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纯粹的爱、科学的爱、理智的爱。父母的真爱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撒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田,以真爱育真情,用真情换真爱。良好的亲子关系正是在这以爱育爱的过程中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既有“小爱”,更有“大爱”。现在的时代,仅仅满足孩子吃穿需要的“小爱”显然是不够的,而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大爱”才是爱之真谛所在。
可以说,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都很有爱心。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是哪天,但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父母都很重视给孩子过生日,有几个孩子重视父母的生日?孩子的生日是母亲的难日。可是现在的孩子过生日的时候,连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不知道。美国一位女教授告诉我,她生孩子难产,足足生了四个小时,而且还是双胞胎。她早做好了准备,请朋友把自己四个小时的分娩过程拍摄下来,做成光盘,在两个女儿成人时送给她们做礼物。我们中国的父母就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
现在往往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对孩子却很有“孝心”。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满腔的热情,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挑剔”;而孩子对父母的爱却仿佛都从人间蒸发了。这说明,我们的父母的爱是有问题的。父母是不是在孩子身上倾注了过多的热情,过多的爱呢?孩子是不是真的就觉得父母的爱是自己需要的呢?
现在的家庭,好东西先满足孩子吃,大人看着孩子吃就觉得很高兴。所以就有很多天真的孩子觉得“我们家很好,我爸爸爱吃鱼尾巴,我妈妈爱吃鱼头,我爱吃鱼身子。”其实,哪有只爱吃鱼头鱼尾巴的父母呢?父母是为了让孩子多吃鱼肉,才选择了鱼头和鱼尾的。
家里好的东西只给孩子吃,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吃“独食”的习惯。深圳一个三岁的孩子养成了一个习惯,什么饭都必须让他先吃,他不吃别人不能吃。有一天这个孩子看动画片看入迷了,爷爷奶奶饿了先动了筷子,这个小孩子就不高兴了,把整桌饭菜都掀了。
这样的爱,能带来好的结果吗?这样的爱,是不健全的爱、是偏颇的爱。这样的爱,是无法在孩子心中引起共鸣,擦出爱的火花来的。
这样的爱无法培育出真爱。
以爱育爱,首先,就要让孩子被爱感动。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动,被真爱感动的孩子,才会懂得感恩。懂得了感恩,孩子心中自然会有爱。
现在,经常能够听到父母们的埋怨,埋怨孩子不懂事,埋怨孩子不知道体谅父母们的辛苦,埋怨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压力。可是,试想,如果父母们对孩子只有一味地奉献,一味地关爱,而不让孩子了解父母所做的一切,不了解父母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孩子就很难懂得感恩,又怎么会有对父母的爱呢?
第11节:培养心中有爱的孩子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吃鱼肉时真诚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其实也很想吃鱼肉,但是爸爸妈妈不舍得吃,爸爸妈妈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吃,希望自己的孩子营养充足,快快长大。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父母的苦心,才会因此而感恩。
怎样培养心中有爱的孩子?
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
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有些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食物和衣物,总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尽管父母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孩子却会觉得这一切都很容易,我本来就应该拥有。
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给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给他月亮,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
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其实,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是摸爬滚打过来的,都很不容易。但是,父母们却爱给孩子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脱的环境,父母们总怕艰难的生活现实会给孩子压力。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孩子的心灵是最纯净的,他们能从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心,从而渐渐唤醒内心关爱父母的意识。我女儿八岁那年,写过这样一篇日记,叙述了一件有关“鸡腿”的小事:
我特别喜欢吃鸡腿,平时家里买了鸡,两只鸡腿都是我吃。我还问爸爸:“为什么鸡不长四只八只鸡腿呢?”现在我长大了,懂事了。今天我家又买了一只烧鸡,本来我想两个鸡腿都是我的。可是我又想:爸爸妈妈关心我,我也应该关心爸爸妈妈。再说他们每天上班下班多辛苦啊!于是我就把两只鸡腿分给了爸爸妈妈。妈妈表扬了我。
两只鸡腿事小,对父母的关爱事大,这是女儿回报给父母的丝毫不掺假、没有任何杂质的爱。我们欣喜地发现,女儿一天天长大,一天比一天懂事:
今天是国际妇女节。妈妈平时很忙,既要做好工作,又要干家务,还十分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十分辛苦,我决定让妈妈过个快乐的三八节。
我拿着平时爸爸妈妈给我的零花钱,来到一家精品店。我左挑右选,终于选中了一件珍贵的礼物:小花篮。回到家里,妈妈正在做家务活。我让妈妈坐在沙发上,闭上眼睛,然后把小花篮放在妈妈的手上。妈妈睁开眼睛一看,十分高兴,看着我的目光是那样可亲。
晚上,我和妈妈一块下厨房。妈妈择菜,我洗菜;妈妈炒鸡蛋,我就从冰箱里取出鸡蛋,打在碗里搅好。过了一会,饭菜做好了,端上桌来。嘿!真是色、香、味俱全。
吃饭时,我们全家举起酒杯,祝贺妈妈节日快乐。爸爸最后发言,表扬我懂事了。我得意地说:“那是当然了。”这句话说得全家哈哈大笑起来。
女儿的成长让我们欣慰。我们对孩子的爱换来了孩子对我们真切的爱。让人惊喜的是,女儿不仅仅是对我们有爱心,对于其他人也一样。当然,这是我们做父母的乐于见到的,也很愿意支持和帮助她。有一年我们就帮她实现了为缉毒英雄捐款的愿望。后来,女儿写了这样一篇日记:
从6月26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反映我国禁毒领域的纪实片《中华之剑》。它真实地拍摄了与贩毒分子的战斗,吸毒者的懊悔和惨状,缉毒干警所做的大量工作和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我们全家被深深地迷住了,每到播出时间,就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着节目的开始,几乎是集集不漏。很长时间,我们全家没有这样喜爱一个节目了,因为它真实而精湛。听爸爸妈妈说,这个节目有好多人在看,这正表示了人们对吸毒问题的重视。
其中,最让我们感动的是那些缉毒英雄们。他们不计名、不图利,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顽强战斗乃至献出宝贵生命。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当代最可爱的人。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谈起了《中华之剑》,谈到缉毒干警每月只有三百元的生活费。我突然说了一句:“咱们应该给缉毒干警捐些钱!”话一说完,马上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赞成。我拿出了自己的25元稿费,父母更加慷慨,凑齐了1000元。爸爸给《中华之剑》剧组写一封充满感情的信,请他们把这笔钱转送给困难中的缉毒英雄们,并转达我们的崇高敬意。
第12节:平常心才是正常心
我真希望这些钱能早一点到缉毒干警的手中,多少改善些生活,身体棒棒的,好去把那些毒枭打得落花流水!
女儿是善良的,我们真心希望她能永远保护好心中这颗爱的种子,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
如何培养孩子心中有爱呢?建议父母们在教育过程中注意:
(1)不要让孩子吃“独食”。从小让孩子吃独食,会让他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孩子习惯了被奉献,只知道索取,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2)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对孩子提出的需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否定,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父母不要预先为孩子承诺太多,一手包办孩子的成长,面面俱到,不要总想着孩子没有这个、没有那个。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一切东西都来得太容易,也不懂得珍惜。
(3)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较远,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传。
平常心才是正常心
在浙江金华发生的高二学生徐力杀母案曾震惊全国。徐力学习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妈妈很着急,不让孩子看电视,不让打球,让他一定要保持在前十名。孩子做不到。有一天,徐力刚出门,想起来电视上转播足球赛,还有一点时间,想回家看两眼。刚要打开电视,他妈妈就说,你就知道看电视,你老看电视能学习好吗?
孩子十七岁正是青春期,火“腾”地一下就上来了,热血冲头。徐力顺手抄起家里的木榔头,对着妈妈的脑袋砸过去!一边打还一边说:“让你说!让你说!”把他妈妈打得鲜血直流、脑袋开花。这时候他意识到打得很厉害,把木榔头一扔,发了疯一样跑出去了。
后来徐力说,他知道他妈妈当时没有死,他在想要不要回去救妈妈。他思考的结果是不能回去。他说我妈妈要是醒过来了,饶不了我。因为他妈妈说过“你是我生的,我打死你都没关系”。他一直到天黑了才回家,回家的时候他妈妈已经死了。
他爸爸是开长途汽车的,很少在家。徐力把他妈妈装在一个箱子里,给家里留了个纸条,说我和妈妈到杭州看病去了。之所以会发生这件事情,他妈妈说孩子时控制不住自己,老嫌孩子没有出息;徐力也不能控制自己。徐力因为杀母被判了十五年,后来表现好减刑几年,现在还在监狱里。
说起来,徐力杀母的原因极其简单,只是因为不能忍受母亲的唠叨。因为他担负不起母亲那沉甸甸的期望……必须考进班里的前10名。在极度的疯狂和压抑中,徐力走向了毁灭。
从表面上看,徐力杀母只是一起很偶然的案件,实际上却存在着很多必然因素。徐力的母亲缺乏一种对待孩子的平常心,什么都想追求最好的,什么都想拿第一,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选择和孩子的实际能力,事事都想控制孩子,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最终,这样的教育只能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孩子们唱歌:“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还有一首歌,唱的是“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
中国的许多学校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竞争。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子,数学成绩最好,有一天没来上课,同学们很奇怪,她学习这么好怎么不来上课?老师解释说她爷爷去世了。只听见全班一片欢呼声:“她爷爷可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孩子们觉得,她数学老考第一,因为她爷爷是数学教授,我们没法儿超过她。现在她爷爷死了,我们可以超过她了。所以孩子们高兴得欢呼。老师听得毛骨悚然,这是一群孩子呢,还是一群小狼在嗷嗷叫?
再想想看,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班里考第一呢?在一个班里,有人数学特棒,有人语文特棒,有人外语特棒,这是很容易出现的现象。这就等于在孩子的面前有三座大山,他很难翻越。他就有一种失败感,他就恨那些同学,就盼着他们出事。这样一分析,孩子们也是迫不得已。如果没有拿第一的压力,孩子们应该不会产生这样的扭曲心理。
第13节: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我们做课题研究的时候发现,压力越大的孩子,越不能好好学习,成就需要越低,越容易感到绝望。
人的压力要适当。但是,孩子们的压力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不一定写在脸上,而是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心中往外溢的压力:“孩子,好好学,你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你将来怎么生活啊……”孩子们每天被这样的话语包围着,他能没有压力吗?
在许多发达国家,学生很容易进入大学,因为高等教育发达,而我们国家大学的毛入学率仅在19%。这是由我们国家的国情决定的。也就是说,无论父母如何高期望,无论孩子如何拼搏,如果只以考进大学为成功的标准,那么,享受“成功”果实的将只会是少数的家庭,而另外绝大多数的家庭注定要成为失败者。如果父母们都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逼迫孩子,而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拥有一颗平常心,那么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只能是焦虑的情绪、失败的体验。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成功的路千条万条,成功的标准千个万个,父母何必对孩子苦苦相逼呢?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一些回旋的余地,也许父母们将发现,其实孩子生存得很好。
我女儿小时候,我和她妈妈也曾经让她学钢琴,哪怕是培养一点兴趣也行,但是后来我女儿不愿意学习,我们没有再逼她一定要练,女儿也从此得到了解放。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摆好心态,先想想孩子的感觉,如果孩子不愿意学或者在不快乐地学,又何苦逼着孩子呢?如果你自己被人逼着去做一件事情,你心里会感到舒服吗?更何况是一个天真烂漫有各种幻想的孩子呢?
对孩子的成绩,也不要过分苛求,我曾提到我女儿考试不及格的事情,既然孩子已经要不及格了,那就接受事实,千万不要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父母在这时要给孩子提供的只能是帮助。我女儿上大学,上高中包括上初中,我们都让她自己选择。孩子在父母这一边没有太大的压力,后来她考上了复旦大学,是我没想到的。但是即使她只考上了大专,哪怕没考上,我们做父母的也不会责怪她。
我女儿对于学习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她在进行中日少年勤苦状况对比调查之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中国中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勤苦态度,既让人欣慰,也让人担忧,因为学习时间过长,并不一定是好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动力是认知需要,即自觉自愿地学,充满愉快与成功体验地学。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认知需要,才能真正做到终身学习,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因此,只有将学习压力变成学习动力,将升学考试的需要变为认知需要,中国中小学生勤苦学习才会成为真正的优势。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展道路。作为父母,千万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孩子就是孩子,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让他们选择自己的路去走吧!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呢?为您提出以下建议:
(1)给孩子适当的期望。如果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不能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则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里,那么自然无法保持平常心。所以,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期望值。
(2)给孩子留出发展的余地。父母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人生必然有挫折和失败,只要努力了就是好孩子,不必要求孩子“志在必得”。
(3)教会孩子生存之道。在整个人生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应把这个目标当作自己的主要责任,给孩子一些为幸福生存锻炼的机会,比如,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孩子们与别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合作等等。这些生存的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也更有可能通向幸福之门。
第二章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六座“代桥”
好的关系,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什么教育?有人会强调学习,有人会强调习惯,这些都各有道理,但我认为家庭教育实质是人格教育,而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
第14节:人格教育
回首自己的经历,我们都会有一个共识,你与谁的感情深厚,谁就可能对你的影响巨大。平时,一个你敬重的人表扬或批评你,你会非常在意,而一个你不敬重的人说的话,在你心中的分量也比较轻。这就是情感因素在起作用。
在学生时代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将这位老师的课学得特别出色;也可能因为讨厌某个老师,也讨厌那位老师教的课。显然,这都是情感因素在起作用。
家庭区别于学校和社会之处,在于血缘情和生活情,因此,情感质量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亲子关系的好坏可能直接关系家庭教育的成败。穷苦的农民夫妇将五个儿女培养成大学生,而城里的教授夫妇却被自己的儿子亲手杀死,这同样是情感危机导致的悲剧。
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我最感到欣慰的不是女儿的成绩,而是我们与女儿有着良好的关系……亲切的、诚挚的、轻松的、民主的。
2001年春天的一个夜晚,为了帮助女儿完成她的研究报告,我们全家出动,一起去采访北京日本人学校的教师。日本教师惊讶地说:“上高三的孩子,还能与你们亲密合作行动,这在日本很少见到!”
其实,平时在家里我们更亲切。女儿学习累了,会躺在我们身边聊天,甚至会坐在我的怀里,与我讨论问题。有时,女儿还会大声地自言自语:“老爸老妈,我爱你们!”
古人说,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情感的发展规律是互动的。我们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无条件地爱着孩子,她纵然是铁石心肠,也不会无动于衷的。况且,世上哪有铁石心肠的孩子?
当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会顽强地表现叛逆性,我们的女儿自然不会例外。碰到那种时候,我会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譬如,某一天,上高一的女儿穿校服去上学,放学却穿着肥肥大大的背带裤回来。妻一见,皱起眉头,叫道:
“啊呀,真难看!从哪弄来的?”
女儿倚在门口,挑衅地看着我们,一句话也不说。一场争论即将爆发。
我笑了笑,说:
“女孩子穿背带裤挺精神,只是肥了一点,改改就行了。”
女儿的火气消了一些,过来与我们吃晚饭了,而且又说又笑。
饭后,我与妻散步时,她生气地质问我为何不坚持原则?我说:
“一个16岁的孩子,自己用零花钱买了件衣服,难道不比缠着父母给她买好吗?两代人的审美眼光不同,你怎么证明你对她不对?谁都有个提高的过程嘛,何必互相苛求和指责呢?”
妻想想我的话有些道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渐渐的,我们家中养成了平等协商或叫谈判的风气,凡事坐下来平心静气沟通一下,一般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训也是有的。虽说爱子心切,可女儿也有钻牛角尖的时候,双方难免声高,冲突升级。但是,事过之后彼此都后悔,慢慢也就吸取教训,各自学会了克制,都珍惜家庭中的和睦气氛。
应当说,代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长辈,而长辈的秘诀在于发现孩子、尊重孩子甚至向孩子学习,因为这是促使矛盾转化的有效方法。这是我很深的体会。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亲子关系,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亲子关系的好坏和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功和失败。好的关系胜过很多教育。凡是亲子关系不好的,其教育是难以成功的;亲子关系好的,其教育成功率也很高。
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潜移默化看后劲儿,而不能急功近利图眼前。所以,只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使其拥有健康的人格,孩子必定会有希望。
关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很有感触:
(1)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格教育。培养人格则要从培养亲子间的情感入手,有了良好的亲子感情,一切才有可能。
(2)代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长辈。每一位长辈都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到解决代际矛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尊重孩子的权利
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权利,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家庭教育才能开始。
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由于孩子还不成熟,自尊意识往往处于嫩芽状态,特别容易受到伤害。
所以,成年人们更应当保护孩子的权利意识,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可以说,是否尊重孩子,将对孩子一生的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