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英雄-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来,要真的想把东北一带的土地变成能够服务于中央与社会的财富之地,还是要靠队伍上的人做骨干了。”张海不由的叹道。

“新军主力部队比较有流动性的基层士兵陆海军合计累计四万基本兵力,按照计划大概每年约一万人入伍,每年退伍的规模也不会超过这个数量,实际上能与八千户就算不错了,而就算我们安排好家庭并带动其直亲迁徙,每年也不过三四万人的规模,离我们每年十万人的基本计划也差的远。”刘洪涛说道,他知道张海并不打算为了减轻关内的负担过多的向关外移民。因为同等的土地,人少了有缺少劳动力带来的问题,这个可以靠畜力改善。而如果人多了,能够承担的工商税收就会降低,但每年三四万人的规模还是过低了些。

“近年退伍的人还有家属及我们安排的家属三四万人,再加上山东北直隶等地每年自愿去辽东的大约三四万人,再从南京及临近地区动员万把户,差不多就是十万人口了,这些人在辽东的安置应该不需要太多的费用,今年深秋以前能不能办到?”张海像刘洪涛大致询问道。

“移乡他处,除了水土不服,人们往往最为担心的就是受他乡人的排挤欺负或沦为佃户。我们能够有效的安排和规划好,这几万户约十万人规模的移民牵制当然今年内就可以办到,并不影响今年深秋以来的计划。”

张海似乎又想到了什么:“队伍以外的人我们不主张举家迁徙,那样给人的风险印象确实太大。最好是乡内有一定亲戚人脉的人抽出部分劳动力先去他处落地安家,并且要完善从边关外到内地的邮政通信网络,并且也要允许我们队伍以外的人关内外的自由迁徙流动,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如今关外实际情况的变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并且相信如今的关外迁徙并不是过去那样的实边。关外也不再有过去那样的威胁。”

在官方的组织下打算移民充实辽东的消息在还没有完全散去的大军乃至南京一带不少地方的民众那里传开后,实际的结果全超出了张海的想象。

原本在私下里调查中最多不过百分之二三的移民意向在明确了这是张海主持下的官方政策后向队伍内提出申请的比例一下增加为原来的十倍以上。从南京一带到参加过夏季劳动的各临时工程各旅累计三百万左右大概分数七十万户左右的群体中拥有积极意向的。

在原本的官民关系里,农民对不少事情都抱以最大限度的质疑态度,总觉得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人会打自己的主意,即便对于张海等新朝政权来说,这倒也不算离谱。不过新朝四年以来的一系列事情使的政权在整个北方拥有了同过去的官府天壤之别的威信差别,这是张海一时间没有计算到的。

“要是安排两百万人,又得是近千万的开支,今年在北方有灾的情况下把灾荒的坑填了又进行了这么庞大的工程。虽然有民众方面的热情和支持,不过我们除了原本准备的两千万两之外还多透支了七八百万两用于各种物资的征集,再透支一千万规模有点儿大了。征日的收获如何我们还不知道,但我想也不会超过每人一两太多,何况今年展开的军事行动本身也要花钱。每户先出一至两人探风的情况下我们就能够方便的在当地进行安排。”张海这次直接叮嘱道,因为张海对身边的人已经有了信心,如果自己的命令有了什么不足之处,这些人是有指出或讨论的习惯的。

第617章 移民辽东(二)

辽东的农业条件并没有像张海想象的那样好,毕竟在时代的年景下辽东各种灾害也很频繁,并首当其冲。原来的辽东大地对于百姓也并不是什么十分好的地方,即便是建州女真没有崛起的时候。几十万满蒙人口的扩军战备外加长期驻扎在辽东二十万大军也对这里的经济构成了严重的影响。米价往往长期持续在灾年的二两或三两,巨额的辽饷往往难以在当地征购到足够的粮食,每年还要从山东等地向辽东输送不少粮食。

北方的边患彻底解决之后,辽河两岸三河流域供养的人口从二三百万人口下降到不到百万左右的人口,供养的军队也从二十万以上辽东军及女真人马减少到一个公安军野战步兵旅及若干公安军步兵营总计不过两万人左右的守备力量,同关内不少地方不一样,做为战略上的重中之重,从公安军的人选到军内乃至中央各种内情力量的介入使得这里的公安军终究没有大面积的发生关内不少地方那样的事情。这辽东一带算的上是南京城之外掌控程度类似于江浙一带的地方了。

百万辽民负责以前千万亩级别的沿河良田,人们的生活一下就宽余了很多,更别说山林之中没有了蛮夷的威胁后连野猪也多了起来,做寻常猎人带来的收获有时候都不比种田低多少。无非就是肉类难以长期储存,不如农耕更保险而已。

在这时代,辽东的秋天似乎也比往常来的更早一些。新朝四年旧历八月下旬的时候农忙的时节在足够的畜力帮助下就已经接近尾声。

而在这个时候恰恰有消息从关内乃至不远的地方在辽东大地上传来:新一批的人丁就要到了,这在开始的时候着实也让辽东的的不少辽民们高兴了不少。

“咱们也能翻身做主了!这新朝真是待咱们不薄啊!”一个规模不小的村子里,一名中年感动的说道。仅仅不过一两年的光景,收成与境遇竟然能有这么大的变化是很多人都想象不到的。整个辽东千余万亩还算肥沃的土地上在新朝四年这一年的收成其实也算不上太好,因为不少地方的旱情这么肥沃的土地亩收不过新朝标准一石而已,还不到旧时标准的一石,但因为各种负担大幅度降低的同时人丁减少了一倍,还是没有了以前那些惹不起的大爷,平均算起来每人口收获的粮食竟然有接近千斤之多。这么多的粮食就算养着畜生的人家自己用也消耗不完,又没有了各种负担,如果剩余的粮食能向关内那些人卖个好价钱的同时自己不但能成为田主,或有帮工的殷实人家,还能在赚上一笔。“

不过村子里一个年长一些的老人却没有并没有像不少人那样兴奋:“你看见对面那猪圈里咱们今年新养的那群猪没?它们长的也很好,绝非往年可以相提并论,但今年过年的时候就要为大伙服务了。那新朝的武功如此之胜,远远凌驾于那满人,咱们如今有了这么多的粮食,还不一样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世上难道还有不吃肉的官府和虎狼?”

“老孙头,说话可不要没有把门的。”几个邻居在农闲的时候底声劝道。

这时候一个年轻人却赞同那位老者的话,那是去年应征后刚刚从队伍里退下来的一名乡勇辅兵:“听我们那边儿营长私下里说,今年南边儿将要来的人可不是零零散散过来的散户,那是当今圣上直接传令,从山东北直隶乃至南直隶等地过来的有组织大举填人。咱们还是别太把自己当会事儿,还让别人给咱扛活?我看咱们的地能这次不被分掉一半就算不错的了。

正说着的时候,让西平堡一带的人们担心的一幕终于发生了:规模多达数百人的队伍在一百上下持有兵甲的护卫武装之下直奔村寨而来。

好在西平堡一带的地形还算辽西一带相对开阔的,村寨里负责守备的公安军步班迅速开始组织人力准备进行防御。直到那规模不小的队伍逼近到百步以内的时候人们一开始紧张的心才稍微放了下来:队伍可以假冒,可那护卫军的年纪面相乃至队列水准和衣着要打造一支类似的来,就不是寻常的匪贼可以做到的了。

当前来的人向村寨里的公安军步兵班送来了相关旗号书之后双方的身份才最终确定下来。

“你们来了正好,我们正发愁今年的秋收可能忙不完。”不太会说话的一名班长刚说出了第一句话也觉得有些不妥,继续说道:“村子里的人手维持这些土地也很困难。前来的人们我们主动退出一半的地,反正那些也是去年的新朝政权分给大家的。”

“这倒不必,不过我看这一带田地里的收获不少,人却不多,想必有不少的余粮,告诉这里的百姓,我们可以收购一半。”带领队伍新来的连长说道。

听到这话在场的不少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过新到移民队伍的护卫连连长下一句话让不少人难以置信,也稍稍宽了些心:“我们新朝的标准一石百斤十斗,量斗就是这么大的斗,不会小多少。此地粮价按一石七钱银左右的标准”

前来的护卫连连长当然大致知道这辽东一带虽远但距离中央其实算来也不过数天的水路形成,盯着这此行动的眼睛着实不少。而自己能捞到的好处绝不会超过半成左右。

新朝一石米较明时小了不少,一石七钱实际上折合过去的一石一两五钱级别的高粮价了,因此没有人觉得怎样吃亏,只是有人似是不太懂事的问道:“那欠收的时候我们要买粮也是这个价么?”

“这是全国官府为了平抑各地粮价的标准价。”那位南来的护卫连连长回道。

从农忙接近卫生到冰河接近封冻的时间并不算长,但经过两波海上运输也有接近二十万左右的关内民众按照固定的编制单位乘船抵达了辽东各地,经陆路来到此地的也不少于此数。大规模的运输到了接近深秋的时节似乎依然繁忙,看不出对外要有大规模行动的样子。

第618章 攻坚重炮

当新朝四年的夏天,张海在北方同工匠们一同劳作,在民间不曾有过的支持与热情乃至大量钱粮物资的后盾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时候,柳香在南京也没有多么清闲/甚至很少有机会去宫城西院休息,直接把住所搬迁到了紫金山下的玄武湖一带。

不是因为夏天的这里是避暑胜地或者相比宫里显得开阔一些,而是身为新军最为重要的火器部门的负责人不得不关注着不少以前她并不怎样有兴趣的事情。

没有人认为她是武则天或者秦良玉那种性格的人,更不是黄道婆之类的人物,她只是**等人当年为了张海能有一个稳定的事业继承自己所不可能达到的愿望,完全按照这时代标准挑选和培养的一个童养媳而已,比起这时代不少的劳动妇女甚至更难以在这方面有多大兴趣。但她却明白:并没有官乡绅阶层做为支持的新朝政权实际上有两大根基,一是张海所缔造出来的军队,更精确一些的说是张海自幼以来所拥有的天赋、预言、创造所缔造出来的神话,任何人难以模拟的神话。第二,就是这集全国的人才资源所整合缔造出来的兵工和军工体系了。

为此,这短短的大半年时间以来,并非跟随张海一起长期学习的她疯狂的补课,并在张海的提点下专门学习那些经过整理后的一些讲义,弟子笔记,乃至兵工管理和设计的主旨思想,终于在不少方面都入门了很多。当然,在不少的地方,她还是要虚心的请教在兵器和火器方面觉悟更高的不少人才。

在新朝四年这个夏季,除了各新军主力步兵旅所属的各级炮火外,独立炮兵部队从原来的仅仅一个重炮旅扩充为拥有三个旅五个炮兵团的独立重炮师,在兵工体系的扩产补充后至新朝四年秋季拥有的重炮包括九十六门火炮全重在一千公斤左右的十三斤弹加农炮,一共编为两个团。九十六门战斗重总千公斤级别的标准臼炮编为另两个团,二十四门四千斤战斗全重的超重臼炮组成了单独的炮兵旅。

“这些新造臼炮的定型理由有哪些?另外,为什么选择臼炮做为攻坚火炮而不是身管长一些的原有火炮?”柳香虽然原本对军事领域是外行,但从保守的角度还是知道经过战争考验的东西总是最可靠的。

辛春辉耐心的回答道:“攻坚火炮选型的事情我与师傅在很早的时候就讨论过一些。长身管的重型火炮口径往往不大,加工却不易,这就大幅度的增加了制造和监造难度。我们用铜来铸造火炮在很大程度上比铁炮降低了难度,但身管多达千斤上下的重炮实际上也是如此。短管身的臼炮在同等重量的情况下只要挖铸造池就可以完成火炮的铸造,同重量每一公斤炮身的总体成本要比加农炮节约折合半两或五十斤米左右。这半两或者五十斤米的成本相当于五个工作日普通劳动力所需要的工钱,这五个工作日的成本完全可以弥补一百五十公斤级别的重型臼炮炮弹同寻常十八磅铅弹之间的成本差别了。”

见到柳香的神色,辛春辉知道自己的话不够有说服力,继续补充道:“匠造日志和火器的制作过程我们都做了相关记录,随时可以查证。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长管身的加农炮因为较快的初速,对精度有很高的要求。而最大射程几百米的火炮,命中同样的目标范围精度上的要求就可以降低到最低。二是经过玄武湖这些时候以来的测试,我们证实了师傅当初的说法:物体除了动能的概念以外,还有一个动量和冲击力的概念。我们新制出的射程四百米发射二百公斤弹丸的臼炮按照能量的计算估计同寻常的九斤弹加农炮的火药需求量及能量差不多,但不论对于城墙还是城堡类目标的破坏力,都要比九斤弹加农炮的平射或曲射效果要好,比我军所拥有的威力最大的配重投石机杀伤效果还要强。更别说二百公斤重的炮弹还可以在当中填装十二公斤重左右的黑火药,采用制作更精的信管和引线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空爆,对于东瀛或泰西模式的城堡具有更好的攻坚效果。”

“二百公斤重的炮弹,会不会给勤务造成了太大的压力?还有那攻坚炮团四千斤左右的全炮重,携行没有问题么?”柳香也参加过去年的北征,对于一些问题也有了初步的概念。

辛春辉回道:“重炮不论怎么设计都根本无法驮载,只能力足于拉载,而拉载本身往往就要立足于一些大道。四匹稍微好一点儿的轻型马可以拉载一千公斤的全炮跟上队伍,最多轮换马匹用于拉炮或人员负责协助就可以。而四匹中型马或牛则可以拉载两千五百公斤重的火炮,最多适当的轮换马匹或者人员辅助就可以。这是能够让火炮的移动跟上传统时代行军速度的上限,因此我们的重炮规格大致为一千公斤和两千五百公斤为限。经过这些日子以来的选训,各炮炮团已经拥有了足够的马匹。每个炮兵连用于弹药运输的马匹可以达到九十匹马及三十辆三马马车,这就具备一次为臼炮运输六十发满足至少一天的作战需求了。

对实际领导工作有过不少经验的柳香当然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报告而确定对一些事情的认知,不过仔细回忆起当初张海谈过的一些东西,才大致知道一百七十多年前土耳其人进攻君士坦丁堡的时候主要的攻坚火炮也是弹丸上百斤至千余斤的短管身火炮。

这时候,巨大的爆炸声忽然从远处传来,那是重炮团挑选出的火炮在进行弹道测试编制射表了。一门千余公斤左右的重型臼炮把三百多斤重的炮弹抛到了百丈之外的模拟城堡上空不知怎的忽然精确的在城堡上空炸裂开来。二十多斤的黑火药不足以把这么重的炮弹彻底粉碎,整个炮弹被炸成了十几块超大型的预制破片,那向下爆破的石块以更快的速度加强了能量,将厚重的石质建筑砸塌了数处。

第619章 攻坚重炮(二)

“这类火器的试射有些危险,皇后殿下还是去更远一些的地方为妙。”辛春辉忽然意识到什么,对柳香郑重的劝道。张海同弟子们之间的称呼一般不沿用传统旧的称谓,但是张海的弟子们同柳香在一起的时候却要很大程度上的避嫌,不好像过去一样直呼师娘就可以了。

重型臼炮开花弹炸出的弹片危险界很大,大型弹片到几百米甚至两里外外也是常有的事。试射或开火的时候,负责开炮的人往往躲避在掩体内以尽量避免意外。

柳香看了看远处那臼弹炸开的弹片却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你们放心,我没有那么娇贵。那样大的破片飞来的时候只要注意些就是了。”

“这次试射的兵器不一样,皇后殿下还是注意些好。”辛春辉叮嘱道。

柳香听到这样说,就知道可能会有些实际的理由,于是躲避到小岛另一侧山丘斜面的防炮洞内,只是用新朝特制的“潜望镜”向外观察。

两千五百公斤的超重型臼炮在开火的时候,临近的炮手也都躲避在附近的掩体内,在用尺规和重锤测算好了角度之后就离开并由引线自主发射了。

拿战时代类似规格的重臼炮可以把七十五公斤的炮弹发射到三里之远以外,新军队伍对付的目标和作战思想都与那些有不同,在降低了身管寿命要求并把射程降低为原来四分之一的情况下能够发射弹丸的最大极限达到了六百公斤左右,几乎接近了当年“乌尔班大炮”的一千五百磅炮弹。

这重达千斤左右的炮弹使得可以填装的火药重量达到百公斤左右的级别,整个弹体也是由百余件单件铁器拼接后浇筑而成。当整个弹体在信管和引线的双重确保下精确的在距离目标上空五到二十米之间的范围内炸开的时候,威势猛烈的爆炸和冲击波几乎将整个砖石构建起来的城堡彻底摧毁,不少建筑都被打的千创百孔。

针对日式的城堡还有西方不少类似的建筑,新军队伍内的构想也很简单:用几发到十发超重臼炮弹或者几十发普通臼炮弹的空爆或许因为黑火药威力不足的问题不足以摧毁整栋建筑,但是如果能够在各个方向上都打开很大难以用简单手段弥补的缺口和弹洞,这就为能战斗力强劲的新军主力部队的进攻提供方便。

就在柳香等人观察着新式火器的试射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忽然出现在玄武湖岛屿的防炮洞内。不知什么时候,远在关外的张海以及身边的亲卫连战士已经回到了京城。

“这些日子香儿辛苦了,这是我们的新炮第一次试射?”张海关心的问道。

“瞧你说的,也太小瞧我了,这是这几个月来的报告!”柳香似是一名亲密的下属一样把一叠报告送了上来。

张海粗略的看了看就觉得的吃惊不小:“这么短的时间,我们就扩编了两个旅?线膛枪铳的生产任务没有停下?”

“怎么会?这些臼炮及其弹药的加工难度和精度要求除了部分开花弹的引信以外都没有加农炮和线膛枪铳的生产监造难度那么大,我们征集了万余名有一定基础的寻常匠人,按兵工系统也扩编了不少,这才完成了这些火炮还有两个基数炮弹的生产任务。最后的试射与人员的初训月底内完成完全没有问题。”柳香认真的说道。

“这些日子以来香儿又受累了,不过香儿放心,这样的日子应该持续不了多久了。”张海郑重的说道,虽然后立即通知身边的一名负责传信的亲卫连战士:以重炮兵部队为核心的新一轮远征计划的动员准备工作开启了。

此时的柳香似是已经习惯了什么,不过张海还是看的出来香儿的眼中有了似悲伤与忧虑,便坦然的问道:“如果有什么疑问就应该直言相告,这是我们队伍里的规矩。”

“这次海外远征作战行动的规模不小,一半的新军主力部队和大半的重炮兵都要垮海远洋,不知道圣上这一次是不是又要改变主意御驾亲征?”柳香终于下定决心,有些郑重的问道。在相对公共的场合,柳香思来想去觉得还是不益用关系太近的称谓,那样似乎总是显得有些不够郑重。

张海没有直接回答,为了能够使柳香更为信服解释道:“这世上有些危险是值得我去一冒的。比如今年夏天这件事儿我如果不亲自去,就不可能做的这样好,我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还有不少的微服出访,乃至当年的领兵交战,我如果不去,而是帐篷指挥或者书房治国治军,就很难了解接近真实的一面并给不少人以威慑,我能够拥有的优势,就一定要去利用。而这一次出海远征算不上是我们队伍生死存亡的作战,而且考虑到跨海出击的各种可能,风险是很难通过规划来减小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没有必要去冒不必要的危险。所以香儿尽可以放心:接下来的日子我们的生活就能像很久以前那样儿了,无需要在整日的忧虑中度过。”

“圣上不会为前线的战事忧心么?”柳香鼓起勇气进一步询问道。

张海笑道:“当然不会,我们这一次投入了这么大的力量,又是针对兵力并不容易集结起来的东瀛诸国,要是还像去年北征时那样提心吊胆就有些太有些看不起我们的弟子及战士了。只要不是遇到了太大的海上风暴就应该不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而海上的风暴并不是我通过书房里下几道旨意提点几个注意又或者派几个钦差就能有效避免的。”

似乎还是担心香儿不够放松,张海继续说道:“我保证今后我们的作息时间不会超过我们的那些工匠在正常日子里的标准:连看闲书的时间也包括在内每天不会超过五个时辰,并且每天至少抽出一到两个时辰的时间用来配我们的惠兰和香儿在一起,你看我这样说总可以放心了?”

此时的柳香饱受牵挂折磨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620章 重装船队

旧历九月的江南也有了一丝凉爽的秋意,舟山以北的江面和海面上都很平静,还没有到风高浪大的时候。规模庞大的船队满载着两个加强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