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远征欧洲-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尼古拉二世此时不关心皇位,他只关心他的五个孩子,尼古拉二世的孩子们都患了麻疹,这可不是个小病。
十五日,俄国出现了两个政府,一个是国家杜马组成的新政府,一个是工人和士兵组成的苏维埃政府。沙皇的内阁成员们没有反对,他们竟然要求国家杜马把他们逮捕以便能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
尼古拉二世终于到了要退位的时候,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反对他。几名来自彼得堡的官员请尼古拉二世把皇位移交给儿子,尼古拉二世没有同意,他的儿子亚历克西斯患有血友病,活不长。尼古拉二世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迈克尔,也就是迈克尔二世。
迈克尔二世立即宣布退位。
罗曼诺夫王朝终于结束了。
英、法两国对于俄国帝制终结感到高兴,雷蒙和乔治才不会在乎尼古拉的感受,尼古拉现在只是一个失败者,不值得同情。英法两国从一开始就感到和独裁的俄国建立同盟令人困窘,他们想把这场战争描述成民主和独裁之间的战争,但因为俄国的存在,使他们的解释工作复杂许多。
现在好了,俄国变成了一个民主国家,而且比以前更加好战,看上去协约国内部纯洁了许多。
好消息还有,自从德国人在二月份扩大了潜艇战的作战范围,德国人确实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他们在一月份仅仅击沉了30万吨船只,但在二月份就把这个数字翻了几乎一番达到50多万吨,三月份又创新高达到了60万吨。
这些增加的数字都是来自美国商船。
一月三十一日,德国驻美国大使伯恩斯托夫向美国国务卿罗伯特·兰辛宣布德国将展开无限制潜艇战,随后,担任了八年驻美大使的伯恩斯托夫离开美国返回德国。
二月二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召开内阁会议,内阁成员一致支持美国参战。当天,美国轮船“秀萨伯尼克”号被击沉,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二月三日,美国和德国断绝外交关系。此时的威尔逊还没有拿定主意,因为在美国国内,东部要求参战的人多,其他地区反对参战的人多,还有数百万人犹豫不决。
但显然德国人的潜艇战威胁很大,要求参战的人越来越多。
二月二十六日,议会以压倒多数批准为商船装备火炮。
从三月七日开始,威尔逊把自己隔离开,不与任何人见面会谈,全世界都在等待威尔逊的决定。
三月十八日,这一天有三艘美国商船被击沉,威尔逊召集内阁,再次询问内阁的意见,内阁还是集体同意。
四月二日,众议院批准《战争法案》,373票支持,50票反对。
四月四日,参议员批准《战争法案》,80票支持,6票反对。
四月六日,美国对德宣战。
第197章 1917年的九年义务教育
整个三月,秦致远都在忙着安置各种人手。
为米歇尔和桑迪建设的实验室进展迅速,机器已经全部买回来,就等实验室建设完成就开始安装。而在这之前,桑迪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工作。
桑迪从一种甜瓜的霉菌中提取到有效物质,这种物质和秦致远说的一样,被证实有杀伤病菌的能力。桑迪因此开始了进一步研究,主要目标是弄清楚其作用的物质是什么。
桑迪的团队一共有21人,除了桑迪之外,分成了两个小组。原本桑迪计划一个小组进行和青霉素有关的研究,另一个小组进行桑迪原本的课题研究。
但随着青霉素的进展,桑迪把全部的人手都集中到青霉素小组,原本的课题研究则被暂时搁置。
仿佛一扇大门正在桑迪面前缓缓打开,桑迪已经看到了炸药奖的希望。
奥尔巴赫的工作开始见效,传说中的苦修士们开始往科西嘉岛集中,他们都是圣殿骑士团的忠实拥趸,人数在1500人到5000人之间,现在抵达科西嘉岛的已经超过了千人,全部被秦致远安排在三叉戟市,部分加入了海军,剩下的组成了一支全新的部队,部队的名字就叫“三叉戟”,军旗则是圣殿骑士团的标志性十字架前方镶嵌一枚经过艺术化的三叉戟。
这还是秦致远第一次见到圣殿骑士团的标志,说实话,没有米夏身上的那个好看!
这些苦修士的年龄有大有小,有的已经是垂垂老矣,有的年轻力壮。其中居然有好几个是相当有名气的科学家,和米歇尔、桑迪他们的那种程度差不多。于是在秦致远的盛情邀请下,这些人前往雷霆市,继续他们之前的工作。
苦修士一直被当作武力培养,他们中间有很多人精通作战,而且是各个兵种都有,步兵、炮兵、海军一应俱全。在秦致远的要求下,一所针对中下级军官的培训学校马上成立,学员们不仅包括这些苦修士,也包括第一旅的基层军官。
秦致远从来就没放松过对于军官的培养,从在卡皮时期就已经开始,第一旅的基层军官们大多接受过基础训练,因为竞争机制的存在,有很多人到现在还在努力自学,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但限于条件,军官们并没有得到系统的培养,他们的经验大多是来自于实战,理论部分的基础并不牢固。正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补上这个短板。
远东搬迁过来的移民终于到港,第一批近四千人绝大部分都安置在了雷霆,一小部分随军家属去了三叉戟。
这批移民中,未成年人占据大多数,有将近三千人,从尚在哺乳的婴儿到十一二岁的少年各个年龄段都有,男女比例稍微有点失调,女孩少一些,男孩多一些。
孩子是华人的未来,秦致远对于这一点认识很清晰,于是学校的建设被提上日程,重要性仅次于米歇尔和桑迪的实验室。但在米歇尔和桑迪知道后,他们找到秦致远,强烈要求必须把学校的重要性放在实验室之前,于是秦致远调整资金倾斜,四所小学同时开始建设,三所在雷霆市,一所在三叉戟市。
秦致远要求所有和第一旅有关的孩子,必须加入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包括六年的小学和三年的中学。从中学之后,这些孩子们会开始有目的的进行职业教育,成绩优秀的、有潜力可挖掘的会进入更高一级学府,其余的则会加入军队或者是技术学校学习生存技能。
孩子在校期间,将免去一切费用,同时对生活进行补贴。补贴的范围包括服装、饮食、住宿、甚至是回远东探亲的路费等等几乎是所有的一切。
关于孩子们的教师,秦致远手中并没有那么多合适的教人选,于是唐志新等一批留欧学生成为了孩子的教师。
这可有点大材小用了,毕竟唐志新他们就算是到了21世纪,都能算得上是高学历人才,在这个时代更是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一小撮人。唐志新他们这一代的留学生,都是有真材实料的,他们旅欧可不是为了混学历,而是怀着学成归国报效国家的崇高念头才远渡重洋。
不过这也没办法,现在这个阶段只能将就,等这里面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接受几年的基础教育,他们就能开始为其他的孩子启蒙。
在另一个时空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曾经出现过“小学毕业教小学”的情况,但在秦致远这里,很可能会出现“一年级毕业教一年级”的极端情况。
当然了,这并不代表着就是这些孩子们的悲哀,相反,这可能是这批孩子们的幸运。并不是谁都有机会接受留学生的启蒙,更何况是一批来自巴黎大学、亚琛大学、牛津大学的留学生。
这就是秦致远的九年义务教育,提前的一百年出现的义务教育,那么这些孩子能爆发出什么样的能量,秦致远非常期待。
以后,雷霆将建成一个以科技为主、商业为辅的城市。三叉戟则是建成一个以军事为主、贸易为辅的城市。
建设全面铺开之后,秦致远终于感受到了资金压力。
仅仅是三月份,购买各种物资就花费了秦致远近200万美元,这里面大部分都是建筑材料和各种实验设备,另一部分是生活物资。三月底秦致远从美国订购的十艘维克斯级驱逐舰要支付第二部分费用,这笔费用也有近百万美元,再加上秦致远每个月都要支出的军费的工人工资。
加斯帕德粗略一算,三月份的财政居然出现了赤字。
财政赤字可不是什么好现象,更何况看样子以后每个月基本上都有这么多支出,秦致远必须想办法做出改变,才能支撑科西嘉岛正常运营。
改变财政状况,方法无非就是开源节流。
节流是不用想了,秦致远就算是变卖资产,也不会压缩现有的支出,因为现在的支出都关乎未来,哪怕是压缩一个生丁,都可能会导致未来的后劲不足。
那么就只能开源。
“LLL”公司暂时靠不上,青霉素还在实验室,目前秦致远手中的财源有三个,一个是老雷诺,一个是黄博涵,最后是奥尔巴赫。
从合作伙伴身上榨取更多利益并不是上策,秦致远想要弄到更多钱,必须有更多的财路。
第198章 业务
科莫兹航运公司是一家法国航运公司。
科莫兹航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在法国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运输各种农产品以及初级工业产品。
法属印度支那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有丰富的各种工业原料,甚至还有多到吃不完的食物,这些东西对于正在世界大战中苦苦支撑的法国极为重要。
不管是任何时候,总是有人哭有人笑。
按说科莫兹航运公司的老板费舍尔应该笑,世界大战虽然对欧洲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是费舍尔的事业也得到了长足进步。
感谢世界大战,它使我手中可供远洋运输的船只翻了两番。
费舍尔常常这么想,虽然他没有说,但从他整天乐呵呵的表情就能看出来。
不过最近几天,费舍尔有点笑不出来。
德国人一直在实施潜艇战,为了避免损失,费舍尔把他的轮船全部都弄成是在美国注册,这样看上去费舍尔的船队就是美国籍,可以逃避德国人的潜艇打击。
可是进入二月份以来,费舍尔发现他的算盘落了空,德国人发了疯,不管是船上挂的是哪国的旗帜,只要是船就要击沉,哪怕是挂德国国旗。
德国人一点都不傻,自从德国人开始无限制潜艇战之后,潜艇的舰长们不用费神分辨船只所属国,视线所及全部击沉就是了,绝对不会误伤。
此时的海上,航行的全部都是和协约国有关系的船只。因为协约国占有全世界相对更多的港口,所以同盟国的船只全部被协约国扣押在港口里,等待大战结束之后才会决定他们的归属。
德国人虽然在战前建立了一支几乎可以挑战英国的公海舰队,但几乎就是几乎,还没有达到肯定的程度。因此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国人的公海舰队差不多一直都待在德国的军港内,防备协约国从海上突袭。
从二月份到三月份,费舍尔的船已经被击沉了三艘,虽然还不至于令费舍尔伤筋动骨,但因此而损失的利润已经足够令费舍尔头疼,因为费舍尔不知道在接下来的四月份会损失多少。
阳光明媚的早晨,本来应该是风和日丽适合踏青的好日子,但费舍尔看着手里的报纸怎么着都高兴不起来。
《费加罗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德国人的无限制潜艇战,上面清楚的写着,协约国在过去的一个月,损失了大概为十万吨左右!
“这些该死的家伙,全都是夸夸其谈的骗子,这个数字肯定注了水!”费舍尔把手中的报纸团成团扔进办公桌边的废纸篓。
报纸上的数字水分很大,如果按照报纸上所说,仅仅是科莫兹航运公司,就为这个数字贡献了十分之一强,而科莫兹航运这种规模的公司,在英、法两国又何止百家!
“该死的劳合·乔治,该死的雷蒙·普恩加莱,难道托马斯·威尔逊是你们的亲爹吗?你们就不能派几条该死的驱逐舰到地中海上转一圈?”费舍尔在办公室团团乱转,嘴里在咒骂不休。
英、法两国确实是在护航,但集中在大西洋航道,对于地中海航道一时间还不能兼顾。而费舍尔的船是要跑远东的,地中海航道才是费舍尔的生命线。
“先生,有一位来自巴黎的艾伦先生想要见您。”丰乳肥臀的秘书敲门进来。
“不见,我特么的谁都不想见,除非是乔治·格莱,否则别来烦我。”费舍尔没有往日调情的心情,对着艳若桃李的秘书大吼大叫。
乔治·格莱是现任的殖民部长,因为殖民地和海军的关系,乔治·格莱是下一任海军部长呼声最高的人选。
顺便说一句,亚历山大·里博的总理之旅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亚历山大·里博并没有拿出一个可以令人信服的内阁名单,这或许是他的最后一次总理之旅。
现任的总理并不是呼声很高的克里蒙梭,而是白里安时期的教育部长和发明部长保罗·潘勒韦。保罗·潘勒韦的内阁名单也只是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好评,与其说是保罗·潘勒韦取得了议会信任,不如说是议会中各方力量妥协的产物。
“这位艾伦先生说,他可以保证公司的船只在地中海安全的航行。”秘书推了推鼻梁上的眼睛,这个动作使她原本就抱着的手臂夹得更紧,胸前的规模看上去更大。
“上帝,为什么不早说?快请他进来!”费舍尔转怒为喜,上前在秘书的胸口上捞了一把,然后顺手在屁股上给了一巴掌。
“如您所愿!”秘书没有摇头,而是摇了摇被长裤包裹的紧绷绷的臀部,又抛下一个媚眼,这才袅袅婷婷的转身离开。
如果不是来的人对于费舍尔来说太重要,她一定走不了!
“费舍尔先生,您好。”艾伦西装革履,彬彬有礼,双手递上烫金名片。
“您好,很高兴认识您。”费舍尔礼貌回应。
名片上字迹清晰:LLL公司总经理。
“LLL公司……请原谅,我对贵公司一无所知。”费舍尔怀疑。
每天都有很多推销员会找上费舍尔,其中不乏某些职业骗子,费舍尔一直都保持高度警惕。对于“LLL”公司,费舍尔确实是一无所知,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听过这家公司的名字。
但费舍尔还不至于会现在就产生怀疑,客观世界正处于世界大战期间,受到战争的刺激,每天都有新东西出现,也每天都有新公司出现,说不定这些公司以后就会成为庞然大物,就像费舍尔的科莫兹航运公司一样。
“是的,我们是一家新公司,拥有多项业务,我想这其中有您需要的。”艾伦好整以暇。
“为什么不呢。”费舍尔有兴趣。
任何一项业务,都会产生利润增长,或者是正,或者是负,费舍尔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我注意到,上个月您名下损失了三艘货轮,我想,您需要一个保障,从巴拿马运河到马赛一线。”艾伦微笑。
艾伦是“LLL”公司的总经理,“LLL”公司是秦致远的产业,所以艾伦要尽可能的寻找新财路,好让自己的资产增长。艾伦在圣诞节后得到了一份新合同,合同规定,艾伦拥有“LLL”公司百分之三的股份,这些股份虽然不能转让,但可以令艾伦享有股份价值增长的红利。
艾伦干劲十足,他现在一共有五十多名手下,都是精明能干的业务好手。现在艾伦的手下正在做着和艾伦一样的事,忙碌的穿梭于英、法两国乃至于地中海周围,甚至是全世界。
“LLL”公司,就是秦致远向世界伸出的第一支触手。
第199章 想您所想
既然已经成立了一家公司,秦致远就不能浪费资源。
秦致远这段时间手里缺钱,作为实际上唯一名正言顺属于秦致远的产业,LLL公司应该做出贡献。
艾伦正在努力。
“LLL”公司下面有四个分部,一个负责相关专利的注册,一个负责产品的销售,一个是安保部门,一个负责相关产品的研发。
西方国家重视知识产权,对于专利人利益的保护极其严格,所以秦致远把负责注册专利这个部门的重要性提高到首要地位。
艾伦来找费舍尔,就是为了销售公司产品。
“保障!我当然需要,但我认为保障应该是由国家机构负责,毕竟我们每个月都在缴税。”费舍尔尽量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在意,好在接下来的唇枪舌战中占得先机。
“呵呵,那么国家机构是否能为您的公司提供这种保障呢?”艾伦更云淡风轻。
纳税人的财产确实应该受到保护,但在国家力量无法覆盖的时候,盈亏全部都是自负。在损失轮船的同时,费舍尔也在失去扩大生意的机会,这同样是损失,从长远角度上看,这种损失更加严重。
艾伦明白这一点,在此之前,艾伦刚刚拜访了法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现在有一份合同就躺在艾伦的皮包内,那可是笔大生意。战争是保险行业的大敌,同时也是保险行业的朋友,如果标的物因为战争造成损失,那么投保人就得不到任何赔偿,因为战争属于不可抗力因素,这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
但并不是说保险公司在战争期间就没用了,因为战争时期造成的损失如果是非战争因素造成的,仍然要受合同约束。
艾伦和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协议,在这份协议中,秦致远的舰队将提供在地中海的护航,而保险公司将为此支付给秦致远一大笔钱。
足够秦致远继续订购十艘驱逐舰的一笔钱。
不过,现在从美国订购驱逐舰已经不容易了,《战争法案》通过之后,美国的船厂都要为战争服务,他们暂时不接受别国订单。
幸好,之前的定单还会继续完成。
“嗯哼,说说你的建议。”费舍尔无奈摊手。
在这个问题上,艾伦占有绝对优势,失去费舍尔一个客户,对于艾伦来说只是损失一笔生意,而对于费舍尔来说,如果船队得不到保护,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进一步壮大的机会。
纵然是不情愿,费舍尔也要承认这一点。
“我的老板在地中海上有一支舰队。”艾伦点出问题关键。
“舰队?”费舍尔吃惊。
舰队不同于船队,几乎不可能被私人拥有,军舰这种东西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卖给私人。很明显,艾伦背后有一个大老板,费舍尔马上调整了坐姿。
“是的,一支舰队!虽然没有大英帝国皇家海军那么大,但用来对付那些海里的黑老鼠绰绰有余,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咱们可以好好谈一谈。”说出这番话的时候,艾伦感到异常骄傲。
艾伦是第一位加入“LLL”公司的员工,他经历了“LLL”公司有无到有慢慢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哪怕是抛开圣殿骑士团的原因,艾伦对秦致远的忠诚也毋庸置疑。
“是的,我的确是遇到了大麻烦,如果你们公司能为我的船提供护航,那么我可以为此支付一定金额。”费舍尔急切。
既然对方是拥有舰队这个层次的大人物,那么就没必要故弄玄虚,因为对于那些大人物来说,想要调查科莫兹航运公司面临的困境并不困难。
“那么您可以选择支付的方式,从塞得港到马赛,大约1500海里,正常航速大概是四天,如果是按照吨位支付,那么每吨商品,您要支付两个美元,如果是按照月份支付,您公司的18艘船,只需要15万美元。”艾伦送上报价单。
“这个价格也太高了,这差不多使我的运费增加了一半,这将使我的产品毫无竞争力。”费舍尔没有着急看报价单,而是开始纠结于价格,这表明费舍尔其实并不重视价格,不管怎么样,他都会接受艾伦公司提供的护航。
费舍尔的科莫兹航运公司常用的航线是从马赛到法属印度支那的卜省港,也就是另一个时空中的缅甸卜省港,如果走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这个距离大概是6700海里。但如果不走苏伊士运河,所有的船只都要绕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这会使距离增加一倍,运费也会增加一倍。
苏伊士运河的价值就在于此,而护航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先不要着急,我有一个好东西,能使你的运费先降低百分之七十五,有兴趣吗?”艾伦又抛出一个新鲜的诱饵。
“百分之七十五?”费舍尔感到难以置信。
作为航运业的从业者,费舍尔对所有的技术都很关注,此前费舍尔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种技术存在,一点风声都没有,这在无线电报已经逐渐开始普及的十九世纪初,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
“确实如此,在此之前,我想请问,您的船队承运的都是些什么货物?”艾伦卖关子。
“什么都有,只要客户需要,我们什么都运,当然了,必须是可以长途运输不易腐烂的东西。”费舍尔说的笼统。
这个问题不可能说详细,因为在这个时代,就像是费舍尔所说的,他们什么都运,从步枪大炮到小麦玉米,只要客户有要求,费舍尔从不拒绝。
“好吧,如果我有一个办法,能使您现在的运力增加一倍,同时省去码头装卸工人的费用,您感觉,您的费用能减少多少?”艾伦提问。
“这个我没有仔细算过,如果全部都能做到,我想即使不能降低百分之七十五,降低一半还是有可能的。”费舍尔点头同意。
“来看看这个。”艾伦从随身携带的皮包内掏出一份文件递给费舍尔。
“这是什么?集装箱?”费舍尔疑惑。
“是的,集装箱,就是这个小玩意,可以把您的运费降低百分之七十五,我们已经测算过了。”艾伦很确定。
集装箱是“LLL”公司的最新专利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