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英雄-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填装好的弹药。突上城头之后迅速展开的密集火力就以上千发枪弹将内城侧及沿城两端的敌人彻底压制住了。

第374章 突袭广州(二)

登城的九十多名战士虽然依靠自身携带的早已填装的弹药只能维持不过一分钟左右时间的火力优势,但在这一分钟的时间里负责登城进攻的第二营及王光的第一营近千名战士就已经全部登上了城头,以密集的枪弹火力向敌人展开了进攻。

由于战士们是在白天展开进攻,广州的城防这几个月来又有所准备,在登城进攻的时候尽管整个广州城北的投石机还没有有效的集中起来,不过也两部配重投石机及十来部人力小型投石机从城内很远的掩蔽物后在战士们攻城并战斗展开的数分钟时间内把几十发小型石弹及十几发泥弹抛射过来。

负责进攻广州城北的第一营及第二营一千名战士因为攻上城头最初的时候兵力比较密集,有三十多人伤亡于来袭敌军的石弹,再加上掩护火力的误伤乃至与城头堡垒内敌人进行战斗的伤亡,攻城阶段中的死伤就多达五六十人,超过过去不少进攻某些北方府城的总伤亡了。

当负责在城北展开主攻的两个营的战士把做为进攻部队火力配备的两千几百件填装好弹药的燧发排枪中的子弹外加几千支超轻臼铳内的弹药于广州北城头的战斗中消耗了大部分的时候,驻守广东城北乃至增援上来的几万乡勇青壮在付出了一成左右的伤亡情况下再也没有人拥有展开进攻的意愿了。特别是城头并不算宽阔,进攻道路有限的情况下。

防守中的战士们便趁此时机花费近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重新填装好弹药准备向敌发起新的进攻。

两个营的战士们在城北立稳脚跟的时候,城下用于掩护的不少第三旅内所属的火炮也被抬上了城头。

相对于二十余里漫长的广州城头,两个营大约一千余名攻上城头的战士们还是显得人数太少了。王光的第一营及第二营群还有所配属的加强炮兵只能以“班战斗群”为单位以九十六个劈山炮每两门为一组形成四十八个城头上的据点,初步的沿着城北向整个城头展开了进攻。

广州虽然是商业与信息发达的大城市,但是对于不少这里的民众而不是上层人物来说,并不了解新军主力旅部队的火力究竟有多强悍。按不少人的看法:那些北方的强敌不过就是洋夷海盗中的精锐而已。而实际交战中才发现这些临时凑起来的武装同新朝主力旅部队相比,差距不可以里计。

在城下就已填装好的劈山炮乃至重新填装好的枪铳火力展开的新一轮的进攻之下,企图沿着广州府城头城门楼及堡垒内的敌人在一边倒的火力之下又伤亡了近万人。剩余的不少人虽然没有在猛烈的火力震慑之下完全丧失作战能力,却也开始大范围的溃败下来。

败退的乡勇民团乃至残余的守军在各个城门的出口出拥挤做一团争先恐后的向城外逃去。不过第三旅三营和四营各连队早趁机在广州府各城门附近建立了连阵地。除了极少数人借用有限的工具及绳索从城头逃出了城外之外,大部分残敌都被围困在府城之中。

这广州府城在天下中的府城中算是比较大的,但如果是北方那些方方正正的大城,完成城池占领的人只要在城墙上加起射程不俗的九斤弹青铜炮,大多能迫使城内打算顽抗的残敌投降。

不过似乎是因为对新军在北方不少地方的做为印象深刻,在加上逃亡到广州等地的不少人本来就与新政权存在着不轻的血仇,一时间退入到城内中的残敌似乎依然没有多少打算投降。而是打算依托广州府衙乃至广州中心一带顽抗。

“这梅雨季节的广州的天气难得没有阴沉下来,正是放火屠城的好时候,你说如果我们在这广州城内放上大火,师傅是否会怪罪我们?王光是张海的学塾弟子之一,但毕竟没有石垒等人更为亲近也与张海接触的更多。”

石垒其实不仅了解张海对于旧势力的铁血态度,更了解张海对于整个岭南群体的态度。“不论在山东还是南直隶,又或者是江东等地,我们新朝政权解决掉的人还少?如今广州府的城头虽然被我们一举拿下,但那是因为我军的攻坚能力远非传统旧军队可比。所以才没有什么‘一日破不屠城,两日破屠三成,三日以上不封刀’的说法。打开城门,让能逃出去的妇孺老人聚集在我们选定的临时营地里。如果在我们射书之下黄昏时分还没有反应,也没有大雨落下,那就纵火!”石垒思索片刻之后下定了决心。

没有想到这广州城中的人们组织也还算严密,经过几个时辰累计从各城门里逃出来的平民还没有城外的战士多。而且这人群不是像正常情况那样随着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多,而是起初一阵之后出城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很多企图混出城的青壮男性见到外面的战士们把这些人搜身后集中关押在临时工事之内就开始劝阻其他的人出城。

再也没有多少耐心的石垒等人开始顺着风向以油火弹首先在东南方向的上风处不少地方燃起了大火。

纵火是用同第四旅类似的照明弹一样的利用十几门劈山炮做为火由的喷筒,再加上利用缴获来的比配并不十分优良的火药乃至火箭等物。最初在城东南十多处燃起大火的时候火势并不猛烈。不过在城墙角下一百五十步左右的火力范围内没有什么人敢于提水救火,火势很快就沿着那些木制建筑为主的低矮而复杂的南方民居蔓延到了累计多达上百亩的面积上,并顺着风向向城内飘去。

自元代以来的城中大多有里坊之间的风火墙,以起到不让局部的火势蔓延到全城的作用。可以说在人力喷水枪也没有的旧时,这算的上是最重要的防火措施了。不过十几个里坊内的火势在略有潮湿的南方民局内燃烧起的滚滚浓烟却扩散到很远的区域内。

当烟火中的人群逐渐逃离了已经被点燃的里坊的时候第三旅三营负责清剿的战士们就用几个时辰内早已准备好的土石不断运入城内。将这些过火后的里坊彻底封锁起来。

第三旅四营的战士们此时也在城头上炮火的掩护下由另一方向开始对广州城内的街道及里坊进行逐一的清理。

对于那些隐藏在复杂和狭窄街道内的人们趁着天气还算晴好主要采取火攻,并用运来的砖石彻底封锁住已经占领区域的风火墙以防止残敌从其他方向上绕到后面进行共机。

两个营加上一些勤务兵及炮兵总共不过两千人左右投入市区内巷战的人手还是太少了。以班为单位队形单薄的战士们在复杂的街道内也经常遇到蜂拥而至的规模多达几百的敌群。不过利用早已填装好弹药的燧发排枪外加轻旧铳的绝对火力优势往往就算不能全歼来袭之敌也往往可以为战士们的肉搏乃至友临班组的增援争取到最大的好处和时间。

城头上以旗帜及信号负责进行的指挥之下,两个进入城区内进行扫荡的主力旅官兵差不多仅仅用了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就在城内推进了几里之远,彻底将规模不小的残敌积压在大概三分之一左右的城区范围内。

以劈山炮发射的散弹其中一个好处就是收拢弹丸之后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工夫进行加工就能够重新利用。明白这一点之后的石垒等人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吝啬于炮火的使用了。利用九十六门劈山炮及轻臼铳又把两万多枚五六两重的铅弹接连不断的轰到了队伍在进攻中遇的抵抗比较激烈的地方。

南方的夏日似乎比北方短了少,天色在激烈的战斗中落下为帷幕。在完成了把城中的残敌压缩到方圆不过三里内的任务后,为了防止残敌趁夜逃脱在城头上职勤的王光所率领的第一营也在入夜的时候增援到城内,三个加强了的步兵营大概两千七八百名战士以组为单位在夜间组成了严密的防线又瓦解了多次被围困之敌突围的企图。

新朝三年旧历五月初一的夜晚似乎格外的漫长,天色似乎也在半夜时分阴沉下来。天色在依旧有些温热的空气中重新亮起来的时候,早已准备好的战士们向残敌所在的区域内准备发起新一轮的大规模进攻。

不过经过多次激烈的交锋,最后的进攻似乎没有再遇到拼死般的抵抗,一边倒的战斗让城内的残敌失去了顽抗的信心。没有多少价值的战死似乎让牺牲也失去了意义,残敌虽然知道投降后可能面临的命运可却还是选择放弃了战死这种对人考验极大的死亡方式。

虽然第三旅拥有不小的火力优势,可城区内连续一边倒战斗也让参加进攻的各营队伍遭遇了近二百人的死伤。

战斗进入尾声之时,石垒询问的当然不是敌我的死伤情况甚至不是火药弹丸等物资的消耗,而是问道:“何士晋、朱聿鐭等人在哪里?找到了没有?”

第375章 出海追敌

石垒还是低估了朱聿鐭等人。去年新朝主力对京师的突袭对天下不少的皇族们的震撼其实也远远超过张海等人的估计。

朱聿鐭虽然身为皇族,却并不是一个性格软弱为了生命安全不能吃任何“苦”的人,早在登基的时候就时不时的担心当初京师的那一幕会不会在广州府重演,为此这几个月的时间以来早就挖通了通向城外的地道。

第三旅在隐蔽中展开南进的消息虽然没有传过来,但是当福建战败的消息传来之后,朱聿鐭就听从何士晋等人的安排从宫城之中撤了出来,隐居在临近城墙也经过地道的一处似乎大户人家的宅院之内。石垒等人率领第三旅主力攻上城头并在城内展开清剿的时候,朱聿鐭、何士晋等人还有几十名亲兵随从趁夜从地道中逃出,沿着珠江南下而去。

第二天广州全城的大搜捕中尽管相比北方等地的语言不通带来很大麻烦,可通过严厉而血腥的政策还是从全城获得了不少的财资。包括数以千计的火器,铁匠,乃至价值几百万两银的金银乃至铜钱。

俗语有“兵过如篦,官过如剃”之说,第三旅的官兵们当然也知道在一天之内能够征掠到的资财在这样的大城里必然只占很小一部分。按照北方等不少地方的经验推测:仅仅是最终能够获得的硬通货极有可能就在千万两以上。

不过不论是临时缴获的兵器火药铠甲,还是金银铜等硬通货还是工匠方面的巨大收获,都没有减轻石垒等人的压力。因为队伍出发时的任务并不算模糊:第三旅最主要的任务是执行“斩首”,迫使对方没有一个名义领导全国的政治核心。从这一点上说,朱聿鐭乃至何士晋等人不知所踪的消息很可能给队伍带来更大的困扰。很显然:要在夏末之前返回北方,即便归途的时候可以走水路,那所剩的时间也并不多。

就在这时,第三旅一营营长王光终于找到了广州府内通向城外的地道,还包括院落内乃至地道内很多没有来的及逃出的皇宫随从也都被俘虏了下来。

经过对这些人分别单独的询问乃至核对,又对地道的出口附近进行了简单的查询,大致确定明绍武帝等一行人是仅仅携带了几十个护卫沿珠江一带顺流而下了。

“继续向南展开进攻么,搜索珠江口一带?”第一营营长王光问道。

石垒仔细想了想队伍上的家底,在第三旅和第四旅执行南下作战任务出发前因为考虑到了水上作战甚至近海作战乃至遇到各种情况的可能性,部队里跟随而来的有水师队伍里挑选出来的百余名骨干。第三旅因为考虑到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还配备有南京至扬州一带船厂近百名十分精通螺旋桨的船工。在是在紧迫的时间,依照在广州城内的资源,大概可以在两日内赶制出十数艘排水量十几吨左右的木帆船所需要的螺旋桨动力:“我们马上着手准备近海所需的小船应有的动力!”

石垒其实想立即利用在广州乃至珠江一带缴获到的小船迅速沿江展开行动抢先占领海南。不过此时正是夏季多南风的时节,在缺乏足够的远洋操船人员的情况下逆风航行到海南说不定比先制出必要的木制螺旋桨再展开登陆行动更花费时间。

除了人员以外南下广东的第三旅还携带了金制的标准尺确定度量衡,并挑选出还算服从的二百多名木工在监督和协助下展开了连续两昼夜劳动的“突击赶工”

长时间的劳动带来了废率提高乃至船只改装的时候漏水等一系列问题,不过在严格的测试手段下这种废率的提高并没有影响到短时间内的整体效率。

一共十七艘勉强能够携带一千名全副武装的战士出海的渔船安装了赶制出来的三十四部人力操作的六叶螺旋桨及用于多人操作的动力杆。不过这些多人配合的时候能在地面上直接抬着走的小型渔船在每只船携带了一个加强排的战士后就不可能携带太多的淡水和给养了。

除了为了赶时间,这夏季的南海海面上海情复杂多变,风向和水流也很复杂。在缺乏航海经验的情况下出海作战是一件极冒风险的事情,因此即便是石垒也没有勇气让两个营群以上的战士驾船出海。

“让我们第二营同第一营一起出海!”二营营长孙伟向石垒说道,其实这不光是二营营长的意见,也是营里很多战士们的意见。

石垒终究没有下定决心让两个主战步兵营的队伍一起去执行海上的远航任务,因为如果投入两个营并在海上出现意外,那么整个第三旅等于丧失了一半的步兵基干力量。是万难在秋季的时候完全恢复战斗力了。而一个加强营的意外与损失,这是全旅所能够接受的最大限度的损失了。

旧历五月初四的时候第三旅临时编组的海上支队大致已经完成,一共分为四个加强连十六个加强排及一个排部,总计包括船工在内一千一百人左右。其中官兵约一千零三十人。一共携带有五十一门七十公斤重的劈山炮及其相关的炮架及爆破弹药约万余公斤左右。整个步兵旅所拥有六成左右的三千六百支燧发排枪及一万两千支超轻臼铳及其相关弹药总计两万五千余公斤。还有近千件套管式枪矛等精制的冷兵器。这些兵器及弹药的总重量就接近每个战士四十公斤左右。又在缴获守城敌军的装备乃至队伍自身携带的装具中凑出了近千件十余公斤重的轻便锁子甲,还在船上安排了足够七天的淡水和压缩食物。为了避免这些食水在风雨中遭遇可能遇到的意外,还制做了保存这些食水在十天之内免受风雨侵蚀的皮木箱。

不过这样一来,并不算大排量不过十几吨的渔船就相当于携带了一百几十个裸人的重量,似乎有些不太安全了。除了为每艘船只加装一定的船壳以防止进水,南京等地的船工们在很短的时间里也想不出其他办法。

第376章 出海追敌(二)

珠江口一带如同福建等地一样,即是海贸重地,而附近又有复杂的海岸线乃至众多的岛屿。这为一些海上的巨寇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在第三旅和第四旅的队伍南下的时候张海就曾经告戒过:广东福建一带首要的敌人可能不是残明政权临时募集起来的乡勇,而是那些海上的巨寇。在张海模糊的印象里:历史上的明绍武帝在短暂的当政时间里就曾经与广西一带的另一残明政权发生过冲突,最终是靠几万规模的海寇的帮助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不过,自福州至泉州一带的王新盟等人所率领的第四旅取得的一系列海战胜利已经传了过来,这让战士们对于出海作战多多少少有了一些信心。

夏季的台海一带除了台风时节以外大多风平浪静,不过夏季的南海一带海况似乎明显高了不少。由王光率领的第三旅海上支队刚刚接近珠江口的时候就感觉到风浪似乎同湖面上大不一样。这一方面是因为此时南海海域的海况明显比福建一带更为复杂,另一方面也同第三旅的水上支队船只过小有很大关系。

整个水上支队除了出海的十七艘排水量在十几吨左右的渔船,还携带了三十多艘用于自杀爆破用途的小船。

第三旅在途经福建的时候接到了第四旅送来的完整战斗详报之后对于整个战斗的过程乃至武器方面的细节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很显然:装有五百公斤保管优良且合格黑火药的自杀爆炸船对于攻击绝大部分海寇的船只而言都显得威力过剩了。特别是在自杀攻击而非半自杀攻击,有把握让小船于对方船板附近爆炸的情况下。

同时,拥有螺旋桨乃至足够人力的小型渔船在海上帆桨并用的情况下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航行,相比敌船的航速优势是第四旅的官兵们面对敌人的船只时所不具备的。因此这些自杀小船的火箭装药比例及射程也不需要有百步之远。

船队航行到珠江口附近的海面的时候,忽然出现了不少帆影。船上有出海经验的一些南京来的船工告诉王光:重要商贸港口以外的海湾或者江河的出海之地,是海盗们最为活跃的地方。毕竟如果出了大海,商船并不好寻找,这河口或者海湾的出口往往就是关卡之地。

距离王光等人率领的海上支队不远的地方,海面上已经暴露出的帆影就至少有七八十艘之多。而且看那帆影和船型不少有经验的船工就已经判断出那些来历不明的海船至少是四百料到千料左右的大船,这说明海面上仅仅负责监视的敌人就可能多达万人之多。

王光做为营长当然也了解一些测距方面的常识,看那远处几乎模糊不清的人影就知道这些敌船距离自身至少应该在三里的距离之外。

“继续前进么?”在旗船上负责操帆的船工与旗手问道。

“继续前进!我们的船虽然比第四旅的小不少,但是航速条件要比他们好多了,不怕鬼也也不信邪!”王光下令道。

战士们在命令下毫无畏惧的以大概三四成的力沿着水流踩动着踏板带动着十七艘小船向敌船队的方向驶去。

正在珠江口附近海面上的庞大船队正是刘香乃至诸彩老等云集起来的海上力量。

早在新军南下之前,新朝政权在江东一带的种种做为就穿到了海面之上。很显然:这往了轻里说是也必然是一个朱元璋式的政权,搞不好就真是当年的王莽甚至秦始皇第二。在这种政权治下,几乎没有可以通融的利益空间。因此,相比历史上大为不同的是熊灿等人对广东福建一带海上势力的招抚取得了远强于历史上的进展。郑家,李家,刘家,甚至包括一些外国势力在内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支持残明抵御这股自北方而来的强悍政权。

因此,何士晋与绍武帝等人的撤退也得到了珠江口一带刘香等人的支持。

刘香同李魁奇一样,也是一个不甘示弱的人物。听到那些北方强寇如何如何神乎其神的传闻的时候就有些不以为然。他不信那些北方起家总共崛起还没几年的势力能够对海面讨饭吃的自家构成什么威胁。

可是当福建李魁奇,李国柱,郑芝虎等人的败报越来越多的传到了南海的海面上,乃至通过一些靠谱的残兵整个交战的过程乃至细节都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刘香却有些犹豫了。他没有想到这些北边儿来的这些强贼竟然拥有如此的手段乃至不惜与敌同归于尽的独特攻击方式。

刘香同不少投靠过来的福建残兵败将进行过不少的推演,后来一致的看法是:“这些北边儿来的强悍势力在野战,攻坚,进距船战等方面几乎无坚不摧。唯一的弱点或许就是操船乃至海面航行的能力比较差。保持与这些人的距离,利用船数与人数的优势不断进行远距离的炮击,像洋人们那样作战或许是唯一可行的选择了。荷兰人等新来的洋夷对南海一带的中国船只往往也是这一套“海上游牧战术”

“让各家的炮船试试看!”刘香轻声的说道。跟随刘香不少时候的旗手当然明白应该怎样进行更为具体的向各船的传令。

旗帜挥舞之下,早已准备好的三十多艘“炮船”借着风向迎着王光等人十七艘小船的队伍逼近过来。

双方船只的吨位几乎相差十倍,而船数几乎相差二十倍,这三十多艘船又是在福建泉州附近的海面上消息穿来后南洋的中国海盗们临时集中为数不多的炮火按照洋夷巡航舰的模式改装而来专门用于炮击的船只。不但航速较快而且集中安装有数量不少的远城火器,准备用以对付那些北面的强寇。

双方吨位和船数巨大的差距让刘香等南洋一带的海上势力负责迎战的船只消解了不少对于这些强贼的畏惧之心。毕竟双方的船只相差太大了。如果不是此时的南洋海面上天气还算良好,海况也不算太恶劣。刘香等人甚至怀疑来一场象样的暴风雨就能让这些只适合近海打渔的小船葬身海底。

第377章 出海追敌(三)

向王光等人驾御的小船队逼近而来的三十余艘敌船上部署有三百余门大小火炮,这些火炮还是以五十到七十公斤左右方便人员抬动的“轻炮”为主,另有六十余门重型的千斤弗朗机。此时包括中国海盗在内的人们对于水上力量的运用方面还停留在“陆军的延伸”领域,并没有西方那种按照船只的潜力尽可能配置更多火器或者在火器方面投入超额本钱的思想。这些平均起来重量在百公斤上下的几百门火炮按照造价来说差不多就相当于一万个战兵所拥有的轻武器价值了。也就是因为福建之百的刺激,南海一带的海盗们才终于有决心凑出这么多的火力船。

这样的海上力量当然难以同正规的风帆战列舰群相提并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