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吕布逆转人生-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割据江东,长江之下尽是其辖地,且又有周瑜、张昭、张纮、顾雍、周泰、程普、黄盖、吕蒙、陆逊等江东人杰相辅,其势于江东根深蒂固,江东百姓只认孙氏之名,不识朝廷之威,加之又有长江作为天险,他日若要征伐,未有百万大军合势而攻。难矣!”
“如臣所言,如今臣虽雄踞中原,但若要一统天下,无异于难于登天,若臣无社稷大器在手,恐怕穷极一生,亦难能替圣上平定天下,不过臣既是臣,君既是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从,若圣上忌惮于臣,恐臣强夺社稷大器。但可此时一剑了断臣命!”
曹操目光如同两柄剑刃一般,直刺入汉献帝双眸,汉献帝执剑之手不断地颤抖。脸上神色时而狰狞,时而犹豫。时而疑惑,双目内尽是痛苦之色。
他心里清楚。就如曹操所说,即使曹操将其势力尽数交予他手,他亦无能耐一统天下,反而会令曹操耗费大半生心血创建的基业毁于一旦!
曹操静静地凝视着汉献帝,脸色平淡,好似丝毫未有感觉到自己的脖子上,正顶着一柄犀利无比的利剑。
这是曹操对汉献帝最后的一次试探,在大殿内某处,许褚虎目死死地盯着汉献帝,一手暗抓着一颗铁弹,只要汉献帝有些许欲害曹操之意,他便会立刻飞射出手中铁弹。
“刘协若你不识大局,为一己私欲,而罔顾天下苍生,那就别怪我曹孟德无情,我对你已是仁至义尽!”曹操心下暗付道。
少顷,不知是汉献帝那懦弱性情作怪,还是其当真明白曹操言中之意,亦或是他察觉到许褚早有准备,最终还是放开了手中的倚天剑,踉跄数步,魂不附体地跌倒在地。
曹操缓缓地收回视线,转到了王子服身上,而王子服见汉献帝竟放弃了天赐良机,甘愿做曹操的傀儡,脸上尽是死灰之色。
当曹操眼神转过来时,王子服积蓄已久的怒恨轰然爆发,厉声大喝道:“奸贼,你如此大逆不道,必不得好死!”
局势已定,王子服竟敢喝骂曹操,大殿之内的众官皆是神色一变,一些平日受过王子服抨击的官僚,心中更是暗笑着王子服不识好歹,死不足惜!
“王公你刚直不阿,不畏强权,若你迷途知返,本丞相大可饶恕你叛逆之罪,留你于圣上身旁,辅佐大汉社稷!”
面对王子服恶毒的诅咒,曹操却无任何怒色,反而平静地安抚王子服,王子服听罢,忽然状若癫疯地狂笑起来。
“哈哈哈。。。。。。”
曹操目光一凝,脸庞微微抽搐,一丝惋惜之色从其眼眸内一闪而过,王子服笑罢,睨视着曹操,一步一步地徐徐向曹操踏来。
“曹贼你何须在此假仁假义,大放厥词,试问天下谁人不知,汉室天下早已不属刘氏,我王子服生为刘氏之臣,死为刘氏之鬼,只要我王子服尚在人世一日,灭曹匡扶汉室之大业,除非功成,否则永无尽止!”
王子服话音一落,曹操微微摇头,随即背过身躯,荀攸脸色冰寒,冷声问道:“依王公言下之意,是要与丞相作对,不死不休耶?!”
“宁死不屈,势灭曹贼!”王子服双目瞪大,眼角崩裂,字字铮铮,浑身尽是浩然正气。
荀攸那清秀的面庞随即一黑,冷然一笑道:“王公大义,攸惶恐,左右!”
荀攸一声令下,在殿外的两个将校立马踏入,在他们的兵甲上,尽是血肉碎皮,一踏入殿内,顿时带来了一股极其浓烈的血腥气味。
那两个将校快步冲到王子服身侧,凶狠地一把将王子服钳制,王子服剧烈挣扎,口中怒骂曹操不止,直至被拖出殿外数百步外,仍能听到他那撕心裂肺地怒骂声。
王子服的怒骂声渐渐远去,殿内鸦雀无声,一片诡异的死寂,朝中百官,皆把目光集中在曹操身上。
少顷,曹操缓缓地睁开细目,视线移向汉献帝的身上,君臣两人目光接触,但从两人身上散发的气势来看,似乎曹操才是真正的君王!
“天下乱势未平,社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所谓欲御外敌,必先安于内,若社稷不稳,割据在中原四周的诸侯,便会有机可乘,危及朝廷,酿成弥天大祸!”
“臣为了早日一统天下,常年出征在外,少有伴随于圣上左右,还望圣上亲贤臣,远小人,稳定社稷,分辨忠奸,此实为天下百姓之幸也!”
从曹操毫无感情的目光中,汉献帝只觉浑身冰凉,刚才那道强硬之气早已泄去,只见汉献帝的身躯不断颤抖,只道定会谨记。
曹操遂即又向朝中百官做了一番安抚,一众官僚皆悚然听命,曹操虽是汉相,却尽显帝王之威。
至此,朝中尚且忠于汉室的寥寥数人,皆被曹操设计谋杀,曹操威福日甚,权倾朝野,汉献帝甘愿为之傀儡,汉室皇权尽失。
某日,在丞相府内,曹氏文武聚于一堂,曹操坐于首位,不怒而威,如同不可触犯的帝王一般。
荀攸踏步而出,进谏而道:“今丞相威名日盛,朝中百官无不倾服,丞相何不乘此时行王霸之事?”
荀攸此言一出,荀彧脸色剧变,连忙进谏道:“万万不可,丞相乃汉朝之臣,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方可威镇天下,况且当今圣上虽是孱弱,但并无犯过,丞相岂能强而据之,不宜如此,否则必遭天下人唾弃!”
荀彧乃曹操麾下重臣,曹操一直将其视为心腹,此时荀彧竟说出了这一番话,顿时四周曹氏文武皆是脸色大变。
荀攸见族叔反驳其言,顿时脸色一变,荀攸并非不喜族叔提出不同见解,而是担心族叔犯了曹操忌讳,当即连连急打眼色于荀彧,荀彧却置若不闻。
至于曹操,闻言之后,神色不见丝毫变化,一言不发,就在此时,长史程昱趁势进言道:“自古以来,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者,纵使是周公、吕望,亦莫可及也!”
“想丞相栉风沐雨,征战四方,二十余年,扫荡反贼无数,为天下百姓除害,汉室天下方可复存至今,丞相功德如海,岂可与诸臣同列乎?况且前日许昌造反之事,若无圣上暗中许可,伏完等人岂敢放肆!”
“当今圣上,能力庸俗,不分忠奸,若继续让其坐领天子大位,久之必祸害百姓,今丞相得以民心,势鼎天下,得天下乃是大势所趋,合于天意,合于民心!”
程昱话音一落,郭嘉、司马懿、曹仁、夏侯渊等文武齐声附和,荀彧连连色变,惶急又谏道:“丞相虽功德无量,但汉室朝廷已历四百载,时今虽是落寞,但却非是一时半刻可强夺占之,丞相若要登天子之位,时机尚未成熟,若是轻举妄动,失了大义,定遭各地诸侯群起而攻!”
程昱听言,正欲出言反驳,就在此时,曹操脸色终于稍稍有变,他那双如能吞天般的细目微微眯起,冷然而问道:“依文若之见,又该如何?”
曹操身上透着几分诡异,仿佛忽然间变了个人似的,令荀彧心惊不已,荀彧一时间竟无言以对,荀攸连忙出列而道。
“丞相息怒!荀文若素来对丞相忠心耿耿,一片赤诚,绝无异心,他话中之意,乃是担忧丞相根基未稳,时下吕布、孙权、刘备其势尚大,称帝之事关乎天下苍生,当要谨慎为之,万不可操之过急!”
荀攸说罢,连又急向荀彧暗打眼色,荀彧眼中露出几分莫名的痛苦之色,违心而道。
“公达之言,正是我意,丞相但可先合受为魏王,待平定江南、西、北二疆,一统天下,即时丞相功德盖天,民心皆服,再是称帝,方可建造盛世基业!”(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八章 曹操称王
程昱听荀彧如此说,当即又是言辞犀利反驳道:“文若此言差矣,丞相一生功绩无数,中原百姓皆受丞相福泽,丞相此时称帝,谁敢不倾心服之?!”
此言一落,一股怒气顿从荀彧心中涌起,荀彧当场手指程昱,厉声大喝道:“丞相功绩再大,亦为人臣,为国除害,造福百姓,乃是其职份所在!”
“今得以势鼎天下,民心所向,皆因丞相得以社稷大器在手,丞相兵指所向,皆乃朝廷之命,为大统之义,讨伐之人,即为乱国之贼,丞相用兵有道,韬略超凡,以义伐之不义,故而方能百战百胜!”
“但是,若丞相强登天子之位,天下诸侯皆会不服号令,群起而攻之,即时天下人心惶惶,生灵涂炭,纵使丞相扫荡所有反对之势,那时天下经历多年战火的肆虐,历时之久,死者之多,可谓前所未有,只怕未有百年休养,难再现盛世之象!”
“程仲德,你鼠目寸光,不识大局,只知谄媚攀附,为求一已私利,名权爵位,置天下苍生之安危而不顾,你这等奸佞小人,迟早不得好死!”
程昱被荀彧骂得狗血淋头,羞愧难止,就在此时,平日与荀彧交情极深的郭嘉,却忽然走出谏言道:“ 文若息怒,仲德所言亦非无理,更何况文若岂不闻功高盖主,必遭杀身之祸!”
“从前日那场叛乱来看,足可见圣上并无容丞相之心,丞相欲征讨天下。若不能先稳后局,每战必会多有顾忌。即时战事便会一再延长,死伤之人亦将是数不胜数!”
“郭奉孝!你!!”荀彧仿佛未有想到郭嘉亦会出言反驳。气得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郭嘉谦卑施礼,话锋一转又道:“我等为人臣者,道明理义,说明利害,是为本职,至于如何抉择,还是全凭丞相之意!”
郭嘉话音一落,众人的目光立刻集聚在曹操身上,荀彧双目赤红。眼中更带有几分哀求之色,死死地盯着曹操。
曹操面无表情,沉默不言,少顷,曹操忽然笑起,起身朗声言道:“哈哈哈。。。想我曹阿瞒,生性愚陋,放纵不羁,始举孝廉。入朝仕官,后值天下大乱,十常侍乱国拢权,黄巾贼子。肆虐天下,除之不久,又逢董卓入朝。”
“董卓势大。我单身献刀,刺杀不成。险些丧命,后发檄文。聚天下义师,进而讨之,破董卓于洛阳,逼走长安!”
“不料,那时各地诸侯皆有私心,唯恐伤其势力,纷纷退离,我独领大任,奋勇而追,因势单力薄,中董贼埋伏,损兵折将,再一次险些丧命!”
“其后董卓不仁,色心蔽目,被其义子吕奉先所杀,其势终灭,天下遂得几分安息,我于兖州起势,转战青州,下徐州之地,平定中原乱贼,建造基业。”
“李郭作乱,我不忍天子受苦,再破李催、郭汜,救下当今天子,其后再铲除袁本初这头当世巨雄,得天下半壁江山,势鼎天下!”
“想我今身为一国之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天下人,皆说我是乱世之枭雄,可谁又知,若国家无我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天下人见我权重,妄加非议,疑我有异心,欲夺汉室江山,此实为大谬也,若我果真委捐兵众,交付圣上之手,惶恐一解兵权,天下即乱!”
“我败则国家倾危,社稷崩溃,各地战火连连,久不休止,百姓受苦,死伤无数,生灵涂炭,势推称王,实则无奈也!”
曹操直言坦荡,毫不作伪,所说言辞仿佛是发自肺腑,毫无虚假,席下荀彧脸色连变,低头叹气不已。
荀彧心中亦是明白,一切皆如曹操所说,若汉室朝廷未有曹操一力支撑,只怕天下此时各地诸侯纷纷称王称帝,汉室王朝不可避免将成为一个被诸侯视于无物的空壳。
而曹操此时称王,一可大涨其麾下群臣、猛将雄师之士气,二可威慑诸侯,稳定朝纲,继以征伐天下之大业!
不过,荀彧虽深明此理,但心中却有一层如同天堑般的隔膜,难以迈过。
而程昱闻言,却是连忙附声又道:“丞相高义,我等敬服,今丞相愿为魏王,实乃天下苍生之幸也,当加九锡以彰功德,为日后称帝,先展威望!”
九锡者,乃是皇帝赐给有卓越功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些礼器通常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其中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
车马,其德可行者,赐以八马金车。
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一双,能安民者赐之。
乐县,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乐者赐之。
朱户,指红漆大门,得民望者赐之。
纳陛,登殿时特凿的阶梯,使登升者不露身,显其尊贵身份,能进善者赐以之。
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戟、铩等兵器,能退恶者赐之。
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能征不义者赐之。
斧钺,能诛有罪者赐之。
秬鬯,指供祭礼用的香酒,孝道备者赐之。
九种特殊赐物,自高祖起,除篡汉之王莽,无人九锡加身,纵使是开国元老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亦只得其中四、五。
曹操若尽得九锡,足可彰显其功绩之大,甚至远超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不过,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曹操篡逆之心已坚。
程昱率先提议,众人听言皆是拜服于地,恳请曹操位加九锡,曹操见得,叹息一声,随后言道:“可也!”
这边曹操紧锣密鼓的张罗称王之事,而曹操‘为庞统所败’,狼狈撤军,甚至曹军回许昌的途中,还传出曹操毙命的消息,让各方诸侯惊疑不已。
不过,各方诸侯还未来得及庆幸,不久又传来曹操诈死,设局血洗朝廷内忠于汉室的官员,其中有国丈伏完、骠骑大将军董承、左议郎赵彦、右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长水校尉种辑、工部侍郎王子服等七人,就连一国之后伏氏亦被当众逼死。
曹操诡异地死而复生,且用极为高明的手段铲除异己,让各地诸侯惊骇非常,且对曹操更为忌惮。
这边曹操心腹为曹操称王而奔走串联,尚书崔琰闻曹操欲称王,暗下怒骂曹操,有与崔琰不和者,暗里告知曹操。
曹操听言,只是叹言一声,交予程昱处理,程昱素来冷酷无情,当即教兵士,将崔琰收监下狱。
话说这崔琰长得虎目虬髯,却是深明大义之人,忠于汉主之士,先前见伏完等人事败,想大事未了,不敢轻身赴义。
近日听闻曹操欲称王,酒后失言,故而惹祸上身,崔琰在狱中大骂曹操乃欺君奸贼,不得好死,程昱见崔琰如此不知好歹,遂令狱卒杖杀崔琰于狱中。
崔琰一死,朝中再无人敢对曹操称王之事,轻发言论,数日之后,群臣表奏汉献帝,称颂丞相曹操功德,言及曹操古今圣贤莫及,宜进爵为王,表彰其盖天功绩。
如同傀儡一般的汉献帝,哪敢反抗,即令人草诏,册立曹操为魏王,曹操假意上三辞,不肯受之,群臣力谏。
汉献帝下诏三报不许,曹操方才拜命受魏王之爵,冕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八马,用天子车服銮仪,于许昌盖魏王宫。
而汉献帝自从失了伏后,加之曹操称王,连日不食,骨瘦如柴,曹操闻之,入殿面圣秉道:“ 圣上不必多虑,臣无异心,今虽立王,亦尚为汉臣,臣听闻圣上因伏后之死,寝食难安,故而来谏,想臣女已为圣上贵人,大贤大孝,宜居正宫,不知圣上觉得若何?”
汉献帝安敢不从,遂册立曹操女曹贵人为正宫皇后,群下莫敢有言,纷纷恭贺魏王曹操。
曹操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惊天动地,先铲除伏完、董承等忠于汉室之士,随即又登上魏王之位,最后再将其女扶上一国之后。
至此朝廷之内,曹操独揽大权,其势之大,可谓是空前绝后,汉献帝心灰意冷,终日如同行尸走肉,汉室颠覆,仿佛已是早已注定之局。
而曹操在稳定了内部后,便将目光放向南方,先前曹操命夏侯渊、曹仁暗中精练近十万兵马,且北上与吕布对峙的精兵,亦在暗中慢慢南调,如此,曹操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一个南下良机。
这时郭嘉向曹操献策道:“魏王,与其坐等时机出现,不如若主动创造时机,我等当前所需者,乃是淮南兵力空虚,这样便可速下淮南,一统中原,继而南下荆州、江东!”
“而江东时下精锐尽集于荆州、淮南二地,江东腹地可谓是防御虚薄,如此情势下,我等只需派一能言善辩之士,携带金珠宝贝,说得山越于江东腹地作乱即可!”
“荆州孙刘两军鏖战正烈,周瑜大军绝无可能调回,孙权欲平山越,必调淮南之兵,如此,南下良机必现!”
曹操闻言大喜,当即依郭嘉之策各做安排。(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九章 周瑜反算诸葛亮
就在诸葛亮算计周瑜,在剑林埋下伏军,借用西北锐风,将三路江东大军烧得死伤大半时。
在长沙城头,周瑜见三部江东大军皆成功突破而去,心中大松一口气,仿佛料定胜利天平已完全偏向江东一方。
突兀之间,一阵强风袭来,天色忽变,云雾骤来,周瑜满头青丝被这一阵强风吹得飘扬飞起,周瑜俊美如妖的面容蓦然变色,急唤向导官前来。
“你可知从长沙望江夏路途中,可有险要地带,特别是那易燃火的险地?!”
周瑜满脸急色,皓月般的明目,染起几分血红,仿佛变了一个人般,这与平时那无论何等大事,亦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周瑜,迥然不同。
那向导官见周瑜这般神态先是吓了一跳,随后又听周瑜之言,脑念电转,迅疾便想起一处险地,急呼道。
“在长沙城三十余里外,有一林名为剑林,那处林地广阔无边,山川相逼,若遭火攻,纵使百万兵马亦必死无疑,只是眼下刮的风向,却不会威胁到我江东大军,若是见火起,我江东大军尚可迅疾逃离!”
周瑜听言,双目刹地瞪得斗大,疾声呼道:“天象有变,今夜必起西北风,彼军若在剑林设下埋伏,使用火攻,那三万大军危矣,左右,快快传令于城下邓义,令他速派一部兵马突破而去,同禀吕蒙等将做好堤防!”
周瑜喝毕,其身边两员江东将校立即疾驰下城,引数十从骑。策马冲出城外。
少顷,那两员江东将校冲入乱军之中。寻到在战圈外正指挥兵马的邓义,在其耳边低声疾道数句。
邓义听言。脸色剧变,浑身不觉打了一个寒战,速令一部兵马随那两员江东将校望江夏方向而去。
周边不少刘军将领见得,正欲拨兵抵杀,却被刘备阻止,刘备目光透着寒意,冷声而道:“不必理会,任由其去,军师早有布置!”
于是又有一部江东兵马突破冲开。刘军兵马却未紧追,邓义见状,忐忑不安的心,稍安了几分,速令人回报城内周瑜。
那部江东兵马疾走飞冲,一路马不停蹄,奔出十几里后,刚至一处坡口,猝然一声炮响。无数箭矢毫无预兆地从四面八方飞射而来。
霎时间,近半江东骑军坠落马下,一彪人马拦路截杀而出,为首之将正是魏延。
“将他们尽数围杀。一个不留!”
魏延把刀一招,其部属随即趁乱一拥而上,将那支混乱不堪的江东兵马瞬间围住。疯狂剿杀。
不一时,血光宏盛。惨叫声响不绝耳,这部近二千余人的江东兵马。先受伏击,又遭猛攻,被魏延所引兵马围杀殆尽,全军覆没!
此时周瑜并未得知,他令邓义所派的兵马已被魏延剿灭,而就在那部江东兵马离开不久,刘备忽然下令撤军。
邓义见状,急令兵士掩杀,赵云忿然爆发,一枪一马,即有千军万马之威势,俨然杀出一条血路,望邓义飙飞而来。
邓义吓得魂魄惊飞,顾不得指挥兵马,拨马就逃,刘备趁势,令各部反攻一阵后,再徐徐退去。
邓义部属因无大将指挥,又被刘军猛杀了一阵,皆是畏战不敢向前,于此刘备大军得以安然撤走。
邓义亦收军回归城内,邓义入城之后,周瑜立即派人传见,邓义急来寻周瑜,刚施礼毕,便听周瑜疾言问道。
“邓将军,你方才派人传报说,你派去支援吕蒙等将的兵马,轻易便突破刘军包围,望江夏而去,对否?”
“此言不差!”邓义点头称是,心中颇为疑惑为何刘军不加以阻扰。
周瑜闻言,顿时陷入沉思当中,诸葛亮谋略之高超,周瑜已是心领神会,如今江东三路大军大有可能已遭埋伏,若说诸葛亮没有后手,周瑜绝对不信!
可那诸葛亮的后手会在哪里?按理说诸葛亮设计伏击三路江东大军,其优势已掌控于刘军手中,为何在如此情势下,刘备却又主动命大军撤退?
周瑜脑中不断的推算,演练,猝然间,一道灵光从脑中闪过,随后便见周瑜朗声大笑起来。
邓义见周瑜笑得诡异,一时间摸不着头脑,疑惑不已,周瑜对邓义耳语数句,邓义闻言,先是惊骇,随后亦是大喜。
之后,周瑜找一面貌清秀,与周瑜体型有几分相似之人,命其穿上大都督铠甲,然后引数千大军,鼓噪而行,作万余兵马状,望江夏疾驰而去。
其后,又是召集城内将领,细细安排一番,而邓义接到周瑜之命,谨守城池,邓义心知肩负大任,即令城内兵士严加把守,戒备森严。
假周瑜引一军急出长沙城,早有刘军斥候探得,回寨来报刘备、诸葛亮,帐下诸将听得,纷纷进谏刘备,出军拦截。
诸葛亮听后,却是拂扇而笑道:“诸位将军,稍安勿躁!周瑜已离开长沙,眼下正是诈取长沙城的大好时机,两个时辰后,如此如此,长沙便可取之!”
“哈哈哈。。。孔明此计大妙,若那周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