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那些事儿-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也不能解决,但我可以解释。
  其实这个问题说穿了,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
  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个格法,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大家可能很难想象,但就是这么个玩意,折腾了上千年,直到今天,都没停过。
  此刻王守仁站了出来,他大声喊道: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二十多年后,有两个人先后读了他的书,却都看到了“知行合一”这句话,一个人看懂了,另一个人没有看懂。
  看懂的那个人叫张居正,没有看懂的那个人叫海瑞。
  四百年后,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这句话,佩服得五体投地,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陶行知。
  【不祥的预兆】
  领悟了“知行合一”的王守仁不再空谈理论和哲学,因为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光凭说教和四书五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让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枪。
  怀揣着这种理念,王守仁即将迎来自己人生中最为艰难的考验。
  对这些土匪,他一直十分纳闷,既不经看,也不经打,如此的一群废物,怎么就敢如此嚣张搞规模经营呢,而在讯问土匪时,他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宁王朱宸濠。
  毫无疑问,这些土匪的背后或多或少地有着朱宸濠的影子,身为一个藩王,却去和强盗打成一片,总不能理解为深入群众吧。
  知县拉关系是想升知府,侍郎拉关系是想当尚书,藩王拉关系是想……
  于是王守仁很快找到了答案,唯一的可能的答案。
  问题严重了,他立刻跑去找孙燧。
  孙燧,时任江西巡抚,浙江余姚人,不但是王守仁的老乡,也是他同朝为官最好的朋友。
  当时的王守仁只是江西南部(赣南)巡抚,且主要任务就是剿匪,这么大的事情,他没法拍板当家,只能找孙燧。
  然而当他跑到巡抚衙门,找到孙燧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完这件事情后,却只换来了一个奇怪的反应。
  孙燧是苦笑着听他说完的,然后他叹了一口气,只说了一句话:
  “兄台你现在才知道?”
  这下轮到王守仁傻眼了。
  正德十年(1515)十月,河南布政史孙燧接到了一份命令,中央决定提升他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孙燧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后面还有一个任命——派江西巡抚。
  江西,对当时的朝中官员来说,是一个死亡之地。
  就在几年前,江西巡抚王哲光荣上任,可没多久,他竟突然离奇死亡了,朝廷派董杰接替他的位置,才过了八个月,董杰兄也死了,死得不明不白,后任的两位巡抚还没干到一年,就自动收拾包裹回来了,宁可不做官,也不在那里住。
  其中奥妙朝廷的高级官员都心知肚明,却不出声。
  收了人家的钱,自然不好出声。
  可是江西不能没有人去,也不知是哪位仁兄和孙燧有仇,竟然推荐了他。孙燧就这样被推到了悬崖边上。
  然而孙燧回答:“我去!”
  他叫来了自己的妻子,跟他交待自己的后事,妻子吓得不行,问他是怎么回事。孙燧只是叹气说道:
  “这次我要死在那里了。”
  “既然如此,那咱不当这个官,不去还不行吗?”
  “国家有难,自应挺身而出,以死报国,怎能推辞!”孙燧义正言辞地这样回答。
  他遣散了所有的下人,安置好家人,告别妻子,带着两个书童,就此踏上不归路。
  到江西后,他却十分意外地受到了宁王的热烈欢迎,送钱送物不说,还时常上门探访,可谓热情之至。
  但孙燧拒绝了,他还了礼物,谢绝探访。这是因为他很明白,拿了人家的东西,就要给人家办事。而宁王要办的事情叫做谋反,现在收了东西,将来是要拿脑袋去还的。
  然而之后不久,他就发现身边的人都在监视着自己,无论他干什么事情,宁王总是会预先知道,有时还会故意将他在某些秘密场合说过的话透露出来。甚至他的住处也时常有可疑人员出没。
  面对这一切,孙燧并没有屈服,他依然毫无畏惧地留在了这里。
  因为留在这里,是他的职责。
  看着这么个软硬不吃的家伙,宁王十分头疼,无奈之下只能出暗招,他派人给孙燧送去了四件东西——枣、梨、姜、芥。
  看到这些东西的孙燧笑了,他知道了宁王的意思——早离疆界。
  之后的事情就出乎宁王的意料了,孙燧十分大方地吃掉了这些特殊的“礼品”,却一点也不动窝。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孙燧独自坚持了四年,而现在,他终于有了一个战友——王守仁。
  可这二位一合计,才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胜算,说起来两人都是巡抚,却都是空架子,王守仁手上也没有兵,因为明代规定,巡抚并无兵权,需经过中央审批,方可动用,王大人平日手下只有几个民兵组织,抓扒手维持治安也还凑合,哪里能去打仗?
  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组织,可组织也没办法,二位同乡又陷入了无言的彷徨中。
  孙燧和王守仁不知所措的时候,宁王却正干得起劲。
  【天才的悲剧】
  从宁王朱宸濠的行动来看,他始终遵循着这样一条人生格言:谋反大业,人才为本。
  从史料分析,这位仁兄虽有野心,但智商并不很高,很多事情都解决不了,为了弥补自己的弱点,他挂出高薪招聘的牌子,在社会上广泛招募人才。
  因此上门的人不少,可是经过面试,朱宸濠发现混吃混喝的居多,有才能的几乎没有,只有一个叫刘养正的还勉强凑和,便就此拍板,任命他为造反行动总助理。
  之后又有一个叫李士实的,先前做过侍郎,后来辞官回家,朱宸濠感觉他也不错,就一起招了回来,安排他再就业。
  但这两个人并不能让朱宸濠满意,他十分纳闷,人才都去了哪里?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都去考试做官了。
  朱宸濠同志生不逢时啊,要知道,人才这种稀缺资源,只有在朱元璋那天下大乱的年头,才会四处乱跑去混饭吃。太平盛世,谁肯提着脑袋跟你造反?还不如好好读书,混个功名,这才是真正的正道。
  再看看他手下这两个人才,一个刘养正,举人出身,进士考不上,仗着读了几本兵书就敢说自己熟读兵法,运筹帷幄,除了能侃啥用都没有。
  还有那个李士实,朝廷混不下去了,回家到宁王这里吃闲饭,据说除了点头举手同意,就没有干过什么事情。
  就是这么两个货,居然被他当作卧龙、凤雏养着,也算别有眼光。
  其实朱宸濠知道自己缺人才,但他也没有办法,正当他为此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已经在苏州找到一个真正的人才,若此人加入,大业必成。
  朱宸濠大喜,准备亲自派人去请这个人。
  说来惭愧,此人已经被我们丢到后台整整二十年了,现在是时候请出来了。
  伯虎兄,上场吧!
  二十年前,唐伯虎上京赶考,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好歹出了狱,他本想振作精神,回家过点平静的日子。可当他返乡后,才发现一切都超出了他的预料。
  原先笑脸相迎的乡亲已经换了面孔,除了藐视还是藐视,他的书童下人也不再崇敬他,有时竟然还敢反客为主,大声训斥他。他的老婆非但不体谅他,还时常恶语相向。
  更让他痛苦的是,连在家门口看门的旺财看见他也是汪汪大叫,追着他来咬。
  这并非玩笑,以上描述出自唐伯虎给朋友的书信,每一个字都是残酷的事实。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唐伯虎彻底绝望了,他不再相信圣贤之言,也不再寒窗苦读,他已经失去了做官的资格,读书还有什么意义!
  从千尺高台跌落下来,遭受无尽的歧视和侮辱,从此他没有梦想,没有追求,他只需要一样东西——醉生梦死的快乐。
  从此他开始在全国多个地方的著名妓院流窜,由于他文采出众,迷倒了很多风尘女子,甚至许多人主动来找他,还愿意倒贴,也算是个奇迹。
  所谓风流才子的称号也正是从此刻开始传扬的,毕竟风流倜傥,纵意花丛是许多人所梦想的,但他们不知道,在唐伯虎那纵情的笑容背后,是无尽的酸楚。
  就在唐伯虎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朱宸濠来到了他的身边,伸出了手——将他推向了更低谷。
  接到朱宸濠的邀请,唐伯虎一度十分高兴,就算当不了官,给王爷当个师爷倒也不错,而朱宸濠对他的礼遇也让他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明主。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朱宸濠这个领导不太地道,他总是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土匪流氓接触,而且囤积了很多粮草、兵器,还经常看着全国地图唉声叹气,作义愤填膺握紧拳头状。
  怕不是要造反吧?
  逛妓院虽然名声不好,也就是玩玩而已,这可是个掉脑袋的事情啊,还是快点溜号吧。
  有饭吃、有妓院逛的唐伯虎没有朱重八那样的革命觉悟和革命需求,他不过是想混碗饭吃。
  问题是,你想走,就能走吗?
  让你看了那么多的机密,知道了内情,不把脑袋留下,怎么舍得让你走呢?
  四十九岁的唐伯虎面对着生命威胁,又一次迸发了智慧的火花,他决定学习前辈的经验——装疯。
  只有装疯,才能让朱宸濠相信,他什么也没有看见,即使看见了也不会说话,即使说话也不会有人信。
  唐伯虎到底是才子,装疯也装得很有风格,比当年吃狗屎的袁凯厉害得多,因为他想出了一个绝招——裸奔。
  真是舍得下本钱啊。
  从此,伯虎兄摒弃了传统观念,坚决一脱到底,光着身子四处走,看见大姑娘就上去傻笑,还经常高呼口号:“我是宁王的贵客!”
  他这一搞,整个南昌城都不得安宁,许多人纷纷出来看热闹,朱宸濠的面子算是给丢光了,他气急败坏,连忙下令赶紧把这位大爷送回苏州,别在这里丢人现眼。
  终于虎口脱险的唐伯虎松了一口气,但在庆祝劫后余生的同时,他对人生也已经彻底绝望。
  他此后的生活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彻底堕落。
  日以继夜的饮酒作乐,纵情声色,摧垮了他的身体,却也成就了他的艺术,他的诗词书画都不拘泥于规则,特别是他的人物画,被认为三百年中无人可望项背。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四年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天才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永远归于沉寂。
  有时,我也曾看过电视上那些以唐伯虎为原型的电视剧,看着他如何智斗奸臣,看着他如何娶得美人归,这些情节大都十分搞笑,但无论如何,每次我都笑不出来。
  因为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着的,是那个真实的唐伯虎,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那个怀才不遇的中年人,那个心灰意冷的老人。是那个在无奈中痛苦挣扎、无比绝望的灵魂。
  只有那首桃花歌仍旧在诉说着他的心声,萦绕千载,从未散去。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诀别】
  送走了唐伯虎的朱宸濠却没有丝毫的忧伤愁绪,他正鼓足精神,准备着自己的造反事业。
  王守仁与孙燧的暧昧关系没有逃过他的眼睛,对这两个人,他一直十分头疼,孙燧就不说了,王守仁他也是久闻大名,将来一旦动手,此二人将是最强大的敌手。
  应该想个办法解决他们了。
  但目前是造反的最关键阶段,毕竟是两个巡抚,如果私下派人黑了他们,恐怕要出乱子,可要是放任不管,又似乎不太妥当。
  此时,刘养正却提出了一个疑虑,打断了朱宸濠的思索。
  “如果他们把这里的情况上奏朝廷怎么办?”
  朱宸濠看着担忧的刘养正,突然笑了:
  “这个问题你不用担心。”
  说话之间,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
  “你去找人通知孙燧和王守仁,我要和他们见一面。”
  孙燧和王守仁也正在商量着对策,在对目前态势进行仔细分析后,王守仁得出了一个我方前景的科学预测——死路一条。
  孙燧十分同意这个观点。
  皇帝是不能指望了,朱厚照兄也没工夫搭理这些事情,能给皇帝递话的那几个宠臣,如果没有钱是打不通关系的。而根据最新消息,拥有兵权的江西镇守太监也已经被朱宸濠收买。
  现在是彻底的“三没有”状态,没有兵,没有将,也没有人管。四周都是朱宸濠的人,天罗地网,无所遁形。
  这种情形在兵法里有一个特定的称呼——“绝地”。
  “那就向朝廷内阁直接上书吧。”王守仁提出了似乎唯一可行的建议。
  然而孙燧摇了摇头,反问了一句:
  “有用吗?”
  自从朱宸濠招兵买马以来,从言官、御史到各级地方官员,告他的人数不胜数,可没一个人能够告倒他。
  为什么?
  除了有宠臣钱宁保他之外,内阁中的那个人和他也有着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对于那个人,王守仁并不陌生,他明白孙燧的意思。
  唯一的一条路似乎也不通了,王守仁又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
  忽然他眼睛一亮,有了一个想法:
  “还是写封书信送到朝廷去吧。”
  孙燧有点不耐烦了:
  “不是告诉过你没用吗?”
  “你误会了,不是给内阁,而是送给另一个人的。”
  王守仁的脸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我只是要一样东西而已。”
  朱宸濠的使者到了,他通知两人,朱宸濠邀请他们吃饭,务必赏光。
  王守仁和孙燧对视一眼,立刻答应了。
  这次宴会的日期大致在正德十四年(1519)的四五月间,距离最后日期的到来已经很近了,双方将在这场宴会上展开撕破脸前的最后一场交锋。
  出人意料的是,宴会是在和睦的气氛中开始的,朱宸濠似乎也不想谈其它问题,只是关心地问王守仁是否习惯这里的生活,是否缺少生活用品等等,王守仁作了得体的答复,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因为他知道,这场宴会绝不会如此简单。
  果然,不久之后,朱宸濠还是发难了。
  他愁眉苦脸地叹了口气,说道:
  “皇上总是出巡,国事也不怎么理,如此下去怎么得了啊。”
  王守仁愣住了,这是一句很犯忌讳的话,朱宸濠竟然公开说出来,莫非是想摊牌?
  可还没等到他反应过来,旁边一个人突然站起来,厉声说道:
  “世上难道没有汤武吗?”
  这句话实在太要命了,王守仁立刻转身,寻找发言人,然后他发现了满面怒气的退休侍郎李士实。
  话说到这个份上,不能不还击了。
  王守仁纹丝不动地坐着,平静地接了句:
  “汤武再世也需要伊吕。”
  幕后人物终于出场了,朱宸濠接着回答:
  “汤武再世,必定有伊吕!”
  王守仁还是那副平静的表情:
  “有伊吕,还怕没有伯夷叔齐吗?”
  听到这句话,朱宸濠涨红了脖子,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是一段不太容易理解的对话,我来解释一下,他们谈论的汤武等人都是商代的著名人物,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这段话用我的语言来翻译,大概是这个样子。
  “世上没有敢造反的人吗?!”
  “有造反的人也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此处意思是你李士实没有什么能力。
  “有人敢造反,就一定会有得力的帮手!”
  “即使你有得力的帮手,但国家一定会有忠臣!”
  大意翻译完毕,换到今天,这样说话的人应该被拉出去修理一顿。
  宴会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双方都不发一言,以沉默互相对抗。
  此时,孙燧突然站了起来,对朱宸濠的热情款待道谢。
  大家都如释重负,王守仁趁机提出道别,这场剑拔弩张的宴会就此结束。
  朱宸濠本想借着这次宴会摸摸王守仁的底,他基本达到了目的。
  而王守仁和孙燧却在宴会上感受到了浓厚的杀意,他们已经感到,反叛的刀锋正向他们不断迫近。
  之后环境变得更为恶劣,来历不明的人开始在街头成群结队地出现,拿着刀剑招摇过市,地方官员都睁一眼闭一眼,谁也不去管。王守仁和孙燧则成为了重点保护对象,他们的住所周围整天都有朱宸濠的人严密监视。
  就在这日渐恐怖的环境中,王守仁终于等到了他要的东西。
  不久之前的那封神秘的信,朝廷内的接收人并不是内阁,而是兵部尚书王琼。
  在信中,王守仁向自己的老上级只要了一样东西——旗牌。
  旗牌是明代的一种制度规定,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只介绍一下它的作用——调兵。
  王守仁之前征讨土匪时曾经拿过旗牌,之后又还了回去,也算是有借有还,但这不是王守仁的品德好,其实他老兄不想还,可是又不得不还。
  因为明代的朝廷绝不允许地方拥有军事力量,所有的军队都要统一听从国家中央指挥。
  但眼下这个环境,宁王造反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一旦事发,没有准备,大家只能一起完蛋。
  所以王琼破例给了王守仁使用旗牌的权力,宁王实在太可怕了,宠臣中有人,内阁中也有人,朝中大臣很多都收过他的钱。而王守仁和孙燧什么都没有。
  这是我唯一能提供的帮助,剩下的一切只能靠你自己。
  得到许可,拿了旗牌的王守仁十分高兴,他兴奋地跑去找孙燧。
  可当他来到巡抚衙门时,告诉孙燧这个消息时,他的这位同乡不但没有丝毫喜悦,反而端正地整理了身上的官服,说出了一句王守仁做梦也想不到的话:
  “你还是离开这里吧。”
  王守仁呆住了,他正想说点什么,孙燧却摆了摆手,说出了他必须离去的缘由。
  “那样东西(旗牌)现在还没用。”
  王守仁恍然大悟。
  他们不过是两个小小的巡抚,对方却是藩王,总不能自己先动手吧,所以现在这玩意还不能用。
  现在不能用,那什么时候能用呢?
  很简单,宁王谋反的时候就能用了。
  谋反不是搭台唱戏,到了那个时候,不肯屈服的孙燧必定是第一个被害者。
  王守仁彻底明白了,孙燧的意思是,他将在这里留守,直到宁王杀掉他为止。
  而在他死去的那一天,才是可以使用旗牌的时候,逃出生天的王守仁将拿起这件工具,起兵反抗,平定叛乱。
  孙燧抱着必死的信念,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王守仁,因为他相信王守仁一定能够完成平叛的重任。
  他所要做的只是从容赴死。
  “那你和我一起走吧。”这似乎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我是国家委派的江西巡抚,这里就是我的职责所在,死也要死在这里!”
  王守仁没有多说什么,他理解,也尊重孙燧的这种选择。
  他整好衣冠,郑重地向孙燧作揖行礼,然后大步离去。
  对着王守仁那渐行渐远的身影,孙燧大声说出了他此生最后的祝愿:
  “伯安(王守仁字伯安),珍重!”
  王守仁听到了这句话,却没有回头,因为他知道,要报答这个勇敢无畏的人,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惊变】
  孙燧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几乎就在同一时刻,朝中发生了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最终让朱宸濠的阴谋败露了。
  宁王朱宸濠一度很自信,因为他已经买通了钱宁、杨廷和等朝中位高权重的人,自认为后台够硬,可他没有想到,他的这番动作却得罪了一个更为强势的人。
  这个人就是江彬。
  江彬是武将出身,陪同朱厚照出巡北方,还参加了多次战斗,很受朱厚照的信任,红得发紫,这下子钱宁就不高兴了,因为他的特长只是拍马屁,而江彬则比他多了一门技术,不但能拍马屁,还能陪着皇帝打仗。
  一来二去,两个人就成了冤家,互相寻找对方的破绽。江彬先下手为强,决定在宁王的身上做文章。
  这个消息不径而走,经过路边社的报道,越传越广,很多对钱宁不满的人也准备借这个机会下一剂猛药。
  恰好此时,一贯善于随机应变的杨廷和也感觉到不对了。照这么个搞法,宁王那边要出大问题,到时自己也跑不掉。他决定解决这个难题。
  于是在众人合力之下,朱厚照决定派人去警告一下宁王,让他老实一点。
  事实证明,杨廷和先生受人钱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3 5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