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得失则一也。至陈桱、王宗沐、薛应旂等欲追续光书,而不能纲罗旧籍,仅据本史编排,参以他书,往往互相牴牾,不能遽定其是非。则考异之法不讲,致留遗议於本书,滋疑窦於后来者矣。其中如唐关播平章事拜罢,专引《旧唐书》,而不及引《新唐书》纪传年表以证其误者,小小渗漏,亦所不免。然卷帙既繁,所谓牴牾不敢保者,光固已自言之,要不足为全体累也。其书原与《通鉴》别行。
胡三省作《音注》,始散入各文之下。然亦颇有漏略。此乃明初所刊单本,犹光原书卷第,故录之以存其旧焉。
△《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宋司马光撰。此书亦与《通鉴》同奏上,即《进书表》所谓略举事目以备检阅者也。其法年经国纬,著其岁阳岁名於上,而各标《通鉴》卷数於下。又以刘羲叟《长历气朔闰月》及列史所载《七政之变》著於上方,复撮书中精要之语散於其间。次第釐然,具有条理。盖《通鉴》一书,包括宏富,而篇帙浩繁。光恐读者倦於披寻,故於编纂之时,提纲挈要,并成斯编,使相辅而行,端绪易於循览。其体全仿《年表》,用《史记》、《汉书》旧例。其标明卷数,使知某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兼用《目录》之体,则光之创例。《通鉴》为纪志传之总会,此书又《通鉴》之总会矣。至五星凌犯之类,见於各史《天文志》者,《通鉴》例不备书,皆具列上方,亦足补本书所未及。《书录解题》称:光患本书浩大难领略,而《目录》无首尾,晚著《通鉴举要历》八十卷,其稿在晁说之以道家。
绍兴初,谢克家任伯得而上之。今其本不传。《读书志》又别载《通鉴节文》六十卷,亦称光所自钞,今亦不传。惟此书以附《通鉴》得存,尚足为全书之纲领云。
△《通鉴释例》·一卷(内府藏本)
宋司马光撰。皆其修《通鉴》时所定《凡例》。后附《与范祖禹论修书帖》二通。有光曾孙尚书吏部员外郎伋《跋》语,称遗稿散乱,所藏仅存,脱略已甚,伋辄掇取分类为三十六例。末题丙戌仲秋,乃孝宗乾道二年。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序》谓光没后,《通鉴》之学其家无传。后因金使问司马光子孙,朝廷始访其后之在江南者,得从曾孙伋,使奉公祀。凡言书出於司马公者,必鋟梓行之。
盖伋之始末如此。其编此书时,尝有浙东提举常平茶盐司版本。惟伋《跋》称三十六例,而今本止分十二类。盖并各类中细目计之也。伋又称,文全字阙者伋亦从而阙之,而今本并无所阙,则已非原刻之旧。胡三省又云:“温公《与范梦得修书二帖》,得於三衢学宫。《与刘道原十一帖》则得於高文虎氏。伋取以编於前例之后。”今本止有《与梦得二帖》,而《道原十一帖》无之。殆后人以《通鉴问疑》别有专本,而削去不载欤。其书杂出於南渡后,恐不无以意损益,未必尽光本旨。而相传已久,今故与《问疑》并著於录,以备参考焉。
△《稽古录》·二十卷(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宋司马光撰。光既撰《资治通鉴》及《目录》、《考异》,又有《举要历》,有《历年图》,有《百官表》。《历年图》仍依《通鉴》,起於三晋,终於显德。
《百官表》止著宋代。是书则上溯伏羲,下讫英宗治平之末,而为书不过二十卷。
盖以各书卷帙繁重,又《历年图》刻於他人,或有所增损,乱其卷帙。故芟除繁乱,约为此编,而诸论则仍《历年图》之旧。元祐初表上於朝。陈振孙《书录解题》曰:越本汇聚诸论於一卷,潭本则分系於各代之后。此刻次第,盖依潭本,较越本易於循览。《朱子语录》曰:《稽古录》一书,可备讲筵宫僚进读,小儿读六经了,令读之,亦好。末后一表,其言如蓍龟,一一皆验。今观其诸论,於历代兴衰治乱之故,反覆开陈,靡不洞中得失。洵有国有家之炯鉴,有裨於治道者甚深。故虽非洛学之派,朱子亦不能不重之,足见其不可磨灭矣。南渡以后,龚颐正尝续其书,今《永乐大典》尚有全本。然是非颇乖於公议,陈振孙深不取之。盖其心术学问皆非光比,故持论之正亦终不及光也。
△《通鉴外纪》·十卷、《目录》·五卷(少詹事陆费墀家藏本)
宋刘恕撰。恕,字道原,其先世京兆万年人。祖受为临川令,葬於高安,因家焉。《宋史》本传称其举进士入高等,不著何年。考司马光作此书《序》,称恕卒於元丰元年九月,年四十七,则当生於明道元年。又称其登第时年十八,则皇祐元年进士也。初授钜鹿主簿,寻迁知和州、翁源二县。会司马光受诏修《资治通鉴》,奏以恕同司编纂,转著作郎。熙宁四年以忤王安石乞终养,改秘书丞,仍令就家续成前书,遂终於家。此书乃其临没所成也。盖修《资治通鉴》时,恕欲与司马光采宋一祖四宗实录国史为《后纪》,而摭周威烈王以前事迹为《前纪》。
会遭忧遘疾,右肢痹废,知远方不可得国书,《后纪》必不能就。乃口授其子义仲,以成此书,改名曰《外纪》。凡《包羲以来纪》一卷,《夏纪》、《商纪》共一卷,《周纪》八卷,又《目录》五卷。年经事纬,上列朔闰天象,下列《外纪》之卷数,悉与司马光《通鉴目录》例相同。金履祥作《通鉴前编》,诋其好奇。今观其书周成王元年丙戌,称周公摄王之元年,越七年癸巳,始称成王元年,则是周公殆类新莽之为矣。又称鲁惠公为隐公娶於宋,见其女好而自纳之,生桓公,是惠公先有卫宣之丑。如斯之类,颇为不经。又如齐桓观龙,殆如戏剧;熊渠射虎,何预劝惩。虽曰细大不捐,亦未免贪多务得。履祥所论,未可谓之吹求。
然《外纪》於上古之事,可信者大书,其异同舛误以及荒远茫昧者,或分注,或细书,未尝不具有别裁。《目录》於共和以后据《史纪年表》编年,共和以前皆谓之疑年,不标岁阳、岁阴之名,并不缕列其数,亦特为审慎。且其《自序》称陶潜豫为《祭文》,杜牧自撰《墓志》,夜台甫迩,归心若飞,不能作《前后纪》而为《外纪》。他日书成,公为《前后纪》,则可删削《外纪》之繁冗而为《前纪》,以备古今一家之言云云。则恕作此书,特创为草稿,储材备用,如《通鉴》之有《长编》,以待司马光之刊定耳。履祥不察当日书局编纂之例,遽加轻诋,操之未免已蹙矣。
△《皇王大纪》·八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宋胡宏撰。宏字仁仲,号五峰,崇安人,安国之季子也。以荫补承务郎。绍兴中尝上书忤秦桧,久不调。桧死,始召用,辞疾不赴。事迹附载《宋史·儒林传·胡安国传》中。是书成於绍兴辛酉,绍定间尝宣取入秘阁。所述上起盘古,下迄周末。前二卷皆粗存名号事迹。帝尧以后,始用《皇极经世》编年,博采经传,而附以论断。陈振孙《书录解题》尝讥其误取《庄子》寓言,及叙邃古之初,无徵不信。然古帝王名号可考,统系斯存,典籍相传,岂得遽为删削。至其采摭浩繁,虽不免小有出入,较之罗泌《路史》,则切实多矣,未可以一眚掩也。朱彝尊《曝书亭集》有是书《跋》,称近时邹平马骕撰《绎史》,体例颇相似。疑其未见是书,正可并存不废。今考骕书多引《路史》,而不及《皇王大纪》一字。
彝尊以为未见,理或有然。至於此书体用编年,《绎史》则每事标题,而杂引古书之文排比伦次,略如袁枢记事本末之法,体例固截然不同。不知彝尊何以谓其相似,殆偶未详检骕书欤。
△《中兴小纪》·四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熊克撰。克,字子复,建阳人,孝宗时官至起居郎,兼直学士院,出知台州,事迹具《宋史·文苑传》。是编排次南渡以后事迹,首建炎丁未,迄绍兴壬午,年经月纬,勒成一书。宋制:凡累朝国史,先修日纪,其曰小纪,盖以别於官书也。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克之为书,往往疏略多牴牾,不称良史”。岳珂《桯史》亦摘其记金海陵南侵,误以薰风殿之议与武德殿之议并书於绍兴二十八年合而为一。盖以当时之人记当时之事,耳目既有难周,是非尚未论定,自不及李心传书纂辑於记载详备之馀。然其上援朝典,下参私记,缀缉联贯,具有伦理。其於心传之书,亦不失先河之导。创始难工,固未可一例论也。《宋史·艺文志》载克所著尚有《九朝通略》一百六十八卷。今《永乐大典》仅存十有一卷,首尾零落,已无端委。仅此书尚为完本。惟原书篇第为编纂者所合并,旧目已不可寻。今约略年月,依《宋史》所载原数,仍勒为十卷。
△《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永乐大典本)
宋李焘撰。焘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已著录。焘博极群书,尤究心掌故。
以当时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史,家自为说。因踵司马光《通鉴》之例,备采一祖八宗事迹,薈稡讨论,作为此书。以光修《通鉴》时先成《长编》,焘谦不敢言《续通鉴》,故但谓之《续资治通鉴长编》。《文献通考》载其《进书状》四篇。一在隆兴元年知荣州时,先以建隆迄开宝年事一十七卷上进;一在乾道四年为礼部郎时,以整齐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闰三月五朝事迹共一百八卷上进;一在淳熙元年知泸州时,以治平后至靖康凡二百八十卷上进;一在淳熙元年知遂宁府时,重别写呈,并《举要》、《目录》计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册上进。故周密《癸辛杂识》称,韩彦古盗写其书,至盈二厨。然《文献通考》所载,仅《长编》一百六十八卷、《举要》六十八卷,与《进状》多寡迥殊。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卷数虽如此,而册数至逾三百,盖逐卷又分子卷,或至十馀云云。则所称一千六十三卷者,乃统子卷而计之,故其数较多矣。又据焘《进状》,其书实止於钦宗。而王明清《玉照新志》称绍兴元年胡彦修疏,在《长编》一百五十九卷注后,则似乎兼及高宗。或以事相连属,著其归宿,附於注末,如《左传》后经终事之例欤。《癸辛杂识》又称“焘为《长编》,以木厨十枚,每厨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日月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云云,则其用力之专且久,可概见矣,其书卷帙最多,当时艰於传写,书坊所刻本及蜀中旧本已有详略之不同。又神、哲、徽、钦四朝之书,乾道中只降秘书省依《通鉴》纸样缮写一部,未经镂版,流播日稀。
自元以来,世鲜传本。本朝康熙初,昆山徐乾学始获其本於泰兴季氏,凡一百七十五卷。尝具疏进之於朝。副帙流传,无不珍为秘乘。然所载仅至英宗治平而止,神宗以后仍属阙如。检《永乐大典》宋字韵中,备录斯编,以与徐氏本相较,其前五朝虽大概相合,而分注考异,往往加详。至熙宁迄元符三十馀年事迹,徐氏所阙而朱彝尊以为失传者,今皆粲然具存,首尾完善,实从来海内所未有。惟徽、钦二纪原本不载,又佚去熙宁、绍圣间七年之事,颇为可惜。然自哲宗以上,年经月纬,遂已详备无遗。以数百年来名儒硕学所欲见而不得者,一旦顿还旧物,视现行诸本增多几四五倍。斯亦艺林之钜观矣。昔明成化中诏商辂等续修《通鉴纲目》,时《永乐大典》庋藏内府,外庭无自而窥。竟不知焘之旧文全载卷内,乃百方别购,迄不能得。论者以为遗憾。今恭逢我皇上稽古右文,编摩四库,乃得复见於世。岂非显晦有时,待圣世而发其光哉?焘原目无存,其所分千馀卷之次第,已不可考。谨参互校正,量其文之繁简,别加釐析,定著为五百二十卷。
焘作此书,经四十载乃成。自实录、正史、官府文书以逮家录、野纪,无不递相稽审,质验异同。虽采摭浩博,或不免虚实并存,疑信互见,未必一一皆衷於至当。不但太宗斧声烛影之事,於《湘山野录》考据未明,遂为千古之疑窦。即如景祐二年三月赐镇东军节推毛洵家帛米一事,核以余靖所撰《墓铭》,殊不相符,为曾敏行《独醒杂志》所纠者,亦往往有之。然焘《进状》自称,宁失之繁,毋失之略,盖广蒐博录以待后之作者。其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
△《纲目续麟》·二十卷、《校正凡例》·一卷、《附录》·一卷、《汇览》·三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张自勋撰。自勋,字卓菴,南昌人。是编成於崇祯癸未。首为《校正凡例》一卷,列朱子《凡例》与刘友益《书法凡例》,而各著所疑。次为《附录》一卷,备列朱子《论纲目手书》十二篇、及李方子《纲目后序》、王柏书《纲目大全后》、徐昭文《纲目考证序证》。《纲目》一书,非惟分注非朱子手定,即正纲亦多出赵师渊手,并证刘友益误以晚年未定之本为中年已定之本,遂不求端讯末,强辨诬真。其《续麟》二十卷,则案原书次第,摘列《纲目》及《考异》、《书法》、《发明》、《考证》之文,而一一辨正其是非。《汇览》三卷,则列增删正纲者三千六百四十馀字,增删分注者四百四十馀字。盖《汇览》为改正之本,而《续麟》则《发明》改正之所以然。分注之文,《汇览》仅改其年号、君名、谥号之类,而其他所当改者,以其文太繁,则散见於《续麟》中。盖二书详略互见,相辅为用者也。其宗方孝孺之论,不以统予秦、晋、隋,未免儒生胶固之见。然其他参互比校,每能推其致误之所以然。如唐以前太子即位皆书名,至唐独不书名,刘友益曲为之说,自勋则以为太子即位,前史皆书名,至《唐书本纪》独不书名,《纲目》不过误从史文,不必强为穿凿。又如汉景帝中元年十二月晦日食,《纲目》漏书。三年九月晦日食既,《纲目》漏书“既”字。自勋以为皆《汉书本纪》先漏,《纲目》但据《本纪》而未见《五行志》,故有此失,别无他义。皆足破陋儒附会之说。他若唐太宗贞观元年书徵隋秘书监刘子翼不至,刘友益《书法》称书不至何,美子翼也。尹起莘《发明》亦以特书隋官为美之。自勋则据《唐书·刘祎之传》,载子翼后复召拜吴王府功曹参军,终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谓《纲目》失考,误以为陶潜一例。如是之类,其说皆凿凿有徵,非故与朱子为难者比。至於《凡例》称曹丕、刘裕书姓,而《纲目》书宋王裕乃无“刘”字。又《凡例》称宦者封爵皆加“宦者”字,如郑众之属,而《纲目》书郑众封啵绾钅宋蕖盎抡摺弊帧S弥ぁ陡倌俊反纯蹋幻舛锿眩槐匾猿憧坦ぶВ次熳又氏鳌S任聪な吕碇裕油讲┳鹬熳又:嫌孛椿拗熳又局颊撸嗳ピ兑印
(谨案:四库编纂之例,凡笺注古书者仍以所笺所注之时代为次。是书本为朱子《纲目》而作,《纲目》经圣祖仁皇帝御批,当以御批为主,已恭录於《史评类》中。故《编年类》中不录《纲目》,而是编及芮长恤、陈景云书则仍从《纲目》之次序,列诸此焉。)
△《纲目分注补遗》·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芮长恤撰。长恤,字蒿子,原名城,字岩尹,溧阳人,前明诸生。初,朱子因司马光《通鉴》作《纲目》,以分注浩繁,属其事於天台赵师渊。师渊《讷斋集》中载其往来书牍甚详。盖《分注》之属师渊,犹《通鉴》之佐以刘、范,在朱子原不讳言。因流传刊版未题师渊之名,后人遂误以为《分注》亦出朱子。间有舛漏,皆委曲强为之辞。长恤考究本原,知不出朱子之手。故凡《分注》之删削《通鉴》以至失其本事者,悉列原文某句某字之下。有某句某字於前,而推求事理为之考辨於后。使证佐分明,具有条理。昔元汪克宽力崇道学,笃信新安,而作《考异》一编,订讹正舛,至今与《纲目》并刊。盖是非者天下之公,苟一间未达,於圣人不能无误。而大儒之心廓然无我,亦必不以偶然疏漏,生回护之私。是即真出朱子,亦决不禁后儒之考订,况门人代拟之本哉。且其说皆引据旧文,原书具在。亦非逞臆私谈,凭虚肆辨,如姚江末流所为者,是亦可为《纲目》之功臣矣。陈鼎《留溪外传》,列长恤於《理学部》中,称其手著《纲目存遗》等书,盖嫌於朱子尚有所遗,待人之补,故改“补”为“存”,以讳其事。门户之见,又何其陋欤。
△《纲目订误》·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景云撰。初,尹起莘所作《通鉴纲目发明》,凡有疑义,率委曲以通其说。至周密作《癸辛杂识》,始辨其中宗、武后并书年号一条。然其说不甚确。
后作《齐东野语》,又辨《纲》中北齐高纬杀其从官六十人一条;郭威弑隐帝书杀,弑湘阴王书弑一条;开元九年冬十一月罢诸王都督刺史等四条;贞元二年十一月皇后不书氏一条;《目》中开皇十七年赦萧摩诃一条;贞观元年太宗诘杜淹一条;则颇中其失。后明末张自勋、国朝芮长恤亦递有订正。景云是书,又捃摭诸家所未及,悉引据前史原文,互相考证。其中毛举细故,虽未免稍涉吹求。然如汉萧望之误书“下狱”,汉中王即位条下误载司马光《论》,雍辏е盐蟆八目ぁ蔽叭ぁ保窕峁跞治笫槠渥婀伲苤久夤傥笞鳌俺保匕魏貍瘴笪袈芍樱⑶芰踉牢笠晕蓖醯迹哿踉视镂笸选安荚诮荨彼淖郑蚍酵侵盐笤谲藜岚芎螅锒髯哂糁菸笞鳌跋莨懔辍保胃咦娼胍宸镂笊尽胺侨缧稚赜小蔽遄郑夹送鯙F在西州误删朱法瑜事,沈文季为仆射误与萧坦之并书,贺拔岳误书雍州刺史,高洋误漏“还晋阳”,西魏洛阳平阳以东地入於齐误删“以东”字,陈武帝祔祖於庙误作周事,隋文帝斩问事误作“斩所捶之人”,柴绍为长史误连下文作谘议,李吉甫漏书罢相,李行言杀强盗误作“杀北司”,官军乱焚杀李克恭误作“自焚”,罗绍威表词误以设言为实事,梁以钱镠为吴越国王误复上卷,王峻以枢密使同平章事兼领平卢误作“出镇”,皆指摘精确,足正传讹。附纠汪克宽《考异》误读高密王恢,陈济正误误解太兴殿后厅,胡寅《读史管见》误指宇文孝伯谗王轨,及误论安史,刘友益《书法》误论削高侃名诸条,亦皆允当。其於摭实之学,亦可云愈推愈密矣。
△《大事纪》·十二卷、《通释》·三卷、《解题》·十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吕祖谦撰。祖谦有《古周易》,已著录。是书取司马迁《年表》所书,编年系月以纪《春秋》后事,复采辑诸书以广之。始周敬王三十九年,迄汉武帝征和三年。书法皆祖太史公。所录不尽用策书凡例。《朱子语录》所谓伯恭子约宗太史公之学,以为非汉儒所及者,此亦一证也,其书作於淳熙七年。每以一日排比一年之事。本欲起春秋后迄於五代,会疾作而罢。故所成仅此,然亦足见其大凡矣。当时讲学之家,惟祖谦博通史传,不专言性命。《宋史》以此黜之,降置《儒林传》中。然所学终有根柢此,书亦具有体例,即如每条下各注从某书修云云,一一具载出典,固非臆为笔削者可及也。《通释》三卷,如说经家之有纲领,皆录经典中要义格言。《解题》十二卷则如经之有传,略具本末而附以己见。凡《史》、《汉》同异及《通鉴》得失,皆缕析而详辨之。又於名物象数旁见侧出者,并推阐贯通,夹注句下。《朱子语录》每讥祖谦所学之杂,独谓此书为精密。
又谓《解题》煞有工夫,只一句要包括一段意思。观书中周慎靓王二年载魏襄王问孟子事,取苏辙古史之论,后《孟子集注》即引用其说,盖亦心服其淹通,知非赵师渊辈所能望其项背也。所附《通释》,《文献通考》作一卷。此本乃宋嘉定壬申吴郡学舍所刻,实分三卷。《通考》盖传写之误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永乐大典本)
宋李心传撰。心传,字微之,井研人,官至礼部侍郎,事迹具《宋史·儒林传》。是书述高宗朝三十六年事迹,仿《通鉴》之例,编年系月,与李焘《长编》相续。宁宗时尝被旨取进。《永乐大典》别载贾似道《跋》,称宝祐初曾刻之扬州。而元代修宋、辽、金三《史》时,广购逸书,其目具见袁桷、苏天爵二集,并无此名。是当时流传已绝,故修史诸臣均未之见。至明初,始得其遗本,亦惟《文渊阁书目》载有一部二十册,诸家书目则均不著录。今明代秘府之本,又已散亡。其存於世者,惟《永乐大典》所载之本而已。其书以国史、日历为主,而参之以稗官、野史、家乘、志状、案牍奏议、百司题名,无不胪采异同,以待后来论定。故文虽繁而不病其冗,论虽岐而不病其杂。在宋人诸野史中,最足以资考证。《宋史》本传称其重川蜀而薄东南。然如宋人以张栻讲学之故,无不坚持门户,为其父张浚左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