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由检看着滴血的刀锋,心中无限感慨,自己第一次掌兵,终于就要以完胜结束,两千凶悍的倭寇,就要被完全歼灭了。
剩下的数十名倭寇,都楞在那里,眼睛里只有呆滞和绝望。
那是一种落在狼群里,没有反抗,没有逃避,任人宰割的绵羊的眼睛。
他们都吓傻了,倭刀虽然还握在手中,人却僵在那里。这时候,任何一位奋武营的士兵都可以从容地收拾他们。
没有放下屠刀的人,就不是战俘。朱由检有了充分消灭倭寇的理由。他没有想过,如果倭寇放下屠刀,向奋武营投降,他会接受战俘吗?他会饶过这些曾经丧心病狂的倭寇吗?
如果,没有如果。
朱由检没有给倭寇放下屠刀的机会,他下达了最后一道必杀令。也许倭寇们忘了放下屠刀,也许他们压根没想着投降,武士的骄傲,让他们宁愿选择死亡。
死在强手之下,他们不丢人。
“特战队出击,全歼倭寇。”
风卷残云,数十名倭寇,很快就随着他们的首领去了。
半天没有捞着什么机会的特战队,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不过,他们特别不爽。
最后剩下的几十名倭寇,在倒下之前,如同被点了穴道,一直僵在那里,无论用刀砍,还是用箭射,他们都保持着原来的姿势,既不躲闪,也不还击,好像他们早就亡魂三千里了。
朱由检没心思去想,倭寇到底是采取精神战法,非暴力不合作;还是早已失去了他们一直注重武士精神,没有精神的支持,他们早就崩溃了。
结束了,山东剿灭倭寇的战争结束了,这是朱由检最希望看到的结果,至于过程,他现在没有心思总结。
“传令兵,告诉临淄知县李元,备好酒菜。”
士兵们又是一片欢呼,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们第一次在战场见血,现在,他们需要美酒释放压力。
“各营打扫战场,掩埋尸体。”
现在是夏天,尸体很快会腐烂,如果不尽早掩埋,大量的倭寇尸体腐烂,可能引发瘟疫。
在出发赶回临淄县城之前,军中参谋送来明细表,从倭寇身上一共搜得白银二十七万五千四百六十二两,黄金五千三百六十五两,另有各种珠宝若干,等待估价。
第45章山东府兵
临淄县衙,朱由检、秦永年、李元三人对饮。
“信王殿下,我山东有十余万士卒,被倭寇杀得落荒而逃。殿下和秦将军率六千京师军,以微弱的代价就能全歼倭寇,必将载入大明史册。殿下、秦将军,我敬二位一杯,感谢两位解救山东百姓于水火。”临淄知县李元,对奋武营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虽是文官,对基本的军事常识还是懂得的。
跟倭寇这种单兵能力极为强悍的对手作战,能有1:1的伤亡,甚至是2:1、3:1的伤亡而打败对手,就是大胜。奋武营只有六千士兵,在仅仅死亡十人的情况下全歼倭寇,实在是奇迹,朱由检、秦永年的用兵,已经直追当年的戚少保。
“李大人过奖。保境安民是军人的职责,奋武营也是大明的军人。”朱由检嘴上谦虚,心中却是得意了一把,这毕竟是他第一次带兵,完胜倭寇,不仅让士兵们得到血与火的锻炼,也增强了他的信心。要拯救大明,看来这条路走得通。“只是倭寇虽除,但地方百姓家破人亡,安置百姓、恢复生产、稳定地方秩序的事,就有劳李大人这样的文官了。”
“临淄百姓,自是下官职责所在,下官自当尽力。虽然不敢和奋武营歼灭倭寇相媲美,但下官一定会很快稳定地方秩序,尽早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说到百姓的事,李元侃侃而谈,那是他的强项。
“李大人可知治下损失多少?”秦永年本来对地方上的事不感兴趣,但朱由检、李元二人说到百姓,他倒想看看倭寇到底将山东蹂躏成什么样子。
“回禀秦将军,得奋武营及时出击,临淄县损失不大,只有部分农田被毁,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除此之外,临淄的百姓没有其他的损失,倒是临淄东面的青州府……临淄作为青州治下的属县,自当义不容辞协助青州百姓渡过难关。至于青州更东面的莱州府、登州府,就不是小小的临淄县能救援得了的。秦将军、信王殿下还是奏明朝廷,早作安排。”作为知县,李元还是很有能力的,奋武营刚刚歼灭倭寇,他就派人查看百姓的损失,这份精神,绝不是一般的官员所能比拟的。
但他既不是东林党,也不属于阉党,所以当了十五年的知县,一直得不到提拔,只是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做他的七品知县。
秦永年点点头,李元能相助青州府,已是超出职责所在,若是恢复山东半岛东部各府县,确实不是临淄这个小小的知县所能办到的。但他是军人,对地方上的建设也没有什么好多建议。
“李大人,我有一些事情不明白,希望李大人不吝赐教。”朱由检已经看出李元还是一位勤政的知县,心中稍稍安定,对李元的印象也不错。“本次倭寇侵入山东,究竟从何地登陆?还有,倭寇劫掠之后,为何不回东瀛,而是一路向西,他们的目的何在?”
“禀告殿下,此次倭寇是从登州登陆。下官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与倭寇交战的山东兵,是从登州开始溃败的,一路向西蔓延;至于倭寇为何一路向西,原因有二:一是从登州到济南一线,富裕的府县较多,倭寇以劫掠为目的,自然奔富裕的府县而去。二是山东地方府兵较为分散,以卫所为单位,分散各地,平时不易监管,疏于训练,连士兵的人数……因此倭寇将山东府兵视若无物,向西劫掠只当旅游。”说到军务,李元皱起了眉头,他只是知县,品级太低,虽然是文官,因为没有后台,根本不能干涉地方军务。
“李大人所指,可是地方吃空饷?”朱由检早就明白京师军的猫腻,何况山东?以奋武营的空饷推测,山东的府兵能有五万就不错了。这些士兵又分散在不同的卫所,平时基本不训练。
朝廷的军费都是拨付给辽东前线,各地卫所根本没有充足的军费,算起来朝廷欠他们的银子,恐怕是天文数字了。
没有军费,府兵只好自己种田,但大明府兵制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早就糜烂不堪,这些府兵要想自己种田,也是不可能,因为当初分给他们的土地,早就被各地的权贵兼并了,他们已经沦为权贵的长工或者短工,靠给别人打工谋取一点可怜的生活费,平时根本没有时间训练。
除了身份不同,他们已经和普通的百姓没有两样。难怪他们听闻倭寇的消息,就望风而逃,如果不逃,多半要和普通百姓一样,成为倭寇的刀下亡魂了。
大明的府兵制,已经走到尽头,与朝廷现在的经济状况也是不开的。
大明的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宗室和文官的手中,在大明这些拥有大量土地的人,是不用纳税的,一些普通的农户,为了避税,往往将土地挂靠在读书人的名下,加上东林党一再阻挠朝廷征收商税,使户部的收入锐减。但朝廷的支出却在增加,光辽东的军费,就已经超过五百万辆,挤占户部的绝大部分开支。
现在朝廷根本没有银子支付府兵的军费,没有军费,府兵就不能从事训练,就没有战斗力。
大明北方的九边重镇需要有战斗力的军队对付建奴、蒙古的骑兵,军费都拨到边镇,特别是辽东。没有战斗力的府兵当然得不到军费,这已经是一个死结。
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内阁和兵部都意识到,打仗,府兵是靠不住的,于是开始从全国募兵,开创了大明的募兵制。
这些募集来的士兵,士兵被称为战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军”,而府兵被称为“兵”,军和兵的区别,不仅在字面上,他们的待遇也不一样,“军”是能领到更多的军饷,虽然这军饷也不是足额的。有了军饷,士兵们就可以脱离生产,专门从事训练,因此“军”的战斗力与“兵”相比,还是有所提高的,现在大明有战斗力的军队,都是“军”,比如辽东、京师以及北方其他军镇的士兵,都是“军”,也就是战兵。
募兵制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府兵的弊病却没有革除,现在全国有超过一百万的府兵存在,他们没有军饷、没有收入、没有训练,说他们是农民的话,他们基本没有土地,也没有人生自由,必须生活在军籍指定的地方,不管日子过得多么贫困;说他们是军人,也不是,他们没有军费,也不会参加任何的军事训练,根本没有任何的战斗力,山东十几万府兵,在两千倭寇面前望风而逃,就可见一斑。不仅山东,全国的府兵都差不多。
朝廷虽然因为北方的军事压力,不得已在全国募兵,但府兵却没有解决,实际上,朝廷中谁也不会关心他们,在文官的眼中,他们是贱民,根本不值得考虑;在武将眼中,这些士兵没有战斗力,只会要军饷,给军队抹黑,他们不屑于为府兵考虑出路。
在朱由检看来,眼下朝廷经济困难,无力向他们支付足额的军饷,朝廷也不指望他们打仗,但出路总是要给的,哪怕就像后世的下岗工人,国家无力将他们养起来,但可以给出政策,让他们自谋出路,也是好的,不至于让这些本来应该保卫大明的安全的人,反而成为社会上的岁时可能爆发的炸弹。
但朱由检现在仅仅是奋武营的指挥同知,信王的头衔只是虚衔,没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要想改变这几百年来留下的毒瘤,根本不可能。
“原来殿下已经知道……”李元不是武将,不好对军务指责过多,只好顺势推到朱由检身上。
朱由检是信王,皇帝的亲弟弟,如果他要整顿军务,那是皇家的事,有皇家作后盾。自己只是七品知县,在大明朝廷,根本不入流,如果自己干涉军务过多,触犯某些人的利益,死了都不知道对手是谁,那些敢吃空饷的人,可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主。
朱由检也知道李元的品级太低,根本没有能力撼动大明的府兵制度,他不想为难李元,便和秦永年告辞回营。
“殿下,天色还早,去我营房坐坐吧!”年轻的朱由检指挥奋武营,游刃有余,秦永年早就有一肚子话要问朱由检了,在奋武营,朱由检是他的下属,加上平时朱由检也不是难相与的人,所以秦永年对朱由检也没什么特殊的礼节,就像普通的上下级关系。
“我正好没有早睡的习惯。”朱由检也有话要对秦永年说。
二人在秦永年的营房坐定,亲兵给二人泡上茶。
“你先下去吧,有事再叫你。”秦永年支走亲兵,室内只剩下他们二人。
秦永年盯着脱下盔甲的朱由检,宽阔的胸膛,英俊的面孔,娇嫩的皮肤,整个一个京城的纨绔,只有脸上的刚毅,才有一些军人的杀伐之气。
“指挥使大人?”朱由检感到窘迫。
“哈哈,失礼了。”秦永年这才发觉自己在紧盯着这位王爷,有些不妥,“殿下,我早就想问,殿下怎么擅长训练军队?怎么在京师就制定出歼灭倭寇的策略?殿下这么年轻,以前肯定没有上过战场,难道是在兵书上学的?”
“指挥使大人,你还真说对了,我的确是在兵书中学的。但我看的书很多,学的不是某一本军事秘籍。”朱由检怎么能说自己是穿越的?就是说了,秦永年也不会相信。“纵观历史,汉民族强兵时代,靠的就是严格的训练和绝对的服从。严格治军,才能造就战斗力强悍的军队。汉代的霍去病、唐代的李靖、宋代的岳飞、本朝的戚少保,哪一个不是以严格治军闻名?”
“难道殿下歼灭倭寇的思路来自戚少保?”秦永年将信将疑,虽然同样是倭寇,但时间过去了百年,谁能知道现在的倭寇和戚少保时代的倭寇就一样呢?而且,戚少保当年是专门训练士兵对付倭寇,现在的朱由检虽然也是严格训练士兵,但他怎么能过预料倭寇入侵大明呢?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
“也是也不是。要说是呢,是参照当年戚少保严格练兵的方法,训练出比倭寇更加强悍的士兵,因此打败了倭寇。要说不是呢,是因为当年戚少保为了对付个人战斗力超强的倭寇,创立了不少阵法,而奋武营训练的时间不足,无法领会这些精妙的阵法,所以我选择用弓弩,不让倭寇有近身的机会。”朱由检是不喜欢近身肉搏的,用自己的短处去拼别人的长处,傻子才会这么做。
秦永年深思了一会,似乎还有什么问题,但他摇了摇头,终于没有问出来,过了好久,他似乎心有不甘,还是问道:“殿下对大明的军备怎么看?”
“指挥使大人对山东的军备怎么看?”朱由检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他相信秦永年对府兵的认识一定比自己还深刻。
“山东军备松弛,非整顿不足以形成战斗力。以殿下看,应该怎么整顿山东军备?”“狡猾”的秦永年又将球踢了回来。
朱由检本来想听听秦永年的意见,毕竟他有着多年的军队经验,而自己只不过抄袭了前人的成果和后世的经验,但整顿一省的军备,却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像奋武营是纯粹的战兵,自己这个半吊子将军并不擅长,但既然秦永年一定要问,他就不能不说了,他已经给秦永年预备好了泥坑。
第46章回京复命
“山东之兵,表面上有十几万,但扣除空饷的情况,实际上恐怕五万都不到。这五万士兵分属各个卫所,相互之间缺少协作,士兵们的日常训练,也是无人监督,因此,无论单兵还是集体,都没有战斗力。他们是一群老虎,但只有力量,没有牙齿,依靠体量吓唬百姓还可以,战场上打仗恐怕就是豆腐了。”朱由检实在懊恼,自己来到明朝,要操心的事情太多。
大明发展到这个时间,也许真的该寿终正寝了。如果自己不是占用了朱由检的肉身,真应该将大明推倒从来。有破才有立,破得越彻底,立得就越长久。
“那怎么才能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呢?”秦永年当然知道山东兵的状况,以前的奋武营比山东兵也好不到哪里去,以朱由检的才能,或许他有整治的方法。虽然山东兵与他秦永年没什么直接的关系,但他希望朱由检能解决难题,毕竟,大家都是大明的军队。
“山东军备的糜烂,非下重手不可,所谓不破不立。现在倭寇坏了整个山东的军备,正好是个机会。”至于怎么整合山东的十几万府兵,朱由检只有理论知识,有人比他更合适。“非有不畏权势、不计个人名利又能自保的人不可。将山东的十万府兵,分驻六府,济南是山东首府,驻兵两万。登州作为海防区,驻兵四万,其余四府,每府驻兵一万。”
“殿下心中可有人选?”
“有。”
“谁?”
“你,指挥使大人。”
“我?”秦永年万没料到,说了半天,将自己绕进去了。他实在不明白朱由检是怎么看上自己的,对于接手山东,他根本没有心理上的准备。
他之所以问朱由检大明的军备情况,并不是他看中山东,而是希望通过朱由检的思考过程更好地了解朱由检。
“咱们先不说这个,另有一事,当需急办。”
“什么事?”秦永年越来越担心,狡猾的朱由检可别再把自己绕进去。
“刚才李元所说的,倭寇从登州登陆的事,不知指挥使大人有何感想?”朱由检真的感谢李元,没有李元的提醒,他一时半会还想不到这么多。
“倭寇不是被歼灭了吗?”秦永年觉得自己越来越跟不上朱由检的跳跃性思维了。
“倭寇深入险地,劫掠的财宝,肯定不会在大明的国土上使用。在大明的土地上,他们只要劫掠就行了。那这些财宝肯定要运回本国。”朱由检喝了口茶,茶水已经凉了,现在的天气还是很闷热的,凉茶能活跃朱由检的思维。“既然这些财物要运走,那么登州之地,必然有他们的同党留守,而且还有运输的船只。”
“殿下的意思是?”秦永年隐隐有一种感觉,朱由检不仅是消灭倭寇这么简单。
“明晨派遣一支军队,日夜兼行,赶在倭寇被歼灭的消息传到登州之前,扮作倭寇,出其不意,登船俘敌,必然缴获倭寇的所有船只。”朱由检认为,倭寇的船只能装载两千多人,加上要运载财物,必然不会少,只是不知道船只的大小,也不知道能否用作战船,但有了大量的船只,至少可以训练海军。
船只将来可以批量生产,但海军士兵却不能,士兵需要大量的时间培养和训练。
“殿下要这些船只何用?难道组织商队?不是要组建水师吧?大明已经有水师了。”秦永年发现,自己还有点不习惯朱由检的奇思妙想。
“不错,大明有登州、天津、福建、广东四大水师。指挥使大人,你认为大明的水师与大明的府兵相比,战斗力如何?”朱由检说到府兵,秦永年就傻眼了,大明的水师和府兵一样,现在只剩下一个名称而已。“什么是水师?大明的水师只能在内河与沿海活动,稍微远点,船就耐不住风浪。西洋人也组建了水师,不过人家叫海军,真正在大海大洋中航行战斗的海军。”
“就像郑三宝那样的船队?”想起成祖年间的三宝太监和他的船队,秦永年眯起眼睛,好像是在回忆自己的经历。但那种辉煌也随着成祖和三宝太监的老去,早已成为昨日黄花,大明经过百年的禁海政策,水师早就堕落成和府兵一样的豆腐了。
“严格来说,比郑三宝的船队还要厉害。郑三宝的船队是商船,西洋的船队是专业战船,而且吨位比郑三宝的大宝船还要大。”说道这儿,朱由检也是有点沮丧,老祖先的确给我们留下了荣誉,但如果不会继承,也是枉然,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大宝船的图纸。“倭寇屡犯我大明,为什么大明只能疲于应付?如果大明现在能有一支郑三宝那样规模的船队,就能将所有的倭寇都剿灭,不给后代留下祸害。”朱由检叹了口气,显示与他年龄不应有的成熟:“大明的水师,沦落到连倭寇都不如了,倭寇能来大明,但大明却不能清缴倭寇所占据的岛屿。就说这登州水师吧,不但不能拦截倭寇,连倭寇在眼皮底下登陆都不知道,害得山东的百姓血流千里。”
“殿下,西洋的海军真的很厉害吗?”秦永年本来还打算问朱由检,他怎么知道这些,想想还是算了,人家是王爷,宫中的消息当然灵通。
“当然。西洋离大明不止万里,他们能来大明,大明的船队却不能去他们那儿。就是当年的郑三宝,也没能到达西洋,还差着一大半呢。指挥使大人,你说,西洋的海军怎么样?”朱由检说的还只是航海,如果说到西洋的海军,怕是秦永年都接受不了。
秦永年的目光逐渐闪烁起来,军人的性格,当然不服输,小小的西洋诸国,海军都跑到大明的家门口,难道大明就束手待毙?
朱由检在等,等待秦永年的热情慢慢发酵,见时机成熟,对秦永年笑道:“这山东总兵,指挥使大人可领得?”
“可是,整顿山东兵马,尤其是补充兵员,就会触动许多利益,我如何能自保?”看来秦永年也不是冲动的人,还知道为自己留下后路。如果他是冲动的人,估计朱由检还看不上他。
“皇帝如何?如果我能说服皇兄,让你担任总兵,皇兄必然保你平安。”开玩笑,这是朱由检在山东为自己埋下的第一支伏兵,当然要保证秦永年的安全。
“有皇帝陛下信任,我自当可以保全。”其实秦永年和皇帝并不熟,他更相信朱由检。“可是水上训练不同于陆地,所需人力、银两、粮食甚多,我何来这许多军饷?”眼下户部的钱粮都耗在辽东,山东暂时没有战事,朝廷里有谁会同意拨付大量军饷给山东?秦永年常年待在京师,虽然不参与党争,但他对大明的朝局还是很清楚的。
“以缴获倭寇的黄金白银作基础,我再送你一笔长期的军费。”朱由检将水泥、红砖的生产工艺和建厂事宜,以及即将在京师建造的玻璃厂的情况,都和秦永年说了,为了大明的海军,他可是将自己压箱底的活都拿出来了。“本来我准备向皇兄请求,担任山东的巡抚,全力为你筹建军费,但一来我太年轻,未识官场事宜,威望也不足,难以统御山东;二来京师事物繁多,实在无法脱身。”朱由检沉思了一会,“指挥使大人,你认为李元能否担任山东布政使吗?”
明朝的巡抚,权力很大,总管当地一切军政大事,但巡抚是临时性的,随时可以裁撤掉。布政使是一省最高民政官员,是常设性的,相当于省长。如果朱由检留下来,他希望担任巡抚,这样随时能以裁撤巡抚的名义回京,而李元任职,则应该时间长一点,担任布政使更合适。
“嗯。”秦永年被朱由检说得心潮澎湃,似乎自己就是大明的中兴之臣。冷静之后,他提出最为关心的问题:“殿下,那奋武营怎么办?”
“自然是回京,总不能让京师军常驻山东吧?兵部也绝不会同意。不过,我可以禀明皇兄,山东武备需要整治,让奋武营延迟三个月回京。”朱由检知道秦永年舍不得奋武营,不过山东天高皇帝远,又有自己罩着,只要秦永年认真练兵,将来不知道会出现多少个奋武营。
“嗯,不过殿下得给我留下一些军官,帮助训练山东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