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英雄-第3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此时的基辅,也显然成为了波兰人一个重要的后勤中心。

然而在北路集群主力经过十多天的行军逼近第聂伯河之上的这座名城的时候,哥萨克人与波兰人的袭扰却渐渐减少了。对此李少华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因为在之前那些企图“疲兵”的敌人也付出了足够的代价,碰了足够多的钉子。李少华也十分清醒的得出了结论,并在渡河之前对众人说道:“这些日子以来敌军虽然摸清了我们的作战能力,但我们也没有什么可畏惧的,我想他们是不会去守第聂伯河了。如果我是敌军的指挥官,又有主动挑衅的勇气,那多半会把决战选择在河西,并在河畔我军的炮队及辎重没有完全能够或河的时候同我们决战。所以,在渡河的时候,我们并不能掉以轻心。。。”

第聂伯河外情部在几年前的时候就有过专门的调查,这条在地图上看似如同天堑一般的河流实际上远起不到长江那样的作用和地位。河流的水量远不能同长江相比,而且在河流的大部分地段大部分时间,都不超过两里左右的距离。这就意味着:在近代,炮火部署在河岸就可以有效的封锁河流并支持对岸的战斗并进行火力准备在现代:轻重机枪与平射炮步兵炮就可以有效压制对岸的火力点了。也无怪乎在1943年德军依然没有燃料危机,并且战术战斗依旧对苏军拥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都能让苏军反攻过第聂伯河,它确实是一条鸡肋的防线。

北路集群在抵达河岸的时候并没有像跨越伊斯坦布尔海峡的近卫部队先锋主力那样决定趁夜渡河,在拥有强势的环境下,李少华决定在白天渡河。因为白天的情况下可以让炮火更精确的掩护渡河部队并最大限度的减少不确定的风险。

经过队伍里外情侦察员的侦察和空中热气球手们的侦察:波兰军队的主力已经集结在为于基辅段第聂伯河以西的地方。李少华所率领的北路集群主力并没有在敌军重兵之下强度的兴趣,还是选择了在基辅以南方向大概三十里左右的位置上展开了渡河。

炮火和辎重部队趁着夜色抵达河畔并伪装起来,在上万人的忙碌之下,用于投送力量的渡河工具也在很短时间内完全准备妥当了。在河流远远没有长江那么湍急的情况下简单的泅渡装置都能让士兵在不经过太严格训练的情况下过河。木排级别的小船运送炮火和辎重都可以显得很安稳。

这在广袤平原上的河流,即便是夏季,水流速度也只跟大运河差不多。低于中国境内大多数自西向东的河流。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路集群在第一波次中就投入了三个旅群整整一个暂编师的兵力展开强渡。临时制作的木排小船甚至干脆放弃了运送士兵的任务,主要的任务反而是把近卫精兵与线膛枪手集结起来用于对岸边的精确压制来确保在炮火的保证之外再多一道安全阀。

虽然木排并没有什么人力螺旋桨,不过这不到两里的河流进行渡河一次往返往往还是能在不到半个时辰内就完成。第九暂编师在最后渡河的时候,才遇到了从基辅赶来的船队企图支持。但是却遭到了已经过河并部署在河西岸的上百门中重火炮的猛烈阻拦。

如果说土耳其人的造船技术不仅比不了西欧,甚至比福建人还落后,那么这些波兰人在造船方面就显得比土耳其人还要落后了。在基辅一带也没有什么象样的大船。

中重火炮发射的一些重霰弹都能有效的威胁从基辅方向逼近过来的波兰人船只了。在连绵不断的猛烈炮火于不过数分钟的时间内就击沉了几十艘波兰人的船队之后,波军似乎放弃了在炮火掩护之下并不算宽大的河面上展开水战的企图了。

第九暂编师炮兵和辎重部队的过河就这样显得有惊无险起来。

其实,这并不是李峰的本意,只是李峰并没有在之前认真研究第聂伯河的水文,以为这样一条在地图上十分明显的大河,那由陆路远道而来的数万人大军怎么说也得花上小半天的时间来渡河,却没有想到这里的河流即便是夏季来临的时候也平静到足够展开十分轻松的泅渡。

当波兰人的数万主力从基辅赶到北路集群的渡河地点的时候,上岸的北路集群三个暂编师也完成了迎接战斗的准备并以看起来十分密集的队形准备迎接波军精锐主力的挑战。

在这个时候,负责观察敌阵的空中热气球侦察员忽然发现了一些奇怪的波兰步兵,也通过手写传信的方式发出了警告:敌人似乎有一些抬炮队伍,从空中抵近侦察与攻击可能要面临风险。

第1229章 东欧决战(三)

在决战前,包括李少华在内的北路集群官兵对决战虽然充满着期盼,可也知道在向西进攻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遇到比较危险的情况。毕竟一个军事潜力庞大的文明区域如果联兵出动精锐力量,还还是不可小视的作战力量。因此在登陆成功并完成作战集结并得到敌军大部队竟然赶来主动挑衅之后,不少官兵庆幸之中还多少有一丝兴奋。

“你觉得这次敌人来了有多少人?”一名新军主力部队连战笑着问身边的军官。在新军主力部队最初的时候有比较严格的军纪,可是随着作战的增多也逐渐的总结除了一个经验和原则:对于没有在战场上有突出表现并获得云麾及以上勋章的人来说:部分纪律是依然有效的。因为要把一个没有多少战斗力的平民打造成军人,总是要克服趋利避害的先天本性。可是对于超出一般优秀军人层次的精锐来说,就未必需要这种“军营养成了”。

“我看最多不超过十万,我们可能要失望了。我听说这些东欧小国们不少是多年的世仇,联合起来并不容易。”副连长则有些无奈与失望:“听说南路主力曾经对付过上百万人的波斯大阵,那该是一种什么样儿的体验?”

“好了好了!别说话了,远处的警戒旗帜已经竖立起来了。敌人可能已经到了三四里外的地方。”一名负责侦察传令的战士提醒道。

相比更北的方向,在度过基辅之后的西乌克兰,对于见惯了东方复杂地貌和崇山峻岭的官兵们来说仍然是那样开阔的令人放心,四里外的敌军无需空中的侦察热气球,直接就可以被前排一般的官兵们看清了。

“做好战斗准备,敌军冲过来的时候,前两排分上下同时展开火力。在火力耗尽或者某些原因而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后面的人上。近接交战的时候要注意使用短拉火管、后排的人要注意把重手榴弹拉燃后扔到敌军的后队,明白没有?”军官们不厌其烦的做着最后的提醒。

为了保证第一次以密集队形迎敌的可靠性,李少华还是对这些经历过不少作战的官兵们传达了简单的注意事项。

经过不少经验的总结:面对敌军骑兵为主力的攻击的时候,如果从一里左右的距离上展开火力,那根本发射不了多少炮弹就会接战,因此,在辽阔的原野上当敌军的骑兵李少华在敌军大部队开始在五里左右距离上展开集结的时候就下达了使用霰弹进行轰击的命令。

在这个距离上进行重霰弹轰击,纵深误差几乎能有半里左右的纵深,这还不计测距误差。基本上数十枚重霰弹才能有效杀伤一人。如果考虑敌军机动和躲避的问题,则至少需要二百多发重霰弹才有可能杀伤一人。在这个距离上要想用霰弹进行有效的杀伤,一两半克左右的常规霰弹已经不合适了,只能使用六两上下的重霰弹,这样才能对远处的重防护目标有一定威慑力。

不过,如今拥有四百余门身管炮的北路集群也不是夕日靠少量的马匹驮载弹药的“吴下阿盟”,并不在意在这个距离上有过多的浪费。

猛烈的炮火在第军刚刚完成集结的时候就足足打出了四轮,几万枚六两左右的重霰弹如同黑雨一般使某些视角下的天空都显得灰暗起来,短时间内就让刚刚完成集结的波兰与乌克兰人的骑兵损失了上千匹马及数百官兵,这迫使波兰人不得不改变预定的计划提前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了。

斯特凡恰尔涅茨基也没有奢求什么,毕竟这场面对强敌的决战不可能是毫无代价的,甚至必然是代价惨重的。唯一的期望就只有李峰等人不过于偏狭,知道会战的失败会面临什么后果了。

从这么远的距离上就开始遭受炮火的威胁是此时代的欧洲战场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儿,大部分普通的乌克兰人与哥萨克人不少军官从望远镜内见到了那远处的敌军已经并不算单薄的阵型就感觉到了一种绝望。

不少的骑兵队伍开始在展开进攻之后不久就司机开留,而这时候不动的翼骑兵等精锐还有西班牙远道而来的新军终于展开了火力,从很远的距离上打倒了不少企图溃逃的人,这也给主力大军一些人压力的同时还有信心。

因为队形更为集中,北路集群的四百余门重炮也终于可以做到集中运用与掩护,在敌军大股骑兵展开数分钟的竭尽全力的快速前进当中,炮手们也不珍忍受炸膛危险的打出了二十轮左右的火力,这连绵不断的猛烈火力把近万士兵还有远不止万余匹马打倒在地。当波兰人的骑兵大军企图回避正面而集中线侧翼运动的时候,发现仍然会遭到中重霰弹猛烈的火力威慑。

一些经过不少训练和战场考验的马匹在这时候也不由的动摇起来。

“只靠我们的力量,绝对无法给眼前这集结在一起的强大敌人以任何威胁的!”就连长年在斯特凡恰尔涅茨基身边的一些将领也开始信心动摇了。

“你向后看!西班牙人的精锐赶上来了,快把这消息传达下去。同时告诉士兵们!保证敌军不得不战立起来迎接我们的进攻就是胜利!一定要坚持住!”

几百门野战火炮在拿战时代的战场上都是决定胜负的力量,而在没有对方有效炮火的威胁外加广泛使用优良青铜火炮,新军主力部队的炮火显得威慑作用更大。在一柱香的时间内就把波兰人和乌克兰人的前队打的一次又一次崩溃。只是不知什么原因,这些敌军竟然依然在溃散之后依然集结起来坚持在距离官兵们大概一里左右的距离上。

“敌人的后队似乎有一支与众不同的抬炮部队逼近过来了。大家要要心!传令步兵准备卧倒的情况下展开火力!”从天空中的侦察哨得到消息的李少华也感觉到一丝不安,就像身边的人传令道。

第1230章 东欧决战(四)

短时间内遭遇猛烈炮火下近两万伤亡的波兰人和乌克兰人本来就已经到了临近崩溃的边缘,不过在发现远处的新军主力部队似乎塌下去的时候。尽管对面的炮火依然在连绵不断的打出令人恐怖的火力,不少人也选择低下身来躲避猛烈的炮火,在多坚持下来一段时间的同时也把队伍后面大概距离新军主力部队五百步越一里半左右距离上刚刚抵达波兰人后阵的瑞典人以及李峰所率领的西班牙核心新军暴露了出来。

这样的距离其实并不是新军主力部队的炮兵最佳的发挥距离,也不是西班牙新军定装线膛炮手们的有效作战距离,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东西方两支精锐还是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直接展开了对射。

在这个距离上为了确保对松散重防护目标的有效杀伤,新军主力的炮兵仍然以重霰弹为主进行开火,每一轮射击可以将每炮二十七枚重霰弹累计万余枚重霰弹打出去。

而西班牙人的定装线膛炮手在李峰的命令下也没有展开尽最大可能的开火,而是人力填装进行开火。一次可以把三千发左右的线膛重弹发射出去。

然而在七八百米左右的这个距离上,定装线膛炮弹的精度上显然更有优势,加上重复集中散布的情况少,火力反而略有超过。而在火力的承受面上,需要站起身来操作前装炮的几千名炮手显然面对一万几千名西班牙新军战兵处于严重下风。在连续几轮累计万余发线膛火力压制下就遭受到了上千人的伤亡损失。而新军主力部队给予西班牙新军一分钟内内的数百左右伤亡并没有造成这也算是优中选优的部队不可承受的动摇。

短时间内的火力交锋就让李少华清醒过来,并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它不得不让一千名左右的线膛枪炮手也大部分投入到前线的交锋中去。

这些队伍的加入,一下就改变了整个战线上的态势。

一千名左右的新军主力部队线膛枪炮手论火力相比西班牙人仅仅前列的三千名左右定装线膛炮手也处于明显下风,而且这种火器战人多铳多的一方拥有平方律的优势。可是在作战觉悟和兵源选驯上,新军主力部队花费巨大成本选训出来的精锐就要占据明显的优势了。

这北路集群的偏师所拥有的远程枪炮火力就同西班牙三个旅整整一个师群的最精锐力量占了个旗鼓相当,这在很大程度上出乎了李峰等人的预料。也让那些西班牙人惊出了冷汗,要是这些远来的东方强敌在有效射程内暴露出那些神乎其神的远距枪铳火力。波兰与乌克兰这不到十万人的主力显然要面临败局。

不过,还是有一些乌克兰人在这样的局势下依旧动摇起来,似乎想要溃逃,而瑞典军的骑兵在这样的情况下终于发挥出了作用。瑞典军的十几个炮兵连也开始投入到开战中的时候,虽然没有让李峰等人的队伍明显的大占上风起来,可开始比之前稳妥了许多。

从自己阵中向敌人的方向展开的隆隆炮声还是给士气带来了很大积极作用。

有过诸多作战经验的斯特凡恰尔涅茨基意识到,在这个时候:是采取进攻的时候了。如果在过一段时间就极有可能拥有各种变数。于是他开始向下传达命令:波军主力为先锋,掩护着翼骑兵的主力开始向北路集群两翼的方向运动,但没有运动的过远。因为他明白,如果在展开冲击的过程中不能得到瑞典军的有效火力配合,就根本不可能给这些东方来的强敌以重创。他决定以波兰主力部队可能的失败来为胜利做出铺垫

就在北路集群远射火力同波兰新军及瑞典炮兵的对射达到白热化程度的时候,波兰骑兵也开始开始向前逼近起来,速度并没有过快。

西班牙新军精锐也趁机在波兰骑兵的掩护下于整个正面上展开了推进。

李少华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发现:用炮兵同对手的定装线膛炮对射的结果并不理想,就把还能维持正常运转的炮兵重新向逼近过来的波兰骑兵展开了炮击。

在一里半的距离以内,虽然能够在压制之下有效开火的新军炮兵减少了一半,射速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不过那炮火对于波兰人和乌克兰人来说依旧猛烈,在逼近到距离新军主力部队四百米左右的距离的时候,猛烈炮火发射出来的霰弹给波兰军队带来的数千伤亡以及越来越大的威胁重新遏止了进攻力量的前进。

甚至不用斯特凡恰尔涅茨基下令,骑兵在这个距离上不得不低下身子暂时卧倒下来。

不过在四百米左右的距离上,西班牙新军的定装线膛炮却变的精确而猛烈了很多,在对射的同时仅仅分出一部分火力就能将北路集群的炮兵有效的压制住了。

战局似乎越来越向着有利于联军的一方发展,波兰军队的士气也似乎重新恢复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号角声才再一次被吹响。波兰翼骑兵以最快的速度倾尽马力展开了从各个方向上早就准备好的冲锋。

三千名翼骑兵一次性的投入战斗对于波兰人似乎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一件事,不过之前惨烈的交锋已经告诉了所有波兰贵族一件事:能不能最大限度的挫败这些强敌,这次冲锋就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冲锋了。

翼骑兵最开始从连绵数里范围内展开单路横队进攻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炮火的杀伤,在冲锋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多路横队并逼近到比较近的距离上。优选出来的马匹让这些战马在连绵数里甚至十里的奔驰之下依然能够拥有一定的体力和操控性,在完成了环绕横队的多路队形展开之后,攻击的方向按照事先的约定被确定在北路集群横队的正面上,以利形成合力。从行军横队迅速转变为集中性的冲击也是波兰翼骑兵最为擅长的攻击方式了,在排铳的有效射程外,向一个地方调转马头展开进攻的翼骑兵形成了在半里左右的进攻重点方向上连绵不断的冲击

1231。第1231章 决战东欧(五)

吸取一次的教训,波兰翼骑兵集群主力这一次投入到进攻中的部队分为二十排、每排以一个连队为核心。各排之间也有这足够的距离使排铳有效射程之外的纵深连绵半里左右。而且很明显的分为了三个梯队;各排各梯队谁在前面也是经过了抽生死签而决定的。经过波兰人仔细的观察:敌军这些事先填装好弹药并展开作战的模式,每个士兵所能够携带的排铳是有限的。而且在战场压力的环境下少有机会进行装弹作业。如果把冲击的过程拉到不到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虽然有可能面对更多的火力,但更有可能的是消耗完对手的弹药。

为了应对这次冲击,整个翼骑兵每个人都准备了两匹左右的良马用于消耗。其中每有一匹是在上一次激战中见识过这些新军主力部队的火力的。

当波兰人逼近到八十步左右的距离上的时候,新军主力部队的猛烈火力就展开了。半里战线上的官兵们在几秒种内就接连不断打出的千余发弹丸将前面的波兰骑兵彻底扫倒下来并击溃;不过因为波兰人这一次有意识的加强了防护,虽然马匹在弹雨面前成片的被打倒,可是伤亡的人员并不多。这也是翼骑兵在过去以来的不少作战中能够面对猛烈的火力威胁而勇敢战斗的原因。

后面有一定距离上的波兰人以娴熟的骑术绕过前面倒下的人继续向前发动进攻;这一次,当面的新军主力部队第七师三营的队伍没有在八十步左右的距离上展开火力,而是把敌军放到六七十步左右的距离上展开了猛烈的火力。

这一次,翼骑兵们并没有退缩,而是拼命控制着马匹。可是在猛烈的上千发枪弹的排射下,大部分第二排的土耳其人还是倒了下来。

落地后的翼骑兵们甚至放弃了马匹和长矛,手持马刀以及早已准备好的盾牌向前冲去。

在上等品质板甲的优良的铠甲防护面前,打穿了板甲的中小口径弹丸也失去能量对内衬软甲防护的敌人钻入肉体的能力。不少被打落下马的翼骑兵依然举着小型钢盾掩护住头部向前冲击到六七十米左右的距离上。

可是在这个距离上,优良的铠甲与内衬再也抵挡不住那猛烈的枪铳火力,一些翼骑兵虽然没有被打的骨断流血,但是浑身的伤痛也使得丧失了继续前进的能力。而后面的人则源源不断的补充上来形成了一道迎接着暴风骤雨般枪铳火力的人墙。

这顽强的人墙不断的被打垮却又不断的补充上来。每消解一名翼骑兵主力连队,至少需要半里之内两排新军主力官兵打完一轮枪铳弹丸才有可能。

在距离新军主力部队前沿六七十米左右的距离上,临近突破方向上的第七师二营与一营官兵也不得不蹲起身来,随时准备应付远处的敌军很有肯能冲过来展开的肉搏。

第七师第三旅二营和三营的步兵们接连打出了两千余支燧发排铳上万发早已填装好的弹药才最终将翼骑冲击的前锋遏止在五十米左右的距离上。进入到五十米以内的距离,弹丸的威力和精确性就让一些人承受不住起来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李峰开始下令定装线膛抬炮部队将武器集中到冲击方向的西面位置上,在一里左右的距离上展开大约一里半左右距离上的侧射。

之前的作战中李少华等人虽然也觉得敌人的那些定装线膛炮手是个难缠的对手,可还是低估了西班牙新军主力部队在火力运用方式上的创新。侧向一里半左右的距离,就是新军主力部队的线膛枪兵也无法保持有效命中立姿墙靶的精度。可是西班牙人竟然把这些发射沉重弹丸的线膛抬炮向待发排枪一样的进行运用。这些填装好的抬铳在填入发射筒中之后就可以迅速发射。一个维持在第一线的炮手在一名副射手的配合之下短短不到六七秒左右的时间内就可以展开三轮轰击。集中二百名左右的官兵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三百余发线膛抬炮炮弹发射过来。这些线膛炮弹在这么远的距离上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弹丸飞到了地面以上一人以下的位置上。

在不惜寿命的装药之下,飞过一里半距离的线膛炮弹虽然损失了一半左右的能量,却依然具有近万焦尔的威力。伴随着声音几乎同时到达的重弹在命中队列的时候往往至少能把两名拥有优良铠甲的新军主力部队的上身彻底打穿,再让第三个人遭受不轻的钝伤。而在炮弹飞入下盘高度的时候,往往能够把三四名新军主力部队官兵的腿骨彻底打断。这精准而猛烈的线膛炮弹一下就造成了在波兰翼骑兵冲击方向上三百余名新军主力部队被打倒,半里左右的战线上近两千名准备给敌军精锐重大杀伤的步炮官兵们一下就感受到了这猛烈炮火的巨大威胁。

不过哪怕并非精锐步兵旅的北路集群官兵在遭到这样的杀伤的时候也很坚韧与沉着,不少人依旧半蹲着身子在减少敌炮弹威胁的同时随时准备应对敌军骑兵的冲击。同时也有不少官兵们认为:来自敌人的这种猛烈的打击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可是仅仅片刻之后的事实,就让包括李少华在内的不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