防御北京的任务,并成为他的亲密战友,并肩作战。
当然了,于谦绝对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位助手在八年后还会做出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致自己于死地。
从战友到敌人,从朋友到对头,那位完成这一戏剧性转变的亲密助手,就是石亨。
石亨,陕西渭南人,父亲就是武官,他承袭父业,也干了这一行,此人自幼好勇斗狠,极为骁勇,被称为正统第一勇将,与杨洪并称。
据说在石亨年青时,一次去街上玩,被一个算命的盯上了,那位算命先生抓住他仔细端详,以极为惊讶的口气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如今太平盛世,你怎么会有封侯的面相!”
且不说这个故事是真是假,算命先生有没有收费,但起码他总结出了一个规律:
乱世方出英雄。
话虽如此,但正统十四年七月身处阳和的石亨却绝对不能算是个英雄,因为那个时候,他正在逃跑。
数万大军全部覆灭,主将被杀,也先的骑兵肆无忌惮地踩踏着明军的尸体,这一切的一切全部发生在石亨的眼前,可是他无能为力,因为他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逃命。
作为统兵的将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统领的军队被敌人歼灭,士兵被残杀、被俘虏,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对于一个武将而言,这是最大的侮辱和折磨。
窝囊,真是窝囊啊。
窝囊的石亨活着回来了,然而等待着他的并不是安慰和抚恤,由于他也是军队主将之一,根据军令,他要负领导责任。于是他被罢免职务,贬为事官。
在他人生最为失意的时候,于谦帮助了他。
在于谦看来,这个失败的将领并不是无能之辈,只要能够善加使用,他是能够成就大器的。
事实证明,于谦的判断是正确的,石亨将成为一柄锋利的复仇之剑,插入瓦剌的胸膛。
也先的军旗在城外飘扬,蒙古骑兵们在城前骑马来回驰骋,向城内的明军显示着他们的军威,八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终于又回到了这个地方。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相信,在不久之后,他们将再次成为这里的主人。
也就在几乎同一个时刻,城内的于谦正在召开他战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
参加会议的包括朝廷的主要大臣和石亨等防卫北京的武将,这是一次气氛压抑的会议。因为与会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现在敌军已经兵临城下,只有战胜敌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国运,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会议就在这样的气氛下开始,首先讨论的是如何退敌的问题。
石亨发言认为,在目前的局势下,敌军的实力要强于明军,要想退敌,最好的方法就是坚壁清野,等待敌军疲惫,自然就会退军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也先的士兵并不是机器人,他们也要吃饭,只要坚守城池,等到他们吃光了所有的粮食,自然是要走人的。
石亨深通兵法,他的这个提议也是行得通的。
大多数人支持。
只有一个人反对。
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石亨的提议应该是会获得通过的。但这次,即使赞成的人再多也没有用,因为这个反对的人手中掌握着否决权。
此人正是于谦。
于谦是兵部尚书,也是会议召集人,在这个会议上虽然谁都可以说话,但只有他说了才算数。
他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也先率大军前来,气焰已经十分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只会长他们的气焰,我大明开国至今已近百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纵横天下,横扫暴元,我辈岂惧小小瓦剌!”
他环顾周围众人,停顿了一下,厉声下达了他的第一道命令: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众臣鸦雀无声。
确实也不用说话了,反正我们说了也不算,你看着办就是了。
于谦接着下达了他的第二条命令: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文臣们万万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于谦竟然如此强悍,军令之严厉,前所未闻,甚至连战场杀惯了人的石亨也感到心惊。
还没等他们喘过气来,于谦那沉稳又富含威严的声音再次响起:
“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安定门,陶瑾!”
“东直门,刘安!”
“朝阳门,朱瑛!”
“西直门,刘聚!”
“镇阳门,李端!”
“崇文门,刘得新!”
“宣武门,杨节!”
“阜成门,顾兴祖!”
他停了下来。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停顿,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还有一个门他没有说,这个门就是德胜门。
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的北面,且正面对着也先的大军。一旦开战,这里必然是最为激烈的战场。
这里实在不是个好去处啊。
众人并没有等待多久,因为于谦很快就说出了镇守者:
“德胜门,于谦!”
他用坚定的眼光看着每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