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华夏海权-第4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要说实话实说,就说美国政府对伊朗没什么想法?那肯定是不行的!奥,华夏和英国在伊朗和同盟国打生打死的,你美国站在后面看热闹?法国好歹还因为和德国接壤需要防御对方进攻作为借口。美国有什么借口?地方太远?旅费太过昂贵所以就不过来?
同样你要是说美国正准备制定在中东增兵的计划肯定也不行。第一美国政府确实没这个计划!除了派出海军驻扎印度之外,没有再派遣大量陆军进入印度的想法。要是马歇尔敢这么说等于直接把自己的国家给卖了,全权都说了,即使罗斯福一万个不满意也不能直接说没这事吧?马歇尔智商很高,绝对不会提出这种同时把自己和国家陷入不利境地的说法。
至于你要是和华夏打太极,推诿这件事情那也是不行的。你可以推诿,徐杰也可以推诿,大家都踢皮球的话那这事就没得谈了,到最后自己的任务也别想完成,于是乎马歇尔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前进要挨刀子、后退也要挨刀子,站着不动还要挨刀子!真是太悲催了!
眼前的形势显然超出了马歇尔可以掌控的范围,遇上这种自己无论如何都解决不利的事情那么该怎么办的?自然是直接将矛盾上交,交给能拍板的人来决定啊!于是乎,马歇尔果断的将情况告知了罗斯福,让这个美国的一把手来决定面对当前的局势到底该怎么办!
当看完马歇尔的报告后,罗斯福的第一感觉是这一次自己把自己坑了!要是美国沉默不语,华夏还找不到借口来让美国人分担压力,但是当美国人自己送上门来后,情况可就不一样了,不要忘了,美国也是华夏和英国的盟友!两个盟友前面打仗,美国坐后面肯定不好!
而且在华夏和英国互相就战略问题产生冲突而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无所作为的美国就更加扎眼了!很容易成为两者共同的出气筒!而就在华夏变着法的询问美国人到地怎么办的时候,英国人也通过外交渠道来询问美国派出陆基的可能性!而华夏和英国同时找上门来的情况是罗斯福始料未及的!
感谢书友zhouyu1976的打赏~~~~,以及书友我杀杀我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拉美国入坑
要说美国在南亚没作为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要说在这次伊朗攻略中有什么大动作也是不可能,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罗斯福死死的咬住了海军二字,而不是陆军或者空军!罗斯福却是称得上深谋远虑老谋深算。他派遣的舰队规模看似庞大,但是实际上这只是一支震慑力量,说是存在舰队也不为过!甚至于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罗斯福算准了这次双方不会爆发大规模海战,所以才提出美国出舰队帮助英国防御印度的计划!
按说这次伊朗大战,同盟国一定会派遣主力舰队出战的,那为何美国人的舰队反而不会参战呢?根本原因不是出在美国人身上,而是出在英国人身上!英国人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去和同盟国舰队在印度洋上大打出手!说没有意愿,这很好理解,英国就是把伊朗当成一个可以消耗同盟国的战场,一个可以随时放弃的棋子,既然都是棋子了,英国人又怎么能会在印度洋消耗宝贵的舰队呢?更何况德国人不会直接进攻印度,因为那预示着全面战争,德国人的目的决定了战争的规模,现在还远不是摊牌的时候,所以英德两国完全可以在海上和平共处!
至于说没能力吗,那就更显而易见了,英国人的舰队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增长速度上来说都无法和德国相比,就更别说和整个同盟国联合舰队抗衡了,德国公海舰队主力南下地中海,让整个同盟国海军抱成一团,而英国人显然不可能把全部舰队拉到印度,印度虽好,但是怎么可能比本土还重要呢?就现在的状况来看,英国人半数的舰队加上美国不到半数的舰队又如何能挡的住同盟国联合舰队的倾力一击呢?所以说。只要德国舰队只要不打到印度家门口,英美两国可是没打算直接去阿拉伯海找德国人的麻烦。
所以说看似慷慨的援助实际上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已,英国舰队不出动。美国舰队自然也没有必要单独出击,所以说美国人这次是没有下什么本钱。却已经得到了一个好的名声。不过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当华夏和英国人的询问美国在伊朗下一步的计划时,就预示着美国独善其身的好日子到头了!
派遣陆军进入伊朗可是和派遣海军进入印度有着天壤之别啊,后者只是应付和准备,而前者则是要和德国人真刀真枪的去干仗!于是乎罗斯福发现,这一次是自己盲目的往坑你跳,然后华夏和英国果断拿起铁锹开始填坑!看来在国家利益面前,无论是华夏还是协约国。大家的节操都是一样的低。既然华夏和英国都不愿意独自面对同盟国的兵锋,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再拉一个人下水,三个人一起阻挡同盟国进攻伊朗的脚步。
在两家的威逼利诱之下,罗斯福要是不作出一些表态的话就太说不过去了,而且从罗斯福个人的因素上来看,他还是一个可以顾全大局的人,在历史上当三巨头在雅尔塔会议讨论开辟西欧战线的时候,罗斯福就是站在了斯大林一边表示支持尽早实施霸王计划。所以为了防止因为华夏和英国之间矛盾而导致伊朗战略的彻底流产,美国还是必须要做一些事情的,毕竟这一次华夏好容易答应了派遣大量陆军参战。而这就意味着华夏最终和协约国钻进来一个战壕之中。就算为了让华夏彻底加入协约国,美国在伊朗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当然,美国人也不是见义勇为的好人。要出兵可以,但是总要有些好处吧?即使历史上美国人根据租借法案给予英国的帮助也绝对不是白给的。所以,这一次,美国直接询问英国报偿是什么。毕竟从表面上看,华夏和协约国在中东的一番动作都是为了帮助英国,华夏从英国人手中要过来半个伊朗的控制权,那么美国想要获得什么好处自然也只能找英国。
当然,直接在伊朗分一杯羹是不可能的了,华夏为了这杯羹可是要下大本钱的。更何况已经开始着手控制伊朗北部,美国想涉足怕是不可能。而要是接管南部的话则要下足够的本钱才行。虽然罗斯福已经决定让美军在伊朗参加陆战,但是终归没有下大本钱的决心。既然如此。那么在大陆上自然无法获得什么好处。所以美国人很自觉的要求英国在诸如经济贸易、部分海岛的权益以及军事设施的共享上给予一定的补偿。
经过一番扯皮和算计后,美国也终于被华夏和英国拉上了伊朗的战场。到了现在,华夏终于可以和英美两国好好讨论一下未来伊朗的战局了!
“首先,伊朗所有的沿海省份可以酌情放弃,这一点我们是同意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限度和时间的问题。华夏军队不可能同时面对西面和南面两个方向的敌人,所以美国和英国陆军必须在伊朗胡齐斯坦省的北部坚决的挡住同盟国的进攻,至少在我们击败当面之敌之前,贵方不能从洛雷斯坦省撤军。我们在伊朗西部将投入至少10万以上的陆军,还有大量的航空兵和其它部队。再加上随后通过里海航线源源不断赶到伊朗的部队,我们不仅有挡住对方的可能,甚至进攻伊拉克北部的石油重镇基尔库克也是有可能的。”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徐杰绝对不会吝惜本钱!
“贵国完全不用担心撤退问题,即使最终我们无法守住伊朗北部地区,我们依然可以通过里海撤往中亚,进而进入华夏。如果北线面对的是德军的话,那么我想英国和美国陆军对付土耳其以及奥匈部队应该没问题吧?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土耳其军队的话,最多2周时间我们就可以和伊朗军队一起击溃正面之敌。至少将有两个整编装甲师参加进攻战役。这是华夏给协约国的保证!”徐杰信誓旦旦的说道。这次可不是开玩笑,是要写进会议备忘录的!
“如果,伊朗政府被推翻或者无法控制全国的形势的话,大英帝国驻印度部队将进驻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希望伊朗政府能给与一定的支持。”对于陆军方面的安排,丘吉尔没有太多的想法,华夏的计划还是比较现实,没让英美两国陆军维持一条贯穿南北的防线而是只要能护住华夏侧翼就可以。英美两队背靠华夏侧翼,在未华夏部队提供保护的同时,华夏也成为了英美军队的后援,而且在刚刚提交的文件中,华夏表示愿意为英国提供燃油、食品等通用补给,这也大大减少了英美两队的压力。
现在唯一让英国上心的就是在伊朗崩溃的时候,英国能否把伊朗东南部省份控制在手中增加印度的战略纵深。而对于这个问题,徐杰的答复是非常时期可以这样做,但是前提是必须承认伊朗王国的领土完整,在战争结束后必须归还伊朗。英国人想了想这也不错,反正里战争结束还早着呢,先把它抓在手中再说吧,所以英国人同样答应的十分爽快。
不过随着英美两国陆军的战线变化,空军的部署也成了问题,英国和美国在中东和南亚的部队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驻扎在印度的英美陆军,他们自然可以获得英美两国驻印航空队的支援,而在伊朗西部负责掩护华夏侧翼的英美空军怎么办?从印度起飞的英美飞机很难支援上千里外的英美驻伊部队,除非直接把部分航空队调往伊朗西部,而这就需要华夏和伊朗提供机场、燃油补给以及各种配件。更涉及到指挥权的问题。想让华夏空军挺美英的自然不可能。但是美英就可以听华夏的吗?显然也不太现实,要知道历史上2战中美英对德战略轰炸也只是协调一下攻击目标,然后美帝白天炸,英帝晚上炸各干各的。
经过一番协商后,华夏和协约国只见的折中方案是这样的,战斗机、攻击机和双发轰炸机可以交由英美两国自行指挥,但是各种电子战飞机、重型轰炸机以及运输机这些机种则要由集中起来由战区空军司令部统一指挥,这是因为这些飞机数量都比较少,而且需要一定的数量才可以发挥较强的战斗力,同时这些飞机出动的时候还需要额外的掩护,所以调动起来会比较麻烦,在伊朗北部,华夏空军是绝对主力,完全可以为这些特种飞机提供掩护,而且这些飞机对地勤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集中部署在几个大机场,而这些大机场肯定由华夏空军掌管,所以说无论从应用还是从日常保养、安全的角度来说,这些飞机交给华夏统一安排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而就在华夏和美英两国开始就伊朗问题展开实质性合作的时候,同盟国也没闲着,德国陆军的头头脑脑们已经开始制定未来的战略了,德国人发现,因为某些国家的大举介入,德国原来的低成本解决方案似乎有些行不通了!
感谢书友zhouyu1976的打赏~~~,以及书友小3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大战前最后一次预演
按照德国人原本的计划,是打算制定一个以k计划空降德黑兰为主,快速进军为辅,先控制伊朗政治经济中枢,然后以较为温和、低代价的方式迫使伊朗政府屈服,进而被迫加入同盟国阵营。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伊朗孱弱的国防力量和外界来不及大规模干涉的前提下的。但是似乎,随着华夏在伊朗以及中亚的大规模调动,这种低成本解决方案的前提似乎已经并不存在了,华夏政府不顾德国的反对开始加强在伊朗的军事存在,大量驻军以及帮助伊朗整军的举措以让预示着双方直接的大战将不可避免!也许双方不会彻底断绝外交和经济上的关系,但是进行一场没有宣战的实质性对抗是必然的。不过好在华夏海军没有太多的变化,依然老老实实的缩在了马六甲海峡东面。德国陆军和空军需要准备在伊朗打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
“根据各方面的情报现实,华夏和协约国以及伊朗达成了某种默契,华夏陆军将负责守卫伊朗北部地区,其正面宽度从北部边境开始一直向南延伸至克尔曼沙阿附近,几乎覆盖了伊朗西部一半的区域。我们的外交沟通已经失败,战争将不可避免。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如何拿下伊朗,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我们的盟友是什么想法。”兴登堡说完,示意旁边的林宾特洛甫继续。虽然德军在意大利打的比较纠结,但是德国高层还是比较认可林宾特洛甫的对外工作,而在意大利战争结束后,他就开始统一负责伊朗攻略的对外联系工作,不仅仅包括对伊朗的,还包括同盟国内部的。
“土耳其人想成为一个里海沿岸国家。而奥匈帝国想要伊朗中部库姆油田的控制权,而为此,土耳其同意负责北线的进攻。具体线路为从伊朗北部边境线开始一直延伸到伊朗的库尔德斯坦省北部边境。他们将负责夺取大不里士满、马拉盖地区。而奥匈帝国表示愿意提供海上运输,海军以及部分陆军支持。和意大利战争相比。奥匈帝国显得十分不上心,不过土耳其人也只是看似认真而已。”里宾特洛甫以极其简单的描述说道。即使不懂军事的他也能从中看出土耳其的计划非常不切实际!原因很简单,他们负责的地区正好和华夏陆军防御区重合!
“糟糕透顶的计划,我认为土耳其人应该把进攻计划改成防御计划,要知道,华夏驻扎在中亚的第五装甲师已经开始分批进驻伊朗,现在只是人员和一些轻型车辆,根据情报。他们最终很有可能将被部署在戈尔韦,这柄锋利的长矛将直接瞄准土耳其帝国最重要的产油地之一基尔库克!该死的,那也是我们的油田!”脾气暴躁的鲁登道夫说道。
“随着华夏陆军的大规模介入,我们原有的计划都作废了,无论是空军的k计划,还是陆军制定的长距离奔袭计划都用不上了,相反,我们需要考虑和华夏进行一场代价高昂的正面冲突,在这种层次的较量上,土耳其人是上不了台面。而奥匈帝国则是无所作为,他们就是一群秃鹫,只有强夺战果的时候战斗力才是最高的!”鲁登道夫补充道。
“不过好在华夏的部队不会特别多。而且龟缩在伊朗北部,南部相当空虚,而美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南部进行大规模的部署,虽然我并不认为美英最终会无动于衷,但是他们投入的兵力并不会比华夏更多,分布在更为广阔的战线上恐怕只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亦或者他们的存在只是为华夏提供一个较为安稳的侧翼?一切问题的关键就在伊朗北部,只要我们能打败华夏,那么伊朗就是我们的了!”博克将军分析道。
德国人对陆地上的局势分析的比较透彻。至少在伊朗西部边境上是这样,挑大梁的是华夏陆军。英美伊朗军队为辅。于是乎德国人现在纠结于两个问题,是自己抄家伙直接从西北部边境线发动大规模进攻直接和华夏陆军刚正面呢。还是让土耳其人以及奥匈帝国拉仇恨,然后德军主力从西南方向突破英美两队的防线对华夏实施包抄呢?两个计划的优缺点都十分明显,第一个计划显然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解决问题。但是战况会比较惨烈,要知道一个华夏装甲师就有200辆以上的坦克,再加上华夏其它部队和伊朗的部队,其装甲单位数量不会少于700!按照胡贝在意大利北部的交战经验,一般三辆德国坦克才能换对方两辆,这样大的代价对于德国来说有些太高了,毕竟德国装甲部队正在换装,巨大部分装甲师还是旧式战车。德国人也许能容忍坦克等军备的损失,但是那些老兵和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怎么办?在决战之前,德国人并不像消耗太多的家底。
至于第二个计划吗,自然就是先找软柿子掐,打垮英美部队,然后从后面包抄华夏在西部边境线的守军。这个计划可以避开对方强悍的正面,不过唯一的问题就是比较耗时,在突破迂回的这段时间里,华夏和协约国是否会采取别的行动,是否会增加兵力都是很难说的事情。而且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当德军精锐都集中在南线的时候,土耳其和奥地利人能否挡住华夏陆军可能的攻击都是个问题,毕竟奥土两队后面就是基尔库克,同盟国重要的产油地之一!华夏肯定无法长期占领这个地区,但是只要能攻进去,然后用炸药破坏掉产油和炼油设备,再在油田上放一把火就够让德国人数年的苦工毁于一旦!
“如果我们可以调集更多的部队进入两河流域的话,那么情况会好很多,我们现在的部队数量还是太少,上面只同意派遣两个装甲师和6个左右的机械化步兵师参与第一波进攻,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国防部的借口中有一条居然是燃油产量不够!我们就挨着油田!居然说产量不够!”一名军官气愤的说道。
“你没听错,确实是产量不够,两河流域产出的都是原油,需要处理和加工,而这里的汽油和柴油等轻质燃油的产能严重不足,高级润滑油等产品更是少的可怜,更重要的是,中东的石油蜡质比较多,处理起来比较麻烦。空军需要的c3标准的燃油以及高级润滑油都是从本土运过来的。土耳其不具备生产c3航空汽油的能力。燃油供应都这么悲催,你可想而知其它武器弹药以及技术设备的供应了,关键在此之前,我们没想到在伊朗的战争会变成这个样子。”古德里安小声的给旁边的军官解释道。有的时候资源数量和工业产品数量是不等价的!
“我倾向于第二个计划,虽然他会耽误较长的时间,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弥补,第一个计划有很大的风险,大家有没有想过,要是万一我们打败了怎么办?”看着大家疑惑的眼神,曼施坦因指着地图继续说道:“我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从补给线长度来看,其实华夏比我们更有优势,除了部分物资可以通过巴格达铁路直接进入前线之外,更多的物资需要在地中海各个港口装船,然后进入红海、印度洋、波斯湾,在巴士拉卸货之后还要通过公路或者铁路运输到基尔库克附近才可以投入战斗。而华夏可以直接从他们的中亚或者北亚的军区直接调拨物资,通过里海直接进入伊朗。”
“而从战术角度来看,因为两国边境上的地形,能够通过装甲部队的地方并不多,可以选择的攻击出发点也更少。战术的可能被压缩到了最少,双方极有可能一见面就是硬碰硬。而华夏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和技术优势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再加上补给方面的优势,这场战斗谁能保证打赢?”曼施坦因说道。
“我们可以封锁里海的航线吗?”布劳希奇问道。
“那将可能导致无法预期的后果,不要忘了,我们最大的油田外高加索油田可是处于华夏部署在北亚和中亚的航空兵打击范围之内啊!谁敢保证对方不打这些地方的注意?我们进行的是一场有限度的战争,而不是一场决战。我们的目标是打通一条通往印度的道路,并建立一个桥头堡,而不是和华夏在中东直接摊牌。帝国和盟友还没有准备好。”兴登堡毫不留情的否决了这个建议。
“该死的,空军的装备生产占到了军工产值的4成以上,却无法保证帝国最重要的油田的安全,这简直是帝队的耻辱!”布劳希奇撇撇嘴说道。
“那个,这个问题不是我们可以探讨的。空军的压力很大,从战略上讲,他们将负责本土、地中海、大西洋以及中东的空中安全。从战术上将,在目前的情况下,整个两河流域部署的空军数量会比较有限,这次我们不是在意大利交战,空军可以充分利用欧洲的资源和基地,而我们这次是在中东,基础设施都比较差劲,过于依赖空军是不现实的。我们这次要靠步兵和坦克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兴登堡难得的为里希特霍芬辩护了两句。
感谢书友zhouyu1976的打赏~~~~,以及书友我杀杀我、jjhk2006的月票支持~~~~,以及书友回归1m的评价票~~~~。(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神嘲讽
于是乎讨论了半天之后的结果就是这样,德国因为基础设施和运输能力的不足,在中东投入的兵力会比较有限,而华夏在北部的防御力量较强,再加上同时伊朗战略纵深比较大,突破一点后,对方也可以从容后撤组织新的防线,所以想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解决战斗并不现实。所以说,同盟国陆军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先从南部的较弱的地区发动进攻,然后北上,拉出一条较为绵长的战线,然后通过攻击一些重要城市和据点来迫使华夏陆军离开坚固正面防线。
这个计划最好的地方是,无论随后在伊朗北部的战斗是否顺利,同盟国都可以控制伊朗的南部海岸线,这至少是完成了德国在伊朗的最低目标,打开一个通道和建立一个前进阵地。而另外一个原因是,德国陆军在攻击伊朗沿海城市的时候可以获得海军的援助,在上一次战争中德国海军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而这一次,无论是为了自己在波斯湾港口的安全,还是为了挽回失去的声誉,德国舰队主力都必然出击,虽然无法和陆基航空兵相比,但是几艘航空母舰集中几百架飞机还是做得到的。而伊朗南部海岸线绵长,防御力量相对薄弱,有海军支援的话德国陆军可以在南部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