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852铁血中华-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自乱阵脚,抱头鼠窜就已经是难得的英勇了。再指望他们能够立刻通过队列调整维持阵线,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双方的阵线开始接近,无疑,英国人还能更好的保持自己的战列线,而光复军的战列线已经明显呈现出前后不一的局面。突在最前面的部队是没有得到命令的时候就开始擅自前进的部队,他们也是遭到了英军炮击相对集中的部队。那是二团的一营,这是一支战功卓著的部队。与韦泽的大部分队伍一样,这支部队曾经跟着韦泽扫平了安徽,越过黄河北上山东、河北,也曾经在打击江南江北大营时候有过相当的战功。
现在这支满编的六百多人的部队只剩了看样子不到一半的人数,这两三百人的部队阵列快接近了破碎的局面,队列分成了相差比较大的两段。见对面的英军进入射程,前面的部队已经停下来,开始组织射击。
吴辽当然知道这样的选择不能算错,可是作为团长,吴辽又不能不承认,射击还是早了一些。如果能再走二十步的话!不,再多走十五步,那时候就能有更好的射击效果。
虽然吴辽的脑子还能比较清醒的做出如此判断,但是他的身体已经不可控制的颤抖起来。在开花弹横飞的战场上,多走一步可能就意味着命丧当场,如果能够尽早的开枪,或许还能早点打死一个敌人。在这样炮火横飞的战场上,真正想拼出性命,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都变成得看天意的事情了。
“命令炮兵,准备前进的阵地,在等大炮凉下来的时候尽可能把大炮往前推,尽可能靠近英国人开炮!”吴辽下达了命令。
下完这道命令,吴辽立刻就把视线转回战场上,很明显,英军那边也进入了射击距离,但是英军却没有如同光复军这样立刻开火,吴辽看得清楚,即便是英国军队中间有些人在第一营的射击中弹倒地,但是英军却忍耐住了这样的损失,继续向着光复军靠近。
光复军没有顶住压力,多走二十步,可被韦泽称为龙虾兵的英军,却不仅多走了二十步,甚至冒着枪林弹雨多走了二十五步。然后,英军开始射击了。
双方的经验,训练,在此时就显出了差距。英军不仅队列保持的更好,而且部队行进距离同样更好。这是等到英国人停下脚步的时候,吴辽才看出门道的。光复军此时的队列不完整,前后有些脱节。英军虽然也有同样的问题,但是他们却能利用行进,让与光复军对射的部队非常稳定的稳住,而且以此为要点,让其他更多部队在对射的时候呈具有先发的优势。
团长吴辽看得清楚,少量的光复军部队比较突前,虽然率先开火。但是他们的人数太少,根本无法对英军造成致命印象。与这少量部队相比,更多的光复军部队是在继续前进,试图拉平战线的时候,正面迎上了英国人密集的弹雨。这些部队不得不暂时停下,然后与英国人对射起来。
早了晚了一瞬的时间,在战场上有着天差地别,以往都是光复军能够顶住清军的胡乱射击,“不顾伤亡”的靠近清军,在适合射击的距离上从容开火。现在没想到英军表现的更好,与英国人比起来,此时的光复军反倒像是清军了。
“团长,不能等了!继续派部队进攻,稳住战线!”参谋长韦博生在吴辽耳边焦急地喊道。
吴辽没有立刻说话,更没有立刻下令,他心中此时翻滚着一个念头,“韦泽都督说的是真的!洋鬼子真的能在这样惨烈的战况下保持着从容的战斗指挥能力!”
第90章 第二次大烟战争(七)
斯蒂芬·亨得利没想到1856年年初的时候自己作为一名少尉在冰天雪地的克里米亚和英国人打仗,在1856年年底的时候就作为一名中尉在温暖的多的中国广东和中国军队打仗。
因为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英国方面又听说中国方面有开花弹,所以亨德利中尉等一批英军主要是前来传授开花弹经验的。既然作为传授经验的种子,亨德利中尉在靠岸边的轮船上负责炮兵观察,不用在第一线充当炮灰。
在克里米亚没能抢到什么战利品,亨德利中尉的心情就很不愉快。打进了广州城之后依旧没能抢到什么战利品,亨德利中尉的心情不可避免的更加糟糕起来。在与光复军作战前,满心愤懑的中尉希望能够在战争中痛歼落后的中国人,在战场上缴获一大笔战利品。
双方战列对上之后,亨德利中尉就觉得事情不太对头。首先自然是对面中国人的战线看着似模似样的,不像是什么落后军队,比起俄国人也未必能谈得上差。其次则是对面军人透露出来的那种感觉,那是只有军人才能感觉到的东西,很难用非常准确的词汇来形容。非得说的话,对面的那支军队很“骄傲”。他们坚信自己能够在接下来与英国人的战斗中获得胜利,这种骄傲与英国军队其实很像。
亨德利中尉很想对对中国军队的这种表现嗤之以鼻,英国军队是世界上最好的军队,不久前刚打得“欧洲宪兵”俄国人屁滚尿流,承认了战争的失败。凭什么中国人面对英国军队的时候居然有这般“骄傲”?
双方非常正常的以炮击作为战斗的开始,英国军队本以为开花弹能够轻易给中国军队以深刻的教训,甚至能够一举击溃中国军队。但是亨德利中尉还没来得及观察中国军队的惨状,就被中国军队的开火弹给英军的巨大吓住了。
这是货真价实的开花弹,与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首先用上,并且让俄国人大吃一惊的开花弹有着同样水准的武器。在此之前的战争中,炮弹都是实心弹,葡萄弹之类的炮弹因为射程比较近,所以只有在近战中起作用。实心弹这玩意,很有运气成分在里头。必须直接命中才行,否则的话远距离上也就能当个大号的火枪罢了。
新式的开花弹有着与实心弹同样的射程,与实心弹落地后只能杀伤一条很短的线相比,开火弹落地之后就是杀伤一大片。在这样的武器猛攻之下,之前传统的战争模式完全被改变了。炮兵的威力在不断扩大,步兵们处于更加悲惨的“炮灰”地位。
当双方开始以战列线对着猛烈开枪的时候,亨德利中尉终于觉得自己曾经熟悉战场终于回到了现实。传统的步兵对射体是最能现出英军军队的实力的战争方式,亨德利中尉对此非常有信心。事实上,英国的确以表现上佳的战术执行能力让中国军队遭到了重大损失。中国军队两个波次的横队在与英国人的对射中伤亡很大。英军每一轮的射击都能让对面中国军队的横队变得更加稀薄一些。尽管英军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可英国人的战列线依旧稳定,对面中国军队的战线则越来越稀薄起来。
令亨德利中尉感到意外的是,对面的中国军队飞蛾扑火般冲到英国战列线前,即便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却没有人逃跑,没有人撤退。在战场上的中国士兵们完全是机械般的装填子弹,举枪,射击。他们前后左右的战友被英军的子弹一个个打倒,没有被打倒的士兵依旧毫不停歇的战斗着。直到他们被子弹打倒在地为止。
不仅如此,对面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仿佛根本没有看到自己部队的伤亡,依旧派出了第三波的战列线。而第三波中国士兵也毫不迟疑的排着横队,越过了英国炮兵的火力阻拦,向着战场上激烈交火的战线前进了。
以往英军面对比较耐打的敌人,往往是靠忍受住敌人的火力,逼近敌人,以猛烈的火力给与敌人重大杀伤,然后一举突破敌人的阵线。在这次的战斗中,英国人表现出了上佳的水准,敌人伤亡极重。然而中国人并没有崩溃,承受着比英国人大很多的伤亡,中国人依旧在顽强战斗着。
火炮依旧在猛烈的射击着,战场上烟雾弥漫,望远镜中的视线变得模糊起来。放下望远镜,亨德利中尉试图用肉眼观察,然而肉眼更加看不清楚。亨德利中尉对英国陆军基层军官的指挥能力有信心,既然现在英国的战列线依旧维持在对射的状态中,那说明中国军队的抵抗依旧很激烈,英国军队并没有认为此时到了可以全面突破的时机。
然而转过头,在英军右翼方向的另外一支中国军队已经逼近了英军,要不了多久就能够与英军接战。原本英军的计划中,战斗根本不会持续这么久,面对数量远少于英军的中国军队,英军是可以正面击溃的。英国方面当然没有任何客气,炮兵部队立刻分出一部分对进攻的中国军队开始炮击。也就在此时,却听得正面的英军突然发一声喊,转回头,却见正面的英军阵线终于开始快步前冲,战局已经进入了肉搏阶段。
在英军对面的光复军二团指挥部里头,通讯员兴奋的大声喊道:“报告团长,第二旅的部队增援部队已经上来了!”
转回头看过去,却见远处有着快步奔行的纵队。看距离,顶多再过十五分钟这支部队就能抵达阵地。第二旅的部队原本距离第一旅距离就不远,吴辽看到事情不对头,立刻申请增援。而第二旅行动看来很快。
此时第三营已经派出去了,吴辽手中能够掌握的部队只有第四营。而第四营的两个连还被派出去在侧翼预防英国人侧翼进攻,依旧保留在正面的只有半个营。
第二团团长吴辽面色沉静,他对团参谋长命令道:“稍等一下,我就会警卫连和第四营的两个连一起出击。参谋长你来负责引领第二旅的增援部队进入阵地。”
团参谋长一听就傻了眼,“团长,你不能上战场……”
“我为什么不能上战场?”吴辽惨然一笑,“这次仗打成这样,兄弟们几乎都要死在这里。我不上战场去和他们死在一起,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兄弟们送死么?再说,兄弟们都死在这里,我就不死在战场上,都督也不会放过我。与其被自己人杀,还不如我就在这里和兄弟们一起光荣了!”
团参谋长听到这绝望的言语,他想说这不是吴辽指挥的错。其实早在光复军的内部演习中,因为加入了开花炮的因素,部队伤亡经常突破六成、七成,伤亡八成的次数也不少。所以参谋长虽然被这样的局面给震撼住了,但是他受到震撼的是心灵,而不是理智。
“别说了!你去负责指引援军进入阵地。”吴辽说完,带了警卫员头也不回就往指挥部外面走。吴辽从来没想到两千多人的队伍投入到战场上,半个小时不到的时间里面就这么快不剩什么了。吴辽带领着的是悍勇无比的光复军,领的是整个中国最强大的军队。
接战十五分钟内,第一营就几乎什么都不剩了。十五分钟的时候,第二营开始与英军接火。如果对面是满清的部队,这两个波次已经能打穿满清的队列,接着就该追击了。现在战士们发挥出了相当高的水准,即便是第一营没能稳住阵线,第二营却很好的补上了空缺。第二营与英国激战了不超过五分钟,吴辽就不得不下令第三营出击。因为整个树林般站立的阵线已经迅速单薄下去。兄弟们悍不畏死的战斗着,可这样的英勇却没能获得胜利。
此时他只觉得一股火焰正在焚烧着灵魂,那炙热的感觉让战场上鸣响的枪炮声都变得有些微不可闻的意思。
吴辽甚至没有去想自己战败的话会有什么结果,思维只停在部下打光了的现实上就让吴辽绝望了。绝望不仅仅是因为吴辽相信韦泽不会饶过他,两千多人的伤亡,顶得上光复军一年的伤亡总数了。更重要的是,部队里面那么多兄弟都曾经跟着吴辽一起转战数年,这些都是比兄弟还亲的战友。现在,他们在吴辽的指挥下踏上了战场,然后就这么死掉了。兄弟们都这么死掉了,身为他们团长的吴辽还有什么理由腆着脸活下去呢?
吴辽此时的想法只剩下一个,“要和兄弟们死在一起。”
刚出指挥部,吴辽就见到四营长正惊慌失措的向团部跑来。见到了吴辽带着警卫员出现,四营长愣在当场。此时不远处的警卫连跑了过来,四营长这才算是恢复了说话能力,他结结巴巴地说道:“团长,团长,接下来就剩咱们了!”
“呵呵呵呵!”吴辽两眼放着异样的光芒,他紧咬着牙关,从牙缝里面笑出声来,“很好,就剩咱们了,那咱们就上吧!”
四营长一愣,前面三个营投入战场之后,只是挡住了英国人的战线推进。在接下来的对射中,光复军明显没能胜过英国人。四营长身为老战士,从来没有过在战场上撤退的经历。撤退,逃走,这对于四营长来说实在是太过于陌生的东西。所以四营长混乱了,他跑来找团长吴辽,试图从吴辽这里得到“正确”的指示。而吴辽的指示让四营长陷入了更强烈的混乱。
“四营长,带着你的部队跟着我上!”吴辽继续发令道。距离战线越近,吴辽就越看的清楚,此时三个营1800多人的部队已经每剩太多人。而第二旅前来增援的大部队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了。吴辽相信,再过最多十分钟,增援部队就可以在阵地上开始摆开阵列。增援部队此时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吴辽带着第二团剩下的兄弟发动的进攻,应该能够给援军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发完了命令,吴辽瞪了四营长一眼。这目光仿佛鞭子一样让四营长打了个寒颤,四营长向着四营所在的地方跑去。吴辽大踏步的跟在四营长身后,同时侧过脸看着远处的战线。
此时战线上已经烟雾弥漫,而在烟雾中,吴辽看到的是依旧青松般站立的光复军战士们用数量的动作装填子弹,抬枪射击。到了这样的地步,战士们依旧发挥出了这样的水准,吴辽只觉得心中一痛。但是这样的痛楚感很快就平息了,要不了多久,吴辽就会和战场上的兄弟们站在一起,然后和这些兄弟们战死在一起。
到第四营面前,吴辽看着这些战士们,大家脸色都有些发白。再也没有以前战斗时那种意气风发,渴望求战的模样。
“兄弟们,我亲自带你们冲锋!”吴辽大声喊道。这声呼喊声让战士们精神一振,此时大家被战场上的惨状给吓住了,以往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迈步上了前线,然后轻松的压倒敌人,取得胜利。前进,冲锋,那是通往胜利,通往光荣的大道。正在与英国人的战斗却向光复军的战士们揭开了战争的另一面。这世上的确有着远超清军的军队,在和这些强敌作战的时候,前进,冲锋,也是通向死亡的道路。
就在此时,远处却听到了新的声音。虽然大家不懂英语,可吴辽他们都是军人,只是扫了一眼,他们明白了一件事,英军开始实施刺刀冲锋了。战斗进入了最终的阶段。
吴辽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他对警卫员喊道:“把我的长枪拿来!”
接着,他转回头对着部队高喊:“到了刺刀见红的时候,不是敌人死就是咱们死。阵地上还有那么多兄弟在,咱们再不上,那些兄弟都死定了。全体都有!上刺刀!”
此时,警卫员已经把长枪递给了吴辽。吴辽将手中的步枪高高举起,重重摔在地上。他举起手中的长枪,对着部队喊道:“兄弟们,跟我冲!”
肉搏战比的是技术,吴辽这样的团长都是跟着韦泽、韦昌荣等高手学的枪术,在这方面,他有着绝对的自信。满心沸腾着求死的冲动,二团团长吴辽带头向着硝烟中的阵线奔去。
亨德利中尉知道,当英军发动刺刀冲锋的时候,那就是必胜的时候。所以他举着望远镜,向着尚且没有被硝烟完全遮蔽的敌人阵线后方看去。他希望能够看到英军冲破敌人阵线的英姿出现在那里。突破了敌人的阵线,意味着英军取得了正面战斗的胜利,然后英军就可以调转方向,迎击侧面袭来的敌人。那时候看似两翼夹击的敌人被清除了一翼,尚且在进攻的那一翼,反倒会遭到英军的两翼夹击。
可亨德利中尉失望了,虽然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着大量人影晃动的迹象,但是英军始终没能突破光复军的正面防线。不仅如此,光复军正面防线的后方出现了很多新部队。应该是前来援助的光复军。
而侧击的光复军虽然被英军挡住,他们却坚定不移的与英军排开战列线对射。战斗又进行了不到二十分钟,英军竟然在指挥官的命令下开始撤退了。
亨德利中尉讶异的放下望远镜,他实在是没搞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91章 第二次大烟战争(八)
光复军第二军三师一旅二团以一场战斗中出现了85%的伤亡,创造了光复军伤亡的记录。这个纪录到了几十年后才被打破。而且中国战史界对后来的新数据有诸多质疑,对其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
这次惨烈的战斗规模其实不算很大,光复军的指挥在后世也遭到不小的诟病。例如一个团两千五百人正面对上了近四千的英军,例如部队的步炮协统也有重大问题,例如二团的团长以及参谋部都有轻敌的问题……
但是战史对这场战斗的评价却是非常正面的。“……经过对这场胜仗的总结,我们的部队终于认识到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军队战斗力到底是怎么样的,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为以后完善部队组织建设,完善部队政治工作起到了重大推动……”
英国人公布的消息是,战斗中英军伤亡了一千一百多人。光复军记载的历史时,英国军队在战场上损失了1228人。英国方面在战后指责光复军屠杀英国伤员。光复军虽然坚决反对,但是对此的回复非常含糊。实际情况是,光复军后续部队冲上了英国人撤出的阵地,看到我方近两千死伤的战士,他们的怒火不可遏止的发泄在被留在战场上英军身上。挨个补枪、补刺刀的行动由不少怒火中烧的军官带头施行。最后只有四十几名英军重伤员幸免于难。
光复军的伤亡挺符合普通的枪伤规律,战场上伤者与阵亡者的比例在3:1左右。有六百左右的官兵当时阵亡,一千五百左右的官兵受伤。这一千五百多名伤员送进了军医院之后,有三百余人不幸去世。在盐酸吗啡麻醉剂,煤气灯、及时展开的手术,干净的纱布,石灰水等房间消毒用品,以及采用了医用蛆治疗化脓的情况下,一千二百人的最终保住了性命。
二团团长吴辽冲锋中身中两枪,战斗中被英国人的刺刀刺出划破了六个大口子,却不顾伤势死战到底。在英军撤退的时候吴辽疯狂的实施了追击,又身中两枪。因为伤势太重,失血太多晕倒在地,最终没能达成战死在战场上的愿望。
等他终于从昏迷中清醒过来,已经是战斗结束后的第三天了。吴辽目光无神,只是茫然的看着刷着雪白墙壁的医院,还有周围一众以白色为主的物件。他的第一句话是,“我死了么?”
周围的医护人员看到吴辽终于清醒过来,连忙欢喜的告诉他,“吴团长,你还活着!”
吴辽的嘴唇嚅动了一下,然后开始颤抖起来。他突然努力的想从床上起来,这动作把医生与护士们给吓了一跳。虽然因为重伤,气力不足,吴辽的声音不大。但是吴辽依旧用尽力气哭喊道:“你们救我干什么,让我死了吧!让我死了吧!”
吴辽伤势很重,为了取出子弹,医生在他身上开了好几个大刀口。这一折腾,伤口破裂,很快雪白的绷带就再次被染红了。但是令医生护士们更为震惊的却是吴辽的态度。那声音不是精神失常,更不是装出的姿态。这位战功卓著,英勇无畏的团长的声音里面满是绝望和痛楚,求死的言语是真正发自肺腑。
因为伤口破裂,吴辽很快就昏了过去。之后的几天里面,他发起了高烧,高烧中吴辽会突然喊起来,“向前冲!”“杀啊!”有时候他又会哭喊起来,“都是我的错!”“我害了兄弟们!”
医院没有办法,只能把他送进了特护病房。又过了好几天,吴辽的伤势才终于好了些,神志也逐渐清醒过来。这次清醒之后,吴辽却没有再闹,他只是木然的躺在床上,不管谁和他说话,他都会呆呆的看着墙面,然后不知什么时候就哭泣起来。
就在吴辽第二次清醒后的第二天下午,韦泽出现在吴辽的病房门口。光复都督府的都督韦泽神色间有着说不出的疲惫。自打与英国人在佛山附近的战斗结束之后,谁又是不忙的呢?特别是医院的工作人员,更是没日没夜的做手术,照顾伤员。看着韦泽还算是生气勃勃的面孔上的黑眼圈,陪同的医生在心情激动的低声向韦泽介绍了吴辽的情况之后忍不住说了句,“都督,您也注意休息啊。”
韦泽叹口气,挤出了一个笑容,他拍了拍同样黑着眼圈的医生肩头,“医生和护士同志们也都要注意休息。医生和护士同志们都辛苦了。”
这平和近人的态度让医生眼眶都忍不住湿润了,他想说些什么,却喉头哽咽,什么都说不出来。
韦泽则走进了吴辽的病房,拉了一张凳子在吴辽身边坐下。吴辽慢慢侧过头,用无神的眼睛看了看韦泽,他消瘦的脸庞抽动了一下,松弛的皮肤下高高鼓起的喉结蠕动了几下,这才用毫无力气的声音说道:“都督,您是来下令砍我脑袋的么?”
韦泽看着自己的部下,忍不住眼圈红了,他摸了摸差点涌出来的眼泪,说道:“你说什么胡话,打了胜仗,我怎么会杀你!”
“打胜仗了么?”吴辽干枯的声音听起来很是飘渺。
韦泽转过头,第一旅的旅长徐颖非立刻有点紧张的低声对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