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末枭雄-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也不是采用机器的轻工业,而是传统的手工作坊,比如木材厂,酒厂。茶厂,瓷厂等,只不过规模要更大一些,规制章程要更合理一些。

一些新兴产业,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企业。比如说重工业,化学工业这些,目前还只有商贸区那边才有。

目前在林哲的主导下,工商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依旧处于一个非常原始的地步。

但是林哲相信,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民间自行投资近代工业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大,到时候形成一个初步的工业社会是非常有希望的。

也许是看到了毕宣溪在当涂搞工业区的刺激,浙江宁波那边也是说要搞一个工业区,主打的自然不是什么重工业。而是生丝产业,宁波本来就是浙江生丝的传统出口港口,虽然说这些年被上海抢了风头,但是宁波依旧是生丝的重要出口港口。

浙江省巡抚晏端书虽然是个老派的官员,但他是个非常务实的人,并不会顾及什么传统的虚套客气,眼见浙江的蚕茧被上海那边源源不断的收购去,他自然是不能无动于衷。

于是乎,由浙江省巡抚亲自前头,湖州府地方和宁波府联合。准备整合浙江省内的生丝产业,用以和上海那边的生丝产业进行竞争。

于此同时,刚到位的福建巡抚陈祥猛也不甘寂寞,福建没有发展重工业的矿产和交通地理优势。也没有蚕茧产地发展不了生丝行业,但是福建的茶叶贸易以及木材、造纸等行业却是传统优势。

尤其是福建的茶叶,可是中国近百年来的传统出口商品,和生丝、瓷器一样是三大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当初南京条约签订要求把福州作为通商港口,就是因为英国人希望可以直接和福建的茶商打交道。就近收购茶叶,而不用被广州的商人转一道。

有着这样的传统优势商品,如果不加以做大做强的话,陈祥猛就对不住他屁股下的巡抚之位了。

所以他刚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办了官方指导的福州茶叶商会,这个商会很大程度上效仿了上海生丝商会,采取统一定价,对商会成员给予一定的帮助,以加强和洋商的议价能力,同时也有效避免茶叶走私。

随后,他又是专门针对茶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优惠政策,对于开设茶厂的企业给予极大的政策支持。

陈祥猛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是因为当今的茶叶是中国的拳头出口商品,要知道以前茶叶一直都是中国的最大宗出口商品,某些年份出口比例一度占到总出口额的百分之七十甚至八十以上,比生丝还要更多。

不过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厂丝一夜之间崛起,出口额连年增加,以往中国的生丝虽然说也有出口,但是主要市场实际上还是在国内,总出口额还是比较少的。

但是随着厂丝的大规模出现,上海那边已经形成了以厂丝为核心的产业体系,而洋商对厂丝也是大感兴趣,订购量年年增加,等到了1857年的今年,中国的五个通商口岸里,出口的生丝货值已经是和茶叶持平了。

如果只算上海、宁波这两个通商口岸里,那么生丝是占据绝对的龙头地位。

尽管出口份额有所下降,但是茶叶的总出口量还是逐渐上升的,在福州、厦门这两个通商港口里,茶叶更是最主要的贸易商品。

在这种大环境下,陈祥猛想要做的就是统一整合福建省内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把福建的传统产业继续做大。

除了茶叶外,福建还有其他几项传统产业,比如说造纸和木材,这些和茶叶一样都是传统的手工产业,发展起来能够养活大量的从业人员。

从陈祥猛在福建扶持茶叶,发展造纸和木材来看,那么就可以折射出目前中华帝国内的整体工商业情况。

除了商贸区这个特殊存在外,其他地方的工商业发展以经济农作物,传统手工业为主,而近代工业暂时还没有发展起来。

实际上,如果把范围再扩大一些,那么就可以发现中国帝国的经济体系实际上工商业的分量是非常小的,嗯,尽管中华帝国收取的税收主要来之于工商业,但是养活近亿民众的却不是工商业,而是传统的农业。

虽然目前的帝国尽力扶持工商业发展,但是诸多地方官员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当地的农业生产,让人民可以吃饱饭,至于工商业发展之类的都只能排在后头。

也就是说,目前帝国的工商业发展是片面的,只局限在少数几个地区,比如商贸,宁波,湖州、福州、当涂等少数地区,其他地方的经济模式和以往区别并不大,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

不过虽然说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农业为根基,但是中华帝国的税收却不是依靠农业为主。

“截止到本月为止,财务部已经累计征收本年度国税三千六万圆,其中各种商税占据了百分之七十!”财务部大臣齐宣浩如此对林哲汇报着。

“而财务部的同僚们认为,目前我们的商税征收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难题,如果加以优化的话,各种商税将能进在目前的基础上,再增加百分之十以上!”

林哲接过了齐宣浩的报告书,随意翻看了两页道:“嗯,既然你们已经提出来相应的章程,那么就好好的落实下去,不过税收关乎帝国大计,不可放松的同时也不要急躁,切勿引起大规模的反弹!”

加强税务管制,优化征税条例,这基本就是代表着财务部这边要增收更多的税收,而多出来的税收从哪里来,还不是从各地商家手里征收。

税赋负担过重的话,很容易引起商人们的反弹!

中华帝国对待工商业的发展是有些两极化的,一方面是大力扶持工商业,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对工商业课以重税。

以至于让商人们痛苦并快乐着,一方面他们可以放心的经商,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税收。

齐宣浩见林哲放下报告书,当即又道:“另外农业税方面,如今的体制还是延续前清时代,但是我们的情况和前清大有不同,前清是国税低廉,但是杂税捐输以及徭役极重。”

林哲道:“哦,那财务部的意思是?”

齐宣浩道:“财务部的同僚们经过商讨,认为徭役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帝国的现状,可以适当取消,而各项杂税凌乱,应当整合到农业税里面,这样不仅仅可以增加国税的收入,另外一方面也是可以减轻农家百姓的负担!”

林哲听罢点头:“大方向是好的,你们财务部看着安排,回头拿出一个详细章程来!”

根据中国的传统,历朝历代的田赋其实是比较低的,如果只说正税的话,对于农民而言负担不大,但是自古以来,中国的地方官吏总会用各种借口让人民服徭役,并征收各种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以至于农民的负担极为沉重。

中华帝国成立之初,为了不影响到农民百姓的生活,对农业税收等没有做出变动,一律效仿前清时代进行,只对厘金等各种商税进行整合。

但是总不能一直这么下去,农业税的改革是迟早的,所以这一次齐宣浩就是正式向林哲提出了要改革农业税。

林哲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不过农业税虽然说已经不是帝国的主要税收来源,但是由于农业税对于国计民生的影响实在太大,搞不好就会让民众遭受无端端的苦难,所以必须慎之又慎,绝对不能继续加重农民的负担。

齐宣浩这边向林哲提出农业税改革之前,财务部的人就已经提前做好了相应的计划,不用两天时间,齐宣浩就是拿着农业税改革的方案再一次觐见林哲。(未完待续。)xh211

p

第两百一十一章 三国领事来访

齐宣浩提交的农业税改革方案核心要素为三点:第一点就是废除任何形式之徭役,第二点是废除任何正税外之杂税,第三点就是农民相关税收一律由财务部征收。

前面两点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避免各种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但是任何统治机构都不是什么慈善机构,所以自然别指望政府真正的给农民减税,因为虽然取消了徭役和杂税,但是农业税却是有着一定的提升,因此和前秦时代相比,农民的正税负担要更重一些。

而第三点嘛,一方面是为了收拢中央财政权力,剥夺地方政府的直接征税权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地方政府搞出什么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来。

上述三点的核心目标是减轻农民负担和收拢中央财政权力。

林哲看过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就确定下来,而是下发内阁讨论,让政府方面讨论充分后再做决定。

农业税作为中华帝国税制改革的一个核心要素,自然是不能随意决断的,虽然说把农业税已经不是中国帝国的第一大税种,但是影响却是要比商业税更加大,必须慎之又慎。

相对而言,商业税的改革要显得容易的多,中华帝国的商业税改革是从前清的厘金转化而来,而前清的厘金制度也是刚刚实施,各地的厘金制度大不相同,也没有比较统一的规范制度,所以财务部整合厘金为统一的营业税时也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相反还获得了商家们的支持。

主要是收取‘营业税’。而这个营业税除了对生产企业收取外,还对运输,零售企业进行征收。因此在生产、运输、零售三个环节上,都会对商品进行征税,由此导致整个商业体系里的税收是比较重的。

工商税和农业税等,就为目前的帝国提供了维持行政以及军队的费用,在源源不断的税收支持下,中华军才能够源源不断的扩充。

各师的持续补充,第七步兵师和第十步兵师从混成旅扩张为步兵师。新建近卫师这些都是需要花费大量军费的。

其他补充扩编所需的花费还好一些,但是完全新建的近卫师就花费惊人了。

根据目前皇家陆军的建军标准,新建一个近卫师大约需要八千名将士。需要七千五百支米尼步枪,三百支军官型手枪,十八门十二磅野战炮,六门六磅骑兵炮。十二门二十四磅或者三十二磅臼炮。

骑兵方面。按照其他部队标准则是辖有一个骑兵连。骑兵连和军官用马加起来,还需要乘骑战马五百匹。

役用马大约需要一千两百匹!

上述武器、马匹、马车等装具费用就得将近三十万两银子,此外还有给士兵的安家费,军饷费用,其中八千人光光是安家费就得八万两银子,而人员薪资每月大约需要五万两左右,前三个月的薪资就得十五万两银子。

要建立一个近卫师,开始三个月需要投入的资金大约是五十三万两银子起步。而且这还没算训练费用,以及给士兵们额外补充伙食的费用。这些都算上的话,前期至少得拿出六十万两银子来。

别看如今中华帝国的税收已经好几千万了,用作军费的也有千万之多,但这些军费绝大部分都是战争费用,也就是说这些钱是用来维持战争的进行的,至于说额外扩军的钱是另外一码事。

由于中华军持续不断进行战争,战争花销巨大,这能够挤出来扩军的钱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了。

今年满打满算,纯新编的部队也就只有一个近卫师而已,其他的第七师和第十师都是在混成旅的基础上扩编的,而且现在还没能满编。

但是近卫师还没编练完成,另外两个师也没满编呢,参谋部那边就已经是向林哲提出了再新建若干皇家陆军步兵师的计划。

“之前的一系列作战里,安和安庆战役进展迟缓,而苏北那边清军已经越来越多,我们兵力不足的劣势越来越明显的!”石琅翼如此对林哲道:

“虽然说有着协防军辅助作战,但是过往的战事都表明,协防军的战斗力羸弱,是无法满足我们对前线兵力的要求的!”

石琅翼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尽管中华军里的协防师越来越多,但是数量的变多并没有根本性的加大中华军的战斗力,打仗还得依靠数量较少的皇家陆军。

林哲也是深感为难,由于多线作战,陆军方面兵力不足,尤其是皇家陆军的兵力不足他是知道的,但是要想大规模扩编却是嘴巴上说说就行的。

钱方面倒没有太大的问题,勒紧裤带的话百来万两银子还是能够挤出来的,但现在影响皇家陆军扩编的因素却不是军费,而是军械啊!

皇家陆军是要用米尼步枪的,是要用新式洋炮的,而这两样武器目前都只能由林德机器厂生产,产量尽管已经攀升到了月产步枪一千六百多支,但是依旧无法满足皇家陆军的需求。

这枪都没有,怎么扩军?

所以林哲直接问了很关键的问题:“枪炮,军械部那边有什么解决方法?”

石琅翼道:“我们的打算是先把人员招募了,一边进行训练一边等待军械到位!”

林哲沉默着,半响后才道:“既然这样,那么可以先按照章程来办,不过也不用三个师那么多,先练个第六师吧!”

军械紧张,没有枪炮的话,先练哪怕是十个师也没有什么用,反正一时半会也拿不出多少枪炮了,先连着一个师,至于后续扩军嘛,等枪炮的产量提高了以后再说。

石琅翼前头刚走,后头林哲就是接见了另外几个人。

这三个人并不是中华帝国的军政官员。而都是洋人,准确的说是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和法国驻上海领事爱棠以及美国驻上海领事马辉三人。

这三个人数天前从上海抵达南京,请求面见林哲。商讨贸易事务。

对于这三个外国领事的到来,林哲并不感到意外,自己自从率军造反后,可以说是中外瞩目,国内的关注不说了, 外国方面 也是对自己关系密切,当时还在上海的时候。这些外国领事就是频繁和自己接触,了解中华帝国的一些政治纲领,了解中华帝国对洋人的态度。了解中华帝国对通商港口以及进出口贸易的态度。

当时的林哲也是一一解释,以求争取各国对自己的支持。

不过那些个时候各国领事的态度比较统一,那就是中立。

当初太平天国崛起的时候也是这样,各国都是宣称了中立。但是这种中立的背后却是有着偏袒的。

比如说之前洋人们都是偏向于支持清廷。但是现在的话,各国似乎对林哲也有着极大的好感,这从他们虽然宣布了中立,但却没有命令禁制各国国民为中华军效力就可以看得出来。

要知道现在中华军的两所军校里,海关机构里可是有着大量洋人雇员的存在,而对于他们各国领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为什么?

因为林哲采取的开放通商态度!

和前清以及太平天国不同,林哲是一个后来者,他并不畏惧和洋人打交道。甚至为了发展工商业,可以进口到先进的机器设备。出口更多的商铺获得资金,他是积极和洋人打交道的。

因此在林哲造反之前,时任江苏布政使的林哲是洋人在中华唯一能够正常交流的高级官员,各国领事对林哲的态度是非常重视的。

而接触的多了,各国洋人也都发现,林哲比其他清廷官员更加喜欢对外贸易,更加支持工商业,而这对于采取贸易自由政策的英国人来说非常重要。

所以中立的背后,英国人对林哲还是有些偏袒的,比如说并没有严厉禁止英国国民为中华帝国效力,更加没有禁止双方的贸易行为,就连军械贸易都没有停止。

这一次阿礼国等人到南京来,主要还是考察中华帝国的情况,他们需要知道一切和他们有关的东西,比如中华帝国对待洋人的态度,对待双方贸易的态度,甚至是对待宗教的态度。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需要知道中华帝国能不能击败太平天国以及满清,进而统一中国。

对于这些洋人的意图,林哲多少也能够猜测一二!

这年头国人和洋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是极低的,国人把洋人当成了蛮夷,洋人把国人当成了野蛮人,而这些都是因为对彼此缺乏深入了解所造成的情况。

而这一次接见,林哲算是非常有耐心,详细的对他们重申了帝国以及他本人对待西洋各国的态度,那就是欢迎各国洋人到华经商贸易!

别看这句话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却非常重要,人家英国佬为什么大老远跑到中国来,还不是为了利益。

而利益是什么?无非白银和黄金而已!

只要能够做生意,赚大钱,人家英国佬才不管中国的内战里谁胜谁败,战争死了多少人呢!

但是这些洋人似乎大老远跑到南京来并不仅仅是为了林哲的这一句欢迎,因为他们很快就是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求增加在中华帝国境内的贸易城市,不仅仅在上海、宁波、福州。同时还希望能够在南京、杭州通商,并提出希望让英国商船在长江自由往来。

听到这些要求,林哲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这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没正式开打呢,你就想要获得长江通航权,想要把触角延伸到南京来?(未完待续。。)u

第两百一十二章 苏北大战初起

面对三国领事开通南京为通商港口,商船自由进出长江的要求,林哲并没有武断的直接拒绝,尽管他从来都没有打算过答应。『『,

其实开通更多的港口通商并没有什么,无非是多了个地方做生意而已,又不是说直接把港口割让给这些洋人,但是随之而来的长江通航权就不能随意给出去了。

一旦准许了,那么第二天英国人的内河炮舰就会开始在长江巡逻,届时南京这个首都就会处于洋人舰炮的射程之内,而这种情况是林哲不能忍受的。

但是纵然不答应,也不能现在就拒绝,因为这会严重的破坏和洋人的和谐关系。

对此林哲的打算就是先拖一拖,现在帝国的所有精力都放在和清廷、太平天国作战上,一旦和洋人起了直接冲突,到时候打起来的话自己很难腾出手来应对这些外**队。

所以林哲的打算就是先拖着,等自己把清廷在苏北的军队主力收拾了,然后回过头来应对这些外国人。

到时候不管是谈判还是直接开战,自己都有应对之法。

至于现在嘛,不答应也不拒绝,拖着呗,反正这年头通讯交流,兵力调动需要的时间都是按照月来计算的,等英国人对自己发出最后通牒的时候,估计自己也完整战争准备了,到时候不管是打还是谈,才有底气。

三国领事没能得到林哲的准确答复,这在南京逗留了数天后就是返回了上海。至于他们怎么向各国汇报中华帝国的有关情况,这是林哲无法猜测的。

但是他们的到来,也是让林哲生出了警惕之心!

以往自己和这些洋人的关系虽然好。但是到来关键时刻难保他们不会对自己动刀子。

因此林哲jude皇家陆军的扩编工作有必要进一步加快,第六师的组建工作必须提上日程了!

三国领事离开南京不久,林哲就是诏令第六师正式开始组建工作,而编练的地方不是在浙江,也不是在南京,反而是在松江府,并专门下令优先供给第六师所需的军械。

上海那边本来就有第七师。现在第六师也在那边训练编成的话,未来上海地区就能够有一万六千人以上的皇家陆军兵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外国登陆军队也勉勉强强足够了。就算打不过,但是也能够拖延一定时间,等待自己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增援。

同时,林哲也是指示了海军方面。要加强训练。同时调拨了五十万圆造舰专款,让他们订购更多的战舰,采购更多的舰炮。

尽管海军方面还不知道林哲为什么大方,直接就给出了五十万圆的造舰转款,但是有钱不拿肯定不是他们的风格,拿了钱后,海军方面立即就向上海造船厂以及林德机器厂下了订单,分别是订购了两艘千吨级别的蒸汽暗轮木壳战舰。另外还订购了多艘内河炮舰,以及上述战舰所需要的舰炮。

这样一来。海军方面订购的千吨蒸汽暗轮战舰就有三艘,其中首舰苏州号已经完成了主体建造并下水,目前正在舾装中,有望在月内服役,这新订造的两艘预计明年也可以相继下水并服役。

不过就算有这三艘战舰加入,皇家海军的实力还是相当弱小,现在一共只有六艘数百吨规模的战舰,其中只有四艘可以用作远海作战,两艘受限于船型只能在近海作战。

相对于大型战舰的稀少,内河炮舰的数量倒是比较多,其中仅仅兴吴级炮舰就有十六艘,兴吴级的改进型也已经服役了六艘,另外还有六艘在建中。

此外还有两艘吨位较大有四百吨,但是专门用来内河作战的大型内河炮舰。

整体而言,发展数年的海军实力依旧非常弱小,如果和列强开战的话,估计连人家的一支分舰队都打不过。

不过林哲也没指望海军发挥多大的作用,一旦和列强交战,林哲的依仗只有陆军,至于海军只能说是一种心理安慰,有比没有强。

三国领事离开了南京,虽然引起了林哲的警惕,但是很快林哲就是把这些事放了下来,如今最重要的可不是什么和列强争夺利益,而是得先把满清汇集在苏北的大军给灭了。

“现在施清瑄他到那了?”例行每日简报上,林哲如此问石琅翼。

对于各部队的动向,石琅翼这个联合参谋部总长自然是清楚的,当即道:“目前第一军之第三师以及第十九协防师、第二十协防师已经到了蚌埠,预计三天内就能够和第一军之第一师等部汇合!”

林哲听罢点头:“这行军速度还可以!”

“第一军各部是轻装前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