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第一太子-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也不怪翟守珣不小心,而是张崇诂一直在关注着翟守珣,一直希望他能够出点事情,所以也派人日夜的监视他了。
“翟先生你还有什么话可说,我一直对你不薄,没有想到你早已经投靠了宋廷,你……”说起来李重进真的对翟守珣不错,此时老李还真的伤心了。
“大人我也是为你好,我们只有这一点的兵力怎么能够阻挡朝廷的兵马,大人何必做这样的蠢事呢,您忘了李筠的下场了?”
张崇诂看到李重进嘴里似乎有点松了,他绝对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自己好不容易有个这样的机会,怎么能让他溜走。
“大人,不要听他说他本来就是宋廷的人,当然一宋廷说话了,我看我们还是有机会的,希望大人早作决断。”
听到这个张崇诂说有希望,李重进本来有点低沉的心有活跃起来了,很快的他就办老翟给送进了监狱,并没有杀他,他还念着旧情。
张崇诂暗道可惜,没有能够彻底的将他置于死地,但是现在的效果也行。
等到只剩下李重进他们两个人的时候,李重进就对张崇诂说道:
“从现在起张先生就是我的首席谋士了敢问,先生有什么良策呢?”
第119章南唐的反应
张崇诂感觉到自己开始受到了重用,终于自己不再是个无名的小卒了,哼,翟守珣现在还不是被我给踩在了脚下。
“既然大人听陈思诲说的,应该是真的,这朝廷可能已经对您不满了,况且您是前朝的宗亲,大宋估计早就视您为眼中钉肉中刺了,即使您投降也是免不了一死的下场。”
李重进一听这也是有道理的,现在忠于周朝的大臣都纷纷投向老者赵匡胤的怀抱,唯一的忠臣李筠是被屠戮。
自己和前朝的关系比李筠还要近,而且已经传出风声朝廷要对自己动手了,他还收到消息朝廷已经准备让那个大军做好战前准备了。
不要说这个消息也是“醉酒”中的陈思诲说的,还是不小心说漏了嘴。
李重进稍微思索了一会就说到:
“那依先生的意思我们该怎办?”
张崇诂故作衣服深沉的样子:“城墙。”
两个字让李重进很是奇怪,或者说是疑惑不解,城墙?这个时候提城墙干什么?
“对,我说的就是城墙,首先扬州是我们的大本营我们不能丢掉,必须牢牢的守住,再次我们也要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后方,这是最重要的。”
扬州的城墙就是扬州的薄弱地方,扬州里来都是十分容易被攻破的地方,要不然当年柴荣亲征淮南的时候也不至于轻而易举就拿下了扬州。
现在轮到李重进头疼了,面对高大并不坚固的城墙他也是很犯愁,万一由朝廷的大军来攻打的话,还真的是不堪一击。
所以修筑城墙还真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建议立刻得到了李重进的重视,所以他也十分赞同修城墙,但是问题又来了,自己修城墙没有钱呀。
既然有消息说朝廷大军已经准好了准备那就是说他们也注意点了自己的,所以要尽快的行动,钱,钱。
这时候张崇诂这个狗头军师又说不就是钱吗咱有的是,咱扬州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
扬州现在已经慢慢的变成贸易的集散地了,每天有好多的商人在这里停歇中转,扬州的码头每天都是车水马龙,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商人不缺的就是钱,按照张崇诂的意思就是在这里人的身上动手脚,可以向他们“借”钱呀。至于修筑城墙可以让城中的百姓修筑呀!
本来李重进还要在考虑一下,不过这时候有从京城一位皇上身边的红人哪里传来消息说是陛下在不小心的情况下说出了对李重进不满的话,这就是李重进不得不加快步伐。
他还想指望这契丹,不过这么久过去了契丹哪里还是没有一点的消息,现在指望契丹是指望不上了,自己还是靠自己吧。
但是自己的就这么一点的兵力,还真的没有能力和大宋抗衡,且不说大宋的精兵了,还有一大批跟随着赵匡胤南征北讨的悍将。自己是独木难支呀。
谋士是干什么的,谋士就是出谋划策的,老张现在是充分做到了一个谋士应该做的事情,又给李重进出了一条妙计,那就是和南唐合作。
他的理由很简单,南唐当初被迫将江北十四州割让给了大周,心有不甘,如果现在联合南唐,一起反对大宋,胜算一定大。
并且如果真的能够胜了大宋的话,答应将江北十四州送还给唐国这样一来不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吗?
于是李重进很高兴的写了一封信,派人快速的送交南唐国主李璟,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
尊敬的南唐皇帝:
我李重进是大周的皇亲,怎奈我皇帝年幼,又有狼子野心的赵匡胤,是他夺走了我大周的江山社稷,身为皇亲我是夜不能寐。
时刻想着恢复我大周的神器,现在我李重进立志反宋,恢复我大周的天下,希望能够得到南唐的帮助,事成之后我答应一定将江北十州归还给唐国。
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希望您能慎重的考虑,我就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了。
反正这信的大体意思就是,我李重进乃是周室至亲,世受先帝厚恩,不忍心看到皇权社稷落入他人之手,朝所以准备出兵开封,征讨赵匡胤。
还希望南唐国主李煜派出正义之师,与我一起出兵,李重进还向李璟承诺,等到事成之后,把江北十四州还给他。
下面的落款是大周马步军都指挥使、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傅李重进。这些官职都是李重进在周朝的任职,现在他这样称呼自己为的就是要和大宋划清界限。
南唐的国主接到这封信的时候,也是很犹豫,现在李璟已经很老了,其实他的年纪也不是很大,但是却显的和迟暮老人一般,他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刚即位时候的冲劲。
在他平时批阅奏章的地方,在拿着这封信久久不语,江北十四州的丢失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为此他失去了大片的故土和黎民。
更加令人气愤的是他还被迫承认大周为正朔,后来周朝被被取代了,大宋建立了,有增无减,自己觉得自己这个皇帝真的很窝囊。
现在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写信希望自己能够和他联合一起进攻大宋,李璟还真有点心动。
但是这也是一见大事不是他说同意就同意的,还需要和大臣们一起商议一下才行,李璟还是挺民主的,其实倒不如说他有点无能。
他早已经吩咐人去请吴王和朝中的一些重臣前来商议一下这件事怎么办。
没有过多久李从嘉就率先走了进来,向自己的父皇行了一礼,接着冯延巳冯延鲁两兄弟、李德明韩下载、陈乔等大臣也进来,这些人已经是朝廷的支柱了。
“参见皇上,拜见吴王。”
自从李璟的长子李弘冀死后,李从嘉就是事实上的长子了,现在被封了吴王,也就是东宫太子,没说的唐国的天下以后就是他的了。
李璟也没有什么废话直接就说让他们来的目的,还把手中李重进寄来的信给每个人浏览了一边,李璟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先说,这时候韩熙载站了出来:
“皇上,微臣倒是认为这个机会。”
“哦,韩熙载你说这是个机会,说说你的理由。”李璟似乎有点迫不及待了。
“微臣是这样想的,现在的宋朝也代周朝而建立的,根基尚浅,内部十分的不稳定,周世宗柴荣身手国人的爱戴,人们到现在还在家中摆着他的牌位。”
“也就是说思念周朝的人不少,前有李筠现在又有李重进,后面一定还有不少的人观望,只要我们答应和李重进联合到时候宋朝一定大乱,我们可以趁机收复我们的江北十四州,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占领一些宋朝的土地。”
他的话刚落下,就有陈乔立刻符合,他们都是以前不赞成向周朝求和的,也就是说是主战派。
陈乔跳出来支持就有人反对,这人就是冯延巳现在的已经是主和派的老大了:
“韩大人说的也不错,但是韩大人可知道李筠起兵抗宋,坚持了不到一月就被赵匡胤平定了,李筠的兵卒不知道要比李重进多多少,也强悍不少,这李重进能有多少胜算。”
冯延巳说的这个问题大家真的是忽略了,是呀李筠常年驻守边关,不可谓不是百战老将,现在也是死在了赵匡胤的额手上,这个李重进和他比差远了。
看到大家沉思的样子老冯又接着说了起来:
“我还听说这李重进现在是缺兵少粮的,就凭那扬州城的城墙还想有一番作为无异于痴人说梦,我看他这样做是为了拉我们下水,别到时候没有吃到羊肉,却惹上了一身膻。”
“冯大人未免有些危言耸听了吧,所谓富贵险中求,我们不试一番又如何知道呢,况且现在我们被宋朝逼迫的还少吗?”
韩熙载说这话的时候是含着怒气说出来的,上一次赵匡胤登基的时候派使者来南唐的时候,他回错了意赵匡胤要他摆出一副上邦大国的风范。
这个使者以为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就百无禁忌了,在南唐的时候还真的是盛气凌人,就连李璟当时称自己为朕,都被他说是僭越了,其他的人更不用说了。
“所以臣韩熙载恳请皇上出兵江北。”说着韩熙载就跪在了大殿上。
冯延巳也是跪了下来:“皇上臣……”
还没有说完,就被李璟给打断了:“好了,你们都平身吧,从嘉说说你的想法。”李璟看到一旁老神的李从嘉以为他有什么想法,出言询问到。
“是的父皇,父皇刚才两位大人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儿臣还是以为我们不要动干戈的好,这样到头来受苦的还是百姓,再说了我们的实力和宋朝相差甚远,现在和他们起冲突是不明智的选择。”
看到李璟并没有什么不快,他又继续说道:“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休养生息,集聚力量等以后有机会的时候一定恢复我国故土,而不是现在。”
第120章愚蠢的李重进
李璟不住的点头,看来还是满意自己的儿子说的话,以冯延巳为首的几人也是多李从嘉的话大加赞善。
“那从嘉以你的意思我们是不和李重进联合了?”
这个李璟当皇帝还真是失败,你儿子只能说这么明白了,你还问如果是你老爹李昪还活着真的能活活的气死。
“是的父皇,我是不赞同不仅不赞同还要将此时告诉宋朝,这样的话宋朝还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好感,再说即使以后李重进兵败了也没有我们什么事情不是吗?”
李从嘉怕的是以后李重进真的起兵,一定会被宋朝打败,这样的话宋朝一但知道他曾经给南唐写过信求援的事情,说不不定宋朝还会趁机攻伐南唐也说不定。
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一点,经他这么一说还真的是这么回事,其实不是大家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没有向这小事上面想。
韩熙载还想说什么但是李璟不给他机会:“好就按吴王说的办吧,你们先下去吧,朕累了。”
半月后南唐的使者带着李重进的书信来到了汴京,觐见了皇帝赵匡胤,当然赵匡胤看过南唐转呈上来的李重进的书信当时没有说什么。
“回去告诉你们国主,朕十分欣慰他能看清时势,放心朕是不会怪罪他的,相反朕还有赏赐。”南唐的使者姿势一番千恩万谢。
“这个李重进真的是太大胆了,还敢勾结南唐,前次太子说李重进掠夺商人的钱财,强拉城中的百姓修城池,朕还不信,现在考哪里是真的了,众卿还有建议可以说出来。”
“皇上臣赵光义恳请朝廷派大军征讨李重进。”
“臣石守信希望领军出征。”
……
一时间朝中的武将都是一边倒的支持朝廷立刻征讨李重进,就连文官范质等人也是同意,只有太子赵旭在哪里不发一言。
赵匡胤的眼瞟向了他:“太子你怎么看呢?”
“父皇儿臣以为这个李重进是一定要讨伐的,但是现在我们还不能直接出兵。”
赵旭平静的说完这一句话下面已经是一阵躁动了,赵匡胤也是不知道儿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用眼一看赵普,这家伙很快就明白了主子的心意。
“敢问太子殿下,为什么现在我们不能直接出兵呢,李重进反迹已经现了,为什么还不能出兵?”其他人也是和赵普一样的疑问。
“想必诸位大人和赵大人是一样的疑问吧,那孤现在就告诉你们原因,我们大天下的目的是为了天下安居乐业,现在扬州城内还有我数万的百姓,我们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扬州城,但是我相信李重进是一定会拿城中的百姓做挡箭牌的。”
“到时候我们虽然能一举拿下扬州城,可是我们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少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可能会因此损失掉大批的百姓,这样的事情我们是不能干的。”
“对太子说的对,朕建立大宋的目的就是为了结束战乱,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百姓的利益。”
赵匡胤坚定的说道,他这一说完下面的大臣就大喊皇上圣明,不过老赵说的还真的是实话。
“太子殿下那您有什么建议吗?”范质现在已经有点年纪大了,牙齿也掉了几个,说话有点漏风了。
“范相,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是我想扬州不是他李重进的老巢吗,那我们就让他离开哪里,去别的地方任节度使。”
大宋已经实行了节度使轮换的制度,就是一个节度使在一个地方任职不得超过一定的期限,到期就要轮换也就是和别的节度使换防地。
本来这个制度应该是河南推行的,不过现在手握兵权的人大部分都是赵匡胤的兄弟,所以很快就实施了。
“太子说的不错,但是这样还不够,我们还可以暗中去劝说那些士兵的家属,他们不全都是扬州本地的人,这样一来军心动摇,即使李重进想要威胁城中的百姓兵力不够也没有办法。”
范质虽然是文官,但是打仗用的计策却也十分的精通,也可以收是他习惯了这种阴谋诡计吧。
总之虽然在朝议上没有出兵,但是也制定了一些针对李重进的策略,赵匡胤将扬州的事情全权交给太子赵旭去处理了。
朝廷命令李重进换防地到镇青州任节度使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扬州。大家都是眼睁睁的看着李重进如何抉择。
特别是那些已经吃过这方面亏的节度使,都等着看李重进的笑话呢,一直以来大宋的朝廷都是对李重进礼遇有加。
如果李重进同意这个任命,就代表这他向大宋彻底的臣服了,淮南节度使和青州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接受的话更惨。不接受的话就是造反。
谁也不想离开自己经营的老巢节度使一旦离开了自己的根据地,等待他们的就是灭亡,即使现在不收拾你,其实让你离开自己的老巢就已经是个信号了。
李重进现在真的是有些不安了,他不在乎朝廷的命令了,因为他已经准备造反了,不安还是因为缺粮。
最近按照张崇诂的建议,强借了一些商人的钱财,也是购买了一些粮草,但是数量有限,甚至不能维持大军一月的需求,朝廷的粮草要下个月才能到。
正在这个时候有手下报告说是有一些士兵擅自离开了军营在也没有回来过,起初还以为是意外,不过到下午的时候已经有好几百人不在军营内了,就连他们的家眷也不在这里了。
则会还要归功于范质的计谋,扬州的城内的军队虽然归属于淮南军,但是他们在兵部都有备案。
赵旭很快就调出这些士兵的档案,上面连他们的家庭都是记录的清清楚楚,这下子风影和锦衣卫有了用武之地,深入到扬州城劝说他们的家属。
就这样很多的士兵连夜都搬走了,虽然军规很严,但是小名更重要,有些士兵也看出来了李重进根本就不是朝廷的对手,跟着他混就是找死呀。
一天之内就不见了几百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扬州城内本来就没有多少人,照这样的速度,不消几天扬州就无兵可守。
沉思了一会的李重进当天就宣布从现在起扬州城戒严,每个进出城的人都要严格的检查,不准私自出城。
现在扬州的监军是安有规,以前也是个副节度使之类的官员,可惜他在后周建立的时候站错了对,先在扬州挡了一个监军。
虽然和以前的官职相差很大,但是朝廷对他很信任,所以他现在还算尽忠职守。虽无大功,但是也没有大过。
听说李重进现在居然严查城门过往的人,他坐不住了,这扬州是纳税的大城,现在严查来往的人员,这要耽误多少功夫,他立刻准备去见李重进,想去问清缘由。
本来这事情不归他管的,这是扬州知府的职责,但是听说还牵扯到了军队这就有他的事情了。
但是安有规没有想到,他见到李重进还没有说一句话就被李重进给关了起来原因很简单,有人告发安有规。说他指示士兵逃亡的。
原来就在扬州戒严的时候,还有好多的士兵想出城,被抓住,老李一想这样不行,必须采取高压政策。
于是他对这些被逮到的士兵施以严刑,有些人甚至被打的奄奄一息,每个士兵都是遍体鳞伤。这还不算李重进还自作聪明的让他们招出他们想逃跑的同伙。
在李重进的认知内,这些人不可能只是这些一定还有其他的人,所以让他们相互的供出他们想逃跑的同伴,谁说出来就放了谁。
但是确实是没有同伙呀,这是他们自己听到风声决定的,哪里知道还有谁,不过说不出来就要日日受到严刑招呼。
他们怎么能够受到了一些人开始违心的说了谎话,供出了一些他的战友,还有的说出了跟他有矛盾的上司,其中有人说出了监军安有规。
李重进得到这供出来的名单,也是下了一跳,这里的高级军官是不少,幸亏发现的早,他还在暗自庆幸。
面临这如此危机,李重进不得不采取高压恐怖政策,以维护自己的统治!立刻下令对上面的人杀的杀,抓的抓。
李重进甚至将军中数十名与自己关系不好,平时不怎么听自己的的军官全都关押起来,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加以斩杀,一时间扬州城血雨腥风。
当安有规走进大牢,看到陈思诲和翟守珣的时候才知道李重进要造反,因为这里面一个是朝廷的钦差一个是李重进的谋士,再加上他这个朝廷的监军,都被李重进关了起来。
你把朝廷的官员一声不响的关了起来,其中还有一个传旨的钦差,丫的你这不是摆明的要反了,这三个人聚在一起了,他们真可谓是难兄难弟。
聚在一起不免有说了一下现在外面的情况,当听说李重进正在进行大清洗的时候,都是暗骂李重进愚蠢呀,这样谁还会给你卖命?
第121章口唇茶
不过安又规,在扬州带这么多年也不是吃干饭的,就在他进来大牢没有多久,就有人来就他们出去了,当然连带着陈思诲和翟守珣也是一并被救了出去。
扬州城现在是全城戒严,根本就出不去,但是把守城门的人有翟守珣以前当李重进首席谋士的时候,提拔过一个小兵,现在他是看守北门的小队长。
面对恩人他也不敢放他们出去,但是他也是知恩不报的人,用吊篮把他们放到了城外,幸亏这看守北门的都是他的生死兄弟。
安友规现在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到汴京城去禀报扬州现在的状况,其实他去见皇帝最为重要的是为了向皇帝当面陈述扬州的布防和粮草存放情况。
等到李重进将城内所有的反抗情绪都镇压下来之后才发现安友规等人已经逃跑了,看守大牢的狱卒全部被打晕了。
气的李重进大骂这些狱卒无能,现在他是更加的害怕了,契丹没有什么消息,就连自己派人送去南唐的人还没有回来,现在安友规一定去了大宋。
大宋的皇帝也一定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擅自关押大臣,这就是谋反,虽然自己早就想好了谋反,但是还没有准备好。
契丹答应自己的事情还没有办到,南唐还是没有回应,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单纯的冲锋陷阵还行,真是亲扯到用脑子的东西李重进还真是一头猪。
无奈之下之后再次请教谋士张崇诂,这家伙详细的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形势。
就建议老李再次向南唐求救,他还对南唐抱有一定的幻想,于是李重进全身心的投入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书信,再次派人送给李璟。不够他的信使刚出扬州城没有多远就被人给接了下来。
汴京城,赵匡胤正在接见安友规,这家伙自从从扬州大牢里逃出来找之后就立刻飞奔京城而来了,至于陈思诲和翟守珣则是被他留在了扬州。
原因是自己觉得带着他们浪费时间,还不如他一个人骑马来的快,不然他到京城的时间还要在晚上几天。
“好好,按爱卿你说的这些十分的及时,不愧是我大宋的忠臣,就凭你这些情报,我大宋就能轻而易举的拿下扬州城。爱卿功不可没。”
原来安友规将扬州城内内兵力分布,还有粮草的囤积的情况直接报告给了赵匡胤,也就是赵匡胤现在已经知道扬州城内的粮草分布图了。这场还没有开始的平叛战争已经胜利了一半。
大喜之下的赵匡胤立刻赏赐给安友规许多自己穿过的衣服,也就是几件旧衣服,可是就怎么奇怪,这是皇帝穿过的,臣子都以能得到皇帝用过的东西为荣,您不知道安友规那个兴奋。
同时也任命他为监军,监前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