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英雄-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耀州城东南角处最为两个旅所属的多个炮兵营火力交叉的地带,附近的残敌在猛烈的火力准备下几乎被肃清。负责突击的二百余名精兵在登城突击的时候出奇的顺利,并没有遇到到多少抵抗,显然是这一带的敌群在猛烈的火力准备下不是被杀伤就是暂时彻底的丧失了战斗意志。利用几十条勾索,二百多名战士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就登上了城墙。

可没有想到这些满州青壮为主力的敌人作战意志如此的顽强,仅仅在猛烈的准备火力三分分钟之后就有残余的敌人似乎准备在城头上集结起来进行反攻,城头上下从亲卫连到攻坚精兵们携带的一万二千余管早已添装好弹药的燧发排枪以猛烈的火力颇时近处的敌人根本不敢露出头来。当城内或更远地方的残敌集结起足够的兵力的时候,正在天空中值勤的小女孩中的少数优秀的战士就立即以少数重新送上来的火箭指引需要轰击的大致方向,运用超轻型臼铳的各旅战士们就以猛烈的铅弹火力向航空人员指示的方向打出如冰雹一般的弹余。

严密的火力让残敌很难集结起大规模的兵力,只能任由火力猛烈的枪铳步兵对城墙上下躲避在工事内的残敌进行逐一的扫荡。

在难以直射的情况下,只有躲避在掩蔽物后的两蓝旗满州青壮接连不断的把弓箭抛射出来。毕竟整个耀州城的面积并不大,两三千名拥有一定勇气向外射箭的残敌也能在每分钟把数千支箭射到城外大致的方向上。如飞蝗一般的箭支在空气中损失了部分能量后往往又以比较倾斜的角度射到战士们的铠甲上,这使得优等清弓射出的箭支对于战士们的铠甲似乎毫无威胁力。

就在整个东南城头都已经被先登战士们所控制的情况下,张海以及所率领的亲卫连战士也登上了城头,然而几乎就张海等人刚刚登上东南角不久,不知那里忽然传来的一声似乎并不属于新军系统的铳炮声,张海以及跟在张海和柳香身边的集合亲卫战士迅速的围拢在周围。

进攻耀州的作战方案里并没有使用重型火绳枪的计划,这种兵器在队伍里如今已经是非常偏门的火器了。而那些满州留守部队中虽然也运用过一些从明军那里缴获来的小炮,可这种重型火绳枪的运用却并不算多。登城的战士们迅速以早已填装好弹药的超轻臼铳向敌人枪支来袭以及冒出白烟的地方展开了猛烈的火力压制,弹雨在瞬间就覆盖了放枪之敌所在的位置。

张海有些警觉起来提醒身边的战士道:“提高警惕,注意四周随时可能来袭的威胁!”|

果不其然,在十分窘异于小口燧发排枪的重型火枪开火声音之后,在城内的多个角落上飞来不少似乎粗重了很多的箭支向东南方向抛射而来。

负责指挥两蓝旗的满州都统早已在同各旅先锋马队的较量中明白了新军主力部队的可怖,留守的普通的八旗正规战兵射出的八斗弓重箭即便是抛射在以往的交战中也能轻易的威胁到明军那些披甲兵,可对于这些全身钢甲的敌人以优等的八斗乃至一石的清弓在不远距离上的直射居然也不能穿透那些人的铠甲。将要面对来敌大军的情况下,两蓝旗的留守力量要想取得胜利的唯一希望就是集中其两旗剩余正规战兵之中的所有精锐弓手对来敌进行孤注一掷的“|斩首”了。

富有战争经验的满州武装在这数年来与明军的较量中经常使用这种集各旗最优秀,最精锐的弓手对敌人的主将进行“斩首”的战术。在男性中因为天赋或者训练资源农业资源配置等各方面的原因,大概有十分之一比例左右人弓力异于常人。普通满州正规战兵以七八斗的清弓为常见,十分之一比例左右的军官层及白甲精锐则普遍能够娴熟的运用一石力左右的战弓,正规战兵中百里挑一,每旗则能挑出一百人左右勉强能够运用一石五斗力强弓的人,如果不要求太高的精度,只论最大大开弓能力,这个人数可以达到一百五十人。两蓝旗的三百名最精锐弓手中的三分之二跟随主力部队出征,留守并部署于耀州城的也有一百人左右。这些本来准备用于最关键时刻的精锐战兵并没有部署在城头附近,而是分散在城内的各处因此在铺天盖地的空中火箭进行火力准备之后幸存了下来。

早就估计到新军主力部队势大,城头上可能难以展开狙击火力的两蓝旗留守的都统经过简单的商议后就确定了大致的原则:以队伍上缴获明军物资中比较少见的斑鸠铳做为“信号铳”部署于城墙各处的城头各处以及城门楼附近。当发现有价值的重要目标登上城头的时候就集中城内的精锐弓手展开覆盖性的抛射。

一石五斗力上下的优等清弓足足把七两上下左右的超重大箭抛射到一百五十步以外的距离上,加上留守的正规武装中几十里挑一的精锐弓手已经能够娴熟的掌握抛射技巧,末端能量也不小于二百焦尔的重箭群瞬间就覆盖了东南城头上张海率领的亲卫连乃至不少第二旅战士们所在的城头。

第421章 攻破耀州

百余名两蓝旗精锐弓手在几轮的箭雨中把几百支箭射到了耀州城东南城头,彻底覆盖了几百平米范围城头上的五十多名官兵。不少亲卫连级第二旅官兵被敌人的弓手射中。

张海柳香都是自幼就经历过躲避箭雨训练的武者,又是有充分的准备,因此这些箭雨没有能够伤到头部等要害。只是一支重箭沿着柳香肋骨右侧滑下,虽然大部分的冲击力被泻去了,可强大的动量还是把人推到在地。

中箭的战士一共有十五人,七名被射中的亲卫连官兵仅仅是如同在近战中挨了锤击一样被砸倒在地,没有带来减员性的负伤。而第二旅的八名战士们就没有这样幸运了,有一半的抛射箭支命中角度过于倾斜被板甲滑开,但还是有四名战士所拥有的普通低碳钢板甲被重箭以不同的角度射穿,人员负了流血的轻伤,好在板甲及内衬消耗了这些箭支的大部分能量,所受伤害并不严重。

为了达到最大的作用,城内那些精锐的弓手展开的抛射并没有停歇,甚至以一些房屋为掩蔽,冒着战士们以抛射的霰弹和超轻臼铳发射的铅弹不断向并不算远的城头处开火。

直到官兵们将一个加强营大概二十四门左右的长炮直接运上了城头并做好了射击准备可以直接对城内展开轰击的时候,躲避在城内的满州精锐弓手借助其他弓手对城头展开的反击才停歇。

在彻底被压制之前,两千名两蓝旗正规战兵抛射出约几万余支重箭,至少有一二百名登上城头的战士被射中,这当中的九成左右没有造成什么危害。但是除了四名面部或指部被射中导致的伤亡外,还有十余名战士是因为身上的板甲被以一定角度射穿,这让不少的官兵都感到了警觉。

这还是最难以有效发挥弓箭效能的抛射,如果是近战,这些满州留守下来的精锐强兵必然造成更多的伤亡。

虽然这些损失对于数千甚至上万的新军六个旅的正规步兵来说根本算不上是什么问题,但至少让不少的官兵都收起了之前无数压倒性的胜仗带来的轻敌思想。精良的板甲加上内衬或许面对艺复兴时代的英国长弓手或许是安全的,但是如果面对拉力包线远比长弓好的多的优等清式长弓,就不再那样保险。

四个步兵旅的近二百门长炮先后部署到了城头上之后先后进行了十余轮的火力准备,向不过十公顷的耀州城内打出了近二十万发重霰弹,几乎平均每一平米的面积上平均都被命中两发,城内绝大部分房屋都被砸的跨塌下来。

随后以近卫部队为核心的三千名精锐步兵组成严密的封锁线向城内的残敌发起了清剿,经过最初的火力准备,城内残留的两蓝旗青壮已经不足五千人,不过因为不少留守的正规八旗战兵拥有不俗的防护,四千余名留守的正规武装中倒有超过一千五百余人幸存下来,无形之中显得还依然在城内的残敌虽然处于十分不利的状态,可精锐程度却增加了不少。相比在辽东半岛的那些城池进行扫荡清理的时候,面对拥有危险性实力的对手,张海终究没有下定近战练兵的决心。而是让各部队充分的运用燧发排枪火力对可能暴露出来的敌人进行射击。

依靠早已填装好的弹丸,战士们在近战中也至少拥有四五倍的火力优势,而更重要的优势还在于攻防能力上的差距导致敌人的箭矢至少射中战士们的头部才有效。而战士们却可以用各种姿势压制可能暴露出来的敌人。

此其彼伏的枪铳声乃至呐喊和惨叫声响彻整个耀州城。几十倍的攻防能力差距再加上训练及心理素养上的优势使得敌人的普通正规战兵在近战中也被战士们打出接近一比一百的损失比。一千几百名残余的敌军战兵加上其余大多数青壮一共造成二十余名战士负伤,大部分是脑震荡,膝盖,手部等部位负伤。但是残留下的三十余名两蓝旗最为精锐的军官骨干却能在近距交战中同战士们打出接近差不多的损失比。往往是一名满州两蓝旗精锐身披双铁甲手持钢盾顶着战士们的燧发排枪火力到极近距离上以投标在接近肉搏的距离上打出致命一击,随后被猛烈而精确的火力打中头部或脚部而亡,又或者从废墟掩蔽的地堡中射出强有力的几支箭杀伤一名全身批甲匍匐或蹲姿前进的战士后被猛烈的枪弹火力封堵了射孔,彻底埋藏在地堡中。

拿下两蓝旗留守主力防御的规模并不算大的耀州城队伍足足花费了一个半时辰接近三个小时的时间。这伤亡以及代价似乎比当初攻陷两京时所花费的伤亡和代价都大了。虽然对于拥有一万几千名步兵及近三万大军的新军主力部队来说仍然可以说是以极大的战损比和及快的速度消灭了聚集杂耀州的敌人,但这一仗却让各旅的军官们及不少战士都见识到了百里挑一的满八旗真正精锐的实力。

“两蓝旗三分之一左右的留守主力就给我们造成了数十人的伤亡。这说明要解决辽东问题,以我军这样的精锐恐怕也要遭受千余人的伤亡。虽说敌人的弓箭即便射破战士们的钢制铠甲也往往造成不了多大伤害,但这至少说明在今后的作战中我们绝不可以再报有以前的那种心态。”在临时营以上军官作战会议上张海对官兵们告诫道。

张海的不少军官弟子以前对师傅全身甲要钢化的要求有些不解,即便在拥有不少优良物资人才乃至水力机械的情况下也让整个队伍的兵工成本增加了小一倍,而如今终于看到了全身甲钢化的巨大价值。如果队伍只是用熟铁来制造铠甲,恐怕就不是只有数十里挑一的精锐后金弓手才能给战士们带来威胁了。

队伍在进行了午间短暂的休息用餐之后就准备向北展开连续的快速行军,力争在旧历八月十二日落前抵达海州城并发起攻击。

第422章 抢攻海州

队伍沿着大道快速的向北前进,西南方向的海岸与大海逐渐模糊了。即便是热气球上的小女孩们以望远镜观望,在晴好的天气下也有一个能见度的问题。为了把在耀州耽误的几个小时时间强回来,队伍上用于辎重的马匹再一次被集中起来用于步兵先锋做为在天黑前抢占海州城。

海州城及其附近原本是镶蓝旗的地盘,但是因为在耀州城打扫战场的战斗中战士们就发现防御耀州城的至少是两个旗留守下来的兵力与青壮,所以推断此时的海州城最多不过是一些老弱在守备罢了。

张海并不愿意掉以轻心,毕竟越向北深入,队伍撤回海岸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面临与敌军主力遭遇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便相距不超过几个小时的时间,用于前锋的部队张海也选择了以亲卫连及独立近卫部队,近卫第一旅的两个营做为前进探路的先锋。还凑出不少战士在行军线路左右两侧三十里左右的范围内进行侦察,以防止残敌并不是退入海州城中而是在那富饶平原上的庄内隐藏起来。

两蓝旗所统辖的大部分辽东汉人还没有来的极向北转移,近卫部队派出去的侦骑连续抽查了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村落,并没有发现有不能讲汉语的人藏匿其中。

宋子悦率领的亲卫连及其他近卫部队一共两千两百余名战士起着用做辎重用途的马匹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展开行进的时候,张海并没有跟着一起前去。

一方面是因为张海的身材异于常人,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马匹。另一方面是妻子跟随自己一起出征的情况下张海并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样冒险了。特别是有了在耀州城头的经历之后。

因为辎重的马匹被占用了不少,所以步兵们也抽出不少人协助炮兵们推着甚至抬着火炮身管以及车辆在原野中快速前进,并不断的轮换以保持辎重队在快速行军的情况下不会掉队。张海也亲自同战士们一起拉着辎重车以减轻整个队伍的负担。

如今的队伍并不是在像以前那样一摸黑的前进,在两京及同明军交战的过程中所缴获的大量驿站方面的资料再加上张海前世的一些知识和印象使得部队在行军作战中对于不同地方的距离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主力部队在一个下午之内行军五十里对于如今的队伍即便携带炮兵等辎重也并不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可如果海州的敌情同料想的有出入,需要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攻城,那就有可能让战斗拖入天黑的时候了。

幸好宋子悦率领的近卫部队以马匹为基础在不怎么吝惜马力的情况下仅仅用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五十里路的行军抵达到海州城的近前。

在晴朗的秋季,通过望远镜与天上的热气球乃至旗帜,队伍已经能够进行范围不超过四十里内的实时复杂旗语通信了。这使得做为先锋的近卫部队刚刚抵达海州城下的时候新军主力就已经能够大致了解海州城下的大致情况。

旧历八月十二清晨当耀州城的两蓝旗主力刚刚出城准备迎敌的时候,海州一带的两蓝旗平民就已经开始准备向辽阳一带撤退了。不过海州方向撤退的满州居民们并不怎样的急迫。到了下午近卫部队抵达城外的时候仍然有一半的两蓝旗老弱正在海州城内乃至城门外收拾行装,甚至呵斥着奴仆们。

两蓝旗及其能够有效动员起来的仆从人口多达十二万之众,势力比辽东的两白旗高出不少。除了跟随奴尔哈赤入关的一万五千名精锐主力乃至覆没在耀州城附近的两万多名其余青壮主力外,其余的八万人口中也有不少善战的健妇及老人。并不是像汉人那样没有了青壮年男性就是待宰的羔羊。

见到平原之上从远处来袭的人马并不算太多,倒也没有人惊慌失措起来。有过骑马经历的满人大多也都知道以这样的马速奔袭而来的人大多来袭的距离不可能很远,在视距只能带着行李与车马的平民是无论如何也难以躲的过哪怕最为逊色的马队的。

就这样,海州城内外的四五万实际上十分有组织的满州平民并没有慌乱,而是迅速展开了防御突袭的准备。最没有战斗力的儿童在中老年妇女的带领下迅速撤入海州城中。战斗力相对最强的以老人为主体的数千名满州民壮骨干在城下摆开了队伍披上了仅有的一些铠甲准备迎敌。而妇女们则纷纷退入城内登上城头张弓搭箭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袭击。

古老冷兵器时代的守城战忌讳全军上城,满州的民众武装也不畏惧依托城墙在城下列阵抵挡对手可能的进攻。

为了最快的达到歼敌目的,从四面八方将海州城围拢起来的新军近卫部队在下马整队之后完全没有犹豫,迅速就在百步左右的距离上对着那些在城下临时列队企图抵抗的人们展开了燧发排枪火力。

近卫第一旅及独立近卫营单独出战的时候每个战士都携带了四支已经装好弹药的四管燧发排枪,亲卫连的一百余名出战的战士则是每人双马,并携带了十二支早已填装好弹药的五管燧发排枪。整个两千余人的队伍随时可以发射的燧发排枪子弹就多达三万八千余发,仅仅是各连队的半连火力准备打出的近两万黄金弹丸就如同暴风骤雨一般在半分钟内扫荡了海州城外披甲列队迎敌的四五千名满州老人及退伍的大龄中年组成的队伍,那些整齐的队列其实如同将要被行刑的犯人一样在很短时间内就被打死打伤了绝大部分。

虽然在开火的前前后后也有数千支箭在百步左右的距离上抛射过来,命中战士们的箭支也有一二百支,却仅仅造成了四五名战士因为开火时被命中了面上乃至手上的漏洞部位而遭到伤亡。

“不要等大部队了,重新填装好弹药后准备攻城!”宋子悦下令道。

第423章 只留幼儿

在农耕民族或者城镇明群体中,最有战斗力的兵源是那些还没有成家,准确的说是还没有脱离家庭及校园的保障广泛接触社会的少年与青年。成了家或者工作了的人服从性乃至决心就要大打折扣。不过这种规律只适合于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竞争较多组织力也比较差的社会。

对于建州之类组织比较完善,社会结构也比较简单的族群来说,人们并不会因为成年与成家就丧失了少年时代牺牲的意识和付出的精神。因为勇敢与服从对于北方少数民族中的所有人本身就是工作需要的一种,刚刚步入中年的人群反而是最有战斗力的。

其次,就要算是那些老人。老人不到七旬以上甚至八旬以上的高龄之年,力量及勇气上与成年人的差距并不大,只是负重行军多有不便而已。

如今两蓝旗这两类堪战的人外加上几乎整个成年男性群体还有不少勇武的健妇精锐不是没有归来就是覆灭在耀州城或海州城的城墙下,整个海州城守军就不再太大的威胁力了。

不少满州妇女虽然也能勉强拉的开五斗的猎弓,就是三四斗的弓箭在镇压那些辽民或者寻常汉人地武的时候也未必没有用,可这些弓箭即便射中战士们的面甲和手指也往往很难构成减员性的伤害了。

再一次做为先锋的亲卫连逼近到距离城头不过十步的距离上,这个距离是通常能够有效躲避箭矢的距离。如今城头上的那些满州妇女们唯一有可能构成威胁的也就是可能威胁到眼部的弓箭了。从城上投出的标枪乃至十块儿都没有了多大的威胁里。而亲卫连的战士们在十部左右的距离上可以精确的射击头靶甚至暴露出来的手臂,即便单发不能保证命中,把燧发排枪中的五发子弹一起发射的时候却可以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概率将那些露出手臂甚至露头观望的敌人们打死打伤。

在这样的火力压制与掩护之下,再辅助少量的推杆雷用以清扫城垛内的敌人,近卫部队的官兵们很快就娴熟的如同以前进攻复州城时一样攻上了城头。不过在深入敌境纵深内,时间就是生命的情况下,登上城头的独立近卫部队官兵们没有了性质同那些满州妇女们进行肉搏近战以锻炼自己的勇气的打算。而是在后队的战士们源源不断送上来的重新填装好弹药的燧发排枪不断的向暴露出来的敌人猛烈射击。

在近三万发重新填装好的黄金子弹展开了如同横扫城头的暴风骤雨一般的轰击的同时,战士们逐步向前推进。

由于几乎丧失了绝大部分的成年甚至少年男丁,除了在海州城城头上顽抗的满州妇女之外就只有些城内的儿童还有极少数负责看管组织那些儿童的中老年妇女,始终没有象样的投石机火力从城内向战士们袭来。

尽管两蓝旗老弱部众有一半的人已经事先疏散到了更北的地方,可人数上毕竟比辽东那些城池要多了不少,几乎一座城里拥挤了相当于整个辽东的两白旗老弱部众,这让战士们的清剿也多花了些工夫。

从城下的战斗开始算,所有填装好弹药的三万多支枪管整整进行两轮开火打出了七万余发子弹,还是在借助每个战士备用的超轻臼铳进行抵近开火的情况下才以步兵火力将城头上那些被打到的满州妇女乃至城下的老人彻底摆平。

即便这样,仍然有不少满州妇女在负伤的情况下企图顽抗,整个队伍在尽量发扬枪铳火力的情况下还是有总计十余名官兵负伤,其中一名战士被弓箭射入眼框中战亡。

做为先锋携带了足够弹药的官兵们在清理了城头之后没有再犹豫,再次花了数分钟的时间为平均每人所携带的十几支枪管重新填装好弹药。随后,在大部队没有到来,整个做为先锋的近卫部队的兵力不足以在看守城头的情况下展开四面合围时的扫荡的情况下改由上千名进入城内的官兵自西向东进行拉网“积压”式的清理和扫荡。

终于在大部队进行出现在视距内,黄昏也似乎已经来临的时候,城内几乎这剩下儿童为主的残敌彻底的挤牙到了海州东墙头下。按照宋子悦事前的吩咐:只有身不及腰高并且没有敌对行为的女孩儿以及还没有到记事年纪的幼儿男性可以留下。其他的不论是否敌对,是否求饶一盖不留。特别是那些不容易看管的成年人。

海州城内掀起的阵阵惨叫和血雨腥风也是张海思考良久之后最终默许的。

随着队伍逐渐深入辽东内陆,以后还可能有越来越多的平民战俘,如果不加选择的收留下来就会让队伍背上极大的包袱,要花费很大的物力进行供应并且花费不少人力进行看管。在无法快速的把这些平民运往海上岛屿的情况下就只能让他们跟随队伍在一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