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852铁血中华-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次失败打掉的只是雷虎的傲气,无论是信心或者是学习态度,雷虎都比其他一路胜利过来的将领更强。

以前雷虎的谦虚好学在光复军中排第一,现在大部分军官都有了这样的态度。促成这样局面的是半年前和英国打的那仗,与英国人打了那么一场损失接近3:1的胜仗,光复军内部的确是清醒了头脑,放下了骄傲自大,在作战细节方面开始更加深入的研究训练起来。

当光复军没有遇到对手的时候,面对可以多费点功夫与少费点功夫的细节,大家都是怠惰的选择了忽视。消耗大量的精力与气力才能提高一丁点水平,而提高那一星半点的水平,对于战争结果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傻瓜才会干这等无用功。

和世界排名第一的龙虾兵们交过手,光复军才终于肯埋头下苦功。真正的投入之后,光复军突然发现,战争中的讲究其实远比先前要多出太多。光复军的军事水平竟然得到了很多突破。

讨论了一阵战术之后,雷虎问道:“都督,若是清军还是贼性不改怎么办?”

韦泽自信地笑道:“反正进攻赣州也有练兵的目的,即便赣州那边的清军还是狗改不了吃屎,可被咱们这么杀起来,杀个几十次,只怕也没了满清的文官武将敢再去赣州赴任。效果还是一样的。”

雷虎重重的点头,光复军长途奔袭,除了因为赣州是广东进入江西的门户,光复军必须对赣州保持强大的压力之外,练兵也是非常重要的目的。

说完了赣州的事情,雷虎又问道:“都督,听说石达开要东征了。”赣州毕竟是江西,湘军军官虽然顽固,其他非湘军体系出身的满清官员为了活命可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我知道。”韦泽答道。

“石达开能打赢么?”雷虎其实最关心的是这个。

韦泽爽快地答道:“石达开现在是想玩柿子要捡软的捏。其实东王在的时候,也是这么一个办法。可石达开与东王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不看好他。”

“为何?”雷虎兴趣盎然的问。

“东王在的时候,不管是软柿子还是硬石头,他都能捏的动,捏的碎。所以东王选择先捏软柿子,是一个先易后难的战略。湘军与太平军在江西苦战,谁都没办法解决对方。石达开觉得他当下在太平天国里头苦不堪言,其实是他自己没有能够捏碎硬石头的能耐。太平军没有获胜的能力,湘军也同样没有击败太平军的能耐,江西战场自然会陷入了长期的苦战。石达开自己只怕没意识到这种苦不堪言的原因是他自己的无能,反倒是觉得找软柿子捏就能所向无敌了。这想法就是开玩笑了。”说这些话的时候,韦泽语气中并没有嘲讽的味道,相反,他的语气中甚至有点同情的意思。

雷虎听完之后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都督,你这次要我们出兵赣州,是不是还想看看我们的战斗力能否击败湘军?”

韦泽只是笑了笑,却没有直接回答。

而雷虎兴奋的继续说了下去,“若是我们有正面击破赣州清军的能耐,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各种战术,选择各种谋略。那些战术与谋略只是为了能够更有效率的打败敌人。而拥有这种可以选择更轻松获胜的战术与谋略的基础,恰恰是我们拥有用最笨的正面战斗的方式也能够击败敌人的能力。能拙才能巧啊!”说到后来,雷虎自己想懂了些关键,立刻欢喜起来。

见雷虎的感悟还算是对头,韦泽正色说道:“在现代战争中,在武器,训练,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一个指挥官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坚定。若是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无能,还把无能看成运气差。这就没救了。”

雷虎想通了这点,他也是连连点头。

韦泽继续说道:“石达开是个聪明人,是个有点谋略的人。在上有强力中央调控全局,下有能干部属完成战术安排的时候,他也是能打出不少漂亮仗的。但是让他自己承担起责任来,要他拿出坚毅不拔的态度面对困难的时候,他就顶不住了。我对石达开的未来不看好,因为在战争进入到关键时刻,在看不到未来希望的时候,石达开没有豁出去的勇气。所以在打败敌人之前,他首先就会败给自己。一个战胜不了自己的将军,注定是败军之将。”

原本韦泽对石达开的印象很普通,石达开是个命运不济,遭人嫉妒的悲剧英雄。可正因为知道了石达开的结局,又看到了石达开的表现,韦泽对石达开的印象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普通人若是不够坚定,没办法战胜自我,那也不是什么罪过。可是一个领袖若是如石达开这般不坚定,对于跟随他的人就是一场灾难。

第104章 天国分崩(五)

中国,上海。

5月20日,一支船队驶入了上海的港口。光绪三年,也就是1853年,上海爆发了小刀会起义。英、法、美,三国联手发动了泥城战役,击败了清军。清政府与英、美、法领事签定了《上海海关征税规则》和《上海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十四款,扩大了租界权力,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在咸丰四年,也就是1854年,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就与英、法、美,三国驻上海领事谈判,签订了“协定”九款,成立税务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中国海关。悬挂英国旗帜的船只,只要船头上站着一群洋人,就可以在上海畅通无阻了。

船上装载着来自香港的武器,前来接船的不仅有英国在上海的领事馆人员,还有几名满清的官员。大副以及相应的英国商务人员负责来交接货物,而船长则送了几名随船人员下了船,看着船长那谨慎恭敬的态度,足以证明这几名随船人员的身份。

前来迎接这几个人的是法国领事馆的人员,从他们穿的衣服上看,法国方面派出的武官。几个人坐上马车之后,最初的交谈还算是比较正经。双方交流的是上海与香港的局面。甚至在马车经过了一道残破的城墙时,法国武官还向英国人员介绍了这个在小刀会起义时候筑起的城墙。租界提出了“按段筑墙,杜绝接济”的办法,从上海县城北门外修筑一堵墙,隔断城内起义军和郊区及租界的联系,使小刀会失去粮食和其他军需品的供应来源。

这时候法国方面人员的自夸已经足够明显,英国代表脸上已经非常的不高兴。而法国人终于问出了“英军能在香港打败光复军”这样的问题。

英国代表神色自然是大怒,不过也只是怒了片刻,英国代表却恢复了平静,“法国想有资格评价这个问题的话,好歹也先能够派遣上千部队到香港才行。”

这下轮到法国武官脸色变得难看起来,若没有英国的允许,法国的舰队无法抵达香港。而且现在当政的拿破仑三世采取的是亲英政策,法国军官也没有理由和英国代表闹到彻底撕破脸的地步。斗嘴的时候即便是没占到便宜,法国军官也没有非得斗下不可的理由。

驻上海的英法领事牵头,在上海召开的会议讨论了一件事,向满清方面销售更多武器。这个很容易理解,做买卖,特别是做军火买卖利润丰厚。太平天国与满清之间的战争爆发了不过六年,交战双方的装备就出现了大规模的提升。从火绳枪时代跃进到了火帽枪时代。欧洲从火绳枪到燧发枪,再到火帽枪,在这个过程上走了上百年。中国军事装备提升水平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

军火销售很快就达成了一致,英国与法国都把自己淘汰的旧装备向中国出售。英国人海上据点多,运输主力自然是英国人。官员们主要是管政策制定,英法双方高级官员负责达成公使,从航道的使用权,到港口的准入权,还有各种需要支付的费用的总体意向。

高级别的官员制定完了政策,低级别的官员们就开始讨论细节。这就包括高级官员们不能讨论的各种许可证的发放,以及税收比例。到了这个程度,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问题就出现了,优先得到许可证的自然是与各级官员有相当关系的英法商人。在满足了能够影响官员的商人们的利益之后,如果武器销售还有剩余的份额,这才能轮到其他没有渠道的商人去争取分到这些份额。

当然,这些都是潜规则,不能拿出来在台面上讲。但是实际操作中,英法的规则完全按照这样远近亲疏,以先大后小的方式来执行。这件事在低级官员中讨论的很是热闹。

“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太平军一位叫做石达开的将领正在向浙江进军,清军浙江方面对军火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这是近期主要的买家。”

“太平天国也表示愿意购入更多武器。”

“浙江的练兵大臣左宗棠要为他的楚军购买武器装备。”

“最近大量大烟从广东运到了上海,整个价格暴跌。清军江南大营虽然购买大烟的数量增加一半,可付出的钱在总数上没有什么变化。”

低级别官员们不时的休会,然后把在会议上得到的消息拿出来与商人们分享。同样商人们也不断的提供情报,并且试图在低级别官员会议上给自己争取到更多有利可图的条款。至于贸易对象是谁,贸易内容是谁,商人们才不在乎呢。

法国领事是在中国的法国最高代表,这位领事不用参与具体讨论,给他所代表的利益团体牟利,自有他的心腹来干。法国领事需要考虑的是大事。例如,他正在旁敲侧击的打听英国在印度的进展。

英国是工业强国,所以英国居然能够允许法国人一起向满清倾销旧军火,这件事背后定然有文章,法国方面觉得印度可能就是唯一原因。英国东印度公司要废掉莫卧儿王朝的皇帝,由英国正式把印度变成英国的一部分,这种传闻存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如果不是因为在印度可能面临战争的问题,法国领事实在是想不出还有别的什么理由能够让英国人接受法国人同样在中国分杯羹。

英国代表完全避过了讨论印度的问题,他率直的对法国领事说道:“我们其实想与满清政府打仗。”

这个说法一出,法国领事先是讶异,然后就欣喜的连连点头。英国人对第一次大烟战争后与满清签署的协议非常不满意,特别是对满清对协议的执行更加不满。千辛万苦的打了这么一仗,在结果上并没有能够敲开中国的大门。除了大烟之外,英国人也没能扩大在中国的市场。

“那么伦敦通知了我国政府了么?”法国领事兴冲冲的问道。有了在克里米亚与英国人的合作,法国领事自然是希望能够再次携手。克里米亚对上的是强悍的“欧洲宪兵”俄国,满清根本没有俄国的实力,对满清的战争必然会大胜。

“现在伦敦还在继续讨论,我个人来说,建议你们也能向巴黎提供一些情报。”英国代表说的很是认真。

伦敦方面自然是负责决定是否开战,不过伦敦的大佬们也不可能肋生双翅飞到中国具体考察,向他们提供具体内容的还是在中国的这帮英国官员。若是法国方面的人也能够去说服巴黎,组建联军攻打中国就变得更有实现的机会。

听了英国代表的建议,法国领事先是一愣,接着就打了个冷颤。这可不是他感到害怕,满清的军事能力在法国人面前没有任何可以值得畏惧的。震动法国领事的事情在于,如果主导对满清开战,这将是一件巨大的功劳。胜利不仅意味着胜利,还意味着大量的战利品。上次大烟战争是长江流域打的,英国收获已经很是丰厚。如果能够进攻满清的首都,那就可以大抢一番。法国人当然见识过满清官员们敛财的手段,他们的家中定然能抄出无数的金银财宝。只是想到这点,法国领事的眼中几乎就要冒出金色的光芒来。

在但是法国领事好歹也算是见多识广,他没有立刻被光辉的未来冲昏头脑,而是还算谨慎地问道:“不是先打广东,而是对满清开战么?”

英国龙虾兵在广东的失利也是个很重要的新闻,无论如何,中国军队能够逼退英国龙虾兵,还是龙虾并能够实施陆海军配合的江边。而不是十几年前的阿富汗。

15年前,也就是1842年初,英国决定从阿富汗的喀布尔大撤离。决定撤离前英国人向阿富汗人能提出的唯一要求是给撤离军队提供安全通道。在阿富汗人答应了英国人的条件后,英国人的大撤退开始了,撤离队伍中除了700多名英国士兵,还有印度雇佣兵及其家属,共一万六千五百人。

可惜阿富汗人没遵守不骚扰的诺言,而是骚扰不断。一波又一波的骑兵冲向疲惫不堪的撤离大队。不论是随军家属还是军人均遭屠戮。到了撤离的第5天,英国撤离队伍中,已经杀得没有任何士兵了。撤离的第10天,16500大军全军覆灭。逃出来的只有一人,外科手术医生威廉·布莱顿。

这件事也曾经震动了整个欧洲,欧洲各国也大有嘲笑英国人的。只是嘲笑归嘲笑,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地位是打出来的。欧洲各国其实也清楚,若是那支部队里头一万六千五百人都是英国龙虾兵,进攻这支英军的阿富汗人胜率大概在1%以下。

能够正面击败英军,让英军从水路撤退的光复军的确值得重视。法国领事很担心,英国对满清开战,会不会导致光复军出现什么异动。如果把满清打垮了,让光复军乘机夺取了中国政权,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英国代表看着被这消息弄得颇为失措的法国领事,他心里面冷笑,表面上却还维持了一点尊重,“和满清开战是为了让满清能够更好的实践条约,而不是要消灭满清。”

法国领事听了这话,心中更加确定了一件事,如果这次战争爆发,战斗自然不会是在广东,也不会是在太平军和清军厮杀的长江流域。战争必然会在满清的首都北京展开。仅仅是这一点,法国领事就决定参与其中,尽力去游说巴黎,努力让战争爆发。

当然,未来的开战并不影响法国现在对长江流域的清军出售武器。卖给清军武器是为了赚钱,攻打满清也是为了赚钱。至于满清会不会用从英国人和法国人这里购买的武器武装起来,然后在战争中打败英法联军。法国领事根本就没考虑。

只要和英国人站在一起,法国就没什么好畏惧的。法国人就是这么的自信。

第105章 天国分崩(六)

左宗棠是个聪明人,得到石达开统领大军逼近浙江的消息,他立刻就发现了问题。攻打江浙最好的路线可不是遍地山区的江西进攻浙西山区,那是非常没效率的办法。

最好的战略莫过于指挥一支精锐部队,从镇江常州一带出发,进攻无锡和苏州。攻克苏州之后在挥军进兵杭州。其间充分联络太湖的渔民,组建起一支太湖上的水师部队。这也韦泽曾经尝试过的方案。左宗棠赶到浙江之后,自然要收集之前的情报,看了韦泽脱离太平天国之前的动向,左宗棠感觉背上直冒冷汗。若是韦泽没有脱离太平天国,浙江上海早就落入太平天国的手中了。

天京事变之前,上海附近有小刀会起义,韦泽的部队又根本不是江南江北大营那帮败军之将敢对抗的。韦泽只用一路进军就行。

现在得知石达开的军队进军浙江,兵力有十几万人。左宗棠并没有感到畏惧,他看得出,太平天国经历了天京之变后再次出现了分裂。若是石达开东征是蓄谋已久的战略,那十几万人应该按照韦泽以前的计划作战。在兵力占据优势的时候,在浙江水网地带和江南大营硬拼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不过石达开毕竟有十几万人,左宗棠不害怕石达开却也没有小觑了石达开的意思。他写了两封信把自己对石达开所部的判断告诉江忠源与曾国藩,又写了一道奏折向咸丰皇帝陈述了最新的情况。左宗棠的战略构想是自己在浙西山区挡住石达开,曾国藩则派遣江西的部队从后面袭扰石达开所部。十几万部队在平原上会是一股能摧毁一切的洪流,可在山区,光后勤补给就能要了这样规模军队的老命。

左宗棠看不起曾国藩,所以对曾国藩会主动听从这样的做法也没有太大幻想。不过此事若是不告诉曾国藩也不合适,曾国藩此时正在江西苦战,哪怕不是因为左宗棠,曾国藩出于正常的利益追求,也会选择切断石达开的后路,尽可能断绝石达开的粮草供应。削弱石达开对曾国藩意义重大,以曾国藩此时的兵力与能力,远没有到想不这么干就可以不这么干的从容。

信送到了曾国藩那里的时候,曾国藩正在与胡林翼等湘军大佬开会,他根本没见左宗棠的使者,让人收下信件之后就把左宗棠的使者打发走了。

曾国藩此时根本没看信的心思,不久前湘军派了800人,由胡林翼的外甥陶廷玉带领驻扎在赣州。万万没想到的是,因为陶廷玉忠于职守,在赣州表现出防备光复军北上江西的姿态。光复军就派兵杀进赣州,除了全歼湘军之外,还把陶廷玉等湘军军官剥皮楦草,脖子上挂了“对抗光复军下场”的牌子吊在城门口。还无比嚣张的张贴布告:清军可以占领赣州,但是清军在赣州有任何对抗光复军的举动,那就是死路一条。

光复军在广东站稳了脚跟,湘军的确知道。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光复军居然在江西如此嚣张。清军和光复军打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哪里有吃着朝廷俸禄,还坐视光复军在赣州横行无忌的道理。可光复军貌似不这么看,他们的表态无疑是在告诉清军,现在光复军不打英军是因为光复军自己不愿意。清军现在别去招惹光复军,老老实实的等死即可。

这等表态真在湘军看来是一种真正的侮辱,特别是被杀的还是胡林翼的外甥。若是湘军真的这么捏着鼻子认了,以后湘军就不要再混了,干脆解散之后回家等死。

胡林翼神色黯淡,其父胡达源曾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堂堂探花郎。胡林翼自己也是正牌进士,他岳父陶澍也是正牌进士,身为官宦世家,这是胡林翼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强烈无比的耻辱。太平军造反的时候好歹还有种底层造反本能,也就是说觉得杀了清军文武官员是能够提高太平军地位的行动。身为统治阶级中的骨干,胡林翼很清楚的感受到了这些。

可是光复军完全不同,他们杀戮清军文武的时候有种杀猪屠狗般居高临下的感觉。在赣州的告示中,他们根本不提什么“满清文武”,更不提什么胜败,而是用“不知天高地厚的贼胚贱种”来称呼被杀的满清文武官员。这种态度真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湘军内部文武官员看到了送来的光复军告示后群情激奋,不少人都吆喝着要南下广东荡平光复军。曾国藩其实不赞成这么做,可身为“苦主”的胡林翼没说话,曾国藩也不好先说什么。

过了好一阵,胡林翼说道:“曾公,赣州也不是什么紧要的地方,我等专心攻灭粤匪。粤匪一灭,韦泽自然会授首。”

湘军众将里面年轻气盛的少壮派没想到胡林翼居然认怂了,曾国荃立刻起身嚷嚷起来,“胡公,你这是何意?”

曾国藩打断了曾国荃的聒噪,“贶生说的是,现在我等许先击破粤匪。石达开现在移兵向东,我等正好攻下九江,然后顺江而下收复江宁。”

有曾国藩表态,湘军众将中老成一些的都松了口气。光复军与英国人交战的消息此时也已经传到了湘军这里,韦泽身为太平军中第一悍将,声名远播。千里南下已经是非常骇人的行动,短期内占据广东,又打败英国人。他的战斗力绝非一般。

守赣州的可不仅仅是八百湘军,还有两千其他部队的清军。从收集到的情报来看,光复军一日间就攻破赣州这等大城,湘军别说想南下,就是再派部队去赣州,派多少合适?两千三千于事无补,徒然送肉上门。两万三万人的话,倒是有可能守住赣州,可湘军这才多少部队,派去两三万人之后,江西还要不要打仗了?

曾国藩好不容易压住了局面,商讨完了近期攻下九江的军事安排之后,曾国藩让众将回去该干嘛干嘛。留下胡林翼说话。

“曾公,韦泽那厮只怕是成了气候。”胡林翼强忍悲痛,说的却是正事。

曾国藩本来想安抚一下胡林翼,没想到胡林翼竟然如此坚强,他心中佩服,正色说道:“贶生,等我们抓住了韦泽,定然让你做监斩官。”

胡林翼轻轻摇摇头,“曾公,我看韦泽对赣州打而不占,每次杀戮完官军就撤回广东,想来是为了恐吓文武官员,打击官军士气。”

听胡林翼这么说,曾国藩重重点点头,“的确如此,赣州是大城,韦泽派兵去攻打赣州消耗定然不会小。赣州距离广东很远,想来韦泽是没办法维持对赣州的控制,所以才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当然,如果韦泽在旁边听到胡林翼和曾国藩的分析,他只怕会表示反对意见,“打赣州一点都不吃力,你们两个加起来年纪都TM超过九十岁了,别跟小孩子一样真的把自己当棵葱好不好!”

只是韦泽不在,所以两人还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讨论下去。胡林翼说道:“韦泽和英夷打过仗,以英夷的秉性,他们定然不会善罢甘休。现在英夷数次和我们联络,大有鼓动我们和韦泽死战的意思。若是能鼓动英夷和韦泽大打出手,却也是好事。”

曾国藩认真的点头,“我觉得韦泽数次攻打赣州,只怕也是想激怒我们,让我们派遣重兵前往赣州。那时候江西的粤匪就能腾出手来。贶生,你说暂时不派兵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