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第一太子-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向他们晓以厉害;

“朝廷不管我们了,几位将军也走了,我们怎么办,我们怎么守,就凭我们这写兵力怎么能守住,我们又不能逃,我们的家就在这里,所以我决定投降,大家怎么看?”

大家也很明白就凭他们几个人,想要守住秦州根本不可能,但是想投降没有人牵头。

经过观察判官赵玭这一说,他们就更加坚定要投降了,明知道是死路还要向前走,那是傻瓜。

于是赵玭宣布秦州投大周,来接受秦州的就是赵旭,柴荣也会死收到了秦州被收复的消息,龙颜大悦。

第38章孟昶求和

赵玭见到的那个年轻人就是赵旭,当赵旭离开唐仓之后直接去和赵匡胤王景汇合。

他们正在商议如何攻破秦州城,虽然他们现在围住了秦州,但是秦州城高墙厚。

即使大周的军人再多么强悍,再多么是精锐,也不免有伤亡,那可都是生命,能减少伤亡是最好的。

正在大家头疼怎么办的时候,探子传来消息,雄武军节度使韩继勋逃回成都了。

他走的时候,带走了他手下的精锐,现在秦州城里面是观察推官赵玭在主持一切大小事务。

这个时候苗训就建议赵旭可以试着派人去劝降赵玭的,他有八成的把我赵玭会献城投降。

这样就可以减少双发军民的伤亡。苗训一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他在蜀国待了几年,蜀国一些官员的底细他还是清楚的。

这个赵玭的祖籍正是中原地区,但年后蜀占据秦州的时候,他还是个小吏,没想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大员了。

同时就连赵玭爱吃家乡的黄河鲤鱼都知道,这个苗训还真是不简单。

所以当即赵旭就决定自己亲自去,任何人劝他都不听,见他执意如此苗训也是决意跟着去。

苗训的执拗赵旭也是领教过的,没有办法赵旭就让他跟着去了。

不过本来赵旭本来是打算自己去的,不过既然苗训也要跟着去,他自然是要带护卫的。

这个还是他的两个贴身护卫董玄烨和刘红庆,这两人在这次战斗中表现的还不错。

赵旭将自己的想法跟老爹赵匡胤和王景商议了一下,他们也是觉得可以,但是就是有点冒险。

他们担心万一赵玭将他们给扣留住了这么办。这时候赵旭就是这样回答的他们。

如果他扣留住我们的话,那时候你们倒是可以全力攻城了,说完很潇洒的走了。

当他们一行人出现在赵玭的面前的时候,立刻引起他的护卫的注意。

他们迅速的将他们四人给包围了起来,董玄烨和刘红庆也是紧张的戒备着。

反观赵旭和苗训看上去很轻松,赵旭走过来,挥挥手让他的两个护卫退下。

远远的对着赵玭说了一句话:

“赵大人,还记得黄河鲤鱼的味道嘛?”

赵玭听完这句话之后随即就然护卫退下,他知道个年轻人是大周的使者,他还想着怎么守城呢,这就来了个大周的使者。

是不是可以走哪条路呢。于是他将赵旭一行四人请进了客厅,这里都是他的亲信,赵玭也是没有任何的顾忌。和他们交谈了好久。

随后赵旭一行人离开,没有过多久赵玭就打开城门,手捧印绶和秦州军民名册献城投降。

当身在汴京的柴荣听说秦州被大周占领之后,高兴的直拍手掌,当听说赵旭等人孤身入城劝说赵玭投降更是拍案叫绝。

下旨嘉奖,所有的封赏等待回朝之后,皇帝当场颁发。

此时在后蜀的朝堂上,孟昶听说了秦州被占领后也是雷霆大怒,想要惩罚跑回来的韩继勋。

“韩继勋你有负朕的厚望,你居然自己一个跑回来了,你该当何罪?”

孟昶怒气冲天。当年花费对少力气才占领的秦州,现在却被周国还不费力的就攻占了,他能不气愤吗?

韩继勋吓得也匍匐在地上,自己的皇上当年诛杀大臣可是眼也不眨,自己真的很害怕。

“陛、陛下,你,你听臣说完,臣冒死突围会成都就是向您,禀告情况的,希望您能子啊派兵,我走的时候把防务安排的很好,都交给了赵玭。”

韩继勋看着孟昶,见他没有再继续发火,才继续讲道:

“我把防务安排好,按照我的布置周军想要攻破秦州城很困,一定是赵玭通敌投降了。”

韩继勋浑身都被汗水湿透了,恰好这个时候,最新的情报送回了过来。

上面清楚的写着,秦州被占领的始末,原来真的是这个赵玭献城投降。

孟昶看完将情报撕得粉碎,这时候的韩继续松了口气,内心十分的感谢赵玭。

孟昶也让韩继勋站起来回话,同时和重臣商议着怎么办才好。

“陛下,臣倒是有一个注意。”一个大臣出班奏道。

孟昶一看是枢密使王昭远,这是自己的心腹爱将,自比诸葛亮之才。

孟昶微笑着说道:

“爱卿有何好的想法,不妨说出来,看看有什么可以拯救我们蜀国的。”

孟昶也会死不管了,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了。

得到皇帝的许可,王昭远才慢慢的说道:

“陛下,我们的国力没有大周强盛,也没有大周的兵多将广,但是我们可以寻求外援呀?”

王昭远的办法就是为大蜀国找外援。

孟昶也是喃喃道:“外援?我们这个时候可以还上哪里找外援呢?”

“陛下比如说契丹和南唐等国。契丹是我们的世敌,不可去求他,那么就南唐吧!”

王昭远简单的分析了一下,开口说道。

孟昶没有立刻决定:“众卿家怎么看?”这个孟昶还懂得集思广益。

这时候大臣还敢说什么,说错了受惩罚,想说好的建议自己有没有,还是支持吧!

没有任何的悬念王昭远的提议通过了,孟昶立刻派出使臣去联络南唐。

南唐皇帝李璟是一个政治上没有多大的作为,但是诗词上却是天赋很高。

没有任何的朝议就决定出兵后周,同时派密使联络契丹准备两面加攻后周。

南唐的这一系列的举动,也为以后大周伐南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理由。

如果李璟知道他会因此失去江北十四周,不知道他还会不会去攻打大周。

后蜀的后援似乎没有起什么作用,后蜀的军队在赵氏父子和王景等人的指挥下,势如破竹,打得后蜀毫无还手之力。

此时的成。阶二州,眼见秦州已经投降,自己也知道不能守住,加上老熟人,赵玭的劝降很快这两州就投降了。

很快秦、凤四州已经有三州回归了大周的怀抱,就连南唐的来犯之敌也被打得落花流水。

听说这次成、阶二州又投降了,更加的害怕;了,于是写了一封信。一封求和信送去汴梁。

柴荣看过之后随手扔在了地上,没有理睬,也没有回应。

孟昶的大概意思是;

“大蜀国皇帝写给周国皇帝。我们的老家都是河北的,也就说,我们都是老乡,老乡何必难为老乡呢?”

孟昶这家伙也是傻的可爱,现在是争霸天下,不是老乡见老乡的时候。

“所以说我们应该建立友好的关系不应该打仗,你说是吧。”

孟昶就是想求和,求和就求和呗,还套关系找老乡,人家柴荣会买你的账。

最重要的是你孟昶还自称大蜀国皇帝,写信给周国皇帝,无形中就把你蜀国摆在了周国的上面。

当时周世宗柴荣看了信后,更是嗤之以鼻。想我大周乃是是中原之主。

管辖了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十多个省份,可谓是五代以来面积最大的国家了。

而你孟昶仅仅只有管辖一个四川省,这么能和我平起平座呢?还自称大蜀国。

当年刘备的地盘比你大,没有你这么狂妄,你孟老三是不是觉得你牛。

再说了,在我的眼里你们这些下国家都是割据势力,早晚都是要被消灭的。

我要一统天下,不通过战争,通过什么?难道你能乖乖的投降,想讲和,门都没有,你等着挨打吧。

于是柴荣根本就没有给孟昶回信。

消息传到成都,孟昶心中十分的害怕,但是更多的是不平衡:

“你柴荣太放肆了,当我做皇帝的时候,你还是在贩卖茶叶是个低等的商人。

现在你坐拥中原了不起了,就看不起我了,什么玩意你?”

埋怨归埋怨,孟昶知道求和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也是积极的备战,预防后周来攻打。

孟昶想在在剑门、白帝城囤积了大量的兵力防守,因为他真的害怕大周攻进蜀国。

这就需要大量的兵力了,可是目前蜀军的数量还真的不够,随着部署大量的兵力,蜀军开始出现兵力不足的问题。

兵力不足问题很好解决,那就去征兵呗,不然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孟昶大笔一挥,全国开始征兵。

规定凡是年龄在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都要入伍,就这还不够。

无奈之下他把年龄的下限改为了十一岁,这下子士兵就够了。

随着大量征兵,农村开始出现土地无人管理,有些已经渐渐的荒芜,一些村庄甚至都是空的了。

同时大量的人员涌进军营,伴随而来的是后勤不足这一重大问题,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孟昶再次强行征收军粮。

同时后蜀开始大量打造铁钱,并且强行从百姓手里强行征收铁器,搞得百姓苦不堪言。

可以这样说,大战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后蜀已经注定要失败了,是后蜀自己硬生生的吧自己给整败的。

家破人亡的士兵,那个有心思给你卖命,家破人亡的百姓会跟你一条心吗?

你还谈什么众志成城?

第39章凤州归附

那边后蜀忙着防御备战,这边大周的军士也是没有闲着,他们正在忙着拿下凤州的时候。

大周现在真的是帅强军壮,不仅是大周自己军队在战斗就连投降周军的蜀军也加入了周军的战斗阵营。

王景、赵匡胤、赵旭等人进入秦州以后,只留下了少量的周军来负责城内防务。

其余的稍作休息,立刻前进,进逼成、阶二州,扩大战果。

此时原来秦州的守军,在经过赵旭和苗训的一番洗脑之后,被打乱编入到了大周的军中。

这还不算,在大周军队的监控下,赵旭他们还让赵玭等降将率领一部原来的秦州守军攻打成、阶二州。

赵玭等人也明白只是周国在考察自己,虽然他们献城投降,但是还不一定能够取得大周的彻底信任。

让他们一起攻打城、阶二州,是对他们的考验,又或者说这场战争是他们给大周的投名状。

你们不是真心投靠我大周吗,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表现一下,你们给我吧成、阶二州拿下来。

这下蜀国的降将也是,明白这个意思,所以都是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终于在半打半劝说的情况下就将成、阶二州拿下来了。

好、接下里他们就要完成这次出征的最后一个目标,凤州,在拿下凤州,大周就算彻底的完成了这次西征。

此时的凤州,守军兵力十分充沛,守卫已经十分的森严了,比之前的三州,不知道要强上多少。

皇帝孟昶在得知秦州不站而降之后,并立即任命王环为威武军节度使,赵崇溥为都监,立刻赶往支援成、阶二州。

就在王环两人率领将士紧赶慢赶的快到成州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成、阶二州陷落的消息。

两人一看现在去成、阶二州还有什么意思,已经被人家占领饿了,还是调转马头包围凤州吧!

当王景等人率军来到凤州城下的时候,王环、赵崇溥已经取得了凤州的兵权,担负起保卫凤州的使命来。

王环,赵崇溥两个人绝对不是吃干饭的,将整个凤州成打造的跟铁桶一般。

王景和向训已经对凤州城发起了连续几天的猛烈攻击,部队也是无数次攻上城头。

可是每次都快要越上城头的时候,又都被被身先士卒的王环、赵崇溥率军给打了下去。

周军一时间是伤亡惨重,遭遇西征以来最大的挫折,即使是但是胡立兵败也没有这次伤亡的人数多。

王景等人此时内心是深感后悔呀,为什么不让赵匡胤父子两个参加这次战斗呢?

现在可好了,自己等人损兵折将,没有硬着头皮去将他们给请回来吧!

原来在攻打凤州之前,王景向训,等人一致认为这次是周军的最后一仗可以不必再让赵匡胤父子两个参加了。

他们父子两个自从来到西北战场,屡建奇功,赵匡胤自不必说了,有勇有谋,战场上所向无敌。

关键是他的儿子赵旭,就是一个小怪物,你看我们攻打下来的三个州,哪一个州没有他的影子。

就说收复秦州吧,那是他孤身进城去说服的赵玭,全军都是知道,还有这次成、阶二州,是他提议让秦州的降将在阵前劝降的。

结果也知道又成功了,在这样下去还有我们什么事情,感情我们跑一趟西北,大功都是你们的。

就像娶媳妇儿,我盖房子,找媒人,下聘礼,办酒席,快忙活完了,入洞房的却成了你赵旭了。

这功劳总不能让你们父子给占完了吧,这次王景和向训一合计,就让赵匡胤父子去押运大军粮草去了。

赵匡胤父子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心里也没有觉得不平,反正爷们的功劳也够了,就不和你们争了,正好可以清闲一下了。

这清闲了没有几天,向训就找上门了,不为别的,就是请他们一起攻破凤州。

提前攻破凤州他们的功劳也是很大,但是再迟些,即使拿下凤州,伤亡也是很大,到时候柴荣不责怪他们才怪呢。

因为就在刚才汴京又来了圣旨,柴荣已经任命他的亲信韩通担任西南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前来凤州城下协助王景、向训两人。

并且要他们尽快的收复凤州,减少士卒的伤亡。

他们就琢磨了,陛下为什么又派韩通来助战,是不是对我们战事不满意?

肯定是这样,不然派什么人呀,想到这里,两人觉得攻下凤州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赵匡胤父子看到他们来,也是知道他们的意图,他们也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尽早的回归汴京。

赵旭给他们的建议真的是很简单,断其粮草,和水源。

两人这才一怕脑瓜,对呀,我们只知道一个劲的攻城呀,就不知道想其他的办法。

他们城内的人总要吃喝吧,粮草从哪里来,水从哪里来,据说这城内的水不多他们一定是到外边取水。

想通这些两人立刻派人去侦查,原来城内每隔几天就去外边的一条河去取水,起初大家根本就没有注意这些。

同时蜀国的给养也是从西北角度地方运送过来,以前的探子君然没有发现这些。

得到这些情报王景先是皱眉头,以前怎么就没有想这些呢?

随后就又高兴起来,这要控制住水源和粮道,蜀军定能不攻自破,他立刻派遣手下的干将带兵前往这些地方。

果然没有多久就见一队蜀军前来取水,没有任何的悬念这些蜀军全部被生擒活捉……

与此同时,蜀军的运粮车,也是被周军给包圆了,这下子凤州城里可就乱了。

百姓没有水生活做饭,士兵缺粮缺水,一股悲哀的情绪在城内开始蔓延,无论怎样也阻止不了。

周军能更是在阵前大吃大喝,同时吆喝,可以让城内的百姓来此处领水和干粮。

起初没有人敢去,可是在一个实在饿的撑不不住的人出城吃了一顿饱饭,有安全回来之后。

开始有人慢慢的向城外涌去。

王环本来想斩杀这些外出的百姓,却被赵崇溥给拦住了。

他的意思是总不能把所有的百姓都给杀掉吧,况且他们只是出去吃一顿饭,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刚开始只是百姓这样做,后来也有士兵偷偷的换上百姓的衣服,出城去。

发展到最后,有的居然光明正大的投降到了周军的阵营,这些王环。赵崇溥都是知道的,但是他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看到这里不少士兵就起了别样的心思,大家当兵都是为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吃饱穿暖。

现在都是吃不上喝不上看了,谁还能为你卖命呢?再说了大周的兵强马壮,我们这断水断粮的破城池,能坚持几天。

许多人趁夜从城上缒下城来,偷偷跑到后周营里乞降。待遇还不错,更加的激励了一些士兵。

赵旭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他想王景建议可以立刻攻打凤州了,王景亲自带队突然对凤州城发动了总攻。

此时凤州城头兵力薄弱,加上几天的缺水断粮的,身体早已经没有了力气,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很快就被后周军队冲上城来。

这次王景亲自督战,后周军队更是奋勇向前,不久就占据了凤州的城门楼,并顺利打开了凤州的城门!

孟昶往日里并没有识人之明,可这次他任命的王环、赵崇溥两人却很是尽职尽责。

这个也可以算得上是他一辈子做过的最自豪的一件事情吧。

在攻占了凤州城后,王环和赵崇溥立即率领亲卫部队与周军展开了拼死巷战。这些人大多都是他们的亲兵,和他们同生共死。

但是好汉也敌不过人多,只可惜他们人数太少,根本不是大周大军的对手。

在剿灭了城中其余部队的零星反抗之后,王景坐镇城中心,赵旭和向训率领军队将王环等人团团围困起来,对他们发起了猛攻。

在赵旭的攻击之下,王环手下的兵基本被歼灭,王环也伤在赵旭的剑下。

赵崇溥也被赵匡胤给活捉了,想要自杀没有成功,老头气的吐血晕倒了。

凤州就此回到大周的手中!自此西征的任务已经基本上完成。

第40章得胜回京

王景他们在韩通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就把凤州城给拿下了,他们一面整顿凤州的防务,一面给柴荣发去捷报的奏章。

同时还夹带着后蜀的求和使者,折尺后蜀是真的害怕了额,立刻想凤州派出了求和的使臣。

王景他们那里敢做主,就立刻飞奏朝廷,请朝廷定夺,当然里面还有请功的奏章。

这时候的人还是比较的有骨气的,比方说这次西征,主将是王景,但是按照战功最大的却是赵匡胤父子两人。

王景嫉妒是嫉妒,但是却如实的把赵匡胤父子的功劳上报。他的一名心腹劝说王景,能不能把赵氏父子的功劳分到王景自己头上点呢?

被王景给训斥了一顿,那样做还是我王景吗,那样天下人会怎么看我王景?

心腹又说了,这点没有什么赵氏父子立下这么多功劳,他们自己也是记不清,没事的。

况且大人是掌管记功簿的,又没有人知道。

王景大怒,你知道扬震的四知吗?心腹默默退下。

扬震是东汉的一代名臣呢个,一生中举茂才(也就是秀才,为了避汉光武帝刘秀的讳)。

曾经多次升迁,最后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不过最著名的还是他的四知。

说的是扬震在上任的途中,路过一耳光小县城名叫昌邑县,这个昌邑的县令叫王密。

王密担任县令就是扬震推荐的,王密一听说自己的恩人来了十分的高兴。

于是夜里就怀揣着十余金,来驿馆见扬震,要把这十余金送给扬震。

可是扬震拒不接受,王密还以为他怕人知道,于是就说大人这个时间是没有人知道的。

当时扬震就厉声呵斥:“神知、鬼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王密羞愧的退下了。

后来人们就用这件事来形容一个人正直,王景说这一番话就是告诉心腹我老王才不是那样的人。

柴荣听说之后对王景是更加的敬重,大赞王景果然是忠厚的长者。

再说柴荣接到王景的奏章对大周的大胜很是满意,同时也看到了后蜀请和的消息。

最后他决定让王景的军队原地驻守,不得擅自出动,让后蜀请和的使臣进汴京。

与此同时,更是让赵匡胤父子回京,赵匡胤父子带的是禁军,是皇帝的亲军,当然是要回汴京的,王景也是要求回京。

赵旭递给传旨的小太监一块金字,小太监顿时喜笑颜开。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了。

原来柴荣让他们回京受赏,但是西征的军队所有的将领不可能都去,只有让主帅回去。

当然在西征军的大营里面,到处都是吆喝声,因为今晚是庆功宴,也是王景给赵氏父子他们饯行。

谁实话,王景十分的羡慕赵匡胤,年轻,身手皇帝的信任不说,还有一个出色的儿子,任谁都羡慕。

明眼人都知道,这个年轻的赵旭一定是大周未来政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可惜,他们失算了,他岂止是后周的新星,他将会是大宋的第一太子,不仅是大宋的第一位太子,更是大宋第一出名的太子。

王景虽然很看重赵旭,却还是没有看到他会有更远大的前途,想到这里王景走过来,举起酒杯:

“赵大人,你明天就要回京了,咱们都是粗人,以前我有什么得罪的,老哥像你赔罪,都在这酒里了。”

“王大人,说笑了,赵某年轻气盛,还要多蒙王大人提点。”赵匡胤也是很会拍马屁。

要不然也不会和那么多人的关系那么好,这也是他的一大长处。赵旭也是过来和老爹一块给王景敬酒。

整个军营气氛是相当的热烈,众人是喝的不亦乐乎。第二天在向训等众将的目送下,王景、赵匡胤和赵旭他们起程回京了。

在距离汴京城的西北十里的地方,到处都是人,禁卫军紧紧的阻挡想要挤向前的群众。

在道路的中间最前面的是一个身穿黄色华服的中年人,他在望着远方,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对他就是大周天子柴荣,今天他知道西征军的代表回来,他特意出迎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