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征欧洲-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配乐,更是成为了整部影片的经典。
要知道,在之前,电影人为了让电影更好看,通常会在舞台上设置现场乐团,随着电影情节的进展进行即兴演奏。
对,就是即兴演奏,没有曲谱,没有节奏,那些乐手不管脑子里有什么天马行空的念头,都可以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即兴演奏出来的音乐,往往和银幕上正在上演的剧情驴头不对马嘴。
《香槟沙隆》这个电影是有配乐的,而且这部电影的配乐是经过精心创作,由兰芳国家乐团演奏的版本,这和那些草台班子的即兴之作完全就是天壤之别。
就在一辆辆军车和一队队军人从银幕中经过时,第一段配乐响起,是《海参崴进行曲》。
说实话,《海参崴进行曲》这首曲子,用来作为海军的军歌并不合适,用来作为陆军的军歌更合适一些,特别是当银幕上有坦克和大口径火炮这样的战争利器一闪而过的时候,配合着《海参崴进行曲》格外的雄壮。
电影刚开始了不到十分钟,观众们其实都已经看傻了,甚至包括那些已经看过电影的那些驻兰芳使节,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电影居然可以拍的如此热血沸腾,电影中的元素居然可以如此的丰富多彩。
而对于那些观影的兰芳人来说,这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精神的升华,一次国家凝聚力的巨大提升,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观看电影,第一次见到外籍军团到底是什么样,第一次从银幕中看到被战争蹂躏的欧洲大陆。
说实话,从银幕中的镜头看起来,欧洲大陆真心不如兰芳。
于是,不知不觉中,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就这么油然而生。
银幕中的节奏还是很快的,经过导演组的精心编辑,很多当时拍摄的镜头被运用在影片中,真实再现了香槟沙隆战役的整个过程。
前30分钟,影片一直在陈述战前准备,银幕上出现过很多华人士兵灿烂的笑脸,摄影师仿佛想要记录下更多人,让更多人都能留下影像资料,哪怕只是一闪即逝的镜头,也说不定就是他们留给这个世界永远的回忆。
从第31分钟开始,随着银幕上爆炸的炮弹,战争终于开始了,这时候出现了大量的晃动镜头,摄影师很明显是也在奔跑,不停地寻找机位,试图拍下更多更有价值的镜头,甚至在一个爆炸镜头中,银幕突然变暗,这时候的旁白虽然还是没感情,但就格外的让人揪心:“……在香槟沙隆战役中,一共有12位摄影记者和摄像记者活跃在香槟沙隆地区,在整个战役中,共有9名记者遇难,刚才的那个镜头,就是一位摄影师被炮弹击中的瞬间,我们的胶片有钢壳保护,但摄影师只有血肉之躯……”
就这么一段叙述,很多人眼中的热泪一下子就涌出来。
随着战斗的进行,“香槟沙隆战役”更多的细节被展现出来。
一队又一队华人士兵背起自己的步枪,用沉默而又决绝的态度冲向战场,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英军士兵和塞内加尔士兵,他们中的很多人在银幕上陷入崩溃,肆无忌惮的面对镜头大哭,或者是明明身上的衣服还很完整,非要说自己受了伤,要求返回后方接受治疗。
这和那些经过简单包扎就又继续返回战场的华人士兵简直形成鲜明对比。
特别是当银幕上出现英军指挥官汉密尔顿·戈登找到向安康要求马上撤退的镜头出现时,大礼堂内突然就响起了震天的怒骂声,这让前来观影的英国驻兰芳大使欧文·乔纳脸色铁青。
“我抗议,我严重抗议,这种影片不能公开上映……必须要修改,必须要去掉这样的对大英帝国不利的镜头,否则这肯定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欧文·乔纳马上找到秦致远表态。
“只是电影而已,太大惊小怪了吧,刚才甚至还出现了丹尼斯·杜谢恩将军大战前夜还去鬼混的镜头,我也并没什么说什么吧!”秦致远还没说话,巴斯蒂安先接过话头。
丹尼斯·杜谢恩,香槟沙隆战役法方指挥官,香槟沙隆战役开始的前一天,英军指挥官汉密尔顿·戈登发现了德国人的攻击计划,并向丹尼斯·杜谢恩作了汇报,但丹尼斯·杜谢恩没有理会,当天晚上甚至返回巴黎去和他的情妇幽会,如果说丢脸,这种事似乎更丢脸。
“你们可以不要脸,但我们还想要!”欧文·乔纳口不择言。
“你特么的是不是想打架?信不信我把你揍得哭着回去找妈妈?”巴斯蒂安这暴脾气,马上就起来开始挽袖子。
巴斯蒂安其实战斗力也不怎么高,但巴斯蒂安终究是军人出身,虽然当了半年多的总督,身上肌肉还是有点,看上去比文质彬彬的欧文·乔纳强点。
“天哪,你们能不能安静点,我想看一场完美的电影,难道你们不知道你们这么做有多么的煞风景吗?”格林顿·奥古斯丁各打八十大板。
好吧,这部电影没有美国人什么事。
“小子,一会完场了别走,我在门口等着你。”巴斯蒂安准备吞了欧文·乔纳这个软柿子。
法国和英国,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上来说,目前还是全世界的老大和老二。
这样的两个国家,自然是谁也不服谁,如果有机会,不管是法国人还是英国人,都不介意从后面扯一下对方的后腿。
“陛下,这件事如果不给我们一个交代,我想,这肯定会影响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欧文·乔纳还是面色铁青,虽然重新坐了回去,但面上的表情没有一丝缓和。
其实当银幕中出现这样的镜头之后,在观看电影的兰芳人心中,对于法国人和英国人不齿已经达到极点,只要有一个人骂出声,马上就会引发震动大礼堂的声浪,就在这些震天般的骂声中,西方列强用了几百年才在东方树立的高人一等形象已经灰飞烟灭,对于东方人而言,西方人不再是原来的那么高贵,不再是无所畏惧,他们也会恐惧,也会退缩,也是活生生的人。
这才是秦致远的目的。
情节继续推进,银幕上双眼布满血丝的向安康咬着牙把最后一个团派上战场,同时命令参谋人员向兰斯发送代表着即将全军覆没的电报,然后拔出手枪,在指挥部工作人员的簇拥下准备作为最后一支力量随时顶上去。
就在这时,画面上突然出现了两个人,两个身穿军装,佩戴战地记者标志的年轻人。
银幕上,一名记者仿佛是说了句什么,于是另外一人走到桌边从已经快要烧成灰烬的火盆中找到半张白纸,马上就伏案疾书,很快,这半张还带着灰烬的纸被展示在镜头前。
“我叫唐春桂,他叫谢葆璋,我20岁,他21岁,我们是记者,我们更是军人,现在指挥部里就剩下我们两个人,我想,我们已经完成了记者这个身份的全部工作,现在是我们履行军人职责的时候了!!!”
便签的最后,用三个叹号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当镜头前两个年轻人面对镜头并肩敬礼的时候,大礼堂内只有低低的啜泣声,就连刚才还在大吵大闹的欧文·乔纳都无意识的停止了腰杆。
确实是值得尊敬。
旁白的声音插入:“唐春桂和谢葆璋在当天的战斗中力战而亡,唐春桂在战斗中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谢葆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拉响了手中的手榴弹,和冲上阵地的德军士兵同归于尽……这段影片,后来被德国人获得,在此后的第二次兰斯战役之后,这段影片才又重新回到外籍军团手中。”
这简直是火上浇油,观众怒骂的对象马上就转向德国人。
于是里宾特洛普的脸色异常难看。
好在秦致远和威廉三世终究是关系不错,没有让里宾特洛普尴尬太久。
影片最后,一个德裔女孩出现在银幕上用标准的汉语说道:“我是德裔,但同时我也是兰芳人,我不恨德国人,不恨法国人,不恨英国人,更不恨华人,我恨的是战争,正是因为战争,才让我们失去了所有的一切,但是我要说,我们兰芳人虽然爱好和平,但我们从不畏惧战争,如果有些事只能以战争终结,那么就让战争来吧!”
这个女孩是吉拉尔丁。
第562章 密密麻麻
我们爱好和平,但我们从不畏惧战争。
吉拉尔丁的这句话在第二天占领了全世界所有媒体的头版头条。
很难用语言形容《香槟沙隆》带给观影者们的冲击力,影片尚未结束,大礼堂外的露天放映场就响起了整齐的口号声,“兰芳万岁”、“外籍军团万岁”是出现最多的两个词。
放映结束后已经是接近晚上十点,又过半个小时之后,聚集的人群还是不肯散去,于是放映小组不得不再把《香槟沙隆》重新放映一次,来满足人们高亢的情绪。
这样的情况,未来肯定会继续上映,哪怕是只有一部影片,但不管是怎么的翻来覆去的看,就是看不厌啊。
经典,就是在这样的无数次的重复中诞生的。
就在《香槟沙隆》开始在兰芳上映的同时,上千个拷贝已经分发到纽约、伦敦、巴黎、甚至是柏林这样的大都市,既然是要进行国家形象宣传,秦致远就对成本不加丝毫限制。
令人意外的是,《香槟沙隆》中的某些镜头并未经过删减,哪怕是在英国和法国,放映的也是和兰芳同样的版本。
原因很简单,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西方社会现有的法律体系中,没有任何一条有关于“电影”的内容,也就是说,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行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灰色产业,没有任何约束的灰色产业。
但不管是不是灰色产业,《香槟沙隆》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仅仅是在旬日之间,全世界都知道在去年初的法国香槟沙隆地区,有那么一支外籍军团的部队,以一万六千人对抗十倍于己的敌人,一直拼到只剩下三百七十人,虽然他们没有赢得胜利,但他们的精神可嘉,他们的战斗意志令人称道。
随着影片的热映,那些在影片中有较多镜头的面孔逐渐成为人们口中讨论的焦点,特别是那些金发护士,他们成了很多男人心目中的天使,很多人对他们的喜爱,甚至超过了对格拉黛丝·库珀的喜爱。
格拉黛丝·库珀是默片时代最伟大的女演员,也是20世纪初在全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英国人之一。
只可惜那些追星男们注定要失望,出现在《香槟沙隆》这部电影里的绝大多数面孔,都在香槟沙隆战役中阵亡。
在很多有心人的推动下,不到半个月,外籍军团成为了真正的军人的标尺,加入外籍军团成为男子汉的象征,“兰芳”这个名字也一再被人提及,在这半个月内,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的新闻加起来还没有兰芳的一半多。
好吧,出了兰芳之外,所有的国家都对国家形象没有什么概念,就连英国和法国也一样,他们不想塑造国家形象,也无从下手。
想想看吧,现在的英国和法国还控制着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地,就算是英国人和法国人想要塑造一个正面形象,能从哪个方面下手呢?
正义?公理?公平?
别搞笑了,如果都去说正义、公理、公平,那英国人和法国人怎么解释他们的殖民地?
所以西方列强制定的规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就是“红果果的强权和霸权”。
也只有在这么一个体系中,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才会变得合法化,西方列强才会心安理得的享受他们抢来的一切,才会如此惧怕那些口口声声把“正义”挂在嘴边上的后来者。
嗯嗯,如果那些坚持“正义”的人拥有了足够的话语权,那么他们会不会跟曾经的西方列强秋后算账呢……
啊,那都是远话,就目前来说,《香槟沙隆》这部电影满足了大多数国家的需求。
兰芳能从中获得什么也就不用说了,影片中虽然对法国人有所诋毁,但法国也有收获,毕竟外籍军团是属于法国的外籍军团,宣传外籍军团,也就等于是宣传法国,世界大战之后,法国人口锐减,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甚至连必须的国防军都无法维持,法国人需要扩大外籍军团的规模,来保证法国的安全。
影片中的反面角色是德国,但在德国,《香槟沙隆》这部电影居然很神奇的没有受到抵制,反而因为一些反战人士的推动,这部电影在德国也引发了轰动,战争的残酷和惨烈令德国人心有余悸,对战争的反思再次成为德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在影片最后,吉拉尔丁的出现引发了整个德国社会的母性泛滥,银幕上穿着一身小号外籍军团陆军制服的吉拉尔丁用冷酷的声调为整部电影做了结尾,当德文版本在德国上映之后,几乎所有的德国人都在问,那个小女孩说她是“德裔”是不是真的?她叫什么?她在哪里?他还好吗?
于是几年前那张秦致远背对镜头抱着吉拉尔丁的照片又被人翻出来,照片上脏兮兮的吉拉尔丁看上去就营养不良,再看银幕上的吉拉尔丁,她冷酷的近似高傲,果断的近似决绝,铁和血的气质简直透过银幕传递到每一个德国人眼里。
自从“铁血宰相”俾斯麦去世后,有多久,德国人没有感受到铁和血了?
于是就在《香槟沙隆》在德国上映的第三天,有人就开始在威廉三世的皇宫前情愿,要求威廉三世要做点什么,把德国的女儿从兰芳接回来。
威廉三世知道吉拉尔丁和秦致远的感情,对此,威廉三世很清楚,想要让吉拉尔丁离开秦致远绝对不可能。
但这些事肯定不能明说,于是威廉三世换了一种更委婉的方式解释:目前的德国,就算是把吉拉尔丁接回来,吉拉尔丁也无法向生活在兰芳那样自由的近似无拘无束,德国也无法向吉拉尔丁提供和兰芳一样优渥的环境,所以想要接回吉拉尔丁,先把德国建设好吧。
最起码要和战前一样好。
相对来说,在美国,《香槟沙隆》的接受程度更高一些。
其实美国社会中有很多华人,大约从1850年左右,就有华人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在之后的加州旧金山淘金潮中,更多的华人来到美国。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苦力”开始成为华人的代名词,这个词实际上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有的词,就是汉语拼音的苦力,也不对,是和汉语拼音“苦力”的拼法差不多,这些来自清帝国的华人劳工都被叫做“苦力”,并且哪怕是在官方的文件中,这些话人也被叫做“苦力”。
淘金热差不多过去之后,美国又开始修筑一条横跨美国东西的大铁路,这时候有更多的“苦力”出现在美国。
在修筑这条铁路的两个公司中,其中一家公司的老板名字叫斯坦福,他后来曾经创办过一所大学,叫做加州硅谷斯坦福大学。
好吧,现在估计很多人都已经明白美国人的资本原始积累是怎么完成的了。
当这条铁路修筑好之后,加州政府就开始逐步设定限制华人的法案,直到1882年,《排华法案》正式诞生。
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外籍军团的卓越表现,美国人终于开始正视《排华法案》,有国会议员在去年就正式提出要废除《排华法案》,美国国会已经就这个提案进行了好几次辩论,但一直都没有达成共识。
好吧,想要等美国国会达成一致,不如等这一届的国会成员全部自然死亡比较快。
争论的焦点并不仅限于是否废除《排华法案》,甚至有美国国会议员提出,《排华法案》不仅不能废除,反而应该适用于整个亚洲,以限制来自菲律宾的移民。
来自菲律宾的移民,好吧,这又是一个新问题。
《香槟沙隆》在美国上映之后,引起了更加热烈的反响,纽约大都会剧院主剧场甚至把这部电影连续排了180个班次,也就是说,接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每天24小时,已经连续放映了整整半个月,如果有票房统计……
啧啧,估计要创纪录。
《香槟沙隆》完全颠覆了美国人心中对华人的印象。
在美国人的印象中,华人举止粗鲁,不讲卫生,没有信仰,不愿意主动融入社会等等,总之,在美国,华人就是很另类的存在。
但《香槟沙隆》里的华人和美国人印象中的华人截然不同,银幕中的华人真诚、热情、勇敢、无所畏惧、誓死如归等等等等,你可以用所有的褒义词去形容他们,都不会让人感觉过分。
和天真烂漫的美军士兵比起来,华人士兵也会对着镜头开朗的微笑,他们在大战前夜也会去祷告,他们留给亲人的遗物光是十字架就有足足四大箱,简直装满了半个车厢。
和遇到困难就惊慌失措的美军士兵比起来,华人士兵更加坚韧,他们通常是一言不发,一个接着一个的冲上去和敌人殊死搏斗,影片中一个镜头对此描写的非常充分,那是一个机枪哨位,占据火力优势的德国人仿佛是为了引诱华人射手去送死一样,德国人摧毁了阵地上几乎所有的机枪阵地,只留下了那一个。
几乎可以肯定,有狙击手正瞄准着这个机枪阵地,这等于是必死之地。
但射手们没有畏惧,主射手阵亡后副射手顶上,然后是第二副射手,然后是弹药手,到最后当德军冲上来的时候,操纵重机枪的是一名年轻的记者。
记者身边都是同伴的尸体,而在阵地外,德军尸体从机枪阵地一直延伸到江边。
密密麻麻。
第563章 好大喜功
随着《香槟沙隆》的热映,华人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正在逐渐改变,甚至美国驻菲律宾总督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还转达了威尔逊总统向秦致远发出的访问美国的邀请。
很明显,伍德罗·威尔逊对于秦致远会不会接受邀请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否则的话,伍德罗·威尔逊完全可以通过电话直截了当的提出邀请。
邀请访问这种事,通过旁人来转达总是显得有些诚意不足。
不过那不是秦致远拒绝邀请的理由,秦致远的拒绝理由还是《排华法案》,就在麦克阿瑟向秦致远提出邀请的时候,秦致远直截了当的拒绝,没有留丝毫余地。
“我虽然是兰芳的国王,但我毕竟是华人出身,如果美国不废除《排华法案》,说实话,我这辈子估计都不大可能踏上美国的土地。”
这段话是如此决绝,偏偏理由是如此充分,让麦克阿瑟无言以对,麦克阿瑟只能无奈作罢。
不作罢又能怎么样呢?
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是太上皇没错,但在兰芳,麦克阿瑟什么都不是,如果把时间退回到《香槟沙隆》这部电影拍摄的时间,麦克阿瑟甚至是秦致远的手下,他和美军第84旅是要受秦致远节制的。
有这样的背景在,麦克阿瑟想在秦致远面前挺直腰并不容易。
说实话,就算是没有《排华法案》,秦致远现在去访问美国,估计也不会有多少成果。
还记得秦致远登基的时候,伍德罗·威尔逊并没有来兰芳祝贺,国务卿罗伯特·兰心代替伍德罗·威尔逊来的兰芳,当时是源于一次户外演讲时的突然晕倒。
伍德罗·约翰逊身体恢复之后,曾经短暂执政,但在两个月前,伍德罗·威尔逊又一次遭遇到严重的中风,伍德罗·威尔逊的左半边身子完全瘫痪,左眼也失明。
秦致远向麦克阿瑟表示了对伍德罗·威尔逊的关心和祝福,也仅此而已,秦致远并不打算因为伍德罗·威尔逊看上去比较惨,就会在某些事上迁就伍德罗·威尔逊。
国家关系,没有人情可言。
《香槟沙隆》只是一个开始,紧跟着,兰芳皇家影业还会还会推出一系列影片,对外籍军团进行全方位宣传,这个计划非常庞大,秦致远要用电影这种形式,为兰芳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在这个充满阴谋诡计,强权主义横行,霸权思维至上的世界树立“公平正义”的概念。
如果有一天,兰芳能和“公平正义”划上等号,那么兰芳就等于是掌握了话语权。
在另一个时空中,这项工作其实是美国人完成的,所以美国人推崇的思想就成了“普世价值观”。
在这个时空中,秦致远想抢先一步完成这件事。
其实想要树立一个国家形象,真的不是那么困难,“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不管兰芳实际上有多么霸道,实际上是多么的具有侵略性,只要兰芳的宣传机构把“公平正义”挂在嘴边上,那么时间一长,不管其他国家的人怎么想,兰芳人对兰芳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对于其他国家人们的反应,说实话,秦致远并不太在意,秦致远只想为兰芳的国民负责,对于其他国家的人们,秦致远没有义务,只有兰芳国民才是秦致远最重视的群体。
《香槟沙隆》开始上映之后,目前正在制作的是《兰斯》和《费尔昂塔德努瓦》。
和《香槟沙隆》的悲情不同,《兰斯》和《费尔昂塔德努瓦》整体更加侧重于胜利和荣耀。
在《兰斯》这部电影中,会有德军士兵面对英美联军誓死抵抗,而面对外籍军团举手投降的镜头,甚至是前一刻还在激烈战斗,但等主攻单位换成外籍军团,前一刻还意志坚定的德国守军马上崩溃投降的镜头。
和《香槟沙隆》中的那些悲壮、视死如归的镜头相比,这些镜头无疑更具有戏剧性,更能衬托外籍军团的强大。
而在《费尔昂塔德努瓦》中,威廉三世——当时还是威廉皇储将成为整部电影里最大的彩蛋,在战场上俘获敌方的皇储,这是整个世界大战期间,最值得大书特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