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征欧洲-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是秦致远选择和路易斯·雷诺合作的原因。
无他,省心!
其实在选择合作对象时,秦致远也考虑过黄博涵。
在成为兰芳首相之前,黄博涵也是在世界上能排的上号的富豪。
成为兰芳首相之后,黄博涵为了“抛砖引玉”把手中的种植园全部捐献给兰芳,同时为了稳定金融,把手中的银行也捐赠出去。
就目前来说,黄博涵手中的财富可能有所缩水,但总体上看,黄博涵名下的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从种植园转向造船业和运输业,更趋向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黄博涵手中也有成熟的商业团队。
秦致远最终没有选择和黄博涵合作的原因,是因为秦致远要维持兰芳国内的平衡。
此时的黄博涵,在兰芳已经拥有极大势力,秦致远不能继续任由黄博涵在兰芳一家独大,必须要有所制衡才能长治久安。
其实从内心来说,秦致远还真希望路易斯·雷诺移民兰芳。
那样的话,财力和影响力不相上下的路易斯·雷诺和黄博涵就会形成制衡,如果这两人发生矛盾,或者是因为某事发起竞争,秦致远就能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现。
这才是帝王的平衡术。
只可惜,路易斯·雷诺对于政治不感兴趣。
否则的话,如果路易斯·雷诺也去竞选兰芳首相,那么兰芳国内就会形成绝对的平衡。
想想看,到时候路易斯·雷诺代表着新移民,黄博涵代表着兰芳原住民;路易斯·雷诺代表着西方白人,黄博涵代表着华人;路易斯·雷诺会更重视重工业和新能源,黄博涵则会偏向基础工业和农业。
如果秦致远作为“仲裁者”在一旁监督,由黄博涵和路易斯·雷诺这两个利益集团轮流执政,那兰芳不管是政治结构还是经济架构,都会达到真正的成熟。
这种情况,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法国的雷诺集团确实很大,法国政府也确实很重视雷诺集团,但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路易斯·雷诺也正在逐步调整手中的产业结构。
在路易斯·雷诺手中,目前的产业重心已经从重工业逐渐向新能源过渡。
不管是新巴库的联合石油公司,还是澳洲的皮尔巴拉矿业公司,就目前来说,为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以及创造的实际价值,或许还不如法国的雷诺集团。
但如果从前景以及“钱景”上看,能源产业毫无疑问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这也是路易斯·雷诺在兰芳流连忘返的原因。
其实雷诺集团在法国是有隐患的。
雷诺集团无疑是个巨无霸,生产的产品覆盖汽车、坦克、飞机、火炮、枪支弹药等等几乎所有的重工业产品以及军工类产品。
生产汽车还好说,生产军工就非常值得商榷。
想想看吧,一个当世一流强国的军工业居然是由私人把持的。
虽然法国鼓励私有制,也保护私有制,但对于这个现状不可能不担心。
秦致远准备找个合适的机会,和路易斯·雷诺仔细谈一谈这个问题。
不过以路易斯·雷诺的精明世故,估计也不用秦致远担心,路易斯·雷诺不可能对于现状没有丝毫担忧,否则也不会有移民兰芳的动机。
不管路易斯·雷诺会作出什么样的决定,秦致远都要把兰芳建设的更加美好,正所谓“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只要兰芳足够有吸引力,就算是路易斯·雷诺不来兰芳,也会有其他人过来。
八月下旬,兰芳的水稻进入一年中的第二个成熟期,同时也是兰芳立国之后的第三个成熟期。
秦致远为了应对这一次丰收,下发了返回兰芳之后的第一个“公开信”,甚至自己也亲自下场,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实际情况。
情况很明显极其喜人,甚至惊喜程度远远超出预期。
兰芳的水稻是从安南引入的占城稻,一年中不用太忙碌,轻轻松松能收获三季,而且产量相对于民国可谓是惊人。
20世纪初的农业,和之前的两千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华人在农业上天赋可谓已经满点,一亩地一年到头也就是三四百斤的产量,这还是南方的所谓“上等良田”,如果是北方,产量会更低,一百多斤都很正常。
民国的土地都已经耕种了上千年,土地的肥力差不多已经耗光,华人虽然使用无数手段尽可能增加土壤的肥力,但在没有化肥的年代还是力不从心。
好在现在有了土豆和玉米、红薯等高产农作物,否则就以民国的土地总量,想养活四亿五千万人是不可能的。
所以兰芳的土地,在华人看来就像是老天爷的恩赐。
拜兰芳当地丰富的物产所赐,兰芳的原住民不需要辛苦劳作,就能混个吃喝不愁,所以在兰芳原住民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开发土地这个概念。
因此哪怕是到了20世纪,兰芳的土地还处于原始状态。
这样未经开发,土壤肥沃的土地,交给华人耕种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差不多7个月前,兰芳的土地进入第一个成熟期,当时的产量就极其惊人,平均亩产居然达到400公斤,产量最高的可以达到千斤,这个成绩令几乎所有的新移民们欣喜若狂。
这可是民国“上等良田”的两倍多!
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等到第一季丰收以后,兰芳的大米消耗已经基本上自给自足。
这给了所有人无限动力,于是兰芳的农民对于那些已经收获一季的土地进行更加精细的照顾,对于那些正在逐渐开垦出来的土地寄以无限期待。
等到三个月前的第二个成熟期,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农业理念起了根本性变化。
那些对土地精耕细作的农民发现,他们虽然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精心照顾,但土地的亩产量提高并不大。
而相对来说,那些把秧苗插到田里就撒手不管,然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开荒中的农民收获的粮食更多。
种了一辈子地,谁都不会承认自己技不如人,于是痛定思痛,从三个月前开始,兰芳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是把秧苗插到田里就撒手不管,然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开荒中去。
于是当到了八月底,兰芳种植水稻的土地已经超过4500万亩,当季产量估计会达到1800万吨,如果按照全年算起来,年产量估计超过5400万吨!
而这个数字,在未来还会进一步增加,因为从总体上说,兰芳的农民只把分配他们的土地开发出来一半。
也就是说,如果兰芳把目前的土地全部开发出来,那么这个产量还会翻一番。
5400万吨是个什么概念呢?
如果一名成年人每天消耗一斤粮食,那么这些粮食可以养活近3亿人!
如果兰芳的土地全部开发出来,那么可以养活近6亿人!
如果兰芳的化肥厂正式投产,那么产量将会进一步提高……
看着大地被分隔成一个个整齐的方块,看着田野上的一片金黄,看着越屯越高的谷仓,几乎所有人都欣喜若狂!
这种喜悦无法用语言形容。
千百年来,粮食是制约华人的最大因素,每逢灾年,民国总是会饿殍遍地,民不聊生,这并不是文学上的虚构,而是兰芳的华人亲身经历过的。
所以兰芳的华人现在只要提起粮食都是又哭又笑,笑得是眼前的丰收场景以及美好光明的未来,哭是为了祖辈们的悲惨遭遇以及在民国时期不堪回首的生活。
喜获丰收当然是好事,而对于秦致远来说,这也是个不大不小的烦恼。
按照一般规律来说,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当供应充足时,价格就会下行,当供应不足时,价格就会上涨。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出来了。
兰芳生产的粮食足够能供应数亿人食用,但兰芳目前的人口甚至还不到千万,剩下的粮食怎么办?
“谷贱伤农”这个问题现在还不算严重,但在未来极有可能发生。
怎么说呢,因为对粮食的看看重,华人农民有储粮的习惯,不管收多收少,第一选择永远是存储,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选择出售粮食。
兰芳对于农业基本是免税的,要等到五年之后,才会象征性的征收一些粮食,于是几乎所有的农民都选择把粮食运回家,倒进谷仓储存下来,以应对不时之需。
真的是应对不时之需。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粮食是刚打出来的最好吃,但几乎没有农民舍得吃新粮,他们总是把粮食分批保存,从最陈旧的那一屯开始吃起,吃完之后才会开始吃第二屯。
而等到吃第二屯的时候,这可能已经是二年之前,甚至是三年之前的陈粮。
只有当谷仓实在是已经填满粮食的时候,农民才会选择出售粮食。
当然了,在以前的民国,从来没有出现过“满仓”的情况。
同样的,在兰芳,几乎是可以预见到,肯定会有“满仓”的情况。
第463章 种族歧视
整个八月下旬,兰芳各地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说实话,很多农民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的大米,以至于许多人在把粮食收入粮仓之后,确定兰芳政府不会征收任何税赋,以至于情绪失控嚎啕大哭。
民国北方人喜欢吃小麦,南方人喜欢吃大米,这只是一个概括。
真正的现实是,有的吃就不错了,赶上荒年,吃糠喝稀的时候也是有的,甚至如果再有个天灾人祸,易子而食也不是奇闻,哪里还有心思挑三拣四?
但在兰芳,人们真正做到了想吃什么吃什么。
兰芳是个岛国,海产品本来就极为丰富,热带水果更是随处可见。
兰芳政府有自己的国有农场,使用拖拉机进行耕种,在遍布全国的35个国有农场中,工人的数量不到五千人,但他们却耕种着超过五十万亩土地,每年的产量可以达到60万吨,供应兰芳所有的军队和国家公务人员食用绰绰有余。
当然了,以上只是理论数据,目前的产量还没有那么高,而且到农忙季节,这些农场附近的驻军会到农场里帮忙,否则的话,光是育秧就能把农场里的工人们累死。
虽然看上去很不错,但秦致远并不满意,因为现在的农业机械还不够完美,进行大规模耕种的时候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如果农业机械能进一步提高,那么生产效率将会进一步提升。
因此秦致远在蓬莱岛上开设的第一个研究所就是农业机械研究所,由已经从科西嘉会到兰芳的詹奇文负责。
詹奇文是留法学生,两年前加入隆承辕的研究所,担任隆承辕的副手。
詹奇文在机械设计上很有一手,参于了科西嘉动力研究所和雷诺工厂联合研发运输机的攻关小组,算是设计行业的后起之秀。
秦致远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研究所分拆成不同的专业研究所,这样的话更加专业,效率更高。
这也是正常现象,当一个研究所已经不够用的时候,分拆是必然的。
其实目前各种农业机械基本上都已经出现,比如种水稻要用到的插秧机,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机械产品,而且居然还是日本人申请的。
秦致远当然不愿意交给日本人专利费,于是就组织手下的研究人员开始攻关改进,改进项目不仅是插秧机,而且收割机、烘干机、碾米机都在改进范围。
秦致远就是要在兰芳推行农业机械化,好为将来开发北疆区积累更多经验。
目前北疆区的归属问题还是悬而未决。
日本人虽然焦头烂额,但仍然坚持兰芳应该把北疆区还给民国,英国和美国的态度还没有松动,法国旗帜鲜明的站在蓝方一侧,坚决和兰芳保持一致。
最近的国联大会上,一直在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不过这个问题想要解决并不容易,因为兰芳的态度很坚决,只要民国还处于战乱之中,兰芳就不会把北疆区交还给民国。
而日本的态度更加坚决,日本人现在已经提出威胁,如果兰芳不把北疆区交还给民国,那么日本将退出国际联盟,准备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这也仅仅是威胁而已,日本人除了海军能稳胜兰芳一筹,在别的方面没有任何优势。
而随着外籍军团撤往北疆区,兰芳现在已经在北疆区集中了近20万军队,真打起来,日本人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海军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对付岛国进行封锁,海军的确是有用,但如果是对付兰芳北疆区这样一个庞大的地区,那海军的作用极其有限,看地图就知道,兰芳的北疆区已经深入西伯利亚,最远端已经达到贝尔加湖附近,这使北疆区拥有近两千公里的纵深,在这种前提下,军舰已经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看看刚刚结束的世界大战就知道,对战争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陆地战场,海上战场能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封锁。
而兰芳虽然是个岛国但拥有庞大的疆域和辽阔的水域,等到兰芳初步具备了工业基础,那么兰芳根本就不会畏惧任何封锁。
更何况,现在全世界只有秦致远对于空军的前景最清楚,在拥有这个时代最强的空军的前提下,兰芳还真不怕日本人的海军。
真的,兰芳的空军,现在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强的,甚至没有之一。
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时候,属于外籍军团的飞机就已经突破500架,其中战斗机和轰炸机各半。
世界大战结束的这大半年里,兰芳持续从法国订购飞机,现在的飞机数量已经突破千架,其中在400架战斗机里,雷诺工厂生产的“比扬古”式战斗机有近百架。
“比扬古”式战斗机,在兰芳被称为“歼一式”战斗机,这种单翼战斗机是现在全世界最先进的型号,日本人想研究出来最少需要十年。
而在这十年中,恐怕兰芳的下一代战斗机已经开发出来,所以这个代差会一直存在。
就在目前的兰芳,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怎么把鱼雷挂在飞机上,一旦“鱼雷轰炸机”研究成功,日本人花大价钱整出来的舰队就会沦为彻底的悲剧。
而遍布兰芳的岛屿将会是一艘艘不沉的航母,只要日本人的舰队敢过来,兰芳空军就有把握把那些日本“帝国的骄傲”送入水底。
为了发展航空事业,秦致远在兰芳成立了数十个航空俱乐部,从滑翔机再到战斗机种类齐全,可供所有对航空有兴趣的人选择练习。
当然了,这个“所有人”目前来说是有限制的,必须是已经加入兰芳国籍的在籍军人。
政策倾斜的效果极其显著,仅仅是大半年时间,兰芳拥有的空军飞行员数量已经超过3000人,这3000人已经全部加入空军,成为兰芳的“空中骄子”,保护兰芳的领空。
之所以能发展的如此之快,也要归功于现在的飞机操作并不复杂,如果换成是21世纪的喷气式飞机,那想培养3000名飞行员需要的难度估计会令秦致远发狂。
除了空军之外,秦致远同时也在加强海军。
世界大战虽然已经结束,但秦致远增强军力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就在目前的马赛造船厂里,华工还在不停地造潜艇和驱逐舰,在兰芳的造船厂完工之前,这些工人都不会返回兰芳,而是留在法国继续工作。
世界大战结束时,秦致远手中的海军只有十几艘潜艇和二十几艘驱逐舰。
目前的兰芳海军,潜艇的数量已经达到30艘,驱逐舰的数量也有35艘,再加上法国赠送的战列舰,兰芳海军已经算是初具规模。
秦致远发展潜艇,主要是为将来开战之后封锁日本使用的。
兰芳的海域面积足够大,日本人想封锁兰芳并不容易,但兰芳如果想封锁日本并不费劲,只要有足够的潜艇,秦致远就能够实施比德国更疯狂的“潜艇战”。
当然了,秦致远肯定不会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无限制潜艇战”实在是太极端了。
日本目前的领土并不仅仅是四个岛屿,还包括瀛洲岛,以及原俄罗斯所属的北纬50°以南的所有岛屿,这么算起来,日本的国境线其实也足够长,从南到北足足有四千多公里。
不过瀛洲岛以及原俄罗斯所属的北纬50°以南的所有岛屿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日本的工业精华还是集中在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这四个岛屿上,只要封锁了这四个岛屿,就能把日本人置于死地。
秦致远目前已经命令参谋部开始制定对日作战计划,“封锁”是整个计划的核心环节,甚至超过了如何消灭日本的联合舰队。
从目前的进度来看,参谋部运作的还不错,毕竟有过在欧洲的作战经验,虽然现在少了法国人,却也能保证参谋部的基本运转,更何况还有福煦在指点,这更有利于参谋部的成长。
在目前的兰芳国内,有差不多十万左右的法国人,以及差不多30万左右的德国人。
这些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兰芳雇佣的各种技术人员,他们大多还保留着本国国籍,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已经表达了对于兰芳的喜爱,在不就的将来,想必很多人就会申请兰芳国籍。
秦致远本人以及兰芳对于移民的态度一向是宽容的,早在外籍军团还在法国的时候,就有很多军人和法国当地的女人结为夫妻,当外籍军团返回兰芳之后,这些法国女人也就顺利成章的拥有了兰芳国籍。
既然已经造成既成事实,那么现在再反对移民已经不合适,所以兰芳干脆对移民持开放态度,只要有一技之长,兰芳欢迎来自所有国家的新移民。
当然了,这个“所有”也是有限制的,在目前的兰芳国内,并没有来自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移民。
关于这个限制,兰芳的法令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不过这被当做一个“潜规则”而盛行。
兰芳不喜欢非洲人和中东人是有原因的,如果不是因为非洲人,外籍军团在“香槟沙隆”战役中不可能打得那么惨,如果不是因为中东人,秦致远不可能在阿尔及利亚铩羽而归。
嗯嗯,这真不是种族歧视……
第464章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福煦这小老头其实挺有意思的。
因为朱莉的原因,福煦和秦致远的关系非常好,按照华人的传统,秦致远是拿福煦当父亲奉养的。
福煦正经的工作是兰芳军事方面的总顾问,这个工作其实很轻松,想起来了就去看一眼,想不起来不去也无所谓。
秦致远就是想让福煦有点事做不至于整天闲着,那样的话,福煦的身体很快就会出现问题。
不过福煦显然不是个只拿钱不做事的性子,来到兰芳之后马上找秦致远要了架飞机,就开始在兰芳各地到处逛游……
好吧,不是逛游,福煦那是在视察。
还别说,福煦在兰芳军队中的威望几乎不亚于秦致远,要知道福煦可是真正的协约国总司令,被法兰西和比利时两个国家授予元帅军衔,这样的成就可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可以说,当初在欧洲的外籍军团士兵,全部都是福煦的手下,因此福煦在兰芳拥有无数拥趸。
几乎每到一地,福煦都会受到将士们的热烈欢迎,福煦本人也不见外,不管是看到什么地方不正规,该指出的指出,该批评的批评,不留丝毫客气。
官兵们自然是服从,没办法,人家说的有道理啊。
福煦可以说是当了一辈子兵,这辈子一直在军队里摸爬滚打,对于军营里的各种小毛病了然于胸,别管什么猫腻都是门清。
以前在法国的时候,很多东西福煦都看在眼里,但也仅仅只能看看而已,福煦哪怕是有心纠正也有心无力,因为法军已经有了流传数百年的传统,那些传统根深蒂固,并不是福煦所能撼动的。
而目前的兰芳军队,对于福煦来说就是白纸一张,兰芳军队没有任何传统,福煦在这里有足够的权威,所以福煦可以随心所欲的把兰芳塑造成福煦心目中完美军队的样子。
福煦的为人略微保守,生活中虽然要求不是太高,自己也有点不修边幅,但对军容风貌要求极高,非常强调上下级之间的等级意识。
同时福煦认为,军队应该有高贵的风度,应该有坚强无畏的作风,同时应该有强者对弱者应有的怜悯,还应该有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只有具备上述所有特点,才是福煦心目中的完美军队。
于是这就苦了那些想拍福煦马屁的官兵们。
福煦本人爱干净,好吧,所有的军营要每天搞卫生,士兵的内务要高标准严要求,所有的东西要摆放整齐有序,甚至杯子的手柄朝向也牙刷的偏向都要整齐一致,被子也要叠成整整齐齐的豆腐块,不准松松垮垮的堆在床上。
福煦本人虽然不修边幅,但最讨厌别人不修边幅,那么好吧,兰芳所有的军人不准蓄须,所有的军人要每天都洗澡,衣服要每天一换,衬衣的领口袖口不准有任何污垢,哪怕天气热到37摄氏度也要扣上风纪扣。
福煦重视等级制度,于是兰芳军中等级制度森严,官大一级压死人并不是说说而已,下级官兵在面对军衔较高的长官时要绝对服从命令,如果长官一声令下,哪怕前面是万丈深渊和的地雷阵也要勇往直前。
福煦认为军队应该有强者对弱者的怜悯,于是兰芳的军人在训练之余会尽可能参加社会公共服务,虽然不至于帮助驻地附近的人们扫院子挑水,但对于人们的要求也必须有回应,如果是合理要求,那么不允许拒绝。
就这么搞了整整半年,兰芳的军人们发现,军人的形象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兰芳军队,怎么说呢……
虽然骁勇善战,但给人感觉总是不够大气,没有王者之师的煌煌正气。
现在不一样,现在的兰芳军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