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英雄-第3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过几百年合纵连横竞争历史的欧洲诸势力其实都明白:妥协和投降只有在自己的力量虽然弱于对方,但却不是太为弱势的时候才是一件合理的选择或者有利可图的事情。

如果强势的一方拥有绝对压倒性的战斗力,那么至少对方也要是一个有过足够信用纪录、宽容而讲规矩的人面前才能妥协投降。罗德岛的骑士们赞赏和敬佩土耳其人,却绝不可能向土耳其人投降。而土耳其人同西欧人仅仅是信仰不同而非连人种都不同。

此时的新朝远征部队带给西方的并不仅仅是恐惧,还有面临重回黑暗与“****”时代的巨大压力。

在这个时候,矛盾俞演俞烈的天主教与新教还有欧洲各国各势力就像《**宣言》中说的那样“联合起来了”,不论是正在打小算盘的路易十三还是远在海峡之外似乎同欧陆毫无关系的查理一世,乃至这些国家中大部分躁动不安的新教势力都已经开始逐渐了解到一个巨大的幽灵自东而来并在欧洲的上空徘徊。

在基辅之战后的十天时间内,消息就通过近代化的驿站系统传便了大多数国家,而在基辅之战一个月有余的时间里。法国的路易十三、英国的查理一世、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还有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的皇帝腓迪南二世,天主教势力范围内的四大巨头乃至国内众多贵族的代表就在水路上距离最近的罗马古城旧地展开了在原来的历史上根本不可能有的一次紧急会晤。

17世纪的罗马古城早已没有了一千多年前的辉煌,退化成了一个只有十万人左右人口的普通城市。但即便是十万人口左右的海港城市,放在此时代城镇化规模无出其右的东方也算的上是一个繁华的古城了。

不仅仅是天主教的势力,德意志境内一些曾经在去年的时候还跟天主教势力杀的你死我活的新教诸邦也派出了代表来参加了这次紧急的会议。并没有打算趟过去教派战争浑水的波兰人和瑞典人也出席了这次跨越教派的联席会议。

以往的时候,在传闻超过了人们想象范畴的时候人们下意识的选择是“不信”,可是为了使人们确信新军主力部队的威胁有多大,竟然有五名在基辅会战中被俘的俘虏被压了上来,这些俘虏不但说着同广东一带的华语似乎完全不同的“新朝白话”,还略懂一点儿西班牙语。这样儿的人,除了西班牙人那里以外其他国家根本没有渠道来了解。

“我听说你们的国王正在派遣一支只有十几万人的大军向西逼近而来?我希望你们能够告诉前来的朋友们:如果新朝想要什么利益,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一谈。现在已经不是几百年前那个时代了。整个欧洲现在已经空前的团结起来,你们不可能达到必要的目的的。如果说不好,还会给你们的战友带来危险。。。”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一名通译对那五名中的一名新军被俘人员说道。

那名被俘的新军官兵似乎并没有受到过太多的虐待,看起来精神面貌虽然不是很好,但也不像是受过刑一类的人,因此那名年少的东方面孔的士兵渐渐的昂起了头,鼓其勇气在整理了整理思绪后笑着说道:“你们这些在去年还打的不可开交或者各有算盘的人如今能坐在一起,就已经能够证明你们的自信了。我可以再将更详细的一些事情告诉你们:我听说西班牙的国王手下有一支在不久前威震整个欧洲的新军,只出动了几千人就击败了几万瑞典人。而三个旅大概一万七千名这样的新军却在我们精锐部队主力两千人的攻击下就在不到一昼夜的时间内溃败了。当然,我们出动的也是精锐部队,不过我想:这在客观上也说明了我们新朝和诸位的对比。我们新朝是一个拥有着和整个欧洲差不多面积及人口的国家,记住:它是一个国家。发起这样的万里远征虽然花费大了点儿,但也不算是多大的负担,反正给养大部分都是通过征战来获得的。不是当年蒙古人那样的一次性的行动。今年的兵力不够,明年还会有大军集结过来。其实我想新的大军应该已经在路上了。你们的选择就只有一个:放弃对所谓上帝的迷信,我们的天帝、我们的圣主,才是世界上惟二的神!无君无父的你们,要重新确立新的秩序,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下学习语言。女人们和我们那些更懂得如何珍惜也好说话的男人们在一起,成为东方的一部分。。。”这名新朝俘虏的话不像是一个想要却说些什么或着表现些什么的人,很显然是想故意激怒在场的人或让在场的人感觉到新朝带来的恐惧与仇恨,很多人甚至已经开始猜到了:这极有可能是押送他们前来的西班牙人故意安排的,目的仅仅是在于鼓动更多的势力充当炮灰罢了。“

“我要派人和你决斗,敢不敢?”一名法国人在会上站起身来试探着问道。

“这毫无问题!”那名俘虏并不畏惧的说道。

为了避免意外,测试就在会场的外面展开,不过所有人通过窗户都能够看到。

人与人的差距是巨大的,一支弱军往往也能挑选出超过强军的人,这名负责试探的法军骨干似乎十分擅长于近距离使用手发臼铳的战斗并且娴熟的在比试中首先出枪把对手打倒在地,大威力的重弹直接命中对方的右臂。而负伤的俘虏却在二十多步远的距离上忍通用左臂展开了早已填装好弹药的燧发排枪火力。。。。

没有什么,比这种实战测试更能说明一名士兵真实的战斗力了。这件事情让很多对新朝远征部队之前那些战绩多有怀疑的人也都沉默了下来。

接下来的有关组建联军事宜虽然不能说是一帆风顺,但在进度上也比腓力四世的预想好了不少。巨大的威慑让更多的人进一步的放下了顾虑。

第12章 罗马会议

此时代的欧洲在军事制度乃至农业经济潜力上远远不如两百多年后民族战争时代更为突出,可是文明存亡的危机却让大多数以往那些把战争看做是牟利手段的人们不得不透支粮仓和家底的来进行战争动员。很显然:面对那个令人恐怖的远征大军“闪电”式的长驱直入,如果不能在一两年内抗衡或挫败对手,那么整个欧洲将很有可能重回黑暗时代。这不是能不能为王室赚到利益与否的问题,而是面对“野蛮的文明”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

因此,在罗马古城会议上,路易十三及不少国内人物的代表同意征召不少曾经服过兵役的人乃至海军进行陆战训练,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将兵力扩充到六十万人。

英国民众多信新教,查理一世却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竟然同意将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将军队扩充到二十万人左右的规模。不少武装商船和巡航舰上的火炮和人也将陆用,并在八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出兵十万左右的力量增援欧陆。

而此时做为欧洲之首的西班牙帝国在本土国力上其实远不如法国,但因为得到了亚平宁半岛诸邦乃至神圣罗马帝国的支持,在征服了荷兰本土之后准备将陆军兵力从三十万人扩充为六十万人。海军火炮的很大比例将进行陆用。

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诸邦的土地远不如法国更为肥沃,并且还在之前的战争中遭受过不少创伤,但也同意将陆军兵力扩充到二十万人左右。

而参加会议的瑞典代表则表示此时的瑞典实际上如波兰与俄国等国一样随时处于新朝的兵锋之下正在“抗战”中的国家。说不定此时新朝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了,不过依然庆幸的说道:“瑞典因为之前的战争已经处于动员状态,总兵力将达到二十万人,如果能够侥幸幸存下来,也将全力支持中西欧的“抗战”

这样一来:英法西瑞及神圣罗马帝国五国同盟的陆军总兵力将计划在三个月到半年左右不等的时间内扩充到一百八十万人左右的规模,如果连同已知正在抗战前线的波俄两个遭受严重打击的东欧国家,在西历1633年也就是新朝十年的夏季,用于抵抗远征大军的兵力将达到一百八十万左右,拥有十几倍左右的兵力优势。

当然,经历了奥斯曼人旧疆乃至基辅一带的一系列作战后,绝大多数欧洲势力已经开始认识到此时代的欧洲军队与新朝远征大军之间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十几倍左右的兵力优势完全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战斗力差距达到一定程度而且对手也拥有相对雄厚的兵力的情况下,数量优势已经很难像以前的一般火器时代战役那样带来明显的优势了。

在兵力动员上,各国代表没有太大的争议。因为如果不是太为离谱,谁也很难对对方的动员人数做出限制和规定,甚至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将陆军扩充到这种程度上还有一定战斗力,更是难以监督的事情。

而稍有争议的,是西班牙人的权力与义务。见识到了新朝主力大军的强悍乃至惟有西班牙人的精锐部队才对那些强悍的敌军有一定抗衡之力后,英法瑞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普遍接受以西班牙这个地理位置最优、军力最强、对新朝和新军了解最多的人为首脑国家的事实。

不过,当腓力四世在一开始漫天要价的提出要求各**队动员大量人力物力乃至军队在西法边界上修建山地工事以抵御可能新朝远征大军的时候,也终于遭到了以路易十三为首其他各天主教国家的反对。

“你们这些年来已经在那里修建了不少新式的堡垒和工事体系了。这种提法,难道是要将其他诸国彻底抛弃么?如果我们注定要被抛弃,那还不如向东方的强敌求饶与妥协。我相信在短时间之内,那位新朝的圣主是回同意我们的条件的,毕竟对人家最大的威胁首先是你们!”路易十三有些气愤的说道。

在遭到了法国的强烈抵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反对、英国和瑞典等国代表也大多沉默不言的事实后,腓力四世只得放低姿态:改提议以莱茵河为抵御新朝远征大军的主要防线,并且要求英瑞等国尽快投入兵力展开“莱茵河防线”的建设。对于这个意见,路易十三也终于松了口气:“这样才对:我们也很想帮助神圣罗马帝国诸邦以及奥地利皇帝,可是如今我们如果以最快的速度动员部队并从水路抵达战场。在顺利的情况下也要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的时间。各**队乃至各部抵达战场的时间也必然有先有后,这很容易被来袭的强敌所各个击破。惟有中东欧诸国尽最大可能的迟滞对手,才有可能为欧洲的拯救创造那么一丝条件。。。”

对此,斐迪南二世似乎还想说些什么,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则似乎早有准备的说道:“我听说新朝远征大军已经撤出并放弃了伊斯坦布尔,我想,他们应该没有兴趣在绕过海峡旧地重游,你们暂时可以向前土耳其人的地盘那里撤退。如果实在不行,地中海并不算多么的宽阔,也可以撤回西班牙。。。”

整个欧洲暂时所能动员出来的一百八十万地面主力当中,显然法国和西班牙人占了三分之二之多,是各国联盟的主力。如果考虑到西班牙新军的战斗力对其他各国普通部队几乎有以一当十的表现西班牙的力量权重至少占到了一半左右,而西法两国力量之和则接近四分之三。不论是还不了解国内安危的瑞典人还是奥地利皇帝,也只能默认这种安排了。

在确立了西法两国领导权的情况下,应敌的商议就变的简单起来:经过不少的教训,就算有十倍甚至更多的兵力优势,也没有人愿意去在进攻中直面新军主力部队的兵锋了,在很多人看来那完全是送死的表现。在莱茵河西岸至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边界一带以最快的速度修建防线准备应敌,就成为为数不多的选择了。

1248第1248章华沙之战

在新朝十年的夏天,中西欧各大国虽然感觉到了压力与紧迫,但好歹还有时间扩军并准备应敌,而此时的波兰人却已经要直面新朝远征大军的兵锋了。各个贵族们的领地上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动员。曾经遭受过重创的翼骑兵队伍在重新补充了不少退伍不久的人员后重新扩充到了三十个连队四五千人左右的规模。可是能够投入到华沙保卫战的波兰军队各路人马的机动部队却也仅仅只有十万人不到的兵力,还不如新军远征部队的数量。动员效率如同历史上17世纪中期一样可怜。

做为一个人口堪比西班牙本土及英国之和的国家,波兰人的动员效率在危急的情况下也是显得那么低下,过于超前的民主制度终究带来了恶果。诚然,波兰人几乎如同一些理想的自由主义者们所期望的那样,是全欧洲最热爱私有产权和自由主义、最反对东方式与强权的民族。甚至到了苏联时代社会主义傀儡时代还能争取到诸如民国一样的土地私有化加土地自由交易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朵奇芭。

波兰民族还是一个有着强烈公共意识的民族,就如同后世的团结工会一样,达到了必要的政治目的就自动的销声匿迹,衰弱到退出重要政治舞台的地步。

可是理想的民族品质和对自由主义个体主义的崇尚乃至一切深刻的哲学解释,都不能解决人在面临战争威胁下根本上的趋利而避害的本能。

当贵族的仆从不再是奴隶,而是拥有投票权的公民,在没有足够扩张利益的情况下就必然如罗马后期的公民一样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战场上甚至不由自主的消极避战。

正如后世的美国也是一个崇尚自由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国家,还是一个崇尚武力和热爱武力的国家。连包括火焰喷射器在内的一些军用支援武器都可以民有,维持全球较高水平的军费开支也从来没有多少民众反对。可是大多数普通人却根本不能如同自由派哲学家们所期望的那样,既主张个人主义,又不会因此而造成趋利避害的胆小与懦弱。美国人很幻想人人都能成为英雄,就向从一战后的一个人的战争那种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英雄。可是从两次世界大战到朝战越战,如果不算国力堆积起来的优势炮火,只算枪战伤亡比,面对德军日军越军没有一场不处于下风,直到80年代的技术革新之后单兵装具上有了全面的进步,才在面对落后国家武装时改变了这一面貌。

在一部分波兰“积极分子”远离家乡面对强敌英勇出战的时候,更多的人却只想以“守卫亲人”的名义逃避战争义务,在不少次集中兵力的袭扰遭受挫折之后,一些在战前勇敢而积极的人见识到了强敌的强悍火力战力之后也开始退缩了。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面对暂时不打算执行全面占领政策的“重点进攻”的时候,显现的那样的无力。此时的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却明白别人可以在战争中苟全性命,特别是那些并

不知名的人,而自己却不行。波兰民族难以承受一个妥协而投降国王。斯特凡恰尔涅茨基成为在华沙唯一一个可以倚重的人了。

“整个华沙城内的准备做好了么”瓦迪斯瓦夫询问道。

“还剩下的三万主力、两万哥萨克人以及四万临时武装起来的华沙市民累计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虽然我们根本不可能取胜,但我想会让后人永远记住这里的。

“还用不用向城外派出使者”斯特凡恰尔涅茨基询问道。

“不用了,我们不能给敌人留下什么,在这样的力量对比面前,和谈也终究是无价值的。”

就在此时,隐隐如雷声的炮声从远方的城外穿来,留在议会里的人也都开始明白:最后的时刻到来了。

维斯瓦河河畔,有一位手持剑与盾的青铜美人鱼,那是华沙的象征,也是波兰民族精神的象征。当时有一个名叫华尔的男青年和一个名叫沙娃的女青年冲破王权的阻挠此地开拓家园,据说当时河中的美人鱼是他们的见证人和庇护者。这里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把他俩人的名字合称“华沙”作为该城的名称。同时,把美人鱼形象作为华沙的城徽。

而在此时,这座手持剑盾的美人鱼却只能看着那黑色流星一般的弹丸降落在原本整洁和宽阔的街道与地面上,乃至不少正在准备集结起来的士兵们中间。

很显然:新军主力部队的数百门火炮从四面八方构成的炮火网并不仅仅是把目标局限在重兵云集的前沿阵地,而是城内那些有可能做为至高点并构成威胁的一切建筑上。针对城内的猛烈的炮击持续的时间并不算长,大概仅仅只有不过十分钟左右。但数千发实心弹乃至数以万计的重霰弹却也让城内的一些建筑变的千创百孔甚至垮踏下来。

在城的外围,波兰人修建了连绵二十余里的城郊防线,这些防线不再是旧式的胸墙或者棱堡,而是蜿蜒曲折的带被覆的堑壕工事,用石板而非木板垒城的被覆原本可以有效的抵御火炮发射的六两上下的重霰弹。

可是西班牙人在基辅城外的覆灭却留下了不少发射一斤重弹且精度不短低的联装臼铳。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测试与研究后,训练有素的新军炮兵们就掌握了这些武器的使用。从一里以外的距离上发射的一斤左右的重弹以高高的弹道飞到接近一里左右的空中,又落在目标纵深不超过十米左右的纵深之内,精确的轰击大幅度的加强了进攻效率。数万枚重弹的测向轰击之下,驳岸人修筑的石板被覆堑壕有不少的地方被砸的彻底跨他下来。仅仅短时间内的数轮连续发射,就让超过一成的被覆被粉碎了,数以千计的人死伤于壕沟之内。新军主力部队不废吹灰之力的就在多个地方达成迅速突破,将敌军的外围防线分割开来,并展开了猛烈的扫荡。

第1249章 华沙之战(二)

经历了不少次攻坚实战、特别是针对这种和新军主力部队防御模式类似的堑壕防御体系后,有着战斗总结及推广相关章程的新军主力部队对这些也开始轻车熟路了起来。

如果人少而且攻坚准备不足,这种堑壕扫荡作战并不轻松,可对于此时拥有足够兵力优势的新军主力部队来说,在将堑壕内的敌军火力彻底压制之后已经有了足够的兵力全面突破对手防线了。在二十余里的战线上,上万名新军主力部队投弹手和爆破手接连把四五万枚重手榴弹利用捆绑住的木杆制成简易的爆破筒成群成片的展开了爆破。

这种装有一斤黑火药的重手榴弹对于铠甲良好的敌兵来说,按理说如果不送到近兵可以砍断的距离上根本就很难杀伤对手。未必比67式手榴弹或民国时期那些手榴弹还差。可是其带来的声光烟雾效果却至少能够同劣质版本的震撼弹一样影响到三四米范围内的敌军。当训练有素的新军精锐们在上百米的范围内实施密集爆破突破的时候,就算其中一些敌人躲在了那挖的并不算深的崖孔里也遭遇到了极大的震撼,被逼近到近距离上的新军主力部队们以密集的燧发排枪逐一清楚。

在华沙外围的战斗中,数以万计的波兰人只有千把个因为负伤或者精神崩溃而被俘的人,大部分人选择了拼死血战到底,这也让不少人重新回忆起了南征北战攻掠辽东的时候所遇到的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后金武装平民。然而在如今新军主力甚至在兵力上都不处于下风的情况下,企图顽抗的敌人并没有给战斗带来怎样的拖延,多道防线内的敌军依然在战斗全线展开之后的断断一刻钟时间内就彻底崩溃了。新军主力部队消灭这数万英勇顽强的守军大概仅仅付出了百余人的伤亡损失,其中只有一半是不可恢复性质的减员。

经历了东欧乃至西征路上的不少大战之后,多数官兵们对这种伤亡损失风险已经完全无感了。

华沙城内的街道并不是像中原的城池那样四方方笔笔直直,方便城头上的士兵很轻松的就能控制城内,而是蜿蜒曲折自然而然的如同放大版本的不少集市小镇一般。这也让以街垒为依托的抵抗成为了一种可能。

波兰人把不少火炮如同地雷一般布置在一些建筑之内,当敌人逼近的时候不惜冒着自己伤亡的风险直接向墙开炮以求给来袭的敌人带来一点儿杀伤。

还有一些人学习新军主力当年炮兵的战斗方式,在街道之制造抛石雷,用黑火药把成吨的石头如天女散花一样炸开来。甚至连炸点也不挖,直接把不少建筑和墙壁做为爆破而攻击对手的方式。

这些战法在一开始的时候还多多少少带给主力大军一些威胁。

张海下令热气球升到空中很高的地方用望远镜观察敌情并引导地面部队交锋,炮兵也开始进行火力准备逼近到一里以内的地方直轰那些不少高大的建筑,这虽然多花了半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却使六个暂编师数十个营战斗群对于整个城池的清剿更为顺利起来。

“我们其实无需这么麻烦,也能够击败对手的。”张海身边的宋子悦似乎觉得这种作战方式有可能让士兵们养成害怕恶战或者有威胁就依赖炮兵的习惯,而张海却叹道:“西征一年以来,一路上虽然消灭了不下一百六七十万的各路敌人,可队伍遭遇的伤亡损失也不小。特别是基辅之战一次就有超过两万人的减员,我不得不采用更慎重的作战方式了。因为后面还有更强的敌人在等待着我们,真正的大战之前我不像让队伍在扫荡清剿作战的时候付出太大的代价。。。”

华沙城的战斗结束的要比很多人预想的要快,从战斗开始到结束不过大半天的时间。自从建军以来,新军主力部队不论攻坚还是野战往往以少量兵力对付人数远优于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