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军神-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李儒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只有董卓这个粗鄙武夫看中。伯乐相中了千里马,千里马又怎么会不以死相报?
所以,历史上的李儒,可以说是对董卓尽心尽力,为了董卓能够站在权力的巅峰,不惜背负一世骂名。
谋士分很多种类型,有善于军事的如张良,有善于筹集钱粮的如萧何。而李儒这一类谋臣,则是善于勾心斗角的谋略,有如陈平。
这类谋士不仅计谋‘阴’狠,而且善于明哲保身。
历史上,后来的董卓,由于大权在握,就开始不听李儒之言,最后落得一个身死的下场。
但是历史对于李儒的记载,却说他最后不知所踪,并非像演义中记载的那样,被自家家奴绑来献给吕布。
董卓部下击败吕布,挟持献帝以后,李傕还推举过李儒为‘侍’中,但被汉献帝拒绝。等到李傕被曹‘操’击败,李儒就不知所踪。
李儒曾助纣为虐,更是毒杀前任皇帝、皇妃,可谓是恶贯满盈,被天下人唾弃。
他深知,在众人没有明目张胆的举兵造反之前,无论哪路诸侯抓住了他,都会要了他的‘性’命。所以,他才会隐姓埋名,消失在众人视野之中。
三国时期的谋士,得以善终的并不多。然而如同李儒这般‘阴’狠,工于心计的谋士,却往往懂得明哲保身。
贾诩、程昱、李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却说威县大帐之中,李儒排众而出,来到地图面前,缓缓说道:“下策,派兵劫掠威县内外,裹挟百姓进城。死守城池,静待皇甫将军援军。”
众人闻言,都是不解,问道:“军中粮草,不足十日之用。就算能够劫掠一些粮草,亦不能支撑半月。依照路程来看,皇甫将军要一月以后才能到达,那时我等岂不都要被饿死?”
李儒脸上‘露’诡异的笑容,说道:“皇甫将军乃世之名将,深知兵贵神速。他若是倍道而行,半月可至。若我军粮草耗尽,仍可杀人就食,熬到皇甫将军前来,易如反掌。”
李儒的话,风淡云轻,却让众人浑身发冷。‘杀人就食’,哪怕残暴如董卓,若非‘逼’不得已,也不愿如此行事。
摇了摇头,董卓问道:“中策所谓何计?”
“中策,命令其余官兵死守威县,主公直接带着帐下心腹,以及西凉儿郎从丘县突围。”
“黄巾军占据丘县,我们可能很难攻下这座城池。但是,若只是绕过这座县城了,却是轻而易举。”
李儒的每一个策略,都是如此惊人。
这条计策,是要抛弃其余数万官兵,只保存董卓手下的实力。
官兵若是想要全部离开威县,广宗黄巾军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官兵执意撤退的话,先不说董卓又会多了一个弃城而逃的罪名。若是张角在后面追击,官兵很有可能会迎来一个大溃败。
所以说,使用中策,那些被留在威县的官兵,就会成为弃子,成为吸引广宗黄巾军的‘诱’饵。
犹豫了一下,董卓问道:“让这些官兵死守威县,他们会答应吗?”
李儒哈哈大笑,说道:“此事何难,只需告诉他们,主公将亲自带领本部人马,前去攻打丘县即可。”
董卓闻言,脸上这才‘露’出了笑容。他帐下的其他将官,看向李儒的眼神,却变得畏惧起来。
这人虽是一介儒士,却心狠手辣若斯。动动嘴皮子,就决定了数万人的生死,真是可怕的人!以后若无必要,绝对不能招惹此人。
这条计策,董卓还觉得可以接受。
反正他现在一败再败,注定会被朝廷责罚,根本不用再考虑镇压黄巾的事。而是思考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后买通十常‘侍’,为自己洗脱罪名。
他仍不死心,继续问道:“上策是何计?”
闻言,李儒脸‘色’一肃,说道:“上策,兵分三路。一路驻扎威县,拖住广宗黄巾。而后派出第二路人马,大张旗鼓前去攻打丘县。”
“如此,丘县黄巾兵力不足,必然震动。他们以为曲周有漳水天险,易守难攻,必会麻痹大意,而后从曲周调遣黄巾支援丘县。”
“我们再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派遣‘精’锐之士,奔袭曲周。”
话毕,李儒一指地图上的曲周城,脸上满是狂热。他喜欢这样指点江山的感觉,更喜欢看到因为自己的计策,而改变整个战场的胜负。
考虑了一会,董卓摇了摇头,说道:“黄巾军中,亦不乏智谋之士。这条计策虽然可能成功,却有风险。”
“先不说能否‘迷’‘惑’黄巾军,让他们把大部分兵力都调到丘县。哪怕他们果真如此,漳水易守难攻,恐怕也难以渡过。”
李儒张了张嘴,终究是没有说什么。
其实,只要黄巾军被官兵‘迷’‘惑’住了,官兵大可晚上偷偷来到漳河,伐木渡河,而非直接夺取漳河桥梁。
李儒了解董卓,知道一旦他下定决心,就不会更改,所以不再劝说。
董卓看着帐下的心腹众人,说道:“我意采纳文优所献的中策,尔等可有异议?”
能够保全‘性’命,他们自然不会反对,都齐声应诺。'
第八十三章流言四起
李儒提出三策之前,他早就料到董卓的选择。。:。但是,他心中仍然抱有一丝期待。
如今幻想破灭,他也无话可说。
这个时候的谋士,献策之时往往喜欢给出上、中、下三策。
下策,一般都是最不好的,决策之人也很少会选择这条策略。
上策,虽然前景美好,却有很大风险,若是稍有不慎,其结果可能连下策都不如。当权者往往也不会采纳这条策略。
而中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最为稳妥,是当权者们选择最多的策略。
此时的陈旭,还显得非常稚嫩。他虽然有些眼光,但是与那些三国顶级谋士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就拿此事而言,他幸好没有听到李儒所献的三条策略,不然的话,肯定会吓得冷汗淋漓,羞愧不已。
陈旭想到了开头,却没料到结局。
他所看到的,只是李儒所献的下策。若是董卓选择那条上策,黄巾军真的要万劫不复了。
今时不同往日,以前的黄巾军还能与官兵对峙,细细谋划,哪怕丢掉两座城池,也没什么。
现在每拖一天,皇甫嵩所带的官兵,离这里就更近一分。若是真让皇甫嵩与这里的官兵汇合,黄巾军的结局将不言而喻。
皇甫嵩不是董卓,更不比卢植差。
就连卢植带领三万大汉‘精’锐官兵,都能屡败黄巾军近十万大军,更何况是皇甫嵩?
唯一值得庆辛的是,董卓并没有选择上策。他抛弃了威县的所有官兵,带领着自己的几千部曲,朝丘县赶来。
丘县县衙,张梁等人得知董卓亲自带兵过来,脸上都很严肃。
他们以为董卓亲征,是下定了决心要攻破丘县。几位渠帅不断督促着黄巾士卒,让他们深沟高垒,加固城墙。
一棵棵树木被砍成几段,做成滚木,而后搬到城墙之上;一块块石头,也被百姓们搬了上来。
受过官兵欺压的百姓,自然希望黄巾军能够守住城池,所以纷纷主动请缨,希望能够帮上一些忙。
城‘门’口,探马来回穿梭,一日数十探。
董卓所带兵马每日到了何处,都会有情报传到丘县之中。
董卓军越来越近,丘县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这日,为了防止细作‘混’入城内,除了每日进出的探马,整个丘县已经变得只许出,不许进。
董卓帐下大多都是骑兵,哪怕带着辎重,第三日也已经来到丘县境内。黄巾军见状,紧守城池,各部人马严阵以待,时刻准备防御官兵攻城。
但是,官兵却对丘县视而不见,他们摆出防御的姿势,警惕防备黄巾军突然出城攻击,而后绕过这座县城了,直接往南方赶去。
如此诡异的一幕,让黄巾军都感到不可思议。他们仿佛用尽了所有力气,却一拳打到了空气之中。
陈旭站到城墙上,紧紧盯着远去的官兵。突然,他一拍城垛,大叫一声:“原来如此!”
自从探马报告了董卓前来丘县的人数,陈旭就一直隐隐感到不对。
因为,董卓带来的兵马,几乎都是骑兵,而且人数也不多,只有三千余人。
骑兵不善攻城,哪怕是一些没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更何况是久经沙场的董卓?黄巾军因为这个缘故,曾经还都议论纷纷。
直到现在,陈旭才知道,董卓这是要丢下威县的官兵逃跑啊!
他高估了自己的智慧,也低估了董卓的胆大妄为。陈旭如何都没想到,在这个天下尚未大‘乱’的时候,董卓居然敢如此行事!
他急忙离开城墙,来到张梁面前,将自己的猜测告知张梁等人。
众人闻言,亦是面面相觑。
有一个渠帅当即出声喊道:“既然这样,我们又岂能让这些官兵轻易离开?还请人公将军下令,让我带领本部人马,前去追杀董卓那厮。”
张梁并没有因为陈旭一次判断失误,就轻视他,还是先征求他的意见,问道:“对于此事,文昭怎么看?”
说实话,陈旭这个时候有些沮丧,也有些羞愧。
自从被桥玄夸赞开始,到东郡屡次击败黄巾军,再到上次奇袭丘县。陈旭可谓是一直顺风顺水,以至于他有些骄傲自满,甚至有些洋洋得意。
直到今日,被董卓军当头‘棒’喝,他才晓得自己小觑了天下英雄。
这时的他,才知道孙子兵法为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场之上无小事,需要谨慎再谨慎。哪怕一个小小的疏忽大意,都可能葬送全军的‘性’命。
好在这次董卓军只是逃跑,并没有给黄巾军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不然的话,陈旭真的要追悔莫及了。
猛然听到张梁的问话,陈旭没有马上答应,而是看着地图,仔细思考着。
像演义中所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每个谋士、将领,他们在思考计策的时候,都要经过仔细推敲,等确认这条计策可行之后,才会实行、或是献给自己主公。
这不是优柔寡断,而是谨慎。
这一次,陈旭把自己带到官兵的位置。他仔细思考着,若自己是官兵,会怎么做?
良久,当他突然想到暗度陈仓的典故以后,浑身上下冷汗淋漓。他猛然睁大眼睛,说道:“失策矣!”
众人见陈旭一惊一乍的样子,以为出了什么大事,都大吃一惊,七嘴八舌的向陈旭询问,是否有什么问题。
陈旭对众人说道:“董卓带领他的部下撤走,我等无需追击。”
“自他领兵以来,屡战屡败,这次更是丢弃数万官兵,独自逃跑。洛阳那些达官贵人,肯定会参他一本。如此,董卓及他的部下,不足为虑!”
“况且,董卓帐下全是骑兵,我等以步卒追击,先不说追不追得上,哪怕能够追上,亦是很难战胜。”
“董卓这一路人马,我并不在意,我所虑者,唯曲周尔!”陈旭指着曲周,对众人说道。
王延皱了皱眉头,问道:“可是有何不妥?”
他以前在众人面前分析过,曲周城可谓是固若金汤。现在陈旭却说他很担心曲周城,这种说法,无疑是推翻了王延以前的分析。
其余人等,亦是一脸不解。
陈旭没有理会众人不同的表情,继续说道:“韩信曾经两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获得巨大的胜利。”
“若是官兵之中有智谋之士,派兵佯攻曲周桥头,吸引曲周守军注意。而后让人在其他河段,暗暗伐木渡河,则曲周危矣!”
众人闻言,都是心中一凛。
陈旭继续说道:“好在官兵没有行此计策,将军可派人前往曲周送信,告知曲周守将,密切注意漳水上下河段,易于渡河之处。”
张梁不敢怠慢,虽然他不认为官兵之中,有人能够想到这个计策。但是为了保险,还是派遣了两千黄巾军过去,并且送了一封书信,让曲周守将小心行事。
董卓的意外撤退,使得威县官兵只剩下两万出头。
这几日,城中流言四起。先是有人说城中无粮,官兵以后会杀人就食。
这条流言,使得威县百姓人心惶惶,有很多人想逃出城外,都被官兵抓了回来。
第二条流言,却在官兵中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条流言中说,董卓把威县的官兵当做吸引黄巾军的‘诱’饵,自己却率领亲信弃城而逃。
才开始,并没有人相信董卓会这么做。但是,随着时间越推越久,前去攻打丘县的董卓仍是杳无音讯。
再加上董卓自己的亲信,果真全部不在城中,官兵们更是人心惶惶。因为军中缺粮,他们的伙食越来越差,现在已经无法填饱肚子。
于是,城中开始产生暴‘乱’。那些官兵已经认定自家主将弃城而逃,纷纷要求撤退。
好在几个将领有些决断,将那些叫嚣最严重的一些人枭首示众,这才镇住了‘骚’动的官兵。
城中百姓家中,粮食早就被抢劫一空。
这段时间,有很多百姓已经坚持不住,纷纷饿死。有些饿得眼红的百姓,已经开始把那些饿死之人的尸体,拿去吃掉。'
第八十四章水淹
这一日,威县之中又有一条流言传开。;:。
说是北上的皇甫嵩部,在渡过黄河的时候,被黄巾军半渡击之。官兵折损大半,被迫退守濮阳城。
这条流言的出现,就好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失去希望的官兵,更是人心浮动。
很多官兵长久无法吃饱饭,真的开始杀人就食。他们心中恐惧不已,每日更是四处强掳‘妇’‘女’,而后将她们带到军营,玩‘弄’致死。
才开始,官兵中的将官还试图制止他们的行为。但是面临已经渐渐失控的官兵,他们也是有心无力,最后只能放纵行事。
他们的这个举动,无疑让本就受尽压迫的威县百姓,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抗。
在饥饿、欺压、死亡的三重压迫之下,百姓们赤手空拳,向官兵发起了进攻。
战斗是惨烈的,结局是悲惨的。
这些官兵,都是整个大汉帝国的‘精’锐。他们纵然现在已经濒临崩溃,也绝对不是这些赤手空拳的百姓,所能撼动的。
鲜血染红了街道,整个县城都笼罩在悲痛与恐惧之中。
在官兵的屠刀下,百姓们再次沉默了,只是心中的怒火与仇恨,已经更加浓烈。
就在此时,丘县的黄巾军也已经赶了过来。
统兵主将乃是陈旭,他带领七千黄巾前来支援,其下还有一个渠帅。而张梁,却带领了三千兵马亲自驻守丘县。
加上张角原来的七万黄巾军,现在的威县附近,已经集结了将近八万人马。
张角调集了所有军队,将威县围得水泄不通,每天强攻四个城‘门’。
陈旭带领着七千人马,还未见到张角本人,就得到了他的秘密军令。看着这纸军令,陈旭在心中暗暗叹服。
此时他不由想到,若是张角不死,这个天下的走向,又会是什么样子?
他也非常好奇,这个能够啸聚百万之众,动摇整个大汉根基的奇男子,又会是怎样一个人物?
黄巾军已经强攻了威县两日,他们悍不畏死,前赴后继的攻城,使得小小的威县的摇摇‘欲’坠。
官兵本来就军心浮动,再加上守城的损失,官兵的人数现在只是堪堪达到两万人马。
他们分到四‘门’守城,在将近七万黄巾军不分昼夜的攻击下,已经身心疲惫。
城墙上,一个将官捂着受伤的胳膊,来到威县守将身旁,哽咽的说道:“将军,下令突围吧!”
“董卓那厮抛弃了我们,皇甫将军也被黄巾军击败,我们还坚守在这里干嘛?”
“军中早已断粮,若不是上次百姓暴动,我们杀了很多人,用他们的尸体充当粮草,恐怕现在真的要杀人就食了!”
“将军,我们是官兵,不是土匪,更不是畜生。作为保家卫国的官兵,百姓们现在却是如何看待我们?”
这员将官,是那种比较正直的人物,虽然现在,几乎所有官兵都军纪败坏,但是他仍然极力约束自己部下。可以说,此人无愧于一个帝**人的身份。
听到这个将官的话,守城将领也是一脸痛苦:“你所说的,我又何尝不知?但是,整个威县已经被黄巾军团团围住,想要突围,何其困难?”
就在此时,一个传令兵出现,大声喊着:“将军,将军,黄巾军将东‘门’的军队全部调到了北‘门’。现在整个东‘门’,已经只剩下不到三千黄巾!但是北‘门’已经摇摇‘欲’坠,将要被黄巾军攻破了!”
听到这个消息,守城将领与那个受伤的将官对视一眼,脸上居然都‘露’出了欣喜若狂的神‘色’。
城外,张角咳嗽了几声,看着从东‘门’突围的官兵,脸上‘露’出了笑容。
“咳咳!”
突然,他用一个手帕捂住嘴巴,更加剧烈的咳嗽了起来。
身旁的亲兵首领见状,急忙来到张角后面,轻轻拍打着他的后背,脸上‘露’出悲切的神‘色’。
他是张角的一个弟子,更是他的族子。自从张角开始建立太平道,他便追随在张角身旁。
这段时间,他知道大贤良师的身体越来越差,每到晚上都剧烈的咳嗽,经常还咳出鲜血,有时候,甚至整晚都无法闭眼休息。
张角早已知道,自己的身体将近油尽灯枯。
他为了稳定军心,一直瞒着帐下诸将,更是叮嘱他的亲兵首领,莫要将他的病情透‘露’出去。
他咳嗽了良久,伸开手,发现手帕里面全是鲜血。
“大贤良师!”那个亲兵首领双目通红,在心底默默念着。
悄悄将手帕收了起来。张角振作‘精’神,对着帐下士卒高声喊道:“贼人从东‘门’突围,已经中计!留下一万人马,清理威县官兵余孽,其余将士随我追击官兵!”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回应张角的,是狂热的口号声。
攻城之战,围三缺一,虚留生路,敌疲我逸的打法,贯穿整个中国的战争史。东‘门’黄巾军的撤退,正是张角给官兵留下的一个陷阱。
围三缺一的打法,但凡读过兵书之人,都会有所了解。所以,想要让对方中计,还要细细谋划。
张角一开始下令黄巾军,让他们包围威县,四‘门’齐攻。等到官兵身心俱疲,萌生退意的时候,再故意放出一条生路。
这时,哪怕官兵主将明明知道这是一个陷阱,也不得不朝里面跳。因为,哪怕将领知道这是陷阱,普通士卒却不会这么想。
在他们眼中,那是他们唯一的生路,即使违背主将将令,他们也会突围。
官兵将领若是带着官兵,置之死地而后生,哪怕突围会遭受埋伏,也能逃出去一部分人。
他若是执意不突围,军中必然哗变,这才是真正的死路。
所以说,这是一个阳谋。
使用围三缺一这条计策,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太早的话,官兵没有被‘逼’上绝路,不见得会去突围;太晚的话,‘逼’迫官兵过甚,有可能将他们‘逼’成哀兵。
哀兵必胜的道理,虽然不见得完全正确,却也是一句至理名言。
将近两万官兵,他们都是大汉帝国的‘精’锐的部队,却不想,今日被这群农民起义军‘逼’到这个地步。
可以说,他们不是败在黄巾军的手上,而是败在大汉帝国自己的手上。
像卢植这样的儒将,朝廷不但不重用,反而将他下在狱中。似董卓这般残暴、自‘私’的人物,却能够通过贿赂宦官,获得主将之位。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董卓虽然在凉州‘混’得风生水起,但是黄巾军不是那些胡人,张角也不是那些部落首领。
官兵们连续奔跑了一日,黄巾军却丝毫没有放过他们的意思,只是衔尾追杀。很多跑得慢的官兵,都死在黄巾军手上。
现在,他们的体力几乎都达到了极限。
官兵将领,问着一个熟知本地地理的人,道:“这是哪里?”
那人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珠,说道:“我们现在已经逃到了广宗境内,前面就是清河,是漳水的一个支流。河上只有一个桥,名叫界桥。”
官兵将领闻言,脸‘色’一变,说道:“不好,黄巾军肯定已经占领了界桥,我们现在过去,岂不是自寻死路?”
其余将官闻言,亦是脸‘色’大变,七嘴八舌的说到:“这可如何是好?”
那个熟知地理的人,好似想到了什么,张了张嘴,终究没有开口。
还好官兵将领注意力一直放在这人身上,急忙向他问道:“你刚才为何‘欲’言又止?”
那人答道:“其实清水除了界桥以外,还有一个位置可以渡河。”
众人乍闻喜讯,大喜过望,都急忙问道:“快说,何处可以渡河?”
怪不得众人这么急切,现在前有大河,后有追兵,官兵们逃跑一日,人困马乏。
若是他们能够渡过清河,就可以进入清河郡。到时候,就不怕黄巾军继续追杀了。
那人道:“那里是一处浅滩,河道宽广,却水流湍急。大部分时候,寻常人只要能够抵住水流冲击,就可以涉水过河。但是现在,我却不知清水河中有没有涨水。”
官兵们改了方向,朝那处浅滩奔去。现在的他们,已经没了退路,只能赌上一把。
再次奔行五里有余,待官兵们探到可以涉水而过时,全都欢呼起来,众人争先恐后的朝河对岸跑去。
就在此时,随着一声‘轰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