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征欧洲-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月中,取得突破的地段越来越多,德军虽然伤亡惨重,但如果盟军投入地面作战部队,德军的反击依旧猛烈。
海军陆战队在抵抗,巴伐利亚部队在抵抗,甚至连那些已经被打的残缺不全的步兵师都在抵抗。
在某些阵地上,德军战斗到只剩下军官和机关枪,但军官会把自己变成机枪手,只要还能动,就坚决抵抗盟军的进攻。
十月中旬,雨季终于到来,道路变得泥泞,运输极端困难,盟军的大炮还是很多,炮弹在港口堆积如山,但运不到前线。
以为连绵的阴雨,战机无法升空,坦克陷在泥坑里,而远处德国人的机枪仍在嘎嘎作响,时断时续,听上去随时会停止,但从来都没有停止。
协约国终于认识到,困兽犹斗的德国仍然有反抗的能力,他们不是任人宰割的奥匈帝国。
十月底,一份报告提交到雷蒙·扑恩加莱的办公室,战争委员会评估了德军的军事潜力,估计如果把战火烧到德国本土,用武力彻底征服德国人,那么战争将持续到后年,法国将为此增加50万人的伤亡。
雷蒙·扑恩加莱看完报告之后,在上面批示“适可而止吧”,然后派人把报告转交给克里蒙梭。
雷蒙·扑恩加莱明白,现在停止战争,会为将来埋下隐患,因为战火没有烧到德国本土的事实,会让德国人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战败,他们是败在缺少盟友上。
那么在将来,战争有可能再一次爆发。
但雷蒙·扑恩加莱没有办法继续战争,法国政府的财政已经枯竭,甚至连美国人都不愿意在贷款给法国政府。
美国人想当救世主,以一己之力挽救欧洲于水火。
在九月份,扑恩加莱试探性的向威尔逊提出想不偿还贷款,但遭到美国拒绝。
那么这笔钱只能转移到德国人身上,而如果要让德国保留偿还能力,那么就不能把德国打成一片废墟。
劳合·乔治显然也是这么认为,因为就在罗马教宗派出的特使抵达伦敦之后,劳合·乔治也同意停战。
十一月八号,天主教中央的马提亚斯·尔兹伯格率领的谈判团抵达贡比涅,面见盟军总司令福煦,请求开始停战谈判。
福煦明确指出,没有任何谈判的可能,德军必须无条件投降。
福煦同时指出盟军之所以同意停战一个月的前提是:德军在14天内撤出莱茵河东岸,废除《布列斯特条约》,回撤到1914年8月1日的东部边境线,交出5000门大炮、3000门迫击炮、3万挺机关枪、2000架飞机,同时放弃德国在东非的属地。
尔兹伯格没有马上答应这些条件,经过三天的协商之后,尔兹伯格最终同意。
于是《停战协议》在11月11号早晨的11点钟正式生效。
停战一个月,并不是为了避开雨季,而是为了商议谈判条件。
换句话说,虽然《和平协议》还没有签署,但世界大战结束了。
消息传开之后,有人欣喜若狂,有人黯然神伤,有人痛哭流涕,有人平静接受,不管怎么样,1918年11月11号,世界大战结束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高兴,当《停战协议》签订之后,曼京极为不满,他惊呼道:不,不,不!我们必须攻入德国的心脏,停战协议必须是在德国的心脏里签署。现在这份协议,德国人是不是承认失败的,不能就这样结束战争……这是一个致命错误,法国将为此付出代价!
站在秦致远的立场上,曼京说的很。
但同时也因为这话是曼京说出来的,没有任何分量。
《停战协议》签订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和平谈判,这是一场盛宴,秦致远不想民国缺席,于是秦致远派人请来了陆徵祥。
在巴黎的黑天鹅城堡内,陆徵祥表情苦涩:“……我知道和平协议签署了,也知道世界大战结束了,国内确实应该派代表团过来,可是谁能派?谁能代表咱们民国呢?”
陆徵祥的声音里带着浓重的鼻音,他眼圈通红,好像随时都会崩溃大哭。
就在三个月之前,国内的安福系赢得了大选,新国会在众议院成立,民国总理和民国总统同日宣布辞职。
随后安福国会因为总统人选开始争执不休,前总理和前总统的支持率不相上下,这一争就是三个月。
也就是说,现在的民国,没有总理,也没有总统,只有一个整天开会就吵架的安福国会。
而派遣代表团这种事,肯定不在安福国会的议事日程上,对于他们来说,现在选出一个能代表本方利益的总统才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至于即将开始的远在欧洲的和谈,爱谁去谁去。
陆徵祥已经数次致电国内,要求国内重视这件事,但没有引起任何重视,因为没有人有权作出决定。
陆徵祥除了发电报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就连现在大使馆的运营资金都是秦致远赞助的。
“那怎么办?难道咱们就这么眼看着别人捞得钵满盆满,咱们却什么都得不到?”秦致远不满。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正处于“分赃”的关键阶段,秦致远现在就有回国的心思。
秦致远很想当面问问那些安福会的国会议员们:这个议员你们到底想不想干?
不想干赶紧走人,想干的排队等着呢。
“国无宁日,群龙无首,奈何,奈何!”陆徵祥满怀忧愤。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这本来是民国趁机壮大自己发展实力的好机会。但没想到国内却从“洪宪王朝”之后就开始陷入战乱,这一打就是四年,世界大战都打完了国内还不肯消停。
话说你们是该有多好战呢?
好战为什么当初提议出兵欧洲没有一个人愿意来?
但国情就是如此……
“要不咱们先组个团去凑数?”秦致远另辟蹊径。
陆徵祥是文人,文人就喜欢按照规矩办事,因为他们害怕破坏规矩,那会使他们是去生存空间。
秦致远可不一样,秦致远是武人,武人最擅长的当然是武力,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计谋都是徒劳。
“咱们……怎么组?”陆徵祥并不是迂夫子,只要有人撑腰,陆徵祥也不是什么都干不了。
“你先找几个人,咱们组成一个代表团,占着名分再说,有什么好事都要上去凑活一把,不能落到别人后面。”能占便宜的时候秦致远从来不肯吃亏。
“嘶……国内到时候派人过来怎么办?”陆徵祥犹豫不决,但充满希冀的眼神暴露了陆徵祥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
“到时候再说,来的人合适就让他们上,不合适就哪凉快哪呆着去。”秦致远快刀斩乱麻。
“行,就以秦督的主意。”陆徵祥笑得满脸褶子,这份变脸的功力也是深厚。
第381章 最后的抗争
其实“分赃”大会要到明年才会开幕,但秦致远不能等到明年才有动作,很多工作要做在前面,以免到时候措手不及。
其实对于民国来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山东地区。
日本人在世界大战期间击败了盘踞在山东的德国人,然后赖在山东不肯走,想造成既定事实,后者是想多少捞点好处,看看还能不能讹诈点什么东西,然后才会退走。
年中的时候,秦致远曾经和克里蒙梭谈起过这件事,克里蒙梭当然是站在秦致远这一边,要求日本人立即退出山东。
克里蒙梭看日本人不顺眼,并不是因为日本人强占了山东,而是因为“英日同盟”。
“英日同盟”的成立,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当初英国人怕俄罗斯人的在华利益膨胀,危及到英国的利益,就和日本人签订了一份秘密协定,英国人承认日本人的在华利益和在朝鲜的地位,日本人也承认英国人的在华利益。条约规定,如果双方有一方受到攻击,另一方必须提供协助。
也正因为英日同盟的存在,在日俄战争中,法国不得不坐看他们的盟友俄罗斯人被日本人击败,而什么都做不了。
克里蒙梭因此对日本人没有好感。
当然了,克里蒙梭对华人也没什么好感,克里蒙梭会向着民国说话,纯粹是出于秦致远的原因。
千万别提什么公平公正立场,那玩意儿在国际关系上真不值钱,21世纪20年代都没有公平公正可言,就不用提20世纪20年代了。
日本这个国家虽然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地位,但对法国还是心有忌惮,在克里蒙梭敦促日本人退出山东之后,日本人一面找各种利益拖延,一面拜托他们的盟友英国人帮忙出头。
年中的时候,世界大战激战正酣,外籍军团的作用极大,英国人也不敢忽视,因此虽然收到了盟友的求救,英国人也是哼哼哈哈的找各种借口拖延,就是不帮日本人说话。
现在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于是这个问题再一次摆上台面。
回到巴黎的秦致远彻底没了什么事,见天就跑到总理府去骚扰克里蒙梭,要求克里蒙梭给民国一个公道。
克里蒙梭被秦致远纠缠的不胜其烦,答应秦致远会在明年的巴黎和会上解决这件事,这才安抚了秦致远。
其实秦致远一点也不担心日本人会拒不归还山东,因为如果日本人真的那么做,秦致远就有理由一直不在日本开设青霉素工厂。
1918年的夏天,“西班牙大流感”沉寂了两个月之后,再次大规模爆发。
这一次的大流感来势更加凶猛,而且是在20岁至35岁的年轻人中患病比例特别高,致死率也远远超过春季那次。
其实目前美国和英国的青霉素工厂已经投产,美国人和英国人每生产一个剂量的青霉素,秦致远会收取十个美元作为专利费用,单单是这一项,每个月的收入就有上千万美元。
不用怀疑,美国人和英国人的需求量真的有这么大。
美国人提出“门罗主义”之后,就把美洲当成了自家的后院,当老大总要有个当老大的样子,因此美国人背后有整个美洲市场。
英国人的需求更多,英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地,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当然也就有全世界最大的需求量。
科西嘉岛仍在生产青霉素,不过所有的成品仍旧还是被法国政府收购。
秦致远没有因为“西班牙大流感”的爆发而提高价格,还是维持原价。
那已经是个天价了。
在春季的大流感爆发之后,桑迪曾经提出要研究这场“西班牙大流感”的成因以及病理结构,秦致远并没有同意。
“西班牙大流感”,就好像是上帝给世人开的一个恶意玩笑,一共就爆发过三次,然后就无影无踪,再也没有爆发过。
一直到21世纪,时间整整过去一百年,关于“西班牙大流感”的成因仍然没有定论,现在研究它,实在没有任何意义,有这个时间,不如继续用在改良水稻品种上。
日本人对于青霉素当然也有需求,而且因为日本国内的人口众多,对于青霉素的需求还相当大,但日本人不甘心接受秦致远的敲诈,因为如果在日本开设工厂,秦致远要求日本人为每一个剂量支付20美元的专利费用。
这才是讹诈,要知道一支青霉素的成本甚至用不了五美分。
日本政府当然不想支付这笔钱,他们甚至想购买相关的专利,搞清楚青霉素的生产流程,然后再日本国内设厂生产。
这遭到了法国政府的严重警告,如果日本政府真的敢这么做,法国政府不惜一战,也要维护本国公民的利益。
克里蒙梭当然会为秦致远出头,因为秦致远每收取十个美元,就会为法国政府增加两个美元的税收,保护秦致远的利益,同时也就是保护法国政府自己的利益。
日本人无奈,一方面和科西嘉岛进行艰苦的谈判,一方面也寻求国际支持。
很遗憾,没有人支持日本人。
美国人支持秦致远的做法,因为在全世界,美国人征收的专利费用是最多的,如果日本人在秦致远这里取得突破,那就代表着别的什么国家也能在美国那里取得突破。
相对于法国政府单纯的维护秦致远的利益,美国人维护的整个专利体系。
英国人虽然迫于“盟友”压力表示支持日本人,但也对秦致远的做法没有任何表态。
英国目前还是全世界块头最大的那一个,但英国人也有苦衷,英国人更加热衷于维护世界秩序。更何况通过世界大战期间英日两国在华利益的对比,英国人感觉他们现在已经落于下风,眼看日本就要在全球最大的市场一家独大,英国人也想做点什么。
至此,日本人才发现,他们在世界范围已经孤立无援。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冷眼旁观的秦致远。
恨之入骨?
这不足以形容日本人对秦致远的恨意。
但同时也不足以形容秦致远对日本人的恨意。
到11月底,“西班牙大流感”的疫情达到高潮,日本国内每天有近万人死于“西班牙大流感”,而且还多是年轻人,这让日本的恐惧达到极点。
12月初,一直在谋求和科西嘉达成协议的牧野伸显伯爵不再拖延,以日本退出山东、放弃在山东地区所有权益为条件,换取科西嘉当地政府同意在日本设厂生产青霉素。
巴黎和会还没有开始,秦致远已经帮助民国达成了一项重要收获。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日本人退出山东要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之后。
这还不是秦致远最大的收获,当停战协定签订之后,一支属于兰芳大公国的代表团绕道瑞士前往德国,他们是要督促威廉皇储履行承诺。
秦致远虽然是兰芳大公国的国王,但兰芳大公国并没有和德国宣战,他们可以自由前往德国,进行他们想做的任何贸易。
11月12号,就在《停战协议》生效的第二天,这个代表团抵达鲁尔工业区的艾森,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评估克虏伯公司的工厂。
威廉皇储的堂弟接待了他们。
为了迎接兰芳代表团的到来,德方戒严了火车站,把马车一直开到站台上。
因为丢掉罗马尼亚,德国已经没有了石油来源,德国人的所有机器都无法开动,就连拉车的马匹也变得稀少,很多马都被当作食物吃掉。
“张,欢迎你的到来。”克里斯托弗表情苦涩。
“殿下,很高兴见到您。”张天运彬彬有礼。
这个所谓的“兰芳代表团”,其实是由秦致远从雷诺工厂和科西嘉抽调的工程师们组成的,他们不负责谈判,只负责评估机器状态,而相关的谈判工作,秦致远和威廉也已经完成。
“走吧,让我们快点结束今天的工作。”身为皇族,克里斯托弗的内心充满屈辱和难过。
但那又怎么样呢?
身为皇族,克里斯托弗在和平时期享受过因为身份带来的所有荣耀和利益,那么当灾难到来的时候,谁都无法置身事外。
既然“无条件投降”是德国皇室做出的决定,那么皇室就必须要承担这一切带来的屈辱。
克里斯托弗对此有清醒认识,如果说感到难以忍受,那么现在德皇威廉二世以及威廉皇储的感受会比克里斯托弗刻骨铭心一百倍。
这么想着,克里斯托弗勉强能心平气和的面对张天运他们。
但很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
在克虏伯工厂门口,资格最老的工程师弗雷德里希·克虏伯孤身一人站在门口,竖起手中的拐杖,拦在车队面前。
弗雷德里希·克虏伯身后,是上万名工人,男女老少都有,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还是稚气未脱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克虏伯人。
包括弗雷德里希在内,他其实根本不姓克虏伯,但从11岁进入工厂,弗雷德里希在克虏伯工厂里呆了70年,所以他把自己的姓氏改成克虏伯,以示对克虏伯公司的忠诚。
“年轻人,这不是你们该来的地方,只要克虏伯人还有一个人活着,你们就无法得逞。”白发苍苍的弗雷德里希简直连拐杖都要拿不稳,但他还是用拐杖颤颤巍巍的指着奉命开道的德军上尉,寸步不让。
“先生,这无法逆转。”上尉面无表情,他已经被战争折磨的麻木了。
“不,我们还能坚持,不应该就这么放弃,我们工厂里还有十万工人,机器完好无损,我们还能工作……”弗雷德里希老泪纵横。
弗雷德里希何尝不知道工厂被拆解已经不可逆转,但不管是感情上还是精神上,弗雷德里希都要进行最后的抗争,哪怕无济于事。
“对,如果你们不想作战,那就让我们去!”一名身穿工装的工人越众而出。
“你们不能这么做,这会毁了克虏伯,这会毁了德意志……”有女人在哭喊。
马车内的张天运和轩辕两兄弟面面相觑,他们有种预感,也许这一次德国之行不会顺利。
第382章 艰难涅槃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尽是读书人。
这句话即揶揄了文化,又歌颂了普通人。
实际上也确实是如此,每当到了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有文化的读书人会“良禽择木而栖”,会“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而普通人往往会爆发出朴素的爱国热情,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捍卫也许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国家。
这么说或许有点断章取义,但纵观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各种“奸”,往往都是读书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受到苛刻的限制。
在协约国的清算过程中,所有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人都必须受到惩罚,包括战争的发起者,也就是德国皇室,以及“助纣为虐”的参与者,那些德国大型企业。
是不是“助纣为虐”已经没有必要讨论了,毕竟协约国是胜利一方,他们可以随意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个结果对于的国人来说显然不是那么的令人愉快。
德皇被迫退位,德国境内的大型军工企业被拆解,包括生产火炮的克虏伯工厂,生产枪支弹药的莱茵金属,生产潜艇的维塞尔造船厂、日耳曼尼亚造船厂、伏尔肯造船厂、以及凯撒大帝造船厂,生产航空发动机的宝马工厂,生产柴油发动机的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工厂股份公司等等。
当然了,这些工业巨头被拆解之后并不是消亡,他们有的转作民用,比如莱茵金属;有的重建生产线快速崛起,比如克虏伯。
不管是转作民用还是重建,他们都对那些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进而死心塌地的支持纳粹。
和弗雷德里希一样,很多克虏伯人一生唯一的工作就是为克虏伯服务,成为这个庞大工厂的一部分,精通自己的本职工作。
正是因为有这些“零件”的存在,克虏伯才会成长为军工巨头。
或许因为这些技术工人或者是工程师的技术,离开克虏伯他们仍然能够生存的很好,但当克虏伯被迫面临即将被拆解的命运时,克虏伯人仍然能够感觉到深入骨髓的痛。
我能为他做点什么?
这是每个人都会问自己的问题。
人是世界上最矛盾的生物,或许在三个月之前,当生活出现问题时,这些工人都曾走上街头罢工,要求提高待遇。但当自己赖以生存的工厂要被迫拆解时,同样是这些人挺身而出,愿意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工作权利。
或者说,应该是生存权利。
当生存受到威胁时,人不管做什么都是可以理解的。
于是聚集在克虏伯工厂门口的工人们情绪激动,他们大声鼓噪着,向车队直逼过来,就像是要发动一次暴乱一样。
保护车队的卫兵列队迎上,但他们没有甚么气势,在工人们的进逼中步步后退。
正是因为军队的作战不力,才导致《停战协议》的签订,才会引发眼前的这个局面,士兵们实在是没有底气面对任劳任怨供养他们的工人。
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职责所在,士兵们甚至不愿意出营房。
士兵们无法坦然面对全世界,虽然军部到现在还没有认输,但很显然德国朝野都把失利的责任归结到军队身上。
德国战败的原因很复杂,没有强有力的盟友是一方面,过高估计的自己的能力,同时低估对手的能力又是一方面。
把战败的原因全部记到军队头上显然是不公平的,但没有人为他们说话,除了那位刚从法国“逃”回来的皇储殿下。
在这样的前提下,士兵们面对工人们愤怒的表情时,目光明显是游离的,这导致他们没有任何威慑力,动作甚至有点软弱。
眼看局面即将失控,克里斯托弗请现任的克虏伯掌门人古斯塔夫出面。
古斯塔夫之前是位外交官,德皇威廉二世亲自安排了他和克虏伯创始人阿尔弗雷德的孙女伯莎的婚事,以便更好地控制克虏伯。
古斯塔夫就是克虏伯现任的掌门人,很明显他在工人中拥有崇高威望,当古斯塔夫出面时,现场数万人顿时鸦雀无声。
自己的工厂即将被拆解,但自己却没有任何办法。哪怕是连自己这个工厂所有者都已经决定要放弃,反而是工厂里的工人自发的组织起来保护工厂,这个事实令古斯塔夫无法平静。
古斯塔夫环视四周熟悉的一切,半晌才用深沉的近乎哽咽的声音说道:“冷静点吧,我的兄弟们,这样解决不了问题。”
“先生,再找他们谈谈,会有办法的。”有工人在流泪乞求。
“我们不能看着工厂被拆毁,谁敢有这个想法,我就敲碎他的脑袋!”有人准备付诸武力。
“外交官先生,你不能因为这工厂并非你亲手所创就无动于衷!”有人割袍断义。
“古斯塔夫,你这个叛国者……”有人在叫骂。
不能说古斯塔夫没有威望,只是因为很多人为克虏伯服务了一辈子,在古斯塔夫还没有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