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英雄-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带的海盗们才终于有决心凑出这么多的火力船。

这样的海上力量当然难以同正规的风帆战列舰群相提并论,不过即便是那最大抛射射程也不过三里远,初速比**弩强不了多少的三四斤重的轻型陆炮炮弹也显然能够轻易把十几吨排水量级别的渔船船舷连同船底轻易的打穿。

三十多艘敌船上的三百余门质量不是很好的轻炮虽然在一里半左右的距离上完全没有准头可言,可竟然也敢在这个距离上开火。

几百发接连不断如冰雹一般砸过来的炮弹虽然初速慢的似乎完全能看见轨迹,在小船群的四周打起一片片的水柱。大概不过半分钟左右时间后的第二轮开火又有几百发炮弹在四百步左右的距离上打了过来。这一回三百发炮弹几乎完全覆盖了小船所在的区域,战士们驾御着船只面临从空中斜落下来的弹丸左躲又闪,可还是有一艘小船被三斤重左右的铅弹砸中。

幸好船底不是非常结实,没有让这炮弹形成跳弹。一名临时支队第二连群的战士被炮弹划伤后炮弹钻入了船底,猛烈的水柱冒了上来。战士们用准备好的木塞塞住炮弹打露的缺口,然后让一个战士用身体压住漏水处,之后几个战士又忙碌了好一阵才把船内的水排干净。而船上的大部分人为了防止船支掉队还是努力的踩动着小船的踏板以保证船不会掉队的太远。

不过接下来的炮击就不是让战士们能够忽视的了。王光在驾驶着小船队向敌船全速冲去的时候,发现有些不对劲儿的众海盗们也开始逆着风向向外海退去。

“这些小船没有外桨也不张帆,怎么行的如此之快?”以望远镜观望的刘香也察觉出有些不对。

同洋人的不少交道还是让刘香迅速的做出了反应,他一边命令炮船乃至全体船只向后撤退,一面命令前面的炮船尽全力炮击敌船队。

海上熟练的水手们即便以硬帆为主仍然能够以芝字拟着风向航行,不过这种情况下的相对直线航速就只有四节上下了,而拥有不少船员的小船队即便拖着自杀舟为负担依然能够以大致六节的速度前进。

在双方距离从一里半逼近到二百步左右的大约七分钟左右时间里,珠江口的重海盗们展开了十几轮炮击打出了四千多发炮弹,尽管命中率并不算高,火炮的威力也不算大,却给船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平均下来百分之一左右的命中率也让十七艘小船几乎每艘都被炮弹命中过,累计四十多发的中弹造成了五十余名战士死亡或负伤。而且敌炮的命中率似乎还越来越高,要想冲过敌军炮船的拦阻虽然不是不可能但必然要付出相当代价。

为了掩护海上临时支队的主力船团安然冲过敌炮船的拦阻,各小船内的自杀船也早已做好了准备,三十余艘小船开始逆着风向敌船划去。

因为整个船身的重量不过一吨左右的样子,单人以小型螺旋桨在短时间内的动力也赋予船只大概五六节左右的速度。

快速前进的小船让敌军的炮船闻风丧胆,对于这样的小船,各船炮火的命中率反而低了不少。几分钟内的累计上千发炮弹也不过将四艘小船打沉,在有效射程内以火绳扳机引燃火箭动力的十余艘自杀舟向最近距离上的敌人展开了冲击。虽然有两艘小船还是在敌铳炮与火雷的攻击下沉没一艘,被提前引爆了一艘,但还是将八艘敌军的炮船送进了海中。

见到那小舟提前引爆的声势,当自杀舟冲过来的,大概几十步外的时候船上的海盗们多数往往就放弃了抵抗,打算跳海逃生或是向远处的船舷逃去。这样做当然避免了全员损失的风险,可也付出了五百余人被巨大的爆炸震晕后随着这些炮船一起沉入水中的代价。

王光等海上支队官兵们的无畏冲击和进攻之下,敌军的大船群让开了道路。二十余艘自杀舟也没有对敌人的大船穷不舍,而是跟上了主力船队,准备应对敌军的其他海船有可能带来的威胁。

珠江海面上的刘香乃至诸彩老等各股海上势力没有想到这些小船能够在逆风且无帆的情况下以堪比洋人的帆船一般快的速度航行,原来想象中的操船与航速优势当然无存,只能任由这些难以采用自杀爆破船只的小船队冲过了珠江口附近的封锁线向远处的大洋驶去。

“算了,就让他们在大海上去!”此时做为刘香手下一名头目的韩一平望了望远处的的天空说道。

很显然:这些小船就算有着不俗的航行方法,可那又有什么用呢?如果这些人的目的是长途航行而不是马上就靠岸,那么仅仅是这南海上的风浪就足够教训这些陆师用渔船入海的外行了。

刘香也大致算了算明绍武帝等人逃出珠江后向西航行的日子后才大致安定下来。

广东以南的海面上经过连续几日风平浪静风和日丽的天气后终于有些不正常起来,虽然天气还算晴好可海上的风浪却逐渐大了起来。

好在海上支队以在绕过珠江口后可以借东南风航行,再加上足够的人力可以轮番蹬桨,船只不俗的航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风浪的压力才使的整个船队的战士大部分人暂时还没有晕船的症状。

第378章 出海追敌(四)

负责轮值踩桨的战士们在努力的蹬着船上的踏板带动着螺旋桨推进船只在大海上前进的时候,海上太阳偏北方向在海浪之间时隐时现的岛屿时不时的牵动着战士们的心。

那岛屿就是北面陆地的证明,尽管摆脱了珠江口附近海盗们的追兵,王光还是没有勇气图省时偏离海岸线太远。虽然航海技术的欠缺使的沿着海岸线的航行往往要走不少冤枉路。

“夜晚的时候我们靠岸么?在陆地上,那些乌合之众来几万我们也不怕。”临时支队一连长向王光问道。

太小的船只选择锚地也很困难,而如果船只停留在海上王光等人始终也不放心。此时的王光想到很多,心中逐渐大胆起来:“敌人的船只在晚上也没有靠岸停航的说法,我们在晚上继续前进!同时,检查下食水,只留下一天所需的。其他的要确保密封好。还有:负责压制中弹弹孔的战士们尽量以辅助的木料和铁钉把那些可能的漏洞堵牢固,防止发生意外。”

王光想到了队伍出发前从南京那里获得的海图,还有了解到的有关半岛诸国的一些事情。船队所携带的给养虽然无法维持万里远航,但上千公里的航行还是没有问题的。如果遇到迷航或者意外,不论是向西航行还是向北航行都能够抵达陆地。

“大海的那一边过了琼州据说听说叫做安南国?”一名连长向王光问道。

王光乃至第四旅的营及营以上干部当然在南京扬州一带的学习和培训中从张海那里了解到不少这一带可能的情况。

“二百年前曾经是中国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后来他们自称黎朝。黎朝北方由郑氏一族控制,南方由阮氏一族控制。”

“那这郑家和阮家谁的实力强?人口和兵力大致规模如何,圣上哪里可有大致的消息?”水上支队第一连连长又问道。

张海其实对于这些仅仅只有十分模糊的印象,王光从张海那里得到通过各方面大致了解到的消息也没有准数。

“郑氏控制区内大概人口二百万左右,阮氏内控制人口大概百万左右。双方的国力之比大概为二比一,不过在狭长国土下的进攻就传统军队那些能力总是进攻方吃亏一些。如果双方发生战争,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黎朝郑氏兵制仿效明时早期大概成祖太祖时代。以卫所为核心的战斗依托,一卫即为一营。内地我们遇到的那些明军大多已经不靠卫所军作战而是依靠军镇体系下的省镇营兵,而安南军队还是依靠卫所体系下的军队作战。他们大概五人为伍,五伍为队,十五队大概不到四百人为一所,六所为一卫。郑家全境为十卫,千户所二,有时也成十营。这些力量大概相当于明军省镇营兵体制下的正兵营,是有一定战斗力的队伍。现在的称呼可能有变,比如他们称所为卫,卫为军。作战的时候,黎朝军队还会动员各乡民兵乡勇大概能够凑出数千到万人不等的镇,这也是过去安南一带同我中华冲突时动不动‘数万’大军的所谓来源。”

“换句话说:他们的战斗力大致相当于有少量明军正规军的乡勇?”战士们问道。

“顶多是民风强悍一些,稍有战斗力的乡勇而已。黎朝军队同朝鲜一样,也习用火器弩箭等投射兵器。对于以投射兵器著称的我军来说,这反而未必有太大的压力。不过现在是多雨季多蚊虫的夏季,我们在行军潜伏的时候要有所注意了:据说这越低下南一带的蚊子能够轻易的穿透薄衣物,在潜伏的时候要把我们所携带的轻纱搭成睡袋一般的蚊帐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侵袭。干燥的木材不容易获得,就要把柴劈成薄片或碎片来最大限度的做为煮水消毒的燃料”王光一边仔细的回忆,一边对旗船上的官兵们讲到。并让官兵们把纪录下来分发到其他的船只上,这些仅仅是做为了应对意外的手段而已。从张海的教育那里承袭下来的习惯。新军主力旅部队营及营以上的军事主官们大都已经学会了面对问题的时候从各种不利的情况出发做好准备。

从珠江口大雷州半岛至海南一带即便只算直线距离也不小于六百里,不愿意在原理海岸线的情况下航行的王光等人所帅领的船只即便在顺风的情况下也不太可能在一昼夜只内抵达目的了。

小船队在白天航行的时候还没有遇到太大的风浪,可不知怎的到了入夜时的时候,东南方向的和风变成了自东北方向而来的急风劲雨。黑暗中的船只如同漂浮在夜空中的云层一般起伏不定。曾经在出发前经历过一些抗眩晕训练的战士们在这样的海况和小船上再也忍受不住,包括王光在内的大部分官兵都开始呕吐起来,踏板行船也变的异常困难。

好在为了防止船队在夜间失散,第三旅的官兵们可以说是在出发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些问题。几十把蚕丝制成的优质风筝线拼接在一起形成十数条能够相互联系的线。这样就算船只被风雨吹的很散,失散的可能性也近一步降低了。同时,船上也准备好了能够在风雨来临的时候逆着风雨释放的烟火铳炮,以声音做为相互联系的手段。为了防止船舱内大量进水,帆布和木架制成的顶盖被覆覆盖了征集来的渔船。

充分的准备终于为海上支队的官兵们带来了效果,尽管船队在风雨中不得不停了下来,整支队伍不得不为了相互之间的联络及同风雨的搏斗忙碌了将近大半个夜里,可在风雨平息下来的时候经过各船只间的确认没有发现有任何一只船只失散或是沉没。

整个白天的激战和航行再加上半个晚上同风雨的搏斗让小船上的战士们大多精疲力竭,除各船少数连排干们负责值班警戒外,大部分官兵不得不在风雨逐渐平静下来的后半夜里进行了几个时辰的休整。

第379章 目标越国

天色刚刚亮起来的时候,疲惫的战士们也大多恢复过来。海上的风浪虽然依旧存在,可却不像前半夜的时候那样另人难以忍受了。这说明昨夜的风雨和大浪只是海面上的小小插曲,并不是遇到了什么暴风雨。这样的小船队如果遇到那种征兆不小的暴风雨,即便拥有万全的准备也很难保证不遭受严重的损失。

十七支小船在天色亮起来的时候从十几里范围内的海面上奴力的重新聚拢起来,似乎重新恢复了战斗力。

不过当王光向北面的远处望去的时候,却似乎再也看不到海岸。船队似乎到了距离海岸至少二十里以外甚至更远的外海,这是没有出海经验的官兵们最为担心的事情。

“**的时间我们没有开动船只,不可能偏离的太远,只要逆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准能找到大陆!”王光说道。

在茫茫的海上通过日志和太阳来辨别准确方位的能力是远航经验匮乏的战士们所不具备的,不过大致的判断方向通过指南鱼和太阳却并不困难。

船队没有详细的海图,可却大致知道出了珠江口只要不是南行的太远,向西航行总能见到大陆,而且不会花费太长时间。

因此王光将各个船只聚集在一起进行了简单的海上动员后,命令各船在队伍体力恢复后重新张起了帆接着强劲的东风航行起来。除了借助风力之外人员也分为三组,在能够保持体力的情况下踩动着踏板带动着小船向西重新展开了快速的航行。

帆桨并用的情况下并不算大的小船在海面上重新展开了在陆上如同快速奔跑一般的速度,甚至可以说要比快速奔跑快的多。因为不论是马匹还是人员都不可能像船队在海上这样连续的航行。

晴朗的天空开始阴沉下来,不知在大海上航行了多长时间,直到天色渐渐暗淡下来的时候仍然没有见到陆地。虽说这茫茫大海之上一个白天的航行甚至两昼的航行根本算不得什么远航,不过即便知道如此心中那种隐隐的不安还是萦绕在不少战士们的心头。

“夜里要不要继续走?”在旗船上跟第三旅一营长王光在一起的一连长问道。

经过在水上不少的训练乃至实战中的航行,王光对于在夜间没有太大风浪的情况下保持航向还是有信心的。

“战士们在轮休的怎么样?”王光用约定好的旗语向各船的战士们询问道。并不算远的范围内各船分别以旗语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夜间风向和海流难测,惟有一正确的方向以最快的速度航行才能最大限度的各种意外,因此在没有风浪的夜晚展开行船的时候船队将完全依靠指南鱼及人力螺旋桨展开航行,需要所有战士们最大限度的分两班短周期的轮换出力,以最大的人力速度航行。

就这样,官兵们的生物钟从一昼夜缩小到每休息两个时辰就要起来踏船轮班两个时辰,保持着最大的体力的输出使船队以最快的速度向西航行。

不过当天色重新亮起来的时候,王光以望远镜向四周仔细眺望的时候还是没有见到陆地。

“按照当初在南京至扬州一带江面上的测速乃至苏北一些湖中的测速,我们以这样的体力出力,在大海上航行了两昼夜,再加上借助风势,航行的距离没有一千里也有八百里。现在我们是折转向北寻找海岸和琼州府雷州府,还是向西去在所谓的‘大越国’那里展示下我们的实力并下一份告示?”

各船的连排干聚集到旗船上进行临时讨论的时候众人似乎像第一次召开这种会时一样沉默不语。

人们回忆在队伍出发前的时候张海向第三,四旅布置任务的时候并没有谈及在境外作战的问题。还有会议更早一些时候张海关于境外问题在军内主力部队干部阶层的一些讲话,乃至全军中的学习材料。

在张海以前对境外问题的大致论述中大体框架是这样的:在决定决定性的会战解决中国满州问题后,军队还将连续进行一系列作战,恢复中国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统治区。从半个西域到至少半个朝鲜半岛。还要通过改游牧为畜牧,建立“东蒙古水源城池地带”定期轮换管理人员的“军内马场群”的办法彻底的将草原问题解决掉。在这以后经过一段和平年代的修养生息壮大海上势力后,才轮的到解决安南等地南洋一带的问题。在国内问题解决之前花费大量的经历殖民南洋无疑是不智的。

“凭我们这一千人,就是在中原就无法占领像安南之地那样的一个省。”二连长说到。

“不过越国是明绍武帝自海上能够逃亡到的最远地方了。”

“那如果何士晋等人没有去安南之地,而是自琼州府入广西怎么办?”

人们的议论声中,王光想起石垒在出海前的一些讨论会上的部署,终于还是下定决心向西航行:“连以上的军事主管可能都听旅长部署过全旅的整体任务。我们旅并不是只有我们这一个支队追歼敌人。旅内的其他营也有从陆上展开的行动,我相信其他营的战友们还有跟随我们而来的公安军队伍能够尽快的封锁住两广一带的陆路边境。只要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威慑住西边儿那个所谓的大越国的郑氏集团,海南的敌人就终将是瓮中之别。除非他们有决心和魄力去洋人那边寄人篱下。当然,陆上尽管有我们的部署,敌人还是有可能从走两广一带的偏僻之地只身逃到西南。可如果他们有同我们精锐战士一般的决心和魄力,凭借我们这千把人就是在琼州府或雷州一带登陆就真能有很大把握的劫住目标?”

虽然早已有所决断,王光在决定之前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大致向战士们讲出来。

对于这些看法,海上支队的战士们不在有所疑议。更重要的原因当然是中原以来的一系列作战极大的加强了战士们对于自身武力的自信。如果是对付颇有战斗力的十万大军或者东虏的主力,凭借海上支队的这一千人当然没有把握。可要是对付顶多不过两万常备军,算上临时动员力量充其量也不会超过十万人的杂鱼,而且那些杂鱼还不是集中在一处,唐初薛仁贵或者苏定方等人创造一千破八万或者几千破十万之类的战争奇迹绝不是不可企及的特例。

坚定了决心之后王光继续冒险在大海上带领战士们向西航行,为了节约体力和粮食,除了夜晚各船上的战士们轮班进行人力踩踏作业以外,白天的时候主要借助风力航行,以比较低的出力强度踩踏螺旋桨的踏板。

就这样,船队继续向西航行了足有两昼夜,累计在大海上顺风快速航行足有四五天的时间才似乎在出海第四天清晨的时候似乎看到了西面的海岸,那还是在旗船上负责以望远镜的观测手首先看到的。

“前面就是所谓的大越国?我们连国书都要现写,大家说说看。以我们第一营的名义还是第一旅?又或者新朝政权?对西面的政权应该怎样称呼?承认不承认他们的国号?”一连长问道。

王光思索了片刻,觉得自己没有在对外政策上自作主张的权力。但围绕南下的目的适当的告诫却是可以的。至于称呼问题,只能对西边儿的多有得罪了:“称呼对方为郑氏阁下大家以为如何?反正称呼对方为国王乃至皇帝肯定有不妥。我方的名义,当然以新朝政权的名义为合适。师傅的为人我是了解的,只要我们在外的行事没有违背原则的地方那就没有问题。”

看起来似乎并不算远的海天线附近的陆地也要一个时辰左右的顺风航行才能抵达,在这时间里,王光在支队内各连选拔出来的“化尖子”的辅助下在旗船的船仓里以如同小儿描红一般的工工整整又有些歪斜的幼稚字体写了一封“国书”,全是在北方的民间都显得十分罗嗦而粗鄙的大白话:中华之地改朝换代,我大新政权取代明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为今后郑主阁下所管辖之地的安危计,奉劝贵方如果遇到逃南的残明皇帝乃至其随属人员尽量想办法尽快稳妥的交给我方,不要有所失误。

“我们的国书交给对方要是被毁了该怎么办?”忽然间一名战士问道。

王光起初有些诧异,想说对方没可能有这样的胆子,不过仔细一想还真有可能。自己这一伙贸然上岸的人的人极有可能被当做是中华地区前来的海盗或者其他什么强人,说不定就不予以重视。或者想方设法的抵赖也不是没有可能。于是便将这所谓的“国书”以寻常的纸张抄写了四份以备万全。

这时候的海岸终于不用登高并以望远镜观察也能清晰可见了,而且似乎也不在是广东一带那样的岛屿,更像是绵长的陆地。没有想象中的山脉,只有近处的树林还有远处显现出来的民居。

第380章 目标越国(二)

中越边境地形险恶,而且整个越国境内纵深漫长,可以说在抵御北方陆路威胁方面似乎有着天然的条件。然而在越国境内沿海的方向面对海上的威胁却如同敞胸露怀的人一般处处是空挡,到处都可以抵达越国内的内地。

王光等人以往对这一带的印象也是山岳丛林密布险恶之地,可在沿海看到的景象却并非如此。

在沿海不仅仅没有想象中的那种荒芜和险恶,而且看到了不少的妇女们顶着夏季的烈日在田间辛勤的劳作,可奇怪的是在不远的距离才发现那些除草和挑粪的农人中少见男性。见到这些景象王光等人就有些不快。

新军从辅助部队到主力旅的部队之所以在南方的不少地方对不少普通的民众也能大开杀戒毫不手软,除了那些人是做为有组织和不顺从的抵抗力量外。对女性与儿童习以为常的欺压便是重要的一个因素。这让接受过完善教育的新军骨干们认为要开辟理想社会就必须对“旧人”进行大规模的清洗与整肃,没有了中国传统社会下一些自然的“旧道德约束”

见到十七艘小型船只从海上开来的时候,海边村落里的人们只是诧异而没有慌乱。越国海岸线少有珠江或泉州那样的商贸往来,尤其是这一带,也就没有多少海盗出末。而且即便是靠海吃饭的海盗也不会拿规格这样小的渔船做为工具。

当然北面的中华之地也有一些半民半匪的渔民,不过拥有二百余个县,每个县都有几百在编民兵的越国社会组织终究是比北方的那个大国强出不少,这样半民半匪的强人并不多。

“要不回村?!这海面上据说最近一段时间不太平。”田间一位年少的女子询问道。

“没必要,估计是前几天的风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