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说大抵兼论经、史、子、集、不可限以一类,是真出於议官之杂家也。〔班固谓杂家者流出於议官。〕今汇而编之,命曰杂考。)
  
  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
  ○杂家类四
  △《论衡》·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汉王充撰。充字仲任,上虞人。自纪谓在县为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又称永和三年徙家辟诣扬州部丹阳、九江、庐江,后入为治中。章和二年罢州家居。其书凡八十五篇,而第四十四招致篇有录无书,实八十四篇。考其自纪曰:书虽文重,所论百种。案古太公望,近董仲舒,传作书篇百有馀,吾书亦才出百而云太多。然则原书实百馀篇。此本目录八十五篇,已非其旧矣。充书大旨详於自纪一篇,盖内伤时命之坎坷,外疾世俗之虚伪,故发愤著书,其言多激。刺孟、问孔二篇,至於奋其笔端,以与圣贤相轧,可谓誖矣。又露才扬己,好为物先。至於述其祖父顽狠,以自表所长,傎亦甚焉。
  其他论辨,如日月不圆诸说,虽为葛洪所驳,载在《晋志》。然大抵订讹砭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於风教。储泳《袪疑说》、谢应芳《辨惑编》不是过也。至其文反覆诘难,颇伤词费。则充所谓宅舍多,土地不得小;户口众,簿籍不得少;失实之事多,虚华之语众;指实定宜,辨争之言安得约径者,固已自言之矣。充所作别有《讥俗书》、《政务书》,晚年又作《养性书》,今皆不传,惟此书存。
  儒者颇病其芜杂,然终不能废也。高似孙《子略》曰:袁崧《后汉书》载充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见之,以为谈助。谈助之言,可以了此书矣。其论可云允惬。此所以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欤。
  △《风俗通义》·十卷、《附录》·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汉应劭撰。劭字仲远,汝南人。尝举孝廉,中平六年拜泰山太守。事迹具《后汉书·本传》。马总《意林》称为三国时人,不知何据也。考《隋书·经籍志》;《风俗通义》三十一卷,《注云录》一卷,应劭撰,《梁》三十卷。《唐书·艺文志》:应劭《风俗通义》三十卷。《崇文总目》、《读书志》、《书录解题》皆作十卷,与今本同。明吴琯刻《古今逸史》,又删其半,则更阙略矣。
  各卷皆有总题,题各有散目,总题后略陈大意,而散目先详其事,以谨案云云辨证得失。皇霸为目五,正失为目十一,愆礼为目九,过誉为目八,十反为目十,音声为目二十有八,穷通为目十二,祀典为目十七,怪神为目十五,山泽为目十九。其自序云:谓之《风俗通义》,言通於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於义理也。
  《后汉书·本传》称,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识时俗嫌疑,不知何以删去义字。或流俗省文,如《白虎通义》之称《白虎通》,史家因之欤?其书因事立论,文辞清辨,可资博洽,大致如王充《论衡》,而叙述简明则胜充书之冗漫。
  旧本屡经传刻,失於校雠,颇有讹误。如十反类中分范茂伯,郅朗伯为二事,而佚其断语,穷通类中孙卿一事有书而无录,怪神类中城阳景王祠一条有录而无书。
  今并釐正。又宋陈彭年等修广韵,王应麟作《姓氏急就篇》,多引《风俗通·姓氏篇》,是此篇至宋末犹存,今本无之,不知何时散佚。然考元大德丁未无锡儒学刊本,前有李果序,后有宋嘉定十三年丁黼跋,称余在馀杭,借本於会稽陈正卿,正卿盖得於中书徐渊子,讹舛已甚,殆不可读。爱其近古,钞录藏之。携至中都,得馆中本及孔复君寺丞本,互加参考,始可句读。今刻之於夔子,好古者或得旧本,从而增改,是所望云。则宋宁宗时之本已同今本,不知王氏何以得见是篇,或即从《广韵注》中辗转授引欤?《永乐大典·通字韵》中尚载有《风俗通》姓氏一篇,首题马总《意林》字,所载与《广韵注》多同,而不及《广韵注》之详,盖马总节本也。然今本《意林》无此文,当又属佚脱。今采附《风俗通》之末,存梗概焉。
  △《封氏闻见记》·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唐封演撰。演里贯未详。考封氏自西晋、北魏以来,世为渤海蓚人,然《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无演名,疑其疏属也。书中石经一条,称天宝中为太学生。
  贡举一条,记其登第时张繟有千佛名经之戏,然不云登第在何年。佛图澄碑一条,记大历中行县至内邱,则尝刺邢州。卷首结衔题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而尊号一条,记贞元间事,则德宗时终於是官也。是书唐、宋艺文志、《通志》、《通考》皆作五卷、《书录解题》作二卷,殆辗转传抄,互有分合。此本十卷,末有元至正辛丑夏庭芝跋,又有明吴岫、朱良育、孙允伽、陆贻典四跋。良育跋云,自六卷至十卷,友人唐子畏见借所抄,近又於柳大中借钞前五卷。第七卷中全局俱欠,只存末后一纸耳。今考目录所列凡一百一条,第一卷仅二条,不盈两纸,亦似不完。第三卷铨曹一条,阙其末。而风宪一条全佚,不止阙第七卷。第七卷中视物远近一条,海潮一条,北方白虹一条,西风则雨一条,松柏西向一条,皆全佚。蜀无兔鸽一条,佚其前半。月桂子一条,仅完其下。
  石鼓一条,弦歌驿一条,又阙。高唐馆一条亦不完。其上下温汤一条又阙其末,而目录此条之下注增字,亦非仅存末一页者,中间又颇多阙字。允伽跋称,借秦酉岩本重校,意其与朱本小异欤。然称朱跋从秦本录出,则又不可解,疑久无刊本,递相缮写,又非复朱氏之旧矣。唐人小说,多涉荒怪,此书独语必徵实。前六卷多陈掌故,七、八两卷多记古迹及杂论,均足以资考证。末二卷则全载当时士大夫轶事,嘉言善行居多,惟末附谐语数条而已。其中音韵一条,记唐韵部分为陆法言之旧,其同用、独用则许敬宗所定,为诸书之所未言。文字一条,论隶书不始程邈,援《水经注》为证。明杨慎矜为独见者,乃演之所已言。又颜真卿《韵海镜源》世无传本,此书详记其体例,知元阴时夫《韵府群玉》实源於此。
  而后人不察,有称真卿取句首字不取句末字者,其说为杜撰欺人。并知《永乐大典》列篆隶诸体於字下,乃从此书窃取其式,而讳所自来。月中桂一条,记桂子月中落一联为宋之问台州诗,足证计有功《唐诗纪事》骆宾王为僧之妄。他如论金鸡、露布、卤簿、官衔、石志、碑碣、羊虎、拔河诸条,亦皆原委详明。唐人说部,自颜师古匡谬正俗、李匡乂《资暇集》、李涪《刊误》之外,固罕其比偶矣。
  △《尚书故实》·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唐李绰撰。绰仕履未详。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赵郡李氏,南祖之后,有名绰字肩孟者,为吏部侍郎舒之曾孙,书中自称赵郡人,或即其人欤。是书《宋史·艺文志》凡两载之,一见史部传记类,一见子部小说类,而注其下云,绰一作纬,实一作事。今按曾慥《类说》所引,亦明标李绰之名,则作纬者误矣。自序称宾护尚书张公,三相盛门,博物多闻。绰避难圃田,每容侍话,凡聆徵引,必异寻常,遂纂集尤异作此书。盖皆据张尚书之所述也。惟张尚书不著其名。《新唐书·艺文志》沿《崇文总目》之讹,以张尚书为即延赏,晁公武、陈振孙已斥其误。然书中称嘉贞为四世祖,又称嘉祐为高伯祖,则所谓张尚书者,当在彦远、天保、彦修、曼容诸兄弟中。其文规、次宗乃宏靖子,於嘉贞为曾孙,不可称高祖,振孙乃皆以其不登八座为疑,亦非也。观其言宾护移知广陵,又言公除潞州旌节,则必尝为扬州刺史、昭义节度使者。当以史於天保诸人下略其官位,遂致无可考耳。其书杂记近事,亦兼考旧闻。如司马承顺、王谷、卢元公、尉迟迥、韦卿材、谢真人、沦落衣冠章仇兼琼、郭承嘏诸条,虽颇涉语怪,然如兰亭叙入昭陵,顾长康画清夜游西园图,谢赫、李嗣真评画,百衲琴,戴容刻佛像,碧落碑,狸骨帖,宝章集,灵芝殿,佛教属鬼宿,冒黎生改金根车,谢安无字碑,郑虔三绝,顾况工画诸轶事,皆出此书。而墓碑有圆空,德政碑不当有圆空一条,杨子华画牡丹花,已见北齐一条。晋书寒具一条,省试莺出谷诗一条,杜牧未为比部一条,王右军书千字文一条。尤颇有考证。王楙《野客丛书》引据最为博洽,而牡丹引杨子华事,天厨引西园图事,又引其东方朔一条证《山海经》事,皆据为出典,在唐人小说中亦因话录之亚也。惟张宏靖《萧斋记》本为李约作,原记尚存,而云萧斋在张氏东都旧第;李商隐仅两任校书郎,一任太学博士,本传可考,而云台仪自大夫以下至监察,通谓之五院御史,唐国历五院者,惟李商隐、张延赏、温造三人,皆为失实。要之瑕不掩瑜,固不以一二小节废矣。
  △《灌畦暇语》·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书中皆自称曰老圃,唐太宗一条独称臣,称皇祖,知为唐人。
  蒲且子一条称近吴道元亦师张颠笔法,又引韩愈诗二章,云后来岂复有如斯人,则中唐以后人也。前有自序,称早年血气未定,铺方纸,运寸管,亟起以千一旦之名,力尽志殚,仅能如愿。又称急意勇退,脱谢缨弁,则亦尝登第从仕矣。其书凡三十二条。观其答黄仲秉一条,宗旨盖出於黄、老,而大抵持论笃实,亦不悖於圣贤。所载魏繁钦生茨诗一篇,冯氏《诗纪》未载,盖未见其书。《唐志》、《宋志》皆不著录,惟陈振孙《书录解题》始著其名。然朱子作《韩文考异》,於岐山下一首注云,世有《灌畦暇语》一书,谓子齐初应举,韩公赏之,为作丹穴五色羽云云。则其传已久矣。此本为陆氏奇晋斋所刊。末有李东阳跋云,余顷僦京城之西,有卖杂物者过门,见其箧有故书数种,大抵首尾不全,《灌畦暇语》一编,尤为断烂。余以数十钱购得之。因料理其可读者,才得三十馀条云云。则此书乃东阳所理之残本。今彭宠奴一条佚其后半,韩愈诗一条佚其前半,凡阙二十八行有奇,又非东阳所理之旧矣。然核其词旨,确为唐人著述,虽残阙,终可贵也。
  △《春明退朝录》·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宋敏求撰。敏求有《唐大诏令》,已著录。是书《文献通考》凡两出其名,一入於故事,一入於杂家,今观所记,虽多述宋代典制,而杂说、杂事亦错出其间,则究为杂家类也。前有敏求自序,称熙宁三年予以谏议大夫奉朝请。考《宋史·敏求本传》,熙宁元年以知制诰贬知绛州,即於是岁召还,为谏议大夫。王安石恶吕公著,出知颍州。敏求草制忤安石,请解职未听。会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敏求封还词头,遂以本官奉朝请。又考《宋史·吕公著传》,公著之罢中丞,正在熙宁三年,盖即是时。王偁《东都事略》谓敏求自绛州迁右谏议大夫,后知制诰,在职六年者,误也。其序末但称十一月晦,盖蒙上熙宁三年之文,然其下卷又有熙宁七年六月十三日之注,岂先为序而后成书,如程伊川《春秋传》之类欤?
  △《笔记》·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宋祁撰。祁有《益部方物略》,已著录。其书上卷曰释俗。中卷曰考订,多正名物音训,裨於小学者为多,亦间及文章史事。下卷曰杂说,则欲自为子书,造语奇隽,多似焦赣《易林》、谭峭《化书》,而终以《庭戒》、《治戒》、《左志》、《右铭》。未审为平日预作,为其后人附入也。末有宝庆二年上虞李衎跋,称其可疑者七事:如以骨朵为胍《月乇》,不知朵为{艿木}字之讹;以鲍照作昭为误,而不知唐避武后之讳;以牛耕始汉赵过,而不知冉耕字伯牛,古犁字文亦从牛;以栘为开而反合,而不知为郁李;以臣瓒为于瓒,而不知郦道元《水经注》称薛瓒:以朴无音,而祁所预修之《集韵》实有蒲候、匹角二切;以卯本柳字,而不知实古卿字。所摭多中其失。然大致考据精详,非他说部游谈者比。其中如论汉高祖吕后一条,后苏洵《高祖论》全本之。又如萧该《汉书音义》为颜师古所未见者,亦赖此书存其略。晁公武《读书志》称是书每章冠以公曰字,不知何人所编此本无之,或传刻者所削。《文献通考》引《中兴艺文志》,以是书为绍圣中宋肇次其祖庠之语,与公武说异。马端临谓二笔录卷数相同,祁、庠又兄弟,不能定为一书二书。今考书中称引莒公者不一,莒公即庠,则此录为祁明矣。或肇所编又别一书,亦名《笔录》耳。
  △《东原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龚鼎臣撰。鼎臣字辅之,郓州须城人。景祐元年进士,历官谏议大夫,京东东路安抚使,知青州。改大中大夫,提举亳州太清宫。以正议大夫致仕。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多考论训诂,亦兼及杂事。其说经多出新解。如谓《书》本无百篇,孔子存甘誓,欲以见父子相传之义,存盘庚,欲以为迁都之戒,并《洪范》错简之说亦自鼎臣发之,皆颇不可训。其解杜甫今日起为官句,谓今日为金日之讹,以金日磾实之,尤为穿凿。然如解《易》之鼎金铉即仪礼之鼎扃,解《礼记》升中於天为《左传》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之中,解杨子如玉加莹句,据《唐类书》证李轨注为误本,解《后汉书》注引《潜夫论》化国之日句为章怀太子避高宗讳,解马融轶越三家句为指三王,以及引《说苑》子桑伯子事,证王肃注之漏,引汉《地理志》有煮枣,证颜师古注之漏,引王弼解子弓为朱张字,证杨倞《荀子注》之误,引蹶训为倒,证高诱《吕览注》之误,引殷仲堪天圣论解仁宗年号,证拆字为二人圣之非,引《汲冢记》证汤墓在河东,证刘向说之非,皆颇有考据。所记杂事,如太宗赐进士诗。御注艺祖批答赵普论王仁赡,及幸绫锦院警戒梁周翰事,郑氏《诗谱》别有全本,欧阳修所得乃残帙,文彦博家庙不作七间,乃用唐杜岐公家旧式之类,亦皆可资参考。惟所称邵亢学士家作三代木主,不更画影,盖非古礼云云,其说最谬。以上下文义推之,当作盖用古礼。传写误用为非,非其旧文,未可以是病鼎臣也。
  △《王氏谈录》·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说郛》载之,题曰王洙撰。《书录解题》则以为翰林学士南京王洙之子录其父所言。今观此书凡九十九则,而称先公及公者七十馀则,则非洙所著明甚。盖编此书者见卷尾有编录观览书目一则,末题云王洙敬录,遂以为全书皆出洙手,不知此一则乃嘉祐以前人所为,洙特录而跋之,其子附载书末耳。世无自著书而自标敬录者也。其解绘事后素一条,《朱子集注》取之。其论校书当两存,解经不可改字就义,皆为有识。其称校书之注,二字以上谓之一云,一字谓之一作,亦深有理。洙字原叔,应天宋城人,中甲科,官终侍读学士兼侍讲学士。卒谥曰文。子钦臣,字仲至,赐进士及第,官终待制,知成德军。据《本传》及《东都事略》,洙子惟钦臣一人,则此书即钦臣所录也。
  △《文昌杂录》·七卷(编修朱筠家藏本)
  宋庞元英撰。元英字懋贤,单州人。丞相籍之子。官朝散大夫。王士祯《蚕尾集》作文英者,误也。元丰壬戌,元英官主客郎中,在省四年。时官制初行,所记一时闻见,朝章典故为多。《通典》载尚书省为文昌天府,故以名书。其中所载,如以尧舜对天地为李矩问李演事,考范镇《东斋记事》以为此杨亿校士时事,岳珂《桯史》以为欧阳修知贡举时事,《珍席放谈》以为南唐时汤悦妹壻问悦事,与各书互异。又以虎子为出於李广射虎事,不知孔安国为侍中,以儒者不执虎子而执唾壶,其事已见李广之先,未免稍有舛误。至朝廷典礼,百官除拜,其时日之先后异同,多有可以证《宋史》之舛漏者。原本六卷,后有补遗六条,故《宋史·艺文志》作七卷。又自为跋,记其入省及作书岁月。首有宋卫传序。自明以来仅抄本流传,近始有刻本。然其中如新定仪制宰相两省侍郎尚书左右丞皆朱衣吏双引一条,与下文膳部鲁郎中言万州南山一条。又崔豹《古今注》蛱蝶大者名凤子一条,与下文《西京杂记》玉搔头一条,皆自为条,今合而为一。
  又书中注阙文者四条,卷二十三曰以原庙奉安礼成,宴百官於紫宸殿,酒九下注阙字,下一条经陈长文上注阙字;考卷三晏元献一条,昔有相印,下注阙字。即当接以经陈长文云云:下一条行罢教坊,上注阙字,即当接上酒九云云。是四条本未尝阙,特抄本刻本俱误析为四耳。王士祯称此书为说部之佳者,《宋史》入故事类,盖以所记朝典为多。然中间颇涉杂事杂论,今改隶杂家类焉。
  △《麈史》·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王得臣撰。得臣字彦辅,自号凤亭子,安陆人。嘉祐四年进士,官至司农少卿。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王铚之伯父。案书中神受门第七条,称王乐道幼子铚,少而博学,善持论。又诗话门第十九条,称王铚性之尝为予言。谗谤门第三条,称王萃乐道奉议,颍人也,则与铚父子非一族,陈氏误也。是书前有政和乙未自序,称时年八十,追为之序。书中称予在大农,忽得目疾,乞宫观。已而挂冠,年六十二。以政和五年乙未逆推至其六十二时,为绍圣四年丁丑,成书当在其后。是时绍述之说方盛,而书中於他人书官、书字、书谥,惟王安石独书名,盖亦耿介特立之士。考所自述,初受学於郑獬,又受学於胡瑗。其明义一条,复与明道程子问答,疑为洛党中人。然评诗论文,无一字及苏、黄,亦无一字攻苏、黄;其论诗小序,两申苏辙、程子之说,而俱不出其名;苏轼以杜甫《同谷歌》中黄独为黄精,为《后山诗话》所驳者,得臣申轼之说,亦不出其名;知其无所偏附,故元祐党碑独不登其姓氏,亦可谓卓然不染者矣。所纪凡二百八十四事,分四十四门,凡朝廷掌故,耆旧遗闻,耳目所及,咸登编录。其间参稽经典,辨别异同,亦深资考证,非他家说部惟载琐事者比。中如论唐刘存误以交交黄鸟止于棘为七言,不知为挚虞《文章流别论》之说。论王羲之《兰亭集》,不知天朗气清本张衡《南都赋》,丝竹管弦本《汉书·张禹传》。论潘岳《闲居赋》,谓周文弱枝之枣,房陵朱仲之李,李善以周文房陵为未详,因引王嘉《拾遗记》、《述异记》补之,不知善注於此二条引《广志》注周文弱枝,引《荆州记》注房陵朱仲,疏解分明。得臣盖偶见不全之本。(案:李匡爻《资暇集》、李善注《文选》凡六七易稿,世所行者不一本。)其所补注,亦不知《拾遗记》所云北极下之岐峰断非岐山。论王羲之书不讲偏旁,引韩愈《石鼓歌》为证,不知小篆、隶书各为一体,其偏旁或同或不同,不能以彼律此,颜元孙《干禄字书》言之已明。虽不免於小有舛误,而於当时制度及考究古迹,特为精核,《朱子语录》亦称王彦辅《麈史》载幞头之说甚详云。
  △《梦溪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二卷、《续笔谈》·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沈括撰。括字存中,钱塘人,寄籍吴县。登嘉祐八年进士。熙宁中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待制。坐议城永乐事,谪均州团练副使。后复光禄寺少卿,分司南京。卜居润州以终。梦溪即其晚岁所居地也。事迹附载《宋史·沈遘传》中。
  祝穆《方舆胜览》曰:沈存中宅在润州朱方门外,存中尝梦至一处小山,花如覆锦,乔木覆其上,梦中乐之。后守宣城,有道人无外者,为言京口山川之胜,郡人有地求售,以钱三十万得之。元祐初,道过京口,登所买地,即梦中所游处,遂筑室焉,名曰梦溪。是书盖其闲居是地时作也。凡分十七门,曰故事,曰辨证,曰乐律,曰象数,曰人事,曰官政,曰权智,曰艺文,曰书画,曰技艺,曰器用,曰神奇,曰异事,曰谬误,曰讥谑,曰杂志,曰药议,共二十六卷。又有《补笔谈》二卷,《续笔谈》一卷,旧本别行。近时马氏刻本始合之,而重编《补笔谈》为三卷,《续笔谈》十有一条附於末。其序有曰,世所传《补笔谈》,每篇首必题所补之卷,又有前几件及中与后之分。如补第二卷后十件之类,似非后人所得而创,其为旧本无疑。原书二十六卷,不补者十,馀各有补。今以其书校考之,多不合。如故事不御前殿云云十件,补第二卷既然矣,次则廊屋为庑梓榆为朴二件,亦补第二卷,第二卷乃故事,岂谓是乎?子午属寅,本论纳甲语,而以补六卷之乐律。卢肇论海潮当补象数,而以补九卷之人事。王子醇枢密帅熙河日六件,大抵皆权智,当补十三卷,而以补十五卷之艺文。凡此类,不可悉举。又若原书止二十六卷,今其所补有自二十七以至三十者,益不可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2 9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