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852铁血中华-第4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脚下湖边地面甚至没有想象的软,苏必利尔湖是个山间的湖泊,岸上即便有些土壤也是混了大量碎石的坚实地面。上岸之后,上尉就带着部队直奔前方高地。在高地上很快出现了荧光棒特有的轨迹,浅绿色的光芒打出了信号“一切正常”。两天前,光复军就派遣突击队潜伏在这个地区,就等着引导登陆部队。
抬着机枪上了高地,石谦上尉确定周围安全后才松了口气。登陆是最危险的时候,所有部队集结在一起,假如遭到敌人密集火力攻击,定然会导致重大伤亡。
扭头向湖面看去,就见漆黑湖面上影影绰绰的船只影子逐渐组成了绚丽的光影。那是夜光漆释放出来的微光,虽然强度不大,甚至不足以照出船体的模样。可黑黢黢的夜色中,这种光足够充当指引。
把一众钢板焊接成的箱子并排放在一起,箱子靠在一起之后,三毫米的钢板铺上去,上面早就打出的孔洞对着箱子上焊接的钢环放置,在用插销把位置固定。巨大的浮动码头就完工。登陆舰不用直接靠岸,在深水区就可以在这种码头上卸载车辆。在登陆训练中,这些夜光漆标志出路线,标识出各个连接点。效果比手电和灯火更好。
从夜光标志可以看出,至少有五个浮动码头停在岸边。金属箱子碰撞的声音,卡车经过这钢铁码头时传出的声音。最黑暗的凌晨四点的寂静被打破了。
每一个浮动码头都能允许三辆卡车并排行驶。到了天色微明的六点,石谦上尉接到营长的命令,“上车走人!”把机枪交给接替的部队,石谦上尉和他的部队跟着营长就下了高地。士兵的装备都已经放到了规定的车辆上固定好。用手电照了一下,确定卡车的车牌没错。上尉指挥部队上车,作为第一阵的车辆鱼贯离开。
在方才一个多小时里,除了登陆的声音之外,石谦上尉听到油锯的嗡鸣声以及树木不停倒地时发出的声音。现在他终于看到,工兵们以极快的速度在树林里面开辟了一条通道。为了节省时间,树木被弄断的地方只要比卡车底盘低就行。车轮不时压上了树桩,颠簸的车辆如同暴风雨中的船只。每个军人都要想尽办法抓住栏杆稳住身形。
没人说话,大家都紧闭着嘴,咬着舌头可不是笑话,而是非常现实的威胁。从黎明前的黑暗到天色微明,这种无穷无尽的颠簸好像永远没有尽头。就在此时,司机突然拉开通往后车厢的窗户,“告诉大家一声,前面不用过树林啦!”
众人刚松口气,车子又是一个颠簸。与方才比较起来,这等颠簸算是很轻。只是心情的落差让大家对这下马威般的颠簸意见极大,车厢里面响起了一阵还算欢快的叫骂声。
石谦从车棚顶上的观察窗探出身去。黎明时分的天空灰蒙蒙的,仔细看的话能确定是个大晴天的模样。背后的树林看着还是那么茂密,穿过森林的道路仿佛根本不存在。只能影影绰绰看到一部分正在驶出森林的卡车身影。
转向前方,能看到的只有重重山影。部队要做的就是穿越过这片从未抵达的山区,向着更加陌生的土地前进。哪怕心里面有千般的不安,既然上了车也就没了选择的余地。石谦缩回车厢里面,等待着新的命令。
登陆从4点多开始,等到军部准备登陆的时候已经是早上7点。祁睿一直待在司令部所在的船上没出去,有关登陆的信息不停的传进司令部。一师在登陆后全军出发,二师也已经登陆完毕开始出发。三师正在登陆,按照计划,三师登陆的同时,司令部也要登陆。
三个师没有排成一字长蛇阵,而是分三路出发。一师居中先行,二师和三师分局左右。军部选择了和警卫营在一起跟在一师后面行动。
祁睿带着军部成员们走出舱室,此时荧光漆早就看不到放光。浮动码头边缘一块块充当跳板的钢板正在以不同的角度和高度搭在登陆舰上。昨晚登陆的时候都是单层运输舰,为的就是一个效率优先。天亮之后登陆的都是三层运输舰,卡车尾部的挂钩绑着绳索,由登陆舰控制着滑轮逐渐顺着跳板放下来。登陆舰每一层上都放了10辆卡车,可以同时让三辆车登陆。看着不快,一会儿就放空一层。
除了卡车之外,还有运油船。每辆车登陆的时候没有装多少油料,登陆完成之后加满油,装上注满油料的油桶后才能出发。除此之外还有一百多辆在卡车上装了巨大油箱的运油车跟随部队前进。
随便扫了几眼登陆场,祁睿发现这么一个庞大的计划完整的装在自己脑袋里面。各种数字、各种型号,分门别类。一个念头突然就在祁睿脑海里冒了出来,假如他在这次战斗不幸牺牲的话,那墓碑上干脆刻上一行字,“这个人不是死于敌人炮火的攻击,而是死于作战计划中数字的重压。”
这个还算是有些幽默的念头稍纵即逝,倒不是祁睿怕死而是数字量太大,这数量大到足以驱逐任何非理性的思绪。
4月15日,也就中国军队登陆后的第二天早上,一支美国骑兵抵达了登陆场。这一带是个山高林密的地方,如果不是大量中国空军提供的航空照片找到了一条可以通过的道路,并且派遣侦察队做了实地侦查,怎么看通过这一带都不合理。为了能快速通过树林,中国军队甚至使用了炸药。中国人的动静那么大,美国佬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不过这里毕竟山高林密,美国人想来也不容易。更何况听说这里或许有大量中国军队,负责探路的美国骑兵一路上战战兢兢,行动速度也大受影响。
没有见到预料之中的中国人,更没有发生战斗。牵着马匹抵达登陆场的美国骑兵们屏息凝神的看着远超出他们想象之外的庞大痕迹不知所措。几里宽的湖边都能看到那些车轮印记,除此之外,地面上还有不少油污。除此之外既没有大量马蹄印记,更没有大量步兵行走后留下的那种践踏出来的小路。
沿着痕迹跟着走,美国骑兵们越来越骇然。一条古怪的道路在他们眼前展开,那是远比骑兵和步兵们更具力量的东西碾压出的道路。这条道路曲曲折折颇为怪异,若是步兵和骑兵开辟道路,无论如何都不会选择这样浪费体力的路线。
为了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骑兵们也只能沿着这条明显愚蠢的路线走,花了四个小时才沿着明显新开辟的道路穿过树林。穿过树林之后,在还算平坦的原野上,一道巨大的痕迹直通南边。空空荡荡的平原上看不到人,只有这条痕迹直通向南边。
“该死的中国人到底干了什么?”骑兵队长忍不住骂起来。一定发生了什么,一定发生了骑兵队长理解不了的事情。只有这么骂起来才能缓解他心里面的不安。
“咱们是不是跟下去?”队副问道。
队长想了想说道:“你带几个人跟下去,我现在就回去报告。”
听到这个命令,队副心里面立刻就问候起队长的女性长辈。这么诡异的局面至少能证明大批中国人通过了这里,贸然跟上去岂不是送死么?可队长既然下令,队副除了服从命令之外也没别的办法。
看到队长带着一部分人飞快的离开,队副慢悠悠的催动坐骑沿着痕迹前进。其他骑兵们也知道前面的危险,既然已经有队长去报信,大伙也不愿意跑的太快追上中国人。
4月16日早上,侦查部队队长终于回到出发地。差不多与此同时,经过两天行军的24军炮兵阵地已经确定了射击中原,在黎明的曙光里,炮口指向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先头部队的步兵们越过原野,向着圣保罗城开始前进。
第270章 牛刀(五)
约翰·史密斯驾驶着火车从圣保罗车站开出,根据车站的经验,火车行驶的不快。倒不是约翰·史密斯想偷懒,那帮修建铁路的奸商们偷工减料,路基铺设的很是糟糕。若是跑的太快,火车颠簸的就很激烈。
这还算好的,前一段还出过一座铁路桥在火车通过的时候突然塌掉的惨剧。后面几节车厢登时就掉进河里,幸好火车里面运载的是谷物,若是客车的话大概得死上几十号人。
“准备加压!”车辆驶出了圣保罗后,约翰·史密斯对司炉下令。
喊完命令之后,约翰·史密斯扭过头来准备拉动手柄。然而他的手臂还是没能拉下去,有一队人正沿着铁路向着圣保罗方向前进。他们穿着挺体面的橄榄绿色长风衣,带着很是新潮的橄榄绿色帽子。如果不是背上背着步枪,猛一看还挺新潮的。
这是平克顿侦探公司的新制服么?约翰·史密斯脑海里冒出这么一个念头。出于好奇心,约翰·史密斯从车窗里面探出头去,然后他就看到一众士兵纷迅速端起步枪。
“上帝啊……”这是子弹射入脑门之前约翰·史密斯的最后一个念头。
解决了司机之后,石谦上尉抛下步枪,几个加速就奔到火车旁边,抓住扶手,上尉整个人就凌空被火车带起。来回晃荡了几下,石谦上尉稳住身形,开始攀爬起火车来。他的部下里面也有机灵的,见到上尉如此勇攀火车,三名战士也抛下步枪先攀上了火车车厢。
十几分钟后,火车终于停了下来。可巧就停在了正在前进的马晓明附近。在一众枪口的瞄准下,火车头上的车门打开,副司机和司炉在石谦上尉手枪的逼迫下先后跳下车头。副司机还好些,司炉六神无主把腿就跑,立刻被乱枪击毙。
“别开枪,是我啦。”石谦上尉也被这么果断的击毙给吓了一跳,他先用汉语大喊几声,这才很谨慎的探出身来。不到十分钟,上尉就被带到了马晓明面前。
“你会开火车么?”马晓明大概听了石谦的讲述之后问道。
“我不会开火车,不过我会说英语。”石谦上尉回答的颇为自豪。他的爱人是个前印第安酋长的女儿,现在就职于新乡的外语学校。因为出身的关系,石谦上尉的爱人会说英语、法语、印第安语,当然,在中国的学校里面上了十年的学,汉语已经是她日常用语和工作语言。当然,石谦上尉并不会在此时卖弄自家老婆的学识。
“来人,把上尉送回部队去。”马晓明并不想那么多废话,上尉当然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不过上尉的部队当下缺乏指挥员也是现实。论功行赏当然要在胜利只后,在光复军中还没出现过有功不赏的事情。
石谦上尉和部下又花了二十几分钟搭乘摩托车赶回部队。上尉对这么方便的装备自然是非常喜欢,不过他又觉得可惜。沿途之上出了不少机械故障,为了保证行军速度,那些实在是修不好的卡车与摩托车被拖曳到临近的山谷边,卸下装备,抽空油料之后推下山谷。不想被敌人缴获装备的选择自然是无奈,就美国佬的能耐,他们未必能发现那些装备。即便发现了也弄不走。但是对这些装备实施毁灭性掩藏也令人感到心疼。
尽管连长攀爬火车之后副连长还是带着部队继续进发,并没有返回头去追。见到连长和战友们平安归来,士兵们都很高兴。
“连长,那么大的火车都被你制服啦!”
“连长,下次也教教我们怎么收拾火车!”
英勇的行为自然能得到战士们发自内心的佩服,教导员即便先抱怨了一句“石连长,你这也太冲动了吧。”说完之后他也忍不住赞了一句,“等闲下来,你把这个教给战士们。”
石谦没有露出得意洋洋的表情,他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判断很大原因是他练过,民朝北美部分也不是完全太平,这种技术也是在参与剿灭一伙印第安铁路惯犯团伙时练出来的手艺。
身处战场,废话自然不多。有石谦的英勇果决的行动激励,战士们时期高了不少。部队沿着铁路直奔圣保罗的火车站。南下的铁路被那一辆火车挡住,接下来的要务是赶紧攻克火车站等重要场所。
没人喜欢每天听着火车的轰鸣,在进入市中心之前,靠近铁路的房屋很少。接近圣保罗市中心前,城市中突然钟声大做。那些新编入摩托化部队的士兵们立刻紧张起来,有过西海岸战争的士兵们虽然已经开始习惯这种警钟,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接下来的城市战斗必将很惨烈。
西部是个人人持枪的地方,特别是市中心地区,光复军一靠近,就有人从窗户里面对着散兵线的部队开始射击。黑火药子弹没能击中那些按照作战规范战斗的步兵,反倒是制造出的浓烟给了光复军指引。步枪手边隐蔽边对着那扇窗户开火。
看着战士们下意识的对着一个窗口攒射,石谦在旧金山的战斗回忆立刻就恢复了。那是一场惨烈的战斗,光复军伤亡过千。石谦连忙喊道:“一排长,带着部队按照作战模式展开队形。”
一排长也参加过旧金山之战,他那时候还是个班长。听到连长下令,排长猫着腰到了前线,先喝阻战士们打鸟般的攒射。一排长对二班长命道:“投弹!”
二班长抽出手雷,先探头看了看那个窗帘被打得稀烂的窗户,他猫着腰奔到窗户外贴墙站立。深呼吸一口,二班长拉开手雷等了片刻,接着把手雷扔进了窗户。只过了几秒,手雷在屋内轰然爆炸,从窗户里面爆出一股浓烟和不少碎块。又过了几秒,隐隐传出了女人的惊叫声。
这手雷爆炸的轰鸣声转眼就把战士们带入了战场,至于那几声女人的尖叫根本就没人注意。老兵们在战场上听到过惨烈得多的声音,惊叫这等反应与那种人类死亡风暴下发出的动静一比就如夏日夜晚的微风般轻柔。
二班长对着街对面的部下打起了手势,十秒钟内,他的战士们也开始行动起来。越过街道,大家开始向着目的地火车站继续前进。
一处接一处,圣保罗城响起了枪声和爆炸声。不到一个小时,整座城市就开始沸腾起来。
“真麻烦啊!”马晓明在距离市区一公里的地方的民房门口喃喃说道。美国宪法保障美国人的持枪权,根本不用宪法保障,美国就是个人人持枪的国家。马晓明在征讨西海岸的时候完全体会到了这点。
持枪不等于就一定会有战斗意志,但是人类在恐惧的时候总会做出很多过激的反应,如果这时候手里再有一支枪,发生冲突的几率接近100%。
就如现在马晓明所处的民宅,警卫部队刚把几具尸体拖了出去。当光复军靠近的时候,这座居于一个小岗坡上的民宅主人二话不说架起枪就往外射击。直到被击毙之前,这家人也没做出任何投降的举动。
举起望远镜,马晓明就见到城市里面硝烟升腾,随着手雷沉闷的爆炸声,不少两层楼窗户破裂,有些修建的并不坚固的楼顶缝隙冲也冒出烟雾来。
“突突突……”机枪的沉闷吼声远远传来。马晓明放下望远镜,微微叹口气。部队在旧金山街头好多次使用过机枪,那些逃出来的人在重机枪下被一片片的扫倒。这也是一个战术,单对单的战斗太没有效率。把那帮持枪暴徒撵到街上的机枪阵地前集体处理掉更有效率。
当然,也有些持枪暴徒们集结在一个比较坚固的大房子里面,在炮兵近距离射击前用机枪猛烈扫射也是很不错的作战手段。
战斗打了一个多小时之后,炮声终于响起。马晓明并没有去看圣保罗,而是转头看向奔腾的密西西比河,圣保罗位于密西西比河以东,隔着密西西比河与圣保罗对望的就是明尼苏达州另一个重要城市明尼阿波利斯。
“快!快!”二师副师长伍三甲从橡皮艇上跳到密西西比河西岸上。春汛是很讨厌的东西,原本不算宽阔的河道在冬季融雪提供的丰沛水量下能宽上许多,而且水流比枯水期急上许多。
光复军当然不会因为这样的自然条件就打了退堂鼓,橡皮艇充满了气之后连接在一起,正在结实的长绳帮助下组成一座浮桥。伍三甲也听到了炮声,和那帮比较新潮的年轻摩托化步兵不同,伍三甲是扎扎实实的步兵出身。马晓明都能判断出炮弹不是打向登陆场,而是从明尼阿波利斯城开火,越过密西西比河打向圣保罗这边的。伍三甲更不可能做出错误判断。
“别看了,赶紧架桥!”伍三甲对着有些发愣的部下喊道。敌人这反应绝不能谈上是什么强有力的反应,至少在光复军看来这反应简直跟示弱一样。暴露自己的炮兵位置是再蠢不过的事情,如果是光复军的话,见到敌人进攻后会立刻派遣步兵进行试探反击。
没等伍三甲把嘲笑美国佬的话说出口,在圣保罗这边也想起了炮声。那是光复军75炮的鸣叫声,仅仅在一分钟里面,75炮就向敌人方向发射了四发炮弹。
第271章 牛刀(六)
“圣保罗城的战斗开始了。”沈心看到祁睿的电报之后,心里面有些不安。或许是有这样的想法,沈心也从电报中感到了祁睿的某种不安。
二十几年前的南北战争时期,中国大量向美国出售“解放鞋”,算是在里头也插了一脚。从那时候开始,中国也在收集美国的情报。这个国家的精华在靠近大西洋的东海岸,密西西比河在美国人看来是西部。光复军几个月来攻略的靠太平洋的西海岸则是美国的“远西地区”。
在远西地区攻城略地难度有限,那边没什么像样的工业,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传统。有着“我是美国一份子”认知的家伙大部分都在东海岸,现在进攻的明尼苏达州也算是美国认识比较高的地区。所以在西海岸只要解决掉一部分人,剩下就会出现大批人等望风而降的局面。然而在战前的时候,北美战区并没有乐观的认为在明尼苏达州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
“南下部队什么时候能够突破美国人的防线,抵达圣保罗?”沈心问参谋长。
参谋长的脸上本来满是兴奋,摩托化步兵的进攻速度的确令人非常满意。不是说他们两天跑了上百公里抵达圣保罗城。光复军的精锐们实施强行军,轻装前进的话未必不能达成这样的目的。战区司令部对光复军的军事训练有足够自信。
摩托化步兵令大家满意的是他们能带着与标准步兵师差不多的装备两天内跑出去上百公里,并且实施攻坚战。和普通的步兵师以及步兵军一比,摩托化部队属于“相对轻装”的水平。步兵军已经配属了150、180以及200毫米的重炮,这些武器对于北美当下的防御体系有着压倒性优势。200毫米重炮正面击中,什么样的防御工事都会被打垮。
与之相比的,摩托化步兵携带的火炮最大口径的不过是105毫米而已。75炮才是光复军的炮兵主力。这玩意对付野战目标和那些木头房子有效,对付钢筋水泥就没了效果。更重要的是,步兵师和步兵军可以建立起一个个的运输站,重型火炮的炮弹供应比较容易。
摩托化步兵们带不了太多炮弹,他们如同尖刀般刺穿敌人的防线后一路狂奔,在后续部队跟上之前,这些人就只能靠自己携带的武器和弹药独立作战。
“步兵部队突破美国人的防线,抵达圣保罗至少还得五天吧。”参谋长给了在他看来并不保守的回答。
沈心也是老老军人,他对此有些不信,“五天能完成么?”
参谋长对此也不是很乐观,他微微摇摇头,“咱们的兵力不足。现在北美的全部正规部队只有90万。把紧急征集起来的民兵也算进去,也不过一百二十万不到。国内的援兵什么时候才能到,这可是个问题。”
美国人口大概在5000万到6000万。当下能派上前线的部队在60万左右,某种意义上中国军队真需要以一敌百。既然前线部队数量有限,援兵的数量也就没办法派遣很多。战斗并不是仅仅在圣保罗一地展开,这里可是有一整条战线要维持呢。
中国正规军总数在200万左右,在整个地球上的工业强国看已经是耸人听闻的数字。但是以这样的兵力维持巨大领土安全的同时,再发动一场灭国之战,也感觉颇为捉襟见肘。中国的北美地区是中国的最东端,从中国的领土角度来看,这两者距离中国最西端的马达加斯加省的直线距离已经不是万里,而是货真价实的十万里之遥。两边的最近距离大概还是从马达加斯加直接向美国东部拉条直线更近。
“海军要是能在欧洲有基地就好了。”参谋长难得的说了句他不太能管得到的说法。
沈心也能从这里面感觉到某种不安。从军事角度来说,这个看法没啥问题。在欧洲有中国海军基地的话,光复军强大的海军就能越过大西洋,对美国东海岸实施攻击。中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庞大,美国也不是一个屁大点的国家。一旦遭到来自海上的进攻,美国也得抽调大量兵力维持东海岸的安全。美国人口只有5000到6000万,一旦陷入两线作战,美国佬也会陷入极度的兵力不足。
不过这种从军事上毫无问题的思量也是种空想,且不说在欧洲拥有海军基地的事情。在处于火药桶状态的南部非洲,中国有马达加斯加的一众基地,英国佬是个劳师远征的局面。可一旦进入北大西洋作战,孤悬海上的中国大舰队到美国东海岸作战之前,首先就要面对英国大舰队。
不等参谋长再说什么,沈心抢先说道:“当下都督并没有准备实施总动员,我们就先以手里的兵力打仗。”
“我们申请总动员的建议已经提交上去几个月了,都督为什么还是不肯答应呢?”参谋长忍不住抱怨起韦泽来。光复军的传统始终是以多打少,以众凌寡。现在面对美国,韦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