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第一太子-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这件事情他晒是放下了,并说这件事就交给赵旭全权处理了其他的他也不过问了。
说完他就去处理奏章了,这边剩下赵旭一人,他也没有闲着,先吃了一点东西,然后就去看了看太后和皇后。
还有自己的几个弟弟妹妹,这一年多的时间,赵匡胤有有了好几个子女,只不过他们现在还都十分的小。
按照朝廷上的安排,要新建孔庙,可是赵旭发现,原本就有现成的空面和国子监。
这件事情是他全权负责,于是他就让工部的人去翻新一下,就行了。
一些文臣对此很不满意,说这是对圣人的不尊敬,告状都告到了赵匡胤哪里了。
赵匡胤现在哪里有时间问这个事情,他已经让赵旭去全权处理这件事了,所对于大臣们的哭诉,只有这几个字:“去找太子。”
可是赵旭比赵匡胤更加的难缠,见到一些儒学大师级的人物来了,也不多说。
“国家现在正处在多事之秋,能省则省,这是孔夫子托梦给我说的,我这是在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思在办事情,你们有意见?”
赵旭满口胡说,有人说孔夫子怎么不给我托梦,为什么给太子你托梦。
这还不简单,我是太子,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这是天定的,你只是个普通人,你有我的身份高贵吗?
是呀,人家是以后的天子,那不是一般的人,一定是天下的什么下凡,你只是个普通人,凭啥找你。
这下子这些人都哑火人,人家圣人都不嫌弃了,自己等人还说些什么呢?
就这样花费了大概十天的时间总算将孔庙修葺完毕,现在已经快到腊月二十了,打算在今天将孔子的神位放到孔庙中去。
这个孔子的牌位要有孔家的后人抱着送进去,这不孔子的第四十四代孙,已经来到了开封城。
孔宜,正是前一段日子被恩赐继承祖上文宣公的爵位,当时他还不信直到有传旨的人来到的时候,他现在还记得圣旨的内容。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有至圣先师孔讳丘,开创儒学,教化世人,堪称天下读书人的典范,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称赞,历代皆有对其封赏。”
“今朕鼎定天下,建立新国,特学先悲缅怀孔圣人,今特旨圣人第四十四代孙,孔宜世袭文宣公,钦此。”
就是这么一张圣旨就将他一个小小的曲阜县的主簿给扶上了国公的位置。
整个孔府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连忙到孔家的宗祠去祭拜祖先,一个祖先护佑了他们千百年了。
同时宣旨的钦差告诉他,让他一同回京一方面是谢恩,另一方面是还有事情要做。
等他来到这里才知道,原来朝廷是准备在京城给先祖盖了一个孔庙,让他抱着先祖的牌位入孔庙。
这是好事呀,他能不同意吗,这是朝廷对他们孔家最大的恩宠呀!
孔庙是和国子监连在一起的,国子监是在右边,这个时候虽然孔庙也不少,每个地方可能有,但是最为正统的就是山东曲阜的了。
在这开封城里面的这个不过是为了政治的需要,大家也知道这么个情况。
可是这也说明了朝廷对儒学,对孔圣人的尊重不是吗,所以大家很是很看重这样的仪式。
在一阵礼乐之中,赵旭走在了左边的最前列,其身后是范质等朝廷高官。
右边则是孔家的直系亲人,孔宜这个当代的家主走在了最前面,怀抱着至圣先师孔子的神位。
缓缓地向孔庙走去,这种场面赵匡胤没有必要出席,太子来了就说明朝廷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用了半天的功夫总算是把孔老二神位放在了孔庙的神龛上,正中央还有孔子的雕像,一副慈善老人家的模样。
“大宋皇太子赵旭祭拜孔圣人,我到大宋将秉承圣人的遗志继续育人,同时决定于明年的秋天,举行我大宋的第一场科举,为朝廷选拔人才。”
赵旭在给孔子上香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让大臣们都是欣喜若狂。
这个消息他们一点都不知道,没有想到朝廷已经准备科举了,经年的战乱科举已经好久没有举行过了。
现在大宋朝居然准备重开科举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一点没有人不高兴。
科举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现在朝廷有开科举的意思,这算的上是一件大事了。
这些大臣高兴也是有原因的,他们是不能参加了,但是他们的子弟后辈可以的,年轻人的机会来了。
第158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虽然这些人不能再参加科举了,但是他们也是由衷的感到高兴,现在在太庙里,根本句不能出言相问。
反正他们知道这话从太子嘴里说出来绝对是正确的,因为他绝对不会是无的放矢的。
一场迎接孔子入孔庙的盛大事件就这样结束了,起码来说在朝廷上这样结束了。
那些读书人在私下里更是三五成群的聚集在酒馆里,饮酒高谈阔论的。
“你听说了,当今太子今日在孔庙说出了朝廷要在明年秋天举行秋试,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一场正规的科举了。”
“是呀,我也听说了,我们读书人的出头之日来了,我要好好的回家用功苦读去,说不定就能中个状元什么的。”
“唉唉,这不是朝廷还没有正式确定吗,你们着什么急呀,万一这是一场空,到时候岂不是白欢喜一场。”也有人是这样说。
他顾虑的也对,这么多年的战乱,朝廷在百姓心目中已经没有了多大的权威。
皇帝都能跟走马灯一样的换来换去的,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发生的。
不过这话刚说出口,就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对,因为大家都认定这是真的。
其中有一个人就信誓旦旦的说道:
“这次绝对是真的,我敢打包票。”说完还拍拍胸脯。
“王兄,你是不是有什么内部消息,来来给我们透漏一下吗?”
“就是,我觉得王兄不简单,你们看连内幕消息都能搞得到,看看我们说错吧。”
一时间是马屁如潮呀,那个所谓的王兄被拍的舒舒服服的,有一种眩晕的感觉。
心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就喜欢这种感觉,一口饮酒喝下慢慢的讲了起来。
“我跟你们说呀,这消息来源更加的可靠,因为我家隔壁二狗子他大姨妈的小儿子的大舅子的小姑子的丈夫的姐姐他公爹的干儿子的小姨子的哥哥就在现场。”
大家听了他的这番话都是晕了,这是什么跟什么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出来了,多么混乱的关系呀。
“王兄你就说是谁吧,正这么多,大家的头都大了一圈了。”一个人理了半天也没有理出来头绪,不耐烦的问道。
这个被叫做王兄的嘿嘿一笑:
“他就是负责伺候的太监,当时他就在现场,他听的真真的,绝对错不了。”
“唉唉,我说哥几个你看你们这是什么表情,太监怎么了他们有机会接触皇上和太子,你们能够见到吗,不是说你们,你们也没有那个福气。”
感情在他的认知里面当个太监就是为了能够见上皇帝和太子一面,这样以来也太亏了吧。
这只是开封城中的一个小插曲,城中好多的读书人都是在讨论这件事情。
在大庆殿这件事情讨论的热烈程度绝对要超过这里的,因为大臣们正跪在赵匡胤的身前苦苦的劝说着什么。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已经距离将孔子请进孔庙三天以后的事情了,新的科举内容在各地引起了强大的反响。
当然这是老纨绔范质等几个人才敢这样做,其他的人则是看看风向再说。
“陛下自古以来科举都是考的圣人之言,圣人之语,这是定制哦,现在我朝这样一改不是让后人耻笑吗?”
范质痛哭流涕的说道,后面他的一群小跟班一看自己的老大发话了,赶紧跟上吧。
都在哪里劝着赵匡胤收回这份心改革的科举内容,他们也是知道这份科举的内容。
“陛下,范大人说的对呀,我朝不能这样特立独行,完全不尊圣人的教诲呀,您看看这最后还要考察什么体能,这都是那些当兵的大老粗干的事情,怎么能够让文人干这个呢?”
这个是工部侍郎,赵旭也没有记住他叫什么名字,这家伙居然在这里说了这番话。
他的一些个盟友觉得他说的很好,他们读书人毒圣贤书就好了,哪里管那么多。
不过这些话,私下里说说就可以了,你在这里说绝度是找抽呀,因为当今的皇上就是武将军人出身。
还有这蛮丑能征善战的将军们,哪一个不是说自己是大老粗,你这不是指着和尚骂秃子吗?
果然石守信待不住了,阴阳怪气的说道:
“我所这位大人,我看你是对我们这些大老粗不满呀,可我们也没有招惹你们呀,你在这里就说上我们了,本将军怎么都觉得有点不合是呀。”
石守信是谁,那是皇上的小弟,位高权重有时候就连皇上也要让他三分。
他的这一番话得到了大部分武将的支持,武将们本来就自己称呼自己是大老粗,但是你这样硕大他们绝对是不高兴的。
这就像当于你总是说自己的国家这不好,那不好的,也就仅限于你自己所。
别人说一句,你绝对是不愿意的,人就是这么霸道的,现在就属于这种情况。
这位工部侍郎可是捅到了马蜂窝了,他得罪了满朝的武将,吓得亡魂大冒的他,只得向他的顶头上司求救。
现任的工部侍郎是窦仪,这个人赵匡胤很是尊敬的,科班出身的文人。
“皇上诸位大人,这个朱大人绝对没有这个意思,他只是就我朝的科举内容发表一下看法而已,如果冲撞了各位我带他向各位赔不是。”
说着窦仪向石守信他们拱手行了一礼,算是道歉了,本来就没有什么,就是一个面子问题。
现在有人道歉了这些武将也有了台阶,所以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不过那个姓朱的侍郎确实吓得不轻。
“好了给位大人,大家都是为了我大宋,没有什么的,这位大人也是为了朝廷吗,既然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不要计较了。”
赵光义倒是会做老好人,这个时候出来说几句场面话,立刻也是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许。
旁边的赵旭一直在冷眼看着这一切,哼,这些是我定的,你们谁能改变。
皇上?皇上是我老爹,当然是更我一心的,再说了这些东西都是又助于我大宋的,又不是什么坏的东西怎么就不能实施了,看你们是胡搅蛮缠的。
“咳咳,父皇,各位大人还是由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做这么样的变动吧。”这时候赵旭走了出来。
大家这时候在想,你这时候出来干啥,虽然你是太子,你又没有参加过科举,你凑什么热闹。
心里这样想,可是嘴上又不敢说什么,说出来你就是找死,敢这样谁帝国未来的继承人。
“哦,太子既然要解释一下,那就由太子来说吧,众卿家可能不知道这科举的内容改革还是太子一手操办的,呵呵呵。”
赵匡胤虽然嘴上没有夸奖太子,可是他的笑声就就能听出来,他对太子这个举措十分的满意。
刚才他们还傻傻的子啊那里苦谏,你没有看到皇上很满意吗,一些人听到老赵的笑声已经又开始退缩的了。
一些文臣在心里开始犯嘀咕了:“我说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太子做的这件事情,按理说陛下不会这样做的,现在终于是明白了。”
“臣等聆听太子殿下的教诲。”虽然心里不想,可是面子上还是要做足的嘛!
“刚才这位朱侍郎说道为什么要考察举子们的体能,现在我就说一下我的观点。”
那个肥胖的侍郎姓朱,你真是符合他这一身肥膘呀,真是猪。
“考察或者说测试一下他们的体能,众位大人难道说这是不必要的?”
“那我问问众位大人,这些举子是不是以后要为我们大宋治理百姓的,这是不假吧。”
科举选拔的人才就是要让他们去治理地方的,甚至是进入中央的,这一点也没有错。
没有一个人伙否认这一点的,鉴于此赵旭继续说道:
“换句话说他们以后就是把子奉献给了朝廷,贡献给了百姓,这句话不假吧。”
学成文于武货于帝王家,这是不变的,没有一个人不是存在这一种想法的。
“这样以来问题就来了,你们身体不仅仅是你们自己的,还是朝廷的也是百姓的额,如果你们身体不过关,还谈什么报效国家,要知道身体健健康康才是你们为国尽忠的第一步。”
“没有一个好身体,其他的再好也是胡扯,还没有上任你就病倒了,这能行吗,你要耽误朝廷多少时间,给百姓带来多大的损失。”
之所以要测试那些应考学子的身体,就是给他们一个这样的信号:
“现在朝廷要的不仅是你的才能,要你身体健健康康的,让他们平时都要注意锻炼自己的身体,这是一步。”
“让他们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不行的,这就是我大宋的新规定,所有的学子必须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读书人个个手无缚鸡之力,这样的羸弱身体是赵旭不想看到的,身体不行你能干好自己的工作吗?
这样一代代的下去他不知道华夏子民的身体会弱成什么样子,他别出心裁的加了这么一条,绝对不是心血来潮。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呀!
第159章私心论
连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都能扯出来,这玩笑是开的有点大,其实这也是他的初衷。
大臣们虽然听着好像哪里有点不对,但是也是没有什么反驳的,你还反驳个什么劲。
没有听到太子说吗,都是为好,为了你自己的身体好,同时也是为了大宋好,都这样说了,你还能怎么着吧。
以前只是没有人来说这个事情,现在有人提出来了自习琢磨一下,也是这个道理。
也没有人再说什么这不是读书人干的事情了,人家太子说了为了身体健康着想你还想反对,那除非你是不想自己健康,你是不想让自己更好的为朝廷效力了。
于是再也没有人在哪里唧唧歪歪的了,都这样了大家接受吧。其实也不是他们接受,是那些应考的士子必须要接受。
至于那些什么要熟悉大宋刑律的这更加的简单了,你不熟悉刑律以后怎样去升堂断案。
现在熟悉了之为了以后更好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怎么这也不行吗?
这一点倒是没有费多大的口舌,谁不接受,这是好事,能为自己以后剩下多少的事情,也能更好的出政绩。
剩下的倒是没有什么了,考文采那就是原来就有的,大局观念吗,大家也都知道,这没有大局观念也不能站在这个朝堂上。
这也就彻底的定了下来,科举改为四天的考试了,立刻下旨让大宋境内的士子知道。
同时有一项最为重大的变革就是所有应考士子的花销均有朝廷报销了。
但是并不是说你最好的房间,吃最好的东西也有朝廷给你报销,对于这这种人,你回家凉快去吧。
说的是由朝廷发给你往来的路费和食宿这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那些贫穷的子弟。
同时随着圣旨颁发下去的还有大宋律法,果然不出赵旭所料,就有那么一些人不接受朝廷的新制度,新的科举。
对此赵旭也没有宽容他们,你不是不接受吗,我不让接受,谁不同意不接受是吧,好那你就不要参加科举了。
不仅你不要参加了,你的后代也不要参加了,只要是你的亲人一律不准参加。
胆敢有违此令着,诛九族,地方官员连带责任永不录用,赵匡胤也没有想到这些会来这么一手。
这也太狠了,你不接受新朝的新科举,我不强求,我也不要求你接受,但是你不接受就是不参加科举了吧。
既然你不参加科举那没有关系,我知道你不想参加忙着很好办,我就让你以后也不准参加。
不准你以后不准再参加了,就是你的子孙后代也不要来了,你都已经上了黑名单了。
你的后人也被排除在科举的大门外,就连你的亲戚也是不要在参加了。
这就是株连,这就是连坐也,只要你这次不参加你的后代你的亲朋好友也不要参加了。
不可谓不毒,虽然没有规定要杀人,但是这比杀人还有恐怖,不让和你有关系的人进入仕途了。
这就是说你和你的家族以后永远是不能成为官吏的,断绝了你们的仕途之路。
为了防止你和你的家族有偷偷应考的情况,一经发现株连九族,这就十分血腥了。
就连地方官也是跟着受牵连,你们只要一出事情,你的父母官也是跟着倒霉。
个革职查办,并且是用不录用,你说他们会不会紧盯着你们,也就说这次只要你应该参加科举的。
而你又是因为不满朝廷的改革科举不去应考的,你就已经没有科举之路可以走了。
不仅是你,就连和你关系近一点的人也是完蛋了,从此与官路无缘了。
这一招太狠了,也太毒了,那些闹事的学子本来以为他们这样一闹朝廷会满足他们要求呢?
没有想到朝廷什么也不说,反而下了这么一个圣旨,一个个难以置信的看着这道旨意。
简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哪是旨意呀,这就是一把刀,断绝自己仕途的屠刀。
自己寒窗苦读为的是什么,还不是有一日能够参加科举,进入仕途,没成想是这样的。
本来按照他们预想的,只要他们闹上一闹,朝廷也许就会让步,这下可好朝廷非但不让步,反而出台了更为严厉的措施。
自己也许会说我不屈服,但是自己同时也将自己的后代逼上了绝路,自己忍心吗?
自己的亲朋好友还会因此断送自己的一生,这以后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
所以原本声势浩大的反对声音就这样慢慢的弱了下去,反对的人群也渐渐的散了。
这中间没有一个人去劝说他们,也没有人去想他们讲述什么厉害的关系。
唯一有的是张贴在个个书院赵旭所说的那条规矩,那些学子和士子看到这里乖乖的回去准备了。
赵旭根据此总结出来一个道理,这些个文人根本就不能惯他们,否则他们蹬鼻子上脸的。
像这样多好,我就不说怎么办,我只说你们这样做的后果,我让你们自己去选择,让你们去斟酌。
很快的这场学子闹出来的风波已经平息了,或者说它根本就没有出现一般。
此时的赵旭在哪里呢,他带着自己的太子妃高桂英正在老岳父家里做客呢?
“他凭借自己的才能,极大地拓展了了前几代先王的功业,骑上战马,挥舞着马鞭将其余六国全部灭掉。”
“问鼎大陆皇帝至尊的宝座,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成就不世的功勋,改国号为大秦帝国,其本人也为万民所景仰。”
“到那时后世的子孙不肖,让帝国出现了,帝国有重新分类成几个大的国家,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好多年。”
“这就是他的最大悲哀,自己打下一个帝国却被不肖的子孙给败坏了,小家伙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原来赵旭是在讲故事,他的身边是一个约摸八九岁的孩子,但是身材远比统领的孩子要高大。
“哈哈爹爹给我讲过,这个人是秦始皇,哥哥这难不住我的,哥哥你再说一个吧。”
能叫赵旭哥哥的在高怀德家里也只有他的小舅子高琼了,一阵子不见这个小家伙有长高了。
正在赵旭有准备讲下一个故事的时候,一个人送来一封奏折,说是皇上给他的。
上面没有说什么,就是说各地的学子和士子都是愿意接受大宋朝的新的科举政策。
这些是赵旭早就想到,他知道自己那严厉的措辞一旦发下去,没有谁敢反对的。
哼哼,不给你们的颜色看看,你们还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了,典型的给你三分颜色你就开染坊。
“过来琼儿,不要缠着你大哥了,让他休息会。”高怀德走了出来,看着缠着赵旭的高琼立刻说道。
“岳父没有事的,我也是难得的放松一下,陪着琼儿玩会也是不错的。”
在赵旭的强烈要求下,甚至可以说是下旨了,高怀德才同意在私下的场合里面让赵旭称呼他为岳父。
“太,旭儿。”高怀德骨子里面等级观念也是十分的重,虽然赵旭说他们是一家人,但是他还是放不开。
“听说你针对给地的士子不同意新的科举制度下了一道严旨,言辞十分严厉是不是这样的?”
“这些读书人就是这样,这是朝廷的第一届科举,他们就敢威胁朝廷,说什么不参加了,那好,你们不参加我就成全你们,我倒要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其实这些个文人就是这个毛病,只要不是顺着自己的意的就不是好的,我最反感这样的,我就是让他们自己选择,结果他们没有让我们失望。”
说着赵旭将刚刚收到的那一份奏折递给了高怀德,高怀德迟疑了一下,打开看了起来。
上面说的是给地士子没有一个不赞成朝廷新的科举的,全部在积极的备战来年的秋考。
看来自己刚才的担心是多余的了,这个太子还真的是算无遗策,自己的问题也句不用问了。
赵旭也看出来了高怀德是有什么问题要问,可是又不知道如何的张口。
“岳父,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问,你尽管问吧,这是自己的家里,又没有外人,也不是在朝堂上,想说您就说吧。”
“我就是想知道你怎么就不怕他们真的不参加科举,而诋毁新朝呢,或者说聚众闹事,那样影响多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