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第一太子-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任“侍卫亲军步军都虞侯”兼“潞州节度使”赵彦徽在罢军职之后,即改为建雄军节度使。
原来已经卸任的“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淮南节度使”韩令坤,改任为成德节度使。
原来已经卸任的“殿前都点检”兼“镇宁军节度”慕容延钊,改任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赵匡胤记得还真清楚一下子说了这么多,看来这些东西他是记得很牢固了。
“但是这些官职只是虚衔,不领兵权,还有朕也当着百官的面赐予他们丹书铁券,许他们世代富贵,众位爱卿共同见证。”
赵旭站在下面没有想到赵匡胤居然当着百官的面,说要保他们富贵,看来是为了这些已经失去兵权的兄弟安心呀。
“张德钧去传旨去吧,同时给他们传朕的口谕,就说他们永远都是真的好兄弟。”
赵匡胤雷厉风行将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下子安排完了,旁人连一句话都是没有机会插上。
百官心里想着这皇上不是说同意他们辞职吗,现在还封了一个节度使,不过这个节度使都是虚衔了,没有兵权了。
群臣都是齐呼皇上圣明!
以前这些大臣还能说赵匡胤这个皇帝不是名符其实的,因为他并不能完全掌握着天下的军队。
现在人家皇帝是真正的至尊了,这刚刚的将朝中所有的兵权都是收回来了。
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住他的脚步了,这个大宋皇朝是真正的属于赵匡胤了。
赵普站在前面也是没有说上一句话,不过等赵匡胤说完赵普又有话说了。
“陛下,微臣还有个事情,既然这几位将军都是去享清福了,可是他们原来的军队的事情有谁掌管呢?还有这高将军的兵部尚书应该由谁接任。”
是呀这些人辞去了原来的职务,可是这些军队和他们原来的事情都是要有人接手呀。
“是呀,陛下这些事情总要有人来做吧,不知道陛下是如何安排的呢?”
王溥也是站了出来,这样的事情他们为什么不多说,牵扯到军队的事情他们也是敢说话。
皇帝最担心的就是兵权的问题,现在人家刚收回兵权,那个大臣敢在这个节骨眼上说话。
“嗯,是个重大的事情,众位爱卿有什么人选吗?”赵匡胤看向下面的大臣吗?
今天的赵匡胤似乎气势更加的强了一些,下面的人都是不敢抬头寒蝉。
“好既然你们都没有什么可说的,那么朕自己就说几个人选了,任命皇太子赵旭代替朕总揽全国的军事。”
“曹彬为兵部尚书,至于其他的人选有太子和曹彬商议一下给朕报上来!”
吏部尚书张昭站了出来:“皇上您让太子……”
赵匡胤眼睛一瞪,厉声道:
“怎么太子不仅是朕的儿子,他还是大宋的皇位继承人朕不相信他相信谁,你是不是还有什么话要说?”
这是我儿子,是我最亲的人了,也是以后你们的皇帝,我不相信他相信谁。
“臣不敢!”张昭将脖子一缩不在说话了,他本来还想说太子掌握军队是不是有点不合适。
但是人家老赵根本就不听你的,其实也怪你小子不识抬举,今天正是皇上高兴的日子,你还敢反对他的提议。
而且皇上用的是他的儿子,你最多算是人家的臣子,太子可是人家的儿子。
你以为你是个忠臣,可是人家皇帝和太子是亲父子两,你你比得上吗?
说到底还是人家父子两个亲,你这不是找堵吗?
第368章士兵是军队的根本
“哈哈,朕今天真的是高兴,我们终于可以不受掣肘了,现在我们可以放心的实施我们统一天下的计划了,赵普你怎么看?”
从早朝上下来了赵匡胤的嘴就没有合上过,咧的跟个水瓢似的,现在他是真正的大权在握。
他终于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当这个皇帝,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权势了。
这一种大权在握的感觉真的是打字是个叉爽!
所以他在下朝的时候就将赵普给留了下来,当然了也不能只有他们两个。
赵旭自然是在这里,其中还有苗训,现在苗训已经快成了赵匡胤的心腹了。
也是经常被赵匡胤叫进宫里,和赵匡胤谈论国家的局势,有时间也出谋划策一番。
“陛下,臣认为现在还不是时候,现在我们刚刚收回兵权,还没有将下面的士兵全部教育成为忠诚于朝廷的时候我们才更加的放心呀。”
赵普考虑的是,现在是将兵权给收回了,不过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是忠诚于朝廷。
现在们还要给他们灌输一下忠君爱国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放心的。
“对皇上,赵大人说的不错,皇上现在我们还不是时候实行这些,我们需要的时机。”
苗训也出言道。
“哦,先生有什么高见?”对于苗训的意见赵匡胤还是比较重视的。
苗训拱了拱手说道:
“其实赵大人刚才已经是说了一部分的原因,这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军队要绝对的对朝廷忠诚。”
“这是最基本的保证,要让军队成为国家的利器,而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是某几个人工具,否则又会出现唐朝末年以来的割据。”
苗训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赵旭也是不住的点头,这也是他现在正在想的。
“父皇,这赵大人和先生说的都是很对的,现在最最重要的是将这些军队牢牢的控制在我们的手里。”
“哦,朕已经让你全权的负责军事了,现在你自己有什么想法,你说说看吧!”
早朝的时候赵匡胤已经乾纲独断的任命了赵旭全权的负责军事了,这已经是绕过了枢密院。
根本就不受枢密院的管辖了,以宰相的身份掌管枢密院的魏仁浦也是没有说什么。
本来兵部和枢密院相互牵制防止一家独大,威胁到皇帝的统治,所以这两个机构是为皇权服务的。
不过现在皇帝让太子全权负责了,这也就是说枢密院和兵部也是没有权力过问的。
吏部尚书就问了一句还没有说完,就被皇帝给驳了回去,你不用说了。
太子是朕的儿子,是大宋未来的继承人,朕不相信他还相信谁,你只是朕的臣子,而他是我的儿子。
大家都能听懂皇帝的意思,都是没有人吭声了,张昭就是前车之鉴,弄不好还要让皇帝反感,得不偿失了。
现在赵匡胤说的也对,我让你说说你的看法,我不是让你全权负责军事吗?
你有什么想说的,说说看赵匡胤不仅是想让赵旭说说自己的看法,其实也是想听听他到底有什么高见,或者有点考核他的意思。
这一点赵普和苗训都是能够看得出来,以前他们都是知道赵旭带兵打仗冲锋陷阵是有一套的。
不过现在不是考察的冲锋陷阵,而是看看管理的才能,看看你对军队整体的把握如何。
赵旭也是知道,他的心里也是不由的笑了,这东西要让他自己自己说还真的不能说上来。
不过他可是从未来来的,这些理论知识他还是有的,而且不少,宋朝的时候没有什么成熟的监管制度。
军队外出打仗的时候,朝廷会派出一个都监监督着,不过一般的效果是不好。
如果是一个正直的都监还是不错的,要是一个不学无术的都监的话,还会引起将领的不合作。
这些制度都是极其不合理的,在一个王朝稳定的时候还可以不过如果在乱世这就不行了。
为了加强朝廷对军队的绝对控制,赵旭内心里面已经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这个主意不是他自己想起来的。
这是在后世经过证明的,而且这个制度使当时弱小的军队迅速的壮大而且迅速的成长起来了。
赵旭清楚的记得这个制度叫做“支部建在连上!”
不过此时赵旭绝对不能说“连”这个词语了,但是他们可以改一下。
“父皇,先生,赵大人,我想问一下我们大宋的军队编制是什么?”
“是这样的太子,我朝除了禁军,和侍卫亲军之外其的编制为厢、军、营、都四级。”
赵普所说的厢辖管军,军辖管五个营,营辖管五个都,每都一百人。
“那么赵大人这些编制的军官各是什么呢?”赵旭又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他们各级的将领依次称呼为: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部头。下面还有伍长什长之类的。”
“好,刚才赵大人说的已经很详细了,我可以这样理解,我宋朝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以都为基础单位的,虽然我们参战的时候按照的是营计算的。”
“我就认为要想要是整个军队忠诚,必须要从基本上解决,所以我想要在这个都内都要加强控制。”
“哦,这一个都有一百个人,你怎么控制,他们都是下层的士兵,他们忠诚有什么用,只要领兵的大将忠诚,下面的人还能反了天不成吗?”
重视大将不只是赵匡胤一个人这样认为,纵观古代封建的王朝都是重视将领,哪里有重视士兵的。
“父皇不是这样说的,一个将领在怎么出色,没有士兵有什么用,难道他自己可以直接的杀敌,所以我说决定胜负的不是将领而是士兵。”
“太子微臣不敢苟同,如果一个军队没有了将领,那不就是群龙无首了吗?”
赵普也是不同意赵旭的说法。
看来要好好的给他们要上一堂课了,一定要彻底的将底层的士兵给重视起来,这些才是一个军队的根本,远比一个出色的将领重要。
士兵是军队的根本,是军队的基础呀!
第369章大宋版政委
“赵大人说的也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优秀的将领在很大程度上对一场战争都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甚至在有的时候,能够改变战争的输赢,这一点我也是不会否认的。”
赵旭从来都没有说将领不重要,一个优秀的指挥官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一个将领有着优秀的素质和机动灵活的战法这样以来绝对是可以在战场上给自己的一方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反的一个愚蠢无能的指挥官可以将一支很好的军队给断送掉,这一点是大家都知道的。
“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巧妇能为无米之炊,即使一个将领在怎么优秀,再怎么出色,没有一拳训练有素的士兵也是枉然的。”
“又或者说士兵根本不听指挥,他是一点功能都不能发挥,这样将领也就没有了任何的意义了不是吗?”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做基层的士兵,他们做将军还有什么意思,这个时候可以看出来士兵更为重要了吧。
虽然赵旭说的这个理由有点牵强,可是也不是没有道理吧,还好大家都是能听懂,在自己的心里想一下还是对的,是这么个道理。
看到他们三个都是深以为意,赵旭又接着说道:
“那我就接着说了,既然士兵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就要对他们更加的好,要让忠于朝廷忠于皇上,忠于整个国家,忠于整个民族的观念深入到他们心里。”
“这些思想就像一粒种子,直接种植在他们心里了,就等待着慢慢的发芽成长。”
此时赵旭看到赵匡胤带着疑惑的目光看着他,好像有什么话要问:
“父皇您是不是有什么疑问,有的话,您尽管说出来吧。”
赵匡胤听到此处确实是有点想法:
“朕确实是有点不明白你让他们忠君还是可以理解的,忠于朝廷也是可以的,忠于整个国家,忠于整个民族是怎么说的?”
现在的宋朝是只有一小部分天下,距离统一天下还是比较遥远的,整个国家在赵匡胤的眼里就是朝廷。
还有整个民族,这周围的这些个国家不都是华夏的子民吗,还用的到说其他的吗。
就连苗训和赵普也是觉得赵匡胤说的对,他们现在还有什么征服契丹这样的野心又或者叫做是雄心。
“哈哈这一点很好理解的,我们总有一天是要统一天下的,统一天下之后就没哟什么事情了,契丹在我北方虎视眈眈,西北吐蕃,南部的云南大理,以前不都是我华夏的土地,这些是一定要收回来的。”
“这样士兵必须要忠诚于国家和民族,只要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对整个国家尽忠,这难道不应该吗?”
契丹、吐蕃。大理这些地方在唐朝的时候都是臣服于朝廷的,而到现在竟然成了一个国家。
如果真的能够统一这些地方,赵匡胤的功绩将会是超越了很多的帝王,绝对是和汉武唐宗一类的人物。
如今听到赵旭说起这,他也是浑身是热血沸腾,觉得自己的干劲又回来了。
“如此你快给朕说说你的具体想法,你到现在还没有说出来应该怎么办呢?”
是呀,赵旭说到现在都是没有说出来该怎么办,只是说了这士兵是如何的重要。
还有给大家描绘了一副美好的前景,可是最为关键的东西他是一点也没有说。
“这个说起来也是很简单的,我们将我们最为忠心的人派到最基层去,和都头一块管理这个都。”
支部建在连上,当时那位伟人就是说要在连队上必须有这个党,的组织,便于党的指挥。
现在赵旭说的是朝廷最为忠心的人让他们下到个个都去好好的教育这些都的士兵。
“这些人必须是对朝廷忠诚,地位也不是很高,经过特殊的训练这样以来,所有的事情都是没有问题了,所有的最基层的士兵应该都是对朝廷有了归属感。”
“一但士兵对朝廷有了这个归属感,即使是他们的上司让他们叛乱,他们也是不会干的。”
“当然了不仅是都要这样做,就连营、军、厢等一级的编制也要这样做,可以将都监这个职位给撤销,让这些人充当都监,但是不能叫都监的名字。”
“这些人必须有朝廷亲自培训过才能下到军队里面去,让他们去当这些军队主官的副手,时刻掌握这他们的动态。”
赵旭将后世的政委和指导员的制度都给搬了过来,不过这个讲起来是相当的复杂的。
赵旭也不说那么多了,就是一个原则派出一部分时刻了解朝廷政策的人和军队在一起,而不是靠着监军的制度去控制军队。
赵匡胤在心里想了一下,还是不错的,如果真的能够这样的话,军队时刻都是在朝廷的手里面。
刚才赵旭所说的那个对朝廷忠心耿耿,了解朝廷政策的人去当副手就是为了掌握整个军队的思想动态的。
并且按照赵旭的意思,还要时不时的给他们讲一下忠君爱国的思想,这是极好的。
这确实比临时派人去监督强多了,而且赵匡胤也是带过兵的人,有些事情他也是知道点的。
如果当时后周的军队都是实行这样的制度,估计当时也没有多少的军队来支持自己当皇帝吧。
“先生和赵先生觉得太子这个主意怎么样,没事的大家是在一起讨论的有什么意见都是说出来吧。”
“微臣觉得太子这个主意不错,这就和寺院里面导人向善的道理是一样的,在士兵的心中树立起对朝廷的忠诚,对君主的尽忠,朝廷已经不需要担心将领造反的问题了。”
赵普也是能看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所以他是赞成的,这个人虽然读书不多,可是眼光还是准的狠的。
“陛下我也认为太之这个做法十分的不错,儒家为什么能够到现在还是这么的兴盛,那是因为儒家的思想已经深入到那些学子的心中去了,即使你砍了他们的脑袋,他们还是会信仰孔子的。”
苗训也是打了个比方,也是比较赞成的,他说的很多思想这个东西是不能灭绝的。
第370章要筹建粮仓
赵旭用诧异的眼光看着苗训,虽然苗训不知道赵旭是从什么地方想到这样的主意的。
可是苗训说的也差不多了,就是精神上的烙印,只要将他们的精神上印上忠君爱国的理念,这些人已经成了国家最忠心的军队了。
这一点已经在后世的一个被华夏成为最龌龊国家的人已经给实践证明的了,忠君爱国,效忠他们的领袖,至死不悔。
“先生说的对,就是让他们在精神上时刻记住自己应该效忠皇上,效忠整个国家使他们在任何的时候都是国家的士兵,而是不是每一个人的工具。”
这样的好处不仅是赵匡胤,即使是任何一个都是能够看得出来的,这件事情是极好的。
“既然先生和赵普都是决得不错,那这件事情你们去安排吧,要尽快的解决掉这件事情。”
赵匡胤也是双眼放光:
“对了,朕实在是想问问你去哪里用这么多的人,而且都能保证这些人都是真正的效忠着我大宋,效忠朝廷吗?”
高兴之余的赵匡胤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赵旭说的这个事情要用上很多的人。
现在一时间哪里去找这么多的人去,就像他自己说的,即使有这么多的人,可是谁也不能保证他们都是忠心于朝廷吧?
“哈哈老,恩父皇这件事情好办,真的是易如反掌。”他本来还想叫老爹呢?不过立刻就反应过来了,这不是他们父子两个单独在一起的时候。
“您还不知道禁军军校毕业的人已经不下于一万人了吧,这些人经过我严格的训练,不仅有着过硬的本领,更加的是对朝廷忠诚。”
禁军军校就是赵旭仿照着后世的军校建立的,虽然不能说他们和后世的军人有一拼,可是有一点绝对是和后世媲美的。
那就是思想教育,这些进入到禁军军校里面的禁军除了要教授兵法,同时结合着战例给他们讲授。
同是也和普通的士兵一样早晚各自出操,没有一点例外,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还要接受忠君爱国思想的灌输,使他们有一个信仰,那就是效忠他们的君主。
要不然赵旭真的是害怕他训练出来的这些人最后成了别人的工具,那不是白忙活了吗?
所以这些从里面出来的人不仅仅是各项的素质是过硬的,更重要的忠诚于他的皇上,他的校长。
其中赵旭这个校长,也是他们忠于的对象,这也是后来赵旭能够力挽狂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这里有近一万人可以将他们现在就派到各地去,这样我们也能够放心。”
赵匡胤也是见过这些禁军军校的士兵,他们简直是按照将军的标准来训练的。
这些人当年还跟着他去秦凤四州的战场去了一趟,他们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令赵匡胤吃惊。
这样的人去赵匡胤不担心,可是他还有个疑问:
“不过这一万人是禁军,让他们去地方的话,这样禁军不就缺编了。”
一万多禁军如果都派出去的话,禁军的编制绝对是不够了,赵匡胤想的也是挺周到的。
“这个您就多虑了,这一万人都是从最基本的士兵里面挑选出来的,还有就是招收的符合条件的地方厢军士兵,所以根本就不会动摇禁军的根基的。”
“再说了他们这一万人也不是禁军里面单独的哪一个营的,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短期我还能训练出来这么多的人,您根本就不用担心。”
就这样这一万多名从禁军军校里面出来的人,就注定了他们要奔赴各地去任职了。
效果怎么样还看不出来,不过长期效果救出来了,这件事情解决了赵匡胤的心情很好。
不过国家大事并不是这么容易就能解决了,就不叫国家大事了,那是小孩子过家家呀。
“皇上刚才我和师兄商议了一下,我们下面就要开始准备粮草了,今年的税收刚刚上来,比往年多了三成,我们的粮食也是不少;了,也可建立粮仓储存起来,用作军粮。或者在大灾之年的时候可以用于赈灾。”
“哦,赵普你的意思让朝廷也设置粮仓,储存粮食吗?”赵匡胤听赵普的意思就是这。
“皇上,赵大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况且设置粮仓不是我们大宋的特例,远在隋朝的时候就有。”
这件事情都是他们两个商议的,苗训当然是要站起来说话了,这也是是为了以后的事情。
开设粮仓就是自隋朝,整个隋代都有一个屯粮的习惯,这并不说历史上的其他朝代便没有屯粮。
而是这个而是隋朝的存粮确实是这个朝代的一大特色,也是整个古代王朝的一个特色。
隋朝廷在各地都是设置有粮仓,那就是每年到了农忙时节,就有相关的官员去地反看看。
然后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将农民交过税收或者自行收购农民的粮食,然后储存起来。
来据说历史上在隋朝灭亡了十几年之后存于隋朝的粮食还没有完全用完,隋朝储粮之多可见一般。
现在赵普的提议大宋也要这样干,就是为了以后大宋的统一大业,方便以后战争之用。
“朕也是听说隋文帝杨坚曾经下令在给地建立粮仓,其中洛口仓和嘉义仓是最大的,即使在隋朝灭亡了十几年之后大唐还用着其中的粮食,太子你对他们的提议怎么看。”
赵旭想不到这事情还能用他说,自己也不懂呀,不过不懂不代表他不能说出自己的看法:
“恩恩,现在我觉得也是有这个必要的,尤其是我们还要统一天下,所以现在我们也老早的就做好准备,省得以后手忙脚乱的。”
战争拼的并不是只有军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的实力,谁的家底后,谁的胜算就大。
要不说有三军卫东粮草先行呢,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宋朝要设置粮仓,估计就是为了一户的战争之用。
至于大灾之年给百姓,那不是最重要的,那是次要的用途,现在想一想这些事情是应该要考虑的了。
第371章儿女双全
不过他们最后商议的结果是只在几个重要的城市才设置有粮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