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大皇帝-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延收了陶商的大礼,拉着他坐下,翻开兵书第一页,言道:“此书乃是我亲手誊写,恐你日后有不明之处,趁着这几日时间,老夫便与你通览一遍!”
有张延亲自教他研习兵法,陶商当然求之不得,虽然张延自谦说他不能悟透,但毕竟也有自己的见解,加上他就是张良之后,怎么也有耳濡目染的优势,比陶商这个门外汉要强多了。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两人除了吃饭,便隔着栏杆坐在一起学习太公兵法,这本书的深奥,远远超过了陶商的想象,惊异于古人的聪慧,当然也在潜心学习,张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牢记心中。
虽然来自后世,但陶商却清楚,自己除了那一点点知晓历史的优势之外,聪明才智,政治决断,都不能说有绝对优势,必须要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才能成事。
〈本卷完〉
第239章 送别
已是深秋时节,天气阴沉,朔风阵阵,卷着地上的枯草和尘土,匆匆的行人裹着衣领从街口走过,连叫卖的小贩也显得有气无力,抱着胳膊躲在火炉旁边,只等自愿上门的主顾。
南城的主街道上,有一队士兵缓缓走来,中间用重枷押着一个人,手脚上绑着锁链,一步步向城外走去,这等充军的罪犯,连坐囚车的资格都没有。
百姓们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人又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受到如此重罚,要被发放边疆去充军,却不知道这人正就是他们这两天纷纷称赞传诵的杀宦英雄陶商。
即将入冬,城外一片萧条,城上的守军看着走出城门的陶商,除了深深的敬意之外,便是无尽的唏嘘感慨。
这个当年骑马摔倒在城门口的纨绔少年,两年的时间便剿灭山贼,成为弘农杨家的女婿,西征得胜归来,官拜将军,转眼间却又因为杀了十常侍而发配充军,这等大起大落的经历,比说书人的的那些故事还要精彩。
一阵狂风吹来,吹散了陶商杂乱的头发,城门外面,陶谦正带着一家人在等候,辞官之后,他的府邸已经被官家查封,在城外租了一个庄院暂时落脚,等着为陶商送行。
才过不惑之年,陶谦的须发已经完全花白,背着手站在秋风之中,衣袂摆动着,却站得笔直,似乎在向命运抗争,也在向陶商鼓劲。
甘氏泪眼婆娑,抹着眼泪走过来,轻抚着陶商的面颊,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才盼到儿子有了出息,却又要充军发配,这样的起落让这个外柔内刚的女子也承受不住。
离别总是伤情,陶商好言安抚着甘氏,让她安心回徐州养老,等到了交州,马上就会寄信回家,争取早立功劳,返回中原。
安慰人的话,陶商也不太会说,只听着甘氏不断地嘱托,顺着她的意点头,发配不必出征,即将面对的环境何其恶劣,更多人的命运是一去不返。
众人一一上前道别,银杏哭成了泪人一般,抓着陶商的手臂告诉他一定要保重自己,她会在洛阳等着陶商回来的消息。
人员安顿,陶商在陶谦探望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家眷跟着陶谦回徐州老家,如果有可能的话,就招募丹阳青壮为家丁训练。
陶应、马钧和银杏等人则留在洛阳,不过暗中会搬迁到城外的崤山别院,由燕荣和上官博保护他们的安全,照顾饮食起居。
而徐晃和李通、秦河、陶忠等人,带着训练好的那二十名丹阳兵,扮作商队尾随陶商南下,保护他的安全,就算没有十常侍谋害,沿途的盗贼也难以让人放心。
冷祁伤势还未痊愈,也留在崤山别院,贾诩本来说要跟随陶商来洛阳,只因家中有事要回去一趟,如今还在西凉,想必听到陶商的这个消息,恐怕也不会再来了。
树倒猢狲散,这个道理陶商又何尝不明白,他现在本身就是无根之萍,又怎能强求别人跟随自己,不过徐晃等人依然选择追随他,让他心中感激不已。
患难见真情,陶商并不认为自己这一去就会从此永无翻身之日,否极泰来,说不定这正是一次更好的机会,远离洛阳这个深潭,走出去或许才别有天地。
同来送行的还有卢植、朱儁等人,都叮嘱陶商此去一定要沉得住气,早立功劳,早日回来,如果能有可能,他们自会在朝中为陶商上书免罪。
廷尉的人把陶商押出城外,交给河南尹的衙役,将由他们押送陶商到荆州,再由荆州派人押送到交州,完成发配的任务。
此时的河南尹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用连环计除掉董卓的并州人王允,王允面目清癯,双目有神,虽然人看起来消瘦,但举手投足间却有一股大家风范。
堂堂的河南尹,竟然亲自带人来接收陶商,这让陶商多少有些意外,一般情况下,这种充军发配的命令,都是交给属下最不得力的人去跑腿,衙役们也大都不喜欢这差事,辛苦跑腿不说,还没有任何一点油水可捞,一个即将发配边疆的恶人,你能指望他给你什么好处?
“将军诛杀十常侍,百姓无不称快,官吏弹冠相庆,可恨朝纲不振,法纪不行,本府虽无力救将军于水火之中,却也愿尽绵薄之力,这四人皆是本府心腹,一路上必会对将军有所照顾,还望将军一路走好!”
看到王允和那几个衙役的态度,陶商才明白自己杀了段珪,虽然在朝中树了大敌,但在外却博取名声,这和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有异曲同工之妙,只可惜曹操能够全身而退,还得到陈宫这样的谋士,自己却锒铛入狱,发配充军。
凡在河南尹管辖之下的,对十常侍的危害感触尤甚,其余地区的人,大多都是道听途说,但这洛阳城外,被十常侍或十常侍所属的人迫害过的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没有被迫害的,几乎没有。
所以陶商杀了段珪,为百官所不敢为,为天下人所不能为,着实让许多人解了恨,而在外面的传言,早已不是陶商误杀段珪,而是义愤填膺,义正言辞地当堂杀死了气焰嚣张的段珪。
如此一来,一个不畏权贵,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人人都为陶商的遭遇扼腕叹息,当然对大汉朝的不满也越来越深。
办理了官文路引,陶商辞别王允,和四个衙役和陶商共同上路,最后回头看了一眼巍峨的洛阳城,这座象征着汉家数百年辉煌的王都,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再回来。
微冷的早晨,官道上没有几个行人,两旁高大的杨树枝叶光秃秃的,长长的官道一眼望不到尽头。
此处距离洛阳太近,衙役们还不敢给陶商解去枷锁,流放的犯人也不能享受囚车的权力,只能徒步而行。
秋风卷着枯叶,刮起一阵阵尘土,寒鸦落入枯草之中,头顶上,一行大雁向南飞去,即将入冬,这或许是最后的一群迁徙者了。
第240章 揭盖头
离城三十里,洛阳城已遥不可望,衙役为陶商解去枷锁和锁链,只等过了洛水,走出洛阳境内,便有徐晃他们接应,也有了马匹代步。
转过一片树林,忽然见到不远处的路上听着一顶大红色的花轿,四个轿夫静静地站在旁边,在轿子前面,?站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孩。
看到这一幕,陶商脚步一顿,下意识地便猜到等在这里的是杨蓉,刚才送别,?杨彪并未提起杨蓉,陶商也没敢问,怕自己会失望,却没想到杨蓉居然等在这里,不由心中一阵激动。
那四个衙役倒也识相,在百米之外站住,让陶商独自上前,陶商和杨家千金的婚事,早已传遍洛阳,都以为这次肯定彻底泡汤了,没想到杨蓉如此痴情,四人脸上都露出羡慕的神色。
陶商拉了拉衣襟,缓步走向小轿,这是一顶只有成亲时候才用的花轿,金黄色的流苏,大大的喜字十分醒目,连轿夫也穿着红色喜庆的服装。
站在轿子前的正是杨修,见陶商走近,上前说道:“家姊让我给你带话,她的红盖头,还等着你揭下来!”
陶商微微点头,来到轿钱看着大红色的轿帘,两人隔着一张布幔,却似乎能听到彼此的声音,期盼了许久,终于等来了这一刻。
无论是洞房花烛,还是这荒野轿中,都能见证彼此的真心,既然倾心,又何必在意身边的一切?
深吸一口气,陶商上前揭开轿帘,杨蓉穿着大红色的短袄,上面绣满了精致的花纹,十分喜庆,正低垂着头,顶着红盖头。
踏进轿中,听到杨蓉急促的呼吸声,露在外面白皙的双手紧紧攥着,因为用力指节有些发白,感觉到陶商进来,双脚紧张地并在一起。
陶商站了片刻,想不到自己来到汉末的第一个婚礼竟然会是这个样子,虽然有些凄美,但也充满了别样的浪漫。
秋风、荒野、衙役、囚犯、新娘……
这是何等古怪的情景,却因为种种机缘巧合而凑到了一起,突兀却又在这种场景下觉得很和谐。
轻轻地拉起盖头的一角,陶商缓缓地拉起来,一张白皙娇红的面庞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涂了胭脂的莹润下巴和红唇搭配起来,十分好看,娇艳饱满的红唇能看到每一条纹路。
再向上,小巧坚挺的琼鼻,因为激动而不断阖动着,渗出了一层细汗,粉雕玉琢一般,令人怦然心动。
盖头被掀到头顶上,两人四目相对,陶商的目光温柔沉静,杨蓉则娇羞带着一丝倔强,一如当日在野外之时的坚强。
这个柔弱的女子,竟然在这种时候选择了继续跟随陶商,将婚礼进行到底!
一场逃亡的救命之路,让两人早已相濡以沫,彼此交心,无论陶商发达还是落魄,都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轻抚着她光洁的面庞,陶商柔声道:“你这又是何苦来哉?”
杨蓉紧紧抓住陶商宽大的手掌,坚定道:“小女自结识将军以来,便发誓非将军不嫁,如今将军虽然落魄,但小女自知将军非池中之物,无论一年还是十年,我都会等你归来!”
陶商一声轻叹,将杨蓉搂在怀中,紧紧地抱着她,郑重言道:“你放心,无论如何,我都会好好活下去,等着完成我们未完的亲事,洞房之夜,绝不会再让你如此冷落。”
“嗯!”杨蓉乖巧的点点头,脑袋深深埋进陶商的怀中,深吸着自己丈夫身上独特的气息,好像要把他埋进心底深处。
毕竟这是在押送的路上,虽然那几个衙役没有催促,陶商也知道不能太让人家为难,低头喷着杨蓉的俏脸,亲吻她的额头、红唇。
“在家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等我回来接你!”
“妾身永远等着夫君归来!”
杨蓉面颊酡红,这一刻,她终于可以用夫君两个字来称呼陶商了,只觉得心中十分满足,甜蜜无比。
从身旁的袋子中拿出一个香囊,为陶商戴在脖子里:“这是妾身亲手缝制,带着它,就当奴家陪在将军身边!”
陶商点头,再次深情地吻着自己的新婚妻子,直到她浑身酥软,心绪迷离,才放开手,转身走出轿外。
“姐夫!”杨修的称呼转变的也很快,上前言道:“此去一路,必定凶险重重,你一定要小心保重。”
“放心吧!”陶商淡然一笑,凝目望向洛阳方向,言道:“想杀你姐夫的人有很多,但能杀我的人,却还没有生出来!”
“哈哈哈,姐夫有此等豪情,定能东山再起!”杨修居然老气横秋,正色道:“你尽管放心,我会照顾好家姊的,就等你重回洛阳。”
“大丈夫一言九鼎,我说到便能做到,你们早些回去吧!”这句话是说给杨修的,更是说给轿中人的,这是他对杨蓉的承诺,佳人倾心,自己又如何能够辜负?
离别最是伤情,更何况两人还是新婚燕尔?
杨修年纪虽小,却十分聪慧,不忍再让杨蓉承受太多的离别之苦,带着几个轿夫先回弘农去了。
五人再次上路,陶商觉得自己的步伐轻松了许多,心中最后的一丝遗憾尽去,最在意的徐晃等人没有其他而去,最心爱的女人也对他殷殷盼望,此一去再无遗憾。
下午时分来至在永宁,这里是洛水之滨,过了洛水便出了洛阳,沿着崤山一路南下,就能到达南阳。
徐晃和李通等人扮作商队就在洛水边上,船只马匹早已备好,双方虽未说话,却心照不宣,按照安排好的,陶商和衙役们先渡过洛水。
等过了洛水,天色已黑,这里距离驿站尚远,只能在山里找了一户农家赞助,徐晃则领着李通等人在附近的树林里安营住宿。
洛水之北,有几个脸色阴沉的人来到岸边,早有上游的渔夫过来汇报刚才的情况,一人沉声道:“这商队必是保护陶商之人,此处离洛阳太近,不宜动手!”
另一人问道:“那该如何是好?”
那人冷然一笑:“赵慈造反,拥兵于南阳,可令禀主上令荆州刺史王睿讨之,趁兵乱斩杀陶商!”
第241章 肥肉
宛城,作为南阳郡治所,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处在荆州、司隶、豫州的交汇之处,又是荆州的门户,扼守南下咽喉要地。
中平三年,赵慈起兵造反,杀死南阳太守秦颉自立,震动京畿,从陶商西征之时便有消息传到洛阳,至今没有平叛,在宛城驻兵两万,声势浩大。
赵慈那是荆州豪杰,因为官府欺压,愤而起兵,占据宛城之后,荆州和洛阳甚至一度失去了联系,荆州刺史王睿还在江陵平贼,无暇顾及。
如今南阳境内,无人管制,尤其是宛城附近,更是人人自危,盗贼四起,赵慈虽不忿造反,却无能管辖一郡甚至一城之地,整日在宛城据守,对于周边的百姓,却不知管理。
第二日陶商他们一进入南阳境内,便看到四处颠沛流离的百姓,甚至有人明目张胆的抢劫,没有了官府的约束,这里成为弱肉强食之地。
南阳太守死后,各地县衙都各自为政,有能力的尽量保护本地百姓,无能的便干脆鱼肉乡民,欺压百姓,比之平时还要放肆。
百姓背井离乡,逃离数代生存之地,却发现不管到哪里都是一样,于是青壮者大多加入义军,老弱者只能自求多福了。
初时赵慈还能借宛城内的粮草治军,到后来粮草用尽,义兵开始逃散,甚至还不时出去抢劫官商、百姓,和那些流寇没什么两样。
久而久之,义兵变成了贼兵,百姓人人唾骂,避而远之,早已忘记了当时的初衷,从鱼肉变成刀俎,却也忘了自己曾为鱼肉。
半年多时间,南北来往的人,已经没有敢从南阳经过的了,尤其是商队、官家的家眷等稍微有些财物的,更是宁可从江夏绕道豫州,多花半月的时间,不敢去南阳冒险。
像陶商这样的囚犯,又跟着四个带着兵器,虎视眈眈的衙役,倒还好些,有几队贼兵远远跟随了一阵,觉得这几个人没什么油水,果断放弃。
但徐晃等人扮成的商队,可就完全不同了,在他们眼里,这些骑着高头大,身上背着鼓鼓的背包,只有不到二十人的商队,简直是送到口边的肥肉。
这才进入南阳境内,徐晃他们就遇到了六七股贼军的围杀,对付这些没什么实力的流寇,倒是不用费多大气力,但一路血腥,总要沾染一些,半天的时间,一行人已经人人身上沾满了鲜血。
再看到这一队杀气腾腾的商队的时候,流寇们终于开始谨慎起来,甚至几个势力联合,却都是无功而发,铩羽而归。
甚至有一股贼军,在见识了徐晃等人的实力之后,竟然想要跟着徐晃他们混,甘愿拜徐晃为主,搞得徐晃哭笑不得,终究还是不忍下手,放走了他们。
于是一路上陶商和四个衙役都是不紧不慢地走着,徐晃他们则是杀一阵追一阵,刚刚追上陶商,又遇到不开眼的贼军,还得厮杀一阵。
流寇虽然各自为战,但彼此之间消息却很灵通,很快,徐晃这个洛阳商队的消息传遍南阳,传到了宛城之内。
赵慈是个面目粗犷的汉子,深秋的天气,还穿着一件薄衫,敞开胸襟,露出结实的肌肉,满脸的胡茬乱蓬蓬地胡乱生长着,一双眼睛却精光闪闪。
“诸位兄弟,你们倒是说说,这个洛阳来的商队,到底是何人派遣,竟然如此强悍?”
听到赵慈问话,一名头目站起来说道:“将军,不管他是什么来路,既然经过我们南阳境内,没有孝敬怎能让他们就这么轻松的过去?那些吃了亏的帮派,不过是些乌合之众罢了,哪能和我们相比?”
另一人也大笑道:“将军,不会这几月平静的生活,把你的斗志都磨没了吧?只是个不到二十人的商队,何惧之有?随便让下面的兄弟带些人,就能把他们给踏平了。”
“你们想得太简单了!”坐在赵慈身侧的一位文弱书生缓缓开口,阴冷的目光扫视众人,沉声道:“牛头山的王大耳,手下兄弟没有五百,至少也有三百多人吧?据今早打探的消息,已经全局覆没,王大耳听说被人一枪刺死,连一个回合都没有坚持下来,这帮人,绝非普通的商人。”
赵慈皱着眉头,猛然瞪大了眼睛问道:“不会是朝廷派往荆州的哪个大将吧?”
话音一落,其他众头目顿时脸色大变,要是真是什么大将到了荆州,让王睿腾出手来,必定会发兵来征讨南阳,那时候可就大事不妙了。
那书生冷然一笑:“所以说,不管这些人是洛阳出来的商队,还是别的什么人物,绝不能让他们前往荆州。”
赵慈双目寒光一闪,吩咐道:“刘雄,你有什么妙计,就赶紧说出来吧,让兄弟们去收拾了这帮人,老子就不信了,这手下两万人,还奈何不了区区十几人?”
听到这话,其他头目也都信心倍增,两万人,就算每人一口唾沫,也能把这十几个人给淹死了,都开始纷纷请战。
刘雄起身,背着手对众人言道:“诸位,你们目光也太短浅了,如今我等是成大事之人,怎能总盯着这些商队,得过且过?诸位兄弟难道就没有得到消息,朝廷已将陶商流放交州,必定会从南阳经过,算算时日,应该也到了吧?”
一人不解道:“刚才倒是听兄弟们说起,和这个商队一同进入南阳的,还有一个囚犯,有四个威猛的衙役押送,应该就是陶商,只是他要被充军,和我们有什么相干?”
刘雄冷笑一声,不屑地撇撇嘴,笑道:“陶商杀掉段珪,天下人无不称快,人人将其视为英雄,你们想想,要是能将陶商留在南阳,成为我们的兄弟之一,我等便是人心所向,不仅将军名声会传遍中原,前来投靠的人也会络绎不绝,甚至有名士肯折节下交也不一定。”
听到这话,其余人都不由一怔,赵慈目光闪烁,问道:“若是陶商真来,该让他坐什么位置?”
(不知道为什么,荆州刺史王min这个会被屏蔽,干脆就改成王睿了。)
第242章 邀请
本来半日的路程,却因为这些流寇的滋扰,整整走了一天,眼看到了下午,才到了宛城境内,毕竟是赵慈势力所在,这里的流寇倒是减少了许多,但百姓还是一样的狼狈凄惨。
一路之上,见多了流亡的百姓,陶商也终于明白,为何黄巾之乱以后,各州郡叛乱接连不断,最终却无一人能够成功,关键就是这些人只是为反而反,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样,将来该怎样。
在这个文化不够普及的时代,读书识字是只有士人和贵族才能享受的待遇,即便是所谓的寒门,也要比普通百姓强了许多。
士农工商,等级森严,这些被迫反抗的普通百姓,也是只一时愤慨,等他们真的杀了郡县之长,却也不知道何去何从,最后自己也变成了强盗一般。
就算是刘邦,也是曾为亭长,起事之处便有文士为他谋划,萧何、曹参、郦食其等等,对他每一步的发展都有建设性的意见。
而这些目不识丁的百姓,就算借着民心积攒了一些实力,却终究无法继续壮大,没有人辅佐开导,最终还是被官府打压。
这是个士族林立的时代,大世家在各州郡都有极大的势力,盘根错节,甚至能左右郡守的决定,郡县如此,朝堂之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刘表到荆州上任,就是被当地豪强阻止,只能偷偷前往,联合本地的蔡家、蒯家等大家族,才在荆州站稳脚跟。
刘焉在益州上任之后,对当地士族多有打压,人心不服,导致最后张松等人一心向外,迎接刘备入川,葬送辛苦挣来的基业。
孙氏虎踞江东,看似实力强大,却还是由本地士族所掌控,赤壁之战,这些人为保家园,纷纷请降,要不是周瑜、鲁肃力排众议,恐怕就真的投降曹****。
即便是启用寒门的曹操,也是要依靠曹家、夏侯家,甚至荀家等势力的支持,才能在中原立稳脚跟,占据河北之后,更是对甄家这样的大家族极力拉拢。
每一个强大诸侯的背后,都离不开世家的支持,这是时代所决定的,大多数的资源都被世家控制,尤其是人才,基本都是出自世家,不依靠世家,拿什么来争霸天下?
没有人才,没有资源,一切都是空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正思考着这个时代的架构和势力,忽然从左侧的树林中又杀出来一队贼兵,这伙贼兵的气势汹汹,比之前遇到的看上去要强悍许多,有部分有铠甲和兵器。
最主要的是,这股贼兵人数众多,先前遇见的大部分都是几十人,最多也就一两百,这次却有足足五百人,潮水一般涌向后面十几里之外的徐晃一行。
蚁多咬死象,一路上不停歇的战斗,即便这些贼军实力不济,徐晃他们也会劳累,毕竟这些都是亡命之徒,一个不小心,就会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