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混在东吴吃软饭-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冉巴褐杏小

曹丕攻打蜀国,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当今天下,阻挠其称霸大业的,就只有蜀汉的刘备。以及东吴的孙仁了。

但是相比于刘备来,孙仁这块骨头却不好啃,魏军对于东吴的军队,一是因为赤壁之战的失利而心生胆怯,而是因为东吴经过了数年的发展,不仅国力强盛,而且军队也颇为强劲。

既然东吴不好对付,那么曹丕自然也只能稍稍的安抚东吴,加封孙仁的官职就是曹丕的手段。只要能够稳住东吴,令东吴不会趁虚而入,那么对于曹丕来说,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相比于东吴来说。刘备在曹丕的眼中,却只是外强中干而已。

蜀中一带才刚刚遭受了蝗灾,田里面颗粒无收,而刘备竟然不开仓放粮。而是毅然出兵东吴,遭致长沙的大败。

如今的蜀中政权,全靠了东吴的接济才能够存活下去。在如此不利的局势下,刘备竟然敢登基为帝,这实在出乎曹丕的预料!

所谓柿子要捏软的,曹丕出兵蜀汉,也是无可厚非的,在曹丕的料想下,以自己的十万人马,将会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蜀汉给灭了,到了那个时候,自己就能够专心致志的腾出手来对付更强大的对手东吴了。

但是实际上的情况,却并没有如曹丕所料。

虽然魏军来势汹汹,但是蜀军据险而守,却令魏军不能前进半步。

张郃、于禁纵有千般武艺,也无法攻破蜀军的防御,蜀军以逸待劳,战局顿时陷入了僵局之中。

曹丕在洛阳,每日听前线的战报,也是焦急如焚,与群臣商议如何破敌,但是无论如何商议,却也没有办法拿出合适的策略出来。

曹魏方消耗日多,而蜀军也不好受。

蜀军的粮食,几乎全靠东吴的供应,在打仗的时候,其需求量是平日里的数倍,为了能够抵御曹军,刘备只能低声下气的向东吴求救,希望东吴能够出兵曹魏的后路。

但是东吴方面的回应却是,当今东吴正是发展之际,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实在不想多生事端、引火烧身。

虽然孙仁回绝了刘备进军的要求,但是东吴的粮食,却是源源不断的运往蜀中的,而且每日运抵蜀中的粮食的量,分明增多了,这些粮食都挂着赈济灾民的名义,但是刘备却非常的明白,这些粮食是东吴送给自己当军粮的。

于是刘备在朝堂上叹道:“孙将军为了自保,不得不接受曹丕称臣的要求,不过这吴蜀联盟,却是坚不可摧,如今孙将军送来粮食助朕抵抗魏军,朕焉有不胜的道理?”

刘备虽然对孙仁感恩戴德,但是前线的诸葛亮,显然对于东吴的伎俩更加的清楚,东吴之所以送来这么多的粮食,是想蜀军更进一步的消耗魏军的实力,等两家两败俱伤了,东吴再坐收渔人之利。

诸葛亮对于东吴以及杨林的计策,恨得牙痒痒的,但是他也无可奈何,只能作为对方的棋子而被利用着。

对于诸葛亮来讲,现在已经不奢望刘备能够兴复汉室了,像刘备这样的君主,就算是得了天下,百姓们也不会有好日子过,诸葛亮所希望的,便是能有一位贤明爱民的君主能够得了天下,免去了连连的战乱,使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

这方面曹魏与蜀汉战得不可开交,而东吴却在蓬勃的发展着。

在粮食方面,东吴连年增收,无论是水稻、小麦还是种植于贫瘠之地的番薯,都能够获得丰收。

杨林命人开凿水利,灌溉良田,东吴本就是鱼米之乡,再加上了杨林所兴修的水利工程,使得东吴的田地,就算是遇上了干旱的天气也不害怕。

靠天吃饭的日子,在东吴已经了然无存,百姓们种庄稼种得愉快,收成多,税收又少,百姓们非常的富足。

因此,纵然是每日向蜀中供应不少的粮草,这对于东吴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负担。

在贸易方面。东吴的商人数量与日俱增,这些商人所起到的效果,便是活跃了吴蜀两地的经济,商人们通过买进卖出赚得钵满,而东吴方面也靠抽取商人们盈利之后的税收,也充实了财政。

在军队的建设方面,孙仁已经下令,改造所有吴军的装备,不再使用以往的铠甲和武器,而是使用新的铠甲和武器。

这些新造的武器铠甲。全都是按照杨林的方法来铸造的,在铸造的过程中,混入了碳末,使得铸造出来的武器,比以往的兵器更加的坚硬。

东吴的富庶,和贫困潦倒的蜀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蜀中一带的百姓,非常向往东吴的生活。

在早些时候,东吴方面虽然悄悄的作为。征集蜀中百姓加入东吴的军队或者是来东吴的土地上耕种土地,但是由于蜀中百姓们故土难离的心态,因此此举收效甚微。

但是当刘备登基之后,又加重了蜀中百姓的赋税。再加上曹魏进攻蜀汉,使得蜀汉又再一次面临了祸乱。

在如此的情形下,就算是对蜀中的土地再不舍,百姓们也开始有了别的想法。

于是离开蜀地。来到东吴的土地上生活的百姓也越来越多,他们或者是加入了东吴的军队,或者是在东吴的土地上开垦荒地。自给自足,总之,东吴的日子,可要比蜀中的日子好太多了。

在孙仁和杨林推行“西蜀填东吴”的计策过程中,就连江北一带的民众,也有不少仰慕东吴的繁华,而私自前往东吴的百姓,对于这些百姓们,孙仁却是将他们遣返回江北的。

不过这些人,却是在杨林的示意下送了不少的钱银的,他们回到曹魏的土地上之后,便开始向身边的民众们讲述东吴的见闻录。

“柴桑城中的地,是由黄金铺成的,街上的店铺的匾额,是由玉石雕琢而成的,金碧辉煌,令人美不胜收,在东吴,百姓们根本不用整日耕种,只要每日到田间晒晒太阳,粮食就会慢慢的长成了,而东吴的赋税,根本就微不足道,所以东吴的百姓们,家中的粮食都堆得慢慢的,百姓们每日能够吃三顿饭,顿顿有肉,餐餐有酒。”

这些人不停的粉饰东吴,令江北一带的百姓们人心惶惶。

消息很快传到了洛阳的曹丕耳朵里,曹丕听得可不是滋味,虽然这些去过东吴的民众的描述非常的夸张,但是里面却是有合理的成分的。

柴桑城的地断然不会是由黄金铺成的,但是在柴桑城中,起码有能够将整个柴桑成铺满的黄金!

这些日子以来,东吴会隔三岔五的向曹丕送来贡品,而这些贡品,全是价值不菲的珍宝,曹丕从这些珍宝中,也知道了东吴现在的国力的确非常的强盛,在经济方面,曹魏和东吴相比相差太远了。

群臣之中,唯有司马懿刚刚去过东吴柴桑,于是曹丕便找来司马懿询问道:“仲达,你去过柴桑,柴桑真的有那些造谣者所说的那样好吗?”

司马懿道:“陛下,微臣在不久前,的确去过柴桑,说句不中听的话,柴桑城的繁华,可是洛阳远远比不过的,城中的建筑物金碧辉煌,令人美不胜收,柴桑城中,商旅络绎不绝,纵然是入夜之后,也颇为热闹。”

随后,司马懿向曹丕详细的描述了自己在柴桑城中的见闻,关于这些内容,司马懿可是没有撒半点的谎,的的确确是他的亲身所见。

曹丕了解到,柴桑城中,就连平凡百姓,都穿着绫罗绸缎,女子们头上所戴的饰品,也全是珍宝,由于民众们都颇为殷实,因此柴桑城内的治安是非常好的,百姓们家中都富有,因此也不会出现小偷和强盗。

听到最后,曹丕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东吴如此的富有,那么纵然是自己灭了蜀国,他日与东吴一战,也很可能并不轻松……

所谓一客不烦二主,曹丕索性就向司马懿询问他有什么良策,能够使曹魏如东吴一般富有?

司马懿见机会来了,便道:“陛下,东吴的繁荣,全靠商人,商人们买进卖出,能够活跃本地的贸易,而东吴的官府。又能够从商人们的贸易中获得税收的利益,商人们越来越富有,国家也越来越富有,加强商旅贸易,的确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事实上司马懿自己对于经济也是一窍不通,这些话,全是杨林教他说的。

杨林告诉司马懿,若是有机会,一定要向曹魏的君主宣扬通商的好处,因此司马懿才会对曹丕说出那样的话来。

果然。在听了司马懿的话之后,曹丕的面色凝重,似乎在思考着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司马懿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是对于曹丕来说,司马懿的建议并不代表着什么,于是曹丕询问程昱,道:“仲德,你怎么看?”

程昱道:“老臣也颇为赞同司马大人的意思,一个国家想要繁荣。内外通商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如此,才能使国家的内部活动起来,若一个国家像死水一般。那么就定然会灭亡的。

老臣以为,陛下若是能和东吴通商,对于我曹魏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唯有如此,才能解决我曹魏燃眉之急!”

单单是司马懿的话,是不足以打动曹丕的。现在,既然程昱都这么说了,那么曹丕心中就再无疑惑了。

于是曹丕说道:“朕欲下旨,与东吴互通有无,众位卿家,可有什么话说?”

群臣们互相瞧了一眼,都觉得曹丕的做法并无不妥之处,便都认同了曹丕的做法。

在曹丕看来,当前的曹魏,最主要的,便是增强自己的实力,而要增强自己的实力,就必须让自家的府库充盈。

当下己方正在与蜀汉作战,而军队的粮草和军饷,是曹丕最头痛的一件事情,若是能够从与东吴的通商中在多赚一些钱回来,那么这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与东吴通商,自然是要和东吴结盟的,不过曹丕可没有打算和东吴一直结盟下去,只要蜀汉一灭,而自家的经济恢复到了一定的程度,曹丕就会向东吴发动总攻!

既然计议已定,曹丕便遣使东吴。

曹魏的使者,向东吴的主公送去了曹丕的旨意,曹丕希望与东吴互通有无,两家共同发展,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对于曹丕的要求,东吴的臣工们都不屑一顾。

长史张昭说道:“主公,曹丕见我东吴富有,因此眼红,便要与我东吴通商,这可真是呼之即来,挥之则去,曹丕只当我东吴是块肥肉,欲食之,此人与我东吴,没有半点诚信,我东吴怎能任他摆布呢?”

张昭的话,倒是代表了大多数臣工们的意思。

早不来,晚不来,偏偏是见识到了我东吴的富有之后,却想来分一杯羹,只要能思考的,都会觉得曹丕的脸皮极厚。

当然,对于曹丕,群臣们也是有所警觉的。

吕蒙道:“主公,虽然曹丕要与我东吴通好,但是其亡我东吴之心,却从未停息过,倘若我东吴真的与之通商,那么等曹魏发展壮大之后,我东吴便会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

我们可不要这么犯傻,自己让自己的敌人强大起来,主公,与曹魏通商之事,还行三思而行。”

群臣们的意见一边倒,孙仁只好又征询杨林的意见。

不过今日杨林却没有上朝,他向孙仁告病。

为了能够知道杨林的想法,孙仁在下朝之后,便去往了杨林的住处,孙仁不让人通传,便径直而入。

孙仁来到了杨林的榻前,见杨林躺在床上,嫣儿正在一口一口的喂杨林吃药。

原本孙仁以为,杨林告病只不过是他不想上朝的借口,但是今日一见,杨林竟然真的病了,于是孙仁的心中也有一些担忧,便关切的问道:“杨林,你的病如何了?”

杨林见孙仁来了,也只能苦笑一声,道:“仁,我这也是太过大意了,原以为自己的风寒随即就会好,但是不想这风寒却越来越厉害,最终连床也起不了了。”

原来杨林自诩身子骨硬朗,因此对于一些小病,并没有太过在意,但是杨林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风寒会加重,使得自己躺在床上起不来了。

虽然有嫣儿在场,但是嫣儿是杨林的贴身丫鬟,在嫣儿的面前。孙仁用不着顾忌什么,于是心中的关切之意顿时就流露出来了。

孙仁让嫣儿将手中的药拿给自己,由自己亲自来喂药,嫣儿老实的将药交到了孙仁的手中,孙仁学着刚才嫣儿的模样,一口一口的喂杨林吃药。

杨林也并不推辞,将药全都吃进去,良药苦口,这些药一下肚,杨林的脸色别提有多难看了!

孙仁让杨林躺下。又道:“杨林,我听闻人在用脑的时候,特别容易感染风寒,你若是感到身体不适,不必再勉强为我出谋划策,等你病好之后,再为我效力不迟。

杨林,你现在的身体好些了吗?”

孙仁关切的询问,杨林却勉为其难的笑了笑。道:“仁,你可知道,这风寒,原本就是无药可治的?”

孙仁一惊。道:“杨林,你何出此言?”

杨林的话,一惊超出了孙仁的认知范围,若是普普通通的风寒都是不治之症。那么这天底下,只怕都活不下来几个人了。

但是杨林却说道:“仁,我这可不是骗人的。风寒虽然无药可医,但是却是能被人自己给治愈的,在人体之中,有一套免疫系统,这套系统管着人体的健康,而我们现在所吃的药,就是为了增强免疫系统的机能,再让这套系统,去治愈风寒。”

就算是躺在床上起不来,杨林也不忘在孙仁面前卖弄两句,而孙仁也不怪他,听着杨林将想要卖弄的东西说完。

随后,杨林的情况似乎好转一些了,孙仁便道:“杨林,我有事不能决,所以要问问你的。”

杨林叹了一口气,道:“仁,为君者,当独断专行,纵然是错的,也要一如既往的贯彻下去,唯有如此,才能在群臣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若是无论什么事都悬而不决,来向我询问的话,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杨林有一些指责孙仁,但是孙仁却并不在意,因为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好到可以无话不说了。

杨林让嫣儿回避,嫣儿怏怏不乐的离开了杨林的寝室。

随后孙仁又道:“杨林,你知道的,我的身边只有你了,唯有你出的主意,才能让我安心,以前是如此,现在自然也是如此,所以,我希望你能够一直留在我的身边,那么我就能够事事都问你,事事都征求你的意见。”

孙仁的话,说得颇为动人,就连杨林自己也感动了。

于是杨林说道:“仁,其实就算是你不说,我也知道你找我是为了何事的,无非是关于曹魏方面要让我东吴与他们通商的事情!”

孙仁一愣,道:“杨林,你分明感染了风寒,怎么会知道得这么清楚的?”

杨林道:“所谓智者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虽然病了,但是曹丕那家伙怎么想的,我却是知道的。

早些时候,曹丕派人来东吴,授予我东吴的主公爵位,随后我东吴便隔三岔五的送曹丕东西,这些东西,全是稀世珍宝,曹丕知道这些珍宝的价值,自然也知道我东吴的富足。

像曹丕那样的人,自然是不能忍受我东吴富足,而自己却非常贫困的现状的,于是他便会想要改变这个现状,而他所能够做的,便是与我东吴通商,这样,他便能够积攒自己的实力,无论是对付蜀汉还是对付我东吴,都能够游刃有余。”

杨林抽丝剥茧的道出了曹丕的目的,孙仁叹了一口气,道:“群臣们都是不赞同和曹丕通商的,他们都认为,曹丕之所以要和我东吴通商,不过是羡慕于我东吴的繁华,但是,通商对于我东吴的好处有限,而对于曹魏的好处却是极多的。

若是曹丕一方发展壮大起来了,那么对于东吴来说,这将会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我东吴切不可养虎为患!”

第二十八章死谏

朝中诸臣的看法,令杨林觉得好笑。

虽然身感风寒,但是杨林的头脑却要比东吴朝中的那些臣工们清醒一些。

“仁,难道你忘了吗,在合肥的时候,是我东吴向曹魏提出通商的要求的,只可惜,荀彧那家伙老奸巨猾,他将利害关系说给了曹操听,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才否决了和东吴的通商之事。”

杨林旧话重提,令孙仁顿时想起了。

当时,合肥之战陷入焦灼,东吴与曹魏协商议和,在议和的条件中,便有东吴与曹魏通商这一条。

而通商之事暂时没有成功,杨林一脸沮丧的表情,可见,此举定然是对于东吴有利的。

孙仁问道:“杨林,我不是很懂,为什么我东吴要与曹魏通商,与蜀中的刘备通商,不只是为了使计策令蜀中一带的农田没有收成吗?”

直到现在,孙仁也只是认为,杨林与蜀中通商,是为了百鸟宴的计策,因此,孙仁想当然的认为,与曹魏通商也是为了某种策略。

但是杨林却摇摇头,道:“仁,事实并非如此,通商虽然对于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我东吴的好处,却要比对方大得多!”

孙仁道:“此言何解?”

杨林又道:“通商之事,其根本在与两国之间经济的交流,而要双方通商,则必定要对经济颇为熟悉,在我东吴之地,对经济熟悉的人是有的,但是无论是在蜀中还是曹魏一方,那些商人们,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经济,他们只会对眼前的利益趋之若鹜,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风险存在。”

“……”

孙仁默默的听着杨林说,不敢插一句嘴。她似乎已经听懂了一些了。

“因为我东吴对于经济的了解,才使得通商之事,对于我方是绝对有利的,但是对于对方来说,却是利益与害处各半,当然,以曹魏和蜀汉的臣工对经济的了解,他们很难诞生出通晓此事的人,唯一可行的,便是拒绝通商。而荀彧,便是如此做的!

因为对于经济的不了解,因此荀彧并不知道与东吴通商之后,对于曹魏一方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他才选择拒绝,而曹操本人也是多疑之人,所以,他便拒绝了我东吴的请求。

但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却和曹操不一样。曹丕所看重的,是国家的繁荣,因此,他才会急于求成。要和我东吴通商,在通商之后,魏国就会变得繁荣,等他们繁荣起来了。就能够灭掉蜀国,也能够将军事打击的矛头,对准我们东吴!

不过。单单是看中了通商的好处,而没有看见通商的坏处,就与我东吴通商的话,我可以保证,曹魏是玩不过我东吴的,与我东吴的通商,只不过是自投罗网而已。”

听到杨林这么说,孙仁也放心了。

于是孙仁说道:“杨林,有你这么说,我就可以下定决心了,明日我就在朝堂上宣布,同意与曹魏通商,将不久之后,就派遣商人去魏国互通有无。”

计议已定,孙仁也不打扰杨林休息了,便嘱咐了杨林保重身体之后,就离开了杨林的府邸。

孙仁离开之后,杨林便从床上起身。

虽然身体还是有一些不舒服,但是在和孙仁谈话之后,杨林的感觉明显好多了,他仰望着天空。

如今,曹魏已经落入了东吴的陷阱之中了,一旦曹魏中招,那么他们的经济就会崩溃,国家将会失去对民众的约束,其严重的程度,只怕比起蜀中一带的粮食颗粒无收来,还要更甚一筹。

郭嘉、诸葛亮、周瑜、荀彧……

当今天下,聪明睿智的人,已经没有多少了,而这些人,在与自己的较量中,都已经败下阵来了。

试问天下,还有谁能够与自己匹敌?

如果没有的话,杨林坚信,将在一两年内,就能够将天下纳入到自己的掌控之中!

“怎么了,如此得意?”

嫣儿凑了过来,端来了姜汤,姜汤是驱寒的,嫣儿见杨林已经起身了,害怕他再次着凉,于是才端来了一碗。

杨林将姜汤一点不剩的喝掉,随后将碗还给了嫣儿,道:“嫣儿姑娘,若是天下太平了,你有什么打算?”

嫣儿道:“嫣儿是女子,自然是要相夫教子的,杨大人若是能将嫣儿留在身边,让嫣儿随处斥候,嫣儿就心满意足了。”

嫣儿虽然非常聪明,但是在志向上,却远不如杨林高远,至少无论天下太平,还是如现在这般群雄纷争,对于嫣儿来说,都没有什么分别。

杨林知道嫣儿的心意,便将嫣儿紧紧的搂在怀中,嫣儿感觉到杨林的体温,也将身子凑了过来……

当晚无事,翌日,孙仁便下令与曹魏通商。

朝臣们虽然有不少人反对,但是见主公心意已决,便也不敢阻拦。

孙仁派使者,前往洛阳曹丕处,陈说东吴的决议,曹丕在听到后,也感到非常的满意。

于是吴魏双方通商一事,便被提上了议程。

不过正当曹丕与群臣们准备着与东吴通商一事的时候,一人却不请自来,闯到了大殿之上!

曹丕感到非常的吃惊,因为闯入殿上之人,正是征东将军张辽。

原本曹丕命张辽守卫合肥,以防备东吴的进攻,但是今日张辽,竟然会出现在洛阳城的大殿之上。

曹丕的言语间带着一丝怒意,问道:“文远,你千里迢迢至此,是何用意?”

所谓今时不同往日,昔日曹操并未封王称帝的时候,与将领们的关系非常的亲密,就算是将领们有什么出格的举动,曹操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饶恕将领们的过激行为。

但是现在,曹丕已经称帝了,他名义上可是魏国的皇帝,对于皇权。曹丕还是非常看重的,一旦有人对皇权无礼,曹丕就会非常的不悦。

张辽不听宣,径直出现在大殿之上的行为,已经惹怒了曹丕。

但是张辽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一点,而是又上前了一步,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