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英雄-第3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刘洪涛在心中也有个大致的估算:如果此时近卫先锋部队通过不断的诱骗和试探进行袭扰时的水战,不是没有逼退这些土耳其人船团的可能。但那样做可能导致的运输工具损失、弹药消耗、伤亡减员却是与登陆泰西之地的战略目标背离的。近卫部队最终只有四千名左右官兵上岸,还没有多少车马后勤工具。总体实力本来就是单薄的,攻取伊斯坦布尔抵御可能威胁之敌的反扑任务就已经很沉重了。
“要不要迅速展开反击?”近卫先锋部队的旅参谋长田宾询问道,他虽然也觉察到了似乎那些残敌在经过一翻增援之后士气有些回升,但却不认为敌军有抵挡兵力已经达到四千之众的新军最精锐部队的可能。即便那些敌军有十到二十万人马也不行。同包括张海在人很多人把整个欧洲视为同一股势力并高估那些国家的团结度不同,原本负责外情有过更多信息了解的田宾并不觉得西班牙人或是奥地利人会火急的为土耳其人火中取栗。
刘洪涛在觉得有必要的时候偏好冒险,不过在这个时候却说道:“如今近卫先锋旅的大部分力量已经上岸,我看还是等天明的时候再展开反击比较好。特别是要等最后一批上岸的人同我们汇合。西南方向上的敌军似乎还没有动静,我们等天明的时候再说吧。如今做为强势一方的我们,也只有到了白天的时候,才能把自身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避免损失。
就这样,在经历过上半夜航渡之战的激烈交锋之后,战场似乎一时间相对平静了下来。亲自赶到战区的穆拉德四世投入了大概三万左右的人马于东岸登陆,却最终没有发现东岸残留的新军精锐官兵。似乎无法登陆的新军线膛炮手早已悄然撤退,就重新利用船只把兵力集中于海峡西岸,准备歼灭近卫先锋旅主登陆场西南方向上最后一股新军主力部队登陆时的临时登陆场。
为了避免夜间进攻中的混乱,穆拉德四世集中了调集过来的新军中还没有在之前的交锋中丧失士气的一些精锐,并以此为核心组成了三万人左右规模的进攻队伍。在进行这些准备的过程中,还命令水师主力及一部分地面炮兵展开了向新军最后一匹五百人左右的官兵们的登陆场展开猛烈的火力准备。至少打出了十余万发重霰弹以上标准的实心重弹。
在登陆部队进攻的时候,土耳其人也尽量的分散开来以纵队前进,并配备了盾牌和大威力的。
不过,或许是因为时间太短来不及研究的缘故,土耳其人显然还是低估了新军最精锐部队特别是最后一批上来的这些神箭队官兵在夜间作战的时候所拥有的强悍经验和战力。
那一石二斗力左右的清式长弓配以高成本的精钢带凹槽置毒装置的贵重箭支在近距离上几乎有堪比那些欧洲骑士们最为精良的钢臂**一般的穿甲威力。就是一些披甲持盾的土耳其人,在这样的利箭攻击之下往往也只能抵挡住少半来袭的箭矢。在暴露出身形的情况下还是会遭遇到严重的杀伤。
而建立了缓冲阵地和在登陆后迅速布置了潜伏散兵坑的身箭队官兵有的时候还神不知鬼不觉的在群敌的背后展开猛烈的袭击,短时间内就能杀伤几人之多。而当土耳其人点着火把准备进行拉网式的清剿的时候,就更遭遇到了那黑暗中袭来的箭矢所造成的严重伤亡。
当然,土耳其人的准备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伤亡损失比。这次凌晨前的围剿在最终退下去的时候,从近战中开火的重到之前的炮火准备,还是给上岸的近卫先锋旅最后一股登陆部队带来了百余人左右的伤亡损失。
第138章 逼近伊城
春季的伊斯坦布尔海峡风浪气候尚算温和,也已经过了多阴雨的天气。在**间经历了两轮交战**的情况下,太阳也渐渐逼近了海峡东岸远方的山岭。
在光线能够看清近处的景物并且察觉到通视距离之内的敌军大部队的时候,刘洪涛迅速下定了向西南方向突击并首先增援西南方向登陆场最后一批上岸的新军主力部队的决定。
之前在水面与夜间的交锋让包括穆拉德四世在内的几乎所有土耳其官兵都认识到了眼前的这股强敌有多么的可怖。穆拉德四世在针对次登陆场的围攻失利之后就率领亲卫部队向伊斯坦布尔的方向撤去了。规模多达十余万人的土耳其主力大军,也在天亮到来的时候纷纷乘船向东北方向的都城返回去去。
近卫先锋旅主力部队发起反击的时候,还没有完成撤退的敌军成了后膛抬炮手的靶子,在连续几分钟的猛烈火力之下,几千发准确而犀利的重弹就在海滩上的敌群中飞溅起阵阵血雾,从而将近万名来不及撤退的敌军留在了海滩之上。而夜间那些给土耳其人带来了严重威胁的神箭队官兵则大多撤出了敌船的火力范围。
而土耳其人从船上或远处抛射过来的炮弹因为在白天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躲避,也再也没有造成过夜晚那样的威胁。
在完成了队伍的回合之后,近卫先锋主力则迅速重新整顿队伍展开了向伊斯坦布尔的进攻,片刻的时间都没有耽搁。
在战斗力达到相当程度之后,作战原则相比一般部队有了极大的不同。因为队伍以火器和拉力明显低于体力极限的弓箭展开战斗的时候,体力消耗显然大幅度减小了。即便在状态不佳的时候,战斗力也不像寻常冷兵器时代的军队下降的那样迅速。队伍在平时的演练和过去以来的实战中,也学会了怎样抓进战斗间歇时间休息和用饭,最大限度的抓住战机。
新军主力部队选择的登陆地点距离伊斯坦布尔也并不算远,大概不过二十多里左右,十分的濒临于马尔马拉海。这也是新军主力部队在登陆的时候遭遇到从地面到水上土耳其人重兵阻截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登陆之后还不到正午的时候,队伍就已经逼近到了伊斯坦布尔的城下。
**间的激烈交锋还有之前新军线膛抬炮神射手们的表现让土耳其人认清了自己的实力,没有因为兵力上的强大就觉得自己可以对付这些强悍的对手于天亮的时候可能展开的反击了。因此在天亮前就已经让主力撤回了伊斯坦布尔。不过还是留下了规模多达四万人的骑兵主力在城外担任牵制任务。
渡过海峡的近卫先锋虽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但显然缺点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缺乏骑兵以及可以进行有效战术机动的力量。
近卫先锋主力官兵们却显然并不担心这点儿。射术精湛的新军神箭队官兵面前,只要敌骑逼近到距离队伍百步左右的距离上,就会遭到神箭队官兵们的有力回击。那一石二斗清式长弓射出的堪比钢臂**能量一般的箭矢哪怕因为使用过一次而不再锋利,也有极高的概率把敌骑打落下马、至少是有效的杀伤马匹。都不用轮值的线膛炮炮手们浪费弹药了。
不过,当有敌军不识相,打算趁新军主力部队的队形看起来有些单薄、打算进行集结突击的时候,线膛炮手们也不介意以猛烈而准确的火力把敌军留下来。在骑兵可以展开冲击的一里左右距离上,土耳其人最终也丧失了集结起来的**。成规模的马队也只能在两里远的外围徘徊了。
在逼近城下的时候,刘洪涛还是命令退伍停歇下来展开短暂的休整,以便通过观察到的敌情来确定白天攻城时的方案。一整夜的激战也让旅部对渡海峡之战的伤亡损失有了大概的了解。虽然交锋的时候感觉敌军似乎不堪一击,不过当全面了解起来的时候,近卫部队损失还不算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渡海中的激战、敌军对最后一批上岸部队的围攻、对主登陆场的进攻等总计让近卫先锋旅伤亡了三百人左右的官兵。其中牺牲失踪乃至重伤的也达到了上百人之多。虽然即便没有进行仔细的尸体清点也可以判断敌军在水战和陆战之中累计伤亡损失恐怕百倍于此,不过也变相的说明了一个道理:夜间的野战交锋,终究会给占局明显战斗力优势的己方火力的发挥打不少折扣的。
在短暂的休整过程中,对伊斯坦布尔城防的初步判断也终于确定下来。轻便的单人热气球虽然携带不了多少额外的东西,但还是能把整个伊斯坦布尔的基本情况做一了解了。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坚固的城市,即便在火器时代也是如此。在攻下君士但丁堡之后经过一百八十年上下的发展和补建,这座城市拥有了更为坚固的城防。如果想像之前西征之时进攻撒马尔罕时那样用炮火轻易就把那城墙打开一条缺口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座城市的防御又是脆弱的。因为土耳其人在之前几乎没有同新军主力部队交手过,也没有听信那些看起来并不算靠谱的传言:城墙的内侧没有进行专门的布置,城头上也没有修建足够的城头工事与堡垒。
在了解了这一点后,近卫先锋主力在重新整理了弹药和队伍之后就迅速逼近到主力队伍距离城头不过一百五十步左右的距离上,做好了攻城的准备。
曾经自信的穆拉德四世在经历了与新军主力部队的一系列交锋之后,也再也没有之前的那种自信。他很清楚:尽管敌军看起来没有任何专门的攻城器具,而且兵力少的可怜。可那些恐怖的传闻在逐一被证实的情况下,这城头的障碍真的有可能当的住那些强敌么?
不过想到这些东方人进入奥斯曼疆域内的一些所做所为,穆拉德四世终究坚定了死守伊斯坦布尔的决心。在很大程度上:丢失了大半家园的土耳其人也确实无路可退了。
第137章 伊城决战
在没有太多重武器的情况下,近卫先锋旅对坚城的进攻没有太多的新意。作战方式似乎又回到了多年以前类似于盐州城沧州城之战的时代。
只不过是土耳其人的战斗和作战意志都比当年的明军强了一个层次,而新军近卫先锋部队也几乎是强了一个层次。
巨额训练资源和精良的选兵打造的神箭队官兵不仅仅可以在六七十步左右的距离上威胁暴露出来的头靶大小目标。还可以在四百米左右最大抛射射程上把散布误差控制在不超过城头纵深的水平线上。并且还是在有一定射速的情况下做到这点儿。一石二斗优良清式长弓射出去的箭同二石力的长弓几乎相当,使得弓箭发射重箭时的抛射射程从二三百米提高到四百米左右
这样一来,两千名神箭队官兵所射出的箭雨可以集中在一百二十步大概二百米宽度左右的一个地段内,在很短时间内就几乎能够形成覆盖性的压制。绝大多数企图用成本不高的单兵防护装具抵御飞射过来的时候依然保持着二石三斗神臂**一般威力的重箭面前都会或多或少的遭到一定程度上的杀伤。这些箭雨还能有次序的通过覆盖性打击逐步扫荡过整个连绵两里左右的城头。
同当年不一样的地方还在于:张洋等人所在的后膛抬炮部队能够精确的在二三百米城头火力威胁范围之内精确的扫荡躲避在城垛等死角之后的敌人。不过二百人左右的后膛抬炮部队几分钟内的二十多轮开火同样让大面积城头之上的守敌伤亡惨重。
这样一来:近卫先锋部队在破城的时候直接就打开了一个宽达三里有余的突破口。在攻坚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后膛抬炮射手们中的六成左右也做为了第一轮“先登”而攻上了敌军的城头并直接参与到与城内增援之敌的对射之中。
在对整个城头进行扫荡的过程中,不少打过不少仗的近卫先锋部队老战士原本以为会遭遇到不小的伤亡。可是实战的进展却出人意料的顺利。
多年以来缺乏都城威胁使得这伊斯坦布尔虽然靠临时抱佛脚的方式仓促的建立了一些城垒,可是在很多方面却还不如当年遇到的那些前明城时城头防御能力强。至少那些同新军主力部队打过不少交道的势力还是明白应该怎样抵御这些全新的敌人的,土耳其人却没有这种意识;
城头之上部署的重炮甚至很难有效的调整炮口展开侧射,就被突击部队以线膛抬炮在两里之远的距离上打的落花流水。
当年的君士但丁堡在被攻陷之后虽然这一百几十年来有所发展,不过这处重要城池的大小和面积也比抵达之前一些新军主力官兵的想象差不少。包括外城在内的总长不过二十余里,还没有多少高大城门楼做为阻碍的君士堡很快就被近卫先锋旅官兵攻占了大部分城头。新军主力部队以不到百余人的伤亡就累计杀伤数以万计的城头守敌并在黄昏前控制了整个城头,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
按照一般攻城程序,在夺取了城墙之后如果守敌还不构想,紧接着的就是炮火般上城头以及炮火直射掩护下的清剿了。在这时代,范围超过五六里周长超过二十里的城池虽然有,但却也是罕见的。即便是国内也是如此。
此时的刘洪涛却没有像旅部的有些人那样兴奋,刘洪涛还是试探的进行了一次向城内的突击。结果却发现土耳其人的抵抗并没有因为城头的丧失而削弱多少。
尤其一些战勤方面的详报送上来的时候,更加明确了刘洪涛的决心:“渡海突击以来,我们在海峡消耗了近三万枚各种线膛炮弹;攻城的时候又消耗了近两万枚。尤其是不少后膛抬炮参战以来消耗平均每门消耗的炮弹接近两百发上下的样子。我看过圣主那里送来的一些兵工测试资料。这些后膛抬炮的炮弹虽然不像前装线膛抬炮那样难以。但是如果使用超过三百发以上精度性能也会下降。而那些前装线膛抬炮,炮弹不容易临时赶制还是最主要的缺陷。神箭队的箭支渡海以来消耗了近十万支,还不算太多。但缴获的土耳其箭式大多制式不合乎我们的标准。也会让实战性能打折不少。。。”
“将军,就算是在夜晚来临的时候展开对城内的突击作战,我们也是有信心拿下整个城池并扫清城内之地的。”近卫先锋旅一参加会议的先锋旅营长信心十足的说道。
就在这时,忽然有一名通信兵走了进来直接对刘洪涛报告道:“热气球空中侦察联络哨发现了东岸升起来的信号弹!虽然没有说明是什么,但按照事前的约定,很可能是有威胁的不明舰队逼近了!空中的观察稍也在大概百里左右能见度的边缘发现了一些可疑的东西,那很有可能是。。。”
说到这里,其实不仅仅是刘洪涛,先锋旅旅部内的不少人都意识到了什么。
“看风向,最多还有两个时辰!迅速动员部队准备展开工事左右防备敌军有可能的反击!”刘洪涛迅速下令道。
了解过不少东西的刘洪涛当然知道:那些远洋军舰在大海之上的速度堪比不知疲倦的骑兵,几乎一两个时辰之内就能航行过侦察范围了。
整个近卫先锋旅也迅速就此展开了工事作业。近卫先锋部队虽然有着不俗的体力,也准备有精良的相关工具。不过要在三四个小时内构筑完善的防炮工事体系,也不得不让大部分队伍一时在伊斯坦布尔的城墙内侧陷入了忙碌之中。
相比一般新军主力部队,因为精锐的近卫先锋旅的队形要求更为疏散,带来的结果也却是临时工事作业的任务量更大了。而且就是参加过当年一些海战的近卫先锋部队官兵们也都知道:那些西洋舰炮之上射出的火力可绝不是寻常地面野战炮可比的。
第140章 海上援敌
其实在刚刚于普鲁士境内协助神圣罗马帝国全面挫败了瑞典人之后不久,新军主力部队远征而来的风声就开始传到了俄国与东欧一带了。
当张海率领主力部队扫荡奥斯曼,并在马尔达一带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就是连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也不得不引起注意了。
老对手面临的灭顶之灾完全不能让腓力四世安心下来,因为整个欧洲对新朝还有新军主力部队最为了解的就要算是拥有李峰协助的腓力四世了。就算是距离新朝近的多并接受了不少零散叛逃人员的哈撒克汗国也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因此,在确定消息之后的第一时间,李峰所率领的远征部队就被照回。西班牙上层已经没有多少人觉得李峰是个需要排挤掉的眼中钉,反而是大难来临前的救星了。
对这个神秘的新朝与新军主力部队没有像西班牙人的英法等国也感觉到了不安,没有在李峰从海上回师的时候再像之前的时候那样找麻烦。
这些国家虽然不知道新朝和新军主力部队一些更详细的情况,不过奥斯曼人在此时代欧洲人的心目之中却是一个有着庞大战争潜力的大国。
这样一个“大国”竟然依旧同那些远东汗国们一样在这神秘的大军面前几乎毫无招架之力,也让之前一些原本看似夸张的传闻显得更真实了。
在要不要增援的问题上,腓力四世也曾经陷入过迟疑。当年舰队主力同新朝交锋的教训还记忆忧新。西班牙水师如果再次遭到几年前的那种挫折,很有可能就难以保证在整个西欧主导性的地位。特别是荷兰人在之前的本土地面战场遭受严重挫折,不少舰队逃亡英国的情况下。
不过腓力四世最终还是说服了法国人派出一支偏师舰队增援土耳其,主要目的也是见识一下这些神秘的东方强敌究竟是不是诸如传闻那样的可恐。
法国人虽然属于天主教势力,按理说应该同那些中东一带的异教徒势不两立才对。可是地缘与利益在任何正常的统治阶层眼中还是高于信仰冲突本身。法国人不希望失去土耳其人的牵制而让西班牙帝国在地中海独大。
当然,新军主力部队主要是由陆路而来,而没有伴随的舰队从远海上抵达,也是西班牙人和法国人最终下定决心的原因之一。
如仅仅是远征过来的陆军,那势必不可能携带多强的水战力量,甚至不可能携带太多的重炮用于封锁海峡。遭遇到当初在美洲附近海岸那样的激战风险实际上并不大。
因此,西班牙人和法国人很快就下定决心组建一支以五十艘风帆主力舰和八十艘巡航舰为主的庞大舰队。这支“联合舰队”拥有多达四千门海军炮及五万人左右的海军官兵,不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没有损失于地面力量的可能了。
不过为了防止那传闻中令人生畏的新军热气球队伍,不论是法国人还是西班牙人的军舰上都配置了几乎同火炮总数一样多的“防空皮炮”,这些“防空皮炮”当然也是西班牙人早有准备所生产的。这也让一直对西班牙人抱有敌意的法国人相互之间多少建立了一些最基本的信任。至少船队在航行的时候也无需距离过远的距离了。
相比远洋航行,地中海航行任务对于吃惯了苦头的那些远洋水手们来说几乎就如同在港口休整的时候一样惬意与轻松了。
过去的地中海东部总有一些奥斯曼人的落后桨帆船出没,不过如今这些桨帆船似乎也都销声匿迹起来,只有偶尔一些渡海流亡过来的难民,显现着对岸遥远大陆上那些新朝强军的恐怖。
“告诉那些法国人可千万不要轻敌。那些东方人在夜间有着独特的手段来对大船构成威胁。我们可以趁夜间航渡,不过在任务区内执行战斗任务的时候可要最好选择在白天。要是让那些人在海峡之内把我军舰队封锁在狭小的水道之内,那可就麻烦了。”当年曾经在菲律宾一带同新朝水师对峙过的一名西班牙将领告诉负责传令的亲兵向那些法国人提醒道。
法国舰队的回信也很快送了过来:“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做。舰队只是在宽阔的马尔马拉海上停留,不会深入海峡。只是确定一下那伊斯坦布尔还在不在土耳其人的手上就足够了。”
从奥斯曼帝国心腹地带不断传来的消息也让西法联合舰队的航行有了明确的目标,临近马尔马拉海的时候,新军精锐部队竟然以陆上的那些轻便船只在土耳其人守备异常严密的地带强行登陆并且成功的消息就更是让西班牙人感觉到了压力。
因此,在进入到马尔马拉海之后西法联合舰队就彻底的放弃了封锁海峡的打算,只是想看看伊斯坦布尔一带的战局了。
如果此时的那些东方人正在准备攻城,并且没有专门的水师援助。舰队也不介意凭借着规模庞大而猛烈的海军优势给那些狂妄的东方异教徒们一个严重的教训。
就这样:在刘洪涛及近卫先锋部队提心吊胆的攻取伊斯坦布尔城头之后的第一个夜晚,除了城内并不死心的土耳其人展开了一次夜间反击并被神箭队官兵以并不算高的代价轻易击败之外,并没有遇到远洋而来的舰队展开的攻击。
直到天色开始放亮的时候,天空中的热气球观察哨才发现了在平静的海面上展开了队形的庞大船队。
船只的数量虽然看起来不如之前的土耳其人船队庞大,可是具有着基本叛读能力的了望哨侦察员们却完全不敢小瞧那些规格完全与土耳其人无法相提并论的大船舰队。
近卫先锋旅的兵力并不充足,在控制了城头和城墙内侧一段距离内的阵地之后也就没有足够的兵力控制城外了。这也让土耳其人很容易的通过信号联络确定了新朝大军还没有完全攻克城内。
不过在西班牙人或是法国人的眼中:此时的伊斯坦布尔显然算是陷落了。
第141章 皮炮曲射
“开炮吧!”马尔马拉海上临近奥斯曼都城的庞大舰队上,旗舰上的指挥官向一名传令兵下令道。
随后不久,首先在西班牙的旗舰上开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