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英雄-第2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海远远走过来还没有打招呼的时候就引起台上负责招募武师的注意了,见到张海身材魁梧面相不恶,台上负责观望的人就多少觉得有些心喜。
比寻常壮年能高出一头而且看起来不算太单薄的人,那么体重至少要比一般人多出四成,同等训练与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要拥有多出一倍的实力。这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威慑力。除非是艺高人胆大的练家子,不然一般人看到比自己高一头的对手,气势上就会矮一分,这样的人绝对符合打行的基本要求。
不过当张海走到近处的时候,台上的人似乎就多少有些顾虑了。张海的气色即便相比新朝开国几年的苏州这样繁华的地方,也有些太出格的好。油光满面皮肤较白不说,一看那肌肉也知道绝不是个吃素的主,可不像是个能吃苦的下人,这样儿的人请的起么?会不会是同朝廷有关系的权贵下来的爷?
“这位兄弟打算上台试试么?是打算比试还是应募?”负责接待的一名中年男子很主动也很客气的说道。
张海拿出二十钱,同样还算客气的说道:“我是第一次上台,并不知道自己的斤两符合不符合要求,先比试几场想看看自己的底子。如果我的能耐还行,再谈谈地位、待遇的事情这样也比较方便。”
张海的话很谦虚,但是却无形中透露出一股傲气。这新风阁负责招募的武师也是个靠谱的人,很少会像新华书局武侠玄幻小说里面那些被主角们“滚筒式打脸”的配角们那样轻视自己不了解的人,但是初步对张海的印象和判断:或许有两下子,仅仅这个肌肉和身材就代表一定实力了。可这样儿的人,会不会要价太高而且难管也难伺候?
“如果识字的话签个名并填下资料,不识字的话按个手印,报下姓名籍贯年龄就可以了。“那中年认真的说道。
张海刚想动笔,可是仔细想了想却觉得有些不妥。如果自己的笔迹被人了解,虽然新朝内部有相关的防范,但也可能有一些隐患。就说道:“本人姓杨单名一个华字,无字无号,以前在新军里干过。山东青州人。“这个名字是张海在出发前随编的一个名字,不像离得胜之类有什么含义。如果说一定有什么含义,大概取扬威中华之意。据张海的了解新军入伍重新起名的官兵们中叫这个的有不少。
“原来是新军里边儿的英雄?“那中年人有些吃惊的说道,虽然有些怀疑,可对张海的称呼和态度也大有改观了。
“敢问这位英雄擅长什么?是箭术还是刀矛又或者拳脚?“中年客气的询问道。
张海也不隐瞒,事实求是的说道:“我在新军里学过一些枪箭之术,拳脚暗器等却是初学不久,而这才护标的行当里却是不可缺少的技能。因此想看看在这方面我还有那些欠缺,望这里的师傅们能够赐教,如果我表现还可以的话,再让大家看看我在枪箭之术上有哪些短板也不迟。“
见张海虽然似乎有一种傲,但说话还算客气,新风阁负责招募武师的人也说道:“那么好,英雄请进台。是演武还是找我们当中的一个人比试。”
“新朝武艺讲究实战,不瞒诸位,我力气还是有一些,就是在技巧上练武时间很短,因此还是希望在赐教中看到我自己真实的水平。”
见到这样身材不俗的人,新风阁的武师为了稳妥起见还是让一名三十来岁在传统武艺中有着二十几年习武历史,还算正当年的武师前来同张海切磋。同评书小说里里越老越厉害的情况不同,这个年龄的人一般处于技艺和体力综合来说的颠峰时期。
“这位武师擅长的也是拳脚,其次枪术。弓箭倒不怎么擅长,英雄不会介意?“
“如果在真的是技有所短,还望手下留情。“张海说道,随后向那个年纪比自己大上不少的男子抱拳。
“鄙人姓萧,单名一个峰字,人送外号苏州南拳王,官擂这两年来的战绩一百三十八战七负“
张海心中一惊,这名字似乎有些耳熟,似乎前世从哪里听过。不过那绰号还是很惊人的,新朝苏州习武之人数万,即便只在拳术这个方面最为突出那也是万里挑一的人物了。看来自己这次还真不一定有必胜的把握了。
张海在宫中的时候同比较比较有名又有真才的一些传统武师切磋过,这些请来的高手一般都不知道张海的真实身份,因此也没有太过放水。现代技击技术的确从训练方法和实用性上相比传统武术大占优势,就像泰拳在训练模式现代化改革之中从比缅拳都不如,到最后胜出一样。
可如果底子差距实在太大,那么张海在近战技艺上的弱点就会充分暴露出来。张海凭借身材力量还有现代技击训练模式上拥有的优势在徒手搏斗中对那些请来的高手基本上是七胜三负,而如果是摔跤或者地面技一类的近战比试,基本上是十战十负。在力量和擒拿的运用技巧还有重心控制等方面自己的底子还是太为薄弱了。
不过台上这位“萧峰“,姿势同那些传统武师似乎大有不同,不讲究步伐的稳定或者固定式,而是从一上台开始就不停的前后移动着身体,似乎有点儿西洋拳术的意思。目的在于从一开始就破坏对手的距离感。
再仔细看这个人,大概一米七左右很寻常的身高,样貌也很普通,没有什么凶厉之气,身体很厚实,大异于传统武师的形象。
觉得张海似乎是第一次上台,也有可能是第一次来苏州,负责招募的那位中年人也很实在的在场外提醒到:“这是新来我们新风阁的二号标头。同很多武师不一样的是,新朝来江南这几年来,他十分重视力量素质与抗打击方面的锻炼,也很重视通过对抗性切磋来提高自己的技艺。是拳术上的新派大师,在我们苏州可是小有名气的。“
第799章 第294 章 身力优势
此时的擂台比武没有所谓重量级之说,也没有那种很规范的开始示意,尤其是私擂就更是如此。
因为在一般的冲突中,果断的判断冲突的发生并占据先手往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寻常孩童少年之间的冲突,那些有经验的人很大程度也在于如此。
这位“萧峰”果然没有给对手太多准备时间就飞部逼近过来,也看不出将要摆臂的预动。不过这人看到张海十分警惕并且时刻戒备着,身材上的优势还不小,也就在距离张海一人左右的距离上前后徘徊,不敢轻易逼近。
以萧峰丰富的经验来看:如果对手是这类似乎不是很主动却很警惕的人,在攻击边缘对峙当中使对手丧失一部分注意力再突然发起跃步进攻,用冲拳掩护前题的简单攻击是最为稳妥的。绝大部分人在面临直拳的猛烈袭击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眨眼或者注意力被牵制在上部。
对手以腿相拒也是一种常见情况,但萧峰的接腿摔或应付这种对策的技法也很熟练,时刻仔细的观察着张海的动向。
张海当然也了解类似拳击一般的蝴蝶步,不过在这种无限制的散手中却没有才采用类似拳击一般的步法。因为在那种步法的情况下快速的起腿很容易失去平衡。
两人对峙了大概有半分钟左右的时间,萧峰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就迅速展开了冲击,前手拳迅猛的逼近了过来。
张海还是通过这个人轻微的后弹和摆臂判断出了他要出手的趋势,迅速的前蹬左脚向后飞退了一步,然后依然是左脚以很低的幅度和动作侧踢对方逼近过来的右小腿。
这个动作很小的低腿是战场上辅助兵器的常用技,因此张海也练习了无数次。正所谓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这一脚张海还起了个名字:“外行抢球“,很像不会踢足球的人去抢球。
为了起腿的速度和反应,这一脚失去了很多力量,如果是两个常人之间对抗的时候用这手,根本就不会给对方的小腿以腿大的伤害。
可张海的力量至少是寻常青壮的五倍、寻常练家的两三倍、寻常宅男的七到十倍。对于寻常人来说根本没有威胁的招术在张海脚下却不同了。
这位“萧峰“的右腿外侧与迎面骨不同,也是防护力比较强的地方。能在苏州这一线城市里出类拔萃,他也是很注重抗击能力训练的一个人。可即便如此也在遭到张海的重踢之后也至少丧失了半秒种的反应并惊慌的向后飞撤。
张海不再后退,而是迅速转入了主动前进进攻,不停的以低鞭腿和扫腿向前展开攻击。张海身材比一般人高出不少,腿也长上不少。寻常人搏斗以直拳袭面最有威力,而张海在很多人看来没有什么威胁力的下位低鞭腿却成为了有杀伤力的一种方式。在战场上,和板甲相匹配的尖铁鞋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近战方式,因此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辅助手段。
张海没有带拳套,人的头面又在长期的进化中相比其他灵长类十分适应了应对直拳的威胁,因此张海不轻易用直拳去攻击对手的头部,而是利用腿长与步法进退速度的优势就主导了场面,双拳则成了近距防卫的一种手段。每当对手以灵活的身法企图切入的时候,张海就以猛烈的拳法回应之。
张海在以往在宫内从近卫及外情部的武师们切磋的时候也深刻的体会到了自身力量及身体素质优势带来的巨大好处:自己不需要用七成以上的全力,而是仅仅用半真打玩闹一样的力量就可以给对手以不小的威慑,而且因为自己的步子比较大,也不需要太高的频率就能逼迫那位“拳王”只能在自己的附近绕圈。
高手过招节奏并不快,但消耗体力也很大,超过两分钟的情况,这位苏州拳王萧峰也有些承受不住了。而张海在这时则全力发动了猛攻,萧峰左右腿外侧被低腿踢中了几次之后步伐也越来越不稳。
为了挽回面子,见张海突然停下了身在了场中,才不得不示意比试结束。萧峰一边喘气一边说道:“真没有想到,这位英雄竟然以所短对我所长都能占到上风,我看去南京打擂都能扬名了。“
张海也客气的说道:“不要英雄长英雄短的了,听的太不自然。还是兄弟朋友多为亲切。我显然是占了身材体力上的便宜,这近战武艺的基本功其实都很不稳呢。没看我连高腿都不敢抬么?“
负责招募的中年也是有些吃惊,起初他对张海并没有太多的厌恶,可是当这位魁梧的壮汉在自称最短板的拳脚方面都能明显的压着在苏州颇有名气的南拳王一头,危机感就有点儿上来了。
虽说新朝新华书局小说里那种专门跟主角做对,时时刻刻喜欢“送脸下乡“的人并非人间常态,可危机意识却是每一位人事部门的负责人都会多少有一些的。就如同现代社会那些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拒绝相片太过漂亮的简历一样。
这位中年也有了危机感,如果这样一个人表现的太过惊艳,那显然会对自己在整个新风阁中的地位构成一定威胁了。可自己是身为主事儿的人,也不好意思轻易下场,就示意一位在枪术上颇有造诣的一名副手做好准备。
这位副手也是大概四十岁左右的年纪,器械搏斗对体力的要求没有拳脚那么大,因此四十岁左右的人正是体力与技艺上两方面权衡下的黄金年龄。
拥有三十多年枪术造诣的这位中年多少有些传统武人的矜持,总觉得以自己之长击对方之短有些不太丈义,不过也不太好拒绝朋友兼上司,就沉默了许久,等着见到张海似乎不在有刚才比武时的一丝疲惫就说道:“听说这位朋友也粗通一些枪术?不知道这新军内部的枪矛之术有什么独到,不知可愿赐教。本人姓石名垒,在南京的时候是颇有些名望的。我们可以用白杆为矛,杆缠棉布,这样也方便避免出意外,你看如何?”
第800章 双刀枪术
张海也客气的说道:“新军中虽然也有枪矛之术的训练,但只是做为十分次要的方式来练习的,不过是让寻常官兵在普通人面前多些反应能力而言,可无法同职业武师相比。”
张海其实说的也是实话,战时的条件下步兵除了基础纪律训练以外的技能训练最多也句十个月两千个小时。排除火器弓箭化学习这些主要的项目,能在近战拼刺上花费个几百小时的练习时间就不错了,最多相当于几个月的习武时间。
在这么短的时间根本无法全面的掌握枪术的全面基本功,主要方向是在几个简单动作上训练官兵们的条件反射以及小组配合,最大限度的在拥有战场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发挥出一定战斗力。
不过话虽然这样说,但是在能够自选兵器和自选运用方式的情况下,张海在力量与身材上的巨大优势足以弥补武艺上的欠缺了。
如果说仅凭身材力量,在技艺浅薄的情况下只能让张海的徒手搏斗能力相当于这时代的准一流的高手或者现代社会下的二流博击运动员。那么在使用器械的情况下,力量和身材的优势就必将充分的发挥出来。
张海在这方面还有不少的切磋经验乃至战场上的实战经验,因此虽然通过对方的自报知道这是一位练习枪术很久的武师,恐怕也相当于这时代的一流高手,但压力就比徒手交锋的时候小的多。
张海没有选择自己携带的兵器………那根似扁担一样重量的麻杆“木棍”。这里的木壳外皮之下面包着三棱软钢长剑,在这种性质的比武中很容易造成伤亡,也容易漏馅。而是向比武台四周看了看,不出所料,十八般兵器虽然不全,但比如木杆、木棍、刀枪剑还是有的。种类不多但是规格却有一些。
张海选了一根长度在两米七八左右的白蜡杆,这木蜡杆显然也是训练用的东西。前面包着防止破损伤人的铜皮,重量同这个规格的长枪差不多大概三斤左右的分量。一般来说用于格斗而不是阵战的长枪,对于寻常身材的人来说这样的重量和长度是最合适的,长了就有过沉或不灵活容易近身的毛病。
看到张海没有选择那用于小阵战的丈二长枪,那名叫做石垒的武师就多少减轻了些压力。要知道兵器是否合用,都是同人的身材相关的。像张海这个身材如果选用丈二长枪虽说长了些,但也未必在单打中不合用。
不过当张海又选了稍短一些的两米六左右的白蜡杆的时候,石垒就有些莫名其妙了,不过想了想还是坦然道:“既然这位朋友有些疑虑,这样也好。我就用你拿来的这件白杆来比试:“
“这两支都是我用的,我怎么会那么小人之心。”张海坦然的笑道。
“一个人用两支长枪?”石垒有些奇怪了,不过心中也安了下来:看来这个人真是外行,别说两支长枪,就是双刀双剑之类往往也是比较不实用的展示性兵器。有效攻击的速度并并不比单刀单剑大,还不如刀盾剑盾更为实用。
若双手兵器如果是这么长的长枪,就要用单手使枪了,就算手上的力量大一些又怎么可能用的灵便?
而实际上张海的力量是寻常人的七八倍之多,手上的力量即便和一些普通练家相比也有三四倍左右的优势。这两米六七长度的白腊杆在张海的手中,即便考虑到力臂和重量的双重障碍也如同寻常人手中的一米木棍一般的轻便灵活。在张海用寻常的长枪施展攻防的时候,有效的距离就如同那战阵上的不少长矛一样,而且也不怕对手近身。
两个人展开的时候张海如徒手搏斗之时那样左手手持白杆在前,右手持白杆在后。摆出了一个十分罕见的架势。实际上似是两个武士,一个持短矛在前而另一个拿着巨大的双手剑在后。
石垒在擂台对抗比试中成为苏州一带实枪的王者,同样也是因为他是一名讲究实战武技而很少花架的武师,并不是像很多传统武者那样把招式的巧妙放在第一位。而是十分注重力量素质、反应能力、步法与距离感的一位实战派长枪手。
两个人对峙之后,石垒并没有给张海太多的反应时间就稳步的逼近了过来,不管张海或近或退非常稳定的保持着与张海固定的距离。
在对峙了几十秒之后,这名武师同样在突然之间发动了进攻,闪电般的向张海突进。手中的枪在一抖之间就拨开了张海左手白拉杆让张海手臂发麻。
不是因为张海的力量太小,而是因为张海在单手持白杆底端像剑一样用的时候根本无法同一名优秀的武师双手正常用枪的时候所能利用的力量相比。
就这样,就算张海猛然退步还是让这位枪术远强于张海的武师迅速的就被拨开白杆欺进过来。
如果不是张海的手握的是白杆的底端,基本上可以肯定就在这眨眼的一瞬间张海就会前手脱手,在这名拥有三十年习武底子的枪术大师面前败下阵来。
可是张海毕竟不是一名简单的“枪术外行“,还拥有一般人根本难以有效运用的技术,就在这危急的时候,张海右手如单刀一般所持的白杆挂着呼啸的风声在瞬间就就扫了过来。
寻常人单手兵器的这样一击最多百余焦尔的能量,可张海这单手一杆迅速让整个白杆的重心速度达到了三十米每秒上下的级别。
这名精通步法和枪术的武师对此也有所注意,因此还是在短短的不到三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就稍稍撤手回身,可巨大而快速的扫击力量还是打在了向张海袭来的白腊杆上。
在前所未有的力量下,张海右手所用的白蜡杆竟然在撞击之中折断了,而对手卧杆的力量虽然也很有力,却在这一震中白杆被震的脱离了前手向后一摆。
而趁这个机会,张海左手所持那如单刀运用方式一般的白杆就迅速“单刀直入“回扫在了石垒握杆的后手前臂上。
第801章 实战技艺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抓住机会命中对手,张海被崩开的左手杆回扫的时候蓄力的空间并不够大,扫中对手的前臂时最多只有两三成的力量。
可就是这两三成的力量却相当于一名普通水平的武师以棍全力一击的水平了,这让本来就感觉到巨大震动的石垒右手也不得不脱手。整个白杆在交手的一个回合之内就被打落下来。
毫无疑问,这位习枪的时间比张海的年龄还要长的武师石垒在枪术上的造诣远非张海可比,在技艺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可张海在身材与力量上的优势却要压到了这位顶级水平的枪术大师,并在自由器械的较量中充分展现出来。
如果说徒手搏斗的时候身高一些手脚略长一些,那也最多不过是几寸左右的打击范围优势,而且徒手较量“点到就伤”还不是很明显,技艺还是最重要的。那么张海在身材上的优势就足足让使用同类长器的攻击范围增加了至少一尺有余,加上力量上的优势带来了一米有余的攻击范围优势。更别说长兵当短兵用的灵便性和覆盖性等方面。
那位主持这擂台的中年也看的出来:以张海的这些优势,单打的时候还不是最能发挥优势的。如果是器械群战,尤其是至少为小组配合下的群战,这一个人恐怕就至少发挥十名武师的作用恐怕不止。
中年有了一些危机感:这个年轻人拥有这样的身材与神力,那不要说做标了,就是新风阁的人出面帮忙造造势,打把势卖艺的收入也绝对不俗。
“以这位兄弟的本事,来我们这儿当个护标的恐怕真有些屈才了。为什么不去南京的官擂上露露身手?”中年似是很认真的问道。
张海这时也似是很坦诚的回道:“我听说在南京,也有几个像我这样儿的人。那里的百姓都传言说是新朝圣主的替身。新朝圣主据说也以神力和箭术出名,我怕被误会了,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位中年这样一听就觉得心中一震:这人会不会就是。可转念就释然了:绝不可能是新朝圣主。新朝天子得罪的人可是不少,即便是寻常的帝王,又怎么敢只身一人只带一个女子一个幼儿就在外面跑?在京城里微服也就算了,就是在那戏了,秦始皇宋仁宗等当年微服在外的时候也不敢没有必要的随身护卫。
“哦,原来如此。既然这位兄弟自称最擅长的是箭弹之技,那么同我来比比箭弹之技如何?“
张海有些疑惑问道:”怎么个比法?”
“当然也是对抗比试而不是射靶,我们行走江湖或者民间寻常冲突的时候一般都是很小规模近距离之间的实战,而不是战场旷野之上的阵战。并不是说射固定靶越准、越能开强弓硬弩的人优势就越大。不瞒兄弟:见你在近战技艺上如此突出,实是有些妒忌之心。本人这方面的技艺外加轻功之术还有水战之术以及一些江湖经验各方面关系,才使我能做到现在这个位置,如果兄弟觉得十分不公,不必比试也可以。仅仅凭前两项超群的技艺,兄弟能来我们这里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了。“
张海听到这中年话里有话,看似诚恳客气,实际上是告诉自己:来我们这儿可以,但你的风头太过,需知有些江湖实战技艺是同新朝所推广的项目有所区别的。
“那好!我也想请教请教这实战的本事。“张海也没有太多客气的说道。
“你看我这记性,都忘了报名号了。本人姓王,单名一个佳字。在江湖上并没有什么名号。“说这话的时候这名叫做王佳的中年首先取来两两张弓以及两捆箭。
这弓很像初学者或儿童用的弓,张海拉了拉感觉最多才不过三斗左右,而且拉距不算长,同街边靶摊上那种弓箭差不多。当然箭头也很轻,大概不过五六钱的样子。这样的弓射这样的箭,倒也相配,仍然会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