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第一太子-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都让赵旭相当的嫉妒,他虽然不能练习,但是他却可以指导刘红庆练习。

拥有华夏几千的武学沉淀,理论是不错的,只见他这边解说着,那边刘红庆飞快的练习着。

只见刘红庆的手不停的扭、缠、绕对着他面前的一个木偶一一的施展,对准木偶上的穴位不停的击打。

认穴之准,就连赵旭也不得不佩服,看来这家户天生是吃这碗饭的人。

大宋立国后,赵旭专门成立了个叫做暗影的组织,专门负责刺探情报和审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就是刘红庆。

那个时候的他,一手分筋错骨手使的是出神入化,审讯是无往不利,人送外号“阎王刘。”

至于那个黑脸大汉董玄烨,此时也美誉闲着,在赵旭的吩咐下,正在不停的用身体装着大树,锻炼身体的强度。

到后来他的横练十三太保已经到达了顶层,全身刀枪不入,后来成为禁军的殿前指挥使。

这都是后话,暂且不说,正在赵旭在这里训练他们的时候,这边朝廷里可以热闹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从外地来了几个百姓,确切的说是百姓的代表,来到汴京拜见大周皇帝柴荣。

本来这等小民皇帝哪有功夫剑,可是这几个农民的代表不是一般的代表。

这倒不是说他们多么出名,或者是长的多么帅,只是因为他们是别国的农民。

这个别国就是后蜀,后蜀是孟知祥所见建立的国家,都城在成都。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方。

说起来这个孟知祥也是个能人,字保胤,今天的河北邢台西南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开国皇帝。

孟知祥是原来是晋王李克用的侄女婿,在后唐李存勖哪里很深受重用,历任中门使、马步军都虞候、太原尹、北京留守,后担任西川节度使等职务。

后来李存勖被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替代,李嗣源唐明宗继位后,四川节度使孟知祥产生了据蜀自立的念头。

准备学刘备占据蜀中割蜀称王的念头。他训练兵甲,扩大兵力,增设义胜、定远、骁锐、义宁、飞棹等军,命李仁罕、赵廷隐、张业等亲信分别统率。

对后唐的命令是置之不理,朝廷也是拿他们有办法谁让他手里有钱有人呢,李嗣源也没有办法。

随后孟知祥的做法越来越过分,后来孟知祥想吞并东川。后唐终于兴兵讨伐,可是为孟知祥所打败,后唐大将董璋被杀。

933年,孟知祥吞并东川,占据两川之地,朝廷也没有办法,只有顺水推舟,封他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同时进阶为蜀王。

在公元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改元明德,建立后蜀。但是这家伙命薄只当了六个月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随后他的第三个儿子孟昶继承皇位,尊孟知祥为高祖,庙号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

就在大周显得元年也就是公元954年的二月,后蜀左匡圣马步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安思谦骄横不服从管辖。

越权杀了后蜀大臣张业,自己又作战不力,对孟昶出言不逊,被孟昶下旨警告。

但是安思谦不思悔改,反而越发的骄横,同时他的三个儿子横行霸道,仗势欺人,强抢民女。

弄得是民怨沸腾,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孟昶处死了安思谦和他的三个儿子。

同时雄武节度使韩继勋,知震秦州,但是后蜀在秦州等地的赋税实在是繁重,韩继勋也是横征暴敛,百姓无法忍受。

于是就有部分的秦州民众偷偷的逃跑到汴京,说明秦州百姓的愿望,请求柴荣能收复秦州等中原的故地。

柴荣本来就认为自古以来只有中原才是王朝的正统,大周占据的就是中原的腹地。

随意他自认为自己是天下的正统,假以时日一定要一统天下,这也是他一直的愿望。

后世的人称柴荣为“五代第一明君”,这也是有原因的,他是一个有统一意识的明君。

现在秦州的百姓来到汴京,请求大周收复秦州,这就是代表秦州的百姓也是认为大周是正统。

这让柴荣十分的高兴,下令重赏秦州来民。毕竟天下的人都说太祖郭威是从人家汉隐帝的手里夺来的江山。

这叫名不正言不顺,怎么都叫柴荣心里不舒服,就连郭威临终前都是对此耿耿于怀。

所以后来柴荣才南征北讨,还都是亲自上阵,为的就是向世人证明,他大周才是天命所归。

现在秦州来的民众让他,眼前一亮,这对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来说是个机会。

本来就一下想统一天下,这下更是机会,不过这事情不是他一个人决定的。

但是他已经决定,无论如何,一定要决意伐后蜀,取回秦州等地,大大的扩张大周的疆土。

想想这一年来,他已经大力的整顿禁军禁军,裁汰老弱,同时限制节度使的权力,军事实力大涨。

经济上他大力的奖励耕织,减轻赋税,国内实力激增,国库充盈。同时他限制佛教,收回佛教的土地。

对于冥顽不灵的佛教徒予以严惩,这样耕作的人口有了,土地也有了,粮食自然就多了。

同时也接受了佛教大量的财物,足以抵挡国库,几年的收入,军费也有了。

这一年来,柴荣的积极治理下,国泰民安,他的威望也是达到了顶点,这让他十分满意。

此时正是收复,中原故地的最好时候,无论有多么的困难,他都要做到。

所以他召集了众多的大臣,商议收复秦州等地的可行性。

众多的武将当然是想后秦州了,一方面是忠于柴荣,另一方面更是因为这有打仗武将才能有功劳,才能得到利益。

李重进更是蹦跶的老高,一定要打前锋,他的提议得到了众多武将的赞同。

赵匡胤父子却没有说任何话,静静的看着这场争论,武将可以说是主战,主伐,而也有不主张用兵的。

那就是以李谷、范质为首的一些文臣,不主张对后蜀用兵。

他的理由很简单:

“自古以来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秦州等地被后蜀占据那么多年,早已经融入后蜀,没有必要在取回。”

“况且伐秦州,等于和后蜀结仇了,我们现在和周边国家的关系都是不好,一旦和后蜀战争起来,周边的国家会不会趁机攻打我们呢?”

“同时,出兵西北之地军费开支也会死巨大的,所以建议不出兵,等上几年在出兵也不迟。”

范质的一番话让那个朝堂上的许多人都是深表赞同,就连一些嚷嚷着要出兵的人也是点头称是。

柴荣看到下面的群臣意见不同意,就大声质问:

“众卿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吗,说来听听。”说着他看向了赵匡胤父子所在的方向。

柴荣的意思很明显,该你出来说了,赵匡胤也明白,正要出列,赵旭却拦住了老爹自己站了出来。

赵旭出来拜奏道:

“启禀陛下,微臣有话要说。”赵旭恭恭敬敬的行礼。

柴荣搭眼一看是赵旭,他还是比较喜欢这个赵旭的,聪明伶俐但也英勇无比。

当初他斩杀张元徽的一幕至今还留在柴荣的脑海里,他微微一笑:

“原来是小赵爱卿,平身,你有什么话要说。”

“谢陛下。”

说着赵旭从地上震了起来。同时开口说道:

“臣在在发表意见之前,我想先讲个故事。”

柴荣先是一愣,想起以前他亲征的时候,这小子也是讲了个故事,于是,点了点头。

赵旭就开始讲起来他的故事;

“从前呢,一个地主因为去世了,家里的人在争家产,地主在外地的一处房产和仆人全部被别人给霸占了。”

赵旭低头讲道。

“后来地主的儿子重振了家业,原先在那个房产的仆人这时候却从哪里逃了回来,希望新主家能派人收回那些房产,从前的那些仆人正在等着新主人去呢?”

周围的人似乎已经明白了,这个家伙又要讲什么了,这不是类比这件事吗?

“陛下知道这个地主的儿子怎么做的吗?他是答应了,这个仆人的要求,带领全部的护院赴外地去接受房产。”

此时赵旭转向了范质等人:“当时管家就说,那么远,又要浪费人力物力物力财力,真的值得吗?”

范质等人心里在想,你这话看着我们干啥。

“你们猜当时那个当家人怎么说吗?他说我在乎的不是那些房产,而是那些人,人心是最重要的,千万不可丢失,不然我的末日也就到了,谁还肯为我卖命呢?”

赵旭又再一次跪下:

“所以我觉得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秦州来民这是民心所向,民心不可失,我觉得陛下不仅要收复秦州,就连凤州、成州、阶州要收回,这些自古就是中原的土地,不收回我们无言以对先人祖宗。”

赵旭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

第24章后蜀占四州的始末

其实赵旭说秦、凤、成、阶四州是中原的土地这还是有原因的,这四州是后来才成为后蜀的四州的。

后蜀孟昶给后人的印象,大抵就是一个耽于奢华享乐,沉溺佳丽温柔,而治国无策、攻伐少谋的风流天子与昏聩帝王的感觉。

但实际上,这些并不妨碍,孟昶作为一个野心勃勃,并富有进取心的地方性霸主。

而秦、凤等四州正是在孟昶的任期内才正是成为后蜀的行政区域的,这不得不说是孟昶的一笔政绩。

后蜀广政七年,同时也是后晋开运元年,后晋驻守阶州(今甘肃武都东南)的一支部队的武官、义军指挥使王君怀,因所辖系民军武装,受到长官歧视和排挤而心怀不满。

于是他愤然率所部千余人投奔蜀境。王君怀甚至向后蜀的边将们表态,自己熟悉陇右的军政形势和山川险要,愿意率部作为先锋,带领蜀军袭取阶、成(今甘肃成县)二州。

这个消息传到成都,让孟昶异常动心,几乎有些坐不住了,也可以说高兴的蹦了起来。

要知道,后蜀如能进取陇右,则此地可与汉中联为一气,既可在西北形成稳定的军事防线,又可以以之为进攻基地,收得两川所紧缺的兵员、战马和各项军国物资,而后以高屋建瓴之势直捣关中。

当年,蜀汉诸葛武侯的北伐战略也基本如此。

而武侯六出祁山,亦不能将陇右之地收归蜀汉,后来陇右终成蜀汉之患。

后来,曹魏名将邓艾正是从陇右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沿白龙江支流南下,翻越摩天岭山口,走清溪河谷,登靖军山滚毡而下,出平武,袭取江油、绵竹,直抵成都。

对此,孟昶一点儿都不陌生。所以,他立刻下令沿边将帅:接应王君怀,速取阶州。

但是,后晋的陇右防线并不空虚。阶州城防严密,秦、成二州的驻军也兵多将广。

特别是驻守秦州的雄武节度使何建,历任沿边六州藩镇大帅,完全是靠军功、政绩,一步步升迁上来的后唐、后晋两朝名将,堪称西北砥柱。

所以,尽管王君怀降蜀,蜀军大举攻击阶州,后晋依然有力量足以抗衡后蜀。没几天,秦州(今甘肃天水)的援军就火速赶来,并击败了蜀军。

虽然,阶州之战后蜀终遭败绩,但自此孟昶决心效法武侯,经略陇右,拓边西北。毕竟,这年孟昶也不过二十六岁,正是满怀抱负、雄心勃勃的年龄。

孟家父子的运气,貌似都很充沛。谁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刚过两年多,陇右三州就如约而至!

广政十年的正月,耀武扬威的契丹使者来到秦州,向后晋的雄武军节度何建,宣读了一份内容令人惊诧的诏书:

后晋亡国,开封沦陷,石重贵被押赴契丹,契丹主耶律德光在开封登基称帝。新皇帝要求各地军政长官必须老老实实,向大辽王朝尽忠!

何建当即就拍案而起,愤然拔出宝剑斩了来使,并且态度坚决的对麾下众将说:

“我老何能有今天这个地位,位极人臣之殊荣,完全是大晋石家两代天子的赏识与信任。

如今,契丹胡儿亡我中原,灭我种族。实可叹咱们这些武将,枉挂那三尺利剑,不能为国家扫荡狼烟,又岂能摧眉折腰,做夷狄的走狗,屠杀自己的同胞?!”

不过,严格来说,何建并非真正的汉人,其先祖是西域的回鹘族,后来又跟从沙陀部落活动于河东地区。

但是,唐末五代却是个民族大融合的事情。即便是沙陀三王朝,也已融入中原——这个汉民族共同体的大熔炉中。

契丹势力突入中原,亡国灭种的危机,激起了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各个民族共同的对立与警惧。新的外族威胁的形成,事实上促进了中原地区民族融合过程的加速。

何建认为,与其向契丹投降,反不如输诚于后蜀。毕竟,前者是亡我之国、灭我之种,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夷狄”。

而后者,虽然也曾多次对阵厮杀,但终究系内战,大家都是中原人。何况孟家跟石家天子,说起来还是姨表亲戚,孟知祥娶了武皇(李克用)的大女儿,石敬瑭娶了明宗的三公主。

投了孟家,总比投靠契丹,卖身求荣来得便宜!所以,何建便把雄武军所辖秦、阶、成三州之地,悉数献于后蜀。

并向孟昶建言,应当趁乱,速取固镇(今陕西凤县东南)与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南)。

孟昶笑了,因为何建的格局太小,固镇、凤州,就能让后蜀的这位少年天子满意吗?那散关要不要?雍、凉二州、关中天府要不要?

固镇(今陕西徽县)在凤州以西,兴州(今陕西略阳)青泥岭之东北,是秦、阶、成、凤、兴诸州交通要冲的交汇点,甘陕入蜀的要道口。

攻取固镇,陇右四州这盘棋才能活起来,蜀军才能如入无人之境。

凤州,北连大散关,南出褒斜道,是联通陇右、汉中的战略要地。蜀军得了凤州,就能把陇右、汉中连为一体,为西川的北部边防,落上最后一把坚固的大锁。

反言之,就是为凤翔(今陕西宝鸡)套上了一根绞索,在关中的头顶,放置了一把利剑。

而大散关,又是凤州的门户、凤翔的咽喉。这座雄关,在宝鸡西南五十二里的大散岭上。

位于秦岭西端与陇山分界处,嘉陵江上游的低谷地带,是秦岭西部南北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散关即在此通道的北端,当道依险而立。陇山、终南山,在这里交汇。

汧水(出自陕西陇县,在宝鸡与渭水汇合)、渭水(源自甘肃渭源,经宝鸡南,横贯陕西平原,注入黄河)萦流其间,地势险要,素有“秦蜀咽喉”之称。

自古以来,便是控扼川、陕间的交通孔道。自此南行入蜀,凤州首当其冲,然后通过利州(今四川广元),便可直达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的剑阁(今属四川)。

而西走阶、文,便是邓艾袭蜀的旧路。对于散关南北的川陕两地而言,北不得此,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此,无以图关中。

历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后来顾祖禹更是总结历史兴衰,得出一条定律:“梁益有事,必在散关!”

孟昶要想北伐中原,必先夺取关中。欲取关中,必先尽取陇右四州,而实现这个战略意图的关键点,便是大散关。

何建归降后,孟昶立刻敏锐地觉察到中原形势的巨大变化:后晋倾覆而契丹立足未稳,打草谷等政策不但伤害了中原各阶层的切身利益,而且激发了后者强烈的民族感情。

此时,如果能趁机攻取关中,便可直捣中原,甚至底定天下。毕竟,论实力,后蜀有雄兵二十万,兼有两川、汉中、陇右之地,兵强马壮,各级将佐又多为中原、河东人士,对于内地形势十分了解;

论号召力,孟家是后唐、后晋的近枝皇族,本身又是地道的中原汉人,正宜北伐中原,号令天下。

孟昶任命右千牛卫上将军李继勋为秦州宣慰使,给何建带去了大量的蜀中特产,以安抚这支新军的人心。

随后,李继勋会合兴州刺史刘景率兵攻占固镇。根据何建的建议,孟昶制订了控扼险要、阻截援兵、集兵攻城的战术。

调集山南西道的蜀军3700人,出兴元北上,与何建所率阶、成二州兵在固镇集结,组成东进兵团,威逼凤州。

山南西道节度使孙汉韶率军两万,直下散关,取北阻援敌、关门打狗之势。随后,两军合攻凤州。迫使凤州防御使石奉頵举城降蜀。秦、阶、成、凤四州之地,至此被后蜀尽数收入囊中。

孟昶的运气真是好得一塌糊涂,四州刚刚收取,凤翔、晋昌(今陕西西安)两镇节度使侯益、赵匡赞的请降书就到了成都,两人建议后蜀出兵关中。

虽然,侯益、赵匡赞临时变卦,后汉大将王景崇把蜀军赶回了蜀中,但孟昶认为北伐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

果然,没多久,凤翔的赵思绾、关中的王景崇,会合河中的李守贞,掀起了新的叛乱高潮,他们纷纷向后蜀投诚,新建立的后汉政权岌岌可危!

孟昶似乎看到了东京御座上的曙光,这是他父亲一辈子也不敢奢望的大好时机啊!

石敬瑭、刘知远都是河东节度使出身,孟知祥要是不去西川,未必不能南下称帝。

如今,孟家在蜀中,实力雄厚,未尝不能底定关中,北伐中原,实现一统天下的帝业宏图。

不过,很不幸,孟昶碰到的对手是老谋深算、长于谋略的郭威。与后者相比,前者明显要青涩许多。

等到周世宗即位,孟昶虽然已经把主要精力,放在吃喝玩乐与美女娇娃身上,但坐拥山河之险,尽得汉中、陇右羽翼蜀中之固的后蜀王朝,就像一颗长着坚硬外壳的铁核桃。

就这样秦凤四州落入后蜀,但是后蜀的腐朽统治已经激起了这四州的民变,希望回归中原这才有了秦州来民的事情。

第25章决定出兵

赵旭的一席话,让后周的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柴荣倒是十分的高兴。

大臣们不再反对了,再反对就是企图让咱们陛下失去民心,寒了故地民众的心。

古代的皇帝最重视什么?毫无疑问是民心。土地城池可以用武力去征服,但是人心不可以。

多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民心者得天下,要不然为什么多么帝王,时不时的搞个什么微服私访,做一些亲民举动。

你以为他是吃饱撑得,那是在关注一下老百姓在想些什么,同时也是树立自己亲民的形象。

一时间朝臣都是默默的不语,你再说不行,那就是和陛下作对了,那你就真的是寿星公上吊——嫌命长了。

一时间众臣都是齐刷刷的跪请柴荣出兵收复秦凤四州的故地,个个说的好像柴荣要是不收回来这些地方,就是昏君似的。

还一个劲的拍马屁说柴荣是天命所归,万民敬仰的天下共主,是有德的明君。

赵旭感到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刚才还说不要出兵,现在个个支持,还大大的歌功颂德。

柴荣也是不理这些人:

“众卿家先前所持的不同意见,朕不管不问了,但是从现在起所有的一切都向收复秦、凤四州的方向努力,谁敢阳奉阴违斩立决。”

大臣们都是松了一口气,看来皇帝早就做好准备要攻打蜀国了,自己等人还在傻傻的反对。

下面的臣子都是齐齐称是,柴荣很是满意,他接着又说道:

“为了收复我中原的王朝的故地,朕决定御驾亲征。”

柴荣还想着这次这再次去亲征,再次能提升自己的威望,不过这次注定他要失望了。

大臣们全部都齐齐的跪在地上,劝阻着柴荣,这次去的地方是西北,和高平不一样。

哪里环境恶劣,地市险要民风彪悍,经常风沙大作,所以大家都是极力的劝谏。

三个宰相李谷、范质、王溥都是伏地死谏。

宰相王溥更是说出皇帝乃国家重器,岂可以轻易亲征,应该坐镇京畿,统筹指挥。

王溥这个人在历史上可是不简单,在五代和宋朝都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王浦,字齐物,并州祁人。历任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宋太宗两朝五位帝王。

曾经历任后周和宋朝两代四朝的宰相,显赫之极,他出生于官宦世家。

后汉乾祐年间,他考取了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后周广顺三年即公元953年,三十二岁的他官至宰相。

宋朝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正月,罢相,任太子少保。

王溥任丞相十年,三次迁升一品。

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封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八月去世。朝廷停朝两天,赠侍中,谥文献。

同时他又为著名之史学大家,编撰《世宗实录》、《唐会要》、《五代会要》——三部史籍共170卷,为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时他已经是大周的宰相了,周太祖对他都是很尊重,他的意见柴荣还是很慎重的。

于是他语气缓和的问道:

“既然卿家不同意朕亲征,那么你给朕推荐个大将吧,朕一定要收复秦、凤四州的。”

听到皇帝不再坚持御驾亲征,都是松了一口气,王浦沉思了一会,向柴荣行了一礼:

“陛下,微臣觉得王溥推荐了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可担当此重任,和凤翔军节度使王景。”

王浦说着两个人是有原因的。

“向训熟悉陕北地形可为都监监军。同时可命令凤翔军节度使、褒国公王景领军,王将军骁勇必定可以平定秦凤等地。”

本来很多的武将都是跃跃欲试,想整个领兵的差事,不过听到宰相王浦的话,一个个都老实了。

满朝的武将没有一个人比王景的资格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